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实验室主要有哪些紧急处理设备和防护用具
实验室应设立常抄备药箱,袭准备洗眼用药物、医用生理盐水、普通创伤处理物品。对于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实验室,应根据所使用的剧毒品性能,准备相应的药物或催吐药物。
实验室应根据所使用的化学试剂特性,常备防毒面具www.dehsm.com/category-109.html及相应防护用具。对于目前没有喷淋、洗眼设施的实验室,应设立洗眼器和专用洗瓶(洗眼用),不得挪作他用。
化工系师生员工应积极观看相关的急救视频(可通过化工系网站-安全、环保宣传窗连接实验室与设备处网站,下载相应视频观看),了解和掌握常规的急救方法。一旦发生重大人身伤害事故,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均可出手实施紧急救助。
对于有毒化学气体、毒性较大且具有一定挥发度的有机化学品的使用,应建立实验通报制度。
使用这些化学品的实验室应在实验前向本所实验室主任、周边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或周边研究所安全责任人、安全管理人通报实验进行时段、有毒化学品名称等信息,以便有所防备。
㈡ 实验室常用如下图的紧急喷淋装置的使用错误的叙述是哪一项
步骤是;
D,A错误、脂肪的检测和观察,B正确、叶绿体有颜色可直接观察;
C生物类实验室需要安装自动喷淋
A,C正确,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步骤: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B: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步骤是,D正确.故选
㈢ 实验室哪些位置需要安装喷淋洗眼器
必须安装在危险工作区域附近,一般在离开10或15米处。直接连接自来水。在发生版紧急的情况的时候,就需要权使用到这样的洗眼器。复合式冲淋洗眼器和立式洗眼器可直接安装在地面上。桌面式洗眼器只有洗眼系统,占用空间小安装方便,可直接安装在实验台上
㈣ 洗眼器或紧急喷淋装置的最远设置距离是多少
洗眼器或紧急喷淋装置的最远设置距离是15m
在洗眼器的相关规定中:在有毒性危害的作业环境中,应设计必要的淋洗器、洗眼器等卫生防护设施,其服务半径小于15m。并根据作业特点和防护要求,配置事故柜、急救箱和个人防护用品。
㈤ 无机化学实验室喷淋装置的作用是什么
1、实验室消来防喷淋系源统是为了防止火灾,当出现火情时,自动喷水灭火;
2、实验紧急喷淋装置是作用:当有害化学药品(遇水后不发生对人体有进一步伤害反应的化学药品)喷到身上或眼睛中时,用水紧急喷淋及冲洗;
3、合成反应吸收设置里的喷淋装置的作用是:增大吸收液与气体的接触面积,使之充分接触,提高吸收率。
㈥ 复合式洗眼器的复合式洗眼器具体安装步骤
1. 根据厂家提供的洗眼器安装图纸,分步骤安装。
2. 根据洗眼器底座的安装孔尺寸,在需要安装洗眼器的地方钻 3--¢10mm 的孔。
3. 根据洗眼器图纸,分步骤组装洗眼器。(特别提醒:洗眼与喷淋不应该在同一个平面上,喷淋在洗眼左侧转动45—90 角度)。
4. 把组装好的洗眼器安装到规定的位置,用膨胀螺丝固定洗眼器。
5. 连接进水口,进水口尺寸:1-1/4 英寸,NPT。
6. 连接出水口,出水口尺寸:1-1/4 英寸,NPT。
㈦ 如何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
1.杜绝人为隐患
参与实验工作主体是人,人的不安全因素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只有从“人”着手,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
※香港的高校对于实验室安全十分重视。如,研究生在使用受管制物料或仪器前,均需接受大学安全与环境事务处安排的强制性安全训练及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对理工类本科生也要强制进行安全训练,既有大课教育,也有网络课程,并开设防火、逃生等一般性安全训练课程。清华大学开发了实验室安全课网上学习与考试系统,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
2.构建安全环境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因素,构建安全环境,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上着手进行。
硬件方面:
实验室(楼)要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如,消防器材、报警装置、紧急喷淋装置、洗眼器、急救箱、废弃物收集装置等。要经常对安全通道进行检查,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保证实验用电和用水安全、合格。
软件方面:
明确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针对各个实验室的潜在危害张贴明显标志,对各种仪器设备的安全注意事项、使用规则明确告知,对药剂的危害、应急处理措施予以明确标注。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开展安全学习和安全知识实验技术与管理竞赛,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营造安全氛围。
3.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安全意识
建立完善、明确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体系并严格执行,是实验室安全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安全准入制度运行的必要条件。
㈧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做了有什么用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1.总则
1.1 为了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
1.3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应当由依法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应当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及本规范的规定。
2.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2.1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建设单位应当向承担评价任务的机构(以下简称评价机构)提供以下资料:
a.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
b.可行性研究资料(含职业卫生专篇);
c.其它有关资料。
2.2 评价机构按照准备、评价、报告编制三个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程序见附件1。
2.3 准备
准备阶段完成以下工作:
a.对建设单位的总平面布置、工艺流程、设备布局、卫生防护措施、组织管理等,进行初步工程分析;
b.筛选重点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
c.编制预评价方案。预评价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a).建设项目概况;
b).预评价目的、依据、类别、标准等;
c).建设项目工程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内容和方法;
d).预评价工作的组织、经费、计划安排。
2.4评价
评价阶段完成以下工作:
a.工程分析;
b.职业卫生调查;
c.职业危害因素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
2.4.1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建设项目基本,包括建设地点、性质、规模、总投资、设计能力、劳动定员等;
b.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等;
c.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品、产品名称、用量或产量,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部位、存在形态,生产设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密闭化程度;
d.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备及应急救援设施;
e.拟配置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f.拟设置的卫生设施;
