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多寶鏡從什麼時候開始鑄造

多寶鏡從什麼時候開始鑄造

發布時間:2023-01-31 08:04:18

1. 銅鏡紋飾里,元代的人物鏡鑄造了什麼特色

銅鏡紋飾里,元明清時期的銅鏡數量少,鑄技草率,紋飾簡陋,素鏡所佔比重很大。元代的人物鏡有鶴鹿同春鏡(表現一位坐於松樹下的仙人,旁有侍者捧盤,橋上一鹿,鹿後一人捧出冒仙氣的壺,背後山門中有一鶴)、洛神鏡(表現洛神及二侍者,後襯以流雲、海水)、觀音鏡(觀音立於波濤之上)、八仙過海鏡(八仙的寶器飄於海上,並伴有流雲及仙鶴)及人物多寶鏡(人物及象徵吉祥的寶物組合在一起)等。另外,還有纏枝牡丹鏡、雙龍鏡等。明代的人物鏡主要是人物多寶鏡(多寶指磬、寶珠、犀、書畫、盤長、寶錢、靈芝、金魚、方勝、銀錠、元寶等,是以假託、轉喻和諧音來象徵吉祥),另外還有觀瀑鏡及八仙壽老鏡等。

2. 古人是怎麼把一塊黑色石頭磨成鏡子的

古人是怎麼打磨出一面光滑光滑的銅鏡的?
古建築網路
銅鏡是古人用來化妝和化妝的日常必需品。中國銅鏡使用歷史悠久。從新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到明清,有近4000年的發展和演變,幾乎與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歷史相同,歷史悠久。

銅鏡是由青銅製成的。長時間接觸空氣會逐漸變得暗淡,無法反映形影。古人生動地稱之為昏鏡。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重新擦拭鏡擦拭鏡面才能鑒別人。朱子語類對此有一個非常簡潔的表達:鏡本明,被塵垢昏之,用磨擦之工,其明顯現。銅鏡似乎只需要簡單的擦拭就可以磨光滑,但事實上,磨鏡的技術含量並不低,甚至反映了一些古代科技成果。我們不禁要問,古人是怎麼磨鏡的?需要什麼樣的工具?



磨鏡之具

其實磨鏡有兩種。一種是使用後的日常維護,另一種是制鏡時打開鏡面。高錫青銅鑄造的銅鏡只是一個坯料,表面凹凸不平,不能直接用於照面。鏡面必須用磨鏡處理到清晰可鑒的程度。宋代以前記載磨鏡葯的史料非常罕見,學者們認為僅見於淮南子·修務訓》:「明鏡之始下型,蒙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大意是,剛從模具中鑄造出來的銅鏡表面非常暗淡,無法照出身影;需要用玄錫塗抹,然後用毛氈擦拭,人的頭發和眉毛可以在鏡子里清晰地呈現出來。《呂氏春秋·《達郁》中東漢高誘注也有類似的說法:鏡子看人丑……而且扦以玄錫,摩以白。」

唐末銅鏡銅質發生變化,錫量從25%下降到5%左右,鉛從5%上升到15%左右。到了宋代,銅鏡的製作也告別了精工鑄造,用砂型代替了泥模,使得銅鏡表面粗糙,顏色變黑,經得起摔倒,磨鏡更為必要。宋鏡成型後,應在第一次開光時塗上反光材料,然後經常打磨保養。明代《天工開物》記載:凡鑄鏡,模用灰沙,銅用錫和,開面成光,則水銀附體而成。」

這些磨鏡所需的材料,如鉛、錫、汞等,並不常見,但卻是道教煉丹法中最基本的原料。因此,占據原料的煉丹方士逐漸進入磨鏡市場。例如,南北朝的《上清明鑒要經》記載:過去有摩鏡道士,遊行民間,租給人們摩鏡。鏡子沒有大小,花了六七美元。它不是用其他東西摩擦的,而是用葯物擦拭的,但鏡子不常見。

對於研磨鏡,只有研磨劑不好,必須有一個非常平坦的基準平面,使鏡面與基準平面一樣光滑。為了磨出正確的鏡面幾何形狀,必須提前准備一個與鏡面曲率半徑一致的研磨板。所有的研磨和拋光操作都應該在這個方盤上進行,否則鏡面的幾何形狀就不能保證。

幸運的是,四川彭山南宋劉氏墓出土了一塊磨鏡磚。磚細泥灰陶加工成圓形,直徑26、厚3cm,磨面光滑平整。出土時,磚的磨面上還殘留著一點黑色粉末和汞顆粒,磚的背面有三個方向相同的弧形斜邊緣槽,從外到內。這個考古對象可以對應傳世繪畫中的圖像和文獻記錄。

有了固定的平台,下一步就是用刮刀修復鏡面上的凹凸痕跡,使其平整。接下來,准備磨鏡葯研磨鏡面。《多能鄙事》記載了三種磨鏡葯配方,其中一種用於新鑄銅鏡。所需材料有明礬(六錢)、水銀(一錢)、白鐵(即錫,一錢)、鹿角灰(一錢)。做法是以白鐵為砂,用水銀研如泥,洗白凈,入鹿角灰和明礬,研極細可用。如色青,再洗令白。錫是研磨劑中的研磨顆粒,明礬和汞是研磨劑的材料,加上一定量的鹿角灰是一種很好的研磨劑。最後,用光亮劑拋光鏡面。頂骨(燒灰)、明礬(枯萎)、銀母砂等分為細不均勻。鏡面磨凈後,即擦拭上面使其明亮,至少可以使用半年。

