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们机器轴承上加的黄油变干了,轴承发涩转动不灵活,是什么原因造成黄油变干结块的
所采用润滑脂的耐高温性能不好,蒸发量偏高,会产生变干的现象,严重的可能氧化积碳。建议采用合成基础油生产的润滑脂。给你几种徐公集团手册上的型号:
(A)高转速的轴承,选用全合成高速轴承脂;
(B)高温轴承,选用全合成高温电机轴承脂,全合成高温高速轴承脂;
(C)重负荷轴承,选用全合成高温重载轴承脂;
(D)600度—1200度超高温润滑,选用全合成超高温脂;
一般厂家有上海虎头HOTOLUBE、克虏伯kluber、博士BOSH等。
❷ 滚动轴承的常见故障解决方案
草坪机械大多采用滚动轴承。滚动轴承成本高,但从使用中的好处和维修费用等方面,一般比使用滑动轴承节约30%以上。滚动轴承的结构如图9-23所示。
图9-27 滚动轴承的清洗方法
(5)滚动轴承的修复
①若滚动轴承磨损超限,则应更换同规格的滚动轴承。
②滚动轴承拆卸下后,可放到汽油或煤油内洗净,然后进行检查。若加工面上(特别是滚道内)有锈迹现象,可用00号砂布擦清,再放在805洗涤剂中洗净;若有较深的裂纹或内、外套圈碎裂,须更换滚动轴承。
③若滚动轴承损坏,可以把几只同型号的滚动轴承拆开,把它们的完好零件拼凑组装成一只滚动轴承。滚珠缺少或破裂,可重新配上继续使用。
④有些用于高速电动机的滚动轴承,若磨损不很严重,可以换用在低速电动机上。
⑤若滚动轴承外盖压住滚动轴承过紧,可能是滚动轴承外盖的止口过长,可以修正,如果滚动轴承盖的内孔与轴颈相擦,可能是滚动轴承盖止口松动或不同心,也应加以修正。
❸ 轴承出现噪声和异常声(异响)现象,主要原因是什么
轴承异响
(1)本身滚动体的落球音。
未经使用的新轴承,通过手感判定轴握灶腊承是否有异响时,是因为手工施加的力不够,轴承滚动体离心力和向心力不足,滚动体在滚道下方向上方运动时,自身重力大于离心力,会向下沉与保持架接触产生噪音。
(2)异物侵入。
未经使用的新轴承,拆除包装后,裸放时间太久导致异物侵入。
(3)润滑不足
未经使用的新轴承,装配前清洗后,噪音会变大,填充润滑剂后段滑完全消除。这种噪音就是缺少润滑的结果。放的时间久、防锈油干掉也会出现杂音。
(4)保持架、密封盖变形
运输或保存轴承过辩好程中,保持架或密封盖受外力产生断裂、变形与其它旋转件接触产生的噪音。(少见)
(5)假货。
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异响:
(1)强金属音。
原因:
异常载荷:配合、游隙、预压计算不当。
组装不良:轴或轴承室精度不够。
润滑剂不足、不合适:固体润滑剂或液体润滑剂的选用不当,润滑剂补充不及时。
旋转件的接触:密封盖接触形式选用不当,安装时保持架或密封盖受外力变形。
(2)规则音
有异物侵入引起的滚道面压痕、生锈、伤痕。
布式压痕。
滚道面剥离。
(3)不规则音
游隙过大:配合、游隙、预压计算不当
异物侵入:时间长了会出现滚道面压痕、生锈、伤痕。
滚动体破损。
❹ 轴承失效的原因有哪些呢
轴承的失效原因如下:
一制造因素
1、产品结构设计的影响
产品的结构设计是根据使用性能目标值来确定的,这些目标值如载荷容量、寿命、精度、可靠性、振动、磨损、摩擦力矩等。在设计时,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产品设计与使用的不适用或脱节,甚至偏离了目标值,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产品的早期失效。
2、材料品质的影响
轴承工作时,零件滚动表面承受周期性交变载荷或冲击载荷。由于零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小,因此,会产生极高的接触应力。在接触应力反复作用下,零件工作表面将产生接触疲劳而导致金属剥落。
