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调料盒知名品牌有哪些
仅列举2014年调味盒十大品牌影响力排行的前7名并予以简单介绍。
第一名:茶花
福建茶花家居塑料用品有限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福州远洋塑料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塑料日用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民营企业。公司目前拥有3个大型生产基地,共占地200多亩,员工1500余人,年生产能力达4万吨以上。公司“茶花”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生产的“茶花”牌产品,连续10年销售业绩稳居国内主流终端卖场行业第一,公认为中国家居塑料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
公司坚持开拓创新、规模经营、品牌经营并举,经过多年的勤恳努力,取得了辉煌成绩。 几年来,公司荣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2006-2007年度纳税A级企业”、 “福建AA级信用企业”、“福建省守合同重信用单位”、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非晶表面技术开发项目的承担单位”“中国驰名商标”等数十项荣誉。
全国设有七个行销大区,拥有强大的销售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产品销售已覆盖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并且与沃尔玛、麦德龙等国际知名连锁超市及北京华联、京客隆、物美、大润发、华润集团、百联集团、永辉集团、百佳等国内知名超市终端建立了强强联手的密切合作伙伴关系。作为本土自主品牌,“茶花”将以振兴民族品牌,引领行业潮流为己任,将为广大消费者奉献高品质、新时尚的日用家居产品而不断努力奋斗!
第二名:紫丁香
中山市紫丁香集团公司始创于1995年,总部位于中山市东升镇和小榄镇,生产基地厂房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公司环境优美,绿化配套,办公区域高雅舒适,拥有良好的食宿条件和员工活动锻炼场所。公司是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高新科技民营企业。主要生产经营:高级保温瓶、冲茶器、玻璃器皿、日用陶瓷、塑料制品、五金制品、家居收纳品等家居日常用品。公司实行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体制,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平台。
公司18年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2007年开始全面向商场、超市终端销售领域进军,先后成立的23个分公司和办事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一、二线主要大中型城市。公司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产品自主开发,截至2012年申请的商标专利已超过八十个。上百个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美洲、欧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家居日用品生产行业的领军高科技企业。
第三名:特百惠
同时,在广州设有工厂,拥有先进的注塑技术和生产线,采用全球统一的原料和品质检验标准,产品同时供应欧、美、澳市场,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中国工厂已通过英国劳氏公司 ISO9001:2000 质量体系认证,生产过程和品质控制严格高效。
在 2000 年,特百惠(中国)有限公司对销售渠道及市场拓展模式进行了调整。根据中国国情,确立了以“特百惠专卖店”为主导渠道, 以会员制为特色的发展策略。目前,特百惠的业务已经发展到全国 300 多个城市和地区。在这些城市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特百惠专卖店 / 专柜购买他们喜爱的特百惠产品,并享受特百惠特别的体验式营销方式——理家会提供的轻松理家窍门和现代生活方式。
第四名:百露
百露是专业从事高品味的种生活品牌,具特色生活用品的品牌,所有产品都人性化设计,从人们日常生活出发,以为生活提供更多方便为目标,生产各类便利收纳产品。是国内最早提供便利收纳用品专业生产厂商之一 。百露生活秉承”关心生活细节,提供更有品味的产品”的宗旨,不断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生产的收纳凳系列,以其卓越的品质、极富创意及时尚新颖的外观设计;丰富多彩的市场营销手段、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得到了客户的广泛信任及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完整的营销体系,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 并且成为各大世界品牌赠品合作伙伴.
