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鑼傚悕鐭冲寲锛氶『涓佹¤兌瑁呯疆灏炬皵闈炵敳鐑锋荤儍杈惧埌璁捐″
8鏈30鏃8鏃讹紝鑼傚悕鐭冲寲椤轰竵姗¤兌瑁呯疆灏炬皵涓鐨勯潪鐢茬兎鎬荤儍杈惧埌璁捐″硷紝浣庝簬20mg/Nm3鐨勭幆淇濊佹眰锛屾爣蹇楃潃椤轰竵姗¤兌瑁呯疆灏炬皵娌荤悊椤圭洰涓娆℃姇鏂欏紑杞︽垚鍔熴傛嵁鎮夛紝璇ヨ呯疆浜2017骞10鏈20鏃ュ紑宸ュ缓璁撅紝2018骞7鏈25鏃ヤ腑浜わ紝鑼傚悕鐭冲寲灞炰簬涓鐭冲寲绯荤粺鍐呯涓変釜浼佷笟鎴愬姛鎶曠敤璇ョ幆淇濋」鐩銆
椤轰竵姗¤兌瑁呯疆鍚庡勭悊鍏辨湁涓夋潯鐢熶骇绾匡紝鍦ㄧ敓浜ц繃绋嬩腑璁惧囦骇鐢熷ぇ閲忓共鐕ュ熬姘旓紝鐩存帴鎺掑埌澶ф皵涓锛屾帓鏀剧殑姘斾綋娴撳害涓嶇﹀悎鏍囧噯銆備负纭淇濋『涓佹¤兌瑁呯疆鍚庡勭悊骞茬嚗灏炬皵杈惧埌鍑忔帓鐩鐨勩傝寕鍚嶅湪椤轰竵姗¤兌瑁呯疆鍖哄炶鹃『涓佹¤兌瑁呯疆灏炬皵娌荤悊椤圭洰銆
璇ラ」鐩鏄鑼傚悕鐭冲寲閲嶇偣鐜淇濋」鐩锛岄」鐩閲囩敤涓鍥界煶娌瑰寲宸ヨ偂浠芥湁闄愬叕鍙告姎椤虹煶娌瑰寲宸ョ爺绌堕櫌鎻愪緵鐨勫偓鍖栨哀鍖栨不鐞嗘妧鏈锛屼富瑕佹秷鑰楀搧鏈夊偓鍖栨哀鍖栧偓鍖栧墏銆傝呯疆澶勭悊鑳藉姏涓100000Nm3/h銆傝呯疆骞存搷浣滄椂鏁8000灏忔椂锛岃繛缁杩愯屻
涓虹‘淇濋」鐩椤哄埄鎶曚骇锛2018骞5鏈堜唤锛屾¤兌杞﹂棿娲5鍚嶆搷浣滈ㄥ共璧撮綈椴佺煶鍖栭『涓佹¤兌瑁呯疆瀛︿範銆佷簡瑙i綈椴佺煶鍖栧悓绫诲崟鍏冪殑杩愯屾儏鍐点佸瓨鍦ㄧ殑闂棰樹互鍙婅В鍐崇殑鍔炴硶锛屼负椤圭洰寮杞︿竴娆℃垚鍔熺Н绱缁忛獙銆
6鏈堜唤锛屾¤兌杞﹂棿缁勭粐鍛樺伐瀛︿範椤轰竵姗¤兌瑁呯疆灏炬皵澶勭悊鍗曞厓娴佺▼鍥俱佹搷浣滄硶銆佹妧鏈瑙勭▼锛屼娇鍛樺伐鎺屾彙鍗曞厓鐢熶骇鎿嶄綔鐭ヨ瘑銆7鏈堬紝姗¤兌杞﹂棿鎻愬墠浠嬪叆椤圭洰涓夋煡鍥涘畾宸ヤ綔锛屽归」鐩杩涜屽规帴鍙婄‘璁ゃ8鏈堜唤锛屼粬浠涓夋煡鍥涘畾鏁存敼椤规暟绱璁′唤鍏159椤癸紝瀵瑰奖鍝嶈呯疆寮姘旈棶棰樿繘琛屽強鏃跺勭悊锛屼负寮杞︽壂闄や竴鍒囬殰纰嶃
8鏈堜唤锛岃ヨ呯疆杩涘叆寮杞﹂樁娈碉紝鍖栧伐鍒嗛儴鍓缁忕悊鏋楃惇缁熺规寚鎸ワ紝鏈哄叧澶勫や笓涓氫汉鍛樼幇鍦哄崗璋冿紝杞﹂棿棰嗗笺佷笁澶у憳銆佸強鐝缁勫憳宸ュ潥瀹堢幇鍦猴紝瀵瑰伐鑹恒佽惧囥佷华琛ㄣ佺數姘斻佸畨鍏ㄧ瓑寮宸ヨ佺礌鏉′欢杩涜岀‘璁わ紝瑁呯疆缁忚繃鍚规壂姘斿瘑锛岃惧囪瘯杩愩佸偓鍖栧墏濉瑁咃紝鑱旈攣鍚堟牸銆
8鏈29鏃14鏃38鍒嗭紝璇ヨ呯疆寮鐢靛姞鐑寰鐜鍗囨俯锛屼竴涓灏忔椂鍚庢e紡鎶曟枡寮杞︺傛湰娆¤呯疆寮杞︾殑闅剧偣鏄鍌鍖栨哀鍖栧弽搴斿櫒寮杞︺佸偓鍖栨哀鍖栧弽搴斿櫒鍏ュ彛娓╁害鎺у埗銆佸嚭鍙f俯搴︽帶鍒讹紝涓洪槻姝㈠偓鍖栨哀鍖栧弽搴斿櫒鍏ュ彛娓╁害浣庛佸嚭鍙f俯搴﹂炴俯锛屼粬浠閭璇蜂笓瀹剁幇鍦烘寚瀵笺佷笓涓氫汉鍛橀厤鍚堛佸矖浣嶄汉鍛樼簿蹇冩搷浣溿傚紑杞﹀悗瑁呯疆绋冲畾杩愯岋紝瀹炵幇涓娆″紑杞︽垚鍔熴
椤圭洰鎶曚骇鍚庯紝灏炬皵缁忚繃鍌鍖栨哀鍖栬呯疆澶勭悊鍚庯紝鍑鍖栨皵浣撶﹀悎锛屽強涓鍥界煶鍖栨婚儴銆佸箍涓滅渷銆佽寕鍚嶅垎鍏鍙哥瓑鐨勭幆淇濊佹眰锛屽ぇ骞呭噺灏戜簡鎸ュ彂鎬ф湁鏈虹墿锛圴OC锛夌殑鎺掓斁銆
❷ 国家级的研究院(所)有哪些
下面就是国家级研究所的名单:
国家级研究所
名称 所在省(或直辖市)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 甘肃
上海机电工程科技情报研究所 上海
华北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所 河北
华北油田井下工艺研究所 河北
吉林省油田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所 吉林
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技术服务公司工艺研究所 黑龙江
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工艺研究所 新疆
胜利油田设计规划研究院 山东
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所 四川
华北石油管理局橡胶制品暨防腐技术研究所 河北
化学工业部乳胶工业研究所 云南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科学技术研究所 湖北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 甘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
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塑料厂研究所 江苏
中国轻工总会玻璃搪瓷研究所 上海
四川维尼纶厂研究所 四川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天津大学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 天津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扬子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 江苏
中国石化销售公司株洲石油储存研究所 湖南
萍乡市焰花鞭炮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烟花爆竹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江西
化学工业部海洋涂料研究所 山东
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二临床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研究所)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天津
民政部北京假肢科学研究所 北京
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吉林
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上海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四川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 北京
中山医科大学寄生虫学研究所 广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北京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北高科技开发公司 陕西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研究所 北京
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 北京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北京
北京星航机电设备厂 北京
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科学技术研究所 贵州
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
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 北京
化学工业部沈阳化工研究院 辽宁
化学工业部锦西化工研究院 辽宁
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 四川省晨光高分子合成材料开发公司 四川
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地球物理研究所 新疆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北京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研究室 上海
上海新风化工研究所 浙江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 北京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 辽宁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分院矿山测量研究所 河北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分院选煤研究所 河北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分院 山西
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长春煤炭科学研究所 吉林
峰峰矿务局煤炭科学研究所 河北
汾西矿务局科技处 山西
徐州矿务局科学研究所 江苏
淮南煤矿科学技术研究所 安徽
牡丹江煤矿机械厂煤矿研究所 黑龙江
铁岭选矿药剂厂研究所 辽宁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设计研究院 湖北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石油天然气储量管理研究室 北京
华北石油管理局油建一公司施工技术研究所 河北
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所 新疆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油气田采收率研究所 北京
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 山东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河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甘肃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北京
