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的设计
我设计过一个方案,但和你的很不同。至于书籍就看写太阳能电池的,回里面有聚光太阳能电池答的章节,若是想要了解更深入,可看半导体物理(对于非物理专业的人来说有一定难度)。要是真的想把它职业化,建议读一些前沿的论文(在网上可以找到,你若是学生的话,学校的图书和网络资源更便利、丰富)。
② 关于国内外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的研究现状,求资料!
在太阳能跟踪方面, 我国在 1997 年研制了单轴太阳跟踪器, 完成了东西方向的自动 跟 踪,而南北方专向则通过属手动调节,接收器的接收效率提高了。[16]1998 年美国加州成功 的 研究了 ATM 两轴跟踪器,并在太阳能面板上装有集中阳光的透镜,这样可以使小块的太 阳 能面板硅收集更多的能量, 使效率进一步提高。 2002 年 2 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推出了新 型 太阳能跟踪装置, 该装置利用控制电机完成跟踪, 采用铝型材框架结构, 结构紧凑, 量轻, 重 大大拓宽了跟踪器的应用领域。在国内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 的研究, 1992 年推出了太阳灶自动跟踪系统,1994 年《太阳能》杂志介绍的单轴液压自 4 动跟踪器,完成了单向跟踪。 目前,[17]太阳追踪系统中实现追踪太阳的方法很多,但 是不外乎采用如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光电追踪方式,另一种是根据视日运动轨迹追踪;前者 是闭环的随机系统,后者是 开环的程控系统。
③ 跪求...基于51单片机自动跟踪阳光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的设计
你还真是挺执着的,呵呵。如果简单一点,可以通过时钟来控制,不过这个有误差,也需要频繁调试。最好的是光线跟踪和集热管移动分开来实现。用体积较小的光敏电阻(放置在金属管里面,类似枪管),加万向移动的马达支架来寻找最佳的角度;角度确定后再启动集热管移动的马达到此位置。移动频率可以设置为一小时移动一次,如果只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话还是有点意义的,否则跟踪本身消耗的的能量太大,就得不偿失了。
④ 太阳能单轴跟踪系统原理是
单轴跟踪系统可分为水平单轴跟踪、不同倾角单轴跟踪、最佳倾角跟踪;
水平单轴跟踪只需要调整太阳电池方阵主轴旋转角,从而准确跟踪太阳的时角,并不跟踪太阳赤纬角,仅适用于低纬度地区。
不同/最佳倾角单轴跟踪,根据当地纬度决定倾角的角度。
⑤ 关于光伏跟踪的几个疑问
这个资料供参考:可能所问非所答
双轴跟踪优势
当今,利用太阳能发电已成为新能源利用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太阳能光伏组件阵列是实现光电转换的主要器件,光伏系统的发电量大小除与电池板功率和运行状况有关外,还与能量的转换效率有关,直接影响性能的好坏。因此太阳能光伏组件阵列的安装方式对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效率影响非常大。传统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大都采用固定式安装,即电池板固定在支架结构上,不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这样的结果是将严重影响转换效率。据测算,如果系统与太阳光线角度存在25°的偏差,就会因垂直射入的辐射能减少而使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下降10%左右,这是因为太阳能光伏组件阵列的发电量与阳光光线入射角度有关,光线垂直与组件平面时光伏阵列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最大,其发电量最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太阳自动跟踪系统应运而生,采用太阳自动跟踪系统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电池组件与太阳光光线的始终垂直。
目前使用广泛的有三种太阳光伏自动跟踪系统,包括水平单轴跟踪、倾纬度角斜单轴跟踪和双轴跟踪,其中水平单轴跟踪和倾斜单轴跟踪只有一个旋转自由度,双轴跟踪具有两个旋转自由度。三种跟踪系统采用的跟踪控制策略为主动式跟踪控制策略,通过计算得出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并控制光伏阵列朝向。这种主动式光伏自动跟踪系统能够较好的适用于多霜雪、多沙尘的环境中,在无人值守的光伏电站中也能够可靠工作。从跟踪是否连续的角度看,所研制的光伏自动跟踪系统采用了步进跟踪方式,与连续跟踪方式相比,步进跟踪方式能够大大的降低跟踪系统自身能耗。
下图是某地不同安装情况组件接收到的辐射强度(度/平方米/日)对比数据。
水平面 最佳倾角安装 水平单轴跟踪 倾纬度角斜单轴跟踪 双轴跟踪
一月 2.78 5.38 4.97 6.77 7.44
二月 3.79 5.95 5.88 7.46 7.75
三月 4.86 6.07 7.04 7.99 8.00
四月 5.90 6.20 8.27 8.61 8.70
五月 6.53 6.10 8.50 8.33 8.71
六月 6.35 5.67 7.90 7.51 8.03
七月 5.99 5.46 7.45 7.17 7.59
八月 5.66 5.62 7.47 7.54 7.73
九月 4.91 5.64 6.65 7.27 7.27
十月 4.08 5.74 5.77 7.06 7.16
十一月 2.92 5.13 4.76 6.39 6.75
十二月 2.32 4.65 4.19 5.79 6.45
年平均数 4.68 5.63 6.57 7.32 7.63
逐月数据比较
年平均值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知道,与水平相比,最佳倾角安装可提高发电量20.3%,水平单轴安装可提高40.3%,倾纬度角斜单轴跟踪可提高56.4%,双轴跟踪可提高63.3%。
⑥ 光伏发电斜单轴或双轴跟踪控制系统中有个叫“反向跟踪功能”是什么意思,是怎么个跟踪法求解!
