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醇沉原理
水提醇沉法(水醇法)系指在中药水提浓缩液中,加入乙醇使达不同含醇量,某些药物成分在醇溶液中溶解度降低析出沉淀,固液分离后使水提液得以精制的方法。水的比重是18,而醇的比重是30,因此醇比水重。水提醇沉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药材等植物中的大多数成分如生物碱盐、甙类、有机酸类、氨基酸、多糖等易溶于水和醇中的特性,用水提出,并将其提取液浓缩,加入适当的乙醇或水反复数次沉降,除去其不溶物质,最后得到澄明液体。
㈡ 水提醇沉法是什么
水提醇沉法的原理是:水提液中一些大分子亲水性杂质难溶于一定浓度乙醇,在水提液中加入适量乙醇后使杂质沉淀除去。
水提醇沉法(水醇法)是指在中药水提浓缩液中,加入乙醇使达不同含醇量,某些药物成分在醇溶液中溶解度降低析出沉淀,固液分离后使水提液得以精制的方法。
醇沉法的特点:
1、醇沉是以乙醇沉淀法去除提取液中杂质的方法。它去除杂质,减少用药量,达到精制、便于制剂的特点,使得由原来的中药汤药制成中成药得以进行;
2、乙醇沸点适中(78 ℃),可回收后反复使用,其本身还具有杀菌作用,经过乙醇处理的物料不易发霉变质;
3、对于药效成分不甚清楚和作用机制不明确的中药复方,不失为一种简单适用的提取方法。
但是,醇沉的使用有一定限制。例如,固体制剂不宜采用,因醇沉时将多糖等除去,酵液回收乙醇浓缩后又加数倍量的淀粉、糊精等辅料方能成型,这会使成本增加。
㈢ 提取工艺里,醇提水沉和水提醇沉的区别是什么
水提醇沉法系指处方中药材加水煎煮,既提取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盐、甙类、有机酸类、氨基酸、多糖类等;同时也提出一些水溶性杂质,如:淀粉、蛋白质、粘液质、鞣质、色素、无机盐等。若往水煎液中加入适量乙醇,可以改变其溶解性能而将杂质部分或全部除去。当乙醇浓度达到60%~70%时,除鞣质、树脂等外,其他杂质已基本上沉淀而除去。如果分2~3次加入乙醇,浓度又逐步提高,最终达到75%~80%,则除去杂质的效果更好。
醇提水沉法系指将中药原料用一定浓度的乙醇用渗漉法、回流法提取,即可提取出生物碱及其盐、甙类、挥发油及有机酸类等;虽然多糖类、蛋白质、淀粉等无效成分不易溶出,但树脂、油脂、色素等杂质却仍可提出。为此,醇提取液经回收乙醇后,再加水处理,并冷藏一定时间,可使杂质沉淀而除去。40%~50%的乙醇可提取强心甙、鞣质、蒽醌及其甙、苦味质等;60%~70%乙醇可提取甙类;更高浓度乙醇则可用于生物碱、挥发油、树脂和叶绿素的提取。
㈣ 水提醇沉法是什么
水提醇沉法指处方中药材加水煎煮。
水提醇沉法既提取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盐、甙类、有机酸类、氨基酸、多糖类等;同时也提出一些水溶性杂质。如:淀粉、蛋白质、粘液质、鞣质、色素、无机盐等。若往水煎液中加入适量乙醇,可以改变其溶解性能而将杂质部分或全部除去。
水提醇沉法的特点
