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有姓昌的吗
分布
(已知的昌氏群居地,不断添加中)
1、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回县有昌氏。安徽省巢湖市有东昌答村,南昌村有昌氏群居
2、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昌家屯有昌氏群居。
3、江西省萍乡县荷尧镇青云村严鹰山(古称茂田)
4、江西省万安县枧头乡南洲大队富田村小组,有五六十户昌氏人家。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新安坪高东村。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欧里镇下麻田村、昌坊村。此地昌氏修有昌氏宗祠。
7、湖北省仙桃市龙华山办事处昌家湾村等地有昌姓人家数千人。
8、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乡有昌氏群居。
9、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仁兆镇门戈庄有昌氏族人,约三百多户。
『贰』 中国农昌和名字有多少个
农(Nóng 农)源出有三:
1、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
2、出自以官名为氏。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农姓:
① 壮族侬姓改为汉姓。北宋时,赵宋明对广西农洞壮族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
② 羌族本有苏农氏,改汉姓为农氏。
得姓始祖: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易·系辞》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神农有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其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故农姓的始祖就是神农氏。
二、迁徙分布
(缺)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 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佑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三、历史名人
农 益:平南人,明永乐年举人,官训导,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 猷:明代官淳安县县令,多有惠政。
农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亦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配天:男,壮族,省优秀教师,株洲市铁路第二中学中教一级教师。1956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分配到株洲铁路机械学校任教。1978年调株洲铁路第二中学,主要从事仪器室、实验室管理工作。自制和修理教学仪器,电教器材,为学校节约万余元的费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开出率100%;在以电教促教学,电教成为德育工作手段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大桂:1963年12月生,云南文山人,壮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黄石市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副主任。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工作,1999年1月当选为黄石市人大代表。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其中8个课题和设计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并多次被该单位评为优秀工作者。
农文义:男,1926年10月生,广西平果县人,壮族。原任中共平果县纪检会专职委员。中共党员。1949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村、区长和文教、教育局长,县委临委秘书、县纪检会专职委员等职。在职38年间,其中搞农村工作5年,文教工作12年,办案工作21年。全国除福建、新疆、西藏、青海未到外,其余省、市、区均多次来往办案。有四次办案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里程最多。如1971年2月23日至9月20日,历时210天,往返乘坐车船28066公里(徒步和租自行车不计在内),到19个省、市、区的71个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办案(按60年代地图)。还到过越南胡志明主席革命根据地和高平省等地。晚年好学诗文,且何诗联刊物投搞。
农劲荪:民国初年天津爱国实业家、富商,霍元甲好友。
农加升:助理研究员。1932年6月出生,广西天等人。壮族。中共党员。曾任广西民族报社编辑部主任。是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广西民族语文学会会员,广西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广西壮学学会会员。50年代,党给壮族及一些需要创制文字的民族创造了新文字,他一辈子干着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广西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开发事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少至多。1986年,他在广西区语委业务处学校组工作时,与他人合编了一整套(小学双语文教材)1~6册,共32本(也称“三位一体”教材,是按汉语拼音、汉字、壮文三大对照编排的)。为了从理论上阐明壮文进学校和建立双语文教学体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他撰写了《试谈壮文进小学与建立双语文教学体系》、《壮族地区的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壮语文为主》、《壮文拼音与〈壮文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3篇论文。分别在《广西民族工作通讯》杂志、《广西民族报》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一书上公开发表,得到了同行者的赞赏和当时社会舆论的共鸣。第二篇论文还于1993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广西分会》评选为三等优秀论文奖。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文师资人才,1989年发起集资办学,与他人共同创办了“广西兴桂民族职业高级中学”。该校5年已培养出掌握汉壮双语文教学的师资159人。业绩曾入编《中国优秀人才事略大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英文版)等大型辞书中。
农冠品:1936年生,广西大新人。壮族诗人,民间文艺家。笔名夕明。196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广西文艺界工作。曾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广西民间文艺研究室主任;广西文联第四届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广西文联第五届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编委副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编委。广西政协第七届委员、法制委委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泉韵集》、《甜甜的乡情》、《布洛陀经诗译注》、《剪不断的情思》、《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等作品、译著,曾获广西人民政府振兴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以及全国多项奖。出版《爱,这样开始》、《岛国情》、《晚开的情花》、《醒来的大山》、《相思在梦乡》、《记在绿叶上的情》等诗集。还出版《民族文化论集》、散文集《风雨兰》、《热土草》及《鹦哥王》等文学专集
