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已知:胆矾晶体呈蓝色,其所带结晶水很容易失去而呈白色.在下图的实验装置中,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观察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使苹果失水干瘪,现象正确. B、浓硫酸有较强的吸水性,能使胆矾失掉结晶水,使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现象正确. C、浓硫酸的吸水性导致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溶剂减小,晶体析出,现象正确. D、浓硫酸呈酸性能使pH试纸变红,其较强的脱水性可使试纸碳化变黑,现象错误. 故答案为D |
②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刚同学按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的操作如右图示.(1)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_
(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此实验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
(2)水从初温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升高到99℃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99℃是此时水的沸点.
水沸腾的条件:水达到沸点,不断吸收热量.
(3)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说明水吸收的热量太多,
水的比热和末温不能改变,根据Q=cm(t-t0),加热时间太长,是水的质量大或水的初温太低造成的,
要使吸收的热量减小,可以减小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故答案为:(1)温度计与烧杯底接触;
(2)99;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水过多;减少水的质量(或水初温低;用初温高的水等).
③ 小明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1)如图所示,他所组装的实验装置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______
(1)此图中的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部.
(2)先描点,再连线,具体结果见答案内.
(3)要缩短沸腾容前的加热时间,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加热的水量不要太多、水的初温不要太低、烧杯上要盖纸板等等.
(4)沸腾时,大量的水转化为水蒸气,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上升的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不断汇集过来,所以气泡是越来越大.如果是还未沸腾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水,水蒸气反而会液化成水,气泡会不断变小.
故本题答案为:
(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底部
(2)
(3)①水太多;②水的初温过低;
(4)a
④ 寻求北京101中学理科综合能力三模测试卷(2010.05.28)化学卷答案
北京101中学理科综合能力三模测试卷(2010.05.28)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2页,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生产面包和啤酒的过程中都有利用酵母进行酒精发酵。下列论述中正确的
A.酵母进行发酵是因为它们的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的缘故
B.每产生1分子乙醇,就会有1分子CO2释放
C.糖酵解是发酵的主要过程,能产生少量的ATP
D.生产啤酒时会有CO2的释放,用发酵法生产面包则不会产生
2.右图是有关抗原进入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细胞代表能够分泌抗体的效应B细胞
B.乙细胞代表能够识别靶细胞的效应T细胞
C.a和b分别代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者共同作用消灭抗原
D.c过程表示特异性免疫细胞凋亡,保留下的细胞发育成为记忆细胞
3.下列有关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马铃薯中含量最多成分是淀粉 B.决定HIV抗原特异性的成分是RNA
C.糖原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D.动物胞间连接主要成分的单体是氨基酸
4.下列有关研究课题中,所选用的实验试剂或实验材料,不太理想的是
选项 课 题 实验试剂或实验材料
A DNA粗提取和鉴定 冷酒精提纯DNA
B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加碳酸钙保护色素
C 质壁分离和复原 菠菜叶表皮
D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龙胆紫溶液作染色剂
5.某同学做了一个测定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他将若干小球藻、水草及小鱼各一份,分别(完全相同)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盛有河水的玻璃缸内,使之处于气密状态,并对乙缸进行遮光处理。实验在温度适宜的暗室中进行,从距玻璃缸0.3m处用不同功率的灯泡分别给予光照1h,期间用仪器记录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单位是g/m3),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果记录表
15W 20W 25W 30W 35W 40W 45W
甲缸 -6 -4 -2 0 +2 +5 +10
乙缸 -10 -10 -10 -10 -10 -10 -1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缸和乙缸中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实验中乙缸用来测定该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耗氧量
C.甲缸在45W时氧气的产生量与消耗量相等
D.光照强度至少大于30W时才能维持甲缸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醋可同时用作防腐剂和调味剂
B. 碳酸氢钠、碳酸钙、碳酸镁、氢氧化铝、氢氧化镁都可作为抗酸药的成分
C. 中和法是除去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常用方法