当矩阵阵列中任意一太阳能发电装置的控制机构判断出其所在的支架安装面被与其相邻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的支架安装面遮挡产生阴影时,矩阵阵列中的所有太阳能发电装置的控制机构控制调整机构来调整支架安装面趋向水平方向运行直至阴影消除。采用反向跟踪功能,减少阴影遮挡,实现发电量最大化。
⑦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系统集成的目录
第1章 太阳能资源
1.1 太阳能利用的必要性与利用方式
1.2 太阳能资源的特点
1.3 衡量太阳辐射的指标
1.3.1 辐照度
1.3.2 光谱强度分布
1.3.3 直射辐射(直射光/平行光)与散射辐射(散射光)
1.4 影响接收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1.4.1 大气质量数AM(Air.Mass)与纬度
1.4.2 AM1.5 标准光谱
1.4.3 接收面朝向
1.4.4 追踪太阳机制
1.5 世界与中国的太阳辐照分布
参考文献
第2章 光伏发电原理与光伏电池
2.1 光伏技术基本原理
2.1.1 光生伏特效应
2.1.2 本征半导体、P型、N型半导体
2.1.3 P.N结
2.1.4 太阳能电池的原理与转换效率
2.2 第一代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2.2.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2.2.2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2.3 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
2.3.1 硅基薄膜电池
2.3.2 铜铟镓硒
2.3.3 碲化镉
2.4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
2.4.1 染料敏化电池(Dye.Sensitized.Solar.Cell,DSSC)
2.4.2 有机光伏电池(Organic.Photovoltaic,OPV)
2.4.3 量子点电池
2.5 Ⅲ.Ⅴ族多结电池与聚光光伏
2.5.1 Ⅲ.Ⅴ族多结电池
2.5.2 Ⅲ.Ⅴ族多结聚光电池
2.6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3章 光伏组件
3.1 晶体硅光伏组件
3.1.1 电池连接方式
3.1.2 组件构成
3.1.3 组件特性与参数
3.2 薄膜光伏组件
3.2.1 电池连接方式
3.2.2 组件构成
3.2.3 组件特性与参数
3.3 聚光光伏组件
3.3.1 组件构成
3.3.2 组件特性与参数
参考文献
第4章 光伏发电系统
4.1 光伏发电系统基本原理与组成
4.2 光伏发电系统的类型
4.2.1 并网与离网光伏发电系统
4.2.2 地面光伏系统及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
4.3 自发自用的建筑屋顶分散式光伏发电系统
4.3.1 工程安装
4.3.2 资金投入与回报
4.3.3 社会效益
4.3.4 潜在经济效益
4.3.5 推广自发自用分散式屋顶光伏系统
4.4 光伏发电成本
4.4.1 光伏发电系统的成本构成
4.4.2 均化发电成本(Levelized.Cost.of.Electricity,LCOE)
4.5 光伏系统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伏系统的设计
5.1 光伏系统容量与发电量的设计计算
5.1.1 系统设计思路、步骤与内容
5.1.2 与设计相关的因素与技术条件
5.1.3 方阵倾角的选择
5.1.4 日照与阴影分析
5.1.5 系统装机容量、发电量计算方法
5.2 光伏系统的结构设计
5.2.1 确定光伏电站现场布置
5.2.2 光伏组件强度、重量与尺寸
5.2.3 方阵基础与支架设计
5.2.4 配电房安排
5.3 光伏系统的电气设计
5.3.1 直流汇流箱的配置
5.3.2 逆变器的选型
5.3.3 交直流配电柜设计
5.3.4 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
5.3.5 蓄电池组的设计
5.4 并网接入设计
参考文献
第6章 光伏逆变器
6.1 逆变器的定义与分类
6.1.1 逆变器的定义
6.1.2 逆变器的分类
6.1.3 逆变器的发展前景
6.2 光伏逆变器
6.2.1 光伏逆变器的分类
