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设计一个装置
这一个装置这你还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帮你设计一下。
㈡ 机械创新设计出点子
火场救人的机械人
主要考虑耐热性能,对内部材料的抗高温性能要求较高,运动机构部分专要灵活,稳属定性要好,有一定的灭火功能,但主要是能够在火场内为幸存者提供一个暂时的避难所,以此来等待救援的到来。主要用于救援人员难以进入的地方。
㈢ 什么是机械创新设计
机械创新设计就是在传统机械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科技技术与装置使其更加智能化的机械设计。
㈣ 一种小型机械装置的设计
可以做个浮动装置 ,若果是需要卸力 则可设计个卸力装置
㈤ 机械创新设计的机械创新设计(张有忱)
书名:机械创新设计
书号:9787302242048
作者:张有忱
定价:25元
出版日期:2011-1-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9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创造、创新和设计的基本概念,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机械创新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2章为创新思维与技法,主要以创造学的理论为依据,结合实际问题分析了创新思维的特点与创新思维的过程,并分析介绍了几种常用创新的技法。第3章为机械系统方案与创新设计,重点论述了技术冲突解决原理(TRIZ理论)、建立原理解法目录、资源的分析与利用等系统方案创新的基本方法,以及构型的综合问题。第4、5、6章为机构的各种创新方法,分别就机构的变异与演化、机构的组合、机构的再生等创新设计技法进行分析与论述。第7章为机械结构设计与创新,介绍了在机械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基本要求,并分别从机械结构的功能,结构元素的变换,模块拼接与结构复用,以及材料、加工、装配、输送等方面,讨论了机械结构创新的要求与实现途径。第8章为反求设计与创新,介绍了反求设计的基本概念、反求设计的内容与基本过程,并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反求设计分析。第9章为创新实例与分析,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的参赛作品为例,分析了创新基本理论在作品中的实际应用。各章后附有习题,可供读者练习。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教材,也可供有关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或科研人员参考。 第1章绪论
1.1创新设计概述
1.1.1创造、创新与设计
1.1.2创新设计
1.1.3创新的风险
1.2创新人才的培养
1.2.1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1.2.2创新人才的特点
1.2.3创新人才的培养
1.3机械创新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习题
第2章创新思维与技法
2.1创新思维
2.1.1思维及类型
2.1.2创新思维的特点
2.1.3创新思维的过程
2.1.4创新思维的方式
2.2创新技法
2.2.1观察法
2.2.2类比法
2.2.3移植法
2.2.4组合法
2.2.5换元法
2.2.6还原法
2.2.7穷举法
2.2.8集智法
2.2.9设问探求法
2.2.10逆向转换法
习题
第3章机械系统方案与创新设计
3.1概述
3.1.1机械系统的基本概念
3.1.2机械系统设计的主要过程
3.1.3机械系统方案设计
3.2功能综合
3.2.1功能分析
3.2.2功能分类
3.2.3功能分解
3.3原理综合
3.3.1技术冲突解决原理(TRIZ理论)
3.3.2建立原理解法目录
3.3.3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3.4构型综合
3.4.1机构构型
3.4.2机构选型
3.4.3构型综合的注意问题
习题
目录
第4章机构变异与创新设计
4.1机构的倒置
4.1.1平面连杆机构
4.1.2凸轮机构
4.1.3其他传动机构
4.2运动副的变异与演化
4.2.1运动副元素尺寸的变异
4.2.2运动副元素形状的变异
4.3构件的变异与演化
4.3.1构件形状的变异
4.3.2构件的合并与拆分
4.4机构的扩展
4.4.1引入虚约束
4.4.2变换运动副
4.4.3增加辅助机构
4.5机构的等效代换
4.5.1利用运动副的替代原理进行等效代换
4.5.2利用瞬心线构造等效机构
4.5.3周转轮系的等效代换
4.5.4机构功能的等效代换
4.6运动原理的移植
4.6.1差动原理的移植
4.6.2谐波传动的移植
习题
第5章机构组合与创新设计
5.1串联式组合
5.1.1组合的基本方法
5.1.2实例分析
5.2并联式组合
5.2.1组合的基本方法
5.2.2实例分析
5.3封闭式组合
5.3.1组合的基本方法
5.3.2实例分析
5.4装载式组合
5.4.1单联式装载组合
5.4.2双联式装载组合
习题
第6章机构再生与创新设计
6.1一般化运动链
6.1.1一般化原则
6.1.2实例分析
6.2杆型类配
6.2.1问题的提出
6.2.2杆型类配
6.3运动链组合
6.3.1图的概念
6.3.2图的组合
6.3.3运动链的组合
6.4机构再生设计
6.4.1飞机起落架的再生设计
6.4.2缝纫机送布机构的再生设计
习题
第7章机械结构设计与创新
7.1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7.2实现零件功能的结构设计与创新
7.2.1功能分解
7.2.2功能组合
7.2.3功能移植
7.3结构元素的变异与演化
7.3.1改锥结构元素的变异
7.3.2轴榖连接的结构元素变异与演化
7.3.3离合器的结构元素变异与演化