就材料本身的品质来讲,其表面缺陷有裂纹、表面夹渣、折叠、结疤、氧化皮和毛刺等,内部缺陷有严重偏析和疏松、显微孔隙、缩孔、气泡、白点、过烧等,这些缺陷都是造成轴承早期疲劳剥落的主要原因。
在材料品质中,另一个主要影响轴承疲劳性能的因素是材料的纯洁度,其具体表现为钢中含氧量的多少及夹杂物的数量多少、大小和分布上。
3、热处理质量的影响
轴承热处理包括正火、退火、渗碳、淬火、回火、附加回火等。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加工质量及产品的使用性能。
4、加工质量的影响
首先是钢材金属流线的影响。钢材在轧制或锻造过程中,其晶粒沿主变形方向被拉长,形成了所谓的钢材流线(纤维)组织。试验表明,该流线方向平行于套圈工作表面的与垂直的相比,其疲劳寿命可相差2。5倍。其次是磨削变质层。磨削变质层对轴承的疲劳寿命与磨损寿命有很大的影响。变质层的产生使材料表面层的组织结构和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导致表面层的硬度下降、烧伤,甚至微裂纹,从而对轴承疲劳寿命产生影响。
受冷热加工条件及质量控制的影响,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质量不稳定或加工误差,如热加工的材料淬、回火组织达不到工艺要求、硬度不均匀和降低,冷加工的几何精度超差、工作表面的烧伤、机械伤、锈蚀、清洁底低等,会造成轴承零件接触不良、应力集中或承载能力下降,从而对轴承疲劳寿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B、使用因素
使用因素主要包括轴承选型、安装、配合、润滑、密封、维护等。
不正确的安装方法很容易造成成轴承损坏或零件局部受力产生应力集中,引起疲劳。过大的配合过盈量容易造成内圈滚道面张力增加及零件抗疲劳能力下降,甚至出现断裂。
润滑不良会引起不正常的摩擦磨损,并产生大量的热量,影响材料组织和润滑剂性能。如果润滑不当,即便选用再好的材料制造,加工精度再高,也起不到提高轴承寿命的效果。
密封不良容易使杂质进入轴承内部,既影响零件之间的正常接触形成疲劳源,又影响润滑或污染润滑剂。
根据疲劳产生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如对表面起源损伤引起的疲劳,可以通过对零件表面进行表面强化处理,对次表面起源型疲劳可以通过改善材料品质等措施。而提高零件加工质量尤其是零件表面质量、提高使用质量、控制杂质流入轴承内部、保证润滑质量等措施对预防和延缓疲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表面塑性变形
表面塑性变形主要是指零件表面由于压力作用形成的机械损伤。在接触表面上,当滑动速度比滚动速度小得多的时候会产生表面塑性变形。
表面塑性变形分为一般表面塑性变形和局部表面塑性变形两类。
A、一般表面塑性变形
是由于粗糙表面互相滚动和滑动,同时,使粗糙表面不断产生塑性碰撞所造成,其结果形成了冷轧表面,从外观上看,这种冷轧表面已被辗光,但是,如果辗光现象比较严重,在冷轧表面上容易形成大量浅裂纹,浅裂纹进一步发展可能(在粗糙表面区域区)导致显微剥落,但这种剥落很浅,只有几个微米,它能够覆盖很宽的接触表面.
根据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一般表面塑性变形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个粗糙表面直接接触,其间没有形成承载的弹性流体动压润滑膜.因此,当油膜润滑参数小于一定值时,将产生的一般表面塑性变形.一般油膜润滑参数值越小表面塑性变形越严重.
