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小石子、砂子、棉花、木炭制作简易净水装置原理是什么,效果怎么样,反思有哪些
原理
简易自制净水器一般分为3层
第1层:石子沙等,以除去较大的杂质
第2层:活性炭版,利用其吸附作用,正如楼权上所说,可以吸附一些有色物质或无色物质
第3层:明矾[氢氧化铝胶体],有吸附作用,除去细小杂质! ..
利用小石块、细沙、纱布、棉花的过滤作用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将污水净化干净得到净水。
效果
前置净水装置只能很粗略的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至于水中的重金属啊等有害物质就不能过滤掉了
反思
为了将科学发现的过程以简捷的实验再现于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实验便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助推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设计制作一种实用而价廉的实验室实验用水,并提供一套简单易行而又科学合理的用水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改进实验用水生产装置的构想本着实用、可靠、价廉的原则,笔者参照大中型实验室用水配置的原理,利用小型反渗透膜净水机的本机,组合一套离子交换树脂和后置过滤芯,自制实验室实验用水。经试验,所生产的水完全可以达到实验室一、二级用水的标准。
这是我写的答案参考一下把 悦,张 我们都是一起的····
『贰』 简易净水装置图
(1)图 A 为简易抄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水经过小卵石可除去较大颗粒的固体不溶物,而石英砂则可除去小颗粒的固体不溶物,因此小卵石、石英砂都起到过滤的作用;
(2)水电解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水时负极生成氢气,正极生成氧气,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2:1,所以与B管相连的电极是负极,这一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
(1)吸附异味和色素;
(2)负;氢原子和氧原子.
『叁』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同学们用如图装置研究水的净化及组成(1)一组同学用自制简易净水器(图②
(1)由于活来性炭有吸附性,在简自易净水器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作用;
(2)由电解水的装置图可知,试管b中的气体是电源的正极上产生的气体,是O2.则试管a收集的气体是氢气,检验的方法是:伸入燃烧的木条,气体被点燃.试管b中的氧气和a中的氢气的产物的质量比为:8:1.
(3)在实验①中是水的蒸发,水分子没有变化,只是分子的间隔变大了,在实验③中是水的分解,水分子发生了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
故答为:(1)吸附;(2)O2,伸入燃烧的木条,气体被点燃,8:1;((3)①中只是水分子的间隙变大,③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
『肆』 求助,,,简单的净化水设备设计方法,和设计原理设计图以及所需材料及设计图,谁能给我找打一定加分
5吨/双级反渗透纯水设备主要工艺流程说明
1.原水罐 (可选)反渗透设备流程工艺图(点击看大图)
储存原水,用于沉淀水中的大泥沙颗粒及其它可沉淀物质。同时缓冲原水管中水压不稳定对水处理系统造成的冲击。(如水压过低或过高引起的压力传感的反应)。
2.原水泵
恒定系统供水压力,稳定供水量。
3.多介质过滤器
采用多次过滤层的过滤器,主要目的是去除原水中含有的泥沙、铁锈、胶体物质、悬浮物等颗粒在20um以上的物质,可选用手动阀门控制或者全自动控制器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等一系列操作。保证设备的产水质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4.活性炭过滤器
系统采用果壳活性炭过滤器,活性炭不但可吸附电解质离子,还可进行离子交换吸附。经活性炭吸附还可使高锰酸钾耗氧量(COD)由15mg/L(O2)降至2~7mg/L(O2),此外,由于吸附作用使表面被吸附复制的浓度增加,因而还起到催化作用、去除水中的色素、异味、大量生化有机物、降低水的余氯值及农药污染物和除去水中的三卤化物(THM)以及其它的污染物。可选用手动阀门控制或者全自动控制器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等一系列操作。保证设备的产水质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设备具有自我维护系统,运行费用很低。
5.离子软化系统/加药系统
R/O装置为了溶解固体形物的浓缩排放和淡水的利用,为防止浓水端特别是RO装置最后一根膜组件浓水侧出现CaCO3,MgCO3,MgSO4,CaSO4,BaSO4, SrSO4, SiSO4的浓度积大于其平衡溶解度常数而结晶析出,损坏膜原件的应有特性 ,在进入反渗透膜组件之前,应使用离子软化装置或投放适量的阻垢剂阻止碳酸盐, SiO2,硫酸盐的晶体析出.