7.3.4棘轮传动的结构元素变异
7.3.5各种槽销结构元素的变异
7.3.6新型联轴器的结构特点
7.3.7导轨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7.3.8改善工作性能的结构变异
7.4适应材料性能的结构设计与创新
7.4.1扬长避短
7.4.2性能互补
7.4.3结构形状变异
7.5方便制造与操作的结构设计与创新
7.5.1加工工艺的结构构型
7.5.2装配输送的结构构型
7.5.3简单结构
7.5.4宜人结构
7.6用模块拼接与结构复用进行结构的创新
7.6.1模块拼接
7.6.2结构复用
习题
第8章反求设计与创新
8.1概述
8.1.1反求问题的提出
8.1.2反求设计的含义
8.1.3反求设计的研究对象
8.2反求设计的内容与过程
8.2.1反求设计的主要内容
8.2.2反求设计的主要过程
8.3反求实例分析
8.3.1原理方案的反求实例
8.3.2机构构型的反求实例
8.3.3精度反求实例
8.3.4图像资料的反求设计实例
8.3.5计算机辅助反求设计实例
8.3.6材料反求实例
习题
第9章创新实例与分析
9.1创新思路的分析
9.2创新实例
9.2.1多功能齿动平口钳
9.2.2机械式停水自闭水龙头
9.2.3防倾翻轮椅
9.2.4省力变速双向驱动残疾人车用驱动装置
9.2.5自由轮椅
9.2.6饮料瓶捡拾器
9.2.7地震应急床
9.2.8新型大力钳
习题
参考文献
㈥ 什么是装置艺术设计
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㈦ 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都有哪些
创新设计的正常开展和完成,必须正确运用创新设计方法。常用的创新设计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又叫集思广益法,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提出的。人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在受激发情况下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一批人集合在一起,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各异,提出的各种意见能互相启发,从而诱导出更多创意。通过激智、集智、交流,可实现创新的目的。智力激励法可以通过召开会议,也可以通过信函、书面等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和完善见解,或发展为新的见解。
二、提问追溯法
提问追溯法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提出问题,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便可能产生各种解决问题的设想,使设计所需要的信息更充分,解法更完善。提问追溯法提出的问题如下:
1)有没有其他用途?有没有新的用途?稍加改进有没有其他用途?
2)能否借用其他经验或发明?是否有相似的东西?是否有可模仿或可借用的东西?3)能否在结构、造型或其他方面变化一下?能否增加或减少什么?能否加高或降低一点?能否加长或缩短一点?能否加厚或减薄一点?能否减轻或加重一点?能否扩大或缩小一点?能否重新组合或再分解?
4)能否用其他东西代替?能否用代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或其他的代用制造方法?
5)能否增加或减少功能?
6)能否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性能?
7)能否采用廉价代用材料、简化结构、使用简单而高效的制造工艺、提高零部件的标准化程度来降低成本?
通过一连串从不同角度的发问,可启发思维,提出新的设计方案。
三、缺点列举法
运用缺点列举法始于发现事物的缺点,挑出事物的毛病。在明确需要克服的缺点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创造性思考,并通过改进设计去获得新的设计方案。例如,一家生产汽车喇叭继电器的小厂,为了改变产品销路不畅的被动局面,厂长和技术人员、销售人员一起对有关产品进行分析,在广泛收集用户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产品的缺点,然后针对缺点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改进了原有的产品,很快打开了销路,销售量一年内便增长了一倍。
四、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从设计者(发明者)或用户的意愿出发提出新设想、新要求,从而激发人们去开发新产品或改进原有的产品。例如有了黑白电视机,还希望有彩色的、遥控的。又如人们希望在给别人打电话时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能见其人,为适应这种要求,开发了可视电话。
希望点列举法与缺点列举法都是将思维收敛于某“点”,然后发散思维,最后又集中于某种创意。但希望点列举法比缺点列举法涉及的目标更广,而且更侧重自由联想。
五、联想类比法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对应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其对立的另一事物。例如由小想到大,由集中想到分散等。要增强联想能力,必须注意增加知识和经验,不但注意吸纳本专业及其他专业的学科知识,更要重视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利用联想进行发明创造是一种常用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很多发明家都善于联想,也得益于联想的妙用。例如,贝尔发明电话,开始没有成功,以后从吉他的声音中想到了共鸣原理,改进了装置,才使电话发明成功。又如布拉特从看到蜘蛛织网联想到可以从上到下造桥,从而发明了吊桥,突破了传统的造桥模式。