可以想像,磨鏡不是一門容易的工藝。每一次努力,只能換來時間短的好效果。而且磨鏡的材料不方便獲得,隨著時間的推移,銅鏡的維護已經成為一個專業的職業。



磨鏡之職

磨鏡工匠出現得很早,在《列仙傳》中有直接記載:

不知道誰也是負局先生。語似燕代間人。常負磨鏡局,遵循吳市,因磨鏡一錢。經常問主人:得無病人?常出紫丸葯以此為和,得者莫不愈,這樣幾十年。後大病,家到戶到,用葯,活人萬計,不拿一錢。吳人乃知其真人也。後止吳山絕崖頭,懸葯下與人。想去的時候,語下人說:各還蓬萊山,為汝曹下神水。崖頭一旦有水,白色就會從石頭上流下來,服之多就會越來越差,立祠十幾處。

所謂局,是一種類似博局棋盤的方形平板磨鏡。負局先生不知道是誰,聽口音像是北方燕,代一帶的人。他經常背著磨鏡工具在吳地的市場上遊走。磨昏鏡只收取少量費用。在磨鏡的時候,他順便問鏡子的主人是否染病了。遇到疼痛,拿出紫色葯丸給他,吃葯的人沒有不癒合。他看似以磨鏡為業,實則為病人送葯治病,懸壺濟世,宛如傳說中的仙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著名的磨鏡客。而且負局也成了磨鏡客的代名。南朝江總方鏡銘有:價珍負局,影麗高堂。劉禹錫的《磨鏡篇》也有:流塵一鏡,歲久如漆。門前的負局人,為我磨佛。」

東漢還有一位名士徐稚,也從事過磨鏡行業。王勃的傳世名篇《滕王閣序》中有句話叫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茹下陳蕃之榻,用的是徐稚的典故。徐稚幼時家境貧寒,但他勤耕苦作,自食其力,偶爾還靠磨鏡技藝生活。無獨有偶,唐代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也記載了一位和徐稚類似的人物:「有胡生者,家貧,少為磨鏡鍍釘之業,是皆以磨鏡、淬鏡、洗鏡為專業,沿街售藝以自給者也。」

到了唐代,磨鏡客早已司空見慣。許多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他們的活動。比如王偉的詩:春天陽光明媚,植被新鮮。床前磨鏡客,樹下灌園人。五馬驚窮巷,雙童逐老。中廚做粗飯,原諒阮家窮。

白居易也有一首《新磨鏡》,描寫了他晚年的悲哀,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磨鏡可以讓銅鏡煥然一新:衰老往往是晚排,秋鏡偶爾是新磨的。一旦與清光相匹配,你就會知道有更多的白發。鬢角從幻化,心地付頭陀。任何雪都像夢。

磨鏡客做的是手藝活,打交道的卻還是人。女人喜歡化妝,但也離不開一面明亮的常新銅鏡。於是磨鏡客成了總統閨中女子期待的人物。《夢粱錄》載有:修磨刀剪,磨鏡,時有盤街人,便可喚。他們手裡拿著幾塊鐵片,好像在拍板,沿街敲打。女人聽到後,可以出來磨鏡,叫驚閨。這樣一首詩在明代流行:雲想衣花想容,寶鏡綽約映春風。廬山真面目難見,撥霧依賴老磨工。」

明末清初的大詞家陳維松曾對驚閨進行過非常詳細的觀察。他有一首《水龍吟》專寫這件事:琅然者是什麼聲音,因風飄入閨房底部。蝴蝶和蜂引進,賣花的聲音亂七八糟,讓它更脆。突然,誰家,獸環小響,輕輕搖梔子。看到一雙小玉,盤龍暗捧,羞映,中門。

從盒子里出來一輪新水。秋宵,涼蟬斗美。擦紅綿,撲將紫粉,洗他空翠。此時此刻,菱花就像月樣,美女喜出望外。只化晚妝,無緣無故回憶,嫁給時事。

最著名的磨鏡客形象是唐傳奇《聶隱娘》中的磨鏡少年。他在文本中的出現非常突兀:忽略了磨鏡少年的到來,女人說『這個人可以和我當老公』。白父,父親不敢做,於是結婚了。他的丈夫可以淬火鏡子,但沒有其他能力。

無能為力的磨鏡少年可以被聶隱娘招為丈夫。這個情節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但在當時的讀者眼裡卻是合理的。磨鏡是一項稀缺的技能,足夠令人滿意。另一種可能是磨鏡少年隱藏了某種身份。唐代詩人劉德仁在《贈道人》中寫道:長安市沒有定業,賣丹磨鏡兩途貧寒。可見磨鏡客也順便賣丹葯。考慮到磨鏡葯的製作需要很多時間,原料只有道士方便獲得,磨鏡祖師負局先生也是得道之人。這個磨鏡少年很可能是修真的人。聶隱娘師徒殺人後,常用一種神奇的葯水溶解屍體,可以做到頭發不存在因此,聶隱娘與磨鏡少年的結合,更像是修煉一些高深的道術。

道士與磨鏡客重疊,更典型的是呂洞賓的例子,《唐才子傳》·呂岩清楚地記載:我在城裡嘗到了負局的嫁妝,為賈尚書淬滅了古鏡。我忽略了這一點,留下了一首詩:『白天袖子里的青蛇凌,洞里的仙果艷麗長春。需要注意的是,夏客不是塵土中的磨鏡人。』這說明全真派祖師呂洞賓也是磨鏡人。