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 北京数据通信技术总公司 北京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 北京
河北省张家口煤矿机械研究所 河北
锦州石油化工公司研究所 辽宁
锦西炼油化工总厂研究院 辽宁
金陵石化公司炼油厂研究所 江苏
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南京炼油厂设备研究所 江苏
光华化学工业公司冶金研究所 内蒙古
核工业第八研究所 上海
冶金工业部马钢自动化计控研究所 安徽
冶金工业部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 上海
山西省太原钢铁公司钢铁研究所 山西
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冶金研究所 内蒙古
本溪钢铁公司钢铁研究所 辽宁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 安徽
天津钢铁研究所 天津
贵州省贵阳钎钢研究所 贵州
山东铝业公司研究院 山东
湘乡铝厂科研所 湖南
中国轻工业经济科技信息中心 北京
中国核情报中心 北京
冶金工业部信息标准研究院 北京
中国舰船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四所 北京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北京
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 吉林
化学工业部南京化工厂研究所 江苏
化学工业部湘东化工机械厂研究所 湖南
化学工业部施工技术研究所 河北
北京市北氧特种气体研究所 北京
中国轻工总会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
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南京烷基苯厂研究所 江苏
化学工业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北京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房建材料与混凝土研究所 北京
无锡球墨铸铁研究所 江苏
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 北京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 北京
电子工业部第三十九研究所 陕西
机械工业部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 上海
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 北京
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 河南
广播电影电视部设备制造厂无线电设计研究室 北京
中国轻工总会电光源材料科学研究所 江苏
中国轻工总会制鞋研究所 北京
成都铁路局成都科研所 四川
国家测绘局测绘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
冶金工业部天津地质研究院 天津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辽宁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湖北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综合研究地质大队 河北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山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北京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十七所 北京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一八研究所 陕西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北京
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科学研究所 天津
兰州炼油石化研究院 甘肃
郑州铁路局西安科学技术研究所 陕西
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 江苏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北京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四川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0五研究所;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 华中机械研究所 湖北
核工业第六研究所 湖南
飞机强度研究所;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二三研究所 陕西
化学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 新疆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河南
中国轻工总会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云南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北京
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 天津
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 北京
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三四研究所 北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京
兰州炼油化工自动化研究院 甘肃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
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 天津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 北京
哈尔滨发动机制造公司设计研究所 黑龙江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江苏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爆破器材研究所 江苏
成都仪表机床研究所 四川
大河珩磨机床研究所 宁夏
北京特种工程机械研究所 北京
国家国内贸易局郑州棉麻加工研究所 河南
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北京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巴陵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 湖南
湘潭钢铁公司钢铁研究所 湖南
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 山东
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 山东
交通部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重庆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研究所 海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湖北
中国纺织总会科学技术研究所 北京
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情报研究所 北京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南铝加工厂研究所 重庆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设计研究院 安徽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北京
中国轻工总会杭州机械设计研究所 浙江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北京
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 河南
国家科委管理科学研究所 湖北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技术研究所 北京
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内蒙古
湖南有色冶金劳动保护研究所 湖南
沈阳火化设备研究所 辽宁
中原石油勘探局采油工艺研究院 河南
核工业华南地质局二九○研究所 广东
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河南
国土资源部四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矿产科研所 四川
西安核仪器厂研究所 陕西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
铁法矿务局煤炭科学研究所 辽宁
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北京
