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鑄造鋼包探傷檢測查什麼部位

鑄造鋼包探傷檢測查什麼部位

發布時間:2022-06-18 10:06:39

㈠ 關於鋼結構的探傷問題

樓主你好: 我不知道你所指的是在固定廠房內製作鋼結構?還是指安裝鋼結構的焊接?你所說的二級全焊透焊縫的無損檢測,探傷比例為20%,那是設計要求,也是強制性規定,必須滿足這個條件才能算是合格產品。並不是你所說的自檢率,當然一般單位所默認的自檢率要比規范要求的要高,在工廠製作時,所謂的20%檢測比例,應按每條焊縫計算百分比,且檢測長度不小於200mm,當焊縫長度不足200mm時,應該對整條焊縫進行檢測。 你所說的自檢是沒有必要請監理單位進行跟蹤抽查,但是要對工件進行規范要求之內的(也就是上面說的20%)檢查時,要請監理進行旁站記錄,並簽發探傷委託書。 這在GB50205-2001《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裡面有說明。

㈡ 鑄件探傷標准

對於鋁鑄件的X射線探傷檢查的標准

對於鋁鑄件的X射線探傷:國內外都是採用射線底片與參考射線底片對照評級的方法. 1. X射線檢測:

取樣頻率:FA首件, 按100%取樣頻率, 用X射線檢測出的不連續嚴重程度應符合SAE-AMS2175中所規定的標准.

鑄件生產批次: 每一澆鑄批次,抽一件. 檢測評定方法: SAE-AMS2175或者其等效標准 缺陷種類

GRADE C 透照厚度 1/4 inch 適用於鑄件壁厚1/2」

氣孔 圓形針孔 長形針孔 縮孔 海棉狀疏鬆

夾渣, 2級 低密度

夾渣, 2級 高密度

1級

4級

3級

2級

4級

4級

2級 2級

NA 2級

3級 4級

NA 3級

3級

4級

5級

5級

2級 3級

2級 3級 適用於鑄件壁厚1/2」至2」 3/4inch

GRADE D

透照厚度 3/4inch 適用於鑄件壁厚1/2」至2」 5級 7級

我們的企標1000/SJ/00036及DCNGFCASTING 的要求的SAE-AMS2175中規定對照ASTM E155鋁鑄件參考射線底片

該標准按透照厚度T將針孔,氣孔,夾渣, 夾砂, 縮松等缺陷的標准底片分成兩組, 第一組T小於等於6mm, 第二組6mm<=18mm,>

中國航空工業標准 HB6578 <<鋁鎂合金鑄件檢驗用參考射線底片>> HB5395 <<鋁合金鑄件x射線照相檢驗>>,

HB 5396 <<鋁合金鑄件x射線照相檢驗>>;

中國國家標准

GB/T11346 <<鋁合金鑄件x射線照相檢驗針孔圓形)分級.根據透照厚度將針孔標准底片分為a,>

評級方法

由以下可見,咱們國家的HB6578與ASTM E155相類似.可根據貴司的實際情況選擇HB6578與ASTM E155其中的一種進行X射線無損探傷.

厚度 1/4 inch 適用於鑄件壁厚1/2」 5級 7級

透照厚度 透照

裂紋 冷隔

㈢ 在探傷作業中檢測的重點部位有哪些

這要看你探傷的工件是什麼,不同的工件檢測的部位不同,有的要全檢,有的要檢測特定部位。你可以去天源探傷設備製造廠網站上看看,有助於您對探傷的了解。下面這台曲軸探傷機就是要探傷曲節部分的。

㈣ 壓鑄件與探傷

鋁合金壓鑄件主要缺陷特徵、形成原因及

防止、補救方法

缺陷名稱
缺陷特徵及發現方法
形成原因
防止辦法及補救措施

1、化學成份不合格
主要合金元素或雜質含量與技術要求不符,在對試樣作化學分析或光譜分析時發現。
1、配料計算不正確,元素燒損量考慮太少,配料計算有誤等;2、原材料、回爐料的成分不準確或未作分析就投入使用;

3、配料時稱量不準;

4、加料中出現問題,少加或多加及遺漏料等;

5、材料保管混亂,產生混料;

6、熔煉操作未按工藝操作,溫度過高或熔煉時間過長,倖免於難燒損嚴重;

7、化學分析不準確。
1、對氧化燒損嚴重的金屬,在配料中應按技術標準的上限或經驗燒損值上限配料計算;配料後並經過較核;

2、檢查稱重和化學分析、光譜分析是否正確;

3、定期校準衡器,不準確的禁用;

4、配料所需原料分開標注存放,按順序排列使用;

5、加強原材料保管,標識清晰,存放有序;