磨鏡之喻

神奇的是,道士磨鏡往往不是它的真正目的,仙人通過磨鏡的末技來證明神仙的存在,從而引導人們求仙。九華真妃在《侍帝晨東華上佐司命楊君傳記》中有雲: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貴,視多鏡昏,觀眾則暗。妾有磨鏡之石,決腑之術,即能徹洞萬靈爭吵絕響?修道與磨鏡相連。她認為,如果外界有太多復雜的干擾,就會影響人們的理解,通過磨石的研磨修煉,人們可以了解一切,理解真相。修道就像磨鏡。鏡子的製造過程是煉制的,與道的修煉過程相同。因此,在道教經典中,磨鏡比修道更為常見。

不僅道教,佛經中還有很多關於磨鏡與修行關系的記錄,比如《優破夷墮舍友經》:如果人有鏡子,鏡子有垢,磨掉垢鏡就清楚了;《中阿含經》·哺利多品持齋經第一:就像一面鏡子,生垢不明,因為石磨怪瑩,人力治療,就會變得干凈;《佛說阿含正行經》:比如人有鏡子,不明不見形,磨去它們的規模,也就是自己的形狀。人們貪婪地填補愚蠢,比如磨鏡。

修行過程也如同磨鏡,人的心鏡經磨瑩之後,大放光明,人便因此而顯現智慧,這一智慧也如同明鏡,能照察一切暗昧,使人得悟。禪宗則以這些早己屢見不鮮的說法為根基,反其道而喻之。禪宗在討論修行方式時,最為著名的當屬磨磚作鏡的公案了。《景德傳燈錄》卷五載:

開元時期,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常問:大德坐禪圖是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在彼庵前石上磨磚。說:磨磚做什麼?師說:磨作鏡。磨磚怎麼會成佛耶?一句話:磨磚既不成鏡,坐禪怎能成佛耶?一說:怎麼可能?師說:如牛開車,車不行,打車就是,打牛就是?」一無對。師又說:汝為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卧;如果學坐,佛,佛非定相。如果你不住,你就不應該選擇。如果你坐在佛里,那就是殺佛;如果你坐在佛里,那就不合理了。教誨就像喝酒。

磨磚鏡子的公案講述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情節生動活潑,但充滿了新的想法。因此,它對佛教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磨磚鏡子已經成為人們談論實踐方法的常用語言。

詩人陸游也用磨鏡的道理勸誡自己:磨鏡要明,擦乾凈。但是看我的心,不如幾面鏡子。如果污垢沒有去除,秋毫就是病。我是曹操的聖徒,但我不學顏孟。磨鏡雖然是微末之技,但卻在平凡中重現了生活的味道。

推薦閱讀:

寺廟設計效果圖-寺院規劃設計圖

寺廟規劃_寺廟規劃設計_寺廟規劃方案

寺廟設計施工公司

銅鏡聶隱娘負局先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甘肅天水古建築特色
天水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各具特色的古建築備受遊客的青睞。這些散布於...


古建築建築系列-木結構構件(梁桁)
「梁」是中國建築構架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它是一段橫斷面大多呈矩形的橫木...


騎樓——廣州城市文化符號
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築,一般為2-4層,底部前部為柱廊,後部為店鋪,兩...


藏族民居古建築的色彩藝術
藏族的建築,傳承千年,也是中華建築文化中的精粹,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寒地區...


古人關於古建築防火救災的智慧
木材作為中國古建築的核心建築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壓、抗彎等力學特性,同時...


宋式大木結構中的闌額是什麼?
闌額是大木構的一種構件,用於檐柱之間的橫向聯系,是為了把檐下的柱子聯系...


中國古代的木結構建築體系
中國傳統建築同樣歷史悠久,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都使用以木結構為主、土...


西關大屋-嶺南民居的瑰寶
西關是現在荔灣區的舊稱。清末民初,廣州的所有經濟因素都集中在西部,這里...


傈僳族傳統民居建築特色
傈僳族的房屋,房門對準的必須是山峰,不能對著山谷、河溪。按照傳統習慣,...


談談中國古代建築窗細則
窗子和門一樣,也是建築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窗子的形式也非常多樣,甚至可...


甘肅天水古建築特色
天水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各具特色的古建築備受遊客的青睞。這些散布於...


古建築建築系列-木結構構件(梁桁)
「梁」是中國建築構架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它是一段橫斷面大多呈矩形的橫木...

