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检验轴承跳动,要检验微轴承的跳动,做的是精密仪器,有知道方法的说下谢谢,工具越简单越好
检验轴承径向、轴向跳动要按GB/T 307.2-2005《滚动轴承 测量和检验的原则及方法》执行,参见专链接:属http://wenku..com/view/42abbbf39e314332396893e5.html###
通常,采用B系列机械式跳动测量仪来测量成套轴承的径向跳动、端面跳动。比如,B002深沟球轴承跳动测量仪可测量轴承内外圈径向跳动及内圈端面跳动,测量范围:内径d 3~25mm;示值误差:端跳±0.002 mm,径跳±0.0015 mm;示值变动性:0.002 mm。
这类机械式仪器恐怕是最简单的工具了,即经济又实用,一般轴承厂家基本上都配用。
如有问题,可再提问。
2. 角接触球轴承同心度高吗我想要轴的跳动在0.01范围内用什么轴承好
相同精度等级的角接触球轴承并不比其他球轴承同心度更高,只是可以承受更大的轴向力。估计你的意思是在轴和轴承安装好以后,轴的径向跳动要在0.01mm内,我认为,这首先你要保证轴本身的同心度及两端定位精度,然后才是选择旋转精度高的轴承,但各个组件的公差叠加后,要最终达到0.01mm的轴径向跳动似乎比较难,起码要P5级以上的轴承。
3. 滚动轴承 振动(速度)测量方法标准
轴承在旋转过程中,除轴承零件间的一些固有的、由功能所要求的运动以外的其他一切具有周期变化特性的运动均称为轴承振动。
本标准中所测量的轴承振动系指:轴承内圈端面紧靠心轴轴肩,并以某一恒定的转速旋转,外圈不转,承受一定的径向或轴向载荷时,其滚道中心的截面与外圈外圆柱面(最高点)相交处的轴承外圈的径向振动速度。
3.2轴承振动(速度)值
在一定转速和测试载荷下,选取轴承外圈外圆柱面圆周方向大致等距的三点进行测试,其低、中、高三个频带的振动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即为该轴承在对应频带的振动(速度)值。如果轴承需要正反两面测试,则取各频带(三点平均值)较高值为轴承在该频带的振动(速度)值。
4 物理量和单位
被测轴承的振动物理量为轴承外圈的径向振动速度,单位为μm/s。
5 轴承振动(速度)的评价
5.1频率范围
在50~10000Hz频率范围内,轴承振动(速度)的三个测量频带按表l的规定。
5.2时间平均方法
每一测点振动速度信号的测量时间应不少于0.5s,待指针稳定后读数。如果信号有波动,则取波动范围的中间值。
6测试条件
6.1机械装置
6.1.1基础振动
启动驱动主轴(各频带量程开关置于最低档位),将传感器测头压下,使其处于与测试状态相同的条件下,此时各频带示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
6.1.2转速
轴承在测试过程中,内圈的实际转速”应符合表3的规定。
6.1.3心轴
心轴与驱动主轴组合后,心轴与轴承内圈配合处的径向跳动不大于5μm,心轴轴肩端面圆跳动不大于10μm。
心轴硬度为61~64HRc。心轴与轴承内孔配合的公差应符合表4的规定。
6.1.4加载系统
对轴承外圈施加载荷的加载装置,除能传递恒定的载荷、限制外圈旋转和可能的弹性恢复力矩外,还作为轴承与机械装置之间的隔离系统,使轴承外圈基本处于自由振动状态。
6.1.4.1轴向加载
在测试过程中,深沟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应施加一定的合成轴向载荷,载荷的大小应符合表5的规定。
合成轴向载荷作用线与驱动主轴轴心线的同轴度不超过0.20mm,与驱动主轴轴心线的夹角不大于2°,如图1所示。
6.1.4.2径向加载
在测试过程中,圆柱滚子轴承外圈应施加一定的合成径向载荷。其大小应符合表5的规定。载荷垫与被测轴承外圈接触部位如图2所示
施加的合成径向载荷垂直向下,其作用线与驱动主轴中心的垂直线的夹角不大于2°,与驱动主轴中心线的距离应小于0.5mm。
6.1.5传感器座