第五名:居元素
居元素,全球领先的厨房玻璃精品,从丹麦小镇Odense充满着简约到极致的后现代元素开始,并且与获得Formland等世界级设计大奖的丹麦著名设计师Frank Kerdil携手合作的那一天起,居元素便像一股席卷时尚圈的季候风,不仅带来独具风格的厨房玻璃精品,更引导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 每一款居元素产品不仅闪耀独特的创意智慧,更彰显精致的时尚品味,让现代家居生活,每一天都充满健康、关爱、快乐、智慧、时尚、品质、幸福。凭借近乎完美的厨房精品,深受消费者的信赖与喜爱,成为厨房玻璃用品首选品牌。
第六名:雅诚德
雅诚德陶瓷从 2004 年立至今,一直坚守和践行“高雅、诚信、品德”的经营理念,已发展成为拥有舒适的办公环境、先进的生产设备、高素质的技术研发人员、销售团队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陶瓷企业,生产基地 5 个,厂房面积 3 万多平方米,隧道窑 12 条,员工人数 1300 多人,年产量在 2010 年就突破 4000 万件。雅诚德以高雅的产品、务实创新的精神、诚信经营的宗旨,获得了市场的好评和认可,先后赢得了世界知名品牌“希米亚”和“迪士尼”的携手合作。
第七名:汇丰信佳
该公司是一家颇具规模生产家庭日用品的私营企业,主导产品有衣架,晒架,一次性纸杯……规格、品种繁多,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的生产供应商之一。
该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并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的认证,产品质量过硬,价格合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和推崇。
该公司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将一如既往秉承”品质为本,创意为魂”的企业宗旨,以”人性,时尚,环保”为主题,开发更多,更好的系列产品, 以一流的品牌和良好的服务来满足广大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真诚期待与各界朋友携手诚信合作,共创互惠双赢的美好未来!
『贰』 深圳市华新达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坑人记
谢谢提醒~!大家一定要对事情慎重~!正如上面那位朋友所说,多长几个心眼~
『叁』 上海市金山区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6年来,金山区福利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其中2003年达33亿元,同比增长31%,比1997年增长120%;累计利税12.3亿元,其中2003年达3.3亿元,同比增长51%,比1997年增长220%;全区福利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12.8亿元,比1997年增长48%;职工总数达17084名,其中残疾职工7005名。
6年来,金山区福利企业在支持区、镇两级财政用于扶贫帮困、助医、助学、助残、优抚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支出达3.7亿元,其中2003年达到7000多万元。区福利企业已成为扶持贫困村脱贫的重要渠道之一。2002年12月、2003年1月,金山区民政局代表上海分别两次参加了民政部、财政部召开的全国福利企业发展研讨会。
在上海市召开的2004年福利企业工作会议上,传来了金山区又获得上海市福利企业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的喜讯,至此,金山区已连续6年获得了这个殊荣。
这是上级对金山区福利企业管理工作的充分肯定;
这是金山区福利企业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
这是金山区从事福利企业管理工作同志们创新工作的结果。
金山区民政局分管负责人说,这些年来金山福利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市民政局、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各镇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基层民政干部和福利企业经营者的辛勤劳动,离不开区体改委、计委、工商、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对福利企业发展的保驾护航。
6年来,金山区福利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155亿元,其中2003年达33亿元,同比增长31%,比1997年增长120%;累计利税12.3亿元,其中2003年达3.3亿元,同比增长51%,比1997年增长220%;全区福利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12.8亿元,比1997年增长48%;职工总数达17084名,其中残疾职工7005名。
蛋糕越做越大
2003年4月29日,金山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金生,市民政局副局长王伟参加了区民政福利企业发展和管理会议。李书记在会上提出,福利企业要用足用好国家给的扶持、保护政策,为促进金山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李毓毅区长对福利企业很重视,在2003年区长办公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对福企的管理,进一步促进福企有序、健康发展,区委副书记张布尔要求我区福企向先进区县学习,进一步做大、做强;市局领导到金山调研时指出,政策是最大的资源、就业是最大的保障,要求进一步加快福利企业发展。