6.精密过滤器
采用精密过滤器对进水中残留的悬浮物、非曲直粒物及胶体等物质去除,使RO系统等后
续设备运行更安全、更可靠。滤芯为5um熔喷滤芯、目的防止上级过滤单元,漏掉的大于5um的杂质除去。防止进入反渗透装置损坏膜的表面,从而损坏膜的脱盐性能。
7.反渗透系统
反渗透装置是用足够的压力使溶液中的溶剂(一般是水)通过反渗透膜(或称半透膜)而分离出来,因为这个过程和自然渗透的方向相反,因此称为反渗透。 反渗透法能适应各类含盐量的原水,尤其是在高含盐量的水处理工程中,能获得很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反渗透法的脱盐率提高,回收率高,运行稳定,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反渗透设备在除盐的同时,也将大部分细菌、胶体及大分子量的有机物去除。
8.臭氧杀菌器(可选)
杀灭由二次污染产生的细菌彻底保证成品水的卫生指标.
反渗透是一种借助于选择透过(半透过)性膜的工力能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当系统中所加的压力大于进水溶液渗透压时,水分子不断地透过膜,经过产水流道流入中心管,然后在一端流出水中的杂质,如离子、有机物、细菌、病毒等,被截留在膜的进水侧,然后在浓水出水端流出,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目的。
反渗透设备是将原水经过精细过滤器、颗粒活性碳过滤器、压缩活性碳过滤器等,再通过泵加压,利用孔径为1/10000μm(相当于大肠杆菌大小的1/6000,病毒的1/300)的反渗透膜(RO膜),使较高浓度的水变为低浓度水,同时将工业污染物、重金属、细菌、病毒等大量混入水中的杂质全部隔离,从而达到饮用规定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标准,产出至清至纯的水,是人体及时补充优质水份的最佳选择.由于RO反渗透技术生产的水纯净度是目前人类掌握的一切制水技术中最高的,洁净度几乎达到100%,所以人们称这种产水机器为反渗透纯净水机。
反渗透设备应用膜分离技术,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带电离子、无机物、胶体微粒、细菌及有机物质等。是高纯水制备、苦咸水脱盐和废水处理工艺中的最佳设备。广泛用于电子、医药、食品、轻纺、化工、发电等领域。
5吨/小时双极反渗透设备系统组成:
一般包括预处理系统、反渗透装置、后处理系统、清洗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等。
预处理系统一般包括原水泵、加药装置、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等。其主要作用是降低原水的污染指数和余氯等其他杂质,达到反渗透的进水要求。预处理系统的设备配置应该根据原水的具体情况而定。
反渗透装置主要包括多级高压泵、反渗透膜元件、膜壳(压力容器)、支架等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去除水中的杂质,使出水满足使用要求。
后处理系统是在反渗透不能满足出水要求的情况下增加的配置。主要包括阴床、阳床、混床、杀菌、超滤、EDI等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设备。后处理系统能把反渗透的出水水质更好的提高,使之满足使用要求。
清洗系统主要有清洗水箱、清洗水泵、精密过滤器组成。当反渗透系统受到污染出水指标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对反渗透进行清洗使之恢复功效。
电气控制系统是用来控制整个反渗透系统正常运行的。包括仪表盘、控制盘、各种电器保护、电气控制柜等。
『伍』 关于‘纯净水是否纯净’的开题报告如何写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本课题于2003年4月7日申报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为了便于地方管理,再申请为茂名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并于 2004 年 2 月 10 日由茂名市教育学会、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指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新。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新技术、宽视野、重实践、严逻辑”的特点,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计算机知识与训练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变革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深入理解其内涵,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我县为沿海一小县城,由于经济落后,受条件限制,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晚,虽然各校也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多媒体教学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信息封塞,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拉近了我们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距离,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取得专家的及时指导有了可能。我们通过互联网的积极联系,得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研制组负责人李艺教授及研制组秘书钟柏昌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下,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并进行反思与重建,论证其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这种“营养”上的先天不良导致不足和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怀疑和批评之音逐渐增多,来自专家的批判:“目前许多教材都号称以任务驱动,但缺乏带实际意义的综合性任务,只有一些小任务,实际上与传统的练习题无异。”( 祝智庭:信息技术为什么能支持教育改革 —— 祝智庭教授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载《网络科技时代杂志》 2002 年第 6 期。 ) “任务驱动式教材又成了‘操作习题集'”( 王效刚,王爱胜: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 “ 任务 ” 设计的再思考, http://www.fsyz.com.cn/wlky/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还可使实际工作者改进其行动和工作。 本课题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任务驱动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教研员、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任务驱动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积累任务驱动教学的成功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三个方面: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电白一中、春华学校、电白实验中学的初中、高中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总结一套“重建”后的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调查法、访谈、网络研讨等。 