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述荧光猝灭法与直接荧光法所得工作曲线的异同
淬灭是激发态通过非辐射复合的途径达到弛豫,光稳定的一种。Quench本意为用水浇灭,淬灭为外来词汇,并没有“突然熄灭”中“突然”之意,故“猝灭”应为误传。
荧光淬灭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淬灭,荧光猝灭分为静态淬灭和动态淬灭。利用某种物质对某一种荧光物质的荧光淬灭作用而建立的对该淬灭剂的荧光测定方法,即为荧光猝灭法。
中文名
荧光淬灭
外文名
fluorescence quenching
释义
淬灭剂的荧光测定方法
性质
化学术语
定义
荧光淬灭(fluorescence quenching)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所发生的导致:
EB-DNA体系发射光谱图
①荧光强度变化
或
②相关的激发峰位变化
或
③荧光峰位变化
物理或化学作用过程。与荧光物质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荧光强度变化和相关的激发峰位和荧光峰位变化的物质被称为荧光淬灭剂(quencher)。
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电子受体即为荧光淬灭剂。[1]
分类
荧光淬灭分为静态淬灭和动态淬灭。
基态荧光分子与淬灭剂之间通过弱的结合生成复合物,且该复合物使荧光完全淬灭的现象称为静态淬灭。
激发态荧光分子与淬灭剂发生能量转移或物理碰撞使其荧光淬灭则称为动态淬灭。
方法
荧光分子本身浓度增大使其荧光猝灭的现象称为浓度猝灭或自猝灭。由于荧光的再吸收、荧光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观察不到荧光的现象一般不称为荧光猝灭。在利用荧光进行定量、液体闪击计数等包含荧光过程的测定方法中,一定要注意溶剂、共存杂质、氧气等猝灭剂的影响。
利用某种物质对某一种荧光物质的荧光猝灭作用而建立的对该猝灭剂的荧光测定方法,即为荧光猝灭法。一般而言,荧光猝灭法比直接荧光测定法更为灵敏,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影响因素
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是影响物质发射荧光和荧光强度的重要因素. 至少具有一个芳环或具有多个共轭双键的有机化合物容易产生荧光,稠环化合物也会产生荧光.饱和的或只有一个双键的化合物,不呈现显著的荧光.最简单的杂环化合物,如吡啶,呋喃,噻吩和吡咯等,不产生荧光。
取代基的性质对荧光体的荧光特性和强度均有强烈影响.苯环上的取代基会引起最大吸收波长的位移及相应荧光峰的改变.通常给电子基团,如-NH2-,-OH,-OCH3,-NHCH3和-N(CH3)2等,使荧光增强;吸电子基团,如-CL,-Br,-
『贰』 三溴化磷怎么淬灭
这些非金属卤化物,通常都可用NaOH溶液处理.PBr3水解后形成NaH2PO3和NaBr,就好了.
方程式:PBr3+4NaOH===3NaBr+NaH2PO3+H2O,速率很快而且很完全.
『叁』 淬灭基团为何选none
淬灭基团选none是因为SYBRGreenI操作报告的结果。
在7300/7500定量PCR仪操作软件上,SYBRGreenI做报告基团,淬灭基团选择“None”。
荧光基团淬灭基团的类型荧光释放淬灭原理,常见类型有:6-羧基荧光素、四氯-6-羧基荧光素、2,7-二甲基-4,5-二氯-6-羧基荧光素、六氯-6-甲基荧光素、CY3、6-羧基四甲基若丹明、ROX、LC_RED640等。原理:当荧光物质浓度过大,荧光物质的分子和熄灭剂分子碰撞而损失能量,二者相互作用生成了本身不发光的的配位化合物。而且溶解氧又使得荧光物质氧化,由于氧分子的顺磁性,促进了体系间跨越,使得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转变至三重态,从而会产生自淬灭现象。
『肆』 证明动态和静态淬灭的方法都有啥
drove. In ten minutes the tea was ready
『伍』 什么是荧光淬灭现象,对实验的开展有何启示
摘要 根据您的提问,做出如下解答:
『陆』 关于细胞生物学实验的问题!!!!
