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础承台梁、基础梁、机械连接接点位置应在什么区段
承台梁不是直接抄支承于地基袭持力层上的地基梁,它是有支座的梁式构件,它的支座是桩。因此,它的工作状况类同于上部结构的多跨连续梁,钢筋连接位置不应该像筏型基础梁。但支承在密集的成排小桩(如CFG复合桩)除外。
2. 梁上部钢筋一级机械连接位置的要求谁能给解释一下呀,是不是不用布置在哪里都可以呀
梁复上部钢筋一级机械制连接位置的要求??谁能给解释一下呀,是不是不用布置在哪里都可以呀
答:一级机械连接位置的要求,不必解释。我从《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中截张图片传上,看4.0.3条Ⅰ级机械连接的百分率除本规程第4.0.3条第2款所列情况外可不受限制(这就是你要问的。我说不必解释,因为是规程条文规定了的。
3. 钢筋框架梁上部和下部主筋应该搭接在什么部位
1、上部筋 可以搭接 跨度3等分的跨中段内。下部筋 不可搭接 焊接、机械连接回的接头,放在跨度的三分答之一处。
2、框架梁钢筋搭接位置 : 一般在图纸没有特别注明的情况下,地梁上下钢筋搭接位置是与框架梁上下钢筋搭接位置一样的。但也有设计者根框架梁上下部纵筋的。
3、搭接位置以及搭接长度:
搭接位置: 上部钢筋在净跨度的中部1/3跨范围内。禁止支座内、加密区内;
梁下部钢筋搭接位置 : 框架梁的梁下面钢筋搭接规定:见11G101—1第79页,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
(3)粱上用机械连接应在什么位置扩展阅读
1、框架梁的梁下面钢筋搭接规定 : 框架梁的梁下面钢筋一般都是要求锚入柱子内的 不让在梁中间搭接。
2、框架梁钢筋的搭接问题 : 上部钢筋搭接位置应在跨中三分之一净跨范围内,下部应在支座四分之一净跨范围内。
3、框架梁上部钢筋搭接位置规范: 要求错开搭接,绑扎不小于36倍D,双面焊不小于5倍D,单面焊接不小于10D,错开最少25公分。
4、基础联系梁的搭接位置是同基础梁。因为受力与基础梁类似。
4. 连接桩承台的基础连梁,其上下筋采用机械连接时,在什么位置连接适宜
连接桩承台的基础梁(不能叫连梁),其纵向筋接续的适合部位是同版上部结构的非框架多跨梁权一样。当采用的机械连接为一级质量接头时,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受限制,但仍然不宜放置在受力大的部位。仍然是上部的在跨度三分段的中段内、下部钢筋宜拉通,或分段在支座锚固,容许少量特殊情况在跨度1/3处。
5. 钢筋梁下部钢筋机械连接位置准确答案
一.良好质量的机械连接能获得宽松的接头面积百分率,但不能打破接头禁区的限制。凡可回搭接部位都可采用机械答连接:
二.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接头应用:
1.同一连接区域必须实施100%钢筋接头连接时,应用Ⅰ级接头;
2.混凝土结构钢筋应力较高,但对延展性要求不高的可用Ⅲ级接头;
3.钢筋连接件横向净距不小于25mm;
4.钢筋结构件纵向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机械连接连接区段长度应大于35钢筋直径;
5.接头应设置在结构件钢筋受拉应力较小部位,当需要在高应力部位设置接头,Ⅲ级接头同一连接区域接头不大于25%;
6.接头宜避开有抗震要求的框架的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
避开时,宜采用Ⅰ级接头,且接头不大于50%;
7.直接承受动载荷的结构件,接头不大于50%;
6. 框架梁机械连接接头应在什么位置
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应避开结构受力较大的关键部位。
接头应尽量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应避开结构受力较大的关键部位。抗震设计时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范围,如必须在该区域连接,则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在同一跨度或同一层高内的同一受力钢筋上宜少设连接接头,不宜设置2个或2个以上接头。
在钢筋连接区域应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横向构造钢筋或箍筋。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如桁架和拱的拉杆)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当受拉钢筋的直径d>25mm及受压钢筋的直径d>28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6)粱上用机械连接应在什么位置扩展阅读:
机械连接要求规定:
1、钢筋机械连接的链接区段长度为35d,d为连接钢筋的较小直径。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接头百分率不宜大于50%,受压时接头百分率可不受限制。纵向受力钢筋的机械连接接头宜相互错开。
2、抗震设计的框架梁端、柱端头=箍筋加密区,不宜设置接头。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Ⅱ级接头或Ⅰ级接头,接头百分率均不应大于50%。
3、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保护层条件允许时,钢筋连接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有关钢筋的最小保护层厚度要求,条件不允许时,连接件保护层不得小于15㎜。
7. 梁上部钢筋机械连接规范要求
4.0.3结构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机械连接的连接区段长度应专按 35d计算, 当直径不同的钢属筋连接时,按直径较小的计算。位于该连接区段内的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的面积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头宜设置在结构构件受力钢筋应力较小部位,高应力部位设置接头时,同一连接区段内Ⅲ级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 25% ,Ⅱ级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 50%。Ⅰ级接头面积百分率除本款和第4款所列情况外可不受限制。
2 接头宜避开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的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Ⅱ级接头或Ⅰ级接头,且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 50% 。
3 受力钢筋应力较小部位或纵向受压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可不受限制。
4 对直接承受重复荷载的结构构件,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 50% 。
参考资料:《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
8. 梁采用机械连接是不是可以在任何地方搭接
首先要看连抄接的级别,一般一二袭级可以了,三级不可以
基础梁钢筋连接接头的具体位置:一般应按反弯矩梁考虑,即上部筋应在支座,下部筋应在跨中。
机械连接接头:在高应力部位时,三级接头百分率不大于25%,二级接头百分率不大于50%,一级接头的接头百分率可不受限制。接头位置宜避开有抗震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无法避开时,应采用一、二级接头,且接头百分率不大于50%。受动力荷载的构件 接头百分率不大于50%。
钢筋受压区或应力较小部位,接头百分率不受限制。
9. 梁上钢筋机械连接
连接方法:
一, 套筒揉捏衔接接头:经过揉捏力使衔接件钢套筒塑性变形与带肋钢筋严密咬合构成的接头。有两种方法,径向揉捏衔接和轴向揉捏衔接。因为轴向揉捏衔接现场施工不便利及接头质量不行安稳,没有得到推行;而径向揉捏衔接技能,衔接接头得到了大面积推行运用。如今工程中运用的套筒揉捏衔接接头,都是径向揉捏衔接。因为其优秀的质量,套筒揉捏衔接接头在我国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二、 锥螺纹衔接接头:经过钢筋端头特制的锥形螺纹和衔接件锥形螺纹咬合构成的接头。锥螺纹衔接技能的诞生克服了套筒揉捏衔接技能存在的缺乏。锥螺纹丝头完全是提早预制,现场衔接占用工期短,现场只需用力矩扳手操作,不需搬动设备和拉扯电线,深受各施工单位的好评。可是锥螺纹衔接接头质量不行安稳。因为加工螺纹的小径削弱了母材的横截面积,然后下降了接头强度,通常只能到达母材实践抗拉强度的85~95%。