山东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 山东
水利部成都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所 四川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 北京
国家国内贸易局食品检测科学研究所 北京
中国药科大学抗生素研究室 江苏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 北京
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 上海
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 北京
国营第六七四厂产品研究
❸ 中石化下属有哪些企业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直属企业如下(下属两大上市公司是仪征化纤、上海石化):
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连云港碱厂
西南石油局录井公司
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北京燕化有限公司环保事业部
北京燕化合成橡胶事业部
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一厂
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研究院
山东齐鲁科力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齐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长炼催化剂厂
成都华川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总公司
油建工程分公司
北京燕山分公司炼油厂
四川德阳新场气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化天津石油化工公司化纤厂
江苏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燕化公司塑料分公司
北京燕化研新技术开发公司
齐鲁石化研究院科力化工公司
中石化全国化工模型设计技术中心站
江苏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胜利油田广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胜利油田胜利设计科技开发公司
北京石油分公司
洛阳分公司炼油厂
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
江汉石油管理局测井工程处
胜利测井公司
中原石油勘探局基建工程监理公司
上海高桥石化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胜利石油管理局工程机械总厂
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队
安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
河南油田分公司地质调查处
湖南建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油田工程建设监理中心
北京燕山分公司炼油厂
中国石化集团第二建设公司
塔里木胜利钻井公司
金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烷基苯厂
淮阴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南石油局
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化机械厂
中国石化集团管道储运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公司
洛阳石化聚丙烯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原石油勘探局特种车辆修造总厂
中原石油勘探局天然气产销总厂
江苏石油勘探局地质科学研究院
燕山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开发公司
上海海洋石油局
中国石化集团南化建设公司
茂名石化设计院
中南石油局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勘探研究院
河南油田炼油厂
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上海炼油厂
四川维尼纶厂工程公司
胜利石油管理局无杆采油泵公司
河南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公司
镇海炼化工程公司
茂名分公司研究院
石油物探研究院
上海高桥石化炼油安装检修公司
江苏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江苏油田分公司试采一厂
江苏石油勘探局地质测井处
中原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处
北京燕化公司聚丙烯事业部
上海高桥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中国石化销售华东公司
中原油田井下特种作业处
江苏石油勘探局钻井公司
青岛石油化工厂
长岭炼化岳阳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金甬腈纶有限公司
天津市燕化新材枓有限公司
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设计院
北京燕山分公司研究院
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品事业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桥分公司
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
中原石油勘探局钻采设备厂
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淄博齐胜工贸股份有限公司
淄博祥东化工有限公司
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
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河口采油厂
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燕化胜利橡胶应用研究开发中心
新星华北石油局五普装备厂
新星五普钻井技术服务公司
新星华北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
新星公司华北石油局井下作业大队
新星油气西南分公司川西开发作业部
钦州国星油气有限公司
中原油田井况防治中心
中原油田中泰钻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江苏油田安徽勘探处
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
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
胜利油田胜利石油化工建设公司
北京燕化民用能源热力分公司
北京燕化公司动力事业部
江苏油田安徽采油厂
江苏石油勘探局机械厂
江汉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处
洛阳石化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荆门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扬子石化
中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
中原油田销售公司
齐鲁石化工橡胶厂
齐鲁石化催化剂厂
华北石油局
天津石油化工公司
安庆分公司科研开发中心
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催化剂厂
长岭炼油化工总厂机械厂
长岭炼油化工总厂炼催化剂厂
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化炼油厂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原油田
上海石化机械制造公司
长岭炼油化工总厂设备研究所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南化集团研究院
华东石油局
长岭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油田工程建设监理中心
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管道储运公司勘察设计研究院
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院
中原石油勘探局石油化工总厂
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
仪征化纤产品技术开发中心
河南石油勘探局钻井工程公司
天津石化设计院
齐鲁石化检修公司
安庆石化总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茂名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厂
滇黔桂油田分公司物探公司
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北京燕化树脂研究所
北京燕化仿真培训中心
德州石油钻井研究所
