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無錫太湖導游詞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游,常常要寫一份好的導游詞,導游詞由引言、主體和結語三部分構成。我們應該怎麼寫導游詞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無錫太湖導游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太湖,位於江蘇省南部,與浙江省相連,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它是中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二大淡水湖,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太湖邊的無錫西南郊的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的一個內湖,後編故事說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助勾踐滅吳後,曾偕同西施泛舟於此而改名,這是為了增加這一地方而創作的歷史文化因子,有利於提高名氣。
蠡湖的東北岸,是以水飾景的近代無錫名園——蠡園。蠡園三面臨水,亭、廊、堤均傍水而築,纖巧精緻。20世紀初,這里建有「梅埠香雪」、「曲淵觀魚」、「東瀛佳色」、「楓台顧曲」等八景,以後又建了曲岸枕水的千步長廊,堆砌了盤旋迂迴的洞壑假山,使園林的景色更顯秀麗的特色。蘇州鄧尉山又名光福山、香雪海、梅海,是太湖風景區的一大景緻。最佳旅遊時間太湖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最佳旅遊時間為春秋季節。歷史文化清置太湖廳、靖湖廳:清雍正十三年(1735),太湖水利同知改為撫民廳,移駐吳縣洞庭東山,割吳縣東山設太湖廳,加督捕銜,專理民事,隸蘇州府。清咸豐十一年(1861)春,太平軍在洞庭東山設東珊縣,轄東、西洞庭山,隸蘇州郡。清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清軍重占蘇州城,廢東珊縣。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洞庭西山置靖湖廳,隸屬蘇州府。民國元年(1912)1月,江蘇都督府頒令廢府、州,並縣、廳。廢太湖、靖湖二廳,設太湖縣,旋易名為洞庭縣。7月,裁撤洞庭縣,其地歸屬吳縣。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現在要去參觀的是被稱為太湖第一景區的雀頭渚。距無錫市18公里,是無錫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它以伸入湖中的巨石命名。湖頭渚風景優美,是無錫最好的旅遊景點。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經在太湖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畢竟,胡頭詩歌中的贊美表達了重新消解人們渴望的意境。遊客:去張頭渚的路上,我先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概觀:民間傳說的成因與產物】
關於太湖的起源,民間有很多說法:相傳很久以前,王太後過生日,在天宮舉行桃宴。玉皇大帝命司驢孔送生日禮物,是一個大銀盒,裡面有72顆超大的祖母綠,外觀上還裝飾著各種色彩斑斕的鳥獸,像一個聚寶盆,讓在場的神仙們贊不絕口。但是太後設宴,沒有請孫悟空,所以孫悟空在天宮里大鬧了一場。
當他看到國王皇帝送來的大銀盒時,被打翻了,銀盒從空中掉了下來,砸在地上,變成了一個大坑。銀盒子立刻變成了湖水。因為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田字」字上的一條橫線落到下面的一個點上,它也是,所以這個湖就叫太湖。而72塊翡翠散落在太湖,成為72座山峰。原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這就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遊客:太湖傳說引人入勝。其實太湖以前是個大灣。大約5000年前,這里地殼下沉,東部沉積物繼續堆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延伸,西部坳陷形成密集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說增加了太湖的神秘。
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水產品30多種。其中銀魚、青蟹、白蝦最為著名。各種水生植物也很受客人歡迎,如蓮藕和白靈。水芹和草葯已經成為人們品嘗綠色植物的美味食品。
【朱頭渚所在地人文景觀建設過程】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的車駛過解寶大橋後,進入了崇山(也叫杜南山)。重慶位於杜南山的西端。請看,山形突入太湖之水,三面臨水,彷彿一隻娃娃魚的頭伸出水面。這是豬頭珠。豬頭渚獨佔地形,俯瞰太湖,三山仙島隨波逐流,宛如仙境,令人神往。所以在明朝,這個地方早就被稱為世外桃源,是有錢人踏青的地方。
【填山藏秀,聶耳亭,陸定,,舒,范理堂,席子池,中日櫻花友誼林,江南蘭苑】
沿著空中火車站的石頭路,你可以到達春花區。你看到的水池叫翠湖,利用地形,在山谷中自然擺動。水邊的土山是人工堆砌的,種上了桃、李、玉蘭、杜鵑、玫瑰等花卉,還有竹子、柳樹、樟樹等樹木。翠湖水面上有兩座橋,直橋叫十字綠,彎橋叫福清。水邊的兩層樓是遊客品茶和午睡的地方。上層是祖一方大廈,下層是馮春人座。樓旁的方亭叫家風。大家繞過廖峰亭,穿過福清彎橋,看到森林邊的山坡上有一個六角形的竹亭。六根柱子模仿竹子的形狀,非常逼真。這個亭子被命名為亭子,因為它的形狀像竹葉。
各位遊客: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無錫游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進行太湖精華游,我感到很高興。太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相當於400個杭州西湖那麼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之間周圍有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四個城市。2400多年前吳越春秋時,吳王闔閭首開太湖畫舫進行水上旅遊,並首創太湖般菜;唐宋時期,太湖又以盛產太湖石出名。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還有72座島嶼山峰點綴其間,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畫卷。
我們首先游覽的是真山真水的黿頭渚公園。黿頭渚,渚就是突入湖中,三面臨水的半島,因狀如黿頭而得名。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漁夫在湖中遇到風浪,誤入黿頭渚,舍舟登岸,發現這里茂林修竹,落英繽紛,疑為世外桃源,不忍離去。後又打柴遇仙,得道出世,為這里留下罷拔幾分神秘色彩。黿頭渚向南可望煙波太湖,惡青島海濱浩淼氣概;往北能觀碧波蠡湖,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么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風月最理想的游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卻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無數中外遊人。
(澄瀾堂)
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明代宮殿式樣建造的,面闊五間,四周遊廊,寬敞豁達,氣宇不凡。澄瀾堂的「澄」是指湖水平靜清澈,「瀾」是波瀾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里可以飽覽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
澄瀾堂位於黿頭渚的高處,居中面湖,視野開闊,遠眺近覽,景色各異。
(甘露寺)
這里是甘露寺,甘露寺原在鎮江北固山上,是孫權的母親、劉備的「丈母娘」念經的地方。因為東吳起先建都在鎮江,火燒赤壁之後才遷都南京的。
三國城內的甘露地建於山坡之上,經二組台階到達建在7米高的.平台上的甘露寺山門,山門內沿斜坡登上6米高的平台,可到佛殿。殿內吳國太的經心,吳國太相女婿就在此拍攝。