实验、叶绿体的分离与荧光观察
实 验 目 的
1. 通过植物细胞叶绿体的分离, 了解细胞器分离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叶绿体的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 并熟悉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 验 原 理
将组织匀浆后悬浮在等渗介质中进行差速离心,是分离细胞器的常用方法。叶绿体的分离应在等渗溶液(0.35mol/L氯化钠或0.4mol/L蔗糖溶液)中进行, 以免渗透压的改变使叶绿体到损伤。将匀浆液1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2min, 以去除其中的组织残渣和未被破碎的完整细胞。然后,在3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5min,即可获得沉淀的叶绿体(混有部分细胞核)。分离过程最好在0~5℃的条件下进行;如果在室温下,要迅速分离和观察。
利用荧光显微镜对可发荧光的物质进行检测时,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淬灭剂等。因此在荧光观察时应抓紧时间, 有必要时立即拍照。另外,在制作荧光显微标本时最好使用无荧光载片、盖片和无荧光油。
实 验 用 品
一、器材
1.主要设备: 普通离心机、组织捣碎机、粗天平、荧光显微镜。
2.小型器材: 500ml烧杯2个, 250ml量筒1个, 滴管20支, 10ml刻度离心管20支, 试管架5个,纱布若干,无荧光载片和盖片各4片。
二、材料 新鲜菠菜。
三、试剂 0.35mol/L氯化钠溶液,0.01%吖啶橙(acridine orange)。
实 验 方 法
一、叶绿体的分离与观察
1. 选取新鲜的嫩菠菜叶,洗净擦干后去除叶梗脉,称30g于150ml 0.35mol/L NaCl溶液中,装入组织捣碎机。
2. 利用组织捣碎机低速(5000r/min)匀桨3~5min。
3. 将匀浆用6层纱布过滤于500ml烧杯中。
4. 取滤液4ml在1000r/min下离心2min。弃去沉淀。
5. 将上清液在3000r/min下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沉淀即不叶绿体(混有部分细胞核)。
6. 将沉淀用0.35mol/LNaCl溶液悬浮、
7. 取叶绿体悬液一滴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即可在普通光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1)在普通光镜下观察。
(2)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直接荧光。
(3)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间接荧光:取叶绿体悬液一滴滴在无荧光载片上,再滴加一滴0.01%吖啶橙荧光染料, 加盖片后即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二、菠菜叶手切片观察
用剔须刀片将新鲜的嫩菠菜叶切削出一斜面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2滴0.35mol/L NaCl溶液,加盖片后轻压,置显微镜下观察。
(1)在普通光镜下观察。
(2)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直接荧光。
(3) 观察间接荧光:向手切片上滴加1~2滴0.01%吖啶橙染液,染色1min,洗去余液, 加盖片后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间接荧光。
实 验 结 果
一、叶绿体的分离和观察
1. 普通光镜下,可看到叶绿体为绿色橄榄形,在高倍镜下可看到叶绿体内部含有较深的绿色小颗粒,即基粒。
2. 以Olympus荧光显微镜为例,在先用B(bule)激发滤片、B双色镜和O530(orange)阴断滤片的条件下,叶绿体发出火红色荧光。
3. 加入吖啶橙染色后,叶绿体可发出桔红色荧光,而其中混有的细胞核则发绿色荧光。
二、菠菜叶手切片观察
1. 在普通光镜下可以看到三种细胞 (1)表皮细胞: 为边缘呈锯齿形的鳞片状细胞; (2)保卫细胞: 为构成气孔的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3)叶肉细胞: 为排列成栅状的长形和椭圆形细胞。叶绿体呈绿色橄榄形,在高倍镜下还可以看到绿色的基粒。
2. 在荧光显微镜下,叶绿体发出火红色荧光,但其荧光强度要比游离叶绿体弱, 气孔发绿色荧光,两保卫细胞内的火红色叶绿体则环绕气孔排列成一圈。表皮细胞内的叶绿体数量要比叶肉细胞少。
3. 用吖啶橙染色后,叶绿体则发出桔红色荧光,细胞核可发出绿色荧光, 气孔仍为绿色。
作 业
1.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用目微尺和台微尺测量一下叶绿体的长轴和短轴,分别测量5~10个叶绿体,求其平均值。
2.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自发荧光时,更换滤镜系统,叶绿体的颜色是否有变化?
