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半两铸造于哪一时期
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B. 战国时期秦国人铸造出的这种中国第一枚圆形方孔钱它有什么特点
有残留浇铸痕迹的“战国半两钱
总之,“战国半两钱”造型随意,大有古拙苍莽之致,基于以上种种不太成熟的表现,“战国半两钱”也被后世泉友称之为“半两钱”中的“原始型”。
C. 半两铜钱问题
汉代货币以铜为本位币,西汉早期主要流通币是汉半两,有八铢半两和四铢半两,还有少量的三铢钱。汉武帝始铸五铢钱币以后,五铢钱是西汉,东汉的主要流通币,其点是穿大,外径25毫米左右,币面篆书五铢二字,币面外廓高于钱文,能保持钱文不易磨损,三铢钱也类似,还有少量有廓汉四铢半两钱,五铢钱流通时间长(七百多年)版别繁多,是钱币学家常年争论研究的课题。王莽新政的货币要算汉代钱币那就太多了,他托古改制,是我国古代货币多变时期,型制繁多,最有名的是六泉十布。
D. 公元708年铸造的日本硬币和中国秦朝的半两钱币形状都为圆形方孔钱,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我国古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钱币外圆内方便于加工磨制被他们接受。
E. 秦朝铸造的半两钱为什么形制是圆形方孔呢
两个方面,一个是蕴含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认为天圆地方,外轮代表天,内郭代表地;一个是,古时候用砂模铸钱,钱币铸造出来以后外圈会有流铜和铜刺,这时用方形木条穿在一大串钱的中间进行打磨,省时省工。如果是圆形孔,打磨时就容易打滑。
F. “大五帝钱”之一的“秦半两”其钱体忽轻忽重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秦从西陲小国到统一六国的大帝国,这期间经历的坎坷与努力何止千万。当然,一个大帝国的形成,远不止史书中帝王将相们的勤政与努力那么简单,在大帝国的形成中,贡献最大的是,生活在秦国的老百姓,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战国半两钱
半两钱在汉武帝时期的种种钱币法令中,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圆形方孔的影子,却深深地烙在了中国古代钱币的身上,而这一烙便是整整的两千余年。
G. 这个是秦半两还是八铢半两
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总体上讲,要比汉半两为厚实,边缘铸口茬多不磨栩,钱体欠圆,穿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钱币。
秦半两书体用小篆,笔划宽长,方中有圆,文字较高挺;“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长人两”外,更多的是“短人两”。后期形小穿广的秦半两中,还出现“连山两”。
目前已经认定的秦半两类型有:原始型(战国中期)、大型、大篆文、小篆文、大字、小字、传形、有郭半两、小型灯笼半两、小型(秦后期)、以及在字体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类型。
汉半两主要有:榆荚半两(秦末至西汉初期,约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钱体轻薄,重三铢上下----秦汉1铢约合现在的0.7克,形同榆荚)、八铢半两(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仿秦半两书体,略浅,重八铢)、五分钱(吕后六年,前182年,薄小,孔大,重只为秦半两的五分之一)、大半两(西汉早期,字文平整)、四铢半两(汉文帝五年,前175年,钱文平正,重四铢)、有郭半两(建元五年,前136年,新铸的四铢半两,有外郭,亦有内外郭的,也有称三分钱)、铁半两(西汉早期,湖南一带,钱体如四铢半两)、特大型(镇库大钱或开炉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