确实如此,金山的福利企业已突破了原有的小化纤、小化工、小五金为主体的产业格局,通过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狠抓技术改造,扶持强势企业,改造弱小企业,使产品、设备升级更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但增强了企业综合竞争力,还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仅2002年,金山福利企业引进大中型实体项目15个,注册资金6350万元,总投资达2.3亿元,预计正常投产后可新增产值6亿元,创利税5000万元。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向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机电成套设备等支柱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朱行镇的药业、干巷镇的汽配、枫泾镇的服装机械等,已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幸福牌床上系列产品、信谊大输液、立新电缆桥架、融氏玉米油等已成为上海名牌、优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据统计,2003年,金山区福利企业中利税超50万元的有118家,利税超百万元的有55家,其中300万元以上的有32家,500万元以上的有20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5家,今年还要培育若干家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骨干龙头企业。
机制越来越活
积极探索福利企业新的运行机制,就好比给福利企业加上了润滑油、增添了助推器。
6年来,金山区每年有一批福利企业进行改制,到目前共计已有176家福利企业进行了转制改制,占福利企业总数的61%。在改制过程中,他们充分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坚持实事求是、规范操作、合法转制,防止资产流失。近年来,金山区还探索出了一条集体控股、经营层集中持股、残疾职工特殊保障的新路子,构筑起了福利企业生存发展的新平台。通过改制,明晰了产权,转换了经营机制,盘活了存量资产,进一步调动了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加快了福利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加快了福利企业的发展步伐。拥有500多名职工的上海宏晨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改制后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到去年这家公司总资产已达6100万元,年销售产值达5100多万元,利税达600多万元,比改制前的1997年增长11倍,目前已形成出口创汇基地。漕泾镇原有一家福利企业很不景气,在区领导的支持下,引进了新的项目、资金和人才,并及时改制为上海浙东建材有限公司,企业由此迅速扩张,2003年产值8600万元,利税超过1000万元。上海金凯树脂化工有限公司改制后,激发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使树脂应用污水处理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2年利税比上年翻了一番多,达到500多万元。
道路越走越宽
金山福利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金山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为残疾职工提供了生存空间,更为可喜的是,使一大批“残人”变成了“财人”和“才人”。
“安置一人,解放一家,安置一批,稳定一片”。现在,金山区共安置残疾职工7005名,占全区残疾人总数的66%,占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80%以上,残疾职工的收入逐年提高。朱行镇由于发展了福利企业,不但解决了全镇残疾职工就业,还吸收临近两个镇的残疾人就业。2002年,金山区是郊区“推保”工作的试点单位,区民政局按照上级部署,把推进残疾职工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大事来抓,做到应保尽保落到实处。每年开展“扶残帮困送温暖”活动,春节、国庆期间,区、镇、福利企业总要走访慰问残疾职工,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金山区每年组织几批残疾职工代表开展“自强者之旅”活动,使他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上海金山易通汽车离合器厂不但为困难残疾职工家庭提前支付生活费,还组织残疾职工开展上海市区一日游活动。漕泾镇共有残疾人570名,该镇上海浙东建材有限公司就安置了250名残疾职工,占全镇残疾人的44%,并认真维护残疾职工平等参与社会,共享社会文明的权益,从而大大减轻了政府扶贫救济的压力,促进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金山福利企业在支持敬老院翻建、改建、扶贫帮困、残疾人救济保障、优抚对象慰问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方面,每年支出达5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区府实事项目的顺利实施。多年来,上海金山卫纺织厂在坚持对残疾职工同工同酬的同时,又承担着镇敬老院所有水、电费用,逢年过节,还坚持为老人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让老人们安度晚年。上海漕泾空调器配件厂自建厂以来,一直为敬老院建设服务,同时积极支持村级道路、自来水工程建设,以及电话、有线电视网的铺设,去年,用于各项福利事业的开支达160万元。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金山区福利企业正积极探索新一轮残疾职工的就业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充分凸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大力推进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http://www.soujiu.com
6年来,金山区福利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其中2003年达33亿元,同比增长31%,比1997年增长120%;累计利税12.3亿元,其中2003年达3.3亿元,同比增长51%,比1997年增长220%;全区福利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12.8亿元,比1997年增长48%;职工总数达17084名,其中残疾职工7005名。