河南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测井公司
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调查处
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广州有限公司
茂名石化华粤企业集团特种蜡厂
❹ 有了解中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兄弟吗
是人才到哪都能发挥作用;
有路子到哪都能吃的开;
不用想太多,待遇不错就干得过。
要开心的去干工作。
好好的人,别让工作给干了。
❺ 中石化的成立过程是怎么样的
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984年1月19日,国家批复同意石化总公司建设7个大型项目,即大庆、扬子、齐鲁39万吨/年乙烯,镇海、宁夏、乌鲁木齐30吨/年合成氦及52万吨/年尿素和上海石化总厂二期工程。
1986年5月14日,中央组织部通知,中央决定石化总公司不再设立董事会,实行经理负责制。
1988年2月6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研究确定石化总公司暂仍归国务院直属。
1990年1月8日,我国自行研发的第一台年产25万吨乙烯新型裂解炉(北方炉)通过国家级鉴定验收。
1991年9月11日,石化总公司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在京举行91国际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学术会议暨展览会。
1992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准北京燕山石化公司3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
1993年2月18日,石化总公司与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合资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公司开业。7月26日,上海石化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9月28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制造的首套80万吨/年加氢装置在镇海石化总厂建成。11月8日,上海石化A股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1994年1月7日,国家计委批复同意石化总公司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建设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月9日,扬子石化公司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资成立扬子巴斯夫乙烯系列有限公司,开工建设12万吨/年苯乙烯、10万吨/年聚苯乙烯等工程。
1995年11月28日,“中国石化”注册商标(中英文+朝阳图案)、”火炬“服务商标(中国石化)。
1996年7月10日,我国首套年产万吨溶聚丁苯橡胶装置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投产成功,产品物理机械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1997年10月13日,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联合可行性研究协议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京举行。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汉江石油管理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大庆石化总厂、抚顺石化公司、锦州石化公司、大连石化公司、兰州石化公司、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等14家炼化企业划入石油天然气总公司。6月13日—9月29日,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等18个省(区、市)及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4个计划单列市石油公司先后划入石化总公司。7月27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0年2月28日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独家发起方式设立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18日 初次公开发行167.8亿股H股股票及美国存托股份并成功在香港、纽约、伦敦三地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1年7月16日,在境内成功发行28亿A股股票,2001年8月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001年8月24日 收购新星公司
2004年12月31日 收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化工类资产、催化剂资产和加油站资产,并向其出售油田井下作业资产。
2006年10月10日 实施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
2006年10月11日 对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以注资方式增加其注册资本。增资完成后,持有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75%股份权益。
2006年12月31日 收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采油资产。
2007年4月17日 在境外发行117亿港元可转换债券。
2007年12月31日 收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湛江东兴等五家炼油企业。
2008年2月20日 2008年2月20日,在境内发行300亿分离交易可转债。
2009年8月18日,中国石化成功收购总部位于瑞士的一家独立石油公司—Addax公司。11月11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11月23日,中国石化正式颁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纲要》。12月28日,中国石化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奠基仪式在北京昌平区沙河卫星城举行。
2010年3月23日,中国航天事业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石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首个战略合作伙伴。3月29日,中国石化宣布: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川气东送工程建成投产。川气东送工程干线管道全长1700多千米,设计能力年输净化天然气120亿立方米,总投资626.76亿元。4月20日,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龙头装置——乙烯裂解装置产出合格乙烯,实现一次开车成功。5月11日,天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6月5日上午,中国石化燃料油公司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12月8日,中国石化出资700万美元支持北京市成功获得2015年世锦赛举办权,成为国际田联官方合作伙伴。
2011年2月2日,中国石化收购OXY阿根廷资产成功交割。4月23日,中国石化首口页岩油水平井——泌页HF-1井正式开钻。
5月7日,国内第一口高含硫裸眼水平井——毛坝503-2H井开始放喷作业。12毫米气嘴分离器求产,日产天然气69.2万立方米,无阻流量日产天然气627.7万立方米。5月13日,中国石化与荷兰帝斯曼集团合资建设的10万吨/年不饱和树脂工厂在南京化学工北园区正式奠基开建。7月13日,中国石化四川维尼纶厂在醋酸乙烯和聚乙烯醇生产领域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生产商。7月15日,中国石化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建页HF-1井顺利完钻,转入完井作业阶段。7月28日,中国石化新加坡润滑油脂项目奠基仪式在新加坡举行。7月28日,美国哈特能源第24届大奖揭晓,中国石化获国际炼油公司卓越奖。8月3日,中国石化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目标。8月9日,中国石化与澳大利亚太平洋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APLNG公司)就AOLNG15%股份认购项目完成交割。
