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多媒体互动展示系统包括哪些设计环节
2018年今天的多媒体互动展示系统设计环节要多和复杂,竟可能简洁是说明一下,
展示中控系内统,一般容都是需要博诚盛源类型的中可控系统,这是设计环节重中之重。
展示的视频和音频设备,这是显示部分需要设计一下样式。
展示的影像特殊互动多媒体设备,现代科技展厅会用到一些比较科技感强,更加具有形象生动互动设备和VR设备或全息投影设备。这些也是需要特别设计一下的。
大体就这些设计环节
B. 交互设计作品集应该准备哪些内容
一篇面试官写的关于交互设计作品集的建议~
作为一名交互招聘人员,我经常被问到,“我应该怎样开始创建我的作品集?标准是什么?我怎样才能让它变得更好?”
在这篇文章里我就把我经常给面试者的建议分享一下。
交互设计行业比起其他行业,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没那么具有决定性,因此交互设计作品集可能比你的简历更重要。在HR真正见到你之前,你的作品集充当了第一次见面的作用。
如今交互职位空缺的数量逐年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上有更多的交互设计师求职者。所以,你想要脱颖而出的话,仅仅依靠你的简历是不够的。
与10年前相比,现在的许多公司都清楚他们想要具备什么特质的新员工,因此你需要向他们表现出你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几乎决定了你是在简历一关就被pass掉,还是能去面试。
除了专职的交互设计师角色,还有一些职位是混合了包含交互设计在内的多种角色,因此这是展示你在项目中承担了多种工作的绝佳机会,比如说做了UI设计,战略决策或监督Web开发。
你的作品集也是展示你个性的窗口。在一个更注重雇用符合企业文化的人的时代,作品集是展示你能契合公司文化的绝佳机会。鉴于大约99%的简历遵循相同的格式,因此在简历中传达你的个性就要困难得多。
(使用墨刀可制作线框图和交互原型,并可获取原型分享链接和导出图片,方便你整理交互作品集)
如果有个没有任何交互背景的人看到你的作品集,你呈现的过程应该让他们能够理解。
我也喜欢在交互作品集中看到“叙事”,即“情节发展”。在流程的每一部分之间,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进入流程的下一个环节——是时间用完了吗?你觉得你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吗?这将有助于HR深入你的头脑,了解你如何处理问题。
如果你没有进行任何UI层面的设计,我建议你仍然在你的交互作品集中展现产品的最终高保真原型(当然,注明下这不是你的工作内容)。以我的经验,公司希望看到你的工作是如何转化为最终式样的产品的。
如果该公司在招聘交互设计师方面还不是很成熟,那这一点就更重要了,因为他们可能无法自己想象你的交互是如何转化为最终产品的。
向公司展示交互稿如何转化为最终产品,可以让他们意识到拥有一个交互设计师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UI设计师。
如果你想要一个复合性的职位,那你的作品集就不应该只展现出视觉层面的成果,比起其他能展现出综合能力(包括用户中心设计的方法和实践)的候选人,你的作品集就显得不那么“对口”。
当然,如果你最好的天赋是在视觉层面,而且这是你的激情所在,那也许你应该坚持这一点,而不是稀释自己的能量去做一个兼职交互设计师,主持不情愿的用户访谈和创建人物角色~
本文由墨刀编译自TOM COTTERILL的How To Create A UX Design Portfolio: Tips From A Senior UX Recruiter
C. 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
面向对象软件设计说明书模板
1 概述
1.1 系统简述
对系统要完成什么,所面向的用户以及系统运行的环境的简短描述,这部分主要来源于需求说明书的开始部分。
1.2 软件设计目标
这部分论述整个系统的设计目标,明确地说明哪些功能是系统决定实现而哪些时不准备实现的。同时,对于非功能性的需求例如性能、可用性等,亦需提及。需求规格说明书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来说是很重要的参考,看看其中明确了的功能性以及非功能性的需求。
这部分必须说清楚设计的全貌如何,务必使读者看后知道将实现的系统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在随后的文档部分,将解释设计是怎么来实现这些的。
1.3 参考资料
列出本文档中所引用的参考资料。(至少要引用需求规格说明书)
1.4 修订版本记录
列出本文档修改的历史纪录。必须指明修改的内容、日期以及修改人。
2 术语表
对本文档中所使用的各种术语进行说明。如果一些术语在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已经说明过了,此处不用再重复,可以指引读者参考需求说明。
3 用例
此处要求系统用用例图表述(UML),对每个用例(正常处理的情况)要有中文叙述。
4 设计概述
4.1 简述
这部分要求突出整个设计所采用的方法(是面向对象设计还是结构化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例如客户/服务器结构)以及使用到的相应技术和工具(例如OMT、Rose)
4.2 系统结构设计
这部分要求提供高层系统结构的描述,使用方框图来显示主要的组件及组件间的交互。最好是把逻辑结构同物理结构分离,对前者进行描述。别忘了说明图中用到的俗语和符号。