D. 防止水体污染、改善水质,最根本的措施是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7.以下反应中符合绿色化学原理的是
A 乙烯与氧气在银催化作用下生成还氧乙烷
B 乙烷与氯气制备氯乙烷
C 苯和乙醇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生产乙苯
D 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制乙烯
8.下列判断或实验预期正确的是
A.对于反应N2H4(l)=N2(g)+2H2(g)△H=-50.6kJ•mol-1,它在任何温度下都是自发的
B.用升华法分离碘和氯化铵的混合物,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
C.纯碱溶液或石灰水存放在配有磨口塞的棕色玻璃瓶中
D.淀粉用酸催化水解后的溶液加入新制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看到有银镜出现
9.要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含有的少量杂质),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被提纯的物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A 碳酸钙(NH4NO3) 水 结晶
B 氯化铵溶液(FeCl3) NaOH溶液 过滤
C 甲烷(C2H4) 溴水 洗气
D 苯(苯酚) 浓溴水 分液
10.X、Y、Z、W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X、Z同族,Y、Z同周期,W与X、Y既不同族也不同周期;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3倍;Y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Z形成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Z>Y
B.原子半径大小的顺序为W>X>Y>Z
C.X与W形成的化合物W2X2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D.Y、Z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Y
11.在25℃时,将pH=12的NaOH溶液与pH=2的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下列有关所得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不一定呈酸性
B.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溶液的pH变化不大
C.溶液中可能存在:c (H+) = c (CH3COO-)+c (OH-)
D.设Ka、Kh、Kw分别表示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CH3COO-的水解平衡常数和水的离子积常数,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Ka•Kh≠Kw
12.500℃、20MPa时,将H2和N2置于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3H2+N2 2NH3 △H<0。反应过程中H2、N2和NH3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
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应达到第一次平衡时,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可写作:K=c2(NH3)/[ c3(H2) •c(N2)]=(0.15 mol•L-1) 2/[ (0.075 mol•L-1) 3 •(0.125 mol•L-1)]
B.从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反应进行到10min至20min时可能采取的措施是使用了催化剂
C.反应开始到第一次平衡时,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625mol•(L•min)-1 ,H2的转化率为75%
D.从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反应进行至25min时,采取的措施是分离出0.1mol的氨气,平衡正向移动
13.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有些含有铀、钍的岩石会释放出放射性气体氡。人们若经常处于高浓度氡环境中,氡会经呼吸进入人体并停留于呼吸道中进行放射性衰变,放射出α、β、γ射线。这些射线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引发肺癌、白血病及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铀 U衰变为氡 Rn要经过4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B.处于激发态的氡原子发出一束蓝光照射到某金属能产生光电效应,若这束蓝光被遮住一半,则不会产生光电效应
C.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衰变为质子时产生的
D.放射性元素在发生α衰变时2个中子和2个质子结合为一个α粒子,设中子、质子和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则2(m1+m2)=m3
14.把火星和地球都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地球半径约为火星半径的2倍,地球
质量约为火星质量的10倍。由这些数据可推算出
A.地球表面和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为5:1
B.地球表面和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为10:1
C.地球和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 :1
D.地球和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 :1
15.如图所示,在滑雪场有两个坡度不同的滑道AB和AB′分别与水平滑道相连,AB和AB′都可看作斜面,其与水平滑道之间可视为平滑相连。甲、乙两名滑雪者分别乘两个完全相同的雪橇从A点由静止出发同时沿AB和AB′滑下,最后都停在水平滑道上。设雪橇和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滑雪者保持一定姿势坐在雪橇上不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在B点的速率等于乙在B′点的速率
B.甲在B点的速率大于乙在B′点的速率
C.甲全部滑行过程的水平位移一定比乙全部滑行过程的水平位移大
D.甲全部滑行过程的水平位移一定比乙全部滑行过程的水平位移小
16.自动充电电动车的前轮装有发电机,发电机与蓄电池连接。骑车者用力蹬车或电动车自动滑行时,发电机向蓄电池充电,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储存起来。让车以500J的初动能在粗糙的水平路面上自由滑行,第一次关闭充电装置,其动能随位移变化规律如图线①所示;第二次启动充电装置,其动能随位移变化关系如图线②所示,则第二次向蓄电池充入的电能是 A.500J B.400J C.300J D.200J