6、合金液禁止過熱或熔煉時間過長;

7、使用前經爐前分析,分析不合格應立即調整成分,補加爐料或沖淡;

8、熔煉沉渣及二級以上廢料經重新精煉後摻加使用,比例不宜過高;

9、注意廢料或使用過程中,有砂粒、石灰、油漆混入。

2、氣孔
鑄件表面或內部出現的大或小的孔洞,形狀比較規則;有分散的和比較集中的兩類;在對鑄件作X光透視或機械加工後可發現。
1、爐料帶水氣,使熔爐內水蒸氣濃度增加;

2、熔爐大、中修後未烘乾或烘乾不透;

3、合金液過熱,氧化吸氣嚴重;

4、熔爐、澆包工具氧等未烘乾;

5、脫模劑中噴塗過重或含發氣量大;

6、模具排氣能力差;

7、煤、煤氣及油中的含水量超標。
1、嚴禁把帶有水氣的爐料裝入爐中,裝爐前要在爐邊烘乾;

2、爐子、坩堝及工具未烘乾禁止使用;

3、注意鋁液過熱問題,停機時間要把爐調至保溫狀態;

4、精煉劑、除渣劑等未烘乾禁止使用,使用時禁止對合金液激烈攪拌;

5、嚴格控制鈣的含量;

6、選用揮發性氣體量小的脫模劑,並注意配比和噴塗量要低;

7、未經乾燥的氯氣等氣體和未經烘乾的氯鹽等固體不得使用。

3、渦流孔
鑄件內部的細小孔洞或合金液流匯處的大孔洞。在機械加工或X光透視時可現。
1、合金液導入型腔的方向不正確,沖刷型腔壁或型芯,產生渦流,包住了空氣;

2、壓射速度太快,由澆料口捲入了氣體;

3、內澆口過薄,合金液運動速度太大,產生噴射、飛濺現象,過早的堵住了排氣槽;

4、模具的排氣槽位置不對,或出口截面太小,使模具的排氣能力差,型腔的氣墊反壓大;

5、模具內型腔位置太深,而排氣槽位置不當或太少;

6、沖頭與壓室間的間隙太小,沖頭返回太快時形成真空,回抽尚未冷凝的合金液形成氣孔;或沖頭返回太快;

7、壓室容量大而澆注的合金液量太少。
1、改變合金液注入型腔的方向或位置,使合金液先進入型腔的深高部位或底層寬大部位,將其部位的型腔空氣壓入排氣槽中,在合金液充滿型腔之前,不能堵住排氣槽;

2、調試壓射速度和快壓位置,在能充實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二速距離;

3、在保證不產生飛濺、噴射並能充滿型腔的情況下,加大內澆口的進口厚度;

4、加強型腔的排氣能力:(1)安放排氣槽的位置應考慮不會被先進入的合金液所堵死;(2)增設溢流槽,注意溢流槽與工件件銜接處不宜過厚,否則過早堵住而周邊產生氣孔;(3)採用鑲拼塊結構,把分型面設計成曲折分型面,解決深度型腔排氣難的問題;(4)加大排氣槽後端截面積,一般前端厚0.05-0.2mm,後端可加厚至0.4mm.

5、根據鑄件各部位受熱和排氣情況,適當噴塗塗料,噴完後吹乾積水,忌水未乾合模;

6、擴大沖頭與壓室之間的間隙在0.1mm左右,並適當延長保壓時間;

7、調高立式壓鑄機下沖頭的位置,或增加太壞室內壓注的合金液量。

4、縮孔和縮松
鑄件上呈暗灰色、形狀不規則的孔洞;集中的大孔洞叫縮孔,分散的蜂窩狀組織不緻密的小孔洞叫縮松。在機械加工前或後作外觀檢查或作X光透視中發現。
1、合金在冷凝過程中鑄件內部沒有得到合金液的補縮而造成的氣孔;

2、合金液的澆注溫度太高;

3、壓射比壓太小;

4、鑄件設計結構不合理,有厚薄截面變化太劇烈的厚大轉接部位或凸耳、凸台等。
1、改善鑄件結構,盡可能避免厚薄截面變化太劇烈的厚大轉接部位或凸耳、凸台等,如果不避免,則可采有空心結構或鑲塊設計,並加大其位置的冷卻。

2、在保證鑄件不產生冷隔、欠鑄的前提下,可適當降低合金液的澆注溫度;

3、適當提高增壓壓力,增加壓實作用;

4、在合金液中添加0.15~0.2%的金屬鈦等晶粒細化劑,減輕合金的縮孔形成傾向;