联想类比由一事物或现象联想到与其有类似特点(如性质、外形、结构、功能等)的其他事物或现象。例如,由水波想到声波、光波;由水波可出现干涉现象,想到光也有干涉现象等。
六、反向探求法
反向探求将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从背逆常规的途径探寻新的解法,因此反向探求法亦称为逆向思维法。例如在钨丝灯泡发明初期,为了避免钨丝在高温下的氧化,需要将灯泡内抽真空,但是使用后发现抽真空后的灯丝通电后仍会变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多数人的意见是继续提高灯泡内的真空度。而美国科学家兰米尔却应用反向探求法提出向灯泡内充气的方法,他分别试验了将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气、水蒸气等充入灯泡,试验结果表明氮气有明显的减少钨蒸发的作用,可使钨丝在其中长期工作,因而发明了充气灯泡。又例如:化学能为什么不能变成电能?声音既是振动,那么振动为什么不能复现原声?根据这些反问,相继发明了电池、留声机。
七、组合创新法
组合创新法是将现有技术或产品通过功能、原理、结构等方面的组合变化形成新的技术思想或新产品。组合法的优点是组合形式多样,应用广泛,便于操作,经济有效。组合创新法应用的技术单元一般是已经成熟或比较成熟的技术,不需要从头开始,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已经开发出来的技术,只要合理组合,就能创造出适合需要的技术系统。例如,美国的“阿波罗”宇宙飞船由700万个零件组成,但没有一个零件是新研制的,用这些已有的零件组合出把人送上月球又重返地球的神奇系统。同样“阿波罗”宇宙飞船技术中的全部技术都是现有技术的组合。
组合创新法的类型很多。常用的有性能组合、原理组合、功能组合、结构重组、模块组合等。虽然组合创新法所使用的技术是已有的技术,但适当组合后,同样可以做出重大的发明。
㈧ 装置艺术设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是一种现代艺术,是装饰艺术的一种。
㈨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怎么搞啊
把机械理论课程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根据应用目标涉及新型的机械装置、设备。机械学科一定要懂得机械电子、光学、控制、信息与通信等学科知识,创新可能主要体现在光机电一体化先进装置和设备的设计开发上。同时,材料加工工程中的特殊材料和特殊部件的精密机械加工,也是一个重要内容,这还涉及材料学、工程热物理等众多学科。
所以知识面十分重要,动手能力与多学科理论并重,是培养机械人才的关键
㈩ 机械创新设计都有哪些原则
机械创新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设计方案是某种或某些科学技术原理的体现,因此,任何设计方案都不能违背科学技术原理。
违背这一原则的设计以“永动机方案”为最典型。自古以来,有无数发明家绞尽脑汁地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永动机,但都因直接违背能量守恒定律而徒劳无益,没有任何结果。设计方案除了不违反科学原理外,还应能达到预期的性能。大多数发明的目的都是要超过已有技术。
如果效果并不那么理想,该发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多方面地对设计的技术性能进行论证很有必要。
例如,有人曾设计出一种“液压传动和变速的自行车”。他的目的是使车子骑起来更为轻快和灵便。这就要有一个前提,即液压传动系统要与链条传动的效率相近或更高。但是如果认真进行核查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事实正好相反,在功率传送上液压传动的效率较低,因此该项发明的预期目的很难实现。
对于一项本身作用原理没有问题的发明,还应考虑它在制造过程中是否存在特殊的困难。假定你想发明一种“扑翼式人力飞机”,如果你的设计有赖于一种极轻然而又很坚固、弹力又极好的材料,大概就有问题了。你必须首先调查一下你所需要的这种材料目前是否可能制造出来,然后再去考虑你的发明是否有意义。
另外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你设计的东西如果如愿以偿地制造出来了,在实际使用中是否会遇到特殊的困难。
例如,一种像帆船那样由风驱动的运输车辆并不是制造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真要使用这样一种“风动车辆”,就会遇到许多麻烦。我们必须在很窄的道路上行驶,然而,陆地上的风远不像海上那样稳定,因此,我们的车辆就会陷入时快时慢、时走时停的状态。这在公路运输上是不能允许的,会大大妨碍其他车辆的行驶和安全。
(2)独特性原则
创新设计者往往别具匠心,常常以不同于一般设计师的方式提出一些奇特的构思,使技术方案具有突出的实际效果。
例如,转子发动机的设计,磁悬列车的设计等,都是别具匠心的设计。
出色的设计往往具有独特的构思,但独特的构思未必能成为有实际效果的为人们所急需的产品。例如,有人曾设计了一种“能喷水的闹钟”,他用喷头射水代替铃声来浇醒沉睡的主人,但是,这样的设计由于人们不那么需要,所以很难商品化。
(3)求优性原则
要想直接估计出一项设计的实用价值是十分困难的。实际上,人们往往采取比较法来进行估计,也就是将新方案的可能效果与那些要解决同样问题的全部已有技术相比较,看它是否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
一般说来,追求完全相类似功能的不同技术是可以进行比较并分出优劣的。例如,爱迪生设计的碳钮电话话筒与原来贝尔所用的液体变阻器话筒是两种技术,但它们所要达到的功能完全相同,即把声音变成相应的波动电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一种技术比后一种更为简单、方便、耐用,明显优于后一种。实际上,贝尔公司很快就买下了爱迪生的专利权。