4.2.1 顶层系统结构
4.2.2 子系统1结构
4.2.3 子系统2结构
4.3 系统界面
各种提供给用户的界面以及外部系统在此处要予以说明。如果在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已经对用户界面有了叙述,此处不用再重复,可以指引读者参考需求说明。如果系统提供了对其它系统的接口,比如说从其它软件系统导入/导出数据,必须在此说明。
4.4 约束和假定
描述系统设计中最主要的约束,这些是由客户强制要求并在需求说明书写明的。说明系统是如何来适应这些约束的。
另外如果本系统跟其它外部系统交互或者依赖其它外部系统提供一些功能辅助,那么系统可能还受到其它的约束。这种情况下,要求清楚地描述与本系统有交互的软件类型(比如某某某数据库软件,某某某EMail软件)以及这样导致的约束(比如只允许纯文本的Email)。
实现的语言和平台也会对系统有约束,同样在此予以说明。
对于因选择具体的设计实现而导致对系统的约束,简要地描述你的想法思路,经过怎么样的权衡,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设计等等。
5 对象模型
5.1 系统对象模型
提供整个系统的对象模型,如果模型过大,按照可行的标准把它划分成小块,例如可以把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对象模型分开成两个图表述。
对象图应该包含什么呢?
在其中应该包含所有的系统对象。这些对象都是从理解需求后得到的。要明确哪些应该、哪些不应该被放进图中。
所有对象之间的关联必须被确定并且必须指明联系的基数(一对一、一对多还是多对多,0..1,*,1..*)。聚合和继承关系必须清楚地确定下来。每个图必须附有简单的说明。
可能经过多次反复之后才能得到系统的正确的对象模型。
6 对象描述
在这个部分叙述每个对象的细节,它的属性、它的方法。在这之前必须从逻辑上对对象进行组织。你可能需要用结构图把对象按子系统划分好。
为每个对象做一个条目。在系统对象模型中简要的描述它的用途、约束(如只能有一个实例),列出它的属性和方法。如果对象是存储在持久的数据容器中,标明它是持久对象,否则说明它是个临时对象(transient object)。
对每个对象的每个属性详细说明:名字、类型,如果属性不是很直观或者有约束(例如,每个对象的该属性必须有一个唯一的值或者值域是有限正整数等)。
对每个对象的每个方法详细说明:方法名,返回类型,返回值,参数,用途以及使用的算法的简要说明(如果不是特别简单的话)。如果对变量或者返回值由什么假定的话,Pre-conditions和Post-conditions必须在此说明。列出它或者被它调用的方法需要访问或者修改的属性。最后,提供可以验证实现方法的测试案例。
6.1 子系统1中的对象
6.1.1 对象:对象1
用途:
约束:
持久性:
6.1.1.1 属性描述:
1. 属性:属性1
类型:
描述:
约束:
2. 属性:属性2
6.1.1.2 方法描述:
1. 方法:方法1
返回类型:
参数:
返回值:
Pre-Condition:
Post-Condition:
读取/修改的属性:
调用的方法:
处理逻辑:
测试例:用什么参数调用该方法,期望的输出是什么……
7 动态模型
这部分的作用是描述系统如何响应各种事件。例如,可以建立系统的行为模型。一般使用顺序图和状态图。
确定不同的场景(Scenario)是第一步,不需要确定所有可能的场景,但是必须至少要覆盖典型的系统用例。不要自己去想当然地创造场景,通常的策略是描述那些客户可以感受得到的场景。
7.1 场景(Scenarios)
对每个场景做一则条目,包括以下内容:
场景名:给它一个可以望文生义的名字
场景描述:简要叙述场景是干什么的以及发生的动作的顺序。
顺序图:描述各种事件及事件发生的相对时间顺序。
7.1.1 场景:场景1
描述:
动作1
动作2
7.2 状态图
这部分的内容包括系统动态模型重要的部分的状态图。可能你想为每个对象画一个状态图,但事实上会导致太多不期望的细节信息,只需要确定系统中一些重要的对象并为之提供状态图即可。
7.2.1 状态图1:
8 非功能性需求
在这个部分,必须说明如何处理需求文档中指定的非功能性需求。尽可能客观地评估系统应付每一个非功能性的需求的能力程度。如果某些非功能性需求没有完全在设计的系统中实现,请务必在此说明。另外,你也需要对系统将来的进化作一个估计并描述本设计如何使系统能够适应这些可预见的变化。
9 辅助文档
提供能帮助理解设计的相应文档。
10 词汇索引
文章录入
D. 什么是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技术(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iques)是指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
主要特点
多媒体系统的交互特点
与传统用户界面相比,引入了视频和音频之后的多媒体用户界面,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界面不再是一个静态界面,而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时变媒体界面。
人类使用语言和其它时变媒体(如姿势)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其它媒体。从向用户呈现的信息来讲,时变媒体主要是顺序呈现的,而我们通常熟悉的视觉媒体(文本和图形)通常是同时呈现的。在传统的静止界面中,用户或是从一系列选项中进行选择(明确的界面通信成分),或是用可再认的方式进行交互(隐含的界面通信成分)。
在时变媒体的用户界面中,所有选项和文件必须顺序呈现。由于媒体带宽和人的注意力的限制,在时变媒体中,用户不仅要控制呈现信息的内容,也必须控制何时呈现和如何呈现。
