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青銅器是怎樣鑄造的
第一步,制模,其實就是用陶泥做出器物的形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在陶泥表面上刻畫出各類需要的圖案。
第二步,翻范,在模型表面刷上一層油,再敷上厚厚的泥土,幹了以後再把外層的泥土分塊切開,我們把這層泥塊叫做「外范」;然後再把模型表面的花紋刮掉,刮掉多厚,將來鑄造出來的青銅器就有多厚,我們把刮掉花紋的模型叫做「內范」。
第三步,澆鑄,把「外范」和「內范」合在一起,再給形成的空腔里澆鑄青銅液。
最後,待冷卻之後,打破「外范」,掏出「內范」,一個精美的青銅器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望採納)
2. 失蠟鑄造法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失蠟鑄造法是鑄造器形和雕鏤復雜器物的一種精度較高的鑄造方法。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失蠟鑄造法的國家。失蠟法鑄造銅器從文獻記載看,最早是唐代。北宋宰相王溥著的《唐會要》中記載,唐代開元年間使用蠟模鑄造開元通寶,這是我國關於失蠟法的最早記載。從青銅實物考察,1979年河南省淅川縣楚國令尹子庚墓出土的銅禁,器體側面和邊沿鑄強國富民呈網狀的相互纏繞的蟠螭,所顯現出的玲瓏剔透的鏤孔就是用失蠟法鑄造的。據研究,子庚死於公元前552年,它的相對年代應屬春秋晚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採用失蠟法鑄造銅器最早的鑄件。它的發現將我國古代採用失蠟法鑄造銅器的起始時間大大提前了,從而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
3. 我國失蠟法鑄造銅器起始於哪個時期
戰國初期發明了用失蠟法鑄造銅器,所謂失蠟法就是用蜂蠟製成模型,內外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蕊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流失,再澆灌銅液,即鑄成器物。這種方法能產生精細的紋樣和復雜豐富的形體,湖北隨縣曾侯2墓出土的尊、盤,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
4. 在我國的什麼時期,銅器銘文由原先的鑄造工藝發展到了手工鑿刻呢
西周時期。
西周算是禮樂盛行時代,強調「藏禮於器」。所以西周算是青銅器鑄造、銘文鑄刻最發達的時代,到後來鑄造技術下沿,鑄造資格從貴族擴散到大夫,銅器日常作用也越來越大,尤其是青銅兵器,判雀戰國時代戰爭的需要導致鑄造了大大大量的兵器和貨幣,這個時候的銘文內容主要是物勒工名。
戰國初期發明了用失蠟法鑄造銅器,所謂失蠟法就是用蜂蠟製成模型,內外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蕊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流失,再澆灌銅液,即鑄成器物。這種方法能產生精細的紋樣和復雜豐富的形體,掘悉早湖北隨縣曾侯2墓出土的尊、盤,是目前所陸備見最早的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
5. 失蠟法鑄造是什麼意思
失蠟鑄造是一種製造金屬製品的鑄造方法之一,常常被稱為精密鑄造。
失蠟法也稱「熔模法」,在過去,它曾被用來製作佛像、鈡、鼎等,但現在卻被用來製作各種產品、零件。例如,我們熟悉的一些產品如戒指,以及一些連桿、曲柄等零件,應用非常廣泛。
技術簡介:古代中國的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失蠟鑄造法最初是應用於青銅器物的一種精密鑄造方法,失蠟法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由於蜂蠟較軟可以進行精細的雕刻和熱加工,工匠們可以對蜂蠟模具進行精細加工,從而製成復雜的鑄件模具。
模具制好後,再用耐火的泥料等材料填充模具的空芯部分形成泥芯,並進一步對模具包敷製成外范。外范固化定型後,對整個模具加熱烘烤,蜂蠟受熱後熔化並流失,這時整個鑄模就變成可以澆鑄的空殼。
銅水灌注在「空殼」的模具內冷卻後,便鑄成器物。失蠟法製成的模具造型可以達到玲瓏剔透的鏤空效果。
現實應用:
我國是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將熔模精密鑄造應用於工業生產。其後這種先進的精密鑄造工藝得到巨大的發展。
相繼在航空、汽車、機床、船舶、內燃機、氣輪機、電訊儀器、武器、醫療器械以及刀具等製造工業中被廣泛採用,同時也用於工藝美術品的製造。
所謂熔模精密鑄造工藝,簡單說就是用易熔材料(例如蠟料或塑料)製成可熔性模型(簡稱熔模或模型),在其上塗覆若干層特製的耐火塗料。
經過乾燥和硬化形成一個整體型殼後,再用蒸汽或熱水從型殼中熔掉模型,然後把型殼置於砂箱中,在其四周填充干砂造型。
最後將鑄型放入焙燒爐中經過高溫焙燒(如採用高強度型殼時,可不必造型而將脫模後的型殼直接焙燒),鑄型或型殼經焙燒後,於其中澆注熔融金屬而得到鑄件。
6. 為什麼說戰國青銅器中的「失蠟法」是當時最為頂尖的科技
因為這種失蠟法不光是古代能用,知道現在也有很大價值,比如就被現代航空技術所採用,用於製作航空發動機的渦輪葉片 ,比所謂的精鍛工藝要堅固耐用的多,發揮出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
(一)失蠟法簡介
失蠟法,又稱脫蠟法,其做法是先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特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熔液,便鑄成器物。因此,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看上去有一種鏤空的效果。