实验五、 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与观察
实验目的
学习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了解Feulgen反应的基本原理,学习其操作方法和压片法,初步掌握细胞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核酸是生物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核酸分为两大类,即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在细胞内的分布及化学性质均有所不同.DNA主要分布在核的染色质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染色体内.RNA分布在细胞质和核仁内.但在染色质及染色体中也含有少量的RNA,核仁中也有少量的DNA.在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内除含有RNA外,也含有少量的DNA.
实验原理
Feulgen反应的原理是根据DNA经弱酸(1mol/L)水解后,打开料嘌呤和脱氧核糖连接的键,在脱氧核糖的一端形成有离的醛基.这些醛基就在原位与Schiff试剂结合,形成含醌基( )的化合物,醛基是一个发色团所以具有颜色,因此凡有DNA的部位,就呈现紫红色.
实验材料
大麦、黑麦或小麦种子
实验内容
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DNA的显示法-Feulgen反应
压片法
细胞有丝分裂相的观察
实验步骤
(一)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1、将植物种子放在潮湿的滤纸上,20°C发芽,待胚根长至1~2cm时,切取0.5cm长的根尖部分。
2、预处理:将切下的根尖浸入0.1%秋水酰素液中,室温下处理3~4小时。
3、固定、水解及染色:
Camoy固定剂
固定10-30分钟 ➞ 95%酒精10分钟 ➞ 70%酒精10分钟 ➞ 蒸馏水 →(对照) 5%三氯醋酸 ➞ 90oC 15分钟
➞ 1mol/L HCl ← 蒸馏水 ➞ 1mol/L HCl ➞ 60 oC 8分钟 ➞ Schiff试剂40 -60分钟 ➞ 亚硫酸水(1,2,3) ➞ 换3次,每次5分钟自来水 ➞ 将染色后的根尖漂洗干净,悬着染色效果好的材料 ➞ 蒸馏水 ➞ 压片 ➞ 镜检
(二) 压片法
压片的操作步骤如下,把根尖放在载片上,用刀片切取根尖(0.3cm),纵切根尖,加一滴水,用解剖针将根尖纵向分成若干小条,保留1-2小条,加盖玻片,用铅笔端轻轻敲击盖玻片,使细胞分离,压平呈云雾状.
(三)蚕豆(或洋葱)根尖压片的观察
首先在低倍镜下,区分根尖的分生组织区及延长组织区的细胞,然后,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核的形态,注意在你的片子上,是否有有丝分裂细胞,如有,你能找到细胞分裂期的几个阶段,其特征如何 (可参照附录)
做Feulgen反应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固定剂的选择:一般常选用Carnoy固定液.其他的固定剂如Flemming固定剂及Champy固定剂等均可用,但不能使用Bouin固定剂.
水解时间:水解时间一定要合适,不宜过长或不足,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如用Carnoy固定液固定的材料,水解时间一般在8-15分钟之间.水解时间的长短要随不同的材料及不同的固定剂而定.
Schiff试剂的质量:在做Feulgen反应时,重要的因素就是Schiff试剂的质量问题.实验时,要注意试剂颜色是否正常,有无SO2的气味.
洗涤剂的重要性:漂洗时,所用的亚硫酸水,最好在每次实验前临时配制,以便保持较浓的SO2.
实验对照组:一定要做对照片,以便说明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操作过程中,用镊子镊取根尖的生长区部位,切勿夹取根冠部位.
鸦片过程中尽量使根尖分生组织细胞保持原来的分布状态.