17.如图所示一列横波在t1和t2时刻的波形分别如图中的实线和虚线所示,已知波的传播速度是2.0m/s。
①若t2-t1=1.5s,则波是向右传播的
②若t2-t1=1.5s,则波是向左传播的
③若t2-t1=2.5s,则t2时刻质元P向y轴正方向运动
④若t2-t1=2.5s,则t2时刻质元P向y轴负方向运动
上述结论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如图所示,两金属杆ab和cd长均为L,电阻均为R,质量分别为M和m,M > m。用两根质量和电阻均可忽略的足够长的柔软导线将它们连成闭合回路,并悬挂在水平、光滑、不导电的圆棒两侧,两金属杆都处于水平位置。整个装置处在一与回路平面相垂直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强度为B。当两金属杆由静止开始运动,
A.ab杆下落的加速度最大值为g
B.当ab杆下落速度为v时,电流小于I=BLv/2R
C.当ab杆下落速度最大时,电流不等于0
D.ab和cd杆运动中任意时刻受到的安培力总相同
19.如图所示,P、Q是两种透明材料制成的两块直角梯形的棱镜,叠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长方体。某单色光沿与P的上表面成θ角的方向斜射向P,其折射光线正好垂直通过两棱镜的界面。已知材料的折射率nP<nQ,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没有光线从Q的下表面射出
B.从Q的下表面射出的光线一定与入射到P的上表面的光线平行
C.如果光线从Q的下表面射出,出射光线与下表面所夹的锐角一定大于θ
D.如果光线从Q的下表面射出,出射光线与下表面所夹的锐角一定小于θ
20.如图8甲所示,在空间存在一个变化的电场和一个变化的磁场,电场的方向水平向右(图8甲中由B到C),电场强度的大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8乙所示;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于纸面, 磁感应强度的大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8丙所示。在t=1s时,从A点沿AB方向(垂直于BC)以初速度v0射出第一个粒子,并在此之后,每隔2s有一个相同的粒子沿AB方向均以初速度v0射出,射出的粒子均能击中C点。若AB=BC=l,且粒子由A运动到C的运动时间均小于1s。不计空气阻力及电磁场变化带来的影响,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B.电场强度E0和磁感应强度B0的比值E0/B0=2 v0
C.第一个粒子由A运动到C所经历的时间
D.第二个粒子到达C点的动能等于第一个粒子到达C点的动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80分)
21.(18分)
(1)某同学在实验室里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他将一条形磁铁放在转盘上,如图甲所示,磁铁可随转盘转动,另将一磁感强度传感器固定在转盘旁边,当转盘(及磁铁)转动时,引起磁感强度测量值周期性地变化,该变化与转盘转动的周期一致。经过操作,该同学在计算机上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
①在图像记录的这段时间内,圆盘转动的快慢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圆盘匀速转动时的周期是_______s。
③该同学猜测磁感强度传感器内有一线圈,当测得磁感强度最大时就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时。按照这种猜测( )
(A)在t = 0.1s 时刻,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B)在t = 0.15s 时刻,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C)在t = 0.1s 时刻,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达到了最大值。
(D)在t = 0.15s 时刻,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达到了最大值。
(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动能定理.
①实验时为了保证小车受到的合力与钩码的总重力大小基本相等,钩码的总质量应满足的实验条件是 ,实验时首先要做的步骤是 .
②挂上适当的钩码后小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其运动情况.下图是实验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B、C、D、E、F是计数点.本实验能测出的物理量有:小车的质量M,钩码的总质量m,各计数点间的距离△xn.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重力加速度为g.则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小车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间的关系式为 .
22.(16分)如图11所示,在距水平地面高h=0.80m的水平桌面一端的边缘放置一个质量m=0.80kg的木块B,桌面的另一端有一块质量M=1.0kg的木块A以初速度v0=4.0m/s开始向着木块B滑动,经过时间t=0.80s与B发生碰撞,碰后两木块都落到地面上。木块B离开桌面后落到地面上的D点。设两木块均可以看作质点,它们的碰撞时间极短,且已知D点距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s=0.60m,木块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重力加速度取g=10m/s2。求:
(1)两木块碰撞前瞬间,木块A的速度大小;
(2)木块B离开桌面时的速度大小;
(3)木块A落到地面上的位置与D点之间的距离。
23.(18分)如图10所示,两根平行长直金属导轨倾斜放置,导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导轨的间距为L,两导轨上端之间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质量为m的导体棒ab垂直跨接在导轨上,接触良好,导体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导轨和导体棒的电阻均不计,且。在导轨平面上的矩形区(如图中虚线框所示)域内存在着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导轨平面向上,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当磁场以某一速度沿导轨平面匀速向上运动时,导体棒以速度v0随之匀速向上运动。设导体棒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处于磁场区域内。求:
(1)通过导体棒ab的电流大小和方向;
(2)磁场运动的速度大小;
(3)维持导体棒匀速向上运动,外界在时间t内需提供的能量是多少?