B、局部表面塑性变形
局部表面塑性变形是发生在摩擦表面的原有缺陷附近。最常见的原有缺陷,如压坑(痕)、磕碰伤、擦伤、划伤等。
1、压坑(痕)
压坑(痕)是由于在压力作用下硬质固体物侵入零件表面产生的凹坑(痕)现象。
压坑(痕)的形态特征是:形状和大小不一,有一定深度,压坑(痕)边缘有轻微凸起,边缘较光滑。
硬质固体特的来源是轴承零件在运转中产生的金属颗粒、密封不良造成轴承外部杂质侵入。
压坑(痕)产生的部位主要在零件的工作表面上。
预防压坑(痕)的措施主要有: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轴承的清洁度、改善润滑、提高密封质量等。
2、磕碰伤
磕碰伤是由于两个硬质特体相互撞击形成的凹坑现象。
磕碰伤的形态特征视两物体形状和相互撞击力的不同其形状和大小不一,但有一定深度,在其边缘处常有突起。
磕碰伤主要是操作不当引起的。产生部位可以在零件的所有表面上。
预防磕碰伤的措施主要有:提高操作者的责任心、规范操作、改进产品容器的结构和增加零件的保护措施等。
3、擦伤
擦伤是两个相互接触的运动零件,在较大压力作用下因滑动摩擦产生的金属迁移现象。严重时可能伴随烧伤的出现。
擦伤的形状不确定,有一定长底和宽度,深度一般较浅,并沿滑动(或运动)方向由深而浅。
擦伤可以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也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
轴承制造成过程中的擦伤预防措施与磕碰伤的预防措施相同。使用中的擦伤预防措施主要是从防止“打滑”方面考虑,改进产品内部结构、提高过盈配合量、调整游隙、改善润滑、保证良好接触状态等。
4、划(拉)伤
划(拉)伤是指硬质和尖锐物体在压力作用下侵入零件表面并产生相对移动后形成的痕迹。
划伤一般呈线型状,有一定深度,宽度比擦伤窄,划伤的伤痕方向是任意的,长度不定。产生部位主要在零件的工作表面和配合表面上。而拉伤只发生在轴承内径(过盈)配合面上,伤痕方向一般与轴线平行,有一定长度、宽度和深度,并成组出现。
划伤可以在轴承制造过程中产生也可在使用中产生。而拉伤只发生在轴承安装拆卸过程中。
预防轴承制造过程中的划伤与预防磕碰伤的措施相同。预防使用中划伤与预防压坑(痕)的措施基本相同。
预防拉伤的措施是严格安装拆卸规程、保证配合面的清洁、安装时在配合面上适当润滑等。
综上所述,预防表面塑性变形的措施是要正确选用轴承、增强材料的耐磨性,保证润滑的有效性、注意安装方法、提高轴承密封装置的密封性等。
三、磨损
在力的作用下,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表面相对运动产生摩擦,形成摩擦副。磨擦引起金属消耗或产生残余变形,使金属表面的形状、尺寸、组织或性能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磨损。
磨损过程包含有两物体的相互作用、黏着、擦伤、塑性变形、化学反应等几个阶段。其中物体相互作用的程度对磨损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磨损的基本形工有:疲劳磨损、黏着磨损、磨料(粒)磨损、微动磨损和腐蚀磨损等。
产生磨损的主要原因:
A、异物通过了密封不良的装置(或密封圈)进入了轴承内部。
B、润滑不当。如润滑油中的杂质未过滤干净、润滑方式不良、润滑剂选用不当、润滑剂变质等。
C、零件接触面上的材料颗粒脱离,
D、锈蚀。如,由于轴承使用温度变化产生的冷凝水、润滑剂中添加剂的腐蚀性特质等原因形成的锈蚀。
实际中多数磨损属于综合性磨损,预防对策应根据磨损的形式和机理分别采取措施。
对于微动磨损,可以采用小游隙或过盈配合来减少使用过程中的微动磨损;可在套圈与滚动体之间采用稀润滑剂润滑或分别包装来减少运输过程的微动磨损;另外,轴承应放在无振动环境下保管,或将轴承内外圈隔离存放可以防止保管过程中产生的微动磨损。