客服熱線
139 5787 3222
浙江省寧波市五鄉東路1588號 阿育王寺

微信二維碼

漢匠古建築-寺院設計施工 古建公司 中國古建築 備案號:浙ICP備19023329號

©>>>

3. 元代銅鏡不知道現在市場價值是多少

博寶在線拍賣元代銅鏡最新價格行情,同時包括元代銅鏡圖片、元代銅鏡鑒定、元代銅鏡拍賣、元代銅鏡資訊等信息,為您購買元代銅鏡提供最有價值的參考

4. 各個時期銅鏡的主要特點和區別

世界古代銅鏡大致分為東西兩大體系。西方體系以西亞、古埃及、古希臘、羅馬等國的圓板具柄鏡為代表。 據日本學者樋口隆康先生在《古鏡》一書中介紹,在伊拉克的基什遺址(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和伊朗的蘇莎遺址(公元前2300年~前2200年)、巴基斯坦的印達斯文明時期的遺址(公元前2000年)中都出土了青銅鏡,這些青銅鏡都是有柄鏡。在埃及第十一王朝時期的石棺浮雕紋飾中,則有了持把鏡妝飾的貴婦人像,其年代也在公元前2000年。 東方銅鏡體系以中國圓形具鈕銅鏡為代表。盡管在不同時期中國銅鏡曾出現過方形鏡、花形鏡、有柄鏡,但圓形具鈕鏡一直是銅鏡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國銅鏡的主要特點。 二、銅鏡探源 探討中國銅鏡的起源,這就要從銅鏡的一個別名「鑒」談起。《考工記》:「金錫半,謂之鑒隧之齊。」鄭玄註:「鑒亦鏡也。」鑒字又見於《左傳·定公六年》:「昭公之難,君將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擎)鑒。苟可以納之,擇用一焉。」杜預注曰:「(肇)帶而以鏡為飾也,今西方羌胡猶然,古之遺服也。」而有些史籍中「鑒」又有明確的以水鑒容的含義。《尚書·酒誥》:「古人有(言)日:『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監通鑒)《莊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這都證明先人曾用器盛水鑒容。郭沫若先生認為:「古人以水為監,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種水盆既稱為監,以銅為之則為鑒……」甲骨文中監字作(盟)或(監),像水盆旁一人鑒容形,可見中國先人在用銅鏡鑒容之前是採用以水鑒容的。至於怎樣從以水鑒容過渡到以銅鏡鑒容,郭沫若先生是這樣推斷的:「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貴族用銅器盛水,銅器如打磨得很潔凈,既無水也可以鑒容。故進一步,即由銅水盆扁平化而成鏡。銅鏡背面有花紋,背心有鈕乳,即是盛水銅器扁平化的遺痕,盛水銅器的花紋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後則變成背面了。鈕乳是器足的根蒂。」樑上椿先生在《古鏡研究總論》中曾對中國古代銅鏡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作過如下排列:「止水一鑒盆中靜水一無水光鑒一光面銅片一銅片背面加鈕一素背鏡一素地加彩繪一改繪彩加鑄圖紋一加鑄字銘。」 從中國古代先人的生活習俗和目前掌握的資料看,由盛水鑒容,過渡到銅鏡鑒容的推測是最能讓大家接受的。 三、銅鏡的始鑄年代和傳說 中國在什麼時代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古史中記載了許多傳說。《軒轅黃帝傳》說:「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又《黃帝內傳》說:「帝既與西王母會於王屋,乃鑄大鏡十二面,隨月用之。」《玄中記》說:「尹壽作鏡,堯臣也。」正如把一些發明創造歸功於黃帝一樣,古人也將銅鏡的使用說成起始於黃帝。這些傳說雖然不足為憑,但它卻把我們的探索帶到了一個古老的年代。黃帝時期正處在我國原始社會解體的時候,距今約5000年,尹壽作鏡的傳說則要晚一些。1975年和1976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貴南承馬台的齊家文化墓葬中先後出土了兩面銅鏡,一下把傳說和實際的時代拉近了。據碳14法測定,齊家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約4000多年,屬原始公社的解體時期。由此可見,齊家文化銅鏡應屆銅鏡的初起形式,已距銅鏡的始鑄年代不遠了。 四、中國銅鏡的特點和有關典故 中國古代銅鏡的發明和鑄造,自齊家文化時期就已經開始,歷經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各朝代,每一時期都有其各自的獨特風格與特點,形成了我國銅鏡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銅鏡的鑄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特別是手工業的發展水平。 銅鏡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大量精美青銅器的一個組成部分。進入鐵器時代後,大量的青銅器逐漸被鐵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銅鏡卻以它耐腐蝕和精美的特性,得到進一步發展。當然,這種發展是建立在不斷改進合金成分的科學基礎上的。 