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制作标本
网络资源,共享之:
兽类标本制作方法
兽类标本制作方法
兽类标本是研究兽类学的重要资料之一,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它可长期保存以便为科研、教学、陈列、观展服务。可根据需要制成假剥制标本、骨骼标本、液浸标本、附属物等标本。现将制作各种标本所需工具及制作方法分述如下。
1.剥制工具 解剖刀、解剖剪、骨剪、长镊子(尖形,前端内侧不要带锯齿形的)、解剖盘或塑料布、细铅丝或竹筷、取脑勺(取铅丝一段,前端砸扁弯成勺状)、针、线、棉花、竹丝、亚砷酸与明矾相混合的防腐剂。
2.标本的测量 制作前,对标本有关部位的测量是兽类分类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获得准确的数据方能更好地鉴别物种。测量的工具和物品包括钢卷尺、秤、标签、采集本。测量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图3-1)。体重:兽体的全重;体长:吻端至肛门,大型兽为吻端至尾基部;尾长:尾基部到尾端(尾端毛除外)的长度;后足长:自跗关节的最后端至足的最前端(爪除外),对有蹄类动物要测到蹄的前端;耳长:耳壳基部至顶端(簇毛除外)的长度。大型兽类还需测量肩高(肩背中线至前指尖)、胸围(前肢后面胸部最大周长)、腰围(后肢前面腰部最小的周长)和臀高(臀部背中线至后趾尖)(图3-2)。
3.兽类标本的制作
(1)小型兽类标本 可分为科研用的假剥制标本及教学、展览用的生态标本。
① 假剥制标本(以鼠类为例)
剥皮 将鼠体仰放在解剖盘和塑料布上用解剖刀沿腹部正中肛门前部 开始向胸骨后端切开皮肤,操作时用力不要太猛,以免将腹腔切破而污染皮毛,然后用刀背或小镊子将切口与后肢相连的皮肤与肌肉分离,将后肢分别往切口处推出,剪断膝关节并除去小腿上的肌肉(图3-3a),剥离背部等周围的肌肉,再把生殖器、直肠与皮肤联接处剪断,清理好尾基部周围的结缔组织,用左手捏紧尾基部,右手捏住尾椎骨缓慢往上拉 ,直至完全抽出(图3-3b),继续剥至前肢,在肘关节处剪断,清除肌肉再剥至头部,用解剖刀紧贴头骨至耳部,剪或切断耳根至眼部时,可看到一层白色网膜状的眼睑缘,细心切开网膜的下端后,即露出眼球了。剥离上下唇时,先在鼻尖的软骨处剪断,然后再用解剖刀剥离下唇,这时皮与肉体已分离,去掉皮内脂肪和贴在皮上的肌肉,均匀涂抹防腐剂,并在四肢骨骼上缠以少许棉花以代替原来的肌肉,再翻转鼠皮,呈皮朝外直筒状即可。
填充 削好1根比原尾椎骨稍细而又均匀光滑的竹的假尾椎骨或用铅丝紧缠棉花制成假尾,插入鼠的尾部末端,假尾要比原尾长一些,以达到腹腔开口处的1/2处为好,这样一方面可固定尾巴,也可支撑整个身体。然后将蓬松的棉花捏成前细后粗形状,用大镊子夹紧棉花的前端,从开口处紧插至头部,再在四肢和躯干部不足处,适当填上蓬松的棉花。这时,削制的尾椎骨应紧贴腹部压住棉花,使尾椎不至上翘。缝合切口时,要将标本摆正,针从里向外交叉缝制。
整形与固定 标本制做的好坏与整形关系很大。整形时,需将标本横放在桌面上,头部向左,将前肢往里缩,掌面朝下,后肢伸直,跖面朝上与尾平放,眼部用小镊子将棉花挑开,似微凸的眼球,毛要理齐,两耳要竖立,头部稍尖,臀部要拱起(图3-4)。标签系于右足,将标本置于固定板上,四肢用大头针固定,阴干后就制成了假剥制标本了。
② 生态标本 在博物馆、教学等单位,常将兽类标本制成生活时的姿态,做为科普用。剥制的方法基本与假剥制标本相同。只是在填装时还需用铅丝(大型动物用钢筋或钢板)支撑其肢体。所用的铅丝型号要根据动物本身的大小而定。在头部、四肢、尾部各用1根铅丝支撑。头部的铅丝先用棉花卷成与颈部原有肌肉粗细长短相同,一端固定在头骨上。也可将原头骨保留。另取铅丝1根由足底沿肢骨后侧插入肢内,外留一段做为固定用。穿入的铅丝沿肢骨弯曲,用线缚于骨骼上,四肢处仍需补充棉花以代替原来的肌肉。尾椎骨的制作不宜用竹子,而必须以铅丝方能捏成各种姿态。
(2)中型兽类标本制作 中型兽类一般泛指兔、旱獭、巨松鼠、鼬科各种,如黄鼬等,制作方法与小型兽类标本基本相同。这类标本由于体大,腹部开口处要稍大些,用竹丝等做填充物填充躯体时,需加一个竹棍,以便支撑身体。