赤壁之戰後,孫、劉曹均勢鼎立。周瑜設下「美人計」,假稱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許婚劉備,京口招親,然後扣下劉備,逼還荊州。劉備則按諸葛亮之計,設法讓孫權之母吳國太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並帶著孫夫人一起返回荊州。這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靈山大佛)
1994年10月20日,「中國無錫靈山大佛奠基典禮」在小靈山上隆重舉行,這標志著「世界第一大佛」即將誕生。
靈山大佛是一座高達88米的露天青銅牟尼立像,投資超億元,用銅700噸。比聳立於紐約赫德森河口「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被譽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巨像」還高42米,用銅量是自由女神的3倍。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再高17米。由此可見,靈山大佛是世界之最。
靈山大佛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耐用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發族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致,在世界藝術上享有崇高地位,這為大佛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再者,青銅時代正在佛教形成的朝代,代表著佛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則由設計上海東主明珠電視塔而名揚海內外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此工程由於採用了高新技術,可防止岩層滑坡和岩石風化,可搞7級地震和12級以上大風,而且防雷,還設有煙警、溫警兩套報警系統,達到自動噴淋降溫、防火的聯防作用。
大佛內層主體工程於1996年5月28日舉行了封頂典禮。內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只是大佛的主心骨,然後主心骨外焊接鋼支架,鋼支架上再安裝青銅材料鑄造的大佛銅板,最後將焊接起來形成完整的靈山大佛,靈山大佛的焊縫總長度達30公里。
大佛的銅板鑄造是一頂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由航天工業部南京晨光機器廠承建。該廠曾運用航天技術成功地為香港寶蓮寺鑄建了「天壇大佛」,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致贊譽。南京晨光機器廠根據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創作的8米高靈山大佛的佛像小樣,通過電腦放大11倍再切割分片澆鑄成銅板。88米高的靈山大佛的佛體部分共由1560塊銅板拼接而成,第塊銅板平均厚8毫米,高2米,重約600公斤,共用青銅達700噸。1995年7月24日正式開爐澆鑄,耗時一年完工。1996掂5月30日,靈山大佛第一塊凈重666公斤的錫青銅板佛體開始安裝,1997年4月3日靈山大佛圓頂,1997年11月15日靈山大佛落成開光。
靈山大佛高88米,加上三層裙樓基座,總高達101.5米。大佛的腳趾前端高80厘米,趾甲寬有60厘米。
靈山大佛的建造,不僅僅是創下了一個世界紀錄,更主要的是他將在宗教文化、社會文明、經濟發展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
靈山勝境將成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人文景觀,成為人們嚮往的游覽勝地。
各位遊客:
在游覽了重頭清後,我們將從北岸的渡船碼頭乘船前往黿頭渚景區內的一組湖中小島——「太湖仙島」去參觀。我們從船上眺望三山,只見島上松竹蒼翠,楓香染紅,距我們約2.6公里處的湖中小島,如神龜靜優水面,綽約多姿。
太湖仙島的原名叫「太湖三山」,三山是著帽山、烏龜山及筆架山的俗稱,由東鴨、西鴨、大磯、小磯4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長約2.5公里。島內景色迷人,素有「三山映碧」之稱。1993年,憑借天然山水,巧設人文建築,建成了一處太湖旅遊的新景觀,有道是:太湖佳絕在黿頭,三山仙島勝天堂。
遊客們:我們走過長長的遊船碼頭,首先看到的是用漢白玉大理石雕刻的太湖仙島牌坊。這座三重飛檐翹角的牌坊,紅色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正中有「太湖仙島」4字。門樓前的台階上雕刻著一條盤龍,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牌坊後是「玉帝巡天圖」漢白玉浮雕。玉帝端坐在龍椅之上,文武群臣簇擁左右,仙鶴道游雲間,遊人置身其中真好像仙境浮現人間。
現在我們右轉沿山路向上,便可到「洞天福地」景區。這里有花果山、水簾洞、演武場,還可以觀賞歌舞,如有雅興還可觀看猴戲,逗逗猴子。
向東走是「會仙橋」,它連接著西鴨山和大磯山,是通往三山島的主景區。此橋原名「五洞環橋」,是座仿古建築,橋上建有四面開敞的亭子,雕梁畫棟,彷彿引導人們由此進入仙境。
過了會仙橋,來到的是「南天門」,現在我們就一同進入「天境」。沿著台階一級級「登天」,彷彿我們離世外天國越來越近了。「南天門」是座漢白玉建築,頂端刻有篆書「天門」二字,左右有副對聯:「離塵了卻幾間事,到此逍遙星漢間。」橫批「梯雲直上」點出跨入此間,各位遊客便可徹底脫離幾間,暢游「天國仙境」了。
進入「仙境」,首先看到是飛檐翹角的「摘星亭」。登上此亭,彷彿浩瀚星際觸手可及。亭前水池前是仿青銅器「太湖寶鼎」,香煙綜繞,飄飄似仙。
沿左邊台階向上,過彩繪門樓是「天街」的人口。進入門內便是「天國」熱鬧的街市。請看右邊牆上有一個錢型的圖案,中間一個方孔,兩邊寫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童史無欺」。再看前面是二層樓的「天香樓」,右轉台階上為「天韻台」,後測是「天都仙府」,入內左邊房中有財神端坐其中,手中元寶閃閃發光,期盼大家人人發財。右邊房內有「葯王」孫思邈在恭迎佳賓,保佑各位,身體健康,無病無災。
各位遊客:在天街最開闊的地方,是一羽仙茶樓」,遊客可在此品茗賞景,透過薄霧眺望對面的「黿頭渚」。
穿過「兀衢」門洞,沿山坡向下,過摩雲亭便到了大覺灣,我們在此可「一覽人間石窟景」,這些石窟雕刻群,再現了中國古代石窟建築藝術的精華之作。這里有長達49米的卧佛;那面湖端坐,高達6米,若有所思的老者就是我國道教創始人老子的塑像。
沿著「仙人洞」石階向上,可到達「仙島」最高處——「靈霄官」。一側為「王母府」,只見那王母正在瑤池中盡情享樂。對面的靈霄宮宏偉挺拔,裡面的玉皇大帝站像,高18米,為國內玉皇塑像之最。只見五帝雙手合十,昭示天下,展示帝王之氣。沿梯而上,兩邊牆上畫有各路神仙飛天圖案。二樓後室內,是復制的「永樂宮壁畫」以及神道真人彩繪壁畫。這些壁畫,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冠」。
靈霄宮後山上是三層圓形天壇,擺設鎮山之寶——太乙丹爐。沿林間小路下山,可以到達後山的「月老詞」,裡面有「鴻喜堂」。
遊客們,太湖仙島我們就游覽到這里,最後出南天門,乘船返回黿頭渚。再去下一個景點游覽。謝謝大家!
無錫的太湖風景區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沿湖附近有著名的無錫山水、蘇州園林等,形成了聞名中外的太湖風景區。太湖,中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250平方公里,跨江浙兩省,煙波浩淼,氣勢磅礴。無錫瀕臨太湖北半圈,佔有太湖最美一角。南屏馬跡,北枕龍山,中犢山如流砥柱;大箕山、小箕山三山鼎立,湖廣山秀。黿頭渚、蠡園等均在太湖風景區范圍內。
太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這里山清水秀,極富江南水鄉風味。
浩瀚如海的太湖,散布這48個島嶼,這些島嶼連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島,號稱72峰,它們是由浙江天目山綿延而來,或止於湖畔,或紛紛入湖,形成了山水環抱形式,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天然圖畫。
位於湖的南部面積有62.5公里的洞庭西山是太湖最大的也是最美的島,和洞庭東山隔水遙對。太湖72峰,西山佔41座。聳立於到中央的主峰縹緲峰,又叫杳眇峰,海拔336米,山中除寺宇和避暑建築外,主要以自然美取勝,秋月、梅雪之類的景物最具特色,另外西山上的怪石嶙峋,洞穴頗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將全島點綴得頗為別致。太湖東面的洞庭東山,其主峰的大尖頂是72峰之一,山中主要古跡有紫金庵的宋代泥塑像,元代軒轅宮,明代磚刻門樓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樓等。
太湖的名勝古跡精華集中在太湖北岸。最著名的有黿頭渚、蠡湖。
各位遊客:在游覽了重頭清後,我們將從北岸的渡船碼頭乘船前往黿頭渚景區內的一組湖中小島——"太湖仙島"去參觀.
