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利于土壤保护的耕作方式有哪些
一、基础理论 1、为什么要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例如我区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和耕地荒漠化。如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我区而言,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风蚀造成的土质流失,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干旱地区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沙尘暴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 2、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3、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内容是什么 ①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 ②秸秆及残茬覆盖技术; ③杂草及病虫害控制与防治技术; ④深松技术。 4、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有何区别 传统耕作要求采用铧式犁翻耕,保护性耕作禁止铧式犁翻耕;传统耕作农田休闲期为耕翻过的土地,要求地表清洁整齐,形成“卫生田”,不利于水土保持和土壤蓄水保墒;保护性耕作农田免耕或者少耕,地表要有秸秆覆盖,而且覆盖率至少达到30%,可有效保持水土,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培肥地力。 5、保护性耕作有什么好处 保护性耕作作的好处可归纳为: 1)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扬沙(尘),抑制沙尘暴; 2)防止秸秆焚烧,减少大气污染; 3)蓄水保墒、抗旱节水,每亩可少浇1—2水; 4)培肥地力,土壤有机质、氮、钾逐年提高; 5)稳产增产; 6)降低作业成本,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6、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能够增产 保护性耕作增产的原因,一是土壤有效水分增加;二是土壤肥力提高。对于早作农业,这都是影响产量的根本性因素。 (1)增加土壤有效水分。旱作农业土壤水分完全来自天然降雨。在降雨的时候,一部分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就从地表流走了,称径流损失;一部分是地表蒸发损失;剩余部分才是作物生长用的有效水分。要想增加有效水分,只能减少径流、减少蒸发。据测定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径流60%左右,减少蒸发10%左右,增加有效水分17%。对于干旱、蒸发强烈的新疆,同时又是灌溉农业,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减少田间水份蒸发,还可节水灌溉,使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2)提高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还田,直接增加有机质。据测定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可提高有机质0.03%~0.06%,速效氮、速效钾提高0.8~1.2%。 此外,保护性耕作简化作业程序,增加作物生长时间,也都有助于产量增加。 7、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能够降低作业成本 采用传统耕作方式,需单独进行秸秆粉碎还田、耕(旋)地、播种等多项作业,而采用保护性耕作,可在前茬农作物秸秆直立状态下,一次完成碎秆、灭茬、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减少了机具进地次数和作业工序,降低了人工及油料等物资消耗,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每亩减少农机作业投入20~40元。 8、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能减少沙尘暴 干旱、疏松和裸露的农田最易起沙尘。而保护性耕作把秸秆根茬留在地表,利用根茬固土、秸秆挡土,可有效的减少起沙尘。此外,保护性耕作使土地蓄水能力增强,地表湿润,相对不那么干旱,增加土壤团粒结构等,也是减少起沙的重要原因。 美国和澳大利亚对保护性耕作的治沙效果进行了测定,只要免耕并保持30%的秸秆覆盖,田间起沙程度可减少70%~80%。 田边种树也是农田保护的一项措施,可以降低风速和阻挡近地面沙粒波动、跃动,在沙漠边缘地区植树更有防止土壤沙化的作用。但它阻挡不住上升的粉尘粒,因而减轻沙尘暴的作用有限。防治沙尘暴必须植树、种草、农田保护性耕作三方面并举,缺一不可。 9、现行的铧式犁翻耕易形成那些缺点 翻耕的本质是抗涝耕作法。但是采用铧式犁翻耕易形成①翻耕后土壤失墒大,裸露地表风蚀、水蚀大;②形成犁底层,影响土壤蓄水能力和作物根系生长发育;③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④翻耕后粘土上移,表层有机质含量下降,导致土壤板结;⑤翻耕后,表土细碎裸露,易扬尘,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10、为什么土壤应该少翻耕 首先,谈一下为什么要翻耕,在我们传统的观点中,一直认为翻耕可以消灭杂草,翻耕可以消灭病虫害.翻耕可以疏松土壤,增加水分入渗,从而熟化土壤。 事实上,消灭杂草和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通过喷洒除草剂和农药的方法实现,翻耕虽然能够疏松土壤,但是并不能增加水分入渗,大家可能注意到,经过精心耕翻、耙、压的耕地,一场大雨后,经常会发现有雨水聚集在地表,没有渗入土壤内部,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径流,在地表形成一条条小沟,这是由于土壤经过翻耕后,在雨滴的作用下,细碎的土壤在表层形成了一层结壳,使得水分无法入渗而流失。 