6年来,金山区福利企业在支持区、镇两级财政用于扶贫帮困、助医、助学、助残、优抚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支出达3.7亿元,其中2003年达到7000多万元。区福利企业已成为扶持贫困村脱贫的重要渠道之一。2002年12月、2003年1月,金山区民政局代表上海分别两次参加了民政部、财政部召开的全国福利企业发展研讨会。
在上海市召开的2004年福利企业工作会议上,传来了金山区又获得上海市福利企业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的喜讯,至此,金山区已连续6年获得了这个殊荣。
这是上级对金山区福利企业管理工作的充分肯定;
这是金山区福利企业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
这是金山区从事福利企业管理工作同志们创新工作的结果。
金山区民政局分管负责人说,这些年来金山福利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市民政局、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各镇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基层民政干部和福利企业经营者的辛勤劳动,离不开区体改委、计委、工商、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对福利企业发展的保驾护航。
6年来,金山区福利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155亿元,其中2003年达33亿元,同比增长31%,比1997年增长120%;累计利税12.3亿元,其中2003年达3.3亿元,同比增长51%,比1997年增长220%;全区福利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12.8亿元,比1997年增长48%;职工总数达17084名,其中残疾职工7005名。
蛋糕越做越大
2003年4月29日,金山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金生,市民政局副局长王伟参加了区民政福利企业发展和管理会议。李书记在会上提出,福利企业要用足用好国家给的扶持、保护政策,为促进金山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李毓毅区长对福利企业很重视,在2003年区长办公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对福企的管理,进一步促进福企有序、健康发展,区委副书记张布尔要求我区福企向先进区县学习,进一步做大、做强;市局领导到金山调研时指出,政策是最大的资源、就业是最大的保障,要求进一步加快福利企业发展。
确实如此,金山的福利企业已突破了原有的小化纤、小化工、小五金为主体的产业格局,通过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狠抓技术改造,扶持强势企业,改造弱小企业,使产品、设备升级更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但增强了企业综合竞争力,还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仅2002年,金山福利企业引进大中型实体项目15个,注册资金6350万元,总投资达2.3亿元,预计正常投产后可新增产值6亿元,创利税5000万元。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向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机电成套设备等支柱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朱行镇的药业、干巷镇的汽配、枫泾镇的服装机械等,已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幸福牌床上系列产品、信谊大输液、立新电缆桥架、融氏玉米油等已成为上海名牌、优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据统计,2003年,金山区福利企业中利税超50万元的有118家,利税超百万元的有55家,其中300万元以上的有32家,500万元以上的有20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5家,今年还要培育若干家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骨干龙头企业。
机制越来越活
积极探索福利企业新的运行机制,就好比给福利企业加上了润滑油、增添了助推器。
6年来,金山区每年有一批福利企业进行改制,到目前共计已有176家福利企业进行了转制改制,占福利企业总数的61%。在改制过程中,他们充分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坚持实事求是、规范操作、合法转制,防止资产流失。近年来,金山区还探索出了一条集体控股、经营层集中持股、残疾职工特殊保障的新路子,构筑起了福利企业生存发展的新平台。通过改制,明晰了产权,转换了经营机制,盘活了存量资产,进一步调动了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加快了福利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加快了福利企业的发展步伐。拥有500多名职工的上海宏晨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改制后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到去年这家公司总资产已达6100万元,年销售产值达5100多万元,利税达600多万元,比改制前的1997年增长11倍,目前已形成出口创汇基地。漕泾镇原有一家福利企业很不景气,在区领导的支持下,引进了新的项目、资金和人才,并及时改制为上海浙东建材有限公司,企业由此迅速扩张,2003年产值8600万元,利税超过1000万元。上海金凯树脂化工有限公司改制后,激发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使树脂应用污水处理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2年利税比上年翻了一番多,达到500多万元。
道路越走越宽
