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铸造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浇铸到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造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以获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被铸物质多为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铜、铁、铝、锡、铅等),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砂、金属甚至陶瓷。因应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概述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铸造是指将固态金属熔化为液态倒入特定形状的铸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被铸金属有:铜、铁、铝、锡、铅等,普通铸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树脂及其他辅助材料。特种铸造的铸型包括:熔模铸造、消失模铸造、金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镁砂、锆砂、铬铁矿砂、镁橄榄石砂、兰晶石砂、石墨砂、铁砂等)
早期
中国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尊盘,西汉的透光镜,都是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 早期的铸件大多是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艺术色彩浓厚。那时的铸造工艺是与制陶工艺并行发展的,受陶器的影响很大。
发展
中国在公元前513年,铸出了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型鼎,重约270公斤。欧洲在公元八世纪前后也开始生产铸铁件。铸铁件的出现,扩大了铸件的应用范围。例如在15~17世纪,德、法等国先后敷设了不少向居民供饮用水的铸铁管道。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纺织机和铁路等工业兴起,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铸造技术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近代
进入20世纪,铸造的发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因素之一是产品技术的进步 ,要求铸件各种机械物理性能更好,同时仍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另一个原因是机械工业本身和其他工业如化工、仪表等的发展,给铸造业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如检测手段的发展,保证了铸件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并给铸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电子显微镜等的发明,帮助人们深入到金属的微观世界,探查金属结晶的奥秘,研究金属凝固的理论,指导铸造生产。
铸造定义
(GB/T5611-1998)
铸造-熔炼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浇入铸型,凝固后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金属零件毛坯的成型方法
铸造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的工艺过程。铸造毛坯因近乎成形,而达到免机械加工或少量加工的目的降低了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制作时间.铸造是现代装置制造工业的基础工艺之一。
铸造分类
主要有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2大类。
1 普通砂型铸造,利用砂作为铸模材料,又称砂铸,翻砂,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类,但并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铸造。好处是成本较低,因为铸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复使用;缺点是铸模制作耗时,铸模本身不能被重复使用,须破坏后才能取得成品。
1.1 砂型(芯)铸造方法:湿型砂型、树脂自硬砂型、水玻璃砂型、干型和表干型、实型铸造、负压造型。
1.2砂芯制造方法:是根据砂芯尺寸、形状、生产批量及具体生产条件进行选择的。在生产中,从总体上可分为手工制芯和机器制芯。
2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为以天然矿产砂石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熔模铸造、泥型铸造、壳型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和以金属为主要铸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连续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两类。
