A. 泥范鑄造法的過程是什麼
過程是制模——翻外范——制內范——合范——澆鑄。
分鑄法作為基本工藝原則
在製作復雜造型的青銅器時,古人還採用了分鑄法作為基本工藝原則,獲得復雜的器形。或者先鑄器身,再在上合范澆注附件(如獸頭、柱等);或者先鑄得附件(如鼎的耳、足等),再在澆注器身的時候鑄界成一體。著名的四羊尊(湖南寧鄉出土)就是使用了分鑄法才鑄成的。
起源於商代前期
這個方法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二里崗期(商代前期),到小屯期(商代後期),基本型式已經大體具備。
春秋時期成為分鑄法的主流
先鑄附件後鑄器身成為分鑄法的主流,新鄭彝器和戰國時期的鼎、壺等類多半是這樣鑄成的。運用簡單的工藝原則成功地解決復雜的工藝問題,執簡御繁,平凡的勞動中顯現出獨具的匠心,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創造,也是了解商周青銅器鑄造技術的一個關鍵。
把像四羊尊這樣復雜的器物誤認為失蠟鑄件,是不符合實際的,把商周青銅器說得神秘莫測,不可逾越,那更是錯誤的。
B. 司母戊鼎採用了哪種鑄造技術
司母戊鼎採用泥范鑄造法。
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雲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
(2)泥范鑄造法的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商後母戊鼎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武官村位於安陽市西北3千米的江河北岸、殷城宮殿宗廟區和王陵區之間,屬於殷墟遺址重點保護區,武官村區域先後發掘出了上千座墓葬,還有十幾座王公大墓。
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C. 泥范鑄造的疊鑄法
中國古代泥范鑄造的又一個傑出成就,是疊鑄法的早期出現和廣泛應用。所謂疊鑄是把許多個范塊或成對范片疊合裝配,由一個共用的澆道進行澆注,一次得到幾十甚至上百個鑄件。成本比較低至今仍在廣泛使用。我國最早的疊鑄件是戰國時期的齊刀幣,是用銅質范盒翻制出具有高度對稱性和互換性的范片,每兩片合成一層,多層疊澆而成。到了漢代,廣泛用於錢幣、車馬器的生產。近年來,在陝西、河南、山東等省,這種鑄范和烘窯多有出土。特別是河南溫縣西招賢村漢代冶鑄遺址一個烘范 窯,就發掘出十六類、三十六種規格的五百多套疊鑄范,為我們了解這一工藝提供了很可貴的實物資料。它們結構巧妙,製作精細,為便於清理鑄件,內澆口厚度只有二到三·五毫米。用這些鑄范澆出的鑄件,表面光潔度達到五級(光潔度共分十四級)。金屬收得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工藝水平和廣東佛山近代所用同類方法已經札當接近。
D. 泥范鑄造法是什麼
「泥范鑄造法」的具體步驟是:制模——翻外范——制內范——合范——澆鑄。
1、在近代砂型鑄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時間里,泥范鑄造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方法之一。
2、制模: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
3、翻外范:將調合均勻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壓,使泥模上的紋飾反印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後,按照器物的耳、足、鋬、底、邊、角或器物的對稱點,用刀劃成若干塊范,然後將相鄰的兩泥范做好相拼接的三角形榫卯,而後晾乾,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補范內面的花紋,這就成了鑄造所用的外范。
4、制內范:將制外范使用過的泥模,趁濕颳去一薄層,再用火烤乾,製成內范。颳去的厚度就是所鑄銅器的厚度。
5、合范:將內范倒置於底座上,再將外范塊置於內范周圍。外范合攏後,上面有封閉的范蓋,范蓋上至少留下一個澆注孔。
6、澆鑄:將融化的青銅溶液沿澆注孔注入,等銅液冷卻後,打碎外范,掏出內范,將所鑄的銅器取出,經過打磨修整,一件精美的青銅器就製作完成了。