6.2.2 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6.2.3 国内外逆变器发展现状
6.3 光伏离网逆变器
6.3.1 额定输出容量
6.3.2 输出电压稳定度
6.3.3 整机逆变效率
6.3.4 过载保护功能
6.3.5 设备启动性能
6.4 光伏并网逆变器
6.4.1 最大功率跟踪
6.4.2 防孤岛效应
6.4.3 自动运行与停机功能
6.4.4 自动电压调整
6.4.5 直流检测
6.5 逆变器制作及其使用维护
6.5.1 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6.5.2 逆变器制作过程
6.5.3 逆变器的操作使用与维护检修
参考文献
第7章 光伏发电储能装置
7.1 铅酸蓄电池
7.1.1 铅酸蓄电池简介
7.1.2 铅酸蓄电池的性能参数
7.1.3 免维护铅酸蓄电池
7.1.4 胶体蓄电池
7.2 其他储能电池与器件
7.2.1 镍镉电池
7.2.2 镍氢电池
7.2.3 锂离子电池
7.2.4 超级电容器
7.3 蓄电池充放电控制与管理
7.3.1 光伏控制器的分类与电路原理
7.3.2 光伏控制器的性能特点与技术参数
7.3.3 光伏控制器的选型配置
参考文献
第8章 其他电气设备与部件
8.1 直流侧设备
8.1.1 汇流箱
8.1.2 直流配电柜
8.1.3 离网控制器
8.1.4 储能蓄电池
8.1.5 光伏电缆
8.1.6 其他元器件
8.2 交流侧设备
8.2.1 交流配电柜
8.2.2 防逆流元件
8.2.3 交流防雷元件
8.2.4 配电盘
8.2.5 单向电能表(发电与用电)
8.2.6 干式变压器
8.3 并网监控系统设计
8.3.1 监控主机
8.3.2 网络版监控软件
8.3.3 系统调度
8.3.4 系统通信
8.3.5 谐波控制
参考文献
第9章 光伏追日系统
9.1 光伏追日系统的类型
9.2 光伏追日系统对组件“有效”效率的影响
9.2.1 采用追日系统的平板光伏组件
9.2.2 聚光光伏组件
9.3 光伏追日系统的工作原理
9.3.1 光伏追日系统的组成
9.3.2 简单追日机制示例
9.3.3 光伏追日系统的设计示例
9.4 光伏追日系统的技术参数
9.5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用对日单轴自动跟踪装置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光伏电站的施工、检测与维护
10.1 光伏电站施工
10.1.1 方阵基础及其光伏发电系统施工
10.1.2 配电设备及其设备之间线缆施工
10.1.3 防雷接地及其监控检测系统施工
10.2 光伏系统检测及其检测仪器
10.2.1 设备外观检查
10.2.2 设备性能测试
10.2.3 光伏方阵绝缘电阻的测量
10.2.4 逆变设备绝缘电阻的测量
10.2.5 接地电阻测量
10.2.6 绝缘电阻测量
10.2.7 电能质量与并网保护装置测试
10.3 光伏电站管理维护
10.3.1 建立光伏电站的管理体系
10.3.2 光伏电站维护管理的基本内容
10.3.3 光伏电站日常管理的制度
参考文献
第11章 光伏发电系统效益与运营模式
11.1 光伏发电的效益
11.1.1 综述
11.1.2 经济成本
11.1.3 减排效益
11.1.4 社会效益
11.1.5 能量回报
11.2 光伏发电市场的政策扶持
11.2.1 国外光伏发电扶持政策
11.2.2 国内光伏发电政策
11.3 并网光伏系统开发模式
11.3.1 地面并网光伏电站
11.3.2 分散式并网光伏系统
11.4 并网光伏系统的运营模式
11.4.1 上网电价(FIT)模式
11.4.2 节能表现协议(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EPC)
11.4.3 电力购买协议(PPA)
11.5 离网光伏系统开发与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第12章 中国光伏市场与政策
12.1 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现状
12.1.1 “光伏大国”
12.1.2 “两头在外”
12.1.3 “突围之路”
12.1.4 国内光伏市场发展历程
12.1.5 上网电价——特许招标
12.2 市场前景预测
12.2.1 我国太阳能市场潜力
12.2.2 世界太阳能市场发展
12.2.3 中国太阳能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
12.3 适合中国国情的光伏政策
12.3.1 中国能源现状与经济转型概述