习题
简述Feulgen反应的原理
欲得到一张好的Feulgen反应制片,制片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绘制细胞分裂图。
实验六 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
实验目的
1.学习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制备技术,观察原生质体的形态。
2.学习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技术,观察不同方法融合细胞的形态及变化。
实验用品
显微镜,擦镜纸,剪子,镊子,小平皿,吸管四支,直式漏斗,300目尼龙网,10ml离心管,载片,盖片。
实验原理
原生质体(protoplast)这个术语最早是由Hanstein在1880年提出来的。确切地说,食用菌原生质体是指细胞壁完全消除后余下的那部分包裹的裸露的细胞结构。
植物的花瓣细胞在经过纤维素酶,离折酶处理后,纤维素和果胶成分遭到破坏,造成原生质体脱离细胞壁进入培养液中。
植物花瓣细胞中的大液泡中存在有大量色素,且不同的细胞色素不同,因此可以在不对细胞染色的情况下,通过颜色范围辨认不同细胞的原生质体,以及同种间细胞融合和异种间细胞融合情况。
PEG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含有醚键而具有负极性,与水,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一些正极化基团形成氢键。当PEG分子足够长时,可作为邻近原生质体表面之间的分子桥而使之粘连。PEG也能连接Ca2+等阳离子。Ca2+可在一些负极化基团和PEG之间形成桥,因而促进粘连,在洗涤过程中,连接在原生质体膜上的PEG分子可被洗脱,这将引起电荷的紊乱和再分布,从而引起原生质体融合,高Ca2+高pH清洗则增加了质膜的流动性,因而大大提高了融合频率,洗涤时的渗透冲击对融合也可能起作用。
实验试剂
1.洗涤液:
甘露醇 0.6 M
CaCl2?2H2O 8 mM
NaH2PO4?H2O 2 Mm
Ph 5.6
实验步骤
1.酶液的制备 把纤维素酶(EAS-867)溶于0.5~0.7摩尔/升甘露醇内,加10毫摩/升氯化钙溶液作稳定剂。酶溶解后,经4000转/分离心机沉降原生质体,20分钟后,取上清液。经针筒型过滤器,再经0.45微米微孔滤膜过滤后,在无菌箱内把酶液分装在三角烧瓶内,贮存在冰箱里备用。
2.材料准备 把生长在温室,苗龄60天以上的烟草植株,取上中部全展叶,在日光下照射2小时,使它萎蔫。也可以用温室生长的蚕豆叶作同样处理,或用大田收获的胡萝卜,放在0℃以上低温备用。萎蔫后的叶片浸在3%的漂白精片溶液中15~2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干净,用无菌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
3.酶解 用尖头镊子撕去叶片下表皮,剪成小块。胡萝卜则用刀片削去表皮和中柱,取用皮层部,切成小块。以上材料1克,放入盛有10毫升酶溶液的培养皿里,加盖。在28~30℃下保温1.5~3小时。
4.洗涤 叶片或其他组织经酶解后会出现圆形的游离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悬浮液内有未消化的组织、碎片、细胞和破裂的原生质体。用滤纸或尼龙布滤去粗杂质,再把原生质体悬浮液移到离心管,用手摇离心机转动2分钟,吸去上清液(见图),再加入0.5毫升甘露醇洗涤2~3次,最后就得到较为纯净的原生质体,可以供进一步培养或作其他实验用。
实验七 细胞融合方法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动物细胞PEG融合的方法。
2、学习细胞融合及其应用的有关知识。
实验原理
2个或2个以上的细胞合并为1个细胞的现象,称为细胞融合。细胞融合的主要方法有病毒法、聚乙二醇(PEG)法和电融合方法。