5、改用體收縮率、線收縮率小的合金品種,或對合金液進行調整,降低其收縮率或對合金進行變質處理。

6、加大內澆截面積,保證鑄件在壓力下凝固,防止內澆過早凝固影響壓力傳遞。

5、外收縮

(凹陷)
鑄件表面、厚大平面、內側轉角處、縮孔附近出現的凹陷,有的直接看到,有的表面附有一層薄鋁,揭除此層後與尋常凹陷相同。
1、合金的收縮性太大;

2、鑄件設計結構不合理,有厚薄懸殊截面積轉接的肥大部位;

3、內澆口截面積太小或鋁液流向太亂;

4、壓射比壓小;

5、模具排氣能力差,使型腔的也墊反壓大,空氣被壓縮在型壁與鑄件之間。

1、改用收縮性小的合金,或對其進行變質處理,細化其晶粒,降低其收縮性;

2、改進鑄件的設計結構,盡量避免厚薄懸殊截面的兩壁轉接的厚大部位。如不可避免,可改成空心結構或鑲塊結構;

3、適當加大內澆口截面積;

4、適當提高壓射比壓;

5、提高模具的排氣能力:

(1)增開排氣槽;

(2)增設溢流槽等。

6、在縮陷處安裝冷卻裝置,並加大其位置脫模劑的噴塗量。

6、裂紋
鑄件表面出現線狀或波浪狀開裂,裂口多呈暗灰色,在外力的作用下,裂口加寬,在噴砂前後或機械加工前後,熒光檢查中均可發現。
1、合金本身收縮性大,准固相溫度范圍寬或共晶體量少或在准固相溫度范圍內強度和韌性差;

2、合金的化學成分出現偏差:(1)鋁硅系、鋁銅系合金中含鋅量或含銅量過高;(2)鋁鎂系合金中含鎂量過高或介於3.5-5.5之間時;(3)合金中的鐵、鈉含量過高;(4)鋁銅系、鋁鎂系中的硅含量過低;(5)有害雜質元素含量過高,使合金塑性下降;

3、工件結構設計不合理,有厚薄懸殊的劇烈轉接部位、肥大凸台、凸耳、以及圓形或框形結構中有直線加強筋等;

4、合金中混入了低熔點合金;

5、模具設計結構不合理,內澆口位置不當,沖刷型腔壁或型芯,造成局部過熱或阻礙合金液的收縮;

6、澆注後開型的時間太晚;

7、模具溫度太低。
1、選用或改用收縮性小、准固相溫度范圍窄或結晶時形成共晶體量多,或高溫強度高的合金品種;

2、調整合金成分,使其達到規定的范圍內

(1)降低鋁硅系、鋁銅系合金中的鋅、銅含量;

(2)添加鋁錠,沖淡合金中鎂的含量;(3)嚴格控制鈉的含量,鋁硅系合金中鈉含量應控制在0.01~0.014%左右.

(4)往合金中添加鋁硅合金,提高硅的含量;

(5)嚴格控制合金中有害雜質的含量在技術標準的規定的范圍內;

3、改進鑄件的設計結構,盡量避免厚薄懸殊的劇烈轉接部位、肥大凸台、凸耳、以及圓形或框形結構中有直線加強筋等。如不可避免,則可改為空心結構或鑲塊結構;

4、改進模具設計結構,正確的設計內澆口的位置和方向,避免沖刷型腔壁和型芯,產生局部過熱或阻礙鑄件的收縮而產生的裂紋和變形;

5、嚴格控制低熔點金屬的含量;

6、注意在合適地時間內開型;

7、適當提高模具和型芯的工作溫度,減慢合金液的冷卻速度。

8、適當降低澆注溫度;

9、調整型芯和頂針,保障鑄件平行、均勻推出;

10、加大過度位置的鑄造圓角和脫模斜度。

7、變形或蹺曲
鑄件的形狀和尺寸發生了變化,超過了圖紙的公差范圍。在機械加工前後對鑄件作外觀檢查、測量或劃線中發現
1、鑄件的設計結構不合理,使鑄件各部分收縮不均勻;

2、鑄件在收縮冷卻過程中受到阻力;

3、澆注後到開型的時間太短,冷卻太快;

4、壓鑄時頂出過程中頂偏了鑄件;

5、合金本身的收縮率大,准固相溫度范圍寬,高溫強度差。
1、在可能和必要的情況下,改進鑄件的設計結構,如改變截面厚度,避免厚度懸殊的轉接部位和不合理的凸台、凸耳、加強筋等,盡量把肥大部位設計成空心結構或鑲拼結構;

2、改進模具設計結構,消除阻礙鑄件收縮的不合理結構;

3、延長留模時間,防止鑄件因激冷而變形;