【三山概況—"太湖仙島"牌坊—"五帝巡天圖"浮雕—"洞天福地"景區—會仙橋】
我們從船上眺望三山,只見島上松竹蒼翠,楓香染紅,距我們約2.6公里處的湖中小島,如神龜靜優水面,綽約多姿。太湖仙島的原名叫"太湖三山",三山是著帽山,烏龜山及筆架山的俗稱,由東鴨,西鴨,大磯,小磯4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長約2.5公里。島內景色迷人,素有"三山映碧"之稱.1993年,憑借天然山水,巧設人文建築,建成了一處太湖旅遊的新景觀,有道是:太湖佳絕在黿頭,三山仙島勝天堂。
遊客們:我們走過長長的遊船碼頭,首先看到的是用漢白玉大理石雕刻的太湖仙島牌坊.這座三重飛檐翹角的牌坊,紅色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正中有"太湖仙島"4字.門樓前的台階上雕刻著一條盤龍,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牌坊後是"玉帝巡天圖"漢白玉浮雕.玉帝端坐在龍椅之上,文武群臣簇擁左右,仙鶴道游雲間,遊人置身其中真好像仙境浮現人間。現在我們右轉沿山路向上,便可到"洞天福地"景區.這里有花果山,水簾洞,演武場,還可以觀賞歌舞,如有雅興還可觀看猴戲,逗逗猴子。向東走是"會仙橋",它連接著西鴨山和大磯山,是通往三山島的主景區.此橋原名"五洞環橋",是座仿古建築,橋上建有四面開敞的亭子,雕梁畫棟,彷彿引導人們由此進入仙境.
【南天門—摘星亭—天街—大覺灣—靈霄宮—太乙丹爐】
過了會仙橋,來到的是"南天門",現在我們就一同進入"天境".沿著台階一級級"登天",彷彿我們離世外天國越來越近了."南天門"是座漢白玉建築,頂端刻有篆書"天門"二字,左右有副對聯: "離塵了卻幾間事,到此逍遙星漢間."橫批"梯雲直上"點出跨入此間,各位遊客便可徹底脫離幾間,暢游"天國仙境"了。進入"仙境",首先看到是飛檐翹角的"摘星亭".登上此亭,彷彿浩瀚星際觸手可及.亭前水池前是仿青銅器"太湖寶鼎",香煙綜繞,飄飄似仙。沿左邊台階向上,過彩繪門樓是"天街"的人口.進入門內便是"天國"熱鬧的街市.請看右邊牆上有一個錢型的圖案,中間一個方孔,兩邊寫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童史無欺".再看前面是二層樓的"天香樓",右轉台階上為"天韻台",後測是"天都仙府",入內左邊房中有財神端坐其中,手中元寶閃閃發光,期盼大家人人發財.右邊房內有"葯王"孫思邈在恭迎佳賓,保佑各位,身體健康,無病無災。
各位遊客:在天街最開闊的地方,是一羽仙茶樓",遊客可在此品茗賞景,透過薄霧眺望對面的"黿頭渚"。穿過"兀衢"門洞,沿山坡向下,過摩雲亭便到了大覺灣,我們在此可"一覽人間石窟景",這些石窟雕刻群,再現了中國古代石窟建築藝術的精華之作.這里有長達49米的卧佛;那面湖端坐,高達6米,若有所思的老者就是我國道教創始人老子的塑像。沿著"仙人洞"石階向上,可到達"仙島"最高處——"靈霄官".一側為"王母府",只見那王母正在瑤池中盡情享樂.對面的靈霄宮宏偉挺拔,裡面的玉皇大帝站像,高18米,為國內玉皇塑像之最.只見五帝雙手合十,昭示天下,展示帝王之氣.沿梯而上,兩邊牆上畫有各路神仙飛天圖案.二樓後室內,是復制的"永樂宮壁畫"以及神道真人彩繪壁畫.這些壁畫,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冠"。靈霄宮後山上是三層圓形天壇,擺設鎮山之寶——太乙丹爐.沿林間小路下山,可以到達後山的"月老詞",裡面有"鴻喜堂".
遊客們,太湖仙島我們就游覽到這里,最後出南天門,乘船返回黿頭渚.再去下一個景點游覽.謝謝大家!
❷ 靈山大佛介紹的內容是什麼
宏偉庄嚴的靈山大佛座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北踏青峰,盡攬山形之美;南面太湖,一挹水色之秀;流雲拂面,包融天光地寶;至高無上,更顯勝境之靈。大佛通高88米,全部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總用銅量達700餘噸,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佛像。
凡新佛像落成,必得經過開光,其神聖意義方始具備。靈山大佛開光盛典由當今世界佛教三大教派高僧大德共同主持。現場由萬盆鮮花、千米黃絹妝點。五百米朝聖之路遍插佛旗,二百一十八級登雲道滿植金菊,千棵喬木黃布裹身,萬羽信鴿繞佛飛翔。梵音裊裊,鼓樂交鳴,再現佛陀住世之景;信眾雲集,焚香頂禮,盡顯我佛歸心之德。
靈山大佛、樂山大佛、天壇大佛、雲崗大佛、龍門大佛是神州大地上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上具代表性的五尊大佛像,佛教界稱為神州五方五佛。如今,這五尊分別代表了中國佛教不同歷史時期的佛像同時現身靈山。靈山佛教文化博覽館對四大佛山的神祗供奉、主要寺廟、特徵文化、歷史和現狀均作了比較詳盡的展示。
❸ 靈山大佛是誰建的 啊
大佛所在位置系由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的建成是中國佛教界近百年來最大的一件盛事,同時也將成為太湖明珠--無錫的標志之一,對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大佛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永恆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藝術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致,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 大佛的鑄造是一項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籌建委決定由南京晨光集團承建此項工程。南京晨光集團有令人信賴的技術,並曾在建造香港天壇大佛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由設計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而名聞海內外的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大佛藝術造型由南京藝術家吳顯林負責雕塑設計。 靈山大佛的建造,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相的記載完成,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與願印"代表給予快樂,均為祝福之相,胸前""字代表萬德庄嚴,整個佛像形態庄嚴圓滿,安詳凝重而細致,顯現佛陀慈悲的法相。 回顧中國的歷史和佛教的歷史,在每一個繁榮時代,都會出現高度文明的藝術結晶,千秋萬代,歷久不衰。為佛立像,成就不凡,從雲岡、龍門到敦煌、大足......如今又有靈山大佛,從而在全國形成東有江蘇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雲岡大佛,中有河南龍門大佛,五方五佛屹立聳峙而相呼應的格局。
❹ 無錫靈山大佛是怎樣立上的
佛經有雲:凡新佛像落成,必得經過開光,其神聖意義方始具備。靈山大佛開光盛典由當今世界三大教派高僧大德共同主持。現場由萬盆鮮花,千米黃絹妝點。五百米朝聖之路遍插佛旗,二百一十八級登雲道滿植金菊,千棵喬木黃布裹身,萬羽信鴿繞佛飛翔。梵音裊裊,鼓樂交鳴,再現佛佗住世之景;信眾雲集,焚香頂禮,盡顯我佛歸心之德。開光當日,從凌晨四時起,各地信眾絡繹而來,自市區至馬山,車流綿延二十餘公里,持續近四個小時。是日,瑞靄低垂,隨著輕風在大佛周圍緩緩舞動,隨著大法師曼妙的經聲,祥雲飄升,霧靄盡散,佛祖慈顏顯現:雙眉半彎,似笑未才智;慈目微閉,欲語先聞。數萬信眾虔誠禮拜,默許心願,法喜盈會,盡顯吉祥。大佛開光現場均原樣保留,開光錄相不久將循環播放,以使更多未能親臨開光現場的參拜者得以領略開光盛況,共結法緣、同沾法喜!大佛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永恆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藝術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致,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大佛的鑄造是一項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籌建委決定由南京晨光集團承建此項工程。
