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华北电力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谢谢学霸帮我解答 解答后必有重谢 谢谢
线图、电气总平面布置图、屋外配电装置断面图、防雷校验图
这么肯定的知道
㈡ 毕业设计:110KV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
我是做电气设计的,以前也指导过类似的毕业设计。
1.了解110kV变电所的建设规模:各级额定电压,各级电压联络线回路数,主变压器容量、台数确定;
2.电气主接线确定,包括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3.短路电流计算和设备导体选择校验;
3.各级配电装置型式的确定,户外敞开,半高、高型、一般落地布置,软母线、管母线;户内成套(高压手车式开关柜);
4.绘图: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面,断面图;
5.设备材料统计;
6.如果侧重点是继电保护,要依据主接线制定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一般的毕业设计把上述内容明确,应该可以过关了。
祝你成功!
㈢ 关于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及其二次回路毕业论文
设计说明书可以来到我以前源的回答里去看,按主接线图配置保护配置,常规配置:主变保护;母差保护,线路保护,后问保护厂家要套保护装置的标准版接线图,你选好开关,要到开关的二次标准图后就可以画二次图了,你可以参照110kV变电所的图集!!!
㈣ 毕业设计(论文)变电所电气一次部分初步设计
自己好好做做吧,这东西谁能给你,没让你们算导线张力弛度还算不错了。就为了点分,谁能给你做这么一大堆东西。看这个课题应该是某个电力大学的学生吧。如果还准备做这行,自己好好研究一下,做做有好处。
㈤ 110/35/10KV降压变电所电气部分设计论文,高人求教,急急急
可以选用两台50MVA主变
110kV侧为两回进线,且没有提到穿越功率,可以用内桥或扩大内桥
35kV、10kV采用单母分段接线
平面布置110kV、35用户外常规中型布置,10采用户内开关柜
㈥ 110kV 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设计
看到这任务书,好熟悉啊
zheng zhou 大学的吧,哈哈,油箱被屏蔽,没法帮你
㈦ 寻找电力系统及自动化论文一篇
五. 无功补偿
无功补偿应根据分散补偿和集中补偿相结合原则进行配置,二次侧功率因数应根据用户性质测定。根据《电力系统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规定》的要求,在最大负荷时,一次侧不应低于0.95。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要求,110kV变电所无功补偿一般取主变容量的1/4~1/6,实际上城区内10kV线路较短,且大部分为电缆网,无功容量较充足,因此以补偿主变损耗为主。变电所无功补偿为主变容量的8%~15%即可,当采用高阻抗变压器时需取较大值,投切时,10KV电压波动约为1.5%,满足小于2.5%的要求。
六. 10kV中性点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10kV配电网大部分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它的最大优点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并不中断向用户供电。随着配电网的扩大,电缆线路的增多,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大幅度上升,直接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根据《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电容电流超过10A时中性点应改为消弧线圈接地。九三年起为配合变电所无人值班,国内研制了多种自动跟踪消弧线圈补偿装置,其原理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在原调匝式消弧线圈的基础上增加控制装置,由于其原理相对简单,可以运行于全补偿状态,工艺要求低,因此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其它还有调隙式、直流偏磁式、调容式等,均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进入实用状态。顺便说一下,目前有厂家在消弧线圈调谐装置中附加接地检测装置,其原理与出线保护装置中的接地检测装置是一致的,但使用时二次电缆需增加很多,不宜采用。
消弧线圈的调节采用微机自动跟踪补偿装置。当主变无中性点引出时,结合变电所的所用电,在10KV母线上设置接地(曲折)变压器。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10kV中性点改用电阻接地的越来越多。采用电阻接地,单相接地故障时动作于跳闸,健全相过电压倍数可限制在2.8倍以下,进一步降低弧光过电压,电网可采用绝缘水平较低的电气设备,提高设备运行条件和提高人身安全。目前中性点电阻值大致有5.77Ω(上海)、10Ω(北京、广州)、16Ω(深圳),电阻值大小取值各有利弊,从各地运行情况来看,都是可行的。但在以架空线为主的电网中应慎用电阻接地。
七. 过电压保护
根据《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变电所应设有防止直接雷和雷电波侵入的过电压保护措施。全户内变电所采用屋顶避雷带防直击雷,屋顶避雷带采用-40×4镀锌扁钢或8圆钢,半户内变电所设独立避雷针对主变进行保护。