7、我國在商代早期就有了泥范鑄造,商代中期達到鼎盛時期。用這種方法,古代工匠們創造出了象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樣的曠世珍品。
E. 渾鑄法與范鑄法的區別
渾鑄法與范鑄法的區別為:
渾鑄法:整個器物一次澆鑄成形的方法。習慣上指泥范鑄造。商周時期廣泛用於鑄造器形較簡單的青銅器,如觚、觶、杯等。
范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鏡背圖案、銘文,陰干後再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范,同樣陰干燒製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器成品。
范鑄法的歷史背景
先秦的鑄錢工藝,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不盡相同,有用陶范、有用石范、亦有用金屬范鑄造。西漢早期,民間鑄錢大多採用石范,郡國鑄錢則多採用銅范;武帝元鼎四年以後,上林三官統一採用銅范鑄錢;王莽時期從銅范過渡到疊鑄。
從陶范經石范再經銅范至王莽以後採用疊鑄,這些范鑄技術的變革與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技術進步與否的問題,其中蘊含著社會大背景的因果關系。
通過對傳統范鑄技術及歷史文獻的綜合研究,我們發現,從春秋時期的陶范鑄錢,到西漢初石范作為主流;武帝時期的銅范鑄錢,到王莽以後的疊鑄,既與錢幣形制的變化、合金的變化相關,也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F. 泥范鑄造的成熟的工藝
對於范芯的乾燥、焙燒、裝配,均勻壁厚使它達到同時凝固,預熱鑄型使它能順利澆注等方面,商周時期都已經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工藝,不但為後代的泥范鑄造,也為金屬型和熔模鑄造,奠定了技術基礎。
但是,在剝削階級佔有生產資料、掌握國家機器的社會條件下,勞動人民的科學技術創造成果總是被統治者所攫取,用來鎮壓、欺騙人民,滿足他們窮奢極欲的腐朽生活需要。商周青銅器中,禮、樂、兵、車四類佔了絕大多數,生產工具為數很少,許多明器(陪葬器物)鑄成後就埋置地下。這種情形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致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泥范鑄造基本上停留在一次型的階段,到春秋時期才用多次型(半永久性泥型)鑄造銅工具(钁)。
用泥范鑄造大型和特大型鑄件,從唐宋時期起,有很大發展。滄州五代時期的鐵獅,當陽北宋的鐵塔,北京大鍾寺明代的大鍾,都是世界聞名的巨大鑄件。宋應星《天工開物》卷八記述了兩種澆注大件的方法:一是用多個行爐相繼傾注(千斤以內的鍾),一是用多個熔爐槽注(萬鈞鍾)。這在古代手工業生產的技術條件下,應當說是一種巧妙而又需要熟練技巧和很好組織協同的工藝措施。就是在現代,要成功地澆注三四十噸的大鑄件,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我國在商代早期就有了泥范鑄造,商代中期達到鼎盛時期。用這種方法,古代工匠們創造出了象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樣的曠世珍品。
G. 翻制泥范是什麼意思
翻制泥范是商代造銅錢的的一個步驟,商周時期的工匠採用「泥范鑄造法」來鑄造青銅器,包括制模、雕刻紋飾、翻制泥范、高溫焙燒、澆注液態金屬、加工修整等工藝製成。
拓展資料:
看銅質
我國歷代銅錢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銅錢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總地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銅錢呈青色。明嘉靖以後,開始向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新疆等地用紅銅鑄錢,顏色紫紅。在銅錢鑒定過程中,如發現銅質與時代不相符的銅錢,即可斷定其為偽品。
觀銹色
提高銅錢偽銹鑒別能力,是銅錢鑒定的重點所在。因為幾乎每種作假方法,最後都要用偽銹來做掩飾。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銅銹一般是指銅質銅錢表面形成的一種氧化物。