古代工匠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對前代的銅鏡鑄造業不僅繼承,而且還有所創造、有所變化,因而形成了不同時代的特徵與風格,成為我們今天鑒別銅鏡時代的重要依據。 銅鏡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隨著生產的發展,銅鏡逐漸進入普通平民的家庭,這時它們表現出的民俗藝術,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中國古代銅鏡主要具有三大特點: 1.鑄造技術精巧 一般銅鏡在鑄造時,多採用「開放式」和「合鑄式」兩種方法。「開放式」就是只有一塊鏡范,無注口和注溝,鑄造時鏡范平放,由上傾入溶液。在考古發掘中經常見到的是「合鑄式」,即每鏡有兩塊陶范,鏡背范上雕刻花紋,中央刻有鑄鏡鈕的凹部,並用與范同質的粘土作一短細的棒形的「沙芯」,橫嵌在鏡范的中部。鏡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後將兩范合而為一。鑄鏡時將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銅溶液,待溶液冷卻後,取出鑄造好了的鏡子,經過研磨就可以鑒容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細膩精美的樓空花紋銅鏡。這種銅鏡是採用分鑄的方法,把鏡面和鏡背紋飾分別鑄造,再夾合在一起。這種復合銅鏡,戰國以後就基本絕跡了。清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對宮內收藏的古鏡正面多進行了處理,以達到重新鑒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鏡面就採用了復合的方法,重新鑄一鏡面,研磨好後,再粘附在古鏡正面。當然這種復合鏡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復合鏡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 我國古代工匠在生產實踐中,對冶煉和鑄造銅鏡的技藝不斷地進行總結。早在《周禮·考工記》中就記載了製作銅鏡的合金比例:「金錫半謂之鑒隧之齊。」即銅50%,錫50%,是鑄鏡的合劑。這篇寶貴的文獻,多數學者認為是戰國時期的著作,但應該說也包含了商周以來青銅器鑄造經驗的總結。 戰國以後,工匠們更是不斷探索、實驗。根據近代學者們化學分析,各種銅鏡的合金成分,因其出產地域和時代的不同,銅和錫的比例有很大的差異。從戰國開始,銅鏡合金中普遍含有鉛。鉛加入合金後,使銅鏡鑄造的質量得到了提高:鉛使得合金溶液在鑄范中環流得特別良好;鉛可使鑄出品的表面異常勻整;可以利用鉛在凝冷時不會收縮的特性,使鑄造出來的鏡背花紋特別整齊清晰;鉛可以減少銅、錫合金溶解時極易發生的氣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產生。 漢代透光銅鏡的發明是鑄鏡工藝的又一里程碑。透光鏡發明於西漢時期,外形與普通鏡一樣。但當光線照在鏡面上時,鏡面相對的牆上,會反映出鏡背花紋和銘文的影像,古人稱之為「幻鏡」。中國古代學者早就發現了透光鏡的透光效應。《太平廣記》記載:隋王度所得到的古鏡「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內,纖毫無損」。宋代周密《雲煙過眼錄》、沈括《夢溪筆談》、金代麻九疇《賦伯玉透光鏡》詩、明代郎瑛《七修類稿》、清代鄭復光《鏡鏡(鈴)痴》等,對透光鏡都有記載和研究。解放以後,首先在上海發現了兩件透光鏡,並經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復製成功,終於揭開了「幻鏡」之謎。研究表明,銅鏡透光是銅鏡在冷卻和加工研磨鏡面的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所致。在鑄鏡時,鏡薄處先冷,厚處後冷,而銅的收縮性大,使鏡面各部分出現了與鏡背圖文相對應的凸凹不平和曲率差異,從而造成了圖文雖然在背面,鏡面卻隱然有些跡象。所以一經日光照射,背面的紋飾就會反射出來。 2.造型多樣,使用巧妙 銅鏡多為圓形,方形次之。唐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發展,銅鏡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圓形和方形的制式,根據使用、裝飾等的要求,鑄造出了帶手柄鏡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圓角方形、亞字形、雲板形、雞心形等銅鏡。至於宋代受祟古風尚的影響,鑄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鍾形銅鏡,更具時代風格。 中國古代銅鏡的大小千差萬別,但大體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型銅鏡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們均小巧輕薄,用綯繩系於腰間,隨身攜帶。中型銅鏡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它們多厚重精美,使用時或懸掛在牆壁上,或置於鏡台上,用畢還有考究的鏡奩存放。晉朝畫家顧愷之在著名的《女史箴圖》中,對使用銅鏡有著細致的描繪:畫左邊坐著一個男子,對著一座鏡台,後面一位婦人拿著梳子替他梳頭。右邊還有一個男子,正在微仰著頭,對著另一面鏡子,鏡子里映出其面目。