(3)大型兽类标本制作 大型兽类泛指虎、豹、野猪、鹿类等,其制作方法一般有两种,即生态标本和不作假体填装而只保留皮张、头骨等,做为科研上分类鉴定用。以此类标本为例,制作时可从尾基部至吻端及四肢内侧大开口。但在处理带角的偶蹄类动物时,需在两角间及颈背开一“丫”字形口,沿角基周围切离皮肤;角形较大时还需在颈侧开刀,此外,四肢的蹄、爪均需留在皮上。
(4)液浸标本制作 对某些小型兽,一次性捕获较多(如蝙蝠、鼠类等),因野外工作条件无法一次制作完毕或因分类的目的标本干后收缩无法看清、因内部器官的研究需要等目的,为防止腐烂掉毛可使用此法。方法是从腹部开口露出内脏浸泡在75%酒精溶液中,或浸制在5~10%福尔马林溶液内。浸泡前,需将每个标本系上已编号的竹签,便于查阅数据。
(5)虫蚀法骨骼标本的制作 本法适于制作脊椎动物的各类骨骼标本。以兽类标本为例,过去常采取剥皮去掉内脏再用清水煮熟,用镊子剔去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制作,但费时费力而且易损伤标本从而影响标本的分类鉴定和收藏。近年来,国内采用鞘翅目昆虫—皮蠧幼虫嗜食肉类的习性来清除骨骼上附着的肌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① 形态与虫源 我们采用的皮蠧身体呈椭圆形,黑色或赤褐色,或具有花纹,身体长度在2~12毫米;幼虫身体分节,周身有长毛。皮蠧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它们不但喜食肉类,也咬书籍、衣服、生皮张、药材等。进行此法时,首先要采集和培殖虫群,采集皮蠧的时间最好是温暖的春夏季,这时可用带骨肉来招引,也可以到皮蠧经常活动的屠宰场、卖骨肉的摊头、畜产公司皮毛仓库采集。
② 培养 虫蚀方法将采集的皮蠧放进四周光滑的容器内,如长方形铁皮箱、大口的玻璃容器,容器的底面可以铺上一层棉花,如果容器较大,也可以在一定距离内加上一层大眼的隔板或铁丝网。为使容器内的空气流通皮蠧不易爬出,顶端开一窗口,上面盖细丝网罩即可。将野外捕获的动物或拟虫蚀的动物尸体剥皮去掉内脏清洗凉干,风干后放入容器内,这时容器的温度要保持在27~29℃,湿度不超过70%,为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可在容器内放进一个盛水的小碟,如温湿度适中,小型兽类的头骨仅需十几个小时即可清除干净,中型以上动物有时要2~3天。实施此法时要随时查看,以免虫蚀过度导致筋骨脱落。完全脱水的干标本,要放人水中浸泡,待肌肉松软晾干后再进行此法。虫蚀后的骨骼标本仍保留骨骼的原色,如不做为分类鉴定用,可用4%过氧化氢涂抹骨骼表面,即可获得洁白的标本。
③ 注意事项 皮蠧是一类重要害虫,饲养时要严防跑出来造成危害,虫数量过多或停止饲养时可用沸腾的开水浇烫或用火焚烧。
(6)蝙蝠标本的制作 根据用途制作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① 液浸标本 蝙蝠为群栖动物,有时一次性捕获较多,除部分制成标本外,其余的可存放在70%酒精溶液中。方法是在蝙蝠腹部剪一个缺口,其大小以使溶液浸入内脏为准。如搞科研,在液浸前还需将各种测量数据记录下来,再用绘图墨水或铅笔将标本编号写在竹杆上拴在左足(线要短,以免互相缠绕)放入容器。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尽快鉴定,以“种”为单位放人盛有70%酒精溶液的广口瓶内,瓶外尚需注明学名、产地和采集时间。
② 假剥制标本 利用此法可制成科研用标本。
剥皮 分为背剥与腹剥两种。由于背毛绒厚不易损伤标本分类,特征明显,故以背剥为好。具体操作方法如下。自背部距尾未端1~2厘米处入剪,沿背线剪至腰部,用刀柄轻轻将皮肉分离,至后肢用手捏住,在股骨和身体的连接处剪断,肌肉除尽,另一后肢也同样处理。*骨可从基部割下,当切断生殖器和直肠后,用镊子夹住尾基部,左手将尾椎拉出,然后将皮翻转,从胸部剥离皮肉,在上膊骨和肩胛骨处剪断,拉出并剃去筋肉;处理头部时,应用刀紧贴头骨依次切断耳根、眼缘、上下唇。最后为避免虫蛀在皮内各处均匀涂以砒霜。
填装 将毛朝外翻转,把上膊骨、前臂桡骨及后肢拉回原处,以剥好的竹棍或细铅丝代替尾椎。取一团比原体积大1倍的棉花,一端折迭成头骨状,用镊子夹住自背开口处向上推至吻端,再用余棉补于不足之处,此时假尾椎要放在棉花的上部。填满后缝合,吻部不用缝,只需将上唇拉下,遮住下唇即可。将毛理顺,腹部朝上进行初步整形。整形时胸部要比原形稍许丰满,腹部自然低平,其它部位按原形整理。
