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机械知识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英文怎么说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英文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5-08-24 10:26:10

1. 本雅明是如何理解和看待“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ction ) 作者:瓦尔特�6�1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本雅明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他之所以对这些研究对象感兴趣,一方面是其看到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大生产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深刻社会、文化变化;另一方面欧洲政治形势的发展演变给他带来了切身的体验。作为一位受纳粹迫害而逃亡的学者,本雅明自然而然地开始反思其所处时代的种种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1935年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ction )就是这种情境下的思想产物。在本雅明之前,收藏家爱德华�6�1福克斯已经开始对复制技术、大众文化进行研究,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是在福克斯的直接影响、启发下,通过总结技术文明的最新发展成果而形成的。在这篇文章的序言中,本雅明透露了他写作的目的:一方面是研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的新变化,另外一方面是寻找现代复制技术条件下的艺术服务无产阶级革命的理由和方式,以此来对抗法西斯主义利用艺术制造新神话的行为。这篇文章中谈论的机械复制艺术以摄影和电影这两种形式为主,其原因不仅在于这二者是发达资本主义阶段随着技术发展而新出现的艺术形式,其在艺术形态、功能等许多方面与传统艺术有着明显差异。此外,在本雅明的理论中这二者承担了社会文化发展的表征性角色,对这两种形式的研究能充分体现本雅明对于艺术、文化、社会、政治的新思考。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第一节,他研究了艺术作品的复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人的熔铸和压模,到木刻、铜版画、石版画,这些复制技术的进步为人类传播视觉形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机械复制技术不仅能拓展我们视觉体验,快速、大规模的复制也有利于艺术作品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大量一模一样的机械复制艺术作品使原来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的“元真性”消失了。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就是传统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灵韵”(aura)消失了。灵韵(有人将aura译为灵氛、光晕等)这一概念来自本雅明对艺术作品的视觉体验以及对传统艺术的思考。在《摄影小史》中本雅明认为摄影术刚发明时所拍摄的作品具有某种特殊的味道。摄影术刚发明时,由于成像所需要的曝光时间 i9长,要拍摄一幅人像需要被摄者眼睛望着镜头,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本雅明认为这种照片中人物的目光和照片的其他视觉表现中具有一种“灵韵”。此后,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随着大光圈的出现,高速快门可以使拍摄者快速捕捉被拍者的形象,这以技术进步将此前摄影作品中的“灵韵”驱散了。随着本雅明研究的深入,灵韵的概念逐渐被泛化了。灵韵被用来指称传统文化的某些表征,如他在《讲故事的人》中就认为农业社会中讲故事的人身上就具有一种灵韵。复制技术不仅驱散了艺术作品的灵韵,同时也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艺术开始由许多人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创作,如电影制作就要涉及到导演、演员、制片、摄影、美工、录音等不同工种以及后期剪辑、特效、洗印等许多制作环节。机械复制艺术的创作者的创作往往是碎片式的、冷漠的、主体性不完满的。传统艺术创作往往是个人行为,艺术家可以比较完整地实现个人的意志。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也使艺术作品的功能发生了改变。本雅明说到: 艺术的根基不再是礼仪,而是另一种实践:政治。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艺术的重要功能是发挥其展示功能,为政治斗争服务,成为宣传和鼓动的工具。人们如何来欣赏和接受机械复制艺术也是本雅明关注的一个重点。首先,本雅明看到由于义务教育的实施,艺术作品的接受者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举了苏联电影的例子,在当时苏联拍摄的电影中许多演员都是由工人、士兵和农民来扮演的。本雅明认为观众在观看卓别林的电影时将观赏的乐趣和专业评判的态度结合起来了,是一种进步的态度。而在观看毕加索的绘画时往往出现欣赏和批判的分离,这是一种落后的态度。电影能满足了大批观众以集体的方式观看,在这一过程中能实现群体反应和个人反应的相互作用,而这一点是绘画无法实现的。本雅明认为观众在观看绘画时可以静观神思,而在看电影时,一个画面还没看清就已经过去,这使得观众不能紧盯着画面仔细观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联想活动立即被画面的变化所打断,不断变化的画面会产生一种震惊(shock)效果。电影的这一特性使得观众只能放弃那种静气凝神的观看方式,而以一种消遣的方式,通过碎片式的观看达到对电影内容的把握。本雅明说:在消遣中接受——这在所有艺术领域中越来越受到注目,并表征着知觉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在电影中找到了真正的练习手段。电影令膜拜价值退回到背景之中,因为他不仅将观众置于批判者的位置,而还有这一事实,即电影院中的批判者的地位不要求全神贯注。公众是主考,却是 一位三心二意的主考。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跋语中,本雅明揭露了法西斯如何利用现代复制技术组织和控制大众。他认为法西斯主义的政治手段是在政治生活中引入美学,其集中体现为战争的美化。他对此进行了批驳,认为这种将人类自身的毁灭作为最高审美享受的行为是一种人类严重异化的表现。而共产主义者以审美的政治化来应对法西斯的行为。

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内容简介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是本雅明的代表作,深入剖析了技术革命对现代艺术,尤其是机械复制艺术的影响。本书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其中的颠覆性思想对理解当代文化现象仍然具有示范作用。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使得艺术作品不再局限于少数人的收藏和欣赏,而是可以被大量复制,广泛传播。这使得艺术作品的复制性、流通性和普及性大大增强,也使得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受到挑战。

书中,本雅明提出“机械复制艺术”这一概念,强调了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他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但也使得艺术作品的“真实感”和“情感深度”逐渐丧失。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的消费变得更加轻松和短暂,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视觉上的刺激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视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文化价值。

此外,本雅明还指出,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作品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关注艺术作品的“原作”,而是更多地关注“复制品”。这种变化使得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的消费方式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

综上所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一书深入剖析了技术革命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本雅明提出的“机械复制艺术”这一概念,对理解当代文化现象仍然具有示范作用。本书对艺术作品的制作、传播、消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理解现代艺术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全文

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英文怎么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宿迁阀门厂招聘 浏览:334
厂长买机床被骗怎么办 浏览:156
水汽管道阀门和附件图例dwg 浏览:62
200g的机械硬盘多少钱 浏览:133
苏州环保设备制造在哪个区 浏览:461
仪表阀门调试记录pn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706
打代码机械键盘什么轴好 浏览:30
电压力锅阀门怎么样动 浏览:47
天际元素铸造怎么用 浏览:592
化工装置的设计原理 浏览:359
sf6检测气体装置要求安装多高 浏览:213
有哪些机械设备应用了液压传动系统 浏览:893
炉类设备是什么情况 浏览:712
爆胎仪表盘显示什么 浏览:963
温州瑞康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浏览:121
实验制取氯化氢装置 浏览:214
五金制品检测仪器有哪些 浏览:426
水表后设置什么阀门 浏览:501
冷媒实验装置 浏览:401
凯瑞阀门怎么样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