2.1 金属模铸造法
利用熔点较原料高的金属制作铸模。其中细分为重力铸造法、低压铸造法和高压铸造法。
受制于铸模的熔点,可被铸造的金属也有所限制。
2.2 脱蜡铸造法
这方法可以为外膜铸造法和固体铸造法。
先以蜡复制所需要铸造的物件,然后浸入含陶瓷(或硅溶胶)的池中并待乾,使以蜡制的复制品覆上一层陶瓷外膜,一直重复步骤直到外膜足以支持铸造过程(约1/4寸到1/8寸),然后熔解模中的蜡,并抽离铸模。其后铸模需要多次加以高温,增强硬度后方可用以铸造。
此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更可用作高熔点金属(如钛)的铸造。但由于陶瓷价格颇高,而且制作需要多次加热和复杂,故成本颇为昂贵。
成型工艺
1.重力浇铸:砂铸,硬模铸造。依靠金属自身重力将熔融金属液浇入型腔。
2.压力铸造:低压浇铸,高压铸造。依靠额外增加的压力将熔融金属液瞬间压入铸造型腔。
铸造工艺通常包括
①铸型(使液态金属成为固态铸件的容器)准备,铸型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砂型、金属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数可分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铸型准备的优劣是影响铸件质量的主要因素;
②铸造金属的熔化与浇注,铸造金属(铸造合金)主要有各类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金属及合金;
③铸件处理和检验,铸件处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铸件表面异物、切除浇冒口、铲磨毛刺和披缝等凸出物以及热处理、整形、防锈处理和粗加工等。
铸造工艺可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即铸造金属准备、铸型准备和铸件处理。 铸造金属是指铸造生产中用于浇注铸件的金属材料,它是以一种金属元素为主要成分,并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而组成的合金,习惯上称为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
金属熔炼不仅仅是单纯的熔化,还包括冶炼过程,使浇进铸型的金属,在温度、化学成分和纯净度方面都符合预期要求。为此,在熔炼过程中要进行以控制质量为目的的各种检查测试,液态金属在达到各项规定指标后方能允许浇注。有时,为了达到更高要求,金属液在出炉后还要经炉外处理,如脱硫、真空脱气、炉外精炼、孕育或变质处理等。熔炼金属常用的设备有冲天炉、电弧炉、感应炉、电阻炉、反射炉等。
优点:1、可以生产形状复杂的零件,尤其是复杂内腔的毛坯;
2、适应性广,工业常用的金属材料均可铸造,几克到几百吨;
3、原材料来源广,价格低廉,如废钢、废件、切屑等;
4、铸件的形状尺寸与零件非常接近,减少了切削量,属于无切削加工;
5、应用广泛,农业机械中40%~70%、机床中70%~80%的重量都是铸件。
缺点:1、机械性能不如锻件,如组织粗大,缺陷多等;
2、砂型铸造中,单件、小批量生产,工人劳动强度大;
3、铸件质量不稳定,工序多,影响因素复杂,易产生许多缺陷。
铸造的缺陷对铸件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选择铸造合金和铸造方法打好基础,应从铸件的质量入手,并结合铸件主要缺陷的形成与防治。
❷ 古老铸造文化
1.概述
中华文明大致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历史阶段,这三种材质的工具和技术的创造发明,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向高级阶段发展,金属的应用使人类文明产生了根本性的奔腾,而铸造技术的运用和金属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列‘古代很多务农的人来说,铸造技术是一门手艺。据历史考证,我国铸造技术开始于夏朝初期,迄今已有5000多年。到了晚商和西周初期,青铜的铸造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r灿烂的青铜文化,遗留到今天的有一批铸造工艺水平较高的铸造产品。
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仅就中国古代的铸造工艺、铸造方法及高质量铸件作一简略概述,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留下的冶金技术杰作值得我们铸造工作者骄傲和自豪,而且这些铸造设计思想现在依然给人们启迪,对今天的铸造生产起到了鉴戒和推动作用。
2.中国古代铸造术语
在古代的文献中,有关铸造技术的专业术语记载的较多。从大量的历史文献(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的记载来看,在先秦时期,就有“铸金”、“铸剑”、
“冶人”及“冶工”等铸冶术语。铸造业在我国古代的金属加工工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今天我们在生活中还经常使用的“模范”、“熔铸”、“就范”等词汇,就来源于古代铸造业的术语。