农秀琛:1935年生,广西龙州人。民间文艺家。1952年毕业于广西省立龙州中学。曾任小学教师、中学校长。1960年调往文化部门,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1992年任县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宁地区民间文学协会副主席。50年代起即致力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1958年在《民间文学》发表处女作《勇敢的阿刀》,该文先后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196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勇敢的阿刀》、《布独和各单》两个故事单行本。其作品在地、市、省及全国级刊物发表数十篇。代表作有《中法战争故事》和《红八军故事》等。一些作品被选入多种选集。曾主编龙州县《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等三大集成,被自治区评为优秀编辑、先进工作者;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三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个人成就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初置雁门郡,秦、汉因之。雁门郡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有雁门关,是长城重镇之一。
2、堂号
稼穑堂:相传农氏是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教民稼穑(种庄稼),该堂号由此而来。
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库资料得知。
名叫农昌和的
男:6332
女:1555
合计6887
资料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库
『叁』 潍坊荣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潍坊荣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1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机械加工,内钣金冲压等。容
法定代表人:于化昌
成立时间:2006-12-12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070522802613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潍坊市寒亭区开元街办南张氏叁村工业园内
『肆』 中国有姓昌的吗
昌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武清,山东平度、昌乐,山西长治,陕西韩城,江西崇仁,湖北芷江,福建清流,广东新会,云南马关、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景颇族、土家族有此姓。汉代有昌豨;南朝梁有昌义之,乌江人,北徐州刺史;宋代有昌正大,嘉定进士;明代有昌应时,嘉靖进士;清代有昌天锦,康熙乙未进士;又有昌新运,任守备。姓氏渊源系出有熊氏,是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黄帝有4妃 昌意,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玄嚣、昌意、龙苗。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西陵氏女,号嫘祖于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区)生第二个儿子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后来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为古代著名的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高阳氏。颛顼帝(zhuan xu)(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史书记载,轩辕黄帝在新郑称帝,曾带人两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治国和养生的道理。最富饶的汝河流域封给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个儿子昌意,昌意的儿子高阳,在黄帝死后,继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颛顼。颛顼死后,让位给大伯玄嚣的孙子高辛,为帝喾。喾死后传位于儿子尧,尧继位后欲让位给贤人许由,许由避让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尧之后让位给颛顼的后人舜。三皇五帝时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辖范围,昌意的后人出了两个伟人颛顼帝和舜帝。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之女,谓之嫘祖氏。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德盛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王世纪》里对这段历史记录得更为详实:“帝颛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嫘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女枢生颛顼于若水。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昌意部落原系居住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氐羌游牧民族,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说明秦在春秋前属古代氐羌族,《帝王世纪》、《水经注·若水》等诸史都有“昌意德劣,降居若水”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同彘(zhì)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长脑袋)、谨耳(小耳朵),人面(人的脸)、豕喙(猪的嘴),麟身(麒麟的身子)、渠股(两条腿幷生在一起)、豚止(猪蹄脚)。取淖(姓,音nào)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山海经》说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竹书纪年》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即韩流。《史记》略去韩流,不外乎是由于儒家认为猪图腾的韩流不应是黄帝之后。其实,良渚文化的神徽即含有猪的形象,必与韩流家族有关。养猪是农业文明的体现,猪图腾在夏代以前的分布见《山海经》记载。最显赫的猪图腾部族就是韩流。 《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昌姓-姓氏源流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 为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史记·五帝纪》等所载,黄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为高阳氏。