2012年1月3日,中国石化与美国Devon能源公司签署协议,收购该公司在美国5个页岩油气资产三分之一权益。1月15日,中国石化与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沙特基础公司在利雅得署延布炼油厂合资协议和天津聚碳酸酯项目合资协议。3月28日,中国石化收购Galp巴西资产30%权益项目在巴西和荷兰两地同时完成交割。4月3日,普光气田大湾区块3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设项目成功投产,成为川气东送工程重要的资源接替阵地。4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国石化总部召开集团公司建设规范董事会工作会议,宣布成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会。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其中外董事5名,职工董事1名。5月10日,中国石化成功发行30亿美元国际债券,这是集团公司首次进入国际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6月28日,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在沪成立。7月12日,中国石化与澳大利亚太平洋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APLNG)就增持APLNG 公司 10% 股份项目完成交割。7月26日,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路油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立。9月3日,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中国石化总部举行。9月28日,中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石化煤化工业务进入快速推进、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11月19日,中国石化与法国道达尔公司达成协议,收购该公司所占 OML138 区块全部 20% 的权益。11月30日,第14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石化共获5个大奖,其中“苯和乙烯制乙苯的烷基化方法”和“一种己内酰胺加氢精制方法”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2月18日,中国石化收购加拿大塔利斯曼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 49% 股份项目正式交割[4]。12月27日,镇海炼化 100 万吨 / 年乙烯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实现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史上国优金奖“零”的突破。12月27日,国内首套甲苯甲醇甲基化工业装置在扬子石化成功完成工业运行试验,标志着中国石化成为全球首家拥有甲苯甲醇甲基化专有技术的公司。12月28日,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京揭牌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1月12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就2013年11月22日发生在中国青岛的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原因及处罚赔偿等作出说明。公告指出,此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5172亿元(人民币,下同),中石化将承担其相应赔偿责任。据了解,此次事故共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中石化已将每年11月22日作为中国石化安全生产警示日,以告慰逝者,警示后人。[5]
2014年2月19日,中国石化董事会通过了《启动中国石化销售业务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业经营的议案》,同意在对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负债进行审计、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6]
2014年8月26日,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与腾讯签订了业务框架合作协议。[7]
2015年2月6日,中央第六巡视组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反馈专项巡视情况。巡视组指出,中石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同层级、不同板块经营管理人员利用掌握的资源和平台,在工程建设、物资供应、油品销售、合资合作、海外经营中搞利益输送和交换;有的领导人员亲属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通过承揽中石化业务、进行关联交易谋利。[8]
❻ 中国橡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年多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橡胶工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的橡胶消耗量都有大幅下降,唯独中国逆势而上,呈现一枝独秀的亮丽风景,全球橡胶工业的重心也正向亚洲转移。
权威机构IRSG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去年前三季度世界橡胶消耗量为1577.1万吨,同比下降10.6%;产量为1574.2万吨,同比下降10.1%。世界前10位橡胶消耗国中,中国橡胶消耗量为601.1万吨,增长20.1%,占全球的38%;美国为151.1万吨,下降26.8%;日本为108.3万吨,下降29.7%;印度为90.2万吨,增长2.2%;巴西为50.7万吨,下降24.3%;德国为44.5万吨,下降26.2%;韩国为40.3万吨,下降23.8%。
在橡胶生产方面,中国的表现也引人关注。前三季度中国合成橡胶产量为212万吨,同比增长23.3%,占世界的23.7%;美国为145万吨,下降21.3%;日本为91万吨,下降27.8%;韩国为82万吨,增长5.1%;俄罗斯为73.2万吨,下降22.1%。中国天然橡胶产量增长12.5%,以41万吨超过越南前进至世界第5位。位居世界第1~4位的分别是泰国,214.9万吨,下降8.9%;印尼,198.7万吨,下降7.3%;马来西亚,61.8万吨,下降29.2%;印度,53.6万吨,下降10.8%。
估计2009年全年世界橡胶实际消耗量可达2060万吨左右,比上年下降9.1%;橡胶产量2090万吨,下降8.4%。全球橡胶工业在遭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后,将进一步向亚洲新兴国家地区倾斜。目前亚洲已成为全球橡胶生产和消耗的中心地区。世界前10位橡胶消耗国亚洲已占到7家,消耗量占到60%以上;前10位合成橡胶生产国一半在亚洲,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8%,仅中日韩三国就占45%;天然橡胶生产92%集中在亚洲,而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三国又占至全球的70%。
2009年中国率先走出世界金融危机阴霾,GDP增速达到8.7%,汽车产销量超过1370万辆,更给橡胶工业带来新的生机。2010年将是中国橡胶工业迎来更大发展机遇的一年,橡胶消耗量有望接近700万吨。
2010年中国合成橡胶产能将超过300万吨。齐鲁石化新建的10万吨/年乳聚丁苯橡胶装置已投产,合计能力达30万吨/年;兰州石化除10万吨/年的新乳聚丁苯橡胶投入运行之外,又有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建成;巴陵石化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橡胶(SBS)由年产12万吨/年能力扩至20万吨/年,总产能为23万吨/年;新疆独山子石化新建的18万吨/年装置开始生产,总产能为23万吨/年;四川的15万吨/年顺丁橡胶和辽宁抚顺的20万吨/年乳聚丁苯橡胶即将建成;山西合成橡胶在原有3万吨/年氯丁橡胶生产线基础上,又新添了3万吨/年新装置。此外,普利司通惠州合成橡胶5万吨/年溶聚丁苯橡胶和申华化学南通的5万吨/年顺丁橡胶新装置也加入了生产行列。
与此同时,中国天然橡胶产量今年有望达到65万吨,橡胶种植面积由3年前的68万公顷扩大至93万公顷。
中国企业走出去种胶也开始取得很大成果,以云南橡胶投资有限公司为首的大小30多家企业在老挝和缅甸建设天然橡胶园,广东、海南农垦企业也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投资建设天然橡胶园,数量已达30~40家。仅海南农垦橡胶有限公司一家在境外的种植面积即有20万亩,每年可加工天然橡胶2万吨。此外,中国主要轮胎生产基地山东,为谋求轮胎原料的自供比,也在产胶国投资自建橡胶园。
国内外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正在由世界橡胶工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橡胶工业强国,市场前景可期
橡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日用、医用等轻工橡胶产品,而且向采掘、交通、建筑、机械、电子等重工业和新兴产业提供各种橡胶制生产设备或橡胶部件。橡胶在国民经济中是一种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物资。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橡胶工业发展面临着调整、转型、重组的考验,如何顺应变化,调整结构,促进我国橡胶工业走出逆境,平稳健康地发展,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由橡胶大国向橡胶强国迈进