g.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2.4.2职业卫生调查
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技术资料不能满足评价需求时,应当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类比调查。
2.4.2.1收集资料
对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建设项目,应收集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前运行期间的职业病危害监测、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评价等资料。
2.4.2.2类比调查
对新建建设项目,应选择同类生产企业进行类比调查,内容如下:
a.选址
同类建设单位自投入使用以来,其选址与国家现行卫生法律、法规的协调情况。
b.总平面布置
同类建设单位工作区、生活区、居住区、废弃物处理、辅助用地的分布,尤其是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场所布置、运行、相互之间的影响情况。
c.职业病危害现状
同类建设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性质,近年来工作场所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平均浓度(强度)。
d.职业病防护设备
同类建设单位防毒、防尘、防高温、防寒、防湿、防噪声、防振动、防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各类防护设施配置和运行效果。
护耳用品、防护口罩、防护服、急救箱等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配置和使用情况。
休息室、卫生间、洗眼器、喷淋装置等卫生设施的配置、使用情况。
e.职业病发病情况
同类建设单位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发生的情况,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案例(包括原因、过程、抢救、整改措施)。
f.组织管理
同类建设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人员设置。
g.专项经费
同类建设单位职业病防护设备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情况。
2.4.3 分析和评价
2.4.3.1评价依据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主要评价标准见附件2。采用评价标准时应注意引用标准的最新版本。
2.4.3.2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原则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a.检查表法
依据评价标准、规范,编制检查表,逐项检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有关内容与国家标准、规范符合情况。
b.类比法
利用同类和相似工作场所监测、统计数据,类推拟评价的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职业危害后果和应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c.定量分级法
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性、劳动者接触时间进行综合考虑,计算危害指数,确定劳动者作业危害程度等级。
依据有关标准,新建建设项目根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同类企业类比调查,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建设项目根据已有测定资料,分别取得劳动者接触粉尘、化学毒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时间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等数据,计算劳动者作业危害等级指数。计算方法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执行。
对目前尚无分级标准的或无类比调查数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依据国家、行业、地方等职业卫生标准、规范等,结合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配置方案,预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是否符合有关卫生标准。
2.4.3.3评价内容和指标
2.4.3.3.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根据工程分析和类比调查资料,确定建设项目各评价单元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描述其理化特性、毒性、对人体危害、工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接触人数、接触方式,评价劳动者作业危害等级。
2.4.3.3.2选址、总平面布置按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
2.4.3.3.3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
a.采用无毒、低毒或避免劳动者直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工艺;
b.在生产许可的条件下,隔离含有害作业的区域,使其避免对无害区域或相互之间的污染和干扰;
c.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布置在工作地点机械或自然通风的下侧;
d.放散大量热量的厂房,热作业应设在建筑物的最上层;热源应尽可能设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有天窗下方。
2.4.3.3.4建筑物卫生学要求
a.建筑物容积应保证劳动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量,设计要求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b.建筑物的构造应使产生粉尘、毒物的车间结构表面不易积尘沾毒,并易于清除;热发散车间应利于通风散热;高湿车间应设置防湿排水设施,防止顶棚滴水和地面积水;
c.建筑物采光、照明符合现行《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等。
2.4.3.3.5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主要包括:
a.除尘设施
b.排毒净化设施
c.通风换气设施
d.事故应急设施
e.噪声控制设施
f.防暑设施
g.防寒设施
h.防湿设施
i.振动控制设施
j.非电离辐射防护设施
k.电离辐射防护设施
2.4.3.3.6应急救援设施
2.4.3.3.7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4.3.3.8卫生设施
2.4.3.3.9职业卫生管理
2.4.3.3.10职业卫生经费概算
2.5 预评价报告编制
预评价报告编制阶段完成以下工作:
a.汇总、分析各类资料、数据;
b.做出评价结论,完成预评价报告。
2.6 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按规定格式编写(格式见附件3),其主要内容包括:
a.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目的、依据、范围、内容和方法;
b.建设项目概况,包括建设地点、性质、规模、总投资、设计能力、劳动定员等;
c.对建设项目选址和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作业场所、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主要产生环节、对人体的主要职业危害、可能产生的浓度(强度)及其职业危害程度预测等;
d.对拟采取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进行技术分析及评价,主要包括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卫生设施、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e.对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