还有模、范、炉等术语,今天已有了引申义。《说文》叶l解释,“模,法也”。以木日模,以金日熔,以土日型,以竹日范。《梦溪笔谈》、《天工开物》中用“外模”来指铸型。范即铸型,《荀子·强国》中有“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然后可铸”,而范“皆铸作器物之法也”。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有记载:“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说得足铸造器皿,必有样子容貌和型腔。《礼记·礼运》中有“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广韵’模韵》中有“炉和火床”。《墨子·备蛾传》中有:“五步一灶,灶门有炉炭”。古代冶炼的炉有地坑炉、陶炉和竖炉。《天工开物》冶铸篇里记载了小型化铁炉的生产方式:“凡铁炉用盐做造,和泥砌成”,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是中性物质,能有效地使铁液脱硫。
《周礼考工记》中总结出世界上最早的铜合金配料规律,即所谓的“六齐”。《越尽书·尽越外传》中有铸剑的记载: “欧治子、干将凿茨山,拽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
3.中国古代的铸造方法
(1)石型 即用石头或石膏制作铸型。先在石头上凿刻成简单的器形,如鱼钩、小刀等,再把熔炼的铜液倒人,冷却后便得到简单的铸件。石头雅刻加工比较费事,碰到高温轻易崩溃,型腔也不可能太复杂,这是最原始的铸造方法。
(2)泥型古称“陶范”,受制陶技术的启发,产生了泥型铸造,所以“陶”、“冶”两字并称,今天引申为培养造就的意思。泥型有单面型、两合型或多块合成型,还可分为一次型和半永久型两类。商早期泥型多为就地取材,将自然泥砂料用水调和制作铸型后经自然干燥或低温堆烧,铸型硬化后即可浇注,经冷却后将泥型打坏取出铸件,属一次型。所用的泥沙料经过不断筛选和配制,如进草秸和稻壳等做出的铸范在烘范窑进行焙烧,窑温约850~900℃,烧制成表面光滑、质地硬而不脆并有较好透气性的铸范,可以反复使用,属半永久型。薄壳泥型重叠铸造用来生产薄壁小件,如铜钱,起源于西汉的铸钱手产业,今天已发展到铸造缝纫机零件、汽车活塞环等。另外,批量大的铁锅、农用犁铧和铁砧等都用此种铸造方法。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早期,就能用泥型铸造浇注出壁厚为2mm的酒器,并逐渐发展出铸接和铸焊技术来铸造大型的乐器。
(3)金属型 古称“铁范”,在战国中晚期,我国已发展并应用金属型,用来铸造锄、镰和斧等,并在两汉以后得到较大发展。金属型模具是通过泥型铸造出来的,由于金属型加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泥型的制型技术较高。发展到现代,则为近净成形技术或净成形技术。占代这种方法用于生产锄、镰刀和斧头等常用工具。由于金属型铸造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代金属型的设计构思很巧妙,利用了相当数目的活块及复合型,以造出铸件的孔洞及便于取型。
(4)失蜡型有出蜡法、走蜡法、脱蜡法或刻蜡法的叫法,始于年龄战国时期,文献最早记载见于《唐会要》,是我国独自创造的铸造方法。这种方法与现代的熔模铸造技术的基本原理相似,只是铸件精度达不到现代的水平,在年龄战国时期已臻成熟。使用的蜡模材料有黄蜡(蜜蜡)、白蜡(虫蜡)、牛油及松香等,制壳所用材料主要是粘土。用这种方法制造的铸件重的可达数吨,对于复杂铸件难以脱型的组件都用这种方法铸造。制作工艺有两种:一种是手工将蜡料压、捏、拉、雕成各种外形,完全不用模具即能制成复杂的图案;另一种则是把蜡料压成与铸件壁厚相同的蜡片,并裁减成铸件的外形,贴在预制好的泥芯上,再制出型壳。
(5)砂型 这种方法是伴随泥型一起产生的,但历史记载较少。明清时期已完全使用砂型铸钱币,并用于铸印,可批量生产小型铸件。
4.中国古代铸造中的精品
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给农业生产、兵器制造、医疗卫生和音乐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还发展了艺术铸造,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古代冶金技术举世无双,青铜、铸铁件中都有很多精品,即便是现代生产也不轻易达到。这些铸造成就都是经过古代铸造工作者的精心设计,独具匠心。
(1)沧州铁狮中国五代后周大型铸件,在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20km的沧州故城开元寺前,是我国现存铁狮中最大的一件。铁狮身长5.3m、高5.4m、宽3m,重约40t,采用泥范按照分节叠铸法浇注而成,外面有明显的范块拼接痕迹,有的范块上还可以找到浇注时留下的气孔。狮身铸有“狮子王”字样,背驮莲座,前朐及臀部饰束带,发鬈曲呈波浪形,形态威武,呈奔走状。铸造工艺过程大致是:先塑好铁狮泥模型,然后翻制铸型,再将铸型分成小块,逐层取下,刮往一层相当于铁狮壁厚,留下的即为铁狮的泥芯。浇注时边浇边合上铸型。制作型腔的面料是经过研磨、筛选或淘洗的细泥,以保证铸件的表面质量。
(2)司母戊方鼎 商周两代是我国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壮盛时期,司母戊方鼎的形体之大、造型之精,世所罕见。该方鼎重875kg、高1330mm、口长1100mm、宽780mm、壁厚60mm,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空,所有花纹均以云雷纹为底。耳外廓饰一对孩纹,虎口相向,中一人头,好象被虎吞噬,耳侧缘饰鱼纹。鼎腹四隅皆饰扉棱,以扉棱为中心,有三组兽面纹,上端为牛首纹,下端为饕餮纹,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司母戊方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为一次铸造而成,标志着商代锡铅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水平。
