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钱币的成份是什么
一. 古铜钱化学成份分类
1、紫铜:又称纯铜,古代含铜量约在96%-99%,呈紫红色。先秦的环钱多为紫铜铸造,而同期的布币、刀币及以后直到明代所铸钱币基本为青铜制。
2、青铜:青铜可分为两大类。
(1)锡青铜:含锡20%-30%。若含锡在于20-30%则钱呈银白色,俗称“白铜”钱。含锡量少则钱呈淡棕色,俗称青黄色。古代锡青铜都含有铅,一般在3-8%,相当现代锡青铜的化学成份。
(2)铅青铜:含锡2-10%,含铅9-60%。若含锡、铅量多,则钱呈灰白色,若含锡、铅量少,则钱呈黄青色。在先秦时期青铜钱的含量都较多,一般都在7-56%,个别高达62%。到汉代含铅量≈9%。若铅量在≈33%,则相当现代铅青铜的化学成份。
3、黄铜:黄铜在明清时期就用于铸造铜钱了。明嘉靖年间就用黄铜大量铸钱。古代称“锌”为“倭铅”。用炉甘石熔炼而成(即菱锌矿ZnCO3)。元代就有:“赤铜入`炉甘石`炼为黄铜,其色如金”的记载。在明代后期我国的锌已向国外出口,锌锭含锌量达98%以上。黄铜又可分为:
(1)黄铜:含锌3-40%。若含锌量在10-20%称为红铜(新疆地区),俄国称为丹铜。
(2)铅黄铜:含锌35-43%,含铅0.3-3%。明清时期的铜钱中有的含铅量还要多些。含锌量有时会少些在20-40%。
(3)锡黄铜:含锌9-40%,含锡0.2-2%。有时也含有少量的铅。
4、白铜:在明代我国就可生产铜镍合金,其成分为铜40-58%,镍7.7-31.6%,锌25.4-45%以后传到德国,经仿制才制成电阻材料称“德国银”。白铜又可分为:
(1)普通白铜:含镍+钴0.57-2.6%。
(2)铁白铜:含镍+钴0.5-1.5%,含锰0.5-1.2%。
(3)锌白铜:含镍+钴12-16.2%,锌23-28%。
(4)砷白铜:在东晋时期就生产出砷白铜,即将赤铜加“砒石”炼为白铜。含砷量约10%,呈银白色。因在熔炼过程中产生巨毒气体,故很少用。
(5)锡青铜:由名称就可以知道,这其实是青铜的一种,含锡20%-30%。若含锡在于20-30%,因这种钱呈银白色,俗称“白铜”钱。青铜在古铜钱中使用最多。其次是紫铜钱。到明清时期才使用黄铜钱(早期仅见“壮泉四十”是黄铜钱)。俗称的白铜钱实际上是含锡量多些的锡青铜钱,而砷白铜钱基本上不是有意生产的。
2. 古钱币由哪些材料制造
中国古钱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或特殊商品)。在货币产生之前,人们之间为获得某种商品,主要通过物物交换的途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物物交换的过程太过死板,人们逐步发现市场上有某种商品,或是坚固耐用的青铜器,或是色彩斑斓的陶器,或者其它什么东西是大家愿意接受的,这样这种商品就成了原始实物形态的货币。那么古代哪些东西或者材料成为过货币呢?