4、經常檢查模具的活動部分,防止因模具原因(如卡死、變形等)而導致產品變形;

5、根據鑄件的結構形狀的復雜程度,如變形很難排除,則可考慮改用收縮性小高溫強度高的合金或調整合金成份(如鋁硅合金中硅含量提到15%以上,鑄件收縮率變的很低;

6、在熱處理裝爐或裝箱過程中,嚴禁將復雜的壓鑄件堆壓。盡量避免機械加工造成內應力不平衡而變形;

7、合理增加頂針數量,安排頂針位置,確保頂出平衡;

8、改變澆排系統,如厚大深腔位置加冷卻水等,達到熱量平衡分布;

9、當變形量不大,可採用機械或手工的方法矯正。

8、渣孔

在鑄件表面和內部有形狀不規則的明孔或暗孔,表面不光滑,孔內全部或部分為熔渣所充填,在機模加工前後對鑄件作外觀檢查和X光透視時可發現。
1、爐料本身已氧化或粘有雜物;

2、熔劑成分不純;

3、塗料噴塗太厚;

4、精煉除渣不到位,含氧化夾渣過多;

5、金屬液壓鑄溫度過低,流動性差,硅以游離狀態存在成為夾渣;

6、鋁硅合金中硅含量超過11.5時,且銅、鐵含量同樣超高,硅會以游離狀態析出,形成夾渣;

7、熔爐設計不合理或溫控不佳,導致表面金屬液氧化嚴重;

8、舀料時把浮渣一起舀入;

9、塗料或沖頭顆粒中石墨含量太多或石墨損壞脫落。
1、嚴禁使用已氧化未經吹砂和帶有油和水的爐料;

2、選用或按工藝嚴格配製熔劑;

3、選用較好的塗料,配比合理;

4、選用好的除渣劑和精煉劑,合理使用;

5、適當提高合金液澆注溫度,防止硅以游離狀態存在;

6、以高鎂鋁合金,可加入0.01%的鈹以減少氧化.

7、銅、鐵含量較高時,適當控制硅的含量不超過10%,並適當提高合金液溫度;

8、金屬液在坩堝中停留時間過長(鑄錠資料中有介紹),應重新精煉合金液;

9、注意防止損壞的石墨坩堝掉入金屬液中;

10、選用較好的沖頭顆粒;

11、使用塗料前,應將塗料充分攪拌均勻,使石墨成懸浮狀態而不結坨;

12、舀取合金液時,應先清除液面上的熔渣。

9、冷隔
表面為鑄件表面未融合,基體被分開成狹窄的表面光滑的縫隙。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兩種,此縫隙在外力作用下有繼續發展的趨勢,作外觀檢查即可發現。
1、合金液澆注溫度太低;

2、合金的化學成份不合格,使合金的流動性降低;

3、壓射速度太慢;

4、導入型腔的內澆口太多;

5、合金液在型腔中流路太長,型腔狹窄,冷卻太快;

6、模具排氣能力太差,型腔內氣墊反壓大,使液流受阻不能融合。
1、提高合金液的澆注溫度和模具溫度,提高合金液流動性(如變質細化處理);

2、控制配料成份,配好後檢測其流動性;

3、適當提高壓射速度和比壓;

4、適當增大內澆口截面積並減少內澆口數量,減少合金液的相互碰撞;

5、提高模具的排氣能力,合理安排排氣槽的位置和數量,降低型腔內氣墊的反壓力;

6、充分精煉合金液,減少 合金液的氧化程度,從而提高其流動性;防止合金液過熱。

7、改進澆注系統,防止流路過長;

8、調換為流動性好的合金品種。

10、欠鑄
鑄件輪廓不清晰,尺寸不夠,形狀不完整;在外觀檢查中即可發現,多為尖角或圓角或薄壁處未填滿,稜角為圓角或薄壁處缺一塊等形式;
1、合金液澆注溫度太低;

2、模具工作溫度太低,合金冷卻過快;

3、內澆口截面積過大,充填速度太小;

4、壓力或速度太小;

5、模具的排氣能力差,型腔內氣墊反壓過大;

6、壓射速度太大,使合金液直沖短平面鑄件對壁(未經過型腔底部流動)而折回後再充型。形成的欠鑄或冷隔。
1、適當提高合金液的澆注溫度;

2、適當提高模具的工作溫度,確保在合金液溫度的1/3左右浮動;

3、適當減少內澆口截面積;

4、增大壓力和壓射速度;

5、增設排氣槽,合理設定排氣槽的位置和數量;

6、壓鑄短平面或有直角的鑄件時,應適當適當降低壓射速度,並採用盡可能大的內澆口截面積;

7、檢查壓射沖頭的行程或澆注量是否足夠;