对于黏着磨损可以采取提高加工精度、增强润滑效果等措施来解决。
对于磨料(粒)磨损,可以采用表面强化处理、表面润滑处理(如渗硫、磷化、表面软金属膜涂层等)、改善轴承密封结构、提高零件加工精度、保证润滑油过滤质量、减少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对表面的损伤等方法来解决。
对于腐蚀磨损,应减少轴承使用环境中腐蚀物质的侵入、对零件表面进行耐腐蚀处理或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产品等手段来解决。另外,还可以从产品结构设计和制造的角度进行改进,如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减少磨削加工中产生的变质层、保证弹性流体动压润滑膜等实现预防磨损的目的。
四、腐蚀
金属与其所处环境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变化所引起的消耗称为腐蚀。
金属腐蚀的形式多种多样,就金属与周围介质作用的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类
化学腐蚀是由于金属与周围介质之间的纯化学作用引起的。其过程中没有电流产生,但有腐蚀物质产生。这种物质一般都覆盖在金属表面上形成一层疏松膜.化学反应形成的腐蚀机理比较简单,主要是物体之间通过接触产生了化学反应,如金属在大气中与水产生的化学反应形成的腐蚀(又称为锈蚀)
电化学腐蚀是由于金属与周围介质之间产生电化学作用引起的。其基本特点是在腐蚀的同时又有电流产生。电化学反应的腐蚀机理主要是微电池效应。
就滚动轴承而言,产生腐蚀的主要原因有:
A、轴承内部或润滑剂中含有水、碱、酸等腐蚀物质
B、轴承在使用中的热量没有及时释放,冷却后形成水分
C、密封装置失效
D、轴承使用环境湿度大
E、清洗、组装、存放不当
腐蚀产生部位:零件各表面都会有。按程度有腐蚀斑点或腐蚀坑(洞),斑点和蚀坑一般呈零星或密集分布,形状不规则,深度不定,颜色有浅灰色、红褐色、灰褐色、黑色。
对于金属材料来说,消除腐蚀是比较困难的,但可以减缓腐蚀的发生,防止轴承与腐蚀物质接触,可以通过合金化,表面改性等方法提高耐腐蚀能力,使得金属表面形成一层稳定致密与基体结合牢固的钝化膜。
六、蠕动
受旋转载荷的轴承套圈,如果选用间隙配合,在配合表面上会发生圆周方向的相对运动,使配合面上产生磨擦、磨损、发热、变形,造成轴承不正常损坏。这种配合面周向的微小滑动称为蠕动或爬行。
蠕动形成的机理是当内圈与轴配合过盈量不足时,在内圈与轴之间的配合面上因受力产生弹性变形而出现微小的间隙,造成内圈与轴旋转时在圆周方向上的不同步、打滑,严重时在压力作用下发生金属滑移。在外圈与壳体也同样会出理类似的情况。
蠕动形貌特征在一些方面具有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的某些特征。蠕变在形成过程中也有一些非常细小的磨损颗粒脱落并立即局部氧化,生成一种类似铁锈的腐蚀物。其区别主要根据它们的位置和分布来判断,如果零件没有受到腐蚀又出现了褐色锈斑,锈斑的周围常常围绕着一圈碾光区,出现的部位又在轴承的配合表面上,那么可能就是蠕动。发生蠕动的配合面上,或出现镜面状的光亮色,或暗淡色,或咬合状,蠕动部位与零件原表面有明显区别。
在轴承的端面由于轴向压紧力不足。或悬臂轴频繁挠曲,运转一定时间后也会出现蠕动的特征。
产生蠕动的主要原因是内,外圈与轴或轴承座的配合过盈量不足,或载荷方向发生了变化。
预防的措施:采用过盈配合并适当提高过盈量,在采用间隙配合的场合的场合可用黏结剂将两个配合面固定或沿轴(或轴承座)的轴向方向将轴承紧固。
六 烧伤
