㈢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认为苯分子的结构中,碳碳间以单、双键交替结合而成环状.为了评价凯库勒的观点,某学生
(1)苯与溴在铁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取代反应;
(2)苯与溴如果发生加成反应,不会产生溴化氢,不会发生喷泉实验;如果发生取代反应,则生成溴化氢,溴化氢易溶于水,能够发生喷泉实验,所以只要发生喷泉实验,则证明苯与溴发生的是取代而不是加成反应,证明不含双键,可以证明凯库勒观点错误,
故答案为:产生喷泉.
㈣ 凯库勒式的介绍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他曾提出了碳四价和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这一重要假说。对苯结构,他在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很稳定的“核”,6个碳原子之间的结合非常牢固,而且排列十分紧凑,它可以与其它碳原子相连形成芳香族化合物。

㈤ 证明凯库勒观点错误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装置B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他观点正确,溴水褪色
㈥ 笨的凯库勒式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理论解释只能服从于实验事实,寻找一个直观简单实用的模型来解释实验事实是很自然的。离域式虽然与苯环分子结构的测定符合,但它不能解释苯环的很多化学性质,因此用于物理或者量子化学领域还是比较合适的,但用于实验化学领域显然就不太好用了,而凯库勒式,只要加上共振论,却几乎能直观地解释苯环的所有化学性质,在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自然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其实,如果要准确地说,现在有机化学领域广泛使用的结构式,即Lewis结构式,以及“八隅体”规律,也只是一种习惯使用的模型,与真正的量子物理或者量子化学相距甚远,但由于直观简单实用,在有机化学领域中仍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㈦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认为苯分子的结构中,碳碳间以单、双键交替结合而成环状.为了评价凯库勒的观点,并分离
(1))苯与溴在溴化铁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溴苯和溴化氢;苯分子如果是单双键交替,则与液溴发生加成反应,不会发生喷泉现象,如果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易溶于水,会发生喷泉现象,
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C中产生“喷泉”现象;
(2)依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可知,溴易溶于有机溶剂,溴化氢难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以用四氯化碳除去溴化氢中的溴,
故答案为:除去HBr中的Br2;
(3)苯与液溴在铁做催化剂条件下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所以检查装置C的气密性的操作:关闭K1,往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若水不能完全(顺利)流下,则装置的气密性好;
故答案为:关闭K1,往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若水不能完全(顺利)流下,则装置的气密性好;
(5)①有机物不溶于水,可以用分液漏斗通过分液操作分离;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②溴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溴化钠和次溴酸钠易溶于水,反应后的溶液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分离;
故答案为:NaOH溶液 2OH-+Br2=Br-+BrO-+H2O;
③溴苯与溴相互溶解,沸点不同,可以通过蒸馏的方法分离二者,
故答案为:蒸馏.
㈧ 为了验证凯库勒有关苯环结构的观点 进行了如下方案
解析本题考查苯的有关性质实验和基本操作。如果苯分子中,碳碳间以单、双键交替结合而成环状,就应有烯烃的性质,如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等,而不会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Br。而在甲同学的实验中,通过在圆底烧瓶C内观察到喷泉现象,说明了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有HBr生成,从而证明凯库勒的观点是错误的。烧瓶C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7.9×2=75.8,利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得空气与HBr气体的体积之比为1∶9,即HBr的体积为500 mL×=450 mL。
答案(1)取代反应C中产生“喷泉”现象
(2)除去未反应的苯蒸气和溴蒸气(3)450
(4)关闭K2,打开K3,将装置C中导管b下端插入水中,双手握住烧瓶,若观察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装置C的气密性良好
㈨ 凯库勒在根特化学实验室研究出了什么
人们可能会惋惜建筑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但是抛开建筑学的凯库勒,要为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建筑一座精美的大厦!
1849年秋天,经过艰辛的努力,凯库勒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李比希的化学实验室。在吉森大学,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凯库勒投身化学的时期,正是有机化学成为化学研究主流的时期。但在1850~1858年期间,有机化学处在比较混乱的状态。当时,化学家们发现了有机化合物大量存在的事实,也合成出许多有机化合物。丰富的有机化学知识,为人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是,当时有机化学家们基本上是在盲目探索中前进,不像无机化学那样有道尔顿原子论的理论为指导。
虽然某些化学家已提出一些概念,列出了一些结构式,但多属不真实的假设。多数化学家不能理解为什么有机化合物中竟能集合那么多碳原子。没有或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混乱的,凯库勒看到的有机化学研究正是这样的情形。为了描述醋酸的结构,人们使用了19种表达方式,各种观点矛盾对立,奇谈怪论到处流传,有机化学界一片混乱。
经过10年刻苦钻研的凯库勒,已经在化学各个领域中颇有建树,成为一位优秀的化学家了。1859年春,凯库勒担任了根特大学的化学教师。他在根特化学实验室集中研究了有机化合物的主干——碳链问题。人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原子,不像其他无机元素那样单个的组成物质分子,而是在碳原子之间形成手拉手似的碳链。短的链有几个碳原子,长的链有成百上千个碳原子。通过醋酸的氯化研究,凯库勒认识到,碳链的化学反应中是不变的,牢固稳定的。他用醋酸、琥珀酸、富马酸及顺丁烯二酸等有机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凯库勒不仅表述了碳链的见解,而且还提出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他以碳四价为核心,建立起碳链结构理论。后来,经过俄国著名化学家布特列洛夫的发展与完善,成为经典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㈩ 凯库勒式的简介
于是凯库勒集中精力研究这6个碳原子的“核”。在提出了多种有关苯的开链式结构而又因其与实验结果不符被一一否定之后,1865年,他终于悟出闭合链的形式是解决苯分子结构的关键,他以苯的(Ⅰ)式表示这一结构。1866年他又提出苯分子是一个由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环状链(Ⅱ)式,后简化为(Ⅲ)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凯库勒式。
注:(苯分子的结构式,图右所示,仍被沿用,但在使用时不能认为苯是单、双键交替组成的环状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