固定 蝙蝠标本的翼膜阴干后较脆易折,因此,须缝制在硬皮纸上,这样不仅不易变形,长期使用也不至损坏。方法是先取一张大于单边展翼标本的硬纸(马粪纸即可),将已整形的标本腹部朝上平放在纸上缝制。习惯上将右翼折迭,舒展左翼,一个定点一针(图3-5)。蝙蝠外部形态特征大都集中于头部,因此在缝制完毕后,需将耳部(包括耳屏)、鼻叶整理好,在阴干过程中,应小心地加以整形,使其在阴干后仍能保持原来形状。蝙蝠头骨也是分类鉴定必不可少的,可随同标本缝在纸上。
昆虫标本制作方法:
昆虫针的使用方法(一)
一般是将昆虫针直刺入虫体胸部的中央。为保证分类上的重要特征不被损伤,并使同一大类标本制作规格化,针叉甲虫时要避开胸部腹面的胸足基节窝,将针穿刺在右翅鞘的内前方,使针正好穿过右册中足和后足之间。蝽科等半翅目昆虫,虫针应穿插在小盾片略偏右方,这不但保护了小盾片的完整,也不会损坏胸部腹面的喙及喙槽。直翅目的昆虫,如蝗虫等,要将昆虫针插到前胸背板的后方,背中线偏右侧,这样不会破坏前胸背板及腹板上分类特征的完整性。膜翅目(蜜蜂蚂蚁等)及鳞
翅目(蝴蝶、蛾类)昆虫,是从中央插入,通过中足基节的中间穿出。
短针(二重针)的使用方法,是在一根长针上插上用硬白纸或透明胶片作成的长7.65毫米、宽1.8毫米的小三角纸(或一段长10毫米的火柴棍),再将00号短针刺在三角纸或火柴棍上(针尖向上),最后将昆虫标本插在短针上。这种方法是专门为制作微小昆虫设计的。
制作微小不需要展翅的昆虫标本还有一种方法,是把特制的小三角纸插在昆虫针上,然后在尖端粘上透明胶液,将虫体的右侧面粘在上面。
二浸制昆虫标本的制作方法
浸制昆虫标本保存的大部分是无翅亚纲中的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以及蜻蜓目、蜉蝣目等等生活在水中的稚虫和完全变态昆虫的卵、幼虫、蛹等。为使虫体经浸泡后不致变形,采到后比较大的虫体首先要用开水去煮一下。煮的时间要看虫体的大小、老嫩以及种类而定,一般煮至虫体伸直稍硬即可。虫体较大皮肤厚的幼虫,煮5-10分钟才行,小的柔软的2-3分钟就够了。
未经煮过的幼虫浸在保存液中,往往要收缩改变大小和形状,
甚至使虫体变黑。因此,浸泡昆虫的幼期及其它必要标本时,这个步骤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使用开水热浴的方法,具体情况和泡方便面类似^0^
经过水煮或热浴的标本,立即投入保存液中保存。但较大的虫体或体内含水过多的种类,经过一段时间,要换液几次,才能长久保存,不然会因带入保存液的水分过多而使标本腐烂或污染。
三展示标本的制作方法
供展览用的昆虫标本,主要用于普及昆虫知识、教学及参观等使用。制作方法是将昆虫的标本,按照一生的发育次序,如卵、幼虫的不同龄、蛹、成虫等,艺术的安排在展览标本盒里。同时要将相关材料也放入盒中:被害植物的叶片、天敌、防治或利用的照片等等。使观众通过一盒展览标本就能了解一种昆虫一生的概貌,以及和环境、天敌的关系。制作展览盒中的成虫标本时,需要展翅的种类,则不需要用昆虫针刺穿固定。而是将标本背面向下,平放在整姿台上,用真尖钉住胸部
展翅整姿。干燥后将虫针拔下来,贴在展览盒适当的位置。幼虫、卵、蛹可以用吹胀法制作,也可以用浸制标本,不过要将之密封好。浸制标本制作方法特别之处如下:先将标本放入质地好的玻璃瓶中,在标本下衬托上棉花或各种颜色的泡沫塑料,使虫体不能在玻璃瓶中滚动然后用酒精喷灯或氧化喷火嘴,将玻璃开口的一端烧软,用镊子拉成极小的细口,用注射器将保存液注入,再用火烧软细口使其愈合。按照需要固定在展览盒中适当的位置。
也可以用玻璃装标本法,与展览盒相似,但不用棉花,在标本上下都用玻璃,由于篇幅问题不作介绍,如果需要,请与本站联系。
四有机玻璃包埋昆虫标本的方法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俗名有机玻璃),把昆虫标本包埋起来,作成一种类似人造琥珀的昆虫标本。优点是不怕虫蛀,不生酶和避免损坏的优点,由于透明度强,便于观察,作为展览、教学材料尤为适宜。
材料及工具:
制作有机玻璃包埋的原材料,是从化工原料商店买来的生、熟单体。⑴生单体,是未经过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无色透
明的液体,在包埋标本时起溶剂的作用。⑵熟单体,是经过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无色透明的粘稠状液体,只有在5摄氏度的低温下才能保持原来的性状,在高温下即聚合硬化。因此,生、熟单体应盛于大型玻璃塞广口瓶中,放在冰箱中保存;为应用时方便和避免处置不当浪费的材料,可用两个50毫升的小广口瓶,倒取部分单体以便随时应用。
准备包埋的昆虫标本:
最好选择肢体完整,色泽鲜艳,外表皮比较坚硬些的如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以及鳞翅目的成虫,较大昆虫的内部器官及各种昆虫的幼体也可用来包埋,只是由于含水量多,需要的手续比较复杂。无论包埋哪种昆虫,都要事先做好整姿及清洁工作,以便提高清晰美观度。
制模:
用具是玻璃板(垫底)和载玻片(围边)。制模取决于包埋标本的有机玻璃外部形状:方形、长方形、菱形(如果制作成圆形,也可选用质量较好的不同大小的平底玻璃皿,作为模具)。决定好模具的形状后,先将所需的玻璃模具擦洗干净,而且要反复检查,表面已经有伤痕或起毛的便不能用,以避免脱模时发生困难或制作出来的标本埋块表面不平整。制模时,先在玻璃板下垫一块方格纸,以便用载玻片围出另人满意的形状。然后用镊子蘸少许熟单体滴在载玻片的接缝处的上方使其沿切缝外方自行下流将缝粘合,这样的粘合处理方法要经过两次进行。随后放置在40摄氏度的温箱中约半小时,使熟单体聚合硬化。
模具制好后,即可注入4-5毫米的熟单体(不能过厚,以免接缝处的黏着部溶解,如有气泡用解剖针将其刺破)。在放入40摄氏度温香中12小时使其聚合硬化,作为固定层。如是注入几次,使硬化后的单体厚度不少于3毫米。为了标记所包埋昆虫的名称,在第二次注入熟单体前,将在生单体中浸泡过的,用绘图墨水清晰书写的标签放入,使其溶于熟单体中。摆放的姿势因情况而定。
包埋:
先将经过整资的干燥昆虫标本,浸在生单体中约一小时,使虫体完全浸透。这时便在预先制好的模具中注入熟单体,但这一次的量决不能超过虫体厚度的一半,以免放入标本后虫体漂移位置。然后从生单体中取出标本,使虫体背面向下,放在模具中的熟单体上。用镊子或解剖针调整标本的位置,待稳定后,移到有玻璃盖的盒中,避免灰尘以便日后观察。这样聚合虽然时间较长,但不易产生气泡。2日后用解剖针试探,当熟单体已聚合成半固体状态尚未完全硬化之前,便可再加入5毫米的熟单体。以后每隔1-2日按上述方法检查再加入熟单体。但以后的注入最好从模具的一端注入,以免不规则的注入相互挤压产生不易排出的气体。
脱模整形:
脱模后,可用剪刀、钢挫、磨石等修整,尤其是最后聚合的部分。修整后,有些部分会失去光泽,可用布*抛光机进行抛光。
昆虫标本上的标签,是一个标本上最原始的记录,相当于单页户口本。制作好的标本要及时插上标签。 ================
返回
初做好的标本,就要立即插上两个标签(有1.5厘米长1.0厘米宽的黑框):上面一个标签写有采集地点,海拔高度,采集时间;下面一个写上寄主或采集方法、环境,采集人姓名。经过研究查对已经有学名的和经过系统研究起出中文名字的昆虫标本,下面要再加上写有中名、学名及鉴定人姓名的第三个标签。经过研究,前人还未发现的新种,在标本下还要加上新种或新亚种标签。
新种标签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代表等级,在新种标本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定为正模标本,下面用红色标签;在选与正模标本完全相同但性别不同的一个,作为配模标本,用兰色标签;其余的,作为副模,标签应该是黄色的。
标签要用绘图墨水写清楚,防止日久褪色或不易识别。浸泡在标本瓶中的更要小心。
❷ 怎样制作树叶标本,都用到什么材料
制作树叶标本,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有:树叶、书本、卫生纸
一、首先准备一些树叶。
❸ 动物标本的制作工具有哪些,制作动物标本需要哪些工具
动物标本制作(preparing of animal specimens):为了长期保存动物的特征,采取物理或化学手段,对动物整体或部分进行制作处理。通常的动物标本制作方法有浸制和剥制两大类。 1.白色无嗅无味粉末,剧毒,有防腐功能。