轴承零件在使用中受到异常高温的影响,又得不到及时冷却,使零件表面组织产生高温回火或二次淬火的现象称为烧伤。
烧伤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润滑不良、预载荷过大、游隙选择不当、轴承配置不当、滚道表面接触不良、应力过大等因素所致。如:
A、在轴向游动轴承中,如果外圈配合的过紧,不能在外壳孔中移动;
B、轴承工作中运转温度升高,轴的热膨胀引起很大的轴向力,而轴承又无法轴向移动时;
C、由于润滑不充分,或润滑剂选用不合理、质量问题、老化和变质等;
D、内外圈运转温度差大,加上游隙选择不当,外圈膨胀小内圈大呈过盈导致轴承温度急剧升高;
E、轴承承受的载荷过大和载荷分布均匀,形成应力集中;
F、零件表面加工粗糙,造成接触不良或油膜形成困难。
烧伤的形貌特征可以根据零件表面的颜色不同来判断。轴承在使用中由于润滑剂、温度、腐蚀等原因。零件表面会发生变化,颜色主要有淡黄色、黄色、棕红色、紫蓝色及蓝黑色等,其中淡黄色、黄色、棕红色属于变色,若出现紫蓝色或蓝黑色的为烧伤。烧伤容易造成零件表面硬度下降或出现微裂纹。
烧伤产生的部位主要发生在零件的各接触表面上,如圆锥滚子轴承的挡边工作面、滚子端面、应力集中的滚表面等。
烧伤的预防可根据烧伤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正确选用轴承结构和配置、避免轴了砂承受过大的载荷、安装时采用正确的安装方式防止应力集中、保证润滑效果等。
七、 电蚀
电蚀是由电流放电引起,致使轴承零件表面出现电击的伤痕,此种损伤称为电蚀。在两零件接触面间一般存在一层油膜,该油膜一定有的绝缘作用,当有电流通过轴承内部时,在两面三刀零件接触表面形成电压差,当电压差高到足以击穿绝缘层时就会在两零件接触表面处产生火区放电,击穿油膜放电,产生高温,造成局部表面的熔融,形成弧凹状或沟蚀。受到电蚀的零件,其金属表面被局部加热和熔化,在放大镜下观察损伤区域一般呈现斑点、凹坑、密集的小坑,有金属熔融现象,电蚀坑呈现火山喷口状。电蚀会使零件的材料硬度下降,并加快磨损发生速度,也会诱发疲劳剥落。
预防电蚀的措施是在焊接或其他带电体与轴承接触时加强轴承的绝缘或接地保护,防止电荷的聚集并形成高的电位差,避免放电现象产生。防止电流与轴承接触。
八、裂纹和缺损
当轴承零件所承受的应力超出材料的断裂极限应力时,其内部或表面便发生断裂和局部断裂,这种使材料出现不连续或断裂的现象称为裂纹。
在材料表面或表层下有一种貌似毛发的细微裂纹称为发纹。当发纹扩展到一定程度,使得部分材料完全脱离零件基体的现象称为断裂。
裂纹一般呈线状,方向不定,有一定长度和深(宽)度,有尖锐的根部和边缘。裂纹有内部裂纹和表面裂纹之分,也有肉眼可见和不可见两种形式,对于肉眼不可见裂纹需要采用无损检测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纹一般呈细线状,方向沿钢材轧制方向断续分布,有一定长度和深度,有时单条有时数条出现。
裂纹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如原材料、锻造、冲压折叠、热处理、磨削、局部过大的应力等。发纹形成的原因是钢材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气泡或夹杂,经轧制变形后存在于材料表层。对于肉眼不可见裂纹需要采用无损检测的方法进行观察。
裂纹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在制造方面应控制原材料缺陷如非金属夹杂、表面夹渣、折叠、显微孔隙、缩孔、气泡等。控制加工应力如热处理淬火时产生的内应力(热应力和组织应力)、磨削应力、冲压应力等。在使用方面注意轴承安装过程中的非正常敲(撞)击以及安装不良造成的局部应力过大等。另外,还要保证润滑,增强密封效果,控制外部杂质流入,避免轴承与腐蚀性物质接触等。