總結下就是:
1.范鑄法的外范一般會分成數塊,而且范塊之間會有小縫,因此鑄造的器物表面會有鑄縫,器底一般不進行打磨,仔細觀察就能看得到;
但是失蠟法鑄模不需要開模,而且也不用分成數塊,所以器表光潔度較高。
2.范鑄法的模和范都只能用一次,因此鑄造不同器物,都需要再重新製作製作內模和外范,雖然後期有了印模製范,但工序還是比較復雜。
而失蠟法用低熔點的蠟作為模具,極大地簡化了制模的工藝,從而提升了青銅鑄造效率。
3.范鑄法即便產生分鑄法、印模製范法,想要鑄造帶有鏤空工藝的器物,還是非常困難的,而失蠟法則不然,因為蠟模可以融化,所以特別適合紋飾繁縟的器物。
以上就是關於失蠟法和范鑄法的區別,可以看出失蠟法在當時的確堪稱頂尖科技,而且到了現代社會依舊被廣泛使用。
7. 失蠟法鑄造工藝
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熔液,便鑄成器物。
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無范線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湖北隨縣曾侯乙墓,褲猜出土的青銅尊盤,是中國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時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紀察簡。
擴胡沒型展資料:
脫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脫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雲紋銅禁和隨州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青銅盤尊也是失蠟法製作的典型器物。
中國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無范線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是中國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時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8. 蠟模法出現於下列哪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蠟模法即失蠟法,是一種先進的青銅鑄造方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好頃出現。蠟模法是用蠟來製造友胡陸模型,然後在模型內外敷泥,成為泥范,再制為陶范,最後再澆做察入銅熔液進行鑄造,蠟則熔化流失。
9. 古代青銅器失蠟法的製作由可時開始
最初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就是范鑄法,而到了春秋晚期才有失蠟法。
兩者之間最簡單的辨別就是范鑄法有范線,而失蠟法沒有。
「失蠟法」又名「熔模法」,即用蠟製作所要鑄成器物的模(蠟模),然後在蠟模的外表塗上濕泥漿(塗泥漿的厚度就是鑄器的壁厚),干後成為泥模。制泥模時也留好澆注口,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陰干後加熱使蠟熔化流出,再入窯焙燒,就形成了有空腔的鑄型,把鑄型埋入沙子中,從澆注口灌入熔化的青銅液,待青銅液冷卻凝固後便可將所鑄銅器取出。
失蠟法鑄造的優點是:製作鑄模時不需要開模,外模也不用分成數塊,空腔厚薄均勻,壁厚最小可以3毫米,鑄件的形狀很少受到工藝限制,表面有一定的光潔度,它的最大特點是用低熔點材料做「模」,簡化了制模的工藝,可以製作任何器形,在鑄速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我國三大鑄造技術之一。所鑄的銅器上沒有范痕,也沒有墊片的痕跡,耳、足、鑒等處都沒有殘存的范土,這些都是與陶范法鑄造青銅器明顯不同。
失蠟法產生的年代目前不詳,在我國史書上也沒有記載。目前已知最早使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1978年5月在河南省浙川楚國王於午墓出土的青銅禁。從工藝上看,失蠟鑄造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故失蠟法鑄造工藝的發明應在春秋中晚期。戰國時期,許多器形和裝飾都很復雜的青銅器,都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如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出土的青銅方案和湖北省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尊和盤。
10. 失蠟鑄造法指的是什麼世界上最早發明失蠟鑄造法的是哪個國家
失蠟鑄造法是鑄造器形和雕鏤復雜器物的一種精度較高的鑄造方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失蠟鑄造法的國家。湖北隨州戰國時代曾侯乙墓出土的尊與盤上玲瓏剔透的透空附飾,是確認用失蠟法鑄造的銅器,其時代為公元前5世紀。淅川縣出土的用失蠟法鑄造的春秋時代的幾件銅器,在時間上比前者又提早120多年,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用失蠟法鑄造的實物。北宋王溥(922~982)著的《唐會要》中記載,唐開元年間(713~742)使用蠟模鑄造開元通寶,這是中國關於失蠟法的最早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