24.如图所示为我国“嫦娥一号卫星”从发射到进入月球工作轨道的过程示意图。在发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加速和变轨,卫星沿绕地球“48小时轨道”在抵达近地点P时,主发动机启动,“嫦娥一号卫星”的速度在很短时间内由v1提高到v2,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经过114小时飞行到达近月点Q时,需要及时制动,使其成为月球卫星。之后,又在绕月球轨道上的近月点Q经过两次制动,最终进入绕月球的圆形工作轨道I。已知“嫦娥一号卫星”质量为m0,在绕月球的圆形工作轨道I上运动的周期为T,月球的半径r月,月球的质量为m月,万有引力恒量为G。
(1)求卫星从“48小时轨道”的近地点P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过程中主发动机对“嫦娥一号卫星”做的功(不计地球引力做功和卫星质量变化);
(2)求“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球圆形工作轨道І运动时距月球表面的高度;
(3)理论证明,质量为m的物体由距月球无限远处无初速释放,它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运动至距月球中心为r处的过程中,月球引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表示为W=Gm¬月m/r。为使“嫦娥一号卫星”在近月点Q进行第一次制动后能成为月球的卫星,且与月球表面的距离不小于圆形工作轨道І的高度,最终进入圆形工作轨道,其第一次制动后的速度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
25.结构的研究是有机化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某有机物X(C12H13O6Br)分子中含有多种官能团,其结构简式如右:
(其中Ⅰ、Ⅱ为未知部分的结构)。为推测X的分子结构,进行如图转化:
已知向D的水溶液中滴入FeCl3溶液显紫色,对D的结构进行光谱分析,在氢核磁共振谱上显示只有两种信号。M、N互为同分异构体,M中含有一个六原子环,N能使溴的四
氯化碳溶液褪色,G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请回答:
(1)G分子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 ;
(2)D不可以发生的反应有(选填序号) ;
①加成反应 ②消去反应 ③氧化反应 ④取代反应
(3)写出图转化中反应①和②的化学方程式
①B+F→M ;
②G→N ;
(4)已知向X中加入FeCl3溶液,无明显现象,则X的结构简式是 ;该
结构的1mol X与足量的NaOH溶液作用,最多可消耗NaOH mol。
(5)有一种化工产品的中间体W与G互为同分异构体,W的分子中只含有羧基、羟基和醛基三种官能团,且同一个碳原子上不能同时连有两个羟基,则W的分子结构有 种,写出任意一种的结构简式 。
26.(1)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元素的某种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关系(Z为核电荷数,Y为元素的
有关性质)。把与下面元素有关的性质相符的曲线标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①ⅡA族元素的价电子数 ;
②第3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
③F-、Na+、Mg2+、Al3+的离子半径
(2)元素X、Y、Z、M、N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Y 原子最
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3:4;M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之比为4:3;
N-、Z+、X+离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化合物XN常温下为气体,据此回答:
① N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② 化合物甲、乙均为由上述五种元素中的任意三种元素组成的强电解质,且两种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相同,组成元素的原子数目之比均为1:1:1,甲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乙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则化合物甲中的化学键类型为 。乙溶液中滴加NaI溶液后,可生成某种在苯中呈紫红色的单质,写出上述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3)A、B、C、X均为中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转化关系(其他产物已略去),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A是NH3,则C可能是氧化物 B 若A是非金属,则C可能是氧化物
C 若X是还原剂,则A可能是氧化物或金属 D 若X是强碱,则A可能是酸或盐
27.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形成酸雨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如果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它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有广泛的用途。
(1)下列可产生二氧化硫污染大气的是 。(填序号)。
A.含硫矿石的冶炼 B.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
C.大量烟花爆竹的燃放 D.硫酸厂排放的工业尾气
(2)某课外小组采集了一份雨水样品,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变化数据如下
测试时间段 0 1 2 3 4
雨水的pH 4.73 4.62 4.56 4.55 4.55
分析雨水样品PH变化的原因(用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说明)
3)某实验小组欲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设计如下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序号 二氧化硫的性质 主要操作和现象 化学(离子)方程式
① 将二氧化硫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品红由红色变为无色
② 氧化性
③ 将二氧化硫通入装有新制氯水的试管中,氯水由浅黄绿色变为无色
(4)目前通常采用滴定法测定食品中残留二氧化硫的含量。具体实验方法主要是:样