2.硫酸铝钾[K2SO4·Al2(SO4)3·24H2O]也称明矾无色、透明晶体,具有防腐、硝皮作用。
3.樟脑(C10H16O)具有防止虫柱标本作用。
4.硼酸(H3BO3)有防腐作用,但较差。
5.苯酚(C6H5OH)也称石炭酸、来苏水。有消毒防腐作用,可防止残留肌肉变质。 1.解剖工具:如解剖刀、镊子、剪刀、骨剪等,可根据经济条件准备。
2.木工、金工工具:如钢丝钳、台钳、鎯头、电钻、锯等可根据条件准备。
3.石膏粉(或滑石粉):有吸水功能,主要用于吸收鸟类羽毛清洗后的水分,在剥制过程中撒在肌肉和皮肤之间,防止粘连,并防止血液、脂肪等污染羽毛。
4.铅丝:用于动物标本支架。可根据动物的大小选用粗细不同的型号。
5.填充物:主要用于填入标本体内,可选用棉花、竹丝、麻刀、棕等。
6.玻璃义眼:可用来代替动物的眼睛。
7.针线:缝合标本剖口用。
8.标本台、树枝等:固定动物标本用。
9.标签、记录动物标本的名称、性别、采集地点等。
❹ 如何制作标本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做
0,把树脂弄起来就可以了
❺ 制作植物标本需要哪些材料
植物标本的制作主要过程是采集、整理、装作、标签和编号等过程,现将几种植物标本制作介绍如下:
一、标本的采集
1.尽可能选择根、叶、茎、花、果。因为花和果实是鉴定植物的主要依据,同时还要尽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采集矮小的草本植物,要连根掘出,如标本较高,可分为上、中、下三段采集,使其分别带有根、叶、花(果),而后合为一标本。
2.要有代表性。要采集在正常环境下生长的健壮植物,不采变态的、有病的植株,要采能代表植物特点的典型枝,不采徒长枝、萌芽枝、密集枝等。
3.保护好所采集的植株。把采集到的标本放到采集箱里,如植株较柔软,应垫上草纸,并压在标本夹里。
4.要给所采集的标本挂上标签,并注明所采集的地点、日期及采集人的姓名,并且记下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如陆地、水池、向阳、气味、颜色、花的形态、乳汁等。
二、腊叶植物标本的制作
腊叶植物标本的制作可分为台纸式和固定式两种。
1.台纸式
工具:标本夹、枝剪、小刀、记录本、笔。
材料:台纸、标签、草纸(或报纸)
把标本夹的一面放在桌上,上铺几层吸水性好的草纸,把采集来的标本放在纸上,加以整理,主要把枝、叶、花的正面向上展平,较长的标本可折成两三折放置,然后放上标签,再盖上几层草纸,这样,可使每件标本间隔着几层草纸置放,最后将标本夹的另一面也压上,并用绳缚紧,拿到阳光下晾晒,每隔一定时间(24小时)用干草纸换去标本夹里的湿纸,连续换5天左右,标本就会完全干燥了,最后,把已经干燥的标本分别固定在台纸上,并换上新标本,标本上要填写植物的名称、采集地点和日期、采集人的姓名。这样,一件台纸式植物标本就制作完成。
2.盒式
工具:尺、枝剪、刀、粘合剂
材料:硬的透明塑料板、吸水纸、透明胶。
将采集来的植物标本,用枝剪、刀修剪,剪取枝叶茂盛带花的部位,小的植株可保留全株,所取植物标本一般以高度25公分为准。用毛刷在清水中轻刷标本各部分,而后放置吸水纸上并置于阴凉通风处凉干。
根据选好的标本的大小量好尺寸,用刀将透明塑料板割出盒的盖和边盖,量取一硬纸板(三合板)做底板,然后用粘合剂粘合成一透明的盒状标本盒。
把已经干燥过的植株放入标本盒里,用透明胶粘合在底板上,贴上标签和编号以及采集人和采集地点、日期。
三、花的标本制作
工具:枝剪、500ml烧杯、较大的玻璃瓶、培养皿
材料:8#铁丝、木制底座、硅胶、硬纸板、回形针
取一段8#铁丝并盘旋,而后把盘在中央的一头拉起,使铁丝成盘旋状,再把拉起的一头铁丝插入花柄中,用硬纸板围成一圆筒,用回形针别住,圆筒的长度和直径以能罩住花为好,把花连同盘曲的铁丝放在培养皿中,用圆筒罩住,向内灌入硅胶直到淹没花为止,筒上盖一玻璃片,放在阳光下晒一周左右。而后放在大容器中,抽去纸板圆筒,硅胶散落,露出脱水后的干花。把干花连同铁丝插入木制底座,放入玻璃瓶中,加盖,用蜡封口。干花标本制作完成。贴上标签、采集地点和日期、采集人姓名。
四、蕨类植物标本的制作