我国的锥螺纹衔接技能和国外比较还存在必定距离,最杰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螺距单一,从直径16~40mm钢筋选用螺距都为2.5mm,而2.5mm螺距最适合于直径22mm钢筋的衔接,太粗或太细钢筋衔接的强度都不抱负,尤其是直径为36mm,40mm钢筋的锥螺纹衔接,很难到达母材实践抗拉强度的0.9倍。许多生产单位自称到达钢筋母材规范强度,是利用了钢筋母材超强的功能,即钢筋实践抗拉强度大于钢筋抗拉强度的规范值。因为锥螺纹衔接技能具有施工速度快、接头成本低的特色,自二十世纪90年代初推行以来也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行运用,但因为存在的缺点较大,逐步被直螺纹衔接接头所替代。
三、 直螺纹衔接接头
等强度直螺纹衔接接头是二十世纪90年代钢筋衔接的世界最新潮流,接头质量安稳牢靠,衔接强度高,可与套筒揉捏衔接接头相媲美,并且又具有锥螺纹接头施工便利、速度快的特色,因而直螺纹衔接技能的呈现给钢筋衔接技能带来了质的腾跃。目前我国直螺纹衔接技能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表象,呈现了多种直螺纹衔接方法。
直螺纹衔接接头主要有镦粗直螺纹衔接接头和滚压直螺纹衔接接头。这两种工艺选用不一样的加工方法,增强钢筋端头螺纹的承载才能,到达接头与钢筋母材等强的意图。
种类:
市场上常用的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类型如下:
一、 套筒挤压连接接头:通过挤压力使连接件钢套筒塑性变形与带肋钢筋紧密咬合形成的接头。有两种形式,径向挤压连接和轴向挤压连接。由于轴向挤压连接现场施工不方便及接头质量不够稳定,没有得到推广;而径向挤压连接技术,连接接头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使用。工程中使用的套筒挤压连接接头,都是径向挤压连接。由于其优良的质量,套筒挤压连接接头在我国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二、 锥螺纹连接接头:通过钢筋端头特制的锥形螺纹和连接件锥形螺纹咬合形成的接头。锥螺纹连接技术的诞生克服了套筒挤压连接技术存在的不足。锥螺纹丝头完全是提前预制,连接占用工期短,现场只需用力矩扳手操作,不需搬动设备和拉扯电线,深受各施工单位的好评。但是锥螺纹连接接头质量不够稳定。由于加工螺纹的小径削弱了母材的横截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强度,一般只能达到母材实际抗拉强度的85~95%。我国的锥螺纹连接技术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螺距单一,从直径16~40mm钢筋采用螺距都为2.5mm,而2.5mm螺距最适合于直径22mm钢筋的连接,太粗或太细钢筋连接的强度都不理想,尤其是直径为36mm,40mm钢筋的锥螺纹连接,很难达到母材实际抗拉强度的0.9倍。许多生产单位自称达到钢筋母材标准强度,是利用了钢筋母材超强的性能,即钢筋实际抗拉强度大于钢筋抗拉强度的标准值。由于锥螺纹连接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接头成本低的特点,自二十世纪90年代初推广以来也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使用,但由于存在的缺陷较大,逐渐被直螺纹连接接头所代替。
锥螺纹
三、 直螺纹连接接头
等强度直螺纹连接接头是二十世纪90年代钢筋连接的国际最新潮流,接头质量稳定可靠,连接强度高,可与套筒挤压连接接头相媲美,而且又具有锥螺纹接头施工方便、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直螺纹连接技术的出现给钢筋连接技术带来了质的飞跃。目前我国直螺纹连接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出现了多种直螺纹连接形式。直螺纹连接接头主要有镦粗直螺纹连接接头和滚压直螺纹连接接头。这两种工艺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增强钢筋端头螺纹的承载能力,达到接头与钢筋母材等强的目的。
1. 镦粗直螺纹连接接头:通过钢筋端头镦粗后制作的直螺纹和连接件螺纹咬合形成的接头。其工艺是:
先将钢筋端头通过镦粗设备镦粗,再加工出螺纹,其螺纹小径不小于钢筋母材直径,使接头与母材达到等强。国外镦粗直螺纹连接接头,其钢筋端头有热镦粗又有冷镦粗。热镦粗主要是消除镦粗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但加热设备投入费用高。我国的镦粗直螺纹连接接头,其钢筋端头主要是冷镦粗,对钢筋的延性要求高,对延性较低的钢筋,镦粗质量较难控制,易产生脆断现象。