品经处理后,加入氢氧化钾使残留的二氧化硫以亚硫酸盐的形式固定,再加入硫酸使二氧化硫游离,用碘标准溶液滴定二氧化硫。在滴定时用 (填名称)作指示剂,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
28.铁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应用广泛,请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钢铁的腐蚀
①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被腐蚀,腐蚀过程中正极反应式为: ;
② 将经过酸洗除锈的铁钉,用饱和食盐水浸泡后,放入如下图所示装置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一段时间,Ⅱ试管中的导管内水柱上升
B.Ⅰ试管中铁钉由于发生电解反应而被腐蚀
C.铁钉在该装置中被腐蚀的情况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快
D.Ⅰ试管中铁钉发生反应的一个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
(2)生铁中含有一种铁、碳化合物X( Fe3C)。
① X在足量的空气中高温煅烧,生成有磁性的固体Y,将Y溶于过量的盐酸,得到溶
液甲,溶液甲中含有的大量阳离子是: 。
② X与过量浓硝酸反应生成气体Z和气体W,Z是一种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盐的化学式 。
(3)硫酸亚铁铵晶体[(NH4)2Fe(SO4)2•6H2O] 是分析化学中常见的还原剂,在空气中比一般亚铁盐稳定,实验室制备其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① Na2CO3溶液可以除油污,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② 若上述流程用于大量生产,“冷却结晶”后的母液最佳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
③ 假设上述实验剩余固体中含有单质铁,则得到[(NH4)2Fe(SO4)2•6H2O]物质的量(n)的范围是 。
29.玉米胚乳由有色(C)对无色(c)、透明(Wx)对不透明(wx)两对相对性状控制,且都位于玉米第9号染色体上。进行杂交实验(如图所示)时,其中雌性亲本9号染色体上,有一个“纽结”,并且还有部分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断”,而正常的9号染色体没有纽结和“片断”。请回答相关问题:
(1)8号染色体片断移接到9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 。
(2)两亲本杂交,如果F1代有 种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则说明雌性亲本
,从而导致了基因重组现象的发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基因重组现象,需将F1代新类型的组织细胞制成 ,利用染色体上的 对C和wx的标记,观察到 的染色体,则说明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3)本实验可以检测发生染色体畸变的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用遗传图解的形式表示:
30.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度为灌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 。研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 。
(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群落类型 树种数量 平均胸径(cm) 平均高(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 22 8.7 6.3
Ⅱ:25年的次生林 81 10.4 8.4
Ⅲ:50年的次生林 96 11.8 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128 13.7 10.5
分析上表可知:
① 。
② 。
(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 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生境群落特征各异,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对同一生境中的资源需求类型或需求量相近)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见下表: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4 1
油松 0.125 0.834 1
刺槐 0.148 0.761 0.884 1
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种间竞争最激烈 。造成种间竞争激烈的原因是 。
31.香蕉原产热带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南方冬季常受强寒潮和霜冻影响,对香蕉生长发育影响很大。由香蕉束顶病毒(BBTV,单链环状DNA病毒)引起的香蕉束顶病,对香蕉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目前香蕉栽培品种多为三倍体,由于无性繁殖是香蕉繁育的主要方式,缺少遗传变异性,因此利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香蕉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脱毒香蕉苗的获得,可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此方法的依据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可靠的BBTV检测方法可以监控脱毒香蕉苗的质量,请指出两种检测病毒存在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抗寒能力提高的香蕉植株,在运用转基因香蕉的过程中,在生态安全方面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列举两点)①
②
(4)从细胞工程的角度出发,简述一种培育抗寒香蕉品种的方法及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 2009初中化学竞赛题
下列有关浓硫酸的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露置在空气中的浓硫酸质量增加了 B.加热铜与浓硫酸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伸入浓硫酸中的木炭变黑了 D.用浓硫酸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根据有关信息判断不正确的是( )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V A ⅥA ⅦA 0