蕨类植物有世代交替的生理特点,应采集孢子体(无性世代)和配子体(有性世代)的植物体。
采集孢子体以夏、秋为宜。可全株采集,孢子体及孢子体上具孢子囊群的羽片,可压制成腊叶标本。原叶体及带有幼小孢子体的原叶体,宜制成浸泡标本,可先将标本置于5%硫酸铜溶液中处理一昼夜,取出后用清水洗净,放在管口瓶注入5%福尔马林溶液,再用蜡封口保存。把制成的孢子体腊叶标本和配子体浸制标本按顺序装订于同一标本盒中,贴上签即可。
五、植物标本的保存
1.避光保存。阳光照射,标本易变色,失去原色。
2.低温保存。最好使标本室的温度不超过摄氏28度,不低于摄氏零度。温度过高,可使标本变形、流汁,腐烂变质;温度过低,可使标本色泽产生变化,皱缩。
3.保存时间不宜过长。
4.防止杂菌生长,要避免经常搬动。要做好标本柜,把标本分门别类上架保存。
❻ 捕捉昆虫并制作成标本的工具有什么
捕虫网,杀虫瓶,标本盒,标本针,标签。抓虫子,放到毒瓶里杀死。用大头针从虫子胸部穿过插到标本盒里。大头针露出的位置分三段。第一段第二段之间插虫子。第二段第三段之间插标签。懂了吗
❼ 标本怎么做
帮你找了详细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标准的标本制作方法
科研用的标本必须用正规的方法制作,方会被国际科研单位所接受。其步骤是:
1.插针取已还软的标本,用镊子轻轻压开四翅,选适当大小的虫针,端正地从中胸背面正中垂直插入,穿透到腹面,虫针尾部在胸部背面处留出smm。如不能正确掌握长度,可用三级板来量。因为三级板每级的高度是8mm。
2·展翅、整姿首先整理六足,使其紧贴在身体的腹面,不要伸展或折断,其次使触角向前,腹部平直向后,然后将插有蝴蝶的虫针插入展翅板沟槽内,使蝴蝶的身体正好处在沟槽中,插入的深度使蝶翅基部与身体联接处正好和板面在同一水平上。然后双手各用1枚细虫针同时将一对前翅向前拔移,使两前翅的后缘连成一条直线,并与身体的纵轴成直角(细虫针拔的位置最好在剪边前缘的中部、第一条脉纹的后面,因为前翅第一条脉最粗,不致将蝶翅撕破)。暂时将此二针插在展翅板上固定。然后另取2枚细虫针左右同时拔移后翅向前,使后翅的前缘多少被前翅后缘所盖住,那时后翅暴露面最广,也符合蝴蝶飞翔时的自然姿态,将此两细针插在展翅板上临时固定。
将薄而光滑的纸用剪子剪出若干一定宽度的狭条,放在蝶翅的上面,将纸条绊紧,两头用大头针钉住,再将触角及腹部拨正,也可用大头针插在那些部位的旁边板上,使蝴蝶全体保持最优美的状态,然后将四翅上的细虫针小心拔去(只留胸部1枚虫针),原先翅上所刺的孔会自然合起,不会留下小孔。
大头针切不可插在虫体或翅上,否则会留下孔洞。
原来包蝴蝶的三角纸上,通常记有采集地点、日期等字样,注意剪下,附插在旁边,不要弄错。
展有蝴蝶的展翅板应放在避尘、防虫的地方(如纱橱)阴干,或在温箱中烘干。如果不是霉雨天,一星期大约可以阴干。小心除去大头针和纸条,将虫针连标本从展翅的沟槽中取出即成。
为了加速干燥,也有人使用理发用的暖风机吹干,则一会工夫就能将标本做好。
3.上标签 标本制好,必须立即在虫针上附上标签。最上一级的标签为采集标签,其大小中国有统一的规定,为15X10mm,标签上要写上采集地、采集日期及采集者姓名,这是一个科学标本所必须具备的。这么多字可用绘图用的细钢笔写,也可用照相或静电复印或铅字排印。
再低一级为编号或保藏单位的标签;每级距离也8mm。鉴定标签(学名“及鉴定人的签名)则紧贴在标本盒底面。所有原始记录,如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寄主等记载应尽量插在针的最下面。这样标本即可装盒。
浅盒标本制作方法
如果作为生活史标本(用浅的玻盒填衬棉花,并附幼虫、蛹、卵的标本及寄主的枝叶干标本,教学或科普宣传用),或专为艺术欣赏、展览用,为携带、运输方便,常用浅盒装置,盒的厚度低于40mm,有的薄如镜框,则其展翅方法略有不同。
1.所有展翅板为一平板,不挖沟槽。
2.虫针从中胸腹面插入,将蝴蝶标本反钉在展翅板上。
3.依正规方法展开四翅并用纸条及大头针压住体,整好触角、腹部及足。
4.拔去所有的虫针,连刺在胸部的那一枚也拔去。
5.经过干燥的过程,除去大头针及纸条,即得不附虫针的标本。
6.用有机胶将标本正面或反面粘住在浅盒或镜框的底板上,或放在棉花上。
这样的标本不适宜作科学研究用。因其须、足等常被粘住。不能观察,且少采集地等原始记录。
❽ 如何制作动物骨骼标本