8、充分精煉合金液,減少合金液的氧化程度,從而提高其流動性;防止合金液過熱。

9、減少脫模劑用量,注意清理型腔。

11、粘模
鑄件被粘在模具上雖未粘住,但表面被撕破皮;在鑄件頂出時或頂出後對工件作外觀檢查可以發現。
1、合金液澆注溫度太高;

2、模溫太高;

3、脫模劑效果差或噴塗量少或不均勻;

4、模具表面有銹疤或不光滑倒扣的位置;

5、模具材料不適合或熱處理方法不當,沒在達到應有的硬度;

6、澆注系統設計不合理,特別是導入合金液的內澆口位置不當,使合金液總是沖刷某處型腔壁或型芯,造成局部過熱而粘模;

7、模具開設多個內澆口,相互撞擊,導致局部過熱粘模;

8、鋁合金中鐵含量太少(低於0.6%),引起粘模;

9、合金液成份不均勻,出現嚴重偏析。

10、鑄造圓角和脫模斜度太小;

1、適當降低合金液的澆注溫度和模具溫度;

2、更換脫模劑,調整噴塗位置和噴塗量;

3、對模具進行拋光,對已氮化過的模具,拋光要慎重,防止破壞掉表面的氮化層,形成越拋越粘的情況;

4、檢查模具的硬度值,採取重新熱處理氮化或更換模具材料;

5、改進澆注系統設計結構,避免合金液持續沖刷型腔壁或型芯;

(1)適當增大內澆口的截面積;

(2)改變內澆口的位置和導入方向,使導入處於寬大厚實位置;

(3)盡量採取底注法開放式澆注系統。

6、加大內澆口截面積,取消多個澆口現象;

7、適當降低壓射速度,縮短二速行程。

8、檢查鐵含量,如太低,可以鋁鐵中間合金補充;

9、加大模具冷卻,對過熱位置加大噴塗,並在模具上設置冷卻系統;

10、防止混入低熔點金屬;

11、除鎂鋅等個別金屬,不可將純金屬加入鋁液中,會形成嚴重偏析。

12、加大鑄造圓角和脫模斜度。

12、鑄件尺寸超差
鑄件尺寸大於或小於圖紙要求的公差。從測量中可發現。
1、設計模具時收縮率取值不準確或計算有誤;

2、模具製造不精確,誤差大;

3、鑄件的設計結構不合理,如因鋼性不夠而產生蹺曲等;

4、鑄件圖上的公差要求超過了壓鑄所有達到的標准;

5、合金液澆注溫度和模具工作溫度過高或過低;
1、根據鑄件結構形狀和合金特性,認真選取其在模具不同位置的收縮率,修正模具的尺寸;

2、嚴格按圖紙設計加工和驗收模具;

3、改進鑄件的設計結構,增大剛性不足處的尺寸或改變其結構形狀,增大鋼性;

4、從壓鑄工藝上採取措施,如採用加強筋、加長留模時間等;

5、檢查頂出位置是否傾斜;

6、根據試壓情況,調整模溫和鋁溫。

7、調整合金液,降低其收縮量。

鑄件在垂直於模具分型面方向上的尺寸變大:

1、粘附於模具分型面上的金屬或非金屬物未清理干凈;

2、模具某處松動,使模具傾斜而產生間隙;

3、模具分型面上有壓傷;

4、鎖模時增壓不夠或鑄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積超過壓鑄機的規格,壓鑄時動定模分開。

組成型芯的部分尺寸

不合格:

1、型芯安裝不正確,不穩定;

2、合金液進入型芯後,型芯產生移動;

3、由於模具過熱,活動型芯在導向孔內被咬住;

4、彎曲異形處和深孔處未填滿;

5、開模時間太短或太長,影響收縮大小。
1、壓鑄前應仔細檢查模具分型面,防止有粘附物;

2、檢查模具各處是否有松動,模具固定位置是否有偏斜,在四側面和各個角落檢查分型面是否有間隙。

3、修復模具的突起部位;

4、根據產品投影面積核算壓鑄機與工件是否相匹配;

5、適當降低壓射速度。

1、通過定模或動模板固定型芯,型芯上如有突台,剛可用底板固定。活動型芯用閉鎖固定,型芯的長度應嚴格按照與其直徑的比例來計算,確保其剛性,防止壓鑄時被液體金屬沖彎沖變形;

2、防止模具過熱,清理和修復型芯被啃壞的部位;

3、選用合適的配合方式和精度,設計活動型芯與滑槽的活動配合;

4、壓鑄時做好模具的冷卻;