贝类货币:贝壳、贝币可以说是我国使用时间最早而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实物货币,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在沿用这种货币。贝壳成为货币的条件有以下几个:第一是本身有实用的功能(如其装饰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单位;第三是坚固耐用;第四是便于携带。尤其是其天然的单位,在熔解金属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具有他独到的天然优势。古代人民使用贝币,多用绳索将它们穿成一串,所以一串也成一单位。贝币最早的货币单位为“朋”,即十枚成一串,两串为一朋。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贝朋两字常连在一起,贝字的意义,和现在的“财”字差不多。至今中国的文字中,许多与货币意义有关的字,象财、贵、贫、贱等等,都是以贝字作为偏旁。
金属货币:(一)青铜工具:自西周到春秋,由于青铜器制作技术不断提高,青铜制作的生产工具大量出现,青铜工具的重要性已经在于作为装饰品用途的贝壳,所以在交换、贸易的过程中,有些生产工具如刀、铲、纱轮就成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发展成为一般等价物。青铜工具取代贝壳成为货币,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用作货币的贝壳实际数量并不多,已不能应付日益增加的市场需要。第二是因为生产工具的实用价值要比仅能用作装饰品的贝壳要大。
(二)青铜货币:从春秋到战国时期,那些青铜制作的工具渐渐演变成为青铜货币,因为把工具当作市场流通的一般等价物,毕竟太过笨重了,交换太不方便。人们开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铜货币。战国时期的货币主要有三大体系:布币、刀币、环钱。
布币不是用布制作的货币,那时没有布,而是仿农具铲类演进而成一种金属铸币。最早的布币,完全保留着铲的形状。布币的流通区域非常广泛,春秋时的晋国,战国时的赵、韩、魏等国都使用布币。
刀币一看知是实用的刀演变过来的,是当时的一种渔猎工具。刀币的流通范围没有布币广,偏于东部的齐、燕等国。这是因为古代西部地区的人多以农殖为主,所以用农具为货币。东部地区为近海,河流亦多,人民多从事渔猎生活,所以用刀币为货币。
环钱是圆形的,中间有一圆孔。旧石器时期有过钻孔的石珠,新石器时代有石环、石珠。在我国仰韶古文化遗址上,曾发掘出许多土制、石制的纺轮,都是圆形中间穿孔,和早期的环钱相似,所以,环钱极可能是由纺轮演变而来的。古代的璧就是玉环。环钱大小不等,上面的文字有多有少,它流通的范围比起布币、刀币要小得多,据专家们考证,环钱是秦国早期的货币。
刀币、布币、环钱都是有形的金属货币,信形货币最初是减其重量而存其形态,到后来则改变形态而仅存其名,这类货币是从贝币等自然形态货币向金属铸币过渡的一种倾向体系。在我国,它们的出现,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三)秦半两钱: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秦国的币制推行于全国,以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即二十两,以铜钱为下币,即“半两”钱。黄金之所以为上币,是限于大数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赏赐。而日常的民间交易,则用“半两”钱,秦代“半两”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金属货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重量名称和货币名称统一的记重货币。
(四)汉代五铢钱:汉王朝建立以后,于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铸五铢钱。一直到隋灭唐兴,五铢钱才消亡。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久、最成功的一种钱币。就其重量来说,五铢钱是标准货币,即使在唐武德四年宣布停止五铢的使用后,新钱的重量仍以五铢为标准。
(五)唐代开元通宝:《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钱”从此成为重量单位,十钱一两的进位制由此诞生了。“开元”通宝常让我们望文生义,认为唐太宗开元年间铸造,其实“开元”的意思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通宝”是“在国内通行宝货”的意思。开元通宝钱的问世,结束了自西汉以来延续七百余年以重量五铢命名铸币的传统,开创了通宝、元宝钱体系,自唐朝起,钱币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或通宝、或元宝、或重宝、或其他什么宝。自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起,至1916年“洪宪通宝”止,通宝、元宝钱体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长久,在世界货币史上罕见。