另外,新地表层10公分的土壤非常肥沃,最适合于作物生长,经过翻耕后,这些熟化的土壤翻到土壤深层,耕作过程中还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反而不利于种子发芽生长。 反过来,保护性耕作不使用铧式犁翻耕,采用化学药剂消灭病虫草害,秸秆覆盖还田土壤表层不会形成结壳,降雨能够尽快入渗到土壤内,土壤处在相对自然状态,有利于培肥地力。因此,保护性耕作不需要翻耕。 11、保护性耕作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 从总体上说,不管是一年一熟还是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的生产过程大致为:上一季作物收获后,秸秆覆盖在地表,不翻耕土壤,根据需要,只进行必要的耙地、深松等少耕作业,种床部分采用免耕硬茬播种或旋耕播种的方式进行表土处理。在播种下一季作物之前,根据地表杂草状况,可以选择喷施除草剂除草。然后播下一季作物。 12、新疆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模式 具体来说,对于一年两熟地区,小麦收获后。秸秆覆盖地表或留高茬,采用专用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地直接免耕播种玉米,然后,喷洒一次除草剂;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采用专用小麦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的茬地上直接播种小麦。 对于一年一熟地区,作物收获后,秸秆或者根茬留在地表,实现根茬固土。也可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到了播种季节,直接免耕播种并根据实际情况喷洒除草剂除草。 13、保护性耕作播种方式有哪些 ①覆盖免耕播种; ②覆盖浅耕播种; ③覆盖深松加播前地表处理后播种。 14、什么是免耕播种 免耕播种就是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 15、什么是深松 深松就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不打乱耕作层,只对土壤起到松动作用,增强水的入渗速度和数量;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减少了由于翻耕后裸露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深松方式可分为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 16、深松有什么好处 ①打破长期翻耕形成的犁底层,有利于雨水的入渗与作物根系的发育; ②不打乱耕作层,改善了土壤的透水、透气性,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 ③降低土壤容重; ④降低农机作业强度,减少作业成本。 17、什么是秸秆还田覆盖 将秸秆或根茬粉碎后,秸杆整株均匀铺撒在地表。 18、秸秆还田覆盖方式有几种 ①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方式主要有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机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②整秆还田覆盖,玉米整秆还田覆盖适合冬季风大的地区,人工收获玉米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以免秸秆被风吹走,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倒,或用人工踩倒;小麦整秆还田覆盖适合机械化水平低,用割晒机或人工收获的地区,麦秆运出脱粒、土地进行深松、再覆盖脱粒后的整秸秆。 ③留茬覆盖,在风蚀严重及以防治风蚀为主,且农作物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采用机械收获时留高茬+免耕播种作业、或机械收获时留高茬+粉碎浅旋播种作业两种处理方法。 19、秸秆覆盖的作用是什么 ①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入渗,抑制水份蒸发; ②调节地温,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促进土壤水分转化与分解; ③保护土壤表层,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 ④秸秆腐烂后,增加有机质和腐殖质,培肥地力; ⑤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团粒结构,增加孔隙率,降低土壤耕层容重。
② 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什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使用农具以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的多种技术措施的总称。一般分基本耕作(翻耕、深松耕等)和表土耕作(耙地、耢耱、整地、镇压、铲地、耖田等)两类。 历史 土壤耕作是一项古老的农业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经历了从原始“刀耕火种”到现代机械化耕作的逐步演变。中国大约早在夏商至春秋时代已用木制耕具“耒耜”以及二人“耦耕”等方式耕田。春秋以后至战国时期,木犁上开始带铁铸犁铧,以畜力代替人力。约在秦汉时代发明的犁壁,使翻土作业更臻完善。此后又增添了 楱、劳(耢)、陆轴(碌碡)、锋等整地农具,至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北方旱地的以耕、耙、耱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元代以后,南方以耕、耙、耖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也趋完善,并总结了“冻融”、“曝晒”等熟化土壤的经验。