世界上天然橡胶的使用是1493年由哥伦布所发现,但直到1839年固特异发现硫磺可使橡胶交联,才使橡胶有了使用价值,从此诞生了世界橡胶工业。橡胶工业是随着汽车工业发展起来的,如今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重要的传统产业。
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和进口国。2009年,中国橡胶消费量达到588万吨,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橡胶消费量的26%以上,主要橡胶产品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尤其是2009年国家相继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使我国橡胶产业不仅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顶住了轮胎特保案的考验,还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
2009年,中国橡胶工业完成总产值略高于2008年,出口交货值略低于2008年,利税高于2008年。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力车胎、胶管胶带、制品、胶鞋、乳胶、炭黑、废橡胶综合利用、轮胎模具等九个分会247家重点会员企业的统计,2010年1月份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75.7亿元,同比增长107.2%;出口交货值41.4亿元,同比增长47.4%;实现销售收入167.95亿元,同比增长96.1%;实现利润总额7.09亿元,销售利润率4.22%,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0.8亿元,同比增长357.3%。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汽车市场的一枝独秀,大大拉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从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橡胶研究组织秘书长埃文斯日前在中国表示,随着中国成为天然胶、合成胶的主要消费国,其生产及需求模式将对全球橡胶工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外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橡胶工业正在由世界橡胶工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橡胶工业强国,市场前景可期。
尽管如此,一些专家也指出,今年橡胶行业仍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一是输美轮胎特保案对我国轮胎出口的不良影响将显现,加之欧盟对轮胎实行环保壁垒,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二是大宗原材料在国际炒家的炒作下一再暴涨,将大量吞噬企业的利润。三是世界轮胎等橡胶产品市场没有明显回暖,中国以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政策已经出现放缓的信号,而以消费拉动内需增长的态势还远未形成。四是以低碳经济为首的一系列技术壁垒已经摆在企业面前。此外,最近丰田等汽车厂家的“召回门”也为企业的扩张之路敲响了警钟,企业如何在保证产品安全、质量前提下进行数量上的扩张,真正做大做强,这应当引起中国企业的关注。
橡胶市场发展具有坚实的支撑
尽管外部环境不利因素很多,使中国橡胶工业面临自身经济发展转型和外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双重考验,但今年也是蕴含着更大希望和更多机遇的一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家将继续实施鼓励汽车行业发展的举措,橡胶工业与之密切相关,汽车工业的发展将是今年轮胎等汽车橡胶产品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专家介绍说,汽车橡胶制品约占汽车总成本的6%左右。全球每年消耗生胶量的70%以上都用于汽车行业,其中60%用于轮胎,40%用于汽车橡胶制品。而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千人平均汽车拥有量为140辆,其中欧洲国家平均拥有500多辆,美国拥有800多辆,而我国不足40辆,因此我国汽车市场的潜力还很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顾翔华表示,由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10年汽车增长可达10%—15%,产量或达1500万辆。
另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等基本建设项目的继续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对轮胎、胶管胶带、工程橡胶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继续汽车、摩托车等下乡活动,将进一步推动各种橡胶产品的需求。为此,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预计,2010年尽管中国橡胶需求有所减弱,但橡胶消费量仍将达到630万吨。
调整结构是关键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范仁德认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橡胶工业发展面临着调整、转型、重组的考验,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促进我国橡胶工业走出逆境,平稳健康地发展,企业必须要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一是调整增长方式结构。从粗放型数量能力的增长,调整为技术型质量的提高。二是调整产品结构。从中低档产品调整为中高档产品,增加节能、环保、智能等橡胶产品的比例,培育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三是调整市场结构。从单一市场调整为市场多元化,开发国内新市场,重视农村市场需求。从过分依赖出口,调整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力求多元化,稳定美、欧、日等传统市场,扩大非洲、南美、东欧、东盟等新兴市场。四是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进出口结构转型。一方面要抑制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实现出口商品向中高技术加工和较高附加值的集约型方向转变。五是调整企业结构,从小而多,调整为大而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走低碳经济道路
据了解,轮胎滚动阻力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滚动阻力每减少20%,每百千米二氧化碳排放就可减少400克,随着家庭轿车的快速普及,消费者对车辆燃油经济性的重视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橡胶工业与发展低碳经济关系密切。橡胶原材料大部分以化石能源为原料,如合成胶、炭黑、纤维材料等,这种原料构成决定了橡胶工业必须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道路。
为此,范仁德提出,减少化石能源的比例,支持天然胶种植。他说,植树造林不仅绿化生态环境,而且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的的途径之一。建议国家支持国内天然胶企业扩大种植面积或者“走出去”种植天然胶,提高其产量和质量,积极推动杜仲胶等“新兴天然胶”产业的发展,同时提高天然胶的使用量。
此外,橡胶工业还应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满足汽车工业等领域的低碳化要求,如开发、生产适合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轮胎及低耗油轮胎,应用热塑性弹性体等新材料开发制造汽车用密封、减震等制品,提高汽车用传送带的效率,开发生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业需要的橡胶产品。同时,加快环保橡胶填充油的研发与应用,为绿色轮胎制造提供技术保障,并大力开展废旧轮胎等橡胶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据南通回力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倪雪文介绍,中国再生橡胶工业发展60年来,回收利用废旧橡胶近3000万吨,为社会创造价值500多亿元,节约和替代原生橡胶900多万吨,我国自主开发的“废橡胶动态脱硫新工艺技术”不仅在国内迅速成功推广,并走出国门,为世界废橡胶综合利用,解决“黑色污染”和发展橡胶工业循环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天然橡胶75%、合成橡胶46%依赖进口情况下,3吨再生橡胶可以替代1吨天然橡胶。2008年我国利用废旧橡胶生产再生橡胶245万吨,相当于为橡胶工业提供了80多万吨宝贵的天然橡胶资源,比我国全年的天然橡胶产量还要多。按正常年份的价格,进口1吨天然橡胶需2200元美元左右,仅这一项计算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17.6亿美元以上。他预计,2010年全国再生橡胶产量为270万吨,增幅将达8%以上,作为变废为宝的可利用再生资源,发展前景广阔。