传感器座能分别沿驱动主轴轴线方向和垂直方向移动,并保证传感器对被测轴承外圈接触载荷的作用线与驱动主轴轴心的垂直线间的夹角不大于2°,偏离轴心线的距离小于0.2mm。
6.2传感器
传感器所感应的是轴承外圈径向振动位移的变化率。
6.2.1 在50~10000Hz频率范围内,传感器与被测轴承外圈不应产生脱离现象,并保证传感器对被测
轴承外圈接触载荷小于0.7N。
6.2.2传感器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应在图3规定的极限范围内。
6.2.3在5~3000μm/s(r.m.s)范围内,传感器系统振幅的最大线性偏差应小于10%。
6.2.4传感器应定期检定,在检定周期内,传感器灵敏度的允许变化范围为±5%。
6.3电子测量装置
6.3.1电子测量装置应具有50~10000Hz的频率响应范围,并分成三个2.5倍频程滤波器,其滤波器
的带宽应符合表1的规定。
6.3.2电子测量装置的滤波特性应在图4规定的范围内,低于低截止频率(五)64%或高于高截止频
率(fH)160%的所有频率的衰减不小于40dB。
6.3.3电子测量装置应定期检定,在检定周期内校准值的允许变化范围为±4%。
6.4 测试环境
6.4.1 轴承振动测试在室温下进行,测试环境应清洁,不得有尘屑、杂质等进入被测轴承,以免影响其振动测值。
6.4.2测试场所不得有影响轴承振动测值的强振源。
6.4.3测试场所不得有影响传感器性能与轴承振动测值的强电磁场。
6.5 被测轴承的清洗与润滑
注脂轴承应在注脂状态下测试。
轴承必须清洗干净,待清洗剂完全蒸发干后,加入清洁的N15机械油【运动粘度(40℃时)为13.5~16.5mm2/s】,使轴承所有零件工作表面均充分润滑。当对测试结果有疑议时,应先用NY—120溶剂汽油或其他不会对轴承及其振动测试造成任何不利影响的溶剂进行清洗,除去轴承中的油污等一切杂质。
7 测试方法和程序
将被测轴承安装到心轴上,使其内圈端面紧靠轴肩,若是圆柱滚子轴承,则应使内、外圈的两端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对于深沟球轴承,应分别进行正反两面测试。
对于角接触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按其承受轴向载荷的方向安装测试。
对于NJ型圆柱滚子轴承,将内圈挡边端面紧靠轴肩安装测试。
对于NF型圆柱滚子轴承,将外圈挡边端面朝外安装测试。
对于N型和Nu型圆柱滚子轴承,将基准面朝心轴轴肩方向安装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应保证套圈不产生轴向位移。
在轴承外圈上施加一定的轴向或径向载荷,其载荷大小按表5的规定。
启动主轴,按5-2要求读取稳态振动值。
4. 支撑座怎么保证滚珠丝杠轴向的跳动
一、 使用丝杆支撑座应注意:1. 支撑座要注入适量的润滑脂, 并且使用前不需要另加润滑脂。 2. 不能自行拆卸固定端支撑座, 不然会破坏预紧状态 3. 对于固定端的支撑座, 轴向锁紧螺母压紧轴承到丝杆的时候, 预压程度要始终。 对于 DF 型组合的丝杆支撑座, 过大的预压反而会降低预紧程度。 4. 不管在那种情况下, 安装都要严格进行。 5. 安装和使用中确保支撑座的洁净, 禁止粉尘和杂物进入支撑座, 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 6. 装入丝杆的时候要小心保护密封圈, 以防止密封圈的破损和变形。二、 丝杆支撑座的安装指南:
安置前确认丝杆安置基座的加工精度。 2. 确认丝杆支撑座的尺寸精度, 定位精度以及螺母的安置面和丝杆间的相对定位精度, 丝杆的直线精度, 运行顺畅度等。 可利用牢固端轴承座所带的轴向紧缩螺母试装丝杆的轴端三角螺纹, 以确保螺纹可用。 3. 确认安置导向部件的直线度和定位精度 4. 安置牢固端轴承座到丝杆牢固端时, 套上滚珠丝杆专用的螺母座, 安置支撑座端轴承座到丝杆支撑座时, 锁紧牢固端轴向锁紧螺母, 并装上游动端卡簧。 5. 锁紧滚珠丝杆专用螺母座到滚珠螺母, 以检查螺母毗连面和丝杆安置轴心的平行度。 要是不均衡, 则记载数据并设置装备部署好螺母和工作台之间的链接块。 6. 将工作滑台和链接块临时和滚珠丝杆专用螺母座链接, 工作滑台临时和导向部件链接, 并将轴承座的牢固端临时和基座链接, 往支撑端移动滑台到丝杆中,临时链接支撑段到基座, 重复移动滑台, 调解两头轴承座螺丝的中央点使滑台的移动顺畅。 7. 将牢固端轴承临时牢固在基座上, 松开支撑端轴承的时候, 向支撑端移动滑台,临时牢固支撑端轴承座; 松开牢固端轴承座的时候, 向牢固端移动滑台, 将牢固端支撑座临时牢固在基座上; 松开支撑端轴承座的时候, 向支撑端移动滑台, 临时牢固支撑端轴承。 8. 丝杆支撑座锁紧牢固端锁紧螺母的径向螺钉, 须要的环境下添加螺丝以包管松胶牢固。
5. 如何用百分表测量曲轴圆跳动量
曲轴弯曲变形:径向圆跳动误差一般不应超过0.04~0.06mm。曲轴轴颈:圆度和圆柱度误差一般不超过0.01~0.0125mm。曲轴弯曲变形的检测如图所示,将曲轴放在检测平台上的V形块上,百分表指针抵触在中间主轴颈上,转动曲轴一圈,百分表指针的摆差一般不应超0.04~0.06mm。曲轴磨损的检测,用外径千分尺或游标卡尺来测量主轴颈及连杆轴颈的磨损量,从而计算圆的及圆柱度误差来判别曲轴是否需要大修。根据曲轴轴颈选用适当量程的外径千分尺。依据磨损规律用外径千分尺在曲轴主轴颈及连杆轴颈分别测量磨损量,并计算圆度、圆柱度误差。先在轴颈油孔的两侧测量,然后选择90° 再次测量。每一轴颈选取两个截面,每个截面大约选在轴颈长度的1/3处。注意——1、曲轴轴颈表面不允许有横向裂纹。对横向裂纹,其深度如在轴颈修理尺寸以内,可通过磨削磨掉,否则应予以报废。发动机曲轴圆度、圆柱度误差大于0.025mm时,应按修理尺寸磨修。桑塔纳、捷达轿车发动机曲轴轴颈修理分为三级修理尺寸,每0.25mm为一级。曲轴的材质不同,冷压校正时操作要求不同,注意防止曲轴折断或出现新的裂纹。注意区分轴颈径向圆跳动误差、曲轴轴线的直线度误差及弯曲度等指标之间的关系。测量曲轴轴颈尺寸及圆度、圆柱度误差时,应与油孔错开。
6. 影响深沟球轴承径向跳动和端面跳动的主要原因
深沟球轴承内圈径向跳动是指在把外圈固定于一个点的情况下,内圈内孔表面在不同的角位置相对固定的外圈径向移动,其中的最大移动距离与最小移动距离的差就叫轴承内圈的径向跳动。 深沟球轴承外圈径向跳动(向心轴承)是指外圈外表面在外圈不同的角位置相对内圈一固定点间的最大与最小径向距离之差。
影响轴承径向跳动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有内、外圈的垂直度、厚度变动量等。对深沟球轴承来说,径向游隙也是影响的一个主要因素。
影响轴承轴向跳动的主要因素是滚道的圆度、钢球的圆度等。
7. 轴承晃动多大正常
轴承跳动值标准是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在2丝左右。
轴承振动(加速度)分为Z、Z1、Z2、Z3四个等级;轴承振动(速度)分为V、V1、V2、V3四个等级。Z、V级适用于轴承制造厂对标准规定范围内的深沟球轴承振动检验用;Z1、V1级适用于对轴承振动有一般要求的轴承成品检验;Z2、V2级适用于Y系列电机及相应要求的其它电机轴承;Z3、V3级适用于对振动有严格要求时,这一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转盘轴承晃动的原因
1、安装螺栓松动,造成工作时晃动。遇到转盘轴承工作时晃动首先就要立即检查所有内外圈安装螺栓。查看是否有松动现象并按要求紧固。
2、支撑转盘轴承的钢结构刚性不够,加载时产生弹性变形,导致转盘轴承整体晃动,加大支撑转盘轴承钢结构14倍的强度。
3、检查是否超载作业,超载也会使得转盘轴承出现晃动,因此,要严格按规程操作。
4、长期超载作业并导致滚道压溃,间隙过大。发生此类情况请及时通知转盘轴承售后进行调节,以保证转盘轴承的正常使用。
8. 如何保证轴承可靠工作