近代农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期开始应用拖拉机,形成了一套翻、耙、耢相结合的传统耕作法。之后有些国家,首先是美国,认为传统耕作法需要多种机具多次进入田间耕作,容易破坏土壤结构,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减少土壤耕作次数的少耕体系,60年代出现了播种前不单独进行任何土壤耕作,在播种时一次完成切茬、开沟、喷药、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道工序的免耕法(见免耕),但只在特定条件下应用于部分地区。 作用 土壤耕作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改良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状况,调整其中的固、液、气三相比例,改善耕层构造。对紧实的土壤耕层,耕作可增加土壤空隙,提高通透性,有利降水和灌溉水下渗,减少地面径流,保墒蓄水,并能促进微生物的好气分解,释放速效养分;对土粒松散的耕层,耕作可减少土壤空隙,增加微生物的厌气分解,减缓有机物的消耗和速效养分的大量损失,以协调水、肥、气、热4个肥力因素,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②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和不同作物的栽培要求,使地面保持符合农业要求的状态。如平作时地面要平整,垄作时地面要有整齐的土垄,风沙地区地面要有一定的粗糙度以防风蚀,山坡地要有围山大垄或水平沟等。这样可达到减少风蚀、保持水土、保蓄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湿度或因势排水等目的。 土壤耕作体系 各个单项的土壤耕作措施,都只有各自独特的效能,如铧式犁翻耕可以松土、碎土和翻土,圆盘耙耙地可以浅松、碎土和平整,耱地可耱碎土块和耱平地面,耖田可平整水稻田,使土壤上层起浆,便于插秧等。而要达到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地面状况,必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种植方式等,采用一系列互相配套的土壤耕作措施。由适应当地种植制度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土壤耕作体系,亦称土壤耕作制。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作物种类和农具各不相同,因而有多种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体系。如华北小麦-玉米一年二熟地区,一般是秋季收割玉米后,用铧式犁翻耕约20厘米深,再耙耱平整地面,然后播种小麦,翌年6月麦收后进行旋耕或浅耕,再播种玉米。东北北部春小麦、玉米、大豆一年一熟轮作地区(见图),主要的土壤耕作措施安排在玉米收获之后。通常秋季深耕20~22厘米,翌年早春顶凌耙压播种大豆,秋季收豆后进行耙茬深松;第3年春季耙耢播种小麦,7~8月小麦收割后先耙地灭茬,然后进行深松和作垄,或在秋季翻耕后作垄;第 4年春季在垄上点播玉米。南方一年三熟双季稻地区在后季稻收割后,用有壁犁深翻20厘米左右,干耕干耙,播种冬小麦或移栽油菜,翌年夏收后,浅耕深约12~16厘米,再经旋耕10~12厘米后,浅水耖耙栽种早稻;早稻收割后,一般只进行旋耕深约10~12厘米,再经耖耙栽种后季稻。 合理的土壤耕作体系,包括各种耕作措施的程序、时间、深度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农具等,须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形条件以及作物前、后茬口的特性、水肥、杂草、病虫害等多方面的情况,因地因时制宜,才能达到创建适宜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的目的。同时应力求减少耕作次数和机车进地次数,以减轻机具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③ 土壤耕作的主要目的
1、改善土壤结构。使作物根层的土壤适度松碎,并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以便吸收和保持适量的水分和空气,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
2、消灭杂草和害虫。将杂草覆盖于土中,或使蛰居害虫暴露于地表面而死亡。
3、将作物残茬以及肥料、农药等混合在土壤内以增加其效用。
4、将地表弄平或作成某种形状如开沟、作畦、起垄、筑埂等、以利于种植、灌溉、排水或减少土壤侵蚀。
5、将过于疏松的土壤压实到疏密适度,以保持土壤水分并有利于根系发育。
6、改良土壤。将质地不同的土壤彼此易位。例如将含盐碱较重的上层移到下层,或使上、中、下三层中的一层或二层易位以改良土质。
7、清除田间的石块、灌木根或其他杂物。
(3)土壤耕作机械分为什么扩展阅读:
土壤耕作种类:
1、精细耕作法:指作物生产过程中由机械耕翻、耙压和中耕等组成的土壤耕作体系。
2、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强度的一种保护性土壤耕作体系。
3、免耕:是保护性耕作采用的主要耕作方式。
4、保水耕作:是对土壤表层进行疏松、浅耕,防止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一类保护性耕作方法。
5、联合耕作法:是指作业机在同—种工作状态下或通过更换某种工作部件一次完成深松、施肥、灭茬、覆盖、起垄、播种、施药等项作业的耕作方法。
④ 1、土壤耕作的作用是什么实质是什么2、可持续农业得基本思想是什么
作用: (1):可增加土壤空隙度,利于接纳和蓄积雨水 (2):通气状况改善,使专土壤有毒气体不能积累属 (3):供给根系空气,促进好气微生物的活动,有助于使有机质矿化为速效养分。 实质: 通过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和孔隙度,调节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状况,从而调节了土壤肥力因素之间的矛盾,为形成高产土壤奠定基础。 基本思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