❼ 中国石化的起源与发展
发展历程
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984年1月19日,国家批复同意石化总公司建设7个大型项目,即大庆、扬子、齐鲁39万吨/年乙烯,镇海、宁夏、乌鲁木齐30吨/年合成氨及52万吨/年尿素和上海石化总厂二期工程。
1986年5月14日,中央组织部通知,中央决定石化总公司不再设立董事会,实行经理负责制。
1988年2月6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研究确定石化总公司暂仍归国务院直属。
1990年1月8日,我国自行研发的第一台年产25万吨乙烯新型裂解炉(北方炉)通过国家级鉴定验收。
1991年9月11日,石化总公司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在京举行91国际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学术会议暨展览会。
1992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准北京燕山石化公司3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
1993年2月18日,石化总公司与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合资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公司开业。7月26日,上海石化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9月28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制造的首套80万吨/年加氢装置在镇海石化总厂建成。11月8日,上海石化A股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1994年1月7日,国家计委批复同意石化总公司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建设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月9日,扬子石化公司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资成立扬子巴斯夫乙烯系列有限公司,开工建设12万吨/年苯乙烯、10万吨/年聚苯乙烯等工程。
1995年11月28日,“中国石化”注册商标(中英文+朝阳图案)、”火炬“服务商标(中国石化)。
1996年7月10日,我国首套年产万吨溶聚丁苯橡胶装置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投产成功,产品物理机械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1997年10月13日,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联合可行性研究协议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京举行。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大庆石化总厂、抚顺石化公司、锦州石化公司、大连石化公司、兰州石化公司、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等14家炼化企业划入石油天然气总公司。6月13日—9月29日,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等18个省(区、市)及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4个计划单列市石油公司先后划入石化总公司。7月27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0年2月28日,石化集团公司独家发起设立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挂牌成立。3月30日,根据国务院规定,中国新星石油有限公司整体并入石化集团公司。10月9日—12日,中国石化在境外首次公开发行167.8亿股H股,募集资金34.6亿美元。同月18日、19日,中国石化H股分别在香港、纽约和伦敦上市。
2001年1月22日,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成立。7月16日—19日,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在境内公开发行28亿股A股,募集资金108亿元。8月8日,中国石化A股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2002年2月28日,中国石化股份公司与电讯盈科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签字仪式在京举行。4月11日,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成立。5月29日,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润滑油分公司重组成立。
❽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的发展历程: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是原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BDI)、中国石化北京石化工程公司(BPEC)改革重组而成,直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是以炼油和石油化工设计为主体,可以进行工程建设总承包和工程监理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公司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2007年在职职工22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设计大师5名,工程技术人员1900多名,国家各类注册工程师200多名。50多年来,公司设计、建设各类装置及配套工程1000多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奖励700余项,2007年拥有有效及待批专利100多项,专有技术80多项。据2007年美国ENR权威性杂志统计公布:SEI在全球最大的150家工程设计公司排名中,名列第36位。50多年来,SEI的发展壮大经历了四个不平凡阶段:
第一阶段,1953-1983年,逐步实现工程设计现代化。
第二阶段,1984-1998年,向国际型工程公司目标迈进。
第三阶段,1999-2001年,实现强强联合。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全面进入国际工程公司百强行列。
第一阶段,1953-1983年,逐步实现工程设计现代化。
原BDI和BPEC分别是1953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炼油专业、化工专业设计院。 在炼油方面,五十年代,BDI不畏国外反华势力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负责了大连、锦西、上海高桥、锦州、抚顺、兰州炼油厂等一批老厂恢复、扩建工程的设计。六十年代初,面对外国在石油产品上对中国实行封锁的严竣形势,全面承担了大庆炼油厂的设计任务,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庆油田会战。完成了锦西石油五厂和南京炼油厂的设计工程。从此,BDI把目光紧紧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认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同有关部门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和设计,完成了当时具有世界水平的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新型催化剂及添加剂等被称为“五朵金花”的现代化炼油装置,并配套、定型、建设了若干座年加工原油二百五十万吨以上的炼油厂,为提前实现我国石油产品“三年过关、五年立足国内”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我国炼油技术上的第一次飞跃。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十多年间,BDI面临极大的困难,在动荡中跋涉,艰苦奋进,从未停止过工程设计和技术攻关工作,先后完成了东方红炼油厂、胜利炼油厂、荆门炼油厂、武汉石油化工厂等大型炼油厂的设计,完成了我国援建的朝鲜烽火炼油厂和阿尔巴尼亚炼油厂的工程设计,与有关单位协作,研究和开发了多金属重整、分子筛提升管催化裂化等现代炼油新技术,使我国炼油工业赶上世界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在化工及石油石化方面,五十年代,BPEC奋发图强、艰苦努力,为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进行了新厂设计和老厂改扩建等重要工作。