看錢文
很多銅錢有銘文書寫是我國銅錢的一大特點,而且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文字字體各有特徵,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銅錢。
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銅錢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也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有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錢特徵。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
鑄作方法
鑄作(鑄造和形制)的鑒別也是銅錢辨偽的重要依據。我國銅錢的鑄造分為兩個階段,唐代以前採用范鑄法,唐代以後多用母錢翻砂法口范鑄法主要有陶范、石范和銅范三種,陶范是最早出現的鑄幣方法,戰國以後才開始使用後兩種方法
H. 古代澆鑄鐵的模子是什麼材質
古代澆鑄鐵的模子材質常見的有泥、鐵和蠟。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世代相傳的長期生產實踐,創造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鑄造工藝,我國的金屬鑄造鍛件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其中以泥范、鐵范和熔模鑄造最重要,稱為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一、泥范鑄造,用泥范鑄造器物,是我國古代最主要、應用最普遍的鑄造方法。如滄州的五代鐵獅,當陽的北宋鐵塔,北京大鍾寺明代的大鍾等。
二、鐵范鑄造,戰國時期,我國已用鐵范鑄造。在1953年河北興隆出土的鐵范,包括鋤、鐮、斧、鑿、車具等類共87件,大部分完整配套,可以看到范的結構十分緊湊,外形和鑄件相吻合,范壁較薄(5毫米左右),且壁厚均勻,范壁均鑄有把手,以便握持。
三、熔模鑄造,在古代又稱為失蠟法或撥蠟法。是先用調好的油蠟制模,然後在外面敷上泥料制型,陰干後加熱化往蠟模,進窯焙燒,燒成後即可趁熱澆注。早在戰國以前,我國就出現了熔鑄造廠模鑄造技術。
I. 泥范是如何鑄造的
我國在夏代已能用石范熔鑄青銅器,不過石范製作起來比較費事,又不耐高溫,所以逐漸改用泥范。到了商代,泥范已經大量使用。用泥范鑄造器物,是我國古代最主要、應用最普遍的鑄造方法。
商代早期的泥范,以比較簡單的兩合范、三合范為主,用來鑄造銅錛、銅鑿等小型生產工具及銅鈴、銅爵等小型日用工具。商代中期發展到使用多個型、芯組成的復合范,鑄造百斤以上的大型銅器。商代晚期的泥范結構更加復雜,世界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高1.33米,鼎身用8塊外范鑄成,鼎底用4塊外范鑄成。同時泥范的質量也提高了,晚商一些青銅器上面的花紋和銘文,非常清晰,很難看出是用泥范鑄成的。西周晚期的泥范質量進一步提高,一副范可以鑄造數器,連續使用多次。春秋戰國時期鑄造工藝又有新的發展,普遍採用器身和附件分鑄的方法,能夠鑄造體型大、形狀復雜、花紋精細的青銅器。
我國古代泥范鑄造的另一個重大成就是廣泛採用了疊鑄法。疊待法是把許多個范塊疊合起來組裝成套,用一個總澆口澆注金屬液,一次可得到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鑄件。這種方法工效高、成本低、鑄件質量好。在國外,疊鑄法是近代才發展起來的,目前仍在廣泛使用。我國疊鑄技術始於戰國時期,經過不斷改進,到漢代更加完善。唐代以後,我國用泥范鑄造的特大型鑄件有:當陽北宋的鐵塔,北京大鍾寺的明代大鍾,滄州五代的鐵獅,它們的重量由幾噸到幾十噸,這些聞名世界的特大鑄件,即使是在現在的條件下鑄造,也不是容易的事。
J. 四羊方尊是否採用泥范濤造法
泥范、鐵范、熔模鑄造(失蠟法)被稱為古代三大鑄造技術,商代青銅器主要是泥范鑄造的,四羊方尊是這一技術的巔峰之作。為了使四羊方尊達到最佳效果,鑄造者選用了經過淘洗的極純凈的澄泥作為鑄型膜表面的面泥,然後翻出鑄范。這樣翻出的范准確度很高,澆鑄的器物花紋和銘文就很清晰。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