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简要阐述急救的原则有哪些
1.先抢后救:使处于危险境地的伤病员尽快脱离险地,移至安全地带后再救回治。
2.先重后轻:对大出血答、呼吸异常、脉搏细弱或心跳停止、神志不清的伤病员,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挽救生命。昏迷伤病员应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伤口处理一般应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并尽快妥善地转送医院。
3.先救后送:现场所有的伤病员需经过急救处理后,方可转送至医院。
㈡ 性中毒的现场急救应遵循哪些原则
1、急性中毒的急来救
急源性中毒的救治要及时准确。在初步处理的同时要尽快设法查明中毒原因,立即终止接触毒物,阻止毒物继续侵害人体,并尽快使其排出或分解。
2、阻止毒物继续吸收
将病人撤离中毒现场或去除中毒源,脱去污染的衣服,皮肤粘膜沾染的毒物应尽快冲洗,可采用清凉冷水冲洗,因热水可使血管扩张而可能保进毒物吸收,故不宜采用。冲洗要充分,否则可使毒物吸收面积扩大。
3、口服中毒
口服中毒者应立即停止服用,设法促其呕吐,简单有效的办法是用手指刺激舌根部,神志清楚者可令其饮大量清水,然后刺激舌根而引起呕吐,如此反复进行,直到胃内容物全部呕吐为止。
4、腐蚀剂中毒
腐蚀剂中毒者可灌服牛奶、蛋清或植物油。对口服中毒者采用洗胃法是清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毒物的行之有效方法,将洗胃管经口腔插入胃,注意避免误入气管,先将胃内容物抽出,然后注入200--300毫升清洗液,再抽出洗液,然后再注入清洗液,如此反复,直至洗出液澄清为止。有必要时可进行手术切开洗胃,洗胃一般在服毒后6小时内效果较好。
㈢ 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先复后固的原则。
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至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骨折固定。
2、先止后包的原则。
遇有大出血又有创口者时,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并对创口进行包扎。
3、先重后轻的原则。
指遇有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应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教较轻的伤病员。
4、先救后运的原则。
发现伤病员时,应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抵达最近医院。
5、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
在遇有成批伤病员、现场还有其他参与急救的人员时,要紧张而镇定地分工合作,急救和呼救可同时进行,以较快地争取救援。
6、搬运与急救一致性的原则。
在运送危重伤病员时,应与急救工作步骤一致,争取时间,在途中应继续进行抢救工作,减少伤病员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
(3)机械性损伤的急救有哪些原则扩展阅读:
现场救护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
1、检查意识、呼吸、脉搏等状况及处理严重出血。
2、用绷带、三角巾、夹板固定受伤部位。
3、夹板的长度应能将骨折处的上下关节一同加以固定。
4、骨断端暴露,不要拉动,不要送回伤口区。
5、暴露肢体末端以便观察血液运行情况。
6、固定伤肢后,如可能应将伤肢抬高。
7、预防休克的发生。
8、如果离断肢残端出血多,呈喷射状,应先用指压止血法止血,然后上止血带,再行包扎。
9、对离断的肢体,应用三角巾、无菌敷料或清洁布料包扎好,外面套一层塑料袋,放在另一装满冰块或冰棍的塑料袋中保存。
10、用大量纱布压在肢体残端,采取回返式包扎法加压包扎。
11、如果离断的肢体留有部分相连,则直接包扎,并按骨折固定法进行固定。
12、如有大的骨块脱出,应同时包好,一同送医院。
参考资料:网络-现场急救
㈣ 现场急救中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先复后固的原则。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至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骨折固定。
(2)先止后包的原则。遇有大出血又有创口者时,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并对创口进行包扎。
(3)先重后轻的原则。指遇有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应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
(4)先救后运的原则。发现伤病员时,应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抵达最近医院。
(5)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在遇有成批伤员、现场还有其他参与急救的人员时,要紧张而镇定地分工合作,急救和呼救可同时进行,以较快地争取救援。
(6)搬运与急救一致性的原则。在运送危重伤病员时,应与急救工作步骤一致,争取时间,在途中应继续进行抢救工作,减少伤病员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
在无法抵御自然灾害面前,每个人都能掌握正确的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显得十分重要,在意外发生后,第一时间的妥善急救对于挽救生命以及后续治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机械性损伤的急救有哪些原则扩展阅读:
生产现场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痛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
(1)避免直接接触伤病者的体液。
(2)使用防护手套,并用防水胶布贴住自己损伤的皮肤。
(3)急救前和急救后都要洗手,并且眼、口、鼻或者任何皮肤损伤处一旦溅有伤病者的血液,应尽快用肥皂和水清洗,并去医院。
(4)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尽量使用人工呼吸面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你掌握多少现场急救知识?
㈤ 意外伤害的急救原则是什么
1.