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2)出自妊姓, 为黄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化成12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缳、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孙沿袭至今。 (3)出自黄帝有臣名昌寓 ,其后世子孙以昌为姓。 得姓始祖: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黄帝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我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我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昌姓-迁徙分布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 《史记》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 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种说法:一、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黄帝的一个儿子名叫“昌意”(为嫘祖所生),他的子孙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为姓。 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 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昌姓-具体分布(1)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昌家屯有昌氏300余户。 (2)江西省萍乡县荷尧镇青云村严鹰山(古称茂田)。 (3)江西省万安县枧头乡南洲大队富田村有昌氏五六十户约300人。 (4)江西省泰和县万和镇桑院大队昌家村有昌氏80余户,约400人。村长昌庆炽。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新安坪田高车村,有昌氏百余户。昌氏族人在该村的历史近千年,明洪武年间,该村属吉安府庐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欧里镇下麻田村有昌氏族人大约600人、昌坊村有1000余人。昌坊村村长昌梅生。此地修有昌氏宗祠。是当地旅游村,首富村。 (7)湖北省仙桃市大昌湾、小昌湾(现已成为市区)、彭场镇、邓李湾、下查埠、沙咀等地有始祖友谅公支下数千人。潜江市城关、造台村、东门口、积玉口千余人同为友谅公后裔。 (8)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狮子脑、牛头山都有昌氏族人的祖居村落。武汉市现在共有昌氏1267人,这不包括其配偶。如果加上其配偶人数,大约有1700余人。 (9)湖北省孝昌县有始祖万隆公支下世系数十人。 (10)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乡有昌氏群居。 (11)湖南张家界人,我们这里有400多昌氏族人。 (12)广西省桂平市金田镇安众村现有昌氏族人约1500人。 (13)广西桂林全州县昌郑大队昌家村有400多人。 (14)陕西省汉中市城古县沙河营镇西湾村现有昌姓108人. (15)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东王屋有昌姓人大约200人。 (16)山东省泰安市肥城石横村及济南市齐河等几个村都有昌氏群居.总共大约有1000多人姓昌. (17)江苏宿迁城区有几十家昌姓,据说他们是由山东迁徙至江苏的。 (18)江苏宝应县有昌氏族人祖居地。 (19)江苏南京市迈苯桥街和蒋王庙街聚居有昌氏族人. (20)四川省邻水县九峰乡金坪村昌家槽现住有昌姓族人。 (21)丰都县、广安县有昌氏族人祖居村落。 (22)四川省岳池县境内居有昌氏家族约5000人。 (23)在重庆忠县双桂镇赶场村有个叫昌家沟的地方,那里都是姓昌的;以及其他几个村均有昌姓 (24)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柘镇东昌村、北昌村、西昌村、昌宅村等地有共有昌氏族人约10000人左右。巢湖市市内也有不少昌姓人家散居。(昌勇、昌献双提供) (25)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有昌氏群居。 (26)河南省洛阳市有昌氏族人1000多人,始祖大概是从湖南迁徙来洛阳的,老兄弟3个分开了。老大在洛阳伊川,老大那里是昌邑村,大都是姓昌,最少有800人以上。老二好象在洛阳新店,我们是老三的后代在洛阳郊区许家村,现在已经划归老城了。 (27)河南省信阳市吴店镇有昌氏数百人群居。 (28)河南省西华县西夏乡奉先寺有昌姓人家约200人。 (29)海南省文昌县昌宿公社有数百户昌氏族人。 (30)海南省屯昌县南吕镇后岭村昌氏始祖:奇善公于康熙年间由福建蒲田迁至海南。到2005年的现在,已有439年的历史历经十七代,已发展有400余人。 昌姓-昌姓文化昌姓比较少见,却有着十分光彩的家世背景,其源流共有三支,其中两支是黄帝后裔。 (1)是黄帝的嫡子昌意的后裔。昌意就是颛顼帝的父亲,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血脉。《风俗通》记载:昌姓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显然是黄帝后裔。据《史记
『伍』 南京昌氏五金工具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南京昌氏来五金工具有自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4月24日,主要经营范围为许可经营项目:无一般经营项目:五金工具、电动工具、气动工具、刀具、磨具磨料、机械设备及配件销售等。
法定代表人:武爱红
成立时间:2014-04-24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2010400017366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南京市秦淮区康馨花园1幢3号
『陆』 哈密工贸公司怎么注册需要多少资金
现在没有工贸公司之说。除非你通过关系来取得这个行业。 ...你独资开公司要10万起 合资3万起 ...
『柒』 成都兴科维真空科技有限公司的设备怎么样
高校和研究所是一方面,产业集群才是关键,深圳/东莞没什么特别牛的高校,也能聚集全国的人才。
产业界看起来有长三角、大湾区、武汉集群、福州厦门集群、南昌上饶集群。
长春,长光所和长春理工,奥普光电,图丽肯高等等,研究所强而产业偏弱。
福州,福州物构所,福州大学;福州高意,福晶,华科光电,福光,福特科等等;在光学晶体方面,独领风骚。
厦门,厦门大学;三安光电,乾照,力鼎,爱劳德等等;LED方向,厦门是重镇。
杭州,浙江大学;海康威视,大华,水晶光电(台州),美迪凯,科汀,士兰微等等;安防监控,摄像头模组,非常强悍。
宁波,宁波材料所;舜宇,永新等等;宁波材料所偏磁性材料,而舜宇,永新在摄像头模组,显微镜光学领先。
南昌,南昌大学;欧菲光,联创,晶能,兆驰等等,辐射周边上饶地区。欧菲光强于触摸屏、摄像头模组,屏下指纹等,联创偏车载摄像头,晶能、兆驰主攻LED。
武汉,华科,武汉邮科院,武大,辐射周边襄阳、孝感、荆州、宜昌等;烽火科技,华为武研院,长飞光纤,华工科技,楚天激光,久之洋,武汉高德红外,三赢兴,五方光电,东田光电等等;光纤强,光器件、激光切割、红外强。
南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理工;茂莱、波长、英田、迈得特等等;仪器、红外、天文、非球面,各有所长。
丹阳,丹耀光学,眼镜光学,万新、明月、淘镜等等;依视路独领风骚。
广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蔡司眼镜,陆逊梯卡,华国光学(佛山);高端太阳镜、眼镜片,蔡司和陆逊梯卡是大咖。
苏锡常,苏州大学、苏州纳米所;维亚威、菲尼萨、贰陆光学、瑞声科技、长光华芯、捷普绿点;非球面镜头、光通讯模块、晶元级光学、摄像头模组、激光雷达、MEMS等等
『捌』 中国姓昌的人有多少
昌姓
一、昌姓传说起源
1、系出有熊氏,是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黄帝娶妻嫘祖, (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今雅安荥经)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高阳氏。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见《风俗通》.