畫中鏡台為落地式,支桿插入鏡鈕中,鏡台中部尚有托盤。人物身旁放置有鏡奩等物。1986年江蘇省在文物普查成果展覽中,展出了一面漢代銅鏡,其鈕中插一銅質支架,與顧愷之《女史箴圖》中的鏡台是一樣的。由於這類鏡台形體小,所以常用貴重材料製作,三國至南北朝的文獻中就記載有「純銀鏡台」、「玳瑁細鏤鏡台」、「玉鏡台」等。還有一種放置於桌案上用的鏡台,工藝效果特別考究,但時代偏晚。因為宋以後,坐具較前增高,一桌二椅的陳設漸次定型化,出現了高鏡台這種傢具,類似近代的梳妝台,鏡子用架固定擺放在上邊。大型銅鏡,就是我們所說的穿衣鏡,多是皇宮和王侯顯貴家中的陳設。古史中關於這類銅鏡的記載很多,最容易使我們聯想到的是《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諷齊威王納諫的故事。文章開頭便說:「鄒忌修八尺有餘,身體昳(音yi)麗。朝服衣冠窺鏡……」鄒忌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對鏡打量自己的形貌。據記載秦咸陽宮曾有大方鏡一塊,寬4尺,高5尺9寸。魏晉到隋唐間,也曾鑄造特大的銅鏡。晉滅吳之後,有一位大文學家陸機由吳入洛,在仁壽殿前,也看到一座大方銅鏡,高5尺多,寬3尺3寸。人站在院子里,就能把全身都照得非常清晰。後來又有一個在北方稱霸的胡人石勒,他宮里安放著一座大鏡,直徑足有二三尺,下面有純金盤龍雕飾的座子。隋煬帝在揚州迷樓過著荒淫無恥生活的時候,有一個佞臣叫王世充,因為進獻了一座銅鏡屏,討得煬帝的歡心,被提拔到江都通守的重要職位。唐中宗李顯,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公元706年一709年),也曾命令揚州的鑄鏡工廠,鑄造方丈大鏡,另製作一根銅柱,嵌上許多金花銀葉,把這方丈大鏡安頓在樓上置於宮苑中。中宗騎著一匹駿馬,對著這座寶鏡,照看自己騎在馬上的雄姿,非常得意。(以上見《古今圖書集成·考古典》第二百二十七卷引陸士衡文集、鄴中記、河洛記及朝野僉載)。但這類大型銅鏡的實物,我們卻有很長時間難覓其蹤。直到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古墓五號陪葬坑出土一件西漢武帝前後的長方形夔龍紋多鈕大銅鏡,才使我們見到了大型銅鏡:鏡長115.1厘米,寬57.5厘米,背部有五個環形弦紋鈕,兩短邊又各鑄二鈕。每一環鈕四周飾柿蒂形紋。背又飾有夔龍糾結圖案,捲曲交錯自如。這件大型銅鏡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撐,鏡背面和邊上的鈕可能就是與柱子和座子固定時用的。 銅鏡不但要時時擦抹乾凈,而且還得常常去磨光,才能夠保持光亮如新,照出影像來。磨鏡在從前是一種專門職業,和現在磨刀剪的工匠們一樣。操這項職業的人,手裡拿著長約5寸、闊2寸5分的幾塊鐵片,好像拍板的模樣,沿街敲打著,婦女們聽見後,即可出來磨鏡,這叫做「驚閨」(見《事物原始》)。古代繪畫作品上就有描繪這一景況的:畫中磨鏡者蹲在地上俯身於磨鏡石上磨擦銅鏡,一婦人手捧銅鏡立於一旁等候。1982年7月,在四川彭山縣亭子坡南宋虞公著夫婦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磨鏡磚。磚為細泥灰陶質,呈圓形,直徑26厘米,厚3厘米,磨面光滑平整。據發掘報告稱,出土時磚的磨面上尚殘留有少許墨色粉末及水銀細粒,磚背面鑿有由外到里的三條方向相同的弧形斜面棱槽,長7厘米~9.厘米,寬6厘米~7厘米(《南宋虞公著夫婦合葬墓》,《考古學報》1985年第3期)。 3.裝飾華美 銅鏡上的紋飾雕刻手法多種多樣,無論是線雕、平雕、浮雕、圓雕、透空雕,都顯得非常細膩生動。 紋飾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從幾何紋飾到禽鳥花卉,從神話傳說到寫實圖案,天上人間,人神雜陳,動物植物,交織並列,構思巧妙,包羅萬象。早年紹興出土、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漢代「伍子胥畫像鏡」,就是一件絕好的作品,鏡背四乳分成四區環繞配置圖案。第一組有鑄銘「越王」、「范蠡」,二人席地而坐,相對交談,表現范蠢在出謀劃策,讓越王勾踐使美人計;第二組為著長裙的二女,有鑄銘「玉女二人」,表現越王以玉女二人賄賂吳太宰伯嚭(音pi);第三組鑄銘「吳王」,吳王坐在幔帳中,左手微舉,表現吳王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決定將伍子胥賜死;第四組一人須眉怒豎,瞪目咬牙,手持長劍置於頸下,鑄銘「忠臣伍子胥」,表現伍子胥被逼自刎。整個圖紋採用浮雕手法,形態生動,惟妙惟肖,概括性極強。 早在商代,工匠們為了增強青銅器的裝飾效果,就已經掌握了嵌赤銅工藝。春秋戰國時期,金屬細加工中的錯金銀、嵌紅銅、嵌松石等技術更為精湛,用紅銅、金、銀的絲或片以及松石,嵌入器物內,鑲嵌成不同的紋飾和圖案。現已出土了許多這樣的銅鏡。四川省涪陵出土的「嵌松石透紋方鏡」,鏡背為四夔形,葬身有鱗紋及細致的短線條,夔紋之間填人綠松石。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金銀錯虺龍紋鏡」,在鈕座與邊緣之間有六個虺龍纏繞,龍體有「金銀錯」花紋。邊緣為一交叉渦紋帶。嵌入的金銀絲細如毛發,工藝極為精密,可謂巧奪天工。它既是優美的工藝佳作,又用藝術紋飾表達了祈福的含義。 總之,古代鑄鏡工匠,在長期的生產中,不斷積累鑄造銅鏡的經驗,使技藝達到了嫻熟的水平。他們用智慧和創造才能,創造出的許許多多精美絕倫的銅鏡,使今天的人們在欣賞和研究這些精湛的藝術品時,不能不為古代的燦爛銅鏡文化而贊嘆。

