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汽车仪表的指针,是怎样实现全部有光源的
很多人都在讨论汽车上到底应该要有几块屏幕才最合适,但或许他们都错了……
最初发明汽车的时候,它的作用其实和马匹无异,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而已。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都在汽车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发展也会遇到瓶颈,二十世纪的汽车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太大的技术升级。直到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汽车才继续提高了等级上限,开始了"打怪升级"之路。
这里变化最大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仪表显示技术。当人们需要从车辆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这时物理仪表、电子仪表、液晶显示、数字化座舱、HUD抬头显示甚至是AR显示等等一系列装备就接踵而来了。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这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就可以了解。
汽车上到底应该有几块屏的争论还在继续,但就像我前面所说或许他们都错了。2021年的CES 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松下发布了AR显示技术。这是基于HUD而来,包含眼动追踪技术、先进的光学系统、高精度人工智能导航、振动控制、实时态势感知、3D成像雷达、4K分辨率等先进技术。配合松下SPYDR驾驶舱域控制器的AI技术可在车辆前方10m或更大的虚像距离处渲染显示更多车辆信息(速度、燃油等)、检测到的物体/行人以及地图/路线指引的近场和远场内容。
也就是说,或许未来无需仪表只需要AR即可,毕竟在驾驶过程中低头看表本质上还是一个危险动作。而从市场角度来看,AR也是市场增长最快的类别之一,其成本的下降趋势是必然。普及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快一些,这一次或许用不了十年之久。
⑵ 企业在实现智能化生产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必备
智能工厂,就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实现工厂的办公、管理及生产自动化,达到加强及规范企业管理、减少工作失误、堵塞各种漏洞、提高工作效率、进行安全生产、提供决策参考、加强外界联系、拓宽国际市场的目的。
那么,最终实现工业智能化生产,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共同努力?
工业专用软件
在研发设计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研发工具软件和工业设计软件,采用“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科技情报信息库、专利文献数据库、工业设计素材库等,推广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工业仿真等技术,提高研发设计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缩短研发设计周期。
在生产加工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工业控制软件、数控系统,推广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网络协同制造、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提高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进料设备、加工设备、包装设备等的联网协作,打造“无人工厂”。
在企业管理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管理软件。鼓励工业企业开展ERP和MES集成应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车间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推广商业智能(BI)系统,鼓励企业建立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系统,发展辅助决策的“仪表盘”系统,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联机处理和数据挖掘,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工业与信息化融合
在企业内部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的集成、生产与管理的集成、生产与销售的集成、业务与财务的集成、总部与分支机构的集成,实现产销衔接、管控一体,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减低成本,控制风险。在企业之间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产业链协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相互共享设计、库存、物流等信息,以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总成本,实现即时生产。
根据我国工业与信息化融合规划:到201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打造智能装备体系
对于机械装备行业,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包括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发展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工程机械等。智能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
我国将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5-1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未来,通过在以上三个方面不断努力,我国将加速完成智能制造体系建设,从而做到高效、高质生产,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