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
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因此他们下一步应该利用刻度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分别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比较所得数据(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看像与物两点是否重合).
答:利用刻度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进行比较.
2. (2011杨浦区二模)如图所示是小红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装置.除了图中的器材外,还需要______
实验中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两只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比较物像大小,光屏探究像的虚实,火柴用于点燃蜡烛.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观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在玻璃板后面挡一张黑纸不影响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在物体一侧还能看到玻璃板内点亮蜡烛的像,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是虚像.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故答案为:刻度尺
(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能,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多次实验,归纳得到普遍结论.
3. 小红按照如图所示情景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她把一个悬挂起来的铁锁拉到自己的面前并接触鼻子,然后将铁锁
(1)从a→b的过程中,铁锁的质量不变,高度减小,速度增大,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在b点动能最大.
(2)从b→c的过程中,铁锁的质量不变,高度增大,速度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在c点动能为0.
(3)铁锁从a点由静止下落,速度为0,动能为0.
故选B.
4. 如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两只蜡烛分别称为A和B,由于A和B完全相同,实验中又使B与A的像完全重合,所以B蜡烛的位置就是A蜡烛的像的位置,同时说明像与物是大小相同的.
故答案为:像和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
(2)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较黑暗.
(3)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都不能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像不在水平桌面上.
故答案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4)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会汇聚成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远,两个像越清晰.
故答案为:玻璃板太厚.
(5)实验次数过少,结论带有偶然性;因此实验中改变蜡烛的位置再做两次实验是为了排除偶然性,寻找实验中普遍的规律性.
故答案为:实验次数过少,结论带有偶然性;改变蜡烛的位置再做两次实验.
(6)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两点是否重合).
(7)因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取走蜡烛B,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张白纸,观察白纸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不能.
5. 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红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由于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同学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同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3)从图乙中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99℃; (4)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将保持不变;水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5)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由于水的沸点还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此实验中沸点低于100℃,可能是当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6)加热时间过长,原因可能有水的质量过大、水的初温过低、烧杯没有加盖等有关,所以要加快加热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在烧杯上加盖等.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2)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3)99;(4)不变;液化;(5)当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6)减少水的质量. |
6. 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所用的装置:(
(1)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时,乒乓球内就会被弹开或振动容;
(2)此实验把不易观察到的音叉发声时的现象转换成乒乓球的振动,由实验现象说明物体靠振动产生声音;
(4)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好,两张课桌紧挨时,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声音大;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效果不如固体,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缝时,声音的传播要经过空气,声音小.
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且固体传声效果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答案为:(1)被弹开或振动;
(2)物体靠振动产生声音;
(4)
实验操作过程 | 声音大小 | 声音靠什么传播 |
两张课桌紧挨时 | 大 | 课桌(或固体) |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 | 小 | 空气(或气体) |
7. 小红在家中用纸屏、盛水的圆形鱼缸、点燃的蜡烛组成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盛水的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
由图知,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距大于像距,所以烛焰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透镜;倒立;缩小.
8. 如图是小红“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小红的实验装置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
(1)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为了使像更清晰,要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5)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6)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7)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所以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将不变.
(8)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到镜面的距离;(3)大小;(4)较黑暗;蜡烛B;(5)完全重合;相等;垂直;相等;(6)不能;虚;
(7)不变;(8)B.
9. 小红想利用如图实验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请你和她一起来完成探究过程.(1)点燃蜡烛后,调节
(1)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
(2)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由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通过凸透镜的光线比以前会聚得要晚了,像距更大了,因此要得到清晰的像,需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即将光屏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右.
(3)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等大、倒立的实像时,物距等于二倍焦距,由图可知,物距为20cm,故焦距为:10cm.
故答案为:乙.
(4)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烛焰的形状,使其左右明显不对称.所以可以用嘴轻轻地向左侧或右侧吹气,观察像的摆动情况.
故答案为:用嘴轻轻的吹烛焰使其向左或向右摆动.然后观察光屏上烛焰像的变化情况.
10. 如图1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这种气体对人体的呼
(1)浓氨水中的来氨气分子是不断运源动的,当运动到甲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中时,能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由于大烧杯罩住了浓氨水,所以氨气分子不能进入乙烧杯中,酚酞试液不变色. 故填:甲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乙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不变色. (2)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其它试管做对比. 故填:做对比. (3)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所以C试管内的酚酞试液比B试管内的酚酞试液先变红. 故填:C试管内的酚酞试液比B试管内的酚酞试液先变红. (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在密闭系统中进行,不污染环境. 故填:不污染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