用PEG处理细胞,能使质膜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细胞膜融汇,胞质流通,最后导致细胞融合。
实验器材、材料与试剂
1、仪器:
光学显微镜,离心机,恒温水浴锅,C02培养箱,超净台,倒置显微镜等。
2、材料
新鲜鸡红细胞,无菌注射器,6号针头,刻度离心管,试管,载玻片,盖玻片。
3、试剂
50%PEG,Hanks液,甲醇,Giemsa染液,碘酒,75%乙醇
实验方法
(1)取新鲜鸡血以0.85%生理盐水制成10%的悬液。
(2)称取0.5克PEG(MW=4,000)放入试管内,在酒精灯上融化之,迅速加入0.5ml预热的Hanks液混匀制成50%的PEG溶液。放入37℃水浴中待用。
(3)取上述10%的鸡红细胞悬液1ml放入离心管中,再加入5ml Hanks液混匀,然后以1,000rpm离心5分钟,小心弃去上清,用指弹法将细胞团块弹散。
(4)取上述50%PEG溶液0.5ml,在1分钟内滴加到鸡红细胞悬液,边加边轻轻摇动混匀。待PEG全部加入后静置1分钟左右。此全部过程都要求在37℃水浴内进行。
(5)缓慢滴加9ml Hanks液以终止PEG的作用,在37℃水浴内静置5分钟。
(6)离心弃上清后,取一滴融合后的细胞悬液滴片,加盖片镜检。
『柒』 谁给介绍一下Quo-test糖化血红蛋白仪使用的亲和荧光淬灭法原理准确性和稳定性如何
Quo-test糖化血红蛋白仪是英国Quotient 诊断公司生产的一种快速、自动化POCT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目前被德国EKF诊断公司收购。
Quo-test糖化血红蛋白仪采用全新的亲和荧光淬灭原理,并获得全球专利。他的成份分离方法采用经典的硼酸盐亲和法,检测方法采用了首创的荧光淬灭法。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1:试剂中不含荧光物质,没有荧光激发。
步骤2:仪器将荧光物质加入到试剂。硼酸盐与荧光基团结合,产生大量激发荧光。
步骤3:仪器将样本加入到试剂中。硼酸盐-荧光基团与血红蛋白竞争结合,导致荧光量下降。其中未糖化的血红蛋白结合力远大于糖化血蛋白,因此未糖化成分首先与硼酸盐-荧光基团结合,荧光量急剧下降。此过程中可检测未糖化成分的含量。
步骤4:糖化血红蛋白成分与硼酸盐-荧光基团结合。此结合过程缓慢,因此荧光淬灭过程缓慢,呈曲线状。
步骤5:仪器检测步骤4周期中的荧光淬灭过程,即可反映糖化血红蛋白成分的含量。
此原理特异性和灵敏度均比较理想,已经通过IFCC和NGSP认证。由于该仪器采用一体化试剂,无需人工加样和预处理标本,检测过程全自动化;非常适合床旁快速检测。
『捌』 淬灭型荧光探针的检测限怎么求
?kele9955(站内联系TA)文献是说加TFA抑制电离效果,但是也可以用,它的抑制作用没想象的那么强,实验室我们一般用FA ,我觉得这个更好一些guoye123(站内联系TA)色谱的检测限,通俗地说,就是色谱的最小、能准确定量的检测浓度。
色谱所用检测器有上百种,常用的也有几十种,单纯以最低检测浓度论,ECD、PID、HID、DID,都能达到PPB级,大多数都是PPM级到常量级之间。所以,以最小检测限比较,两者不能相较。倒是我们最初接触质谱时,都是以色谱定量,质谱定性。两者各有偏重。
10的负九次方 我要没看错的话,你说的这个是灵敏度,不是检测限。检测限与仪器和方法有关,你用的是LC/MS/MS的话,可以直接算出方法的检测限。
『玖』 荧光标记实验激光照射后为什么淬灭
荧光分子在激发光的照射下,反复经历多次激发,发射过程后,往往造成分子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不能吸收更多的光子而进一步发射荧光.这时就称该分子被光漂白了.当激光功率高时,荧光分子有可能在高强度的激光下被漂白了
『拾』 什么是化学发光淬灭法
在化学反应中,产物分子吸收了反应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而被激发,在返回基态时发出辐射称为化学发光,而淬灭是荧光分子之间或荧光分子与熄灭剂分子之间碰撞引起的荧光熄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