南京晨光集團有令人信賴的技術,並曾在建造香港天壇大佛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由設計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而名聞海內外的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大佛藝術造型由南京藝術家吳顯林負責雕塑設計。
滿意請採納,謝謝
❺ 靈山大佛的景區歷史
靈山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傳玄奘西天取經歸來,游歷東南到此,來到小靈山,見「層巒叢翠」,景色非凡,大為贊賞,曰「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於是就給此山起名小靈山。印度的靈鷲山,就是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聖地,並囑大弟子窺基在這里主持開法。小靈山寺就由此逐漸發展。矗立在小靈山南麓的靈山大佛,包括蓮花座在內通高為八十八米,相當於一幢三十餘層樓房的高度,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樂山大佛還要高出十七米,是中國第二高的巨型佛像。如果加上三層座基,總高度達一百零一點五米。靈山大佛雙目垂視,眼神睿智慈祥。不論遊客靠近或走遠,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關切之中;並且隨著人的靠近或遠離,眼睛彷彿在微微開合,靠得愈近,眼睛就睜得愈開;嘴角似笑而未笑,欲言而未語,諸多囑咐即將出口,使人倍感親切,引發種種遐想。靠近大佛向上仰視,湛藍的天空中白雲悠悠,讓人產生佛在「動」的感覺。靈山大佛身體各部勻稱適度,衣飾褶紋明快流暢、飄逸靈動,更增加了動感,使遠觀近瞻都十分相宜。
靈山大佛的塑造,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形相的記載完成。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與願印代表給予快樂,均為祝福之相,整個佛像形態庄嚴圓滿,安詳凝重而細致,顯現佛陀慈悲的法相。 靈山大佛的佛體和蓮花座全部由錫青銅板塊拼裝焊接,總用銅量達七百餘噸。僅佛體部分(不包括蓮花座)就由一千五百六十塊銅壁板組成,每塊銅壁板的平均面積為五平方米左右,有的銅壁板展開面積達二十多平方米,厚度卻僅有七毫米左右。如此高聳的大佛,又由這么多的銅壁板拼合而成,組裝時不但要確保天衣無縫,線條流暢,形象完美,整體上不歪不扭,而且對抗風、防震、避雷和耐大氣腐蝕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其技術難度之高和工程工作量之大顯而易見。在國內諸多單位的大力協作下,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靈山大佛如期屹立在小靈山之巔,並於1997年11月15日正式開光,趙朴初先生提出的五方五佛格局就此形成。靈山大佛足下的蓮花座,也全部用錫青銅鑄成,蓮花座共有四層蓮瓣組成,每層二十二片蓮花瓣,共計有八十八片蓮花瓣。凡捐資滿人民幣伍百萬元者,可以在其中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號。
趙朴初先生有《靈山大佛》詩贊曰:「湖光萬頃凈琉璃,返照靈山正遍知。身與雲齊施法雨,目垂誨眾示深慈。從茲聖跡留無錫,隨順群情遇盛時。喜見朋友師子國,和平世界共心期。」 照壁是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靈山大照壁全長39.8米,最高處7.2米,規模為全國之最。靈山大照壁和靈山勝境整個地勢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靈山大佛景區的整個地形猶如一張太師椅,背靠小靈山,左邊青龍山,右邊白虎山,北踏青峰,盡攬山形之美,南望太湖,一挹水色之秀,這種傳統風水理論上稱為「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地形是大吉之地,為保存這吉祥的靈氣,所以造大照壁來收氣,同時也通過照壁上的內容引領遊客走進靈山的佛教文化歷史世界。照壁立於七色蓮花池中,蓮花是佛教的吉祥花木之一,相傳佛祖出生後即會行走,走出七步,每一步都是一朵盛開的蓮花,這就是七步蓮花的典故,照壁的南立面「靈山勝會「大型石雕,取材於佛經上佛祖西方靈鷲山說法,諸佛菩薩秉承聽經的典故,這組石雕上會聚了佛祖、四大菩薩二弟子、五百羅漢等佛教人物。照壁的北面為「唐僧賜禪小靈山圖」,這是關於靈山的一段歷史典故。常有遊客詢問「靈山勝境」的由來,其實這幅圖就說明了原因,相傳唐代貞觀年間,唐僧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歸來前往江南傳法,特往馬山拜會長安舊交杭惲右將軍,杭惲是馬山人,朝中為官數載後解甲歸田於馬山,唐僧來到馬山,感覺這里的山峰象西方的靈鷲山,就賜名小靈山,而篤信佛教的杭惲也捐出這處山田作為寺產,造了小靈山寺,從此香火代傳,在小靈山剎舊址上再造大佛像後,所以這里就取名靈山勝境,一來紀念唐僧、杭惲的一段功德,二來表示這里與西天靈山的一脈相承。
遊客可以在佛手前敬香、祈福,接受佛性的熏陶,表達對佛的崇敬,在寧靜、祥和、清心中領悟禪機愉悅。
❻ 靈山大佛為什麼要造。 而造就就多少人用了多少時間才造出來的。
靈山大佛在1997年建造而成,大佛的鑄造是一項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籌建委決定由南京晨光集團承建此項工程。南京晨光集團有令人信賴的技術,並曾在建造香港天壇大佛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由設計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而名聞海內外的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大佛藝術造型由南京藝術家吳顯林負責雕塑設計。
靈山大佛的主要數據資料如下:1、靈山大佛通高88米,佛體79米,蓮花瓣9米。2、靈山大佛佛體(不含蓮花瓣)由1560塊6-8毫米厚的銅壁板構成,焊縫長達30餘公里。3、靈山大佛鑄銅約700噸,銅板面積達九千多平方米,約一個半足球場大小。4、由於高科技的運用,靈山大佛能抵禦14級台風和8級地震的侵襲。
靈山大佛的塑造,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形相的記載完成。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與願印"代表給予快樂,均為祝福之相,整個佛像形態庄嚴圓滿,安詳凝重而細致,顯現佛陀慈悲的法相。
1994年4月,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實地踏勘祥符禪寺舊址。
1994年5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國佛教協會同意在祥符禪寺後小靈山上建造八十八米的靈山大佛。
1994年10月20日,靈山大佛奠基典禮在無錫太湖小靈山隆重舉行,近五萬信眾參加了這一儀式。
1994年12月24日,大佛鑄造簽約儀式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
1995年10月27日,祥符禪寺大雄寶殿落成、佛像開光暨方丈茗山大和尚升座儀式。
1996年5月30日,靈山大佛第一塊銅壁板安裝,參加全國佛教教制工作會議的高僧大德為大佛安裝舉行灑凈儀式。
1997年1月18日,諸山長老在南京晨光廠澆鑄現場舉行靈山大佛佛首融金澆鑄灑凈儀式。
1997年4月3日,靈山大佛圓頂灑凈慶典儀式。
1997年11月14日,九十歲高齡的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專程飛赴無錫,視察靈山大佛開光盛典准備情況。
1997年11月15日,海內外高僧大德共同為大佛開光,近八萬信眾參加了這一庄嚴的儀式。
❼ 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
作為一名樂於助人的導游,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講解詞。怎樣寫導游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無錫靈山大佛導游詞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我覺得,靈山大佛這個地方,成就了馬山,也成就了無錫。我周圍的太多太多的朋友,初一十五必去那裡。
我是個少根筋的人,對於這個地方,說不出它有多靈多好,但是,真心喜歡。