金山福利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金山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为残疾职工提供了生存空间,更为可喜的是,使一大批“残人”变成了“财人”和“才人”。
“安置一人,解放一家,安置一批,稳定一片”。现在,金山区共安置残疾职工7005名,占全区残疾人总数的66%,占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80%以上,残疾职工的收入逐年提高。朱行镇由于发展了福利企业,不但解决了全镇残疾职工就业,还吸收临近两个镇的残疾人就业。2002年,金山区是郊区“推保”工作的试点单位,区民政局按照上级部署,把推进残疾职工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大事来抓,做到应保尽保落到实处。每年开展“扶残帮困送温暖”活动,春节、国庆期间,区、镇、福利企业总要走访慰问残疾职工,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金山区每年组织几批残疾职工代表开展“自强者之旅”活动,使他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上海金山易通汽车离合器厂不但为困难残疾职工家庭提前支付生活费,还组织残疾职工开展上海市区一日游活动。漕泾镇共有残疾人570名,该镇上海浙东建材有限公司就安置了250名残疾职工,占全镇残疾人的44%,并认真维护残疾职工平等参与社会,共享社会文明的权益,从而大大减轻了政府扶贫救济的压力,促进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金山福利企业在支持敬老院翻建、改建、扶贫帮困、残疾人救济保障、优抚对象慰问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方面,每年支出达5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区府实事项目的顺利实施。多年来,上海金山卫纺织厂在坚持对残疾职工同工同酬的同时,又承担着镇敬老院所有水、电费用,逢年过节,还坚持为老人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让老人们安度晚年。上海漕泾空调器配件厂自建厂以来,一直为敬老院建设服务,同时积极支持村级道路、自来水工程建设,以及电话、有线电视网的铺设,去年,用于各项福利事业的开支达160万元。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金山区福利企业正积极探索新一轮残疾职工的就业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充分凸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大力推进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http://www.soujiu.com
『肆』 五金包括什么的啊
五金:指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同,传统的五金制品,也称“小五金”。
1、金:读作jīn,本意是名词,赤黄色贵重矿物、国际货币标准。
2、银:为过渡金属的一种。化学符号Ag。银是古代就已知并加以利用的金属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贵金属。
3、铜: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的金属,自然界中的铜,多数以化合物即铜矿石存在。
4、铁:占地壳含量的4.75%,仅次于氧、硅、铝,位居地壳含量第四。
5、锡: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便发现并使用锡了。在我国的一些古墓中,便常发掘到一些锡壶、锡烛台之类锡器。
(4)露华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扩展阅读:
1、我国是世界五金生产大国之一,已经成为世界五金加工大国和出口大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和消费潜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五金行业在新的形势下,集群发展也具有明显的特点。
2、五金类产品种类繁多,规格各异,但是五金类产品在家居装饰中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选择好的五金配件可以使很多装饰材料使用起来更安全、便捷。
3、中国五金产业从“小五金”迈向现代五金,面对的是包括工具五金、建筑五金、锁具安防、厨卫产品、日用五金等内在的几大领域,每年贸易总额达10000亿美元的国际市场。
4、五金工具产品需求很旺盛,特别是礼品工具套装的出现,为五金工具行业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园林工具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普通老百姓家庭。
『伍』 一看吓一跳,中国到底有多少企业被外资控制
网页链接
我的图书馆 留言交流 搜文章 找馆友 分享 更多 一看吓一跳,中国到底有多少企业被外资控制。 2016-05-22 赵金成0 阅 24728 转 82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中国人醒醒吧】外资控制中国企业知多少?你所不知道的经济安全威胁!! 据“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一年前(2006年7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玻璃行业、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20%的医药企业在外资手中。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还仅是一年前的情况,现在外资兼并又有了新的恶性发展。 凡外国资本对我国企的兼并,其结果无一不是在廉价占有我优质资产和庞大市场份额而大发横财后将我企业品牌和技术统统垄断扼杀,并将所有债务、失业、金融风险、穷困及堆积如山的严重社会矛盾全部留给我。这方面私募基金(PE)与专业跨国公司并无实质性区别,但私募基金、投资银行的兼并却多了一个二道贩子剥层皮。 