5、摸縈出合適的開模時間。/

13、夾雜
鑄件上出現硬度比基體大的質點或坨狀物,使切削刀具磨損;在鑄件機械加工或吹砂後的X光透視可見。
合金中混入了或析出了比基體金屬硬的金屬或非金屬化合物。
1、嚴格遵守工藝規程,盡量少攪拌合金液,減少氧化;

2、在攪拌、舀取和少注合金液等操作中,注意不讓表面的氧化皮捲入;

3、合金中含有Ti\Mn\Sb\Fe等密度大的金屬時,要注意防止其偏析成為夾雜;

4、使用高鋁質的或氮化硅與碳化硅混合物耐火材料作爐襯時,要防止在高溫下剝落混入合金液中;

5、用乾燥過的精煉劑對合金液進行充分的精煉。

14、流紋(痕)
鑄件表面局部下陷的紋路,用手摸可感知。在外力作用下無發展趨勢,在噴砂後可發現。
1、內澆口截面積太小;

2、型腔內氣墊反壓大;

3、塗料噴塗不均勻或太厚;

4、模溫低,合金液流入後受到激冷。
1、適當加大內澆口截面積或調整位置;

2、提高型腔的排氣能力,加大排氣槽或增大溢流槽,或改變排氣槽的位置;

3、控制脫模劑的噴塗比例和數量;

4、適當降低壓射速度;

5、適當提高模溫。

15、網狀花紋
因模具的龜裂而在鑄件表面復印出的龜甲皮痕跡,並隨模具龜裂發展而發展;在外觀檢查時即可發現。
1、模具材料不合適或熱處理工藝未達到要求;

2、模具的工作溫度過高;

3、合金液的澆注溫度過高;

4、形成模具型腔的某個零件的截面太薄使其高溫強度差;

5、合金液與模具溫差過大;一般是合金液溫度的1/3左右;

6、模具表面出現細微龜裂時未及時打磨,任其發展。
1、選用耐熱沖擊性能力好的、熱處理後硬度高的熱作模具鋼來製造模具的型腔部分;並配套採用符合此材料的熱處理工藝;

2、適當降低澆注溫度;

3、壓鑄前要先對模具進行預熱;

4、為使模溫均勻,可採取以下方式:

(1)模具過熱位置設置冷卻系統;

(2)模具較低位置,可增設溢流槽;

5、壓鑄中,每隔一定時間,刷油或塗料潤滑整個模具,使模溫均勻。

6、定期檢修模具,發現有網狀紋絡及時打磨掉。

16、拉傷
鑄件在出模方向受到阻礙,造成表面拉傷,起始端寬而深,出端漸小至消失。
1、模具設計或模具加工不正確;

(1)、型芯或模具有負斜度;(2)沒有脫模斜度或斜度太小;

2、型芯和模具型腔壁上有壓傷;

3、模具上粘附有合金;

4、脫模劑效果差或噴塗太少或不均勻;

5、鑄件在頂出時傾斜。

1、如鑄件上的拉傷為常定位置,則應檢查模具,分析原因,予以修復;

2、保障不同位置的脫模斜度;

3、修復模具壓傷位置;

4、更換或加大脫模劑用量;

5、化驗合金中鐵的含量,如低於0.6%,則應添加;

6、適當縮短開模時

7、因模具局部過熱造成的拉傷屬粘模拉傷,查看粘模的解決辦法。

間。

17、飛邊
鑄件沿分分型面位置出現層狀薄片,由壓鑄件向外延伸,飛邊很薄,一般在0.1mm左右。目測可以發現。
1、壓鑄機鎖模力不夠,造成脹型;

2、分型面存在異物、鑲塊滑塊磨損、模具剛性不足等,造成閉合不嚴;

3、模溫及合金液溫度過高;

4、壓射速度過快或壓射比壓過大;
1、合算工件投影面積,選用合適的機台;

2、及時清理分型面;

3、適當降低壓射速度和壓射比壓;

4、注意快速與增壓速度之間的配合,避開壓力峰值;

5、適當降低合金注溫度和模溫;

6、省模。

18、沖蝕
主要是內澆口附近部位出現的麻點,嚴重的有突起。目測可以發現。
1、內澆口截面積太小,沖擊力過大;

2、內澆口位置或進料方式設置不合理,造成金屬液直接沖擊對面型腔;

3、金屬液亂流,長時間沖刷同一部位;
1、適當降低壓鑄模具溫度和壓射速度;

2、修復沖蝕部位,並加強冷卻;

3、改變內澆口進料位置,盡可能使金屬液沖擊寬大部位;

4、內澆口加寬加厚,降低其沖擊力;