12.3.2 观念转变
12.3.3 政策的可行性、科学性
12.3.4 国内光伏政策的现状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13章 光伏发电的其他应用
13.1 太空光伏发电站
13.1.1 微波输电的发展史
13.1.2 微波输能的基本原理
13.1.3 SSPS计划的由来
13.1.4 SSPS计划的原理
13.1.5 太空光伏电站的技术与经济问题
13.2 电动车光伏充电站
13.2.1 电动车充电站的基本原理
13.2.2 光伏充电站设计
13.2.3 电动车光伏充电站投资成本
参考文献
第14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实例
14.1 深圳福田园博园1MWP光伏屋顶并网电站
14.1.1 项目安装地情况
14.1.2 环境与资源情况
14.1.3 光伏电站方案描述
14.1.4 光伏电站主要设备
14.1.5 环保效益
14.1.6 社会效益
14.1.7 经济效益
14.2 内蒙古乌海科技馆50kWP光伏屋顶并网电站
14.2.1 项目安装地情况
14.2.2 环境与资源情况
14.2.3 光伏电站方案描述
14.2.4 光伏电站主要设备
14.2.5 环保效益
14.2.6 社会效益
14.2.7 经济效益
14.3 深圳市宝安区新湖中学4.32kWP光伏地面离网电站
14.3.1 项目安装地情况
14.3.2 光伏电站方案描述
14.3.3 光伏电站主要设备
14.3.4 环保效益
14.3.5 社会效益
14.3.6 经济效益
14.4 杭州万轮科技创业中心5.12kWP光伏屋顶并网电站
14.4.1 项目安装地情况
14.4.2 环境与资源情况
14.4.3 光伏电站方案描述
14.4.4 光伏电站主要设备
14.4.5 环保效益
14.4.6 社会效益
14.4.7 经济效益
14.5 巩义市青龙山庄50kWP地面光伏并网电站
14.5.1 项目安装地情况介绍
14.5.2 环境与资源情况
14.5.3 光伏电站方案描述
14.5.4 光伏电站主要设备
14.5.5 环保效益
14.5.6 社会效益
14.5.7 经济效益
附录1 “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
附录2 关于做好2010年金太阳集中应用示范工作的通知
附录3 第二批光伏特许权招标结果公告
附录4 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5 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关键设备入围企业目录
附录6 2010年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目录
⑧ c语言程序编写太阳能电池板单轴跟踪系统程序(利用光电检测跟踪)急用,在线等
你好!你这是单片机的作业了,说实话,有点难度
1、光照的检测,是否充足
2、根据光照和时间控制步进电机
3、光照不足的时候,根据时间控制
需要协助你完成吗?
⑨ 当前太阳能跟踪汇集装置存在哪些问题
以下是国内外对于太阳跟踪装置的研究。美国Blackace,在1997年研制了单轴太阳跟踪器,完成了东西方向的白动跟踪,而南北方向则通过手动调节,接收器的热接收率提高了15%。1998年美国加州成功的研究了ATM两轴跟踪器,并在太阳能面板上装有集中阳光的涅耳透镜,这样可以使小块的太阳能面板硅收集的能晕,使热接收率进一步提高。Joel.H.Goodman研制了活动太阳能方位跟踪装置,该装置通过人一南径回转台使人阳能接收器可从东到西跟踪太阳,这个方位跟踪器具有人直径的轨迹,通风窗体是自昼光照鼓膜ii’i构窗体,窗体上面是圆顶结构,成排的太阳能收集器可以从为、到西跟踪太阳,以提高夏人季’l\’里能举的获取率。2002年2月美国亚利桑那人学推出了新型太阳能跟踪装置,该装置利用控制电机完成跟踪,采用铝型材框架结构,结构紧凑,重量轻,人人拓宽了跟踪器的应用领域。1994年在德国北部,太阳能厨房投入使用,该厨房也采用了单轴太阳能跟踪装置121。捷克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则以形状记忆合金调节器为基础,通过日照温度的变化实现了单轴被动式太阳跟踪。图1.1,1.2为两种太阳跟踪装置。手头有一篇关于太阳能跟踪装置的论文,有一节是讲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的,留个邮箱,我可以发给你,不过要用CAJViewer才能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