(六)明朝白银成为法定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加上明中后期以来巨额贸易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白银的使用日益广泛,成为主要的法定货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银铸币有银两和银元两种。我国长期使用银两,属称量货币,有银饼、银锭、银元宝和零碎银子等各种形制,使用时要看成色、称重量。海外流入的白银多为银元,价值稳定,受到沿海各省商人的欢迎和广泛使用。鸦片战争后,各省纷纷铸造龙洋——带龙图案的银元。白银价格适中而稳定,它的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纸币:北宋初年,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贸易也随之增加,“每一交易,动即十万”,这样货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当时市场上流行的货币是铜钱、白银和铁钱,个别地区还盛行铁钱,由于铁钱非常笨重(大的一千个钱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携带使用极不方便,严重影响了货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联合印发了一种比金属币携带方便的纸币——“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语惯用的尾音,“交”是相会、相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起来,就可兑换现钱。它是在一张小纸片上,印上房屋、树木和人物的图画,并作上暗号以防别人仿印:交子的出现代替了铁钱。这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场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铺”兑换现钱,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政府统一发行,每次发行的数额有限,用铁钱做后备金。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为“钱引”,用来代替贬值的“交子”。南宋时,交子改称”关子”、“会子”。元朝时更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中国历史上纸币流通空前兴盛的时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元朝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第一次出现了不兑换的纸币“中统宝钞”,并在元朝长期使用。公元1294年,这种“中统宝钞”传到了波斯,并由波斯传到其他国家。明清时期,纸币仍在发行,但与金属币同时使用,流通不广。到了近代纸币得到了广泛的流通,并逐渐代替了金属币。
由以上可总结出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如下: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有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
3. 古代的小铜权是用红铜铸造的还是黄铜铸造的
不同的朝代铜钱的材质也是有所不同的,青铜、黄铜、白铜、红铜等都曾经用来铸造过铜钱。我国古代的铜钱都是用铜合金铸造的,因为不同的合金其组成成分也不尽相同,因而铜钱也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总体来说,黄色铜钱都使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青色铜钱则是用铜锡合金铸造的,在明朝前半朝,铸造铜钱采用的材料普遍是青铜,而在后半期则采用黄铜。
青铜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使用历史 了,可谓是我国最早使用的合金。 青铜的原意是指铜锡合金,后来为了方便管理,除了白铜、黄铜以外的所有铜合金都被统一称为青铜。并且在前面加上主要添加元素的名字,以区分不同种类的青铜。以锡元素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锡青铜铸造性能优良,机械性能好,减摩擦性能优异,非常适合用于制造涡轮、齿轮、轴承。而铅青铜则作为现在发动机和磨床上使用的轴承材料来应用。铝青铜耐磨性、耐蚀性优异、强度高,广泛应用于制造高载荷的轴套、齿轮、船用螺旋桨等。磷青铜导电性好、弹性极限高、非常适用于制造精密弹簧以及电接触元件。
4. 铜钱用什么金属材料做的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30
5. 古币都是什么材质做的
古代铸钱除普遍用铜质作为钱币主要材料外,还使用过铁、铅、银、金等质料,后来又发展到纸币。
原料:
中国古代正式发行的铸币是以铜、铁等低值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类古钱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就材质而言,除了大量的铜、铁钱之外,也有金、银、锡、铅等其它金属铸造的,还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种不同材料制造的钱币。
钱币形制
古代货币形制十分复杂,仅用作货币的的币材就不下几十种,如铜、铅、铁、金、银、玉、龟、贝、牲畜、皮革、谷帛、纸张等。但沿袭几千年的基本形态是方孔圆形铜钱,其标准式样是西汉元狩五铢、上林三官钱及唐初开元通宝,轻重适中,重约4克,肉好皆有周郭。此外也有圆形圆孔、圆形无孔、铲形、刀形、长方形(钱牌)、不规则椭圆形等形式。
