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半兩鑄造於哪一時期
半兩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重12銖(中國古代規定1兩為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B. 戰國時期秦國人鑄造出的這種中國第一枚圓形方孔錢它有什麼特點
有殘留澆鑄痕跡的「戰國半兩錢
總之,「戰國半兩錢」造型隨意,大有古拙蒼莽之致,基於以上種種不太成熟的表現,「戰國半兩錢」也被後世泉友稱之為「半兩錢」中的「原始型」。
C. 半兩銅錢問題
漢代貨幣以銅為本位幣,西漢早期主要流通幣是漢半兩,有八銖半兩和四銖半兩,還有少量的三銖錢。漢武帝始鑄五銖錢幣以後,五銖錢是西漢,東漢的主要流通幣,其點是穿大,外徑25毫米左右,幣面篆書五銖二字,幣面外廓高於錢文,能保持錢文不易磨損,三銖錢也類似,還有少量有廓漢四銖半兩錢,五銖錢流通時間長(七百多年)版別繁多,是錢幣學家常年爭論研究的課題。王莽新政的貨幣要算漢代錢幣那就太多了,他托古改制,是我國古代貨幣多變時期,型制繁多,最有名的是六泉十布。
D. 公元708年鑄造的日本硬幣和中國秦朝的半兩錢幣形狀都為圓形方孔錢,從中可得出什麼結論
我國古人的宇宙觀(天圓地方)、錢幣外圓內方便於加工磨製被他們接受。
E. 秦朝鑄造的半兩錢為什麼形制是圓形方孔呢
兩個方面,一個是蘊含了中國古人的哲學思想和世界觀,認為天圓地方,外輪代表天,內郭代表地;一個是,古時候用砂模鑄錢,錢幣鑄造出來以後外圈會有流銅和銅刺,這時用方形木條穿在一大串錢的中間進行打磨,省時省工。如果是圓形孔,打磨時就容易打滑。
F. 「大五帝錢」之一的「秦半兩」其錢體忽輕忽重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秦從西陲小國到統一六國的大帝國,這期間經歷的坎坷與努力何止千萬。當然,一個大帝國的形成,遠不止史書中帝王將相們的勤政與努力那麼簡單,在大帝國的形成中,貢獻最大的是,生活在秦國的老百姓,這個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
戰國半兩錢
半兩錢在漢武帝時期的種種錢幣法令中,漸漸的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它圓形方孔的影子,卻深深地烙在了中國古代錢幣的身上,而這一烙便是整整的兩千餘年。
G. 這個是秦半兩還是八銖半兩
秦半兩標准程度不高,錢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總體上講,要比漢半兩為厚實,邊緣鑄口茬多不磨栩,錢體欠圓,穿不方者亦屬常見,是比較粗糙的錢幣。
秦半兩書體用小篆,筆劃寬長,方中有圓,文字較高挺;「半」字下橫與「兩」字上橫較短,「兩」字除「長人兩」外,更多的是「短人兩」。後期形小穿廣的秦半兩中,還出現「連山兩」。
目前已經認定的秦半兩類型有:原始型(戰國中期)、大型、大篆文、小篆文、大字、小字、傳形、有郭半兩、小型燈籠半兩、小型(秦後期)、以及在字體方面的差異而形成的類型。
漢半兩主要有:榆莢半兩(秦末至西漢初期,約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錢體輕薄,重三銖上下----秦漢1銖約合現在的0.7克,形同榆莢)、八銖半兩(呂後二年,公元前186年,仿秦半兩書體,略淺,重八銖)、五分錢(呂後六年,前182年,薄小,孔大,重只為秦半兩的五分之一)、大半兩(西漢早期,字文平整)、四銖半兩(漢文帝五年,前175年,錢文平正,重四銖)、有郭半兩(建元五年,前136年,新鑄的四銖半兩,有外郭,亦有內外郭的,也有稱三分錢)、鐵半兩(西漢早期,湖南一帶,錢體如四銖半兩)、特大型(鎮庫大錢或開爐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