一般说来从使用角度讲要注意以下几点: 1.SKF轴承间隙要适当,过大产生冲击,过小则润滑不良,可能烧瓦。 2.SKF轴承及轴颈表面质量和几何形状应严格得到保证。 3.改善润滑质量,控制机油的压力、温度及流量,加强机油滤清。 4.控制柴油机的温度状态,在过冷过热的册败情况下工作都是不利的。冷天,柴油机起动前应先预热,并用手转动曲轴拿游使机油进入磨擦表面。 5.采用符合规定的燃油及润滑油。 轴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滚动轴承,其工作原理是以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一般由两个套圈,一组滚动体和一个保持架所组成的通用性很州敏颤强、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很高的机械基础件。由于各种机械有着不同的工作条件,对滚动轴承在负荷能力、结构和使用性能等方面都提出了各种不同要求。为此,滚动轴承需有各式各样的结构。但是,最基本的结构是由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组成 通常称为四大件。 对于密封轴承,再加上润滑剂和密封圈(或防尘盖) 又称六大件。各种轴承类型名称多是根据滚动体的名称来进行相应命名的。 各种零件在轴承中的作用分别是:对于向心轴承,内圈通常与轴紧配合,并与轴一起运转,外圈通常与轴承座或机械壳体孔成过渡配合,起支承作用。但是,在某些场合下,也有外圈运转,内圈固定起支承作用或者内圈、外圈都同时运转的。 对于推力轴承,与轴紧配合并一起运动的称轴圈,与轴承座或机械壳体孔成过渡配合并起支承作用的称座圈。滚动体(钢球、滚子或滚针)在轴承内通常借助保持架均匀地排列在两个套圈之间作滚动运动,它的形状、大小和数量直接影响轴承的负荷能力和使用性能。保持架除能将滚动体均匀地分隔开以外,还能起引导滚动体旋转及改善轴承内部润滑性能等作用。
9. 怎么测量车床主轴径向跳动量 合轴向窜动量要详细点的
(一)数控车床主轴径向跳动产生的原因
1、影响主轴机构径向跳动的因素
1)主轴本身的精度:如主轴轴颈的不同心度、锥度以及不圆度等。主轴轴颈的不同心度将直接引起主轴径向跳动;而主轴轴颈的锥度和不圆度在装配时将引起滚动轴承内滚道变形,破坏其精度。
2)轴承本身的精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轴承内滚道表面的不圆度、光洁度以及滚动体的尺寸差。
3)主轴箱壳体前后轴承孔的不同心度,锥度和不圆度等。轴承孔的锥度和不圆度将引起轴承外座圈变形,影响轴承可以调整的最小间隙。
2、影响主轴机构轴向窜动的因素
1)主轴轴颈肩台面的不垂直度与振摆差。
2)紧固轴承的螺母、衬套、垫圈等的端面振摆差和不平行度差。
3)轴承本身的端面振摆差和轴向窜动。
4)主轴箱壳体轴承孔的端面振摆差。
上述这些零、部件肩台面的振摆差在收紧轴承时,将使轴承滚道面产生不规则的变形,不只是引起轴向窜动,而且会使主轴产生径向跳动,同时会引起主轴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产生轻重不匀的现象,甚而导致主轴机构发热。
3、影响主轴机构旋转均匀性和平稳性的因素
影响主轴旋转均匀性和平稳性的因素,除了主轴传动链的零件如齿轮、皮带轮、链轮等的精度和装配质量之外,还有引起主轴振动的外界振源如电动机、冲压机、锻锤等。
(二)减少径向跳动的方法
刀具在加工时主要产生径向跳动主要是因为径向切削里加剧了径向跳动。所以,减少径向切削力是减小径向跳动重要原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减小径向跳动:
1、使用锋利的刀具
选用较大的刀具前角,使刀具更锋利,以减小切削力和振动。选用较大的刀具后角,减小刀具主后刀面与工作过渡表面的弹性恢复层之间的摩擦,从而可以减轻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