直螺纹
镦粗直螺纹连接接头其优点是强度高,现场施工速度快,工人劳动强度低,钢筋直螺纹丝头全部提前预制,现场连接为装配作业。其不足之处在于镦粗过程中易出现镦偏现象,一旦镦偏必须切掉重镦;镦粗过程中产生内应力,钢筋镦粗部分延性降低,易产生脆断现象,螺纹加工需要两道工序两套设备完成。
2. 滚压直螺纹连接接头:通过钢筋端头直接滚压或挤(碾)压肋滚压或剥肋后滚压制作的直螺纹和连接件螺纹咬合形成的接头。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了金属材料塑性变形后冷作硬化增强金属材料强度的特性,而仅在金属表层发生塑变、冷作硬化,金属内部仍保持原金属的性能,因而使钢筋接头与母材达到等强。
国内常见的滚压直螺纹连接接头有三种类型:直接滚压螺纹、挤(碾)压肋滚压螺纹、剥肋滚压螺纹。这三种形式连接接头获得的螺纹精度及尺寸不同,接头质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1) 直接滚压直螺纹连接接头:
其优点是:螺纹加工简单,设备投入少,不足之处在于螺纹精度差,存在虚假螺纹现象。由于钢筋粗细不均,公差大,加工的螺纹直径大小不一致,给现场施工造成困难,使套筒与丝头配合松紧不一致,有个别接头出现拉脱现象。由于钢筋直径变化及横纵肋的影响,使滚丝轮寿命降低,增加接头的附加成本,现场施工易损件更换频繁。
(2) 挤(碾)压肋滚压直螺纹连接接头:
这种连接接头是用专用挤压设备先将钢筋的横肋和纵肋进行预压平处理,然后再滚压螺纹,目的是减轻钢筋肋对成型螺纹精度的影响。
其特点是:成型螺纹精度相对直接滚压有一定提高,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钢筋直径大小不一致对成型螺纹精度的影响,而且螺纹加工需要两道工序,两套设备完成。
(3) 剥肋滚压直螺纹连接接头:
其工艺是先将钢筋端部的横肋和纵肋进行剥切处理后,使钢筋滚丝前的柱体直径达到同一尺寸,然后再进行螺纹滚压成型。
剥肋滚压直螺纹连接技术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研制开发的钢筋等强度直螺纹连接接头的一种新型式,为国内外首创。通过对现有HRB335、HRB400钢筋进行的型式试验、疲劳试验、耐低温试验以及大量的工程应用,证明接头性能不仅达到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0中Ⅰ级接头性能要求,实现了等强度连接,而且接头还具有优良的抗疲劳性能和抗低温性能。接头通过200万次疲劳强度试验,接头处无破坏,在-40ºC低温下试验,接头仍能达到与母材等强连接。剥肋滚压直螺纹连接技术不仅适用于直径为16~40mm(近期又扩展到直径12~50mm)HRB335、HRB400级钢筋在任意方向和位置的同、异径连接,而且还可应用于要求充分发挥钢筋强度和对接头延性要求高的混凝土结构以及对疲劳性能要求高的混凝土结构中,如机场、桥梁、隧道、电视塔、核电站、水电站等。
剥肋滚压直螺纹连接接头与其它滚压直螺纹连接接头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①螺纹牙型好,精度高,牙齿表面光滑;
②螺纹直径大小一致性好,容易装配,连接质量稳定可靠;
③滚丝轮寿命长,接头附加成本低。滚丝轮可加工5000~8000个丝头,比直接滚压
寿命提高了3~5倍;
④接头通过200万次疲劳强度试验,接头处无破坏;
⑤在-40ºC低温下试验,其接头仍能达到与母材等强,抗低温性能好。
10. 框架梁机械连接接头位置
框架梁二级钢筋机械连接接头位置限制:二级接头的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
接头要求如下版:权
接头宜设置在结构构件受拉钢筋应力较小部位,当需要在高应力部位设置接头时,在同一连接区段内三级接头的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25%;二级接头的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一级接头的接头百分率可不受限制。
2.接头宜避开有抗震要求的框架的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是,应采用一级或二级接头,且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
3.受拉钢筋应力较小部位或纵向受压钢筋,接头百分率可不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