想出一个优于已有技术的设计方案当然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新的设计也会层出不穷。因此,我们还必须考虑可能出现的其他种种技术方案,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改进方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在稍长的时间内处于相对最优地位,在较长时间里保持其使用价值。从中可以看到,创新才是技术设计永保青春的秘诀。
(4)简捷性原则
技术方案是否简捷,也是判断一项设计能不能获得成功的一项设计原则。
有一种模糊的错觉认为,一项设计的原理和构造越复杂,就说明它的水平越高。诚然,把一件构造复杂的东西制造出来绝非易事,但这仅仅是对制造者而言。如果设计者使其构造的复杂性超越了一定的限度,那么这就是一件蹩脚的或失败的设计。因此,创新设计者应追求功能明确、性能可靠且机理简单的技术方案。
(5)市场性原则
符合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的产品设计,通常可以制造出来。那么,是否就能认为这一项设计已经取得了成功呢?事实上未必如此。除了极少数特殊情况(如作为一项科学研究的实验)以外,一般的设计要获得最后成功,必须证明自己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必须经受住市场的严峻考验。
爱迪生曾这样说:“我不打算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因为不能卖出去的东西都没有达到成功的顶点。能销售出去就证明了它的实用性,而实用性就是成功。”这对任何有志于创新设计的人来说是金玉良言,是判断设计价值的最高标准。有人可能错把专利局审查批准看作设计成功的标志。诚然,这确实是一个可喜的标志,标志着你的设计有了起码的水平,然而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标志。有人可能要问,专利审查不是已经包括实用性的内容了吗?实际上,专利局仅仅是把那些明显不实用的设计加以剔除,并不对获准专利的商业价值作任何保证。从世界上发达国家获准专利的实施情况来看,真正获得效益的仅占总数的15%左右。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能获得市场呢?一般地说,要求该设计者的使用价值超过出售价格。
一种商品的售价总是受成本制约的。一般情况下产量越多,成本就越低。而同一种设计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使用价值往往是不同的。通常只有少数人认为其使用价值很高,而多数人则不这样认为。
例如,同样一种太阳能利用设备,在阳光充足而燃料贫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就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而在燃料非常丰富的地区则没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对于特定的某一产品来说,考虑的销售面越广,其平均使用价值就越低。
对熟悉工程技术的人来说,估计一种新产品的成本并不感到十分困难,而估计一项新设计的使用价值却常常感到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使用价值:
1)该设计解决的问题是否迫切?一般说来,如果一项设计解决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使用价值就比较高。例如,在电报发明之前,火车和轮船已在世界上得到应用,运输的速度已大大加快,但通讯速度受运输速度所限制,远远不能适应当时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电报被莫尔斯发明出来以后不到10年,就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人们在短距离通讯上,使用电报仍不够方便,需要专人收发报和翻译电码,往往还不如派人送信省事,然而,电话的发明,扫除了这些麻烦,因而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普及。
2)是否容易使用?一项能够解决某一问题的设计还必须保证本身使用起来是方便的,否则,它将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许多人在做饭时感到剁肉末十分费事,有人设计出了一种家用手摇绞肉机,用起来确实比剁肉省力。但是,这种绞肉机需要经常清洗,十分麻烦,结果不少人都弃之不用。
3)是否耐用、可靠?耐用与可靠直接关系到使用价值,需要特别注意。例如,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一种名叫“热得快”的电热器,可以方便地用来加热杯子里的水或奶,构造简单,价格便宜。但是它的设计不尽合理,很不耐用,稍有不慎就会烧坏,甚至有漏电的危险,因此销路大减。
4)是否令人喜欢?应该理解到这一点,即外观美也是使用价值的一部分。例如,钟表是用来指示时间的,但不能认为只要走时准,外观不用考虑。实际上,许多物品都兼有装饰房间或其他场所的作用,至少不应该破坏环境的美感。即使是工,一里的机器,适当的外观也常有助于减轻操作者的疲劳感,并让人产生爱惜的心情。除了以上几点,使用价值还应包括安全,不妨碍他人,无公害,等等。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含理论、方法、技术、原理等),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装置)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改进完善生产或生活中现有机械产品的技术性能、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等;二是创造设计出新产品、新机器,以满足新的生产或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