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把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阐述清楚
概念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在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需求说明书的基础上,按照特定的方法把它们抽象为一个不依赖于任何具体机器的数据模型,即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使设计者的注意力能够从复杂的实现细节中解脱出来,而只集中在最重要的信息的组织结构和处理模式上.概念模型具有以下的特点:
l、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和概括,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满足用户对数据的处理要求.
2、由于概念模型简洁、明晰、独立于计算机,很容易理解,因此可以用概念模型和不熟悉计算机的用户交换意见,使用户能积极参与数据库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3、概念模型易于更新,当应用环境和应用要求改变时,容易对概念模型修改和扩充.
4、概念模型很容易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将基本概念模型图转换为与选用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逻辑结构设计的步骤:概念模型、一般数据模型、特定持的数据模型、优化的数据模型.物理设计的任务是根据具体计算机系统(DBMS和硬件等)的特点,为给定的数据库模型确定合理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所谓的“合理”主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使设计出的物理数据库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另一个对数据库的操作具有尽可能高的速度.
⑵ 系统设计中物理设计有哪几个方面
所谓物理设计主要是指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贮结构和存取方法。一句话,如果说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面向现实世界、面向用户的话,那么数据库物理设计则是面向计算机世界的。
物理设计可分两步:第一步先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第二步评价物理结构的性能。评价的重点是时间和空间的效率,若满足,则继续向下进行,否则就重新修改设计。
⑶ 如何写软件设计的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本课题将应用软件工程原则,严格按照项目计划、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编码、实现与维护等步骤进行。
⑷ 物理方案设计
用一个“倒顺开关”就可以实现。正转反转可以直接切换。倒顺开关可以用双刀双制开关制作。两个方向插口用导线交叉连接。中间做输出即可。
⑸ 系统物理设计过程及实施过程
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
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对其进行优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阶段
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
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设计特点:
在设计过程中把数据库的设计和对数据库中数据处理的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分析、抽象、设计、实现在各个阶段同时进行,相互参照,相互补充,以完善两方面的设计
⑹ 技术路线
以层次分析思想为主线,将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原理、沉积相精细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分析及流动单元纳为一体,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解剖储层的非均质体系,最终建立储层流动单元模型(图1-13)。
图1-13 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流程图
具体技术路线为:
1)高分辨率地震层序地层学研究:利用贯穿研究区的高分辨率的地震剖面及VSP资料在整套地层中进行构造层序解释,确定盆地三级层序地层界限,通过井-震对比,建立地震-地质模型及地震层序地层格架。
2)露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沉积露头区,以地层接触关系、岩性与颜色变化、古土壤、河流侵蚀作用、岩相的垂向变化以及堆砌样式等标志准确识别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界面与成因单元,并将露头层序分析成果应用到岩心层序界面和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
3)岩心高分辨率地震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对岩心反复系统的观察描述,全面收集各种沉积相标志,确定沉积间断、冲刷面、各种接触关系、沉积事件、沉积环境、水体深度、介质能量大小、沉积速率、相序类型及沉积旋回类型的转换面,结合样品室内鉴定测试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层序界面、划分不同级次的地层层序,并通过岩-电层序对比(在对关键取心井建立四性(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建立取心段的不同类型的层序分界和相转换面及短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测井响应模型;同时,通过岩心层序剖面与VSP资料标定地震剖面,建立井-震对比模型。
4)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岩-电层序模型的测井曲线特征,选择以自然伽马为主,电阻率、自然电位和时差为辅的测井系列,根据测井曲线与岩心关系建立模型,然后将此模型运用到非取心段测井曲线的层序界面识别(测井曲线的突变接触界面),在对各单井组合测井曲线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层序划分和岩相解释。
5)建立等时地层格架:以单井剖面上相序、相组合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结果,建立不同级次高分辨率时间地层对比格架。