完成了大连化工厂合成氨生产和永利宁厂及我国第一座以焦碳为原料的大型氮肥厂――四川化工厂的恢复和扩建的工程设计建设。在基本化学工业方面,完成了大连、永利塘沽、四川鸿镇纯碱工程设计;开展了株州、衢州、吉林、福州、广州和北二化的氯碱及硫酸工程设计。有机化工方面,开始了染料、农药、已内酰胺、氯丁橡胶及以电石乙炔为原料的醋酸工程设计。在参与我国东北吉林、华北太原和西北兰州“三大化工基地”的建设中,BPEC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力量,从翻译全部设计文件和图纸到分赴现场配合外国专家工作,承担了101、201、304、102、202、302和103等工程的配套项目设计工作。1960年,外国专家撤走后,这些工程均由BPEC自行完成设计和建设。 1958年,BPEC遵照中央的要求,编制了三套定型设计,即年产5万吨合成氨、年产0.75-1.5万吨电解烧碱和年产0.6万吨聚氯乙烯装置,供各地因地制宜采用,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的化肥和氯碱工业作出了贡献。进入60年代,BPEC开拓进取,开发设计了吉林四平联合化工厂的我国第一套年产0.1万吨维尼纶生产装置,人民日报还专门发表了评论。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与有关单位协作开发、设计了燕化年产1.5万吨顺丁橡胶生产装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聚氯乙烯技术方面,与有关研究院合作,开发、设计了4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援阿、援越,对埃及、阿富汗、缅甸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七十年代,BPEC从规划、总体设计、技术引进谈判到参加施工建设,全面承担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型石化联合企业――燕山石化公司的设计任务,并参与和配套设计了我国第一套年产30万吨乙烯以及聚丙烯、聚酯、苯乙烯、聚苯乙烯等装置。
第二阶段,1984-1998年,向国际型工程公司目标迈进。
1983年,原BDI和BPEC分别成为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直属单位。八十年代,BDI努力拼搏,为总公司“三二九”目标的实现和我国炼油技术的第二次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先后与兄弟单位合作,研究开发了常减压装置节能技术、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催化裂化预混合提升管、带外循环管的烧焦罐式高效再生技术、MTBE合成系列新技术、烟气轮机系列技术及取得电液控制滑阀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进入90年代,BDI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狠抓消除“瓶颈”工作,在设计工作中加大技术含量。其中福建炼化的改扩建工程,成为消除瓶颈的样板工程,并获得“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奖”。1996年通过ISO 9001质量体系认证,1997年获得英国皇冠UKAS证书。 1993年起,BDI先后承担了广州芳烃抽提装置、天津100万吨/年延迟焦化和40万吨/年汽柴油加氢装置和聚酯芳烃联合装置的工程总承包任务,实现进度、费用、质量三大控制。与兄弟单位合作和自行开发,完成了总公司“十条龙”攻关项目催化裂解技术、100万吨/年中压加氢改质技术、移动床催化重整技术攻关 ,使绝大部分炼油工艺技术实现了国产化。 80年代至90年代, BPEC全体职工团结奋战,开拓创新,努力实践,已成为初具规模的、与国际接轨的石化工程公司。 1984年,BPEC成为国家批准的12个总承包试点单位之一,开始组建以设计为主体的、实行工程总承包的工程公司。从此,他们进一步加大内部管理和项目管理力度,大力推行工程建设总承包体制,承接了燕化公司“双苯工程”的总承包任务,取得了成功。又陆续承揽了金陵石化公司的苯酐、增塑剂、不饱和树酯等一批总承包任务。与此同时,BPEC组建了中国石化第一家甲级监理公司,先后承揽了广东惠阳熊猫汽车公司、湖北神龙汽车公司、广东享联食品有限公司和广州乙烯工程等大型建设工程的监理任务,不断探索和积累了工程施工管理经验。 九十年代BPEC又承担了我国第一套30万吨乙烯的改造项目――燕山乙烯30万吨改造成45万吨、完成齐鲁30万吨改造成45万吨,大庆30万吨改造成48万吨,完成了茂名30万吨乙烯工程总体设计和乙烯等六套装置的设计。自行开发设计了我国第一套年产2.5万、3万、4万、6万、10万吨乙烯的系列乙烯裂解炉――北方炉,并六次获奖;承担设计了我国第一套国产化聚丙烯――大连年产4万吨聚丙烯装置,并又先后承担和完成了长岭、九江、福建、武汉、荆门等五套七万吨聚丙烯装置的总承包。研制设计我国第一套5万吨/年C5分离示范装置。1995年取得中国石化第一家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1985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加强对工程建设市场的协调管理,成立了原SEI,归口组织国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并承担完成了科威特炼厂的维修等工程,在国际石化工程建设市场上打开了局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225家工程公司之一。
第三阶段,1999-2001年,实现强强联合。
为应对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适应我国加入WTO,根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的决定,1999年7月,重组新的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的基本发展思路简要概括为: 一个发展目标:坚持“创新、优化,开拓,竞争、规范”的工作总方针,发挥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建设以设计为主体的全功能、实体性、国际型工程公司。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全面进入国际工程公司百强行列。
自2002年起,公司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公司“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生产经营指标提前全面实现,累计完成工程设计投资额985亿元,营业收入97.16亿元,实现利润6.32亿元。2006年至2008年继续保持高增长。 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和PMC 项目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公司经营的主要组成部分。总承包业务形式多样,既有EPC承包,也有EP承包;既有SEI独立承包,也有与国际工程公司的合作承包;既有石油化工项目的总承包,也有环保、煤液化项目的总承包。2006年,倍受关注的伊朗炼油项目合同正式签署。 通过做强做大具有计划、控制、协调职能的项目执行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以项目执行中心为纵向,以各专业室为横向的公司矩阵式项目管理体系,在确保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积极参与集团公司“十条龙”攻关项目、重大技术储备及工业转化项目的科研开发,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的科研开发队伍,具备了完成新型千万吨级炼厂、百万吨级乙烯技术的国产化研究的技术实力。 公司在连续10年通过ISO 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基础上,又于2005年建立了HSE健康安全环保标准体系并通过了体系认证,体现了公司大力推行国际流行的管理模式和“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管理理念。 公司建立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体系和集成应用系统,国际工程公司通用的PDS/PDMS、SP3D、MARIAN等工程软件均得到二次开发和深化应用。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断引入新机制,建立了人力资源分级管理体系和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为不同类型的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公司实施了设计、采购和施工分包管理模式,与相关单位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依据工程业绩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工程建设公司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公布的国际工程设计公司150强排名中呈快速上升趋势,2007年列第36位。2011年8月29日,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入选中国建筑施工企业联合会评选的中国建筑500强,排名第15位。全国勘查设计单位工程总承包完成合同额2012年度排名第8位,工程总承包完成合同额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