遇到意外伤害发生时,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镇静,并设法维持好现场的秩序回。
2.
在周围环境不危答及生命条件下,一般不要轻易随便搬动伤员。
3.
暂不要给伤病员喝任何饮料和进食。
4.
如发生意外,而现场无人时,应向周围大声呼救,请求来人帮助或设法联系有关部门,不要单独留下伤病员无人照管。
5.
遇到严重事故、灾害或中毒时,除急救呼叫外,还应立即向有关政府、卫生、防疫、公安、新闻媒介等部门报告,现场在什么地方、病伤员有多少伤情如何、都做过什么处理等。
6、根据伤情对病员边分类边抢救,处理的原则是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
7、对呼吸困难、窒息和心跳停止的伤病员,从速置头于后仰位、托起下颌、使呼吸道畅通,同时施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复苏操作,原地抢救。
8、对伤情稳定,估计转运途中不会加重伤情的伤病员,迅速组织人力,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分别转运到附近的医疗单位急救。
9、现场抢救一切行动必须服从有关领导的统一指挥,不可各自为政。...
㈥ 大学生急救的几个原则包括
大学生急复救原则包括:
1、准确判断制伤情。不但应迅速明确损伤部位,还应确定其损伤是否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2、迅速而安全的使伤员离开现场。搬运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道畅通和适当的体位。
3、心搏和呼吸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4、将伤患置於正确舒适的姿势,防止病情恶化。
5、保暖,但避免过热而出汗。
6、给予伤患心理支持。
7、详细记录,并随时观察伤患病情的变化。
(6)机械性损伤的急救有哪些原则扩展阅读:
急救程序
1、确保环境安全(Danger)—观察及评估当时现场环境是否会对施救者或伤者构成危险,如有请先移除所有危险因素,如危险因素不能在短时间内移除(如火灾等),就应考虑把伤者移离现场。除非不移动伤者会造成更大危险甚至危及性命,否则尽可能不要移动伤者。
2、检查伤者清醒及反应程度(Response)—在伤者的双耳呼叫及轻摇双肩五至十秒,以测试伤者的反应,如没反应,应找旁人前来协助。
3、检查脉搏和循环征象(Circulation)检查颈动脉,急救员应将食指和中指从伤者喉核向自身方向滑下约2.5厘米。检查呼吸及脉搏应在十秒之内完成。
㈦ 机械性损伤紧急救护的原则和步骤。详细点~
1.快抢指从现场抄,迅速将伤员抢救至安全处,避免继续或再次受伤。
2.快救根据伤情,全力抢救患者生命,确保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心肺复苏: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施行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情况紧急条件具备做气管插管或环甲膜穿刺。
控制外出血:指压法、加压包扎法,靠近伤口近端上止血带。
改善呼吸功能:妥善处理开放性气胸、多处骨折、张力性气胸、严重血气胸等。
固定骨折:需将骨折部位可靠固定,避免骨端损伤其他组织。
包扎伤口。
防治休克:主要是止痛、有效止血和扩容。内出血穿抗休克裤。
3.快送经急救处理,待伤情稳定、出血控制、呼吸好转、骨折固定、伤口包扎后,专人迅速护送伤员到医院。搬运时不得加剧损伤,疑有脊柱骨折,应3人平台置放伤员于硬板床上,胸部损伤重者,宜取伤侧向下的低斜坡卧位,以利健肺呼吸。若乘飞机等快速运输工具,病人头部须朝后(与飞行方向相反),避免脑缺血突然死亡。
㈧ 有关急救的原则都有哪些
现场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经过现场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优先抢救。这是总的原则。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还必须遵守以下6条原则。。
(一)先复后固的原则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固定骨折的原则。
(二)先止后包的原则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创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的原则。
(三)先重后轻的原则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就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
(四)先救后者的原则过去遇到伤病员,多数是先送后救,这样常担误了抢救时机,致使不应死亡者丧失了性命。现在应把它颠倒过来,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到达目的地。
(五)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在遇到成批伤病员时,又有多人在现的情况下,以较快地争取到急救外援。
(六)搬运与医护的一致原则过去在搬运危重伤病员时,搬运与医护、监护工作从思想和行动上的分家现象。搬运是由交通部门负责,途中医护是卫生部门来协助,好似只有协助之责。
在许多情况下,协调配合不好,途中应该继续抢救却没有得到保障,加之车辆严重颠簸等情况,结果增加了伤病员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屡见不鲜。医护和抢救应在任务要求一致、协调步调一致、完成任务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在运送危重伤病员时,就能减少痛苦,减少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