(3)四羊方尊商晚期酒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方尊,高583mm,重约34.5kg。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最突出的是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纹。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型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肩部的龙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铸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泥型内,再合型浇注的,因此假如没有高超的合型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
(4)曾侯乙尊盘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盘直壁平底,与尊口风格相同。这件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装饰。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内层铜梗又分层连结,参差错落,玲珑剔透。采用泥型和失蜡型铸造相结合,尊体由泥型铸造而成,腹外4条蟠龙则由失蜡型铸造后再通过铸接技术连接而成。
(5)永乐大铜钟这口大钟铸于明朝永乐年问,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通高6.75mm,最大外径为3.3m,重约46.5t。钟身内外布满了佛教经文和咒语,其文字为汉文佛教铭文225 939字,梵文佛教铭文4245字,总计230 184字。字迹端正,雄健有力,相传是明代书法家沈度所写,这些文字在钟上排列得井井有条。大钟的力学结构也令人拍案叫尽,大钟悬挂在主梁上,仅靠一根长140mm、宽65mm的铜穿钉,承受着40多吨重的剪切力,大钟在此悬挂了近250年,岿然不动。大钟的铸造工艺也非常高超,它是采用了地坑造型表面泥型的铸造方法,使钟体一铸而成,而且庞大的钟体上竞没有发现一个砂眼。
(6)大型铜制编钟在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震动了中外音乐界。该墓出士的青铜编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多kg。出土时,编钟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长7.48m、宽3.35m、高2.73m。古人为什么用铜制编钟敲奏音乐,而不用铁钟呢?沈括在《梦溪笔淡》中说:“铁性易缩,时加磨莹,铁愈薄而声愈下,乐器需以金石为准”,这里的金即指铜。我们所见的编钟,仔细观察一下都是扁的,而不是圆的,这是什么道理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论述:“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因此作为乐钟都是扁的,圆钟是无法演奏的。在我国,除了清代乾隆55年(1790)造了16个铜铸的乐钟是圆形之外,其他都是扁的。不过这个金乐钟不是用来演奏的,只是作定音时用。材质的化学成分对编钟音响效果也是有影响的,这就要求控制合金的成分。一般以为编钟是采用复合泥型铸造的,先塑泥样,再翻制铸型烘干,放人泥芯后浇注而成。
(7)铜车马仪仗队铜车马仪仗队共有99件文物,其中手持矛、戈、戟、钺等兵器的铜武士俑17件,各种铜奴婢俑38件,铜马39匹,铜车14辆,铜牛一头。车辆有斧车、轺车、辇车及牛车等,每…辆车马及鞍辔等都有十数个分别制造的部件组成,可装可卸,活动自如。数十匹铜马或昂首嘶叫,或跳跃奔腾,雄健活泼,栩栩如生。看着这套生动宏伟的铜车马仪仗俑,人们感觉仿佛它们就是从著名的东汉画像石中走下来的,是大量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车骑出行图”的立体再现。铜奔马的制造合乎力学原理,制作者很好地解决了支撑点、重心、平衡和抗阻力等科技题目。首先,要塑造出立体的奔马形象,至少必须有二三条腿腾空。但马的躯体长且大,腿却细长,一条腿能站稳吗?这是一定要解决的题目。制作者用一只展开双翅、有着长宽尾巴的飞鸟作为马蹄的支撑点,通过它使马蹄的着地面积增大了很多倍,这样就使马能站立不倒。同时,飞鸟位于奔马腹下前部,马蹄在鸟背上,正是奔马的重心所在,增加了稳定程度。马的前右腿和后左腿分别向前后伸直,另外两条腿则同时向腹中心收缩,以保持躯体平衡。其次,马的躯体溜圆,可减微风的阻力,给人以飞速奔跑的感觉。都是采用失蜡型铸造并铸接而成。
5.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凝聚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集体聪明,铸造工艺精湛,铸造经验丰富,既有实用性,又闪烁着艺术美,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义化的精华,还具有独特的工艺水准,展现了铸造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古代优秀的铸造工艺在世界的铸造史上闪耀着光辉,也激励着我们今大的铸造工作者吸收古代的铸造技术思想和没计方法,对铸造工程技术加以创新,把传统的铸造技术发扬光大。
❸ 什么是铸造
在模具中液态到固态的成型方法
❹ 铸造几种常用的手工造型方法用于什么场合