在金融业方面,2004年新桥资本(也是PE)最终控股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现已被美国花旗银行持股36%,其余各大国有银行及金融机构外资持股均已达25%(其中PE占相当大比例)。 造纸行业 我国造纸企业约3600家,产量5600万吨(2005),近10年来,生产和消费均以10%以上速度增长,产能占世界10%,消费占世界14%,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多数企业资金短缺、技术装备和原料均严重依赖国外,低档产能过剩,高档纸供不应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际纸业巨头如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印尼金光集团等,纷纷以合资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如2005年,国际纸业和太阳纸业在兖州共建合资公司,投资1.6亿美元上30万吨液体包装纸生产线,华泰集团2006年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在山东东营合资建设年产20万吨的高级超压纸项目等。 CVC并购晨鸣案:晨鸣纸业集团为中国纸业龙头企业,原为寿光造纸厂,产能0.6万吨,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现总资产112亿元,拥有山东、武汉、江西、吉林、海拉尔等十几处生产基地,2005年纸产量210万吨,销售收入170亿元,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为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纸业50强。2006年5月,美国CVC(花旗集团与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管理私募基金27亿美元)与晨鸣签署了战略投资意向书,向CVC非公开发行10亿A股,募集50亿元,CVC将持有晨鸣42%股份,超过寿光国资局成为第一大股东。同年9月,此意向取消,改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组成银团申请60亿元长期项目贷款。 日化行业 洗涤品: 全国四大年产8万吨以上的洗衣粉企业,3家被外资收购。 美国宝洁利用其品牌优势和税收优惠,基本上挤垮了国内洗涤品企业,国内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几乎全军覆没。仅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四个品牌,就占有60%以上的国内市场,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垄断线。宝洁每招收一名员工,就意味着中国原洗涤剂企业有2~3名员工下岗。 在日化行业的合资中,外资通常利用中国企业原有的生产线和营销渠道,为外资品牌打工,同时冷落中方企业原有品牌。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外方口头承诺自己的“洁诺”牌和“中华”牌的投入比是4:6,但并未兑现,中华牙膏多年为联合利华贡献8亿到9亿的销售额。 中国著名商标美加净: 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跨国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资,实际上是将“美加净”逐出市场,为自己的品牌开路。上海家化的销售额从3亿元骤降至600万元。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失去了宝贵时机。 化妆品: 法国欧莱雅正在快速占领中国市场。2003年该公司收购小护士,2004年收购羽西。在彩妆领域排名第一,在护肤领域完成两次并购后名列第二。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跨国公司占据国内高端市场后,正在向中低端品牌发展,冲击本土企业。如联合利华从2005年加强二三级城市的布点分销。宝洁将飘柔、汰渍等产品大幅度降价、大力在全国推销玉兰油。欧莱雅收购小护士之后正寻找合作伙伴开拓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美国雅芳和日本资生堂等也蠢蠢欲动。 2007年2月,作为全国护肤品行业第一的北京大宝,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全部股权(北京三露厂国有股83.42%,职工持股会16.58%),3月与美国强生签订了转让全部股权的合同。2005年,大宝销售额为7.8亿元(占全国市场1%),在国内护肤品企业中排名第一,这样,强生就拥有了大宝遍布全国的二、三线营销网络。 化妆品企业淘汰率很高,两年前全国有5000多家,现只剩3300家,2005年外资化妆品企业有130多家,占有国内40%的销售额和80%以上的利润(外资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0%以上,内资企业仅2-3%)。目前活跃于市场的本土品牌还有隆力奇、拉芳、丁家宜等20余种,随着外资企业瞄准三、四线城市,国内品牌的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制药: 华药集团:国内最大抗生素生产基地,2004年销售收入78亿元,居全行业第二。2005年落到行业第四,亏损2千万元。公司陷入债务困境。2004年进行股权改革。将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华北制药”4.07亿股国有股折10亿元,另5820万国有股以2亿元卖给荷兰DSM(欧洲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一并抵偿所欠“华北制药”债务。 DSM 遂获得华北制药7.4%股权。2007年2月DSM再用3500万美元购得华北制药25%股权;另出资1.06 亿美元与华药集团的青霉素和维生素业务合作成立新公司,占49%股权。DSM成为华北制药第二大股东。 哈药集团:2005年,香港中信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联合投资获得控股权(?)。 盖天力: 2006.10,拜耳医药保健(BHC)与我东盛科技之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签署协议,以10.72亿元收购后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浆、“信力”止咳糖浆等业务和相关资产,收购金额10.72亿元(1.08亿欧元),东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药OTC业务。