同一钱,又有大小、轻重、成分、质料、版别、钱面文字、钱背符号、有郭或无郭、重轮、重好、四出、决文、传形等区别,有合背、合面、剪边、磨边、对读、旋读、复文等不同情况,按钱币性质分,又有记重钱、记值钱、年号钱、国号钱、记号钱、纪年钱、镇库钱、开炉钱、样钱等,这些情况有时有两种以上并存现象,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铜钱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钱,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它是使用铜钱时代的最小货币单位,其直径约2.4—2.5厘米,重约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甚至当百、当千大钱。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古币
6. 什么样的古钱币值钱你知道哪些
因为经历岁月苍桑、洪涝灾害、兵火战争、人为因素损坏等众多缘故,我国有一些古钱币迄今已如微乎其微,存在量极其稀缺。有的迄今仍是“珍品拍卖”,如五代十国“开平通宝”、宋朝篆书“绍圣重宝”、明朝“永乐通宝”背三钱;有的存在仅有数枚,如五代十国“大蜀通宝”、“大齐通宝”、辽代“天显通宝”;有的存在但是数十枚,如秦代“三孔布”、齐“六字刀”、五代十国“天策府宝”、“乾元重宝”等。常言道“物稀为贵”,这种稀有钱币的收藏价值当然非同一般,少则几万元,更多就是数万元的甚至数十万元。难题是什么古钱币归属于稀有钱币,这就必须 古钱币个人收藏发烧友沉下心去多阅读文章古钱币书本,多查询古钱币著作谱录,多掌握各种古钱币铸行至今的发掘出状况和存在量的相关报导,还需要认真记多,保证胸中有数。这种稀有钱币是在我国古钱币历史天空中的夺目的“启明星”,是在我国古钱币五千年历史中闪亮的“珠贝”。
唐朝时期,还创造发明了翻砂工艺铸钱法,是钱币铸造技术性的又一次飞越,到五代时期这一方式已被广泛应用直到清朝。翻砂工艺铸钱法是将铸母钱用型沙印刷掏钱模,随后用于铸造钱币。大概加工工艺全过程为:用四根木板看空框,正中间填入型沙,用木或陶等物刻录成的母钱在沙子上扣除型范,再把一样一框型沙合在上面,变成钱的反面,这般慢慢堆叠累积达数十框之多,上边空出进胶口,用绳捆住结构加固,随后将溶化的铜液浇筑进来,待制冷后开框,则成树形的钱胚了。
4.锉钱,历经铸造后产生钱胚,必须 逐一开展摘断磨锉生产加工。锉钱就是将铜币边沿用矬具开展打磨抛光光滑的全过程,古钱币锉钱边沿全是历经顺圆上方位钻削生产加工,使制成品看起来当然、得当。
这就是古代人基本上的制钱步骤了。看起来简易,里边的操作流程或是比较复杂的,职责分工也很细腻,例如清朝制钱每炉设灶头一人,其所需工役有八行:看火匠、翻砂工艺匠、刷灰匠、杂作匠、锉边匠、滚边匠、磨钱匠、洗眼睛匠。由于拥有这种古时候匠人的成千上万精力与汗液,才有大家今日见到的这种闪亮古时候劳动者聪慧的千万结晶体哦!
7. 古代铜钱都是什么材质的
铜合金。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铜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
古钱币收藏要避开这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非名钱不藏。古钱币收藏爱好者将“五铢钱”“天启通宝”“泰和重宝”等一些公认的名币作为古钱币的收藏主攻方向,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收藏行为长期发展下去,会使泉友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
误区之二:非铜钱而不藏。中国古代的金属币有铜、铁、锡、银等多种,其中铜币数量最多,也是最常见的,于是有些泉友就错误认定:只有铜币才是古钱币收藏的主流。
误区之三:非整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中,一味盯着品相完整的古钱币收藏,对于品相不完整的古钱币,弃之如敝履,抱有偏见。众所周知,金属类的古钱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金属的特性,常会出现锈蚀斑斑、轮廓残缺、币面模糊等现象。
误区之四:非大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古钱币时,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聚焦在形体较大的金属币上,对于“至正通宝”“洪武通宝”“咸丰通宝”等几种古钱币趋之若鹜,而忽略了体型较小的古钱币。
8. 古代铜钱都是什么材质的
铜合金。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铜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
(8)明朝古钱币用什么材质铸造扩展阅读
古钱币收藏要避开这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非名钱不藏。古钱币收藏爱好者将“五铢钱”“天启通宝”“泰和重宝”等一些公认的名币作为古钱币的收藏主攻方向,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收藏行为长期发展下去,会使泉友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
误区之二:非铜钱而不藏。中国古代的金属币有铜、铁、锡、银等多种,其中铜币数量最多,也是最常见的,于是有些泉友就错误认定:只有铜币才是古钱币收藏的主流。
误区之三:非整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中,一味盯着品相完整的古钱币收藏,对于品相不完整的古钱币,弃之如敝履,抱有偏见。众所周知,金属类的古钱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金属的特性,常会出现锈蚀斑斑、轮廓残缺、币面模糊等现象。
