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农业机械的发展前景如何
自2015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农机行业的产业格局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可谓“一年一个样儿”。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持续调整以及畜牧产业快速提升,“大农业”所包含的范畴日益扩大。人们不再局限于大田作物种植的传统观念,而是向经济作物、果蔬作物、畜牧产业等快速延展,肉、禽、奶、蛋以及各类粗粮、果蔬日益丰富着人们的餐桌,也拓展着人们对“粮食”的传统理解。
农业的发展结构在变化、人们对粮食的需求结构在变化,那么,市场和用户对农机品类的需求也必然在不断变化。直观当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等传统农机产品相继显示出存量市场特点,增量需求在转变为存量更新,而青贮机、甘蔗收获机、花生收获机、饲养机械、辣椒加工机械、园林管理机械等新兴小众产品在用户刚需促动下,不断勃兴,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正在逐步成长为农机行业深具前景的新的发展力量。在此基础上,国家对用户需求强烈的小众农机品类给予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助推其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2020年,农机行业内的新产品、新产业将持续保持快速发展,以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传统产品升级产品以及原创农机产品、刚需小众产品等为代表的相关农机品类将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应,与之相关的细分市场将持续加速,新兴产业仍将显示出强劲的成长性。
2020年,农机行业质量升级的新业态将持续完善,围绕着技术和产品而展开的前进脚步依然会不停歇,我们也期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机进入全球顶尖机械设备竞技舞台。
『贰』 中国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前景怎么样如何调整
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并不等同于第三产业,在国内,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无论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都有高新技术,尤其第二产业有很多都处于高新技术的前沿领域,所以说题主讲第二产业不是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这种说法,我是不认同的。对于农机来说,他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反哺农业的产物,所以说既具有工业的特点,也具有农业的特点,农机本身的工业属性较强,但推广又有农业的属性。
有人提到农机农艺融合的问题,确实现阶段有一定问题,种植模式多样,种植品种多样,都对农机化发展产生了阻碍。但我对此还是持乐观态度,农机农艺融合也喊了好些年了,从上到下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共识,现在思考的是怎么解决,实际上已经开始形成协调攻关的机制了,农机与农艺两方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逐渐协调,这个问题肯定会解决的,只是需要一个过程。
『叁』 农业机械在中国的前景怎样呢
农业机械,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在中国的前景,都是一片光明!
『肆』 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2011年,我国耕种收三个环节的农业机械综合水平达到54.5%,创历史新高。2011年,在新的统计口径下(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标准由原来的500万元调到2000万元),我国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846.35亿元。
农业机械为了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我国政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由于国家加强对农业的重视力度,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为了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长期发展规划,以促进农业和农机行业的发展。2012年农机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309.97亿元,同比增长18.96%;2013年,全国农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92.70亿元,同比增长17.61%。
工信部在2011年3月发布的《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农机工业总值达到4000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产业 规模至少比要提高40%。《规划》提出,到2015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这一目标比此前提出的55%更迈进一步。“十二五”期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50%以上的新起点向前发展,发展区段在大于50%-64%之间,年平均提高幅度在2.5个百分点左右。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并重点强调要“加快农业机械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提升农机化水平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农机产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到已经形成内燃机、拖拉机、运输机械、收获机械、牧业机械、拖内配件等诸多小行业,并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机械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农村中的应用加快了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结构革新,这些都促进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纵观农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和使用现状,主要有下列几个特点:
『伍』 中国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事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和多种所有制成份竞争并存的发展格局。二是初步形成了适应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政府示范引导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初步形成了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中,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的生产方式。
『陆』 中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如何
报道称,中国领导人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回重中之重”“实施乡村答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农业机械化达到较高水平。
同时玉米机耕、机播和机收的比重分别为73.7%、69.9%和61.7%;稻谷机耕、机播和机收的比重分别为83.3%、29.0%和80.1%。
希望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持续增高!