2
3
A.同一族的元素对应的原子从上往下电子层数在逐渐增加
B.同一周期的元素对应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C.第ⅠA的元素不一定都是金属元素
D.同一周期的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3.下表中列出了一定压强和温度下每立方厘米活性炭所能吸附的常见气体的体积,分析表中数据与气体的组成、性质的关系,你认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气体性质 H2 CO2 O2 N2 Cl2
气体的沸点/℃ 252 78 183 196 34
被吸附体积/mL 4.5 97 35 11 494
A.气体分子所含原子个数越多,易被吸附 B.沸点越高的气体,越易被吸附
C.气体是化合物时,易被吸附 D.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易被吸附
4.酱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生活调味品,我国政府推行的铁强化酱油采用发酵法生产的主要过程是:将豆饼粉与20%的盐酸混合加热沸腾数十小时,得到酱色液体,冷却后加入适量的饱和NaHCO3溶液,充分搅拌后再经脱色处理即可得到食用酱油,添加适量的含铁物质就能得到铁强化酱油。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加入少量的含铁物质可以预防人的贫血
B.盐酸在加热沸腾过程中加速了豆饼粉转化为酱油的速率
C.加入NaHCO3的目的是除去盐酸
D.酱油中添加的含铁物质为颗粒极小的铁粉
5.下列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A( )与B( )反应生成C( )其反应前后分子及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
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1:1:1 B.2:2:1
C.2:1:2 D.1:2:3
6.某种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可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的有( )
A.ZnO+H2SO4=ZnSO4+H2O B.Fe2O3+3CO====2Fe+3CO2
C.Na2CO3+2HCl=2NaCl+H2O+CO2↑ D.CaCO3====CaO+CO2↑
7.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滤出不溶物。向滤液中加入薄铁片,铁片无任何变化。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滤出的不溶物中含有铜,不可能含有铁
B.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含有氧化铜,可能含有铁
C.滤出的不溶物中可能含有氧化铜,一定含有铜
D.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不可能含有硫酸
8.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实验中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可以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
B.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9. 有四种无色溶液a、b、c、d,分别是H2SO4、Na2CO3、Na2SO4、Ba(NO3)2中的一种,如下实验:①a+d→溶液+气体;②b+c→溶液+沉淀;③b+d→沉淀e+溶液;④a+b→溶液f+沉淀,⑤e+f→溶液+气体。则a、b、c、d依次是( )
A.Na2CO3、Ba(NO3)2、Na2SO4、H2SO4 B.Na2SO4、Ba(NO3)2、Na2CO3、H2SO4
C.H2SO4、 Ba(NO3)2、Na2SO4、Na2CO3 D.Ba(NO3)2、Na2SO4、H2SO4、Na2CO3
10.密闭容器内有M、N、P、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 质 M N P Q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19.7 3.6
A.反应后密闭容器中M的质量为19.7g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物质P一定是化合物 D.反应生成的N与Q的质量之比为87:18
11.某样品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硝酸钾或硝酸钡三种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10.6克样品加入足量的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得到10克沉淀,对样品中的组成判断合理的是( )
A.肯定含有硝酸钾,可能含有碳酸钠 B.肯定含有硝酸钾,可能含有硝酸钡
C.不含碳酸钠和硝酸钡,只含硝酸钾 D.不含硝酸钡和硝酸钾,只含碳酸钠
12.如右图所示,烧瓶内盛有x气体,若挤压滴管的胶头a,使液体y
进入烧瓶中,振荡烧瓶,并倒放在铁架台上,将导管伸入滴有z的水中,
打开弹簧夹b,可见烧杯中液体如喷泉一样喷入烧瓶中,并出现颜色的
改变,则x、y、z可能是( )
x气体 y溶液 z试剂
A. O2 H2SO4 紫色石蕊试液
B. CO2 H2O 无色酚酞试液
C. CO Ca(OH)2 无色酚酞试液
D. HCl NaOH 紫色石蕊试液
13.18O是科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示踪原子,用仪器可以观测到它在化学变化中的行踪。在某一饱和硫酸铜溶液(不含18O)中,加入ag带标记18O的无水硫酸铜粉末(CuS04中的氧元素全部为18O),如果保持温度不变,其结果是( )
A.无水硫酸铜不再溶解,ag带标记18O的无水硫酸铜粉末没有发生改变
B.溶液中可找到带标记18O的SO42,且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小于ag
C.溶液中可找到带标记18O的SO42,且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大于ag
D.有部分带标记18O的SO42进入溶液中,但固体质量保持不变
1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
图A表示一定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图B表示t℃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量的关系
图C表示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溶液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图D表示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沉淀质量与加入量的关系