2、源于任姓。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化成12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缳、依,昌氏是任氏的后代,子孙沿袭至今。
3、黄帝臣昌寓,其后世子孙以昌为姓.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昌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东海郡,有二处:一处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另一处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双芝堂: 湖北仙桃、潜江堂号。来历:“永公者,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 江西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 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 湖南桃江 .益阳,湖北江夏等地.
三、家乘谱碟
1.江西省吉安府《昌氏玉牒》(元)至元丁亥(1287年)昌崇文创修;(明)成化庚寅(1470年)昌大伦重修;正德戊寅(1518年)昌廷实三修;(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昌永元等四修;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昌盛钥等五修;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昌朝诠等六修;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昌育乐等七修。木刻本 。
2.江苏省通州(今南通)《昌氏族谱》民国12年昌德清修
3.湖南省益阳《汝南昌氏四修族谱》18卷首末 (清)乾隆戊寅昌乃元,兼善等创修;嘉庆十一年昌民也,次哲等续修;道光二十六年三修;光绪三年昌奉彩,礼贤等四修。木活字本15册。
4.江西省萍乡《昌氏续修族谱》(清)昌世隆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现存于上海图书馆.
5.湖北仙桃双芝堂《昌氏宗谱》十卷本 创修于清乾隆五十八年,二修于咸丰八年,三修于同治九年至光绪十二年,四修于光绪二十八年昌光南偕壁卿、子溪、弼臣纂修(木刻本),五修于公元1989年昌照堂等续修 十卷本。
6.安徽六安敦伦堂《昌氏宗谱》九卷本 (清)昌大科 昌大贵主修 嘉庆四年创修; 大品 相陶 道光十七年续修; 永开 永业 光绪二年三修;茂林 安炳 民国三年四修; 安康 安照等 民国卅一年五修; 守璋等 一九八六年六修。
7。贵州广顺茂阴堂《昌氏宗谱》一卷本。手抄本。2000年昌吉仁首修。
四、分布 (已知的昌氏群居地,不断添加中)
1、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有昌氏。安徽省巢湖市有东昌村,南昌村有昌氏群居
2、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昌家屯有昌氏群居。
3、江西省萍乡县荷尧镇青云村严鹰山(古称茂田)
4、江西省万安县枧头乡南洲大队富田村小组,有五六十户昌氏人家。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新安坪高东村。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欧里镇下麻田村、昌坊村。此地昌氏修有昌氏宗祠。
7、湖北省仙桃市龙华山办事处昌家湾村等地有昌姓人家数千人。
8、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乡有昌氏群居。
『玖』 聊城市昌龙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聊城市昌龙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05月25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回机械配件加工、非标设备研答发、生产及销售等。
法定代表人:韩朝宽
成立时间:2006-05-25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7152722800482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山东省聊城经济开发区盖氏物流园五金建材市场五排29号
『拾』 百家姓里有昌吗
昌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1位。
昌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南洛阳,天津武清,山东平度、昌乐,山西长治,陕西韩城,湖南芷江,益阳,桃江,湖北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江西崇仁,福建清流,广东新会,云南马关、泸水,四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景颇族、土家族有此姓。汉代有昌豨;南朝梁有昌义之,乌江人,北徐州刺史;宋代有昌正大,嘉定进士;明代有昌应时,嘉靖进士;清代有昌天锦,康熙乙未进士;又有昌新运,任守备。
昌(chā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有熊氏,出自远古黄帝之子昌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玄嚣、昌意、龙苗。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西陵氏女,号嫘祖于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区)生第二个儿子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后来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为古代著名的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高阳氏。颛顼帝(zhuān xū)(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高阳氏一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妊姓,出自远古黄帝之子任,属于传承先祖之姓。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为四母所生,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嬽、依。据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记载,认为妊姓的后代中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