满意请采纳
⑤ 土壤耕作的质量如何判断
(1)耕深及有无重耕或漏耕
玉米标准化耕作措施都有对土壤作用深度的指标,
如翻耕深度、播前耙地、开沟深度等。这些指标与玉米出苗、根系发育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是耕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检查深度可在作业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作业完成后,沿农田对角线逐点检查。
有无重耕和漏耕可以由作业机工作幅宽与实际作业幅宽求得。如犁地重耕会造成地面不平,且降低工效,增加能耗;漏耕则会使玉米出苗不齐、生长不匀,引起田间管理的各种障碍。生产中如果出现大面积耕作深度不够和漏耕,则需返工。
(2)地面平整度
地面平整度是指地块内不能有高包、洼坑、脊沟存在,否则会引起农田内水分再分配而导致一块田地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的显著差异。尤其对灌溉农区和盐碱土壤,平整度更是重要的质量指标。土地平整度检查,必须从犁地作业开始把关,如正确开犁、耕深一致、没有重耕和漏耕等。辅助作业的平地效果只有在基本作业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见效。
(3)碎土程度
要求土壤碎散到一定程度,即绵而不细。理想的土壤团块大小应该是既没有比0.5毫米~1.0毫米小的土块,也没有比5毫米~6毫米大的土块。因为微细的土粒将堵塞孔隙,而大土块会影响种子与土粒紧密接触取得水分和阻碍幼苗出土。
土壤碎散程度,间接反映水分状况。在过湿或过干的情况下耕作是造成大土块的原因,出现这一情况,说
明土壤水分已被大量损失,所以检查碎土状况的同时要检查耕层墒情。检查碎土程度的质量,通常是以每平方米地面上出现某一直径的土块数为指标。同时也要检查在耕层内纵向分布的土块,这些土块的存在是造成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
在过干时耕作所造成的土块,只有等待降雨和灌溉后去消除它们,过湿时耕作所造成的土块,如耕后水分合适,应及时用表土耕作将土块破碎。
伏耕晒垡和秋耕冻土存在的土块,有利于耕层的熟化。因此,土块的多少和大小不作为检查的内容,这些土块经干湿和冻融作用,十分容易破碎。
(4)疏松度
过于紧实和过于疏松的土层均对玉米生长发育不利。检查疏松度一要抓住耕层有无中层板结,二要注意播前耕层是否过于松软。
由于土壤过湿或多次作业,耕层中容易形成中层板结,而地表观察不易发现。所以疏松度的检查不能只观察土表状态,而要用土壤坚实度测定仪,检查全耕层中有无板结层存在。破除中层板结的较好办法是播前全面松耕以及玉米现行后及时中耕松土。
播种前耕层不能太松,太松不仅使种子与土粒接触不紧,而且使播种深度不匀,幼苗不齐,甚至引起幼苗期吊根受旱。播前或播后镇压可调节过松现象,一般是播前松土深度不超过播种深度为宜。
(5)地头地边的耕作情况
机械化生产的单位,因农具起落、机车打弯,地边地头的耕作质量常被忽视,所以玉米生长较差,影响平均单产。犁地、播种按起落线作业,并有精确的行走路线,才能改善和提高地头地边的耕作质量和玉米生长状况。
⑥ 土壤耕作机械的发展趋势
发展各种联合耕作机或耕播联合作业机组,以减少拖拉机进入田间的次数,减轻对土壤专的压属实;发展驱动型土壤耕作机械,以减少作业机所需的牵引力,避免驱动轮打滑并充分利用拖拉机的功率;使用免耕、少耕法机具,以降低耕作能耗,避免土壤因过度耕作而引起的结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在耕地面积广阔的地区,为同大功率拖拉机配套,发展高速、宽幅、高效机具,同时避免整个机组过重,引起土地深层压实的积累;在地块狭小的地区或坡耕地上,土壤耕作机械仍以小型为主。在结构上,采用低压轮胎和电子、液压部件;在工作部件的研制和设计上,注意利用土壤抗张强度小的特点,以及与生物耕法、化学耕法等相结合,以改善土壤中的生态系统和整个农业的生态环境。
⑦ 土壤耕作机械的介绍
土壤耕作机械,指对耕作层土壤进行加工整理的农业机械。
⑧ 土壤耕作机械的应用
不同的土壤耕复作机械,其工制作部件的结构和性状不同,在作业时程度不同地分别或同时起到切土、剪裂、破碎、翻转、推移、疏松或压实等作用。不同类型的土壤耕作机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的土壤、气候和作物条件,满足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耕作要求。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保持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宜采用土垡不翻转的深松耕机械,如凿式松土机;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宜采用具有良好翻垡覆盖性能的耕作机械,如滚垡型铧式犁;土质粘重或水田地区的土壤耕作宜采用剪裂断条、碎土性能良好的耕作机械,如窜垡型铧式犁、旋耕机等。
土壤的机械组成、物理结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对土壤耕作机械的作业难易、耕作质量、能量消耗等有显著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土壤的适耕性。此外,耕种的适时性对作物产量有重大影响。因此,预先采取综合性措施,使土壤及时处在适耕性良好的状态下,不误农时地使用适当类型的土壤耕作机械进行耕作,并同相应的生物措施、化学措施、排灌措施相结合,就能充分发挥土壤耕作机械的作用,提高耕作质量,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⑨ 土壤耕作的主要目的
目的: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间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
⑩ 东北的耕地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其主要原因是()A.地势平坦广阔B.土壤肥沃C.降水丰沛D.农业机
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该平原地势坦荡,地广人稀,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