5、確保進料方向、鑄造圓角及轉折出合理性。

㈤ 鋼結構哪些焊縫需要探傷

1、一級焊縫要求對『每條焊縫長度的100%』進行超聲波探傷。

2、二級焊縫要求對『每條焊縫長度的20%』進行抽檢,且不小於200mm進行超聲波探傷。

3、一級、二級焊縫均為全焊透的焊縫,並不允許存在如表面氣孔、夾渣、 弧坑裂紋、電弧檫傷等缺陷。

全焊透的一、二級焊縫應採用超聲波探傷進行內部缺陷的檢驗,超聲波探傷不能對缺陷作出判斷時,應採用射線探傷,其內部缺陷分級機探傷方 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准《鋼焊縫手工超聲波探傷方法和探傷結果分級》GB11345 或《鋼熔化焊對接接頭射線照相和質量分級》GB3323 的規定。

(5)鑄造鋼包探傷檢測查什麼部位擴展閱讀:

鋼結構探傷比例根據《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5-2001規定,一級質量焊縫探傷檢測100%,即焊縫全數檢測;二級質量焊縫探傷檢測不得少於全數的20%,隨機見證采樣。

任何缺陷,例如檢測到的裂縫或多孔的情況必要時,均應依照適當的驗收准則,在焊接表面或熱影響區,採用光學的輔助檢查;

任何其目的是便於組裝和生產臨時焊接到工件上的附件都可能會影響到物件的功能,或影響檢查工作,都應加以除去,從而不損壞工件,應檢查固定的附件區域,以確信無任何裂縫。

㈥ 鋼結構探傷檢測

鋼結構常規無損檢測方法有:超聲檢測 Ultrasonic Testing(縮寫 UT),射線檢測 Radiographic Testing(縮寫 RT),磁粉檢測 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縮寫 MT),滲透檢測 Penetrant Testing (縮寫 PT);
設計要求全焊透的焊縫,其內部缺陷的檢驗應符合下列要求:
1 一級焊縫應進行100%的檢驗,其合格等級應為現行國家標准《鋼焊縫手工超聲波探傷方法及質量分級法》(GB 11345)B 級檢驗的Ⅱ級及Ⅱ級以上;
2 二級焊縫應進行抽檢,抽檢比例應不小於20%,其合格等級應為現行國家標准《鋼焊縫手工超聲波探傷方法及質量分級法》(GB 11345)B級檢驗的Ⅲ級及Ⅲ級以上;
3 全焊透的三級焊縫可不進行無損檢測。
4 焊接球節點網架焊縫的超聲波探傷方法及缺陷分級應符合國家現行標准JG/T203-2007《鋼結構超聲波探傷及質量分級法》的規定。
5 螺栓球節點網架焊縫的超聲波探傷方法及缺陷分級應符合國家現行標准JG/T203-2007《鋼結構超聲波探傷及質量分級法》的規定。
6 箱形構件隔板電渣焊焊縫無損檢測結果除應符合GB50205-2001標准第7.3.3 條的有關規定外,還應按附錄C 進行焊縫熔透寬度、焊縫偏移檢測。
7 圓管T、K、Y 節點焊縫的超聲波探傷方法及缺陷分級應符合GB50205-2001標准附錄D 的規定。
8 設計文件指定進行射線探傷或超聲波探傷不能對缺陷性質作出判斷時,可採用射線探傷進行檢測、驗證。
9 射線探傷應符合現行國家標准《鋼熔化焊對接接頭射線照相和質量分級》(GB 3323)的規定,射線照相的質量等級應符合AB 級的要求。一級焊縫評定合格等級應為《鋼熔化焊對接接頭射線照相和質量分級》(GB 3323)的Ⅱ級及Ⅱ級以上,二級焊縫評定合格等級應為《鋼熔化焊對接接頭射線照相和質量分級》(GB 3323)的Ⅲ級及Ⅲ級以上。
10 以下情況之一應進行表面檢測:
1)外觀檢查發現裂紋時,應對該批中同類焊縫進行100%的表面檢測;
2)外觀檢查懷疑有裂紋時,應對懷疑的部位進行表面探傷;
3)設計圖紙規定進行表面探傷時;
4)檢查員認為有必要時。
鐵磁性材料應採用磁粉探傷進行表面缺陷檢測。確因結構原因或材料原因不能使用磁粉探傷時,方可採用滲透探傷。磁粉探傷應符合國家現行標准《焊縫磁粉檢驗方法和缺陷磁痕的分級》(JB/T 6061)的規定,滲透探傷應符合國家現行標准《焊縫滲透檢驗方法和缺陷跡痕的分級》(JB/T 6062)的規定。磁粉探傷和滲透探傷的合格標准應符合外觀檢驗的有關規定。
設計要求全焊透的一、二級焊縫應採用超聲波探傷進行內部缺陷的檢驗,超聲波探傷不能對缺陷作出判斷時,應採用射線探傷,其內部缺陷分級及探傷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准《鋼焊縫手工超聲波探傷方法和探傷結果分級》GB11345或《鋼熔化焊對接接頭射結照相和質量分級》GB3323的規定。
焊接球節點網架焊縫、螺栓球節點網架焊縫及圓管T、K、Y形點相貫線焊縫,其內部缺陷分級及探傷方法應分別符合國家現行標准JG/T203-2007《鋼結構超聲波探傷及質量分級法》、《建築鋼結構焊接技術規程》JGJ81的規定。一級、二級焊縫的質量等級及缺陷分級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㈦ 鑄鋼件超聲波檢測工藝