1、普通砂型铸造:利用砂作为铸模材料,又称砂铸,翻砂,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类,但并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铸造。好处是成本较低,因为铸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复使用;缺点是铸模制作耗时,铸模本身不能被重复使用,须破坏后才能取得成品。
砂型(芯)铸造方法:湿型砂型、树脂自硬砂型、水玻璃砂型、干型和表干型、实型铸造、负压造型。
砂芯制造方法:是根据砂芯尺寸、形状、生产批量及具体生产条件进行选择的。在生产中,从总体上可分为手工制芯和机器制芯。
2、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为以天然矿产砂石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熔模铸造、泥型铸造、壳型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和以金属为主要铸型材料的特种铸造两类。
金属模铸造法:利用熔点较原料高的金属制作铸模。其中细分为重力铸造法、低压铸造法和高压铸造法。
受制于铸模的熔点,可被铸造的金属也有所限制。
脱蜡铸造法:这方法可以为外膜铸造法和固体铸造法。
先以蜡复制所需要铸造的物件,然后浸入含陶瓷的池中并待乾,使以蜡制的复制品覆上一层陶瓷外膜,一直重复步骤直到外膜足以支持铸造过程,然后熔解模中的蜡,并抽离铸模。其后铸模需要多次加以高温,增强硬度后方可用以铸造。
铸造工艺:
铸造工艺可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即铸造金属准备、铸型准备和铸件处理。铸造金属是指铸造生产中用于浇注铸件的金属材料,习惯上称为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
铸件自浇注冷却的铸型中取出后,有浇口、冒口及金属毛刺披缝,砂型铸造的铸件还粘附着砂子,因此必须经过清理工序。进行这种工作的设备有抛丸机、浇口冒口切割机等。
砂型铸件落砂清理是劳动条件较差的一道工序,所以在选择造型方法时,应尽量考虑到为落砂清理创造方便条件。有些铸件因特殊要求,还要经铸件后处理,如热处理、整形、防锈处理、粗加工等。
铸造是比较经济的毛坯成形方法,对于形状复杂的零件更能显示出它的经济性。如汽车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船舶螺旋桨以及精致的艺术品等。有些难以切削的零件,如燃汽轮机的镍基合金零件不用铸造方法无法成形。
另外,铸造的零件尺寸和重量的适应范围很宽,金属种类几乎不受限制;零件在具有一般机械性能的同时,还具有耐磨、耐腐蚀、吸震等综合性能,是其他金属成形方法如锻、轧、焊、冲等所做不到的。因此在机器制造业中用铸造方法生产的毛坯零件,在数量和吨位上迄今仍是最多的。
网络--铸造
❺ 什么是铸造
铸造
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零件或毛坯)的工艺过程。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工艺。铸造生产的毛坯成本低廉,对于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更能显示出它的经济性;同时它的适应性较广,且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但铸造生产所需的材料(如金属、木材、燃料、造型材料等)和设备(如冶金炉、混砂机、造型机、造芯机、落砂机、抛丸机等)较多,且会产生粉尘、有害气体和噪声而污染环境。
铸造是人类掌握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公元前3200年,美索不达米亚出现铜青蛙铸件。公元前13~前10世纪之间,中国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时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商代的重875千克的司母戊方鼎、战国的曾侯乙尊盘和西汉的透光镜等都是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早期的铸造受陶器的影响较大,铸件大多为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艺术色彩较浓。公元前513年,中国铸出了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鼎(约270千克重)。公元8世纪前后,欧洲开始生产铸铁件。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进入20世纪,铸造的发展速度很快,先后开发出球墨铸铁,可锻铸铁,超低碳不锈钢以及铝铜、铝硅、铝镁合金,钛基、镍基合金等铸造金属材料,并发明了对灰铸铁进行孕育处理的新工艺。50年代以后,出现了湿砂高压造型,化学硬化砂造型和造芯、负压造型以及其他特种铸造、抛丸清理等新工艺。
铸造种类很多,按造型方法习惯上分为:①普通砂型铸造,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类。②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为以天然矿产砂石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熔模铸造、泥型铸造、铸造车间壳型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和以金属为主要铸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连续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两类。铸造工艺通常包括:①铸型(使液态金属成为固态铸件的容器)准备,铸型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砂型、金属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数可分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铸型准备的优劣是影响铸件质量的主要因素;②铸造金属的熔化与浇注,铸造金属(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③铸件处理和检验,铸件处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铸件表面异物、切除浇冒口、铲磨毛刺和披缝等凸出物以及热处理、整形、防锈处理和粗加工等。