误区之四:非大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古钱币时,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聚焦在形体较大的金属币上,对于“至正通宝”“洪武通宝”“咸丰通宝”等几种古钱币趋之若鹜,而忽略了体型较小的古钱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铜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钱币收藏要避开这四个误区
9. 大明元宝都是什么材质的
“大明元宝”为嘉靖初年所铸。明定陵所出土的五十两马蹄形银锭,属万历四十七年所铸,锭面上文字亦是阴刻文。这是明早期银锭所固有的特征。但到后来,就兼用阳文,并逐渐成为惯例。阳文多是打印上去的,或铸造的,没有事后刻上去的。明中叶以前,银锭这一货币形式还没有大规模的通行,至少明政府没有正式用银锭作普遍的支付工具。因此,地方和民间铸行的银锭上文字多是阴刻文、少有或没有阳文。即使有,也是打印上去的(5)。而笔者所见的这四枚“大明元宝”银锭上的文字全是阳文,且能一眼看出是铸造而成的,特征非常明显。这说明此“大明元宝”的铸造年代不在明初,而应是明代中叶以后。
4、从目前已出土发现的明代银锭实物看,明中叶以前,甚至明中叶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银锭上的文字数目是很多的。明以前元朝银锭上有50多字的,因明袭元式,故明代银锭上也有五、六十字的,这些文字有时是说明银锭的来源,上面差不多都有银匠的姓名,是银锭成色与重量的保证。前述明定陵与四川洪雅明墓出土的银锭,字数都达十几个到五、六十个不等,这是明中叶以前铸造银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明中叶以后,由于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实行的“班匠”征银和万历九年(1581年)推行的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使得白银为各阶层人民所普遍需要。这就使得许多银锭上可以使用同样的文字,而不必一只只镌刻,故可以直接铸造成文字,方便快捷,更有利于白银的使用和银锭的流通。因此,文字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字数也由繁到简,相应的趋于减少,有的小锭上面只有一个年号。到了明后期,不仅大宗交易用银,连小买卖都使用白银,这在明朝的野史杂记、戏曲小说里都有生动而翔实的记录。因此,“大明元宝”上简捷而明快的文字更能适合明后期各阶层民间交易与贮藏的需要。那时,商人们以银量富,有银百万两称大贾;几十、几万两称中贾;千百两的则为小贾。上至皇帝、官僚,下至中小地主竞相搜刮积银,如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爱好贮银的皇帝;正德、嘉靖时,权倾朝野的大臣刘瑾、朱宁、严嵩父子等所藏白银亦皆千、百万两计(6)。因此,“大明元宝”为明后期所铸造也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
5、明朝自朱元璋1368年开国至1644年亡于李自成的277年里,货币是银、钞、钱兼行,观其钱文没有称“元宝”者。事实上,明朝一代,专以“通宝”为钱文,废除了“元宝”之称。究其原因,一是避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名讳;二是“元宝”二字可附合作“元朝之宝”于意不妥,故明代自大中钱到永历钱,不论大小,都固定称“通宝”,其读法方面也基本上废除了其它各种而独行顺读了。因此,从现已出土的明实物和史书记载的钱币中,我们不难发现,终明一朝,没有称作“元宝”的钱币存世。那么,如何理解“大明元宝”银锭呢?后世的臆造品?抑或现代人的伪作?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另一种解释:亦即明末清初战乱时期朝廷无暇顾及于此,地方和民间的私铸物。这一点,也是应当给以充分的认识与考虑的。
6、大明元宝银锭上铸有铭文“丁丑年造”字样,然“丁丑年”指的是哪一年?笔者推算,终明一朝的277年,其“丁丑年”号有五次,详见下表:
年 代 甲子纪年 明帝年号 备 注
1397年 丁丑年 洪武三十年 明太祖朱元璋
1457年 丁丑年 天顺元年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
1571年 丁丑年 正德十二年 明武宗朱厚照
1577年 丁丑年 万历五年 明神宗朱翊钧
1637年 丁丑年 崇祯十年 明思宗朱由检
从上表中来看,明代有5个帝王统治时期分别拥有“丁丑年”号。因前已论述,“大明元宝”的铸造时间只能是明中叶以后的事,故明洪武三十年和明天顺元年不再作过多的考究,只从以下三个年号析之:
(1)明正德年间并未铸行年号钱,而今出土和传世的正德钱实物为后世补铸。旧日民间对正德钱有各种附会之说,如“正德为游龙,佩之渡江河,无波涛之厄”;“身边若有正德钱,赌钱就会赢”等等。因之明末清初以至民国,民间多有仿铸,数量颇多。另据1955年四川洪雅明墓出土实物,正德年间的银锭面文字属阴刻文,仍属早期的铸造形制,故可以推论明正德十二年铸造“大明元宝”的可能性极小,也不合明例。
(2)明万历年间铸有万历通宝铜钱,至今存世倘多。另有一种万历通宝银钱,传世较少见。据《续文献通考》引《春明梦余录》载:“万历中给事中郝敬钱法议曰:每钱一文。。。曰大明通宝”。然未见有实物出土。万历时,由于名臣张居正专权决断,厉行改革,尤其是推行了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一条鞭法”,封建经济
10. 古代的钱币非常好看,那它究竟是怎么铸成的
发现将红铜与锡、铅等金属熔融在一起,就能克服纯铜溶液粘稠、流动性差、质地不如石器坚硬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