靈山大佛的所在地,據說是由玄奘法師命名的。相傳法師由西天取經回來,經過此地講經說法,發現那裡和釋迦摩尼得道成佛的靈鷲山極為相似,故而命名此地為小靈山,並且囑咐大徒弟窺基在此主持開法——對,你沒看錯,是大徒弟,但是,真的不是孫悟空,那個是傳說……於是,那裡便開始建造寺廟,稱為祥符禪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好像但凡是寺廟,總歸要經歷戰火的洗禮,祥符禪寺也不例外,到當年修復寺廟的時候,整個寺廟已經就剩一口井了……
記得當年我們做導游培訓的時候,老師就以前說過,這個大佛的位置選的相當的好,極為貼合中國的風水說。靈山大佛是前有照(太湖)後有靠(靈山),還有兩旁扶(左邊青龍山右邊白虎山),是絕佳的風水寶地。
此刻的靈山已經和我們當年背的導游詞不一樣了,最早去靈山的時候,只有大佛,之後有了九龍灌浴,再之後有了梵宮,到此刻多了五印壇城,相信不遠的將來,還會有別的景點增加的,當然,票價也是……
好吧,我們慢慢講,但是因為開寫無錫這個系列的時候,並沒有特地去拍照,所以,大家能夠上網去找找,或者帶著這個去逛景點。
靈山大佛景區位於無錫馬山鎮,一般從市裡開車過去是40分鍾左右,如果公交車的話,一般在1個半小時左右,你也別覺得無聊,去馬山必經的是十八彎風景區,到了那裡,已經能夠看見太湖了,天氣晴朗的時候,波光粼粼,很是漂亮。我開車一般會走十里明珠堤,太湖美景盡收眼底——跑題了,回靈山。
我們此刻逛靈山,很少用走的了,基本上是景區交通,因為此刻的靈山景區實在太大,走一圈挺累的。
景區檢票口進去,就能看見景區交通車的賣票亭,貌似是25一個人,隨便坐,只要你在景區內,看好車子的方向,景點到景點間幾乎就不要動腦筋了,很偷懶的玩法,但是爭取時間節省體力。
第一站,佛手廣場。
佛手廣場,有著「天下第一掌」,很多客人都會排隊摸掌,意為沾福壽。佛手佛手即為福壽。這個天下第一掌完全就是靈山大佛右手掌1:1的復制,高達11。7米,寬5。5米,單個手指的直徑就有1米了,由此,對大佛之大也可窺一斑了。大佛的手勢是有講究的,這個右手的印相是「施無畏印」,這個手勢的表示了佛為救眾生的大慈心願,據說這個時候能使人心生安寧,無所畏懼。
佛手的旁邊,與它對應的,是「百子戲彌勒」。我是極為喜歡彌勒的,不為別的,只為那句: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整個雕塑上,一共有整整100個栩栩如生的小朋友,據說是在考驗彌勒是否如傳說中那樣能容難容之事。事實上證明,只有心胸開闊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我有的時候看著這個笑眯眯的彌勒,就會覺得遇見的事其實都不算什麼事,都終究能夠過去的……
順著彌勒往上看,就是祥符禪寺了。寺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咱們繼續往前。
穿過了寺廟便是杏壇廣場了。廣場中央那個獨一棵的樹,是棵老銀杏樹,對,沒錯,老的,據說植於唐代貞觀年間,已經有將近1400年的歷史了(老妖?),而且每年都結果,號稱是祥符禪寺的鎮寺神樹。(這樣說來,看來當年寺廟留下的不止是一口井啊……)
再往前,便是登雲道。站在登雲道上,就能拍到很典型的靈山大佛到此一游的照片了。但是其實,有說法說了,有兩種地方不適合照相,一種是墓地,一種是寺廟……佛不太好照進照片的,這個我挺信的。
登雲道,一共216級台階,分為7個平台,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是只見平台不見台階,寓意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至於為什麼是216級台階,是因為佛教中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和108種願望,登上了216級台階,便可拋卻煩惱,得償所願。我以前有朋友求婚,背著女朋友爬上去再爬下來,乖乖……
在往上,便是整個靈山景區的核心——靈山大佛了。靈山大佛的建成,使得神州呈「五方五佛」的格局——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雲岡大佛、中原龍門大佛。
靈山大佛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釋迦摩尼立像,高88米,重達700多噸。整個大佛使用了眾多的高科技,他那一個個的發髻里就藏著避雷針呢——
大佛的右手是施無畏印,這個我們之前說過了,而左手則是「與願印」,意思是滿足你的願望,保佑你平安快樂。而且,請大家要注意看啊,你有沒有發現,不論你在什麼地方看著大佛,他都是看著你的,安寧慈祥,真是「佛法無邊,無所不見」。
大佛是能夠上去的,乘坐電梯能夠上到蓮花台上,然後去抱抱佛腳吧——話說我每次考試前都會去抱抱佛腳,偶有一次沒抱,便是敗北……掩面遁走ing。
從登雲道下來,在杏壇廣場就有小交通,所以記得拿好你手上的票,不要搞丟了哦——
從杏壇廣場往下一站,就是九龍灌浴了。
這個九龍灌浴,就應是靈山景區中最為震撼的演出了。廣場的是一個大型的群雕噴泉,主體是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的含苞待放的蓮花,底部是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龍和八位仙人環繞巨大的水池,噴泉的周圍還有八組鳳凰。
這個表演是取自佛教典籍《本行經》,說的是佛祖釋迦摩尼一誕生時香花滿地仙樂飄飄,他一出生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7步,每走一步,地上便開出一朵蓮花,這個便是步步生蓮的來歷。然後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地下,唯吾獨尊。」這時,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九條龍,吐出水柱,為其沐浴。
故事就是這樣,這個表演被稱為「九龍灌浴,花開見佛」,因為在《佛之誕》的音樂中,巨大的蓮花花瓣會緩緩的打開,一尊7。2米高的鎏金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從蓮花中緩緩升起,此時,九條龍的口中一齊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為太子佛像沐浴。此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百態千姿。太子佛像會環繞一周,象徵著「佛光普照」。隨著音樂聲減弱,蓮花花瓣將包裹著太子佛像緩緩合攏。
演出結束後,周圍的八組鳳凰口中會流出凈水,稱為「八功德水」,即是「聖水」,大家能夠去喝一杯,據說能保佑平安。
如果你不是和我們一樣乘車進來的,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個匯合點。我們反著介紹一下。
從門口通向九龍灌浴的這條大道稱為菩提大道,相傳佛祖是在菩提樹下得道的,所以菩提也象徵著智慧。但是我們那裡不太適合種菩提,所以都是用銀杏樹代替。大道的中央刻著7朵蓮花,取自步步生蓮。那裡我扯個題外話,以後去看與佛有關的地方,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幾乎隨處可見蓮花,不管大小不管形態。在大道的兩旁地上,刻著不斷雲的花紋,這個是很傳統的中國式花紋,很多地方能見到,意為「不斷運」。
菩提大道往門口,能看見一個大型石牌樓,稱為五智門。門上方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組大字。六度就是學佛之人到達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准則。
「布施」即為給予,無私且不求回報,佛教將布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
「持戒「就是守法,遵守法律法規、行為規范、社會公德。修行者要持有最基本的五種戒律: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
「忍辱」是指我們處事要安心忍性,忍辱負重,有忍力,有耐心,不魯莽,不浮躁才能成就大事業,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精進」就是奮斗,凡成就事業必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奮斗,要有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
「禪定」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提高專注力和定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恆,專心致志,不輕易被各類事物誘惑。