VR系统中人机交互的特点
人机交互可以说是VR系统的核心,因而,VR系统中人机交互的特点是所有软硬件设计的基础。
其特点如下:
观察点(Viewpoint) 是用户做观察的起点。
导航(Navigation) 是指用户改变观察点的能力。
操作(Manipulation)是指用户对其周围对象起作用的能力。
临境(Immersion) 是指用户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在VR系统中越来越重要。
VR系统中人机交互若要具备这些特点,就需要发展新的交互装置,其中包括三维空间定位装置、语言理解、视觉跟踪、头部跟踪和姿势识别等。
多媒体与VR系统的人机交互有着某些共同特点。首先,它们都是使用多个感觉通道,如视觉和听觉;其次,它们都是时变媒体。
E. 举例子说明人机交互的透明性
交互系统的透明性是指系统功能和行为对用户是明确、清楚的。这意味着,不管系统本身是多么复杂,但是用户心目中的系统是具有清晰的、一致性的模型,用户可清楚地了解系统的功能以及随时预测系统的行为。
交互系统的透明性包括以下含义:
(1)支持用户开发一致性的系统模型
①系统提供很好的结构化的功能表
【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全部功能都清晰地放置在软件上方的菜单栏上】
②系统能解释它的含义
【例如:Microsoft office每个功能菜单几乎都有相应的帮助与功能解释】
③相似的任务需要相似的用户动作
④交互的组织对用户是透明的
(2)可以预测系统的行为
①不同系统有标准的界面
【例如:Microsoft office几个软件虽然颜色风格和功能不尽相同,但其实界面的设计非常相似,掌握了word的基本功能菜单,举一反三其实excel等等的使用也非常容易了。】
②系统不会产生异常的结果,在相同情况下总会有相同的结果
③系统有预定的响应时间
(3)可以由用户修改交互结构和交互方式
F. 交互设计做什么
交互设计(英文Interaction Design, 缩写IXD),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它定义了两个或多个互动的个体之间交流的内容和结构,使之互相配合,共同达成某种目的。交互设计努力去创造和建立的是人与产品及服务之间有意义的关系,以“在充满社会复杂性的物质世界中嵌入信息技术”为中心。交互系统设计的目标可以从“可用性”和”用户体验“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关注以人为本的用户需求 。
交互设计的思维方法建构于工业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同时加以发展,更多地面向行为和过程,把产品看作一个事件,强调过程性思考的能力,流程图与状态转换图和故事板等成为重要设计表现手段,更重要的是掌握软件和硬件的原型实现的技巧方法和评估技术。
交互设计在于定义人造物的行为方式(the "interaction",即人工制品在特定场景下的反应方式)相关的界面。交互设计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它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摩格理吉(Bill Moggridge)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他一开始给它命名为“软面(Soft Face)”,由于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起和当时流行的玩具“椰菜娃娃(Cabbage Patch doll)”,他后来把它更名为“Interaction Design”,即交互设计。
G. 帮忙设计一个人机交互界面!这是要求
网络知道是帮助你知道,不是帮助你做作业,同学。如果不会做,可以上来问,大家会给你很多建议,以及其它可以帮到你的方法。如果,整个设计丢出来……
1000RMB 估计没人做。
给两个建议,1.修改你的提问
2.关掉你的提问
H. 评估交互设计有哪些既有原则
共有是个原则:
01 系统状态的可视化
系统应该总是能及时通过适当的反馈,让用户获悉系统目前的状态。
02 系统界面应符合现实世界的惯例
系统应该使用用户的语言,用户熟悉的句子,段落和概念,而不是使用基于系统的术语。遵循日常的惯例,使得呈现的信息自然且具有逻辑。
03 让用户有控制的自由
用户往往会误执行了系统的某个功能,这时需要一个显著的“紧急退出”操作,使得用户在还没有得到不希望发生的结果前,能阻止系统继续执行用户的误操作。另外,系统应支持“撤消操作”和“重做”。
04 遵循统一性和标准化
系统的同样一件事物不应该使用不同的语句,状态和操作而使得用户产生疑惑。一般应遵循系统平台的惯例。
05 防止用户出错
应该在一开始就防止错误的发生,事后再好的错误信息也不如这种防患于未燃的设计。考虑设置某些条件限制来防止用户产生错误,或者在用户选择提交操作前帮助用户检查确认。
06 识别好过回忆
通过对对象,操作和选择的可视化,使得用户的记忆负担降到最低。在连续的操作中,不应强制用户记住某些信息。系统的使用说明应该很显著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很容易获取。
07 使用的效率和灵活性
快捷方式(对于初级用户来说是不可见的)——对专家用户来说往往能提高操作的速度,这样使得系统能够兼顾初级用户和专家用户。允许用户通过定制使那些频繁的操作快捷化。
08 简约设计
操作中不应该包含不相关的信息和很少用到的需求。每一个额外的信息都会与操作中的相关信息形成竞争,从而弱化了主要信息的可见度。
09 帮助用户识别,诊断并修复错误