八. 接地
变电所接地方式以水平接地体为主,辅以垂直接地极,主接地网采用-50×6镀锌扁钢,布置上尽量利用配电楼以外的空地,深埋接地极。变电所主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0.5欧姆。考虑到微机保护监控系统对接地要求较高,二次设备室及10kV二次电缆沟接地采用25×4铜排。当110kV采用GIS时,110kV配电装置室也需采用铜排接地。
九. 防污等级
根据《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户外电气设备取污秽等级2级,爬电比距2.5CM/kV。对于户内设备,该标准中没有规定,但参照《高压开关设备的共用订货技术导则》,可取瓷质材料1.8CM/kV,有机材料2.0CM/kV。当户外设备户内安装时,可取2.2CM/kV。
十. 保护监控
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与常规变电所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二次监控设备必须满足现场无人值班要求,目前采用微机保护基本上没有多大疑义了,而监控方式通常有两种模式:
1. 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
2. 采用常规二次保护加RTU
应该说,两者都能满足无人值班的要求,后者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但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上更先进,集成化程度更高,更易于做成面向对象的层次结构,从技术上讲是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综合自动化设备性能日趋稳定,价格逐渐下调,应作为新建变电所的首选系统,而后者可以作为老变电所改造用。
采用综合自动化,就应该采用分布式结构(10kV保护装置安装在开关柜上),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减少二次电缆,降低造价,但分布式保护装置应解决配电装置室的散热通风及电磁干扰问题。
作为无人值班变电所,所内不宜设置固定的计算机监视设备(后台机),但应设置能与现场维护调试用便携式计算机相适应的硬、软件接口。
另外,为了运行维护方便,变电所遥测、遥信、遥控量和当地显示量应按《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进行设置,加以统一化、标准化。
十一. 交流所用电和直流系统
1. 交流所用电
变电所宜设置二台所用变压器,容量为80~100KVA。当变电所设置三台主变时分别接入#1、#3主变低压侧母线,设置二台主变时则分别接入其低压侧母线。所用电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TN系统,额定电压380/220V,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2. 直流系统
直流电源宜采用一组220V蓄电池,容量应满足全所事故停电2h的放电容量,一般为100AH,单母线接线。蓄电池组宜采用性能可靠、维护量少的蓄电池,如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等。直流系统应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充电装置实现智能化实时管理,并应设置一套微机直流接地监测装置。
十二. 建筑物
变电所所址标高应高于频率为2%洪水位,变电所土建应采用联合建筑并按最终规模一次建成,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外墙面装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内装修应简化实用。建筑物不宜设通长窗,如城市规划要求或采光需要底层可设置假窗或高窗。变电所的防震、消防、通风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按无人值班要求变电所附房应从简设置,110kV变电所规模为二台主变时建筑面积应控制在700M2(主变放户外)及900M2(主变放户内),占地面积1600 M2,三台主变时建筑面积应控制在1200M2(主变放户外)及1500M2(主变放户内),占地面积1900 M2。
十三. 结论
1. 变电所主接线应力求简化,宜优先采用线路变压器组接线。
2. 中等城市变电所宜设置二台主变,大城市可设置三台主变。
3. 为保证10KV母线电压在合格范围内,应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
4. 变电所无功补偿宜取主变容量的8%~12%,当采用高阻抗变压器时需取较大值。
5. 变电所优先采用半户内布置(主变布置在户外)。
6. 110kV应尽量采用装配式结构,慎用GIS。
7. 10kV以架空线为主的系统中性点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消弧线圈的调节采用微机自动跟踪补偿装置。全电缆网系统中性点采用低电阻接地。
8. 新建变电所监控装置应优先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保护装置应采用分布式结构。
9. 直流系统宜设一组100AH蓄电池组,交流所用电宜设置二台,所用变压器应与接地变相结合。。
10. 建筑物装修应简单实用,布置上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