5. 中國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銅鏡,現在價值較高的又有哪些。

  1. 漢代銅鏡公元前206年至220年)西漢星雲紋鏡,西漢清白連弧鏡,西漢四乳羽人騎龍鏡,西漢銅華連弧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憙草葉紋鏡,西漢投博至明草葉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意草葉紋鏡,西漢雙圈銘文鏡,西漢雙圈銘義鏡,西漢單圈銘文鏡,西漢家常貴富銘文鏡,西漢四乳神獸鏡,西漢內而光四神博局鏡,東漢禽獸搏局鏡,新莽王氏四靈博局鏡,新莽魏氏博局紋鏡,東漢十二字博局紋鏡,東漢長宜子孫連弧紋鏡,東漢人物車馬雕像鏡,東漢神人車馬紋雕像鏡,東漢青蓋龍虎銘文鏡,東漢建安十年神人神獸雕像鏡,東漢半圓方枚神獸鏡,東漢重列式神獸鏡,,東漢吾作神人神獸鏡,東漢神人神獸雕像鏡,東漢尚方博局紋鏡,東漢神人神獸鏡,東漢龍虎鏡隋唐銅鏡(581年至709年)

  2. 隋唐十二生肖鏡,隋唐練形神冶仙禽瑞獸鏡,隋唐靈山團紋鏡,隋唐靈山六獸銘文鏡,隋唐昭仁曬德四神鏡,唐代瑞獸菱花鏡,唐代雙獸雙鸞菱花鏡,唐代雙獸雙鸞菱花鏡,唐代鸞鳥菱花鏡,唐代禽獸菱花鏡,唐代山嶽花鳥菱花鏡,唐代孔雀牡丹紋葵花鏡,唐代八卦方鏡,唐代鳳紋葵花鏡,唐代雙鸞銜綬鏡,唐代雙鸞銜綬葵花鏡,唐代蟠龍紋葵花鏡,唐代寶相花葵花鏡,唐代真子飛霜鏡,唐代真子飛霜葵花鏡,庸代菱形方格鏡,唐代孔雀瑞獸葡萄鏡,唐代六瑞獸葡萄鏡,唐代五瑞獸葡萄鏡,唐代六瑞獸葡萄鏡,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鏡,唐代蟠龍紋鏡,唐代四獸紐陰鑒鏡,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鏡,唐代花鳥帶柄鏡。

  3. 宋、遼、金、元銅鏡(960年至1368年)北宋銀背龍風舞蹈鏡,宋代盾形銘文鏡,宋代四雁折角方鏡,宋代天師降龍葵花鏡,宋代鼎爐形雙龍鏡,宋代鼎爐形雙龍鏡,宋代長命貴富銘文鏡,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金代許由巢父故事鏡,金代雙鯉紋鏡,金代雙鯉紋鏡,金代柳毅傳書鏡,金代人物故事鏡,元代牡丹鳳凰紋鏡,元代雙龍紋菱花鏡,元代梵文鏡,元代漢梵兩體咒文佛字鏡明、清銅鏡(1368年至1911年)明代五行大布銘文鏡,明代刷銀吉祥文字鏡,明代雲龍紋鏡,明代准提咒文佛像鏡,清代富貴雙全銘文鏡,清代五子登科帶柄鏡,清代雙喜五蝠紋鏡

6. 怎麼形容古代鏡子

1、金鏡

宋 周邦彥 《過秦樓》詞:「空見說鬢怯瓊梳,容消金鏡。漸懶趁時勻染。」

意思:聽說她相思懨懨,害怕玉梳將鬢發攏得稀散,面容消瘦而不照金鏡,漸漸地懶於趕時髦梳妝打扮。

2、鸞鏡

五代 馮延巳《如夢令·塵拂玉台鸞鏡》:塵拂玉台鸞鏡,鳳髻不堪重整。

意思:華麗的梳妝台已經落滿了灰塵,我的頭發也很久沒有好好梳理打弄過了。

3、昏鏡

唐代 劉禹錫《昏鏡詞》:昏鏡非美金,漠然喪其晶。

意思:昏鏡不是用優質的青銅所制,它模糊不清,光澤已經消失。

4、妝鏡

五代 李璟《應天長·一鉤初月臨妝鏡》:一鉤初月臨妝鏡,蟬鬢鳳釵慵不整。

意思:一鉤月牙兒斜綴在天邊,正是一個春晴的早晨,發黑如漆鬢薄如蟬的她對著鏡子而慵懶得無心妝扮。

5、明鏡

唐代 張九齡《照鏡見白發》:誰知明鏡里,形影自相憐。

意思:誰知道照鏡子時,才看到自己頭發白了,老了。我深深感到孤獨,只是自己的形體與影子相憐。

6、青銅鏡

唐代 李益《遊子吟》:君非青銅鏡,何事空照面。

意思:您不是青銅的鏡子,為什麼只是看錶面呢?

7、寶鏡

宋代 辛棄疾《念奴嬌·西湖和人韻》:晚風吹雨,戰新荷、聲亂明珠蒼璧。誰把香奩收寶鏡,雲錦紅涵湖碧。

意思:雨打荷葉濺起一片水珠、可比明珠照蒼璧;湖中映月、恰似香奩收寶鏡;荷花相次開去、彷彿雲錦初織構出一幅濃淡相宜的畫卷。

7. 中國哪個朝代有銅鏡子

銅鏡中的歷史與文化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ture.china.com.cn 時間: 2010-06-25 11:29 責任編輯: 老北