「般若」就是大智慧,是說我們為人處事要講究大智慧,講究方法,不要蠻干,要圓融,也不要耍小聰明,要誠信。
五智門的每個柱子上都有一隻威武的`石獅子,寓意獅子吼,佛教中是法音傳播四方的象徵。
好了,再往前就出門了,我們回到之前的九龍灌浴的廣場。這個廣場的周圍是轉經廊,一共有108個轉經筒。轉經筒是藏傳佛教中祈福用的法器,轉經一周等於誦經一邊,功德無量。這個就好像在西北部看見的寺廟外面掛滿彩色的經幡一樣,風吹過經幡,便是在誦讀經文。
再往前,能看見有很多鴿子的廣場,廣場上有一個紫銅鍛造的浮雕,記載著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相傳釋迦摩尼在長達6年的苦行之後,在菩提樹下打禪靜思,並發誓說「若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道理,永遠不離開此座」。雕像的中間佛祖端坐,一手觸地,為「降魔印」,兩邊分別展示了魔王用權欲、財寶、美色來引誘佛祖,用誹謗來污衊佛祖,用魔兵來恐嚇佛祖,而佛祖巍然不為所動,經過了七天七夜,克服了金錢、權利、女色、恐懼、誹謗等障礙,最後大徹大悟了。
其實,佛教故事真的能聽出禪理,四大宗教之一是有道理的……
我們的下一站,就是梵宮。
我第一次進這個地方的時候,真的給嚇到了,乖乖,那個氣勢,那個燒錢……
我沒辦法形容梵宮,這個地方真的要親自去了才能體會……
進入梵宮是要穿鞋套的,順著人流往前走,首先進入的門廳,漢白玉門廳上方的匾額上是描金的「靈山梵宮」四個字。門廳的兩邊有一對馱六牙白象,傳說釋迦摩尼投胎至母親腹中時就是乘坐六牙白象的,而且象在佛教中也象徵著法力無窮的意思。普賢菩薩的坐騎就是六牙白象,白象的六根牙齒象徵著佛教中的六度,而四肢則象徵著四如意。
白象的後面是一對近4米高的白木雕花瓶,是東陽木雕。東陽木雕是以平面為主的雕刻藝術,從唐代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了,被稱為「國之瑰寶」。
門廳的正門平時是不開的,只有在有貴客到來時候才會打開,游覽一般是從兩邊的側門進去,進去便是廊廳。
來,進去之前,我們先深呼吸,因為裡面太過於震撼。
廊廳是進入聖壇的通道,整個廊廳為拱頂結構,高18米,長約80米,中間由塔廳分隔,整個廊廳全是採用金絲楠木雕刻而成。廊廳兩旁是16根雕有東陽木雕的廊柱,而在廊柱之間是高達12米的《世界佛教傳法圖》,一共12幅,以時間為序列,以佛教的傳播、交流和當代佛教發展為主題,生動展示了佛教傳播、交流的歷史圖景以及佛教的豐富內涵。
廊廳頂部為方形套疊藻井,中央雕刻有立體蓮花圖案,各方形藻井整齊排列,布滿整個拱頂,讓人有一種舉首高望空曠遼闊的感覺。藻井七種顏色有節奏地變換,映照著卷棚間高懸的4組仕女飛天,她們容貌秀麗,體態豐盈、飛袖飄逸,或彈琵琶、或吹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攜彩雲飛之欲出,讓人如臨仙境。
再往前走,便是塔廳。塔廳為八角形,四周牆面上裝飾有以「靜、信、孝、和」命名的木雕圖,形象的展示了佛教信仰的內涵。塔廳的中部,空間高度高達60米,仰天望去,頂蓋星光熠熠,繁星閃爍,空靈而深遠,彷彿置身於一片蒼穹之下。
廊廳的盡頭,是巨型琉璃畫《華藏的世界》,整幅畫是由106塊琉璃組成的,寬8米,高10米。琉璃是佛教「七寶」聖物之一,因為其「火里來,水裡去」的工藝特點,被認為是千年修行的境界化身。除卻了琉璃,壁畫中還鑲嵌了黃金、翡翠、珊瑚、瑪瑙等「七寶」聖物12。8萬顆,涉及了多種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技術。中間的毗盧舍那佛,內胎用了500公斤的白銀,外部則是15公斤的黃金。這幅壁畫算得上是梵宮的鎮館之寶了。
再過去,就是聖壇前廳,那裡是由6個直徑近10米的穹頂構成的,由數十位代表當前敦煌壁畫創作最高水平的畫師歷時數月,將一幅幅神秘的敦煌壁畫呈此刻那裡。
整個梵宮最重要的地方莫過於聖壇,那裡是一個集會議、演出、參觀於一體的圓形場館,也是世界佛教論壇的主會場,在那裡能夠舉行2000人的國際會議。聖壇的上方是高達30米的巨大穹頂,1500盞蓮花燈隨著電腦的控制,變化出多種多樣的顏色,那裡建造者巧妙的設計,做到了「見光不見燈」的效果,讓人置身其中,感嘆奇妙無窮。
平時的日子,那裡會有《吉祥頌》的演出,利用燈光、舞台、音響,演繹了釋迦摩尼成為智者、覺者的過程,很值得一看。但是這個演出要看狀況的,如果靈山的梵宮有接待任務的話,演出是會暫停的。
主體參觀完,順著人群便可慢慢的出靈山了,這個梵宮足夠震撼了吧,進去的沒有不感嘆的。
出了梵宮,站在梵宮的廣場上,你能很清楚的看見靈山大佛、代表了汗傳佛教的建築梵宮、代表了藏傳佛教的建築五印壇城和代表了南傳佛教的建築曼飛龍塔。
我們的下一站,便是五印壇城。
「五印」是之佛的五種手印,我們之前已經提到了三種——施無畏印、與願印和降魔印,此外還有說法印和禪定印。「五印」寓意佛說法度生的五種方法和姿勢。「壇城」,在梵語里叫曼荼羅,有會聚的意思,是供奉菩薩並且修行的場所。五印壇城佔地約5000平方米,共計6層,是由藏族的能工巧匠嚴格按照傳統工藝建造的藏傳佛教風格建築。
五印壇城周圍一片清澈的水面,就是香水海。佛教認為,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須彌山,周圍為八山八海所圍繞,除了第八海為鹼水外,其他的均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稱為香水海。所謂的八公德,為澄清、清泠、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患、增益,這個我們在九龍灌浴的時候也遇見過,體現了佛法的精神特色和價值好處。
我們接觸藏傳佛教十分的少,所以這個五印壇城的裡面也實在沒有辦法解釋個所以然了,只能看個熱鬧。所以,有機會還是親自進去看看的好——
出了五印壇城,整個靈山景區也基本逛完了。別小瞧了這幾個景區,連演出全部看完的話,你怎樣也得折騰個大半天,要是你還不坐游覽車,從早逛到晚都能夠。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峰,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20xx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到達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著你,關注著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那裡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說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齊,使它到達「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那裡麵包含著多少技術資料和多大的工作量呀?!盡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銅佛的方法來說,那又不明白要省多少事了!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但是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了航天技術。在那裡還能夠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麼?」。因此,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僅能夠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那裡只能談兩個「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透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裡面加以托著和拉著。這樣,銅壁板能夠鑄得盡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裡,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發髻。人們都明白避雷針務必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范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狀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構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發髻的頂端,豈不正好適宜?!