过去急救是”抬起来就跑”的办法,这一概念在国际范围内已基本上被”“暂等并稳定伤情”这样一种思想所代替。这一稳定方针已经表明可以的效地降低战争与和平时期急救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在”“暂等并稳定伤情”时,并不是把伤病员搁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员在紧张地为马上转送伤病员做应做的打通气道、心肺脑复苏、控制大出血、制动骨折,少搬运中,未经训练者更应该注意。
目前,各先进国家大加强了院外急救和运送工作,如美国目前伤员的运送,从接到呼救信号到送往医院所需只有37分钟左右,大大减少了死亡率,充分说明时间就是生命。
三.急救时间的标准
根据大量急救实践,急救者越早接近伤病员,受伤后急救时间越会缩短,伤病员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期:伤后12小时内。
较佳急救期:伤后24小时内。
延期急救期:伤后24小时以后。
㈨ 急救有哪些原则
机智、果断
发生伤亡或意外伤害后4~8min是紧急抢救的关键时刻,失去这段宝贵时间,伤员或受害者的伤势会急剧变化,甚至死亡。所以要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冷静科学地进行紧急处理。发生重大,恶性或意外事故后,当时在现场或赶到现场的人员要立即进行紧急呼救,立即向有关部门拨打呼救电话,讲清事发地点、简要概况和紧急救援内容,同时要迅速了解事故或现场情况,果断、机智、迅速和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应急措施和安全对策,防止事故、事态和当事人伤害的进一步扩大。
及时、稳妥
当事故或灾害现场十分危险或危急,伤亡或灾情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时,要及时稳妥地帮助伤(病)员或受害者脱离危险区域或危险源,在紧急救援或急救过程中,要避免发生二次事故或次生事故,并要采取措施确保急救人员自身和伤病员或受害者的安全。
正确、迅速
要正确迅速地检查伤(病)员、受害者的情况,若发现心跳呼吸停止,要立即进行心脏按摩、人工呼吸,一直要坚持到医生到来;如伤(病)员和受害者出现大出血,要立即进行止血;若发生骨折,要设法进行固定等。医生到后,简要反映伤(病)员的情况、急救过程和采取的措施,并协助医生继续进行抢救。
细致、全面
对伤(病)员或受害者的检查要细致、全面,尤其是当伤(病)员或受害者暂时没有生命危险时,要再次进行检查,不能粗心大意,防止临阵慌乱、疏忽漏项。对头部伤害的人员,要注意跟踪观察和对症处理。
在给伤员急救处理之前,首先必须了解伤员受伤的部位和伤势,观察伤情的变化。需急救的伤员伤情往往比较严重,要对伤员重要的体征、伤情、症状进行了解,绝不能疏忽遗漏。通常在现场要作简单的体检。
现场简单体检
心跳检查:正常人每分钟心跳为60~80次,失血过多,严重创伤的伤员,心跳增快,且力量较弱,脉搏细而快。
呼吸检查:正常人,每分钟呼吸数为16~18次,重危伤员,呼吸变快、变浅,不规则。当伤员临死前,呼吸变得缓慢,不规则,直至呼吸停止。通过观察伤员胸廓起伏可知有无呼吸。如果呼吸极其微弱,不易看到胸廓明显的起伏,可以用一小片棉花或薄纸片、较轻的小树叶等放在伤员鼻孔旁边,看这些物体是否随呼吸飘动。
瞳孔检查:正常人两眼的瞳孔等大、等圆,遇光线能迅速收缩。受到严重伤害的伤员,两瞳孔大小不一,可能缩小或放大,用电筒光线刺激时,瞳孔不收缩或收缩迟钝。当伤员瞳孔逐步散大,固定不动,对光的反应消失时,伤员趋于死亡。
㈩ 机械性损伤有哪些
1、按致伤物性状钝器伤:锐器伤、火器伤。
2、按损伤类型:自杀伤、他杀伤、意外或灾害伤。
3、按损伤程度:重伤、轻伤、轻微伤。
4、特殊类型损伤:交通损伤、坠落伤、颅脑损伤。
(10)机械性损伤的急救有哪些原则扩展阅读:
损伤根据其性质和特点,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如下七种:
1、按损伤部位分类 外伤、内伤。外伤是指皮、肉、筋、骨损伤,临床可分为骨折、脱位与筋伤;内伤是指脏腑损伤及损伤所引起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各种损伤内证。
2、按损伤的发生过程和外力作用性质分类 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急性损伤是指由于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慢性劳损是指由于劳逸失度或体位不正而外力又经年累月作用于人体所致的病证。
3、按受伤时间分类 新伤、陈伤。新伤主要是指受外力作用后发生病证并立即就诊者;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4、按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分类 闭合性、开放性。闭合性损伤是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开放性损伤是指由于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流血,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5、按受伤程度分类轻伤、重伤。
6、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类 生活损伤、工业损伤、农业损伤、交通损伤、运动损伤等。
7、按致伤因素的性质种类分类 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生物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