6)沉积相精细分析:以单井沉积微相分析为主要手段,利用高分辨率时间序列及相控等时原理,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相对应的沉积相演化序列,结合井间沉积微相对比和地震特殊处理资料(物性与含气性的地震响应模型),确定储集层沉积相类型、叠置样式、规模及展布方向。
7)储层非均质性分析:通过中短期旋回内储层的宏观、中观和微观非均质性分析,从储层的岩性组成、垂向连通性与夹层分布、横向连续性、产能、裂缝发育程度、碎屑成分、孔隙类型、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储层的物性和产能的影响。
8)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从基准面旋回与流动单元的层次性分析入手,选取合理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单井成因砂体级的中小尺度流动单元的识别与评价,分析各短期旋回内流动单元的垂向叠置样式与侧向分割特征,探讨基准面旋回与流动单元的关系,并结合岩石物理相主要短期旋回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
在技术路线的执行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点、线、面、体、时”的循序渐进和有机结合:①利用取心井岩心观察、岩相、室内实验分析、粒度、岩矿、古生物、测井和录井等资料,进行单井层序地层和沉积微相研究(“点”);②建立井-震剖面、钻井层序对比和沉积微相剖面及地震反演剖面(“线”);③结合砂泥百分比图、砂岩等厚图、砂岩粒度等值线图、重矿物分布图编制沉积相平面分布图(“面”);④建立三维沉积模式图(“体”);⑤在低级次高精度等时格架内,开展沉积体对比(“时”)。
2)模型对比:以取心井为基础建立的地质模型,是最为可靠的。根据测井曲线与岩心关系建立取心段不同类型的层序分界和相转换面及短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测井响应模型,为非取心段提供可供对比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模型。
3)宏观与微观、常规化验与现代测试技术相结合:岩心可提供最直观、最可靠的层序地层与相标志,因此要对岩心进行仔细的观察、描述、取样、照相、录像;同时在室内利用多功能显微镜,研究其微观标志,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
4)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以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开展地震反演,是井间储层和含气性预测的重要工具。
⑺ 初中物理设计实验步骤
例题2的主要实验步骤:①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电流表、开关、电源串联在一起,电压表并联在电阻箱两端。②使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1,测出此时的电路中的电流I,电阻箱两端的电压U1。③增大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使之为R2,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路中的电流保持I不变,测出此时电阻箱两端的电压U2。④计算U1/U2,R1/R2,比较U1/U2和R1/R2,得出结论。如果U1/U2=R1/R2,则说明“当通过导体电流不变时,电阻两端电压与该电阻的阻值成正比”。
⑻ 物理结构的设计过程通常包括哪些步骤
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
⑼ 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油水层识别是利用油田测井资料对测井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内容,结论的准确度对油田的开发生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常规采用钻井地质录井、地球物理测井和地层测试资料综合分析的方法识别油水层,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并成为识别油水层的传统的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是油气层判识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根据储层岩石中流体物理性质的差异解释油气水层。用于油水层识别的测井信息和岩性、物性等参数属性众多,如自然伽马、自然电位、井径、声波时差、密度、补偿中子、微球型聚焦电阻率、中感应电阻率、深感应电阻率等。近年来,现代测井解释技术发展很快,在油水层识别方面先后出现了对应分析方法、神经网络学习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等。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上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它受储层岩石成分、地层水矿化度、泥浆侵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各因素之间关系不明确,油水层的类别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应关系。容易漏判或错判一些油气层,给油田的勘探开发造成损失。
地球化学方法可以直接、准确地确定油砂体中的含油程度。近年来人们曾提出一些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油水层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主要综合应用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水层作定性判断,并未提出可以在油田推广的定量判识油水层的图版。张枝焕等(2008)研究了一种应用地球化学参数研究油层、水层、干层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有许多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并在松辽盆地新站油田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成效,可望成为判断油水层的有效的补充手段。
本章充分利用柳北区块沙三3油藏现有的9口老探井的岩心,系统采集油层、油水同层、水层与干层的岩心样品各20~30件,以及一部分新钻开发井的井壁取心样品,洗出所含原油,进行棒薄层色谱绝对定量分析,求得岩样的含油丰度(mg油/g岩石),建立含油丰度-孔隙度图版,确立油层-油水同层-水层-干层的含油丰度与孔隙度判识界限,并结合地质录井、地球物理及试油资料,检验判识标准的可靠性,并对比岩心与井壁取心样品的判识效果。应用新钻开发井的井壁取心样品,求得其含油丰度与孔隙度,标绘在上述新建的含油丰度-孔隙度图版上,用以判识油层、油水同层、水层或干层(图3.1)。
图3.1 油层、水层、干层的地球化学判识技术路线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