水提醇沉法的优点为试验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准确度高,成本低廉,一次性投入较小,适用于大规模的丁业生产,但提取效率低且费时,劳动强度大,产品纯化困难且活性损失较大,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高新技术被应用于食用菌多糖的提取。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醇沉法
㈤ “水提醇沉”和“醇提水沉”各除去什么杂质保留哪些有些成分
水提醇沉法(水醇法)系指在中药水提浓缩液中,加入乙醇使达不同含醇量,某些药物成分在醇溶液中 溶解度降低析出沉淀, 固液分离后使水提液得以精制的方法。 一般操作过程是: 将中药水提液浓缩至 1 ︰ 1 ~ 1 ︰ 2 ( ml ︰ g ) ,药液放冷后,边搅拌边缓慢加入乙醇使达规定含醇量,密闭冷藏 24 ~ 48h ,滤过,滤液回 收乙醇,得到精制液。操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药液应适当浓缩,以减少乙醇用量。但应控制浓缩程度, 若过浓,有效成分易包裹于沉淀中而造成损失。②浓缩的药液冷却后方可加入乙醇,以免乙醇受热挥发损 失。③选择适宜的醇沉浓度。一般药液中含醇量达 50 %~ 60 %可除去淀粉等杂质,含醇量达 75 %以上大部 分杂质均可沉淀除去。④慢加快搅。应快速搅动药液,缓缓加入乙醇,以避免局部醇浓度过高造成有效成 分被包裹损失。⑤密闭冷藏。可防止乙醇挥发,促进析出沉淀的沉降,便于滤过操作。⑥洗涤沉淀。沉淀 采用乙醇(浓度与药液中的乙醇浓度相同)洗涤可减少有效成分在沉淀中的包裹损失。 水提醇沉法(水醇法)系指在中药水提浓缩液中,加入乙醇使达不同含醇量, 某些药物成分在醇溶液中溶解度降低析出沉淀 ,固液分离后使水提液得以精制 的方法。一般操作过程是:将中药水提液浓缩至 1 ︰ 1 ~ 1 ︰ 2 ( ml ︰ g ),药液放 冷后,边搅拌边缓慢加入乙醇使达规定含醇量,密闭冷藏 24 ~ 48h ,滤过,滤液 回收乙醇,得到精制液。操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 药液应适当浓缩,以减少 乙醇用量。但应控制浓缩程度,若过浓,有效成分易包裹于沉淀中而造成损失。 ② 浓缩的药液冷却后方可加入乙醇,以免乙醇受热挥发损失。 ③ 选择适宜的醇 沉浓度。一般药液中含醇量达 50 %~ 60 %可除去淀粉等杂质,含醇量达 75 %以 上大部分杂质均可沉淀除去。 ④ 慢加快搅。应快速搅动药液,缓缓加入乙醇, 以避免局部醇浓度过高造成有效成分被包裹损失。 ⑤ 密闭冷藏。可防止乙醇挥 发,促进析出沉淀的沉降,便于滤过操作。 ⑥ 洗涤沉淀。沉淀采用乙醇(浓度 与药液中的乙醇浓度相同)洗涤可减少有效成分在沉淀中的包裹损失。 醇提水沉法(醇水法)系指先以适宜浓度的乙醇提取药材成分,将提取液 回收乙醇后,加适量水搅匀,静置冷藏一定时间,沉淀完全后滤除的方法。药 材用乙醇为溶剂提取,可避免淀粉、蛋白质、黏液质等成分的浸出,加水处理 后可除去醇提液中树脂、脂溶性色素等杂质。应用此方法要慎重,避免醇溶性 有效成分因水溶性差而被一起沉淀除去。
㈥ 水提醇沉的操作方法及经验有哪些
1,传统的水提醇沉工艺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中药中部分有效成分既溶于水又溶于乙醇的特性,采用醇沉法除去部分不溶于乙醇的组分和多糖、蛋白质等精制成成品.