九、保持架损坏
当滚动体进入或离开承载区域时,保持架将受到带有一定冲击性质的拉(压)应力作用,尤其是滚子轴承的滚子产生倾斜时所受到的应力会更大。在这种应力的反复作用下,保持架的兜孔、过梁、铆钉会出现变形、磨损、疲劳,甚至断裂现象。另外,不正确的安装方式也会损坏保持架。保持架相对套圈的强度一般较弱(尤其是冲压保持架),如果安装不得当,将安装力直接施加在保持架上,很容易造成保持架变形。冲压保持架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应力过大也是造成保持架损坏的原因之一。
防止保持架损坏的措施可以从设计、制造、安装方面考虑。保持架在运转中受到的拉(压)应力是无法避免的。但提高保持架的强度可通过适当增加保持架过梁(铆钉)强度来解决。滚子产生倾斜可以通过提高制造和安装质量来解决。改善润滑条件有助于减少磨损。对冲压保持架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可采用振动光饰等方法支除或减少应力。
十、尺寸变化
轴承运转一定时间以后,会出现游隙减小或增大的现象。通过对零件尺寸检测可以发现轴承内、外圈或滚动体直径方向的尺寸发生了变化(增大或减小),影响轴承的正常旋转精度。若没有了游隙,会出现摩擦磨损加剧、工作温度上升、甚至“卡死”等现象。若游隙变大,会出现振动或噪声增大、旋转精度降低、应力集中等情况。轴承内径增大还很可能出现“甩圈”现象。
轴承零件在热处理过程中,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残佘奥氏体,而奥氏体是一种不稳定相,随着时间或温度的变化,奥氏体将逐步转变为较稳定的马氏体组织,由于马氏体组织的体积大于奥氏体组织,因此,在转变过程中零件的体积将发生涨大。而马氏体组织自身也会产生分解,马氏体分解的结果会出现尺寸收缩的现象。轴承工作温度高对奥氏体的转变和马氏体的分解有促进作用。还有一种情况,零件在内应力释放过程中也会引起尺寸的改变。
从预防或控制零件尺寸稳定性的角度考虑,可以在轴承零件热处理时对不稳定的残余奥氏体组织进行稳定化处理。另外,在使用中应保证轴承的使用温度低于轴承允许的工作温度,以防止尺寸出现较大的变化。
十一、使用不当引起的损坏
轴承使用不当引起的损坏在轴承失效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轴承使用不当涉及轴承选型、轴承配置、轴承支承结构、配合、安装、润滑、密封、维护保养等诸多方面。轴承失效与使用不当密不可分。
十二、其他损伤
A、变色
变色是由于轴承在运转过程中因发热引起的表面颜色变化。另外,在温度作用下润滑剂中的部分化学物质、磨损的金属粉末等杂质会黏附在零件表面上也会引起轴承零件颜色变化,这种变色又称污斑。表面颜色一般呈淡黄色、黄色、茶色、棕红色、紫蓝色及蓝黑色等,发热引起的变色一般没有深度。对于使用中的轴承若出现深度变色如紫蓝色或蓝黑色的则有可能形成了烧伤。零件腐蚀也会引起变色,但这类变色有一定深度。
轴承零件在运转过程中,因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若润滑不充分或散热条件差,热量得不到及时的冷却或扩散,热量的聚积使轴承温度很快升高,温度升高会使附着在轴承零件表面的油膜产生氧化现象,形成一种浅褐色的氧化制,沉积附着在轴承的表面上。但这种变色并不影响轴承的使用,所以允许存生。当轴承因安装不当(如安装倾斜)或润滑不良等原因使轴承处于一种极不正常的工作状态,引起温度的急速上升,此时轴承的局部温度有可能超过轴承零件的回火温度,甚至更高,并产生严重的变色如蓝黑色或紫蓝色,形成烧伤现象,这种情况的变色轴承就不能再继续使用了。
❺ 轴承运转不顺畅,是润滑不当造成的吗