首先在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进行重新梳理工作,针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弱点与弊端,重建任务驱动法的理论,探索新的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然后由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录像分析,通过电邮、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和指导,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 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展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 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2003 年 9 月 -2005 年 8 月 1 、准备阶段: 2003 年 9 月 -2004 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准备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软硬件设备,收集相应资料,选用并学习使用远程网络交流工具,开展网络交流讨论,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任务驱动教学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并创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 预期成果:建立课题专题网站,收集相应资料,开展网络交流讨论。由刘敏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反思与重建后的课堂模式探讨》论文及研讨课例实录。 2 、实验阶段: 2004 年 2 月 -2005 年 6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04 年 2 月 -2004 年 8 月 通过网络交流对我县高一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在三校中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对不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采用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任务驱动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2004 年 9 月 -2005 年 7 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教师在专家、教研员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预期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制作《新型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课例》 VCD 。 3 、结题阶段: 2005 年 7 月 -2005 年 9 月 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和兄弟学校有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重建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结题报告》;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七、课题组人员 研究指导顾问:李艺教授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刘敏 ( 电白县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 教学实验教师:廖永海 ( 电白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 梁婺清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陈亚运 ( 电白一中,信息技术教师 ) 李小勇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各位课题组成员,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大家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动我县信息技术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新课标的推行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谢谢! 你可以仿照一下
满意请采纳
『陆』 自制简易净水装置
现在的水源污染,二次污染都挺严重的,自制净水装置,可以用来改善饮用水,洗澡水,养鱼、浇花都可以呀。
『柒』 净水器的原理是什么
第一级:PP棉:去除自来水中各种可见物/灰尘及杂质。
第二、三级:前置活性炭:部分低配净水器第三级也为PP棉,炭去除氯和有机杂质。还能吸收水中有机化合物产生的异味、颜色和气味。
第四级:超滤或反渗透膜:膜能够去除水中的细菌、病毒及孢子等物质。
第五级:后置活性炭装置:进一步改善口感,去除异味。
大部分净水器是采用阻筛过滤原理渐进式结构方式,由多级滤芯首尾串接而成,滤芯精密度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以实现多级滤芯分摊截留污物,从而减少滤芯堵塞和人工排污、拆洗的次数以及延长更换滤芯的周期。还有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是应用分质流通原理自洁式结构方式,它的设计思想不再是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用于藏污纳垢,而是采取分质原理,分离出一小部分洁净水,同时又尽可能让原水照常流通流动起来使污质随水流及时被带走,达到流水不腐。这样既得到了净化水,又不会或不容易在机内沉淀污物,避免形成二次污染和大大减轻滤芯损耗,水质更好更安全又节能低炭。这种新原理的自洁式净水器获得第七届国际发明展金奖,为一进两出的结构,它改善了传统净水器因一进一出的结构弊端导致原水杂质浓度在机内越积越高最后成为污水,也因此自洁式净水器没有污水和排污净水器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洗涤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净水器的普及将越来越广,新技术的产品正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1] 。
『捌』 怎么制作净水装置(简单一些)
取一个空塑料饮料瓶,剪去底部,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
将瓶子倒置,瓶内由下向上分层放置洗净的膨松棉、纱布、活性炭等
就得到一简易净水器。试验它的净化效果。
『玖』 自制净水装置
自制净水的装置的话一定要注意的,一般情况下的话必须要有活性炭,只有这样的话才可以达到有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