❻ 铸造的意思是什么
铸造是将金属熔化后浇入铸型中以形成预定的物件。包括制造铸型、熔化金属、浇铸和清理等工序。用砂制作的铸型应用较广,故又名翻砂。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铸造是指将固态金属熔化为液态倒入特定形状的铸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
被铸金属有:铜、铁、铝、锡、铅等,普通铸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树脂及其他辅助材料。特种铸造的铸型包括:熔模铸造、消失模铸造、金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镁砂、锆砂、铬铁矿砂、镁橄榄石砂、兰晶石砂、石墨砂、铁砂等)。
(6)铸造艺术是什么扩展阅读:
铸造的分类
1、普通砂型铸造,利用砂作为铸模材料,又称砂铸,翻砂,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类,但并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铸造。好处是成本较低,因为铸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复使用;缺点是铸模制作耗时,铸模本身不能被重复使用,须破坏后才能取得成品。
2、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为以天然矿产砂石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熔模铸造、泥型铸造、壳型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和以金属为主要铸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连续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两类。
❼ 简述对铸造的了解 200字
学铸造知识,上 铸件订单网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铸造是指将固态金属溶化为液态倒入特定形状的铸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被铸金属有:铜、铁、铝、锡、铅等,普通铸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树脂及其他辅助材料。特种铸造的铸型包括:熔模铸造、消失模铸造、金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镁砂、锆砂、铬铁矿砂、镁橄榄石砂、兰晶石砂、石墨砂、铁砂等)
早期
中国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尊盘,西汉的透光镜,都是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 早期的铸件大多是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艺术色彩浓厚。那时的铸造工艺是与制陶工艺并行发展的,受陶器的影响很大。
发展
中国在公元前513年,铸出了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型鼎,重约270公斤。欧洲在公元八世纪前后也开始生产铸铁件。铸铁件的出现,扩大了铸件的应用范围。例如在15~17世纪,德、法等国先后敷设了不少向居民供饮用水的铸铁管道。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纺织机和铁路等工业兴起,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铸造技术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近代
进入20世纪,铸造的发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因素之一是产品技术的进步 ,要求铸件各种机械物理性能更好,同时仍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另一个原因是机械工业本身和其他工业如化工、仪表等的发展,给铸造业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如检测手段的发展,保证了铸件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并给铸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电子显微镜等的发明,帮助人们深入到金属的微观世界,探查金属结晶的奥秘,研究金属凝固的理论,指导铸造生产。
❽ 古代有哪些铸造工艺
古代有所谓泥范,其实就是用泥土做造型材料的一种铸造方法。据说还有铁范,那相当于现在说的金属型铸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