鑄鋼件的探傷方法

2.3.1探傷靈敏度的選擇

鑄鋼件探傷靈敏度可用試塊和工件底面進行調整。如果有條件可採用工件大平

底校準,在不具備這一條件的情況下,可採用試塊法,試塊和工件最好為同一

工藝鑄造。製作試塊的材料必須預先進行超聲波探傷,不允許存在等於或大於

同聲程Φ2㎜當量平底孔的缺陷。

探傷靈敏度是從各對比試塊中選擇平底孔反射波高最高的試塊,將其高度在熒

光屏上調至滿幅的80%,在這個基礎上測出其它各試塊平底孔的反射波高,作

出距離-波幅校正曲線,這條曲線就是評定缺陷的基準線。

為了修正表面粗糙度的影響,在鑄鋼件的無缺陷部位,選一與探測面平行的部

位作為底面,測出這一部位與同聲程試塊底面的dB差,將這個dB差值加進距離

-波幅校正曲線,用這條曲線靈敏度進行探傷。

2.3.2表面粗糙度與耦合劑

鑄鋼件在檢測前一般應先進行清理。表面型砂澆冒口等雜物必須打磨干凈。鑄

鋼件表面檢測部位,可以用噴砂、砂輪打磨,或者用機械加工的方法,清除妨

礙探傷的附著物。鑄鋼件應在外觀檢查合格後進行超聲探傷,鑄鋼件探測面及

其背面影響超聲檢測的物質應予清除。當被檢測鑄鋼件的探傷面較粗糙時,可

以使用有軟保護膜的探頭。
一般說來,鑄鋼件探傷面的表面粗糙度應滿足以下要求:

a機械加工表面,Ra等於或小於10μm。

b鑄造表面,Ra等於或小於12.5μm。

耦合劑應選用透聲性好、粘度大的,如機油、水溶性耦合劑、機油與黃油混合

劑、漿糊、水玻璃等。

耦合劑不得在鑄鋼件成品上造成不允許的銹蝕。

調整儀器、校核儀器和檢測鑄鋼件必須使用同種耦合劑。

2.3.3衰減

鑄鋼件超聲波探傷衰減很大,探測時只有滿足下列條件,才能探測。底波與林

狀波至少應用30dB差。當被探工件厚度在250mm以下時,與底面同聲程的

Φ3mm平底孔和林狀反射波之差大於8dB。當被探工件厚度大於250mm時,與底

面同聲程的Φ6mm平底孔和林狀反射波之差大於8dB。

㈧ 在探傷作業中,檢測的重點部位是哪些

這個得根據客戶方要求,如果要求百分百檢測,那就都是重點了,嘿嘿

畢竟要求探傷的,都是特種設備,安全第一

閱讀全文

與鑄造鋼包探傷檢測查什麼部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路由器上有unknown連接是什麼設備 瀏覽:525
啟辰D50分離軸承多少錢 瀏覽:386
牙機雕刻機與電動工具 瀏覽:208
外匯期貨交易實驗裝置 瀏覽:791
設備投資怎麼算 瀏覽:95
好的攝影器材有哪些 瀏覽:463
溫州新五金製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93
錦州五金機電城出租出售 瀏覽:417
卡爾蔡司公司有哪些醫學器材 瀏覽:261
重慶市機械鑿打岩石套什麼定額 瀏覽:557
閥門外面加個框是什麼意思 瀏覽:756
會議設備系統哪裡有 瀏覽:340
列印室需要哪些設備多少錢 瀏覽:577
通用型機床設備加工用於什麼 瀏覽:290
書畫工具箱套裝 瀏覽:772
燃燒固體需要哪些儀器 瀏覽:969
2213ktn1是什麼軸承 瀏覽:640
電腦固體硬碟怎麼加機械硬碟 瀏覽:197
崑山汽車門板超聲波焊接機怎麼樣 瀏覽:787
發說說怎麼隱藏設備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