此为医药领域最大外资并购案。 2007.2,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和住友商事(中国)有限公司分别购买河南天方药业集团16%和4%股权。天方药业由此从国有股份企业变为中外合资企业。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企业都是外资控制的合资企业?) 小五金电器 法国SEB并购国内压力锅老大苏泊尔: 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力锅市场40%。2005年全国炊具行业销售额50亿元, 2006年上半年苏泊尔主营业务收入达5.7亿。苏泊尔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称号,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 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的头号品牌)以2.4亿欧元,购得苏泊尔52.74-61%的股权(苏泊尔及相关公司以18元/股卖给SEB共2.5亿股14.38%股权;以同等价格向SEB增发4000万A股、要约收购苏泊尔4860-6645万股),控股苏泊尔。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烹饪炊具分会的8家副理事单位中的6家,如爱仕达、沈阳双喜等,2006年8月发布声明,反对苏泊尔并购案。他们指出:苏泊尔在炊具行业销售额已过20%,根据《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并购方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的和市场占有率达20%的,并购导致一方市场占有率达到25%或者一年内连续并购10家企业的,都必须向商务部和工商总局报告。苏泊尔的并购触及四条“红线”中的三条;一旦这种垄断式的并购成为事实,行业良性竞争格局将变为以价格战、广告战等先导的恶性竞争,国内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将造成大量员工失业。仅在广东彩塘镇一地,炊具五金小企业就有上千家之多。商务部对此案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后,于2007年4正式下文批准。 SEB与上海电熨斗总厂合资的教训: 上海电熨斗总厂的“红心牌”电熨斗曾占有47.4%的国内市场份额,1993年品牌评估价值达1.3亿元。 1996年4月,SEB与该厂共出资1650万元(SEB出资60%)组建上海赛博电器有限公司。公司董事会5人,法方占3个名额。法方利用控股权,把红心变成加工车间,高进低出,转移利润;利用中方多年积累的销售队伍和人脉资源,使SEB的特福、好运达品牌低成本打入内地数百个商场,并实行专柜分割,贬低红心品牌,把外方品牌定在高端。由于推广力度存在明显歧视,使“红心”的市场占有率锐减到20%。中方董事多次要求引进或开发新产品或被法方拒绝,处处掣肘,董事会议冲突不断,合资公司三年累计亏损3千万,财务报表年年获通过。最后中方被迫撤出。1999年,法方全面接手并将合资公司改为独资公司,留给中方一屁股烂账。 中方总经理(前上海电熨斗总厂副厂长)告诫那些正与外资谈合作的国内企业:不可轻易让外资控股。 双喜炊具销售总经理马德桃:并购之初,外方先充分掌控被并购品牌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品牌,之后就雪藏国内品牌,利用国际品牌的溢价能力,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市场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外资用钱把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打工者角色上。 南孚电池: 南孚的前身是福建南平电池厂,最初注册资本不到200万元,生产过糊式电池。1990年代中期,电池需求猛增,公司迅速发展。21世纪初,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6亿元,利润2亿元以上,在全国有300多个销售点,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1988年,南平电池厂以28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40%股权)与福建兴业银行(投90万元,15%)、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福建分公司(基地福建,20%)、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的子公司,25%),合资组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1998年,根据《商业银行法》,兴业银行退出,将其所持15%股份卖给南孚全体职工出资组建的大丰电器。 1999年9月,南平市政府要搞“产权改革”、“靓女先嫁”,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挂钩。该公司下属鼎晖公司联合荷兰国家投行投100多万美元,摩根士丹利投400万美元、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1000万美元,与中方各股东在香港组建“中国电池”,四家外资股东共占49%股份,中方股东将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占中国电池51%股份。“中国电池”遂对南孚绝对控股。 1999年,华润百孚炒金巨亏,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的8.25%股份出让,并将另外20%股份转让给基地总公司的另一子公司。2001年,该子公司将此20%股份以7800万转让给富邦控股,富邦控股又以1500万美元转让给摩根士丹利。
『陆』 深圳罗湖区的钻石珠宝
水贝珠宝交易中心、泊林珠宝交易中心、万山珠宝园、阳光天地、金丽珠宝大厦、做钻石的公司永恒印记、长宁钻石 。我个人比较熟悉的就这些。你也可以自己过来这边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