『柒』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
中国当然有能力实现农业机械化,但实际情况让中国不能实行。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农民问题。
『捌』 目前中国农村机械化水平的状况
我国农机化水平已达61%
61%的农机化率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实现由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然而,农机化发展的结构不平衡、农机运用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确保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1、10年跑赢35年
61%的农机化率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实现由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2004年底,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第一部法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此后农机化发展迎来了黄金十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10年累计投入超过1200亿元,补贴农机具超过3500万台(套)。农机化水平增幅超过法律实施之前35年的总和,农机工业总产值从854亿元增加到3571亿元。目前,我国农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主要农机产品已能满足国内九成以上需要。中国农机市场不但没有被洋品牌垄断,还培养出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2、结构不平衡突出
不过,农机化发展的结构尚不平衡。就地区而言,目前全国只有9个省份的机械化水平在70%以上,还有4个省份低于40%,贵州不到20%;就作物而言,三大主粮中小麦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双季稻地区机插秧水平、甘蔗主产区、棉花产区、油菜产区机械化提高比较缓慢,经济作物机械化许多环节还是空白。烘干、高效植保、初加工环节机械化也刚起步。
3、产业升级是关键
目前国内农机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依靠企业自主开发模式难以在短期内突破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建议国家将农业机械自主化工程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支持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支持自主品牌农机企业提高高端产品开发和产业化能力。同时支持有能力的自主品牌农机企业实施海外并购。
农机研发具有长周期性,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如果投入不足,将成为制约我国农业装备水平进步的短板,就难以摆脱高端产品和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
『玖』 简述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1、主要特点
(1)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发展,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9.01万kW,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到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04MkW,平均每100hm2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65kW。农业机械原值达3362亿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97.26万台,联合收割机36.22万台。平均每100hm2耕地拥有拖拉机11.5台,配套农机肯16.7台;每100户农户拥有拖拉机6.1台。2003年完成机耕面积6094.3万hm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达到33%,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6.8%、26.7%和19%。有12个省(市、区)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其中8个超过50%。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在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4大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4%和72.8%)。水稻、玉米和大豆机械化水平较低,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6%和23%;玉米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1.9%,大豆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23.2%。但棉花、甘蔗、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及牧草生产机械化等仍是薄弱环节。
(2)农机产品正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向多样化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环保措施的实施,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经济作物和果蔬种植面积增加。这使得传统的农业机械产品需求量明显减少,而经济作物机械、牧草机械和林业机械需求量增加。随着农业部优势产品布局的确定和公布,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特别是优势农产品加工机械需求量急剧增长。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农村工程机械需求量成倍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在逐步提高。
(3)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服务发展。中国农户种植业的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因此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非常重要。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机收小麦为标志,中国的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跨区机收的开展,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1个多月,大大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对机械收割的要求,也提高了收割机的经营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国联合收割机仅有6万多台,而2003年达到了36万台。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77%。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正在不断涌现。
(4)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2、农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拥有状况和农业对农机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现有动力机械的配套比低,使用效率低,浪费大。2003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为60386.5万kW,而平均动力负担耕地仅达到0.213hm2/kW,1 hm2耕地才消耗功率0.47kW,即便加上农村运输、农产品加工等动力机械,其年使用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机械的闲置和农业机械投资的浪费,使本来较为紧张的农机投资却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新型配套机具的研究、开发、生产、推广与需要脱节,跟不上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现有动力机械配套比低,配套农具单一,多数仍是性能较为落后的产品,产品能耗高,机动性、通用性低,经济效益差。另一方面,已研究开发出的较为先进型的推广应用却又跟不上。开发、生产、推广部门条块分割,相互脱节,形成了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研究项目和生产急需不相吻合。还有种子的生产与加工机械、工厂化生产、塑料大棚温室机械等也都较为薄弱。
(2)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片面。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的概念已不局限于农作物生产,因而农业机械化的范畴也要相应扩展,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提农业机械化就是耕、耙、播、收机械化,很少顾及其他农业生产领域,更谈不上规划、发展和管理。对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全面的认识。虽然近几年来注意拓宽农机服务领域,但就多数人的认识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说明还没有脱离陕隘的观念,必将影响今后农机化的发展。
中国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机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仅相当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韩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农机化已进入了初级阶段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人们欣然看到,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将进一步增强,势必会进一步扩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因此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定会得到快速发展。
(1)农机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2004年6月25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于2004年11月1日起实施。该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明确了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农机作业服务和保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该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对农机化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关键环节机械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在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需求将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高速插秧、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等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环节,如棉花机械化播种或移栽、采摘,薯类、鳞茎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油料作物和糖类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
(3)畜牧业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将有较快发展。围绕提高草原改良、人工草场建设和农区秸秆利用机械化,提高奶品采集、提高奶业生产卫生安全控制能力的机械化,加快畜禽养殖环境控制创造安全生产条件的机械化等。
(4)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将会得到较快发展。为巩固和提高果蔬生产的竞争力,促进果蔬产业的规范化和生产的标准化,节能型设施农业装备、移栽机具、监测与调控设备、土壤消毒灭菌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等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5)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需求将加大。主要包括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装备等。
(6)农机的升级换代需求强劲。中国农机的技术水平和总体质量不高,中小型机械多,而且技术含量低,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大型机械缺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强,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类机械的开发、引进和生产将是农机技术升级换代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