轴承的寿命是指一套轴承在开始运转后,其元件如滚动体、内、外圈或 保持架出现第一个疲劳扩展迹象之前,轴承运行的累计转数、累计工作时间或运行里程。
1.轴承寿命的影响因素:润滑,密封,材料,安装,热处理,工艺,精度,设计等
轴承损坏的原因:杂质占15%,维护保养差占25%,疲劳损坏占15%,润滑差占45%
2.润滑重要性
材料的寿命修正系数a2一般和关于运转条件的寿命修正系数a3需要联合使用,
即a2 a3 = a23 。
在ISO281/1即GB6391标准中,“不能假定,性能经改善的材料能够克服润滑不足的缺陷”,“不能设想,润滑不充分可以由改进的材料来克服。”
轴承润滑对延长轴承寿命起着关键作用,被业内人士誉为轴承的“第五元素”。
许多应用场合要求轴承“免维护” ,润滑寿命成为轴承使用寿命的另一个“代名词”。
据中国工程院统计,在设备运行开支中,能耗费占96%;维修费用占3.2;润滑材料只占
0.8%。而设备零件损坏的80%;维修费用的40%,都是润滑不良造成的。
精确润滑是发展趋势
润滑的目的:选择适当的润滑剂,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措施,使滚动轴承在相对运动的元件之间尽可能维持正常工作的润滑膜层。
分隔相邻的运动件,防止干摩擦,减少能耗;
减少或防止磨损,延长轴承精度寿命;
改善微观接触应力状态,延长疲劳寿命;
附带作用
防腐作用;
密封作用 (采用脂润滑);
散热作用 (采用循环油方式)。
润滑油膜厚度取决于:粘度,温度,速度,载荷
润滑油粘度选择考虑因素
低粘度油:轻负荷,高速度,低温度
高粘度油:重负荷,低速度,高温度
润滑因素:表面光滑程度跟轴承几何精度,最合适λ之比大于1
世界著名轴承公司都有自己的润滑脂体系
SKF、FAG、TIMKEN、NSK都注重润滑研究
TIMKEN独创了评价润滑脂极压性能的实验方法(OK值表示)
3.基础油介绍
油的主要技术项目
粘度:油的稀薄或者厚稠的参数。粘度是膜厚的主要因素,低粘可能膜厚不足润滑不良,太粘内阻力太强温升。
粘度指数: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
闪点:能引发油闪爆的环境温度。安全使用的参考值,高温使用的参考数据。
凝点(倾点):由液体转变为不能流动的临界温度;低温启动性能,凝点高则低温起动难。
油性—反映在摩擦表面的吸附性能(边界润滑和粗糙表面尤其重要)。
极压性(EP)—在重压下表面膜破裂的最大接触载荷,用PB表示(极限载荷)。
酸值—表示润滑油中含有酸性物质的指标,单位mgKOH/g。限制润滑剂变质后对表面的腐蚀
合成油的优越点
高温。从150到300。
低温。-30到-70。
粘度指数高。140到300
抗氧化能力好,寿命长。
4.国内润滑油市场状况
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激烈、中低档产品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车用润滑油产品等级最多,品种最多,跨度最大的国家。
三大阵营的竞争:长城、昆仑、统一、壳牌、美孚、埃索等。
国内润滑油的三次更新换代
第一次,上世纪50~60年代,为了满足机械负荷不断增大的需要,在矿物油中加入油性剂、极压抗磨机等添加剂,显著提高了油品性能。
第二次更新换代,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添加剂的复配技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润滑油实现“三化”(高性能化、低粘化、通用化)油品种类变少。
第三次更新换代的特点,是基础油的换代,Ⅲ类、Ⅳ类油品的批量应用。
5.国内轴承润滑脂发展历史
1)、第一代轴承润滑脂。
时间:80年代以前。
类型:钙基和钠基润滑脂。
问题:高温流失,低温启动力矩大,寿命短。