A B C D
15.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
x y
A NaOH溶液 稀HCl(过量)
B 稀H2SO4 BaCl2溶液(少量)
C Ca(OH)2 CO2(适量)
D 稀NaOH H2O
得分 评卷人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9个小题,共40分)
16.(3 分)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请说明在下列情况下弹簧秤读数变化情况(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⑴如果在恒温时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弹簧秤读数 。
⑵如果降低上述⑴的溶液的温度,弹簧秤读数 。
⑶如果向⑴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晶体,弹簧秤读数 。
17.(2分)ZSM—5分子筛是由多个结构单元构成的,其中一个结构单元的化学式可表示为Si96O192。若用4个铝原子取代其中的4个硅原子,形成的原子团所带的电荷为 ,若用铵根离子与它结合成电中性,则需要铵根离子 个。
18.(4分)仿照下列化学方程式:
2H2S+SO2=3S↓+2H2O,NaH+H2O=NaOH+H2↑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NH3和NO2反应 ;
CaH2和H2O反应 。
19.(3分)反物质是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所有的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反粒子的特点是其质量、寿命等与相应的粒子相同,但电荷、磁矩等与之相反,如反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反粒子一旦与相应的粒子碰撞,如电子碰到反电子,就会立即“湮灭”为其他物质。据最新报导,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近日已成功地制造出约5万个低能量状态的反氢原子,这是人类首次在受控条件下大量制造的反物质。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质子与反质子相碰撞而“湮灭”是化学变化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你描述一下反氧原子的构成 。
20.(5分)钢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
⑴下列铁制品的用途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⑵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 。
A. 节约金属资源 B. 合理开采矿物 C. 防止钢铁生锈
⑶为防止水龙头生锈,其表面镀有一层铬。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将生锈的铁制品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洗槽中,观察到溶液变黄,有无色气泡逸出。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分)氨气是生产铵态氮肥的主要原料,但一经泄漏,危害十分严重。请根据下列相关报导,回答问题:某地一冷饮厂氨气泄漏,液氨冲破管道,喷射而出。当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现场温度骤降到—30℃。抢险队员紧急中用柠檬水淋湿全身后冲进泄漏仓库堵泄,虽堵泄成功但抢险队员被冻伤。已泄漏的500Kg液氨经喷水12t后才将其稀释。这次事件造成百余人氨气中毒,距离事发地点5米的树木在短短半小时内叶子由绿色变成黄色。
⑴从以上报导获得的信息中,你了解到氨气有哪些性质?(至少写出3条)
。
⑵抢险队员用柠檬水淋湿全身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接触液氨可能引起严重冻伤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磷酸二氢铵(NH4H2PO4)是一种含有氮、磷两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但不宜与熟石灰混合使用,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 ___________。
22.(6分)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CuSO4、CaCO3、BaCl2、NaCl、Na2SO4、(NH4)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证明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⑴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则白色沉淀可能是 ,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 ;
⑵向实验⑴滤出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则原
混合物中一定含有 ;
⑶向实验(1)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放出,证明实验(1)的白色沉淀一定还有___________;
⑷向实验(3)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钡,发现没有沉淀产生,然后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有人由此得出原混合物中一定含的氯化钠,你认为___________(填“正确”“不正确”),理由 。
⑸实验结论是 。
23.(7分)某校化学课外小组用硫酸亚铁废液(含少量硫酸铜和稀硫酸),制备硫酸亚铁晶体并进行如下实验。制备硫酸亚铁晶体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操作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①烧杯、②玻璃棒、③酒精灯、④温度计、⑤ 。
⑵加入过量A的目的是 。
⑶草酸亚铁常用作照相显影剂,用于制药工业。实验室利用硫酸亚铁溶液和草酸铵[(NH4)2C2O4]溶液反应生成草酸亚铁沉淀来制备草酸亚铁。请写出硫酸亚铁溶液与草酸铵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⑷草酸亚铁晶体(相对分子质量180)受热易分解,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来检验其分解产物。
①该装置中最不合理的部分 (填字母),原因是 。
②改用正确装置实验开始后,B处变蓝,C处有白色沉淀,E处部分黑色粉末变为红色,说明草酸亚铁分解产生 (填化学式)。
24.(5分)卤水(提取食盐后的母液)含有MgCl2、NaCl、 MgSO4、KCl。从卤水中提取KCl固体,采用下列方法:
⑴将卤水加热到60℃以上蒸发水分就逐渐析出晶体A,滤出晶体得到母液R,根据下图所示溶解度曲线,晶体A中主要含有
和 ,理由是 。
⑵将母液R降温(降到30℃以下)析出晶体B,则晶体B主要含有
和 ,理由是 。
⑶将析出的晶体B,用一定量的冷水洗涤,就可以得到较纯的KCl固体,理由是
得分 评卷人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20分)
25.(4分)在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涉及以下过程:①溶解②称量③计算④装瓶存放。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现欲配制50g 5%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
⑵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
⑶在量取蒸馏水体积时,若仰视读数,则会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或“>”)5%。
⑷在溶解步骤中需要的仪器有 。
26.(5分)我市某学校化学研究性小组欲对水电解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如下:
⑴按右图实验装置连接好仪器后,往水槽中加入蒸馏水后,接通
电源,发现在电极两端只有极细小的气泡慢慢产生,这说明
。
⑵当小王向水中加入少量白色A物质后,发现电极两端有气泡迅速产生,但发现通电一段时间后,负极产生的气体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于2:1,请解释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 。
⑶小李想要探究加入的物质A是什么物质,他看到小王身边有如下一些物质:氢氧化铁,硫酸钠,硫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钠,那么他加入的A可能是_________,请你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
⑷本实验加入A的是为了 。
27.(4分)为了除去用粗盐配制成的NaCl溶液中所含有的少量MgCl2、CaCl2和MgSO4杂质,某同学从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硝酸钡溶液、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中选择了A、B、C三种试剂,按以下步骤进行了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I:向溶液中加入过量A后过滤得滤液1;
实验Ⅱ:向滤液l中加过量B后过滤得滤液2;
实验Ⅲ:向滤液2中滴加适量C,得到较纯挣的NaCl溶液。
⑴A、B、C三种试剂中溶质的化学式分别为 。
⑵实验I中,所加A要过量的原因是 。
⑶实验Ⅱ中,加B过量的原因是 。
⑷实验Ⅲ中,试剂加到 时为适量,此时得到较为纯净的NaCl溶液。
28.(7 分)已知木炭粉(假设木炭粉中不含其它杂质)和Fe2O3 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兴趣小组同学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Ⅰ 生成固体组成分析
⑴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有黑色固体生成,小亮认为生成了铁粉,但小灵却有不同看法,理由是 。
⑵为进一步确定黑色固体成分,小欢将生成的固体溶于足量稀硫酸,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若同时出现 的现象,则生成的黑色固体全部是铁。
Ⅱ 生成气体成分分析
【提出假设】生成气体的可能组成有三种:
假设1: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假设2:生成气体是一氧化碳;
假设3:生成气体是 。
【设计实验】为确定生成气体的组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如图。
⑴实验中通入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N2,分析不用空气的主要理由是 。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使石灰水变浑浊
B.空气中的氧气会和木炭粉反应生成CO或CO2而干扰实验结果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会和木炭粉反应生成CO而干扰实验结果
⑵定性研究:若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反应生成的气体中一定含有 。
⑶定量研究:现准确称取16.0g氧化铁与2.4g木炭粉混合,在上述装置中完全反应。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1.2g,且能完全溶于稀盐酸。
【实验结论】处理上述实验数据后可知,假设 正确。
【拓展与延伸】合成氨工业生产中所用的α-Fe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FeO、Fe2O3。当催化剂中FeO与Fe2O3的质量之比为9∶20时,其催化活性最高。现以Fe2O3为原料制备上述催化剂,可向其中加入适量木炭粉,发生如下反应: 2Fe2O3+C 4FeO十CO2↑。为制得这种活性最高的催化剂,应向240g Fe2O3 粉末中加入木炭粉的质量是 g。
得分 评卷人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0分)
29.(4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发现生成铜的同时也有少量气泡产生,为了进一步研究做了如下实验:
⑴取8.5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反应完成后,滤过固体,洗涤,干燥后称量,固质量为9.2g
⑵将9.2g固体放一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1g。
问:①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是 ,与盐酸反应的铁的质量是 ,两者质量之和 (填“>”“<”“=”)8.5g。
②针对上述现象请你解释原因: 。
30.(6分)某实验小组欲测定某白色粉末(已知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物)的组成,取三份质量不同的样品甲、乙、丙分别与30g稀盐酸充分反应,得到的常温常压下气体体积关系如下表,试求:⑴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⑵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已知二氧化碳常温常压下的密度是1.97g/L)(计算过程中保留两位小数)
甲 乙 丙
混合物质量/g 3.80 7.60 11.4
二氧化碳的体积/L 0.893 1.786 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