f.评价结论:对评价内容进行归纳,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的建议,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建设项目是否可行。
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3.1 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委托评价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3.2 评价方案编制
评价单位依据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预评价报告内容和工程建设及试运行情况编制竣工验收前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评价目的、依据和范围;
b.工程建设概况,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及其试运行情况;
c.现场调查与监测的内容与方法,质量保证措施;
d.组织实施计划与进度、经费安排。
3.3 现场调查
评价单位在接受评价委托后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卫生学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3.1生产过程的卫生学调查:了解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和确定生产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a.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原料、半成品、中间产物、产品和废弃物的名称、生产和使用数量、理化特性、劳动者接触方式和接触时间;
b.物理因素:噪声、高温、低温、振动、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
c.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致病病原体。
3.3.2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学卫生要求、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卫生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3.3.3调查建设项目是否严格按现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施工,是否落实各阶段设计审查时提出的职业卫生审查意见。
3.3.4职业卫生管理调查
a.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b.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善情况;
c.职业健康教育、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健康监护情况;
d.职业卫生资料归档情况。
3.4现场监测: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
3.4.1测试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执行。
3.4.2测试条件:按设计满负荷生产状况。
3.4.3测试频次:根据生产工艺、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变化情况以及危害程度分类,一般连续采样测定三天,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取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测试结果取其均值(放射、噪声等物理因素测试结果除外)。
特殊情况按相应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执行。
3.4.4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测试点的设置原则见附件4。
3.5职业性健康检查
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当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确定职业性健康检查项目,依据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评价职业危害控制效果。
3.6评价结果
a.评价选址、总平面布置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b.工程防护设施及其效果;
c.计算职业病危害因素每个测试点浓度(或强度)的均值,其中粉尘浓度的测试数据计算几何平均数,毒物浓度计算算术平均数或几何平均数(其测试数据如为正态分布计算算术平均数,如为偏态分布则计算几何平均数),噪声测试数据不计算均值;每个测试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未超过标准的为合格,超过标准的为不合格;
d.依据上述计算结果,评价各项职业卫生工程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评价因生产工艺或设备技术水平限制,对一些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岗位所采取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效果;
e.评价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警示标识配置情况;
f.评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规章制度执行落实情况。
3.7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建设项目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评价目的、依据、范围和内容;
b.建设项目及其试运行概况;
c.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及其浓度或强度,职业病危害程度;
d.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包括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卫生工程防护设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设施、辅助卫生用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e.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评价;
f.评价结论及建议。
㈨ 洗眼器、喷淋一体的使用方法并图解
复合式洗眼器使用方法
如果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的液体或者固体微粒等等内伤到了眼睛,应容该及时的用复合式洗眼器进行冲洗。如果冲洗?誉润安防提醒请按照以下的方法进行。
1、打开防尘盖。如果没有这步可以忽略。
2、用手轻推 手推阀,清洁的水源就从洗眼器喷头处自动喷出。
3、双眼靠近洗眼器喷头,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时间建议在15分钟。
4、用完后将手推阀复位并将防尘盖盖好。然后及时的就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警告:洗眼器只能缓解眼睛的伤害。
㈩ honeywell洗眼器怎么样
honeywell霍尼韦尔洗眼器有以下几种类型,具体描述如下:
①霍尼韦尔Fendall Porta Stream便携式紧急洗眼器
• Fendall Porta Stream® II 便携式洗眼器能提供15分钟不间断的眼部标准冲洗
• Fendall Porta Stream® I 便携式洗眼器能提供6分钟不间断的眼部标准冲洗
• 可根据需求安装在墙面,并可随时移动
• 搭配移动推车使用,便可快速移动到事发现场
• 拉扣式喷淋头设计,方便快速及简便的喷淋
• Fendall Porta Stream® II内含180盎司(5.3升)浓缩洗眼液
• Fendall Porta Stream® I 内含70盎司(2升)浓缩洗眼液
②霍尼韦尔2210墙式洗眼器
• 进水口1/2"(1.27厘米), 出水口1-1/4"(3.18厘米)
• 1-1/4"(3.18厘米)电镀钢制立柱
③霍尼韦尔2220立式洗眼器
• 进水口1/2"(1.27厘米), 出水口 1-1/4"(3.18厘米)
• 1-1/4"(3.18厘米) 电镀钢制立柱
④霍尼韦尔4220复合式洗眼喷淋装置
• 防腐蚀环氧树脂,落地式,复合式洗眼及喷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