步骤一:剥皮、去内脏:用剪刀剪开腹部皮肤,注意不要剪坏剑胸软骨。然后向两侧剪开,分别向前后四肢各方向拉下皮肤,要小心不要拉断指、趾骨。剪开体壁,取出全部内脏。
步骤二:剔除肌肉:将体壁及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按顺序逐步剔除。
步骤三:腐蚀及脱脂:把骨骼浸泡在0.5%~0.8%氢氧化钠溶液中1~3天,去除一些难以除去的肌肉,脱去骨骼中的油脂。在浸泡过程中应经常检查,以防骨骼脱散。后取出在清水中漂洗干净。
步骤四:漂白:用0.5%~1%的过氧化氢漂白30min,或用1%~3%的漂白粉水溶液浸泡1~3天。浸泡时间应灵活掌握,主要看骨骼是否已变白,变白后马上捞出,否则,骨面会被腐蚀而变得粗糙,失去骨骼的光泽。捞出的骨骼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晾干。
步骤五:整形和装架:取一块泡沫塑料板,将骨骼放在上面。整形时,把躯体和四肢的姿态整理好并按骨骼相应的位置用大头针固定,以免在干燥过程中变形。离散的骨骼可用乳胶将其粘连起来。
两块上肩胛骨应附着在第二、三椎骨横突的两侧,头部略抬起呈倾斜状,前肢的腕骨和后肢的趾骨可用乳胶粘在泡沫板上。骨骼标本制成后,最好装入标本盒中保存。
(8)制作标本器材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①剥皮、去内脏时要小心不要拉断指、趾骨。
②剔除肌肉时要注意:不要将各关节 间相连的韧带破坏掉。
两侧前肢带骨与脊柱间无韧带相连,可把左、右上肩胛骨的肌肉从第2、3脊椎骨横突上剥离,左右前肢与肩带之间不要分开,仍借助韧带保持相连。
应保留四肢指趾骨关节的完整性。
剔除荐椎椎骨横突与髂骨相关节处肌肉时应保留些肌肉和韧带,避免中轴骨与腰带的脱离。
③骨骼标本要防止震动和撞散,用后盖好。受潮脱胶,关节容易掉落。阳光久射要发黄变色。骨骼断裂或脱落时,可用聚醋酸乙烯胶帖(用线固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物标本
❾ 怎样制作岩石矿物标本.所需要的器材,制作方法
岩石标本制作方法:
1、制作材料:盐酸、铁钉、滴管、锤子、铜钥匙,放大镜、岩石标 本盒等。
2、制作步骤:
第一步:把岩石洗干净
第二步:把岩石砸成小块
第三步:把岩石贴上标明岩石名称的标签
第四步:把岩石装进盒子里。
3、注意事项:
1、要注意安全事项。特别是在使用稀盐酸时,盐酸有腐蚀性, 不要弄在手上或衣服上。
2、贴标签时要及时,以防贴错、贴乱。
3、装进盒子前要看看岩石上的水是否已经干了。如没有干要待 水干之后再入盒。
4、标本盒应选择高度4-5 厘米左右的塑料盒或纸盒,用硬卡纸 把内部分隔成5×5 厘米左右的方格。
❿ 制作昆虫标本的工具有哪些
关于捕虫网的种类
(1) 捕网:用于捕捉空中飞动的昆虫,如蝶类、蛾类、蜻蜓等。捕网由网袋和网柄组成。网袋宜用薄柔的细纱(如罗纱或蚊帐纱),颜色以白色或淡色为好,也可用尼龙纱巾改制。
(2) 扫网:用来捕捉栖息在低矮植物上或行株距间、临近地面或地上善于飞跳的小型昆虫。制作方法和捕网大致相同,但串网带的铅丝要比捕网略粗,网柄可适当短些。
(3) 水网:用于捕捞水栖昆虫的工具,为了减少水的阻力,网袋应选用透水性较强的材料(如马尾纱或金属纱等),以方便操作,不折断网柄。
捕虫网可以自制,也可以买专业的,可到售植保器材的厂家处购买,捕捉飞的高的蝴蝶最好买伸缩杆的,可以拉长一点。
关于毒瓶
采集到的昆虫需要及时放入毒瓶内致死,否则其附肢易因挣扎或互相攻击而损坏。常用毒瓶一般选用内质较好的磨砂广口玻璃瓶,瓶口不易脱落,密封性好。用罐头瓶自制也可以,
最下面用脱脂棉加毒剂铺好,上盖一层有孔硬直板或塑料板。虫子体积不大的话用试管也可,加脱脂棉和毒剂后加软木塞密封。
毒剂可采用氯仿、氨水、乙醚、乙酸乙酯。以个人经验乙酸乙酯最好,虽然大甲虫毒杀的有点慢,但是乙酸乙酯相对味道不重,对人也不是很刺激。
关于三角纸袋
一般用来装鳞翅目昆虫,其他也可。用长方形纸裁成长宽比3:2的纸块,折叠方法如图。纸的材料要薄,最好用绘图纸或硫酸纸。另外有条件的可买三角包,专门装三角纸袋的。没有条件的装大蛇皮袋也行,不要压倒标本,袋里放樟脑防虫蛀,回来以后再整理。
捕虫方法:
(1) 捕虫网捕:不可操之过急,摸清昆虫飞动的规律、包括飞动的高度速度方向等,等其飞临,手握网柄瞄准方位,待其进入有效距离后顺势举网一挥。一旦虫入网,要立刻翻转网袋,把网底甩向网口,封住网口。用手捏紧网口,摇晃网袋(让虫晃晕),鳞翅目的捏住虫胸使其致死,其余的可用毒瓶套住,隔网盖盖子或用手捂住,死亡后即可。注意鞘翅目的一些虫子不要和其他有翅膀的虫子放一个毒瓶,否则它们挣扎起来会踩烂别的虫子的翅膀。
(2) 巴氏罐诱:用一次性塑料水杯(高9 cm ,口径7. 5 cm) 作为巴氏罐诱法容器,每块样地内设诱杯100~220 个,3个杯子为一引诱点,引诱点间隔约1 m。每个样地平均设大约150 个诱杯,累计达3392 个。引诱剂为醋、糖、医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物,重量比为2∶1∶1∶20 ,每个诱杯内放引诱剂40~60ml 。放置诱杯时间平均为11 天左右,由于气温、人为干扰程度、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最长诱虫时间可达14 天,最短为2 天(至少间隔1 夜) 。
(3) 灯诱:波长330-400纳米的紫外光对蛾类的引诱力最强。紫外灯管能产生253纳米对人体有害的紫外光。比较理想的是选用功率250纳米的自整流型高压汞灯。夜晚挂一盏高压汞灯,在灯后张挂一块2米长1米高的白布。从省电的角度考虑,20瓦的黑光灯也是很好的选择。诱捕场地选择植物种类丰富的林场或农田。
(4) 振落法:将白布铺在树下,敲击树枝振落在枝叶上的昆虫。
(5) 搜集法:偏湿的草堆也可能有一些步甲或是蠼螋在里面,迅速抱起草堆放到白布上,层层拨开草堆,在白布上寻找昆虫。石块下面可能有甲虫,土层有金龟的幼虫。若树干有大洞则可能有天牛、锹甲或是独角仙。
标本制作
关于还软:
从野外采集的昆虫,在制成干燥标本以前,常己存放了一段时间,其虫 体己干硬发脆,在制成标本前必须经过还软,才不致折断破碎。建议用还软器还软,简单方便,也不会损坏标本。
如果用干燥器还软,先在干燥器内底部铺上潮湿的细沙,再将装有昆虫的三角纸包放在干燥器内瓷盘上,为了防止标本发霉,应在沙面上滴上几滴石炭酸或甲醛溶液,最后将盖盖严。小虫可使用广口瓶自制还软器,在瓶内潮湿细沙土放一张滤纸,再在滤纸上放置装有昆虫的三角包。如果需要还软的昆虫不多,也可将三角纸包放在潮湿的净土层中,外面罩个玻璃罩进行还软。不管使用什么容器,夏季一两天,冬季两三天就可使昆虫还软如初。
关于昆虫针:
建议购买专业的昆虫针,有5种型号和粗细,1号最细,5号最粗,视虫子大小而选择针,大虫用粗针,小虫用细针,夜蛾类一般用3号针。天蛾等大蛾类用4号针或5号针。盲椿象、叶蝉、小蛾类用1号或2号针。整型时可用大头针固定。
关于展翅:
蛾蝶、蜻蜓、蜂等昆虫,针插后还需展翅。展翅用展翅板,是用较软的木料制成,长约1尺,两边的木条宽3寸,略微向内倾斜,其中一条可活动,以便调节板间缝的宽度。两板间的槽沟底部装软木条。展翅时,把已插针的标本插在槽底软木板上,使中间的空隙与虫体相适应,然后用小号昆虫针,插在较粗的翅脉上,将左右前翅向前拉。鳞翅目,使两翅后缘稍向前倾。蝇类和蜂类以前翅的尖端与头相齐为准。把前翅暂时固定在展翅板上,再拉后翅,蛾堞类的后翅前缘压在前翅后缘下,左右对称,充分展平。最后用光滑的纸条压住,经大头针固定后,放通风干处,等标本完全干燥后取下。
微小昆虫如飞虱、米象、寄生蜂等,一般用三角纸点胶法来作。是以卡片纸剪成长5.5mm的小角纸片,尖端沾少许白乳胶或万能胶贴在虫体的中足与前足间,再用普通昆虫针从小三角形的底边插入,使它达到与昆虫一样的高度。小三角纸的尖端向左,虫体的前端向前。
关于插针位置:
鳞翅目、蜻蜓目、双翅目昆虫,要将针向中胸背板中央稍偏右些插入,留出完整的背中线来。
鞘翅目昆虫要将针插在右侧鞘翅的左上角,使昆虫针正好穿过腹面的中后足之间,这样就不会破坏鞘翅目昆虫分类特征的基节窝。
半翅目昆虫要将针插在小盾片的中央偏右方,这样就可以完整地保留腹面的口器槽
螳螂目和直翅目昆虫,要将针插在中胸基部土方偏右侧的位置上。
膜翅目昆虫则要插在中胸的正中央部位
插针高度:虫到针的顶端约占针长的1/3。
插针和整型可在泡沫板上完成,用大头针固定好位置,待标本变硬后取下,放标本盒里保存。
标本盒可在植保器材店购买,注意标本盒内要放樟脑,防止虫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