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记述,中国的昌氏族人要数岭南地区最多,就是今两广地区,当为五代战乱时期迁徙而致。
源流三
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汉朝时期宕昌羌民族,属于以部族称号为氏。羌族昌氏,源出南北朝时期号称“宕昌羌”的民族。按史籍《魏书》记载:宕昌羌,其先祖为蚩尤之后三苗的后裔,西周时与庸、蜀、微、卢等八国跟从周武王灭殷商。汉朝时期分为先零、烧当等羌部落群体,世为汉朝边患。羌民族古时所据地域东接中华,西通西域,南北数千里,按姓氏各组为部落,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宕昌羌即其中之一。宕昌羌在当时被俗称土著,居有屋宇,其屋以织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部落中国无法令,无徭赋。惟有在战伐之时乃相屯聚,无战事时各事生业,不相往来。宕昌羌皆穿着皮裘褐衣,以牧养牦牛、黄牛、猪等以供食用。部落家族之内,父子、伯叔、兄弟中凡有死亡者,即可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宕昌羌没有文字,按草木荣落记其岁时。各家族之间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农历1月,宕昌羌的酋长梁瑾慈率族归附于北魏王朝,并遣使贡方物(地方特产)。其后,一般史籍中不再见记宕昌羌。实际上,宕昌羌后来汇合了牦牛、白马、参狼、且昌、山羌、保羌等诸部落重新组建,地“东西千里,南北八百里”,以甘肃陇南宕昌县一带为政治、经济的中心。在宕昌羌民族中,在唐朝时期即有以民族称谓为姓氏者,为昌氏、宕氏。大唐王朝在开元盛世之时,唐玄宗李隆基还以其民族本称设有宕州,下辖怀道、良恭、和戎,福津县地,隶属于秦州总管府。到了唐玄宗第三子唐肃宗李亨执政的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宕州陷于吐蕃王朝,直至五代时期。到宋朝时期,宕昌羌被吐蕃民族统治,被汉史称作“蕃族”,史家多称其为“木家人”。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吐蕃鲁黎族大首领木令征(木琳沁)统治着岷、宕二州,他就是宕昌羌的首领。到明朝时期,官方称他们为“木家十六族”。元、明以降,宕昌羌人被官方称作“西蕃”。
满清王被推翻后,民国政府按其生活习性改称其为藏族,仍称为“木家”,普遍居住在宕昌地区的三乡、四沟、三十五村寨范围内,形成今日“木家藏族”的民族风情。至今,其服饰、舞蹈、婚嫁、丧葬等均有独特浓郁的民族特色,神秘而古朴,颇具社会、历史研究价值。
源流四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西域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蒲昌海,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蒲昌海,就是今天著名的新疆罗布泊,在汉武帝后元元年以前归属酒泉郡管辖,南北朝时期为回纥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到唐朝时期有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国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人及其后裔,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为昭武九姓。后在大食人(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下,部分国人向东方迁徙,寻求唐王朝的保护,唐王朝收容并在蒲昌海地区为其建立有移民聚落。后来,居于蒲昌海的昭武九姓族人按汉族习俗,指地名为汉姓,产生了蒲氏、昌氏等汉姓。昭武九姓在历史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而中国的丝绸、建筑、冶金技术及其“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族人无疑是重要的媒介。昭武九姓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古粟特文字带入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后,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新疆和平解放时,王震上将率人民解放军入疆,在镇压叛乱、建立军垦建制之时,即有大量昌氏族人予以积极协助。今新疆军垦建设兵团中,仍有大批的昌氏族人分布。
源流五
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的臣子昌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昌寓的后世子孙以先祖名字为昌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六
源于芈姓,出自汉朝时期长沙太傅由章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由章氏,源出战国时期楚国芈姓,历为书记,即掌管文书札记的小官,因称“由章”。据史籍《汉书·儒林瑕丘江公传》、《宋祁笔记》、《风俗通·义姓氏篇》的记载:汉朝时期,有位长沙太傅,复姓由章,名昌,字曼君,后称“由章阳夏公”。由章昌,是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的第六个儿子(一说第十个儿子)刘发于公元前155年成为长沙王后,即出任长沙王的太傅。在由章昌的教导下,长沙王以孝著称,时常运大米至长安,并带回京都之土筑“望母台”,在位二十七年,逝世后谥为“定王”。
在由章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后分衍为单姓昌氏、曼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