今天,我們已經習慣每天對起鏡子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但在玻璃鏡出現之前,鏡子是用銅造的,准確地說,是青銅鏡。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在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就開始使用青銅鏡,經歷了商、周、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後,青銅鏡才逐步為玻璃鏡所取代,退出人們的生活。銅鏡被人們使用了約3,800年左右的時間,可算是中國古代諸種金屬器物之中沿用時間最長、使用范圍最廣、又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過許多影響的古器物。
齊家文化時期的銅鏡
銅鏡本身是一種工藝美術品,鏡子的背面一般都鑄有精美的紋飾或文字,這些紋飾的圖案造型與銘文,往往濃縮了各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觀念與審美情趣,它製作精細,既體現了較高的工藝製作技術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楚國透雕蟠螭紋銅鏡
青銅鏡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經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飾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意識,譬如人們常說的「破鏡重圓」、「明鏡高懸」、「以史為鑒」(古書「鑒」與「鏡」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銅鏡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古代銅鏡除了作為照面飾容的工具之外,更濃縮著文化,見證著歷史,默默記錄著悠悠歷史長河中的波瀾起伏。
銅鏡是一部中國歷史的鏡像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這並非一個簡單的歷史考證。正如某些發明創造被歸功於黃帝一樣,古人也將銅鏡的製造和使用說成起始於黃帝:「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軒轅黃帝傳說》)。「饒州俗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述異記》)。上世紀70年代,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貴南承馬台的齊家文化墓葬中先後出土了兩面銅鏡,齊家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約4000多年,屬原始公社的解體時期。由此可見,齊家文化銅鏡應屬銅鏡的初起形式。
如果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算得上銅鏡發展史上三個最重要的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朴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
總體而言,戰國時期的銅鏡特點是形體輕巧,紋飾精緻,線條流暢。鏡形以圓形為主,偶見方形,多為弦紋鈕。紋飾結構從初期的單純地紋,後在地紋上增添主紋飾,到戰國中晚期還出現了透雕(鏤空)、金銀錯、嵌玉、彩繪等工藝的銅鏡。
到了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銅鏡,以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鏡形基本為圓形,半圓形鈕為主,也出現了一些伏獸形鈕,紋飾表現手法為平雕、線雕和浮雕。漢代銅鏡上開始出現銘文。紋飾種類上主要有西漢的蟠螭紋、蟠虺紋、草葉紋、規矩草葉、規矩蟠螭紋、百乳紋、四乳四虺,以及「日光」、「昭明」等以銘文為裝飾的銘文帶(指有銘文的部分)鏡。
西漢晚期王莽至東漢早期,出現了四乳禽獸紋、多乳禽獸、四神規矩紋等,這期間主要產自浙江紹興的畫像鏡、半圓方枚神獸鏡是其中佼佼者,其工藝以高浮雕為主,刻劃極為精細、紋飾內涵豐富,多有銘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之後還有連弧紋、變形四葉紋、龍虎紋和夔鳳紋等,紀年銘文亦開始流行。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
特別是隨著社會進入相對穩定及繁盛的局面,這時期的銅鏡亦擺脫了兩漢以來的神秘怪誕氣氛,更接近於現實社會大眾的生活;表現手法也更多樣化,表現了浪漫的色彩。特種工藝鏡如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銀殼鏡、金殼鏡等等,十分精美,是當時突出的鏡類。這是強盛唐朝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我是研究青銅器的,特摘此文化中國-中國網 老北 先生的答案。我見過的銅鏡頗多,當中不乏一些贗品,應找相關專家鑒定為好。

8. 求問中國古鏡的歷史

古代青銅鏡是當今古玩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收藏品的歷史,由來已久。這與青銅鏡的精湛製作工藝和異彩紛呈的紋飾藝術分不開的。無怪乎有人將它譽為東方藝術的瑰寶。因此,收藏青銅鏡,自然有很高投資價值。

我國古代銅鏡的發展歷史相當悠久,從文獻資料看,按《軒轅皇帝傳》:「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楚辭九辨》:「今修飾面窺鏡兮。」再從考古發掘資料看,1975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南尕馬台齊家文化墓葬出土銅鏡,充分說明我國古代青銅鏡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約四千年以前的齊家文化。它的發展歷程從殷商時的多葉脈紋、平行線紋、多圈凸弦紋等銅鏡,到西周時有多重環紋、鳥獸紋鏡,春秋戰國出現的有山字紋、鳳鳥紋、雷虯紋鏡,到了兩漢時最流行的是規矩紋(又名六博局紋)、草葉紋、星雲紋、弧紋銘文鏡,三國兩晉又多為神獸紋、變開四葉紋、畫像紋鏡,到了隋唐時代,銅鏡發展最為興盛,這時有瑞獸紋、四神紋、海獸葡萄紋、花鳥紋、生肖紋鏡。嗣後,到了宋、元、明末時期,銅鏡鑄造業便是江河日下,銅鏡逐漸實用的玻璃鏡子所代替了。

由於不同時代鑄造的銅鏡具有不同時代的特徵,它反映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興衰,因此對其投資收藏極具價值,其前景是無法估量的。有位著名收藏家曾說過這樣一句帶有哲理性的名言:「收藏到一件珍稀文物無異是收藏了一個時代。」這話對銅鏡收藏也是很有啟示的。

9. 古代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銅鏡

銅鏡的產生

古人將銅鏡的製造和使用說成起始於黃帝:「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軒轅黃帝傳說》)。「饒州俗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述異記》)。不過出土的銅鏡出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貴南承馬台的齊家文化墓。距今約4000多年,屬原始公社的解體時期。初步可以確認齊家文化銅鏡應屬銅鏡的初起形式。

銅鏡的發展

根據銅鏡的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算得上銅鏡發展史上三個最重要的時期。

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期。這個時期的銅鏡以圓形為主,偶見方形。形體輕巧,紋飾精緻,線條流暢。紋飾結構從單純地紋,到地紋上增添主紋飾,紋飾豐富。到戰國中晚期還出現了透雕(鏤空)。

閱讀全文

與多寶鏡從什麼時候開始鑄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江湖多功能電動工具 瀏覽:995
光碟機如何改裝機械硬碟嗎 瀏覽:480
工具箱漢化smart 瀏覽:133
鑄造除塵器為什麼要做保溫層 瀏覽:617
怎麼看機械表要保養 瀏覽:517
小學生雕刻工具箱 瀏覽:417
k5儀表信息怎麼調 瀏覽:936
青島泰科閥門怎麼樣 瀏覽:277
地熱總閥門開關擰不動怎麼辦 瀏覽:60
03儀表盤模式怎麼換 瀏覽:284
ktv設備有哪些設備 瀏覽:191
關節軸承怎麼安裝使用 瀏覽:838
生產山楂糕需要哪些設備 瀏覽:91
機械表後面的飛輪是什麼 瀏覽:163
怎麼實現儀表盤ar導航 瀏覽:722
某同學設計了如下裝置來 瀏覽:633
超聲波儀器動態范圍是什麼意思 瀏覽:11
傳動裝置分析 瀏覽:263
風機與閥門連鎖怎麼實現 瀏覽:314
消防管道閥門抽檢比例 瀏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