2)、第二代轴承润滑脂。
时间: 80中后期.(洛阳轴承所、化工部、商检局)
类型:锂润滑脂。
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温流失。
问题:低温启动和局部瞬间高温流失。
3)、第三代轴承润滑脂。
时间: 90初期.(复合稠化剂技术的进步)
类型:复合锂等润滑脂。
提高:可以彻底解决高温流失问题。
问题:低温启动。
4)、第四代轴承润滑脂。
时间: 90初期.(复合稠化基技术的进步)
类型:合成油类润滑脂。
提高:可以彻底解决高温流失和寿命问题。
问题:高温长寿命和低温性的成本太高。噪音不能兼顾。
5)、最新轴承润滑脂。
时间: 21世纪初.(国外技术的吸收和进步)
类型:聚脲、复合磺酸钙润脂。
提高:高温长寿命和低温性能、低 成本、噪音能兼顾。
6.润滑脂基础知识
1)润滑脂的组成:
基础油。矿物油,合成 油。
稠化剂。皂,有机物,无机物。
添加剂。抗氧剂,防锈剂,极压剂。
油+稠化剂+添加剂=润滑脂
2)轴承润滑脂选用时须考虑的因素
负荷性质
工作转速。用DN值衡量。
工作温度。工作温度影响着润滑油的粘度变化和润滑效果。
轴承精度
结构特点
环境条件
工作载荷
生物毒性、污染及漏脂的考虑。
振动和噪音:有低噪音要求的轴承应选择低噪音
轴承专用脂。
润滑寿命。
与其它润滑脂的相容性。
7.介绍TWB润滑脂
❻ 汽车跑一个月轴承无润滑脂了,什么原因
你好,轴承里面的油没加够,还有就是油封损坏了,希望能帮到你,祝你用车愉快
❼ 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
温度升高导致润滑脂里面包含的基础油加速析出——而润滑脂能起到润滑作用,主要是因为里面包含的油。
基础油从润滑脂里面流失后,就剩下稠化剂,干结硬化,导致新加的润滑脂不能充分流动到轴承内芯,形成润滑不良,轴承磨损甚至造成故障。另外干结的润滑脂硬块还有可能脱落、断裂然后带入轴承。
加脂过多还会造成密封问题,密封件受到的压力增加,造成密封破裂、失效,造成密封不严,引入杂质、透水,给轴承造成损伤。
使用黄油枪加脂时要注意密封件承受的压力,有些黄油枪可以达到15000psi的压力,而一般的唇式密封能承受500psi左右,因此加脂时要合理把握黄油枪的压力。
对于电机,润滑脂多加的害处类似于轴承,但是还有一个可能的后果是润滑脂过多,泄漏到电机绕组上,在表面干结,造成绕组散热不良。
滚动轴承填充润滑脂参考以下原则:
(1)一般轴承内不应装满润滑脂,以装到轴承内腔全部空间的1/2-3/4即可;
(2)水平轴承填充内腔空间的2/3-3/4;
(3)垂直安装的轴承填充腔内空间的1/2(上侧),3/4(下侧);
(4)在容易污染的环境中,对于低速或中速的轴承,要把轴承和轴承盒里全部空间填满;
(5)高速轴承在装脂前应先将轴承放在优质润滑油中,一般是用所要填充的轴承润滑脂的基础油中浸泡一下,以免在启动时因摩擦面润滑脂不足而引起轴承烧坏。
❽ 电机轴承存不住润滑剂怎么回事
你用的润滑剂是搜模早什么型号?电机转速是多少?
有以下几种可能:
1,润滑剂的机械稳定性比较差,经过轴承滚动体的高速剪切之后变稀,然后流失。在高速电机上这种情况比较多(转速3000转以上)
2,润滑脂加多了,造成轴承发热,润滑剂变稀,然后流失。
润滑脂的加注量有严格世雀的规定,电机轴承码烂润滑脂初次填充量一般不超过30%。
其它可能比较弱智,就不说了
❾ 导致润滑效果不好的原因
以机床行业为例:润滑过量和润滑不足是目前影响机床寿命的两丛明哪个主要原因。润滑过量会产生摩擦副热,大渗码量的热被润滑油包裹在刀具周槐亏围,加剧刀具的磨损。润滑不足,导致锯片或刀具润滑不均匀,这样就导致加工出来的工件表面质量参差不齐。上海威格锐智能设备有限公司销售的润滑系统可以极好的解决以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