错误信息应该使用平实的语言表达(非代码),正确的说明问题,并有建设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10 提示和帮助文档
即使系统能够在不需要帮助文档的情况下很好的被用户使用,也有必要提供帮助提示和文档。这些信息都应该很容易的被搜索到,并整合集成到用户的任务中,并列出具体的操作步骤,而不是庞大笼统的文档。
I. 交互设计如何设计作品集
交互设计作品集制作流程
1、查看院校要求
不同院校专业的侧重点不同。
UAL lCC的MA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Future,它的研究点是未来、可持续发展。这代表着应用的领域更广阔,同学们选择的主题更不受限制。同学们可结合科技,展示人文的沟通交流以及情感的表达等进行设计。
同学们要根据目标院校的要求来制作作品集,选择的主题与院校要求契合,这样才能大大地提升被录取率。
2、主题确定
作品集的主题要多元化,让考官看到你其他方面的可能性,而主题可以是多方面的:
比如偏向实用类或是细节设计的主题、全球化发展与变化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主题、对未来的社会形态意识的思考主题、科技类主题、概念类主题等,不管是哪类主题,最好结合专业要求制作项目。
3、调研
确定主题后,就需要围绕主题进行相关的问题调研和用户调研。
如果你要做的是关于产品的交互设计,你就要问问那些使用过产品的人,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觉得哪里很不爽……
4、用户自画像
在调研用户的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年龄、兴趣爱好等。
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性,比如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80后、90后都在用微信,已经不使用QQ了,反而那些小学生更喜欢用QQ,这就是用户群体的共性。
把这些「有相同共性」的「用户特征」整理起来,也就是用户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一个虚拟的人物去代表这个「群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户画像。
除了确定用户的主要特点外,还要确定他们的需求和目的。为了增加真实性,可以给人物角色(Persona)取名字,选一张照片,细化他们的背景资料。
5、写问题脚本
写问题脚本主要是为了将问题描述清楚,只有认清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描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用户画像带入到「产品的使用场景」,罗列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此环节是为了凸显「问题」,可以写成一个故事便于别人理解。写的方法也非常讲究,需说明:用户是谁(用户画像)、在什么情况下、做了哪些事情、产生的疑惑是什么、产生的情绪是什么、接下来他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问题脚本尽量写得详细点:场景介绍的详细、用户画像介绍的详细、用户任务介绍的详细、用户行为详细、用户问题、用户情绪、用户痛点都记录的详细,而并不是要你把每一步操作点击了什么写的很详细。
6、写动作脚本
动作脚本是记录用户「具体操作过程」,通常情况下,每个人的需求和场景都不太一样,所以操作的过程也不完全一致,你自己操作的时候觉得没问题,但别人就遇到了问题,所以你需要把对方的使用过程详细描绘出来,这样才能反应出问题。
7、简明扼要的可视化展示
接下来就是要提出设计方案了,并将设计方案通过视觉语言展现出来,最好按照讲故事的方式展现:
①发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
②怎么一步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了什么?
③交代遇到的挑战和限制,自己怎么解决的,现阶段解决不好的,在未来解决的机会点在哪里?
而设计的视觉表现的形式则有很多种:大致包括思维导图、故事版、线框图、用户流程图user flow、小样mockups、模型制作、产品(或APP,网页)设计、沉浸式、装置艺术、实验影像、VR等。
8、用户测评
我们往往对自己的设计存有偏见,而通过用户反复测试原型,可以找到问题并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设计。“用户”可以是使用者、其他设计师、工程师、其他利益相关者等。
9、最终制图和排版
排版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同学们一定要按照一定逻辑进行排版,清晰地将设计的制作过程展现出来。
国外名校的考官希望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一个设计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否合理又有新意,设计背后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否清晰明确有理,是体现学生设计能力的有力证明,也往往是学校里教授们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