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資料。因此我們能夠自豪地說: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樣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把大佛建在那裡呢?
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雲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
1994年無錫市及馬山區各界人士決定修復祥符禪寺,申請在寺後山坡新建一尊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對新建靈山大佛十分重視,親自前來考察,並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論。他認為那裡位於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加上那裡地理條件優越,坐北朝南,應對三萬六千傾的太湖,建靈山大佛將改變東方無大佛的歷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靈山大佛開光前後,趙朴初又多次蒞臨。「五方五佛」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看,都具有深遠的好處和重要的價值。從這個好處看,靈山大佛不僅僅屬於無錫,而就應是屬於華東,屬於全中國。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
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著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之後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安抱佛腳」活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抱過佛腳,從樓梯下到中層隨喜堂,堂內可博覽佛教法器,欣賞佛教詩畫,聆聽佛教經典,還可參加祈願貼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動。上層萬佛殿內,供奉有近萬尊靈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萬佛朝宗,氣勢恢弘。靈山勝境,山靈人靈;靈山大佛,佛大山靈!願靈山大佛給大家帶來靈氣、福氣、運氣!歡迎大家再來靈山!
大家好,那裡就是靈山大佛,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著你,關注著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那裡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說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齊,使它到達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那裡麵包含著多少技術資料和多大的工作量呀!盡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銅佛的方法來說,那又不明白要省多少事了!
由於時間xxxx,我在那裡只能談兩個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透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裡面加以托著和拉著。這樣,銅壁板能夠鑄得盡可能的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裡,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球形的,那就有298個發髻。人們都明白避雷針務必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范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狀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構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發髻的頂端,豈不正好適宜!
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資料。因此我們能夠自豪地說: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樣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
❽ 靈山大佛的由來
1、靈山大佛是在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先生鼎力支持下建造而成;
2、大佛的鑄造是一項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籌建委決定由南京晨光集團承建此項工程,南京晨光集團有令人信賴的技術,並曾在建造香港天壇大佛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3、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由設計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而名聞海內外的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
(8)靈山大佛怎麼鑄造的擴展閱讀:
靈山大佛介紹:
靈山大佛、樂山大佛、天壇大佛、雲崗大佛、龍門大佛是神州大地上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上具代表性的五尊大佛像,佛教界稱為神州五方五佛。如今,這五尊分別代表了中國佛教不同歷史時期的佛像同時現身靈山。
靈山大佛是一個世界著名景點,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馬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山水之間,也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無錫市靈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佛體坐落於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靈山大佛
❾ 五方五佛的新華夏五方五佛
河南魯山佛都山大佛建成後,新華夏「五方五佛」調整為
(中方佛)河南魯山的中原大佛;
(東方佛)江蘇無錫的靈山大佛;
(南方佛)香港大嶼山的天壇大佛;
(西方佛)四川樂山的樂山大佛;
(北方佛)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大佛。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上湯趙村佛泉寺內的銅制盧舍那大佛,總高168米(大佛身高108米,蓮花寶座高20米,金剛座高25米,須彌座高15米),是全世界最大的佛像,稱為「佛山金佛」。其中金剛座內分三層,每層有九個殿,三個拜佛台,每個拜佛台有300平方米,氣勢之宏偉是前所未有的。其外層上部是飛天造型,中部為萬佛龕,下部正南為巨門三個。其下為須彌座,佔地6680平方米。整座像總投資2.8億元人民幣。佛身用黃銅、紫銅2700噸、黃金100公斤,為抗震、防風、防災內部用鋼材3700噸支撐,其造型庄嚴、飄逸、氣勢獨特,真乃「當驚世界殊」。
敬建金佛的創意來自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朴初提出的「五方五佛會齊華夏」的構想。這五方五佛原本是江蘇無錫的靈山大佛(東方佛)、四川樂山市的樂山大佛(西方佛)、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大佛(北方佛)、香港大嶼山的天壇大佛(南方佛),以及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大佛(中方佛)。可是,龍門石窟大佛年代久遠,雙臂殘缺、手印難以考證。在嵩山大法王寺方丈釋延佛大和尚的多方奔走及河南民營企業家李留法的鼎力支持下,造型完整、有明確的說法手印的銅鑄「佛山金佛」遂應運而生,成為新的中方佛。「佛山金佛」金剛座上的四個大字,就是趙朴初手書。
河南魯山佛都山「佛山金佛」通高168米。釋迦牟尼立像,紫銅材料,佛體108米,蓮花座20米,金剛座25米,須彌座高15米。 靈山大佛坐落於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的小靈山地區,該處原為唐宋千年名剎祥符寺的舊址,為保存古跡,弘揚文化,落實宗教政策,由修復祥符禪寺建造大佛立像籌建委籌劃,在恢復祥符寺的同時,興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佛立像。靈山大佛於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海內外高僧大德及各地信眾萬餘人親臨現場。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景區佔地面積約30公頃。從靈山大型果園停車場步行至照壁廣場,可見三山環抱,靈山大佛巍然屹立,氣勢雄偉壯觀。大佛南面太湖,背倚靈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地靈形勝,風水佳絕,為難得之佛國寶地。靈山大照壁可謂華夏第一壁,長39.8米,高7米,正面「靈山勝會」石刻組雕,神仙道偉,千人千面,栩栩如生;背面為「唐僧賜禪小靈山圖」。這尊宏偉庄嚴的大佛是中國佛教界近百年來最大的一件盛事。同時也將成為太湖明珠--無錫的標志之一。
大佛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永恆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藝術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致,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大佛的鑄造是一項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籌建委決定由南京晨光集團承建此項工程。南京晨光集團有令人信賴的技術,並曾在建造香港天壇大佛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由設計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而名聞海內外的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大佛藝術造型由南京藝術家吳顯林負責雕塑設計。靈山大佛的主要數據資料如下:
1、靈山大佛通高88米,佛體79米,蓮花瓣9米。
2、靈山大佛佛體(不含蓮花瓣)由1560塊6-8毫米厚的銅壁板構成,焊縫長達30餘公里。
3、靈山大佛鑄銅約700噸,銅板面積達九千多平方米,約一個半足球場大小。
4、由於高科技的運用,靈山大佛能抵禦14級台風和8級地震的侵襲。靈山大佛的塑造,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形相的記載完成。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與願印代表給予快樂,均為祝福之相,整個佛像形態庄嚴圓滿,安詳凝重而細致,顯現佛陀慈悲的法相。
江蘇無錫靈山「靈山大佛」通高88米。釋迦牟尼立像,青銅材料,佛體79米,蓮花瓣9米。 天壇大佛座落在香港大嶼山海拔520米的昂平,是香港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天壇大佛位於寶蓮寺旁,於1990年動工,1993年12月開光,並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觀。
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青銅坐佛。位於寶蓮寺牌坊正對的木魚山頂上,以青銅鑄造,1993年12月開光。佛頭以黃金貼面,佛身由200餘片青銅焊接打造,大佛所坐蓮花寶座為仿北京天壇所設計,故而得名「天壇大佛」。該像總高度近34米,為一結合宗教藝術和尖端科技的結晶品。大佛底座三層,設有展覽廳等。大佛的三層殿堂由圓形樓梯貫通,內有一口大鍾懸掛在殿堂正中,大銅鍾直徑2米、重達6噸,外壁刻有佛像、手印和經文等上雕佛像和經文等。該鍾由電腦控制,每隔七分鍾敲打一次,共108次,以供人「解除108種煩惱」。
在三樓的紀念堂中,供奉了佛陀真身舍利。相傳舍利是2500年前釋迦牟尼世尊涅盤後留下的聖物,大小仿如米粒,現只有中國和斯里蘭卡兩國仍有珍藏佛祖舍利。佛陀真身舍利於1992年10月,由斯里蘭卡迎請回港,信眾可前往參拜。佛像端坐在三層祭壇的蓮花座上,宏偉肅穆。拾級而上,到達祭壇可遠眺大嶼山和南中國海。
佛像佛高26米,重220噸,坐於三層祭壇上,是全球最大的青銅座佛。佛像坐在268級的石階上,端坐的佛像庄嚴肅穆,無論遠觀近看,都予人寧靜祥和的感覺。拾級而上,到祭壇上遠眺大嶼山和南中國海的無際風光,更是令人神往。寺院附近有一茶莊,亦是香港唯一的茶莊。旅客可在此品茗,不妨在大清晨到大嶼山的山峰--鳳凰山觀賞日出。鳳凰山高934米,是本港第二高的山峰。政府興建觀光吊車連接東涌至昂平,於2006年落成,天壇大佛的座下設有資料館,須於入口處購素齋券(入場券)方可內進。寶蓮寺是本港的佛教勝地,藏經豐富,寺內還設有大型齋堂供善信享用齋菜。美國權威地理旅遊雜志《國家地理旅行者》(NationalGeographic Traveller)亦極力推薦天壇大佛這項名勝。
佛像由中國航天科技部所屬南京晨光機器廠設計製造。晨光集團前身系清朝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於1865年創辦的金陵機器製造局,是為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發源地之一。
香港大嶼山天壇大佛通高26.4米。釋迦牟尼座像,錫青銅材料。 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31公里的樂山市,依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坐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水流直沖凌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隻常觸壁粉碎。凌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之一。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餘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沿大佛左側的棱雲棧道可直接到達大佛的底部。在此抬頭仰望大佛,會有仰之彌高的感覺。坐像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棧道沿著佛像的右側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曲折九轉,方能登上棧道的頂端。這里是大佛頭部的右側,也就是凌雲山的山頂。此處可觀賞到大佛頭部的雕刻藝術。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21個。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裡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於後來被毀。
大佛頭部的右後方是建於唐代的凌雲寺,即俗稱的大佛寺。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三大建築群。
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中國政府撥專款對佛像作全面維修,它那端莊清秀的真容才重見天日,以後大佛又批准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內外文物保護專家的指導下,這座屹立了1200多年的世界大佛的進一步維修保護工作,正在有步驟地展開。
四川樂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通高71米。彌勒佛座像,石料。 雲崗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山的最高峰名雲岡,因此原名武州雲岡石窟。它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開大小佛龕2100多個,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石窟寺藝術從西域經河西走廊至內地最早開鑿的石窟群,有「東方羅馬石雕」之美譽。石窟始建於北魏文成年間(公元455年),當時有數萬名石刻工匠師經40年的努力,於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時,基本上完成主要部分。隨後又零星開窟造像30年,至公元524年才告結束,開窟造像前後達70年。
雲岡石窟現保存主要洞窟有53個,其中:大型21個,中型32個。另外還有數百個小型石窟。據統計,佛龕有2100多個,大小佛像5萬尊,最大的高達17米,最小的不到2厘米。石窟雕刻題材主要是佛像和佛教故事,內容豐富,造像神態各異。
雲岡石窟中最高的佛像17米,是第五窟「三世佛」中央的坐式佛像,其面部形象:額寬、眼大、鼻高、唇厚,具有古印度人特徵。第二十窟中的釋迦牟尼佛坐式雕塑像高13。7米,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面部、身材具有中原人特徵。由於洞窟前壁倒塌,使洞窟大部分佛像外露,人們在遠處就能看到這尊庄嚴雄偉的坐式大佛。他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現存的雲崗石窟群,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雲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
山西大同「雲岡大佛」通高17米。第20窟釋迦牟尼座像,石料。
密宗佛教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一說三國黃龍二年(230年)開始傳入中國,奉祀五方五佛的寺院叫「漢傳密宗寺院」簡稱「漢密」或「唐密」, 盛行於北魏初年(386年)到唐朝武宗皇帝會昌五年(845年)。因為密宗佛教倡導俗家修行到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57年)梁武帝沉迷佛教修行,在全國修建大量官方佛寺,密宗佛教開始成為皇家寺院和官方寺院修行的佛教宗派。佛教官寺最早出現在南北朝一直延續到到唐朝武宗皇帝會昌五年(845年)。唐朝會昌以前每個縣都有一座到兩座官寺(和尚寺和尼姑寺),會昌年間中國佛教達到最鼎盛時期,全國寺院多達五千多座,僧侶七十多萬,寺院佔有大量土地和財產,僧侶並可免除兵役和勞役,嚴重影響唐朝經濟,會昌五年武宗皇帝聽信道士趙歸真讒言,下旨拆毀全國所有佛像,寺院改成驛館和酒樓,僧侶充當勞役,史稱「會昌法難」或稱「武宗毀佛」
奉祀五方五佛的寺院都屬於官寺,在這次劫難中幾乎在中國大地消失,保存下來屈指可數,全國除西藏「藏傳密宗佛教」外,僅存十多座供奉五方五佛的官寺,分別是:北京法源寺、河北趙縣柏林禪寺、南京瓦官寺、遼寧朝陽五佛寺,福建泉州開元寺、漳州龍溪古縣城下半林鸛林寺,山西大同華嚴寺、善化寺、石窟寺、圓通寺、慈雲寺。這些寺院保存下來的五方五佛也不是唐朝時期的造像有歷史記載的比如:山西大同華嚴寺中央三尊造於明·宣德年間,屬木雕,其餘兩尊造於宣德、景泰年間,屬泥塑。泉州開元寺中間大日如來是唐朝造像,其他四尊是五代時期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漳州下半林鸛林寺五方五佛,南明永曆六年毀於兵燹,後來重新塑像於僧伽殿文革又被毀95年新塑的。因為五方五佛的至高地位近來大陸有多座寺廟重塑開光了五方五佛:2003年11月嵩山少林寺,2011年5月西安大興善寺,2014年10月上海西林禪寺等!唐高宗時期佛教官寺開始由皇帝統一命名和管理,唐朝有歷史記載的皇帝命名官寺有四次: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官寺被統一命名為景星寺、天授元年(690年)命名為大雲寺、天授二年(691年)命名為龍興寺、最後是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命名為開元寺,官寺皇帝命名只是封號,每座官寺還有自己的寺名,比如福建泉州開元寺全稱:「敕大開元萬壽禪寺」、廣東潮州開元寺全稱:「敕大開元鎮國禪寺」,人們就習慣稱開元寺,這就是全國各地有很多開元寺、龍興寺、大雲寺的原因。官寺奉祀的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 ,武宗毀佛後第二年就病死,宣宗登基後又提倡復興佛教,但因政治和經濟原因奉祀五方佛的官寺沒有得到朝廷的復興,民間復興的佛教寺院都是奉祀「西天三佛」或「一佛二尊者」也稱「一佛兩菩薩」的民寺,後來僧侶就把代表至高無上的「五方五佛」雕刻在帽子上,俗稱「五佛冠」,民間雅稱「唐僧帽」,並只有方丈、主持或得道高僧才能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