2,水提醇沉工艺步骤:
按处方量称取药材,按照所确定的提取工艺提取,水煎液浓缩至一定浓度,浓缩液相对密度1.11(50℃),加乙醇使含醇量为50%、65%、80%,静置48小时,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
滴加乙醇的时候的时候,要慢加快摇,以防止局部浓度太高,影响沉淀效果。
3,特别注意的地方:
加乙醇使含醇量为50%、65%、80%,是说是最后的溶液中的醇含量达到
50%、65%、80%,而不是用50%、65%、80%的乙醇来沉淀,这是初学者经常犯错误的地方。
㈦ 请问"水提醇沉"是怎么回事
中药制备注射剂,我们采用的工艺缓慢加醇法,只需一次回收乙醇,即可达到目的。用当归、丹参、野菊花、茵陈作原料,采用本工艺做成各种注射剂作纸层、薄层、紫外及化学方法比较,发现此工艺所做成的注射剂其有效成份的含量并不比传统工艺少,而杂质含量也并不比传统工艺多。现报道如下:
1 工艺生产流程
在每次加乙醇放置后过滤,不回收乙醇,增高乙醇含量达75%,95%,仅末次沉淀后过滤回收乙醇,除尽乙醇,加注射用水至足量备用。我们用此法与传统方法分别做了下面二种注射液,进行对比。
1.1 复方茵陈注射液 茵陈100 g,黄柏50 g,栀子50 g,板兰根500 g,共制成1 000 ml,用传统方法(水煎,醇沉三次)与新工艺分别标记。
1.2 当归注射液 当归250 g,共制1 000 ml,用传统法、新法分别标记。
2 方法和结果
2.1 复方茵陈注射液传统方法相对标准曲线绘制 取注射液加水稀释成含茵陈生药50,25,5 mg·ml-1,在581-G型,光电比色计上比色(50号滤光片),测定吸收度(A),测得值经回归方程处理。绘制浓度与吸收度曲线见图1。新法按上述方法测定,其吸收度(A值)和浓度均与相对标准曲线相符。
2.2 薄层层析 样品:传统法注射液,新法注射液;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氯仿-丙酮-乙醇(10∶3∶1),紫外灯下显色观察,见图2。
2.3 当归注射液相对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传统法注射液,加水稀释含当归生药250,125,62.5,31.25 mg·ml-1,在581-G型光电比色计上比色,测定吸收度,测得值经回归方程处理,绘制浓度-吸收度曲线图,见图3。新法注射液按上述方法测定,其吸收值和浓度均与标准曲线上的浓度与吸收度相符。薄层层析: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氯仿-甲醇-苯(2∶0.6∶2),显色剂,1%三氯化铁,1%铁氰化钾。结果见图4。
图 1 复方茵陈注射液A值相对标准曲线图
图 2 复方茵陈注射液两法层析图
A.传统方法注射液 B.新法注射液
图 3 当归注射液A值相对标准曲线图
?
图 4 当归注射液两法层析图
A.传统方法注射液 B.新法注射液
3 传统工艺与新工艺澄明度比较
两种产品在0 ℃及25 ℃,放置3个月均无沉淀,4个月时有少量沉淀。其结果,两方法所制备注射液,澄明度相似。
4 讨论
从以上各种实验数据和图表来看,我们认为新方法是可取的,因为不论是老法还是新法,药物在制备中浓度体积基本相同,加醇后的总体积也应基本相同,因此,在这两种方法中,杂质含量可以控制在同一范围。中药中能被水煎出的杂质主要是淀粉、多糖类、蛋白质、粘液质、鞣质色素、无机盐等水溶性成分,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醇改变杂质的溶解度,可以将杂质全部或部分地除去。一般在50%~60%乙醇中可沉淀的蛋白质,在醇浓度高达90%时同样能够沉淀下来,并且沉淀得比较完全。而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有机酸等在此浓度的醇溶液中,溶解度都比较大。
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传统的水提醇沉法和新的工艺所做成的注射剂,通过不同温度、时间进行澄明度比较,以及薄层、紫外、比色等试验,均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性质,说明这两种注射液质量基本一致。但是,老法要经过几次醇沉,几次回收,生产周期长,费时费工,浪费乙醇;而新工艺则周期短,省工省时,节约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