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几种类型的炮
.迫击炮迫击炮是用座钣承受后坐力的高射角曲射火炮。通常发射尾翼弹。其主要特点是:身管短,构造简单,重量较轻,运动方便,适用于在各种地形上作战;初速小,射角大(通常为45度一85度),弹道弯曲,适用于射击遮蔽物后的目标和水平目标。主要配用杀伤爆破榴弹,用于压制、歼灭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和其它障碍物;还可配用照明弹、烟幕弹等特种炮弹,以完成多种战斗任务。按装填方式分为前装式和后装式;按炮膛结构分为滑膛式和线膛式;按运动方式分为便携式、驮载式、牵引式和自行式;按口径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类,轻型一般为50、51、60毫米口径,全炮重小于20公斤,主要装备步兵。作战时,一般由单兵携带,或分解成几个部件,由几人背负或由牲畜驮载;中型一般为81、82毫米口径,全炮重在40公斤左右,可分解成几个部件搬运;重型一般口径大于100毫米,全炮重在100公斤以上,采用车辆牵引或自行。追击炮通常由炮身、炮架、座钣和瞄准具组成。在战斗状态时,炮身尾部的炮杵置于座钣驻臼内。进行触发射击时,击针外突,炮弹从炮口装填,靠下滑撞击击针击发底火;进行拉发射击时,击针缩回,炮弹入膛后,靠拉火机的击锤撞击击针击发底火。发射时,炮身的后坐力经座钣传至地面,靠土壤的变形吸收后坐能量,限制后坐运动。
.加农炮加农炮是弹道低伸的火炮,属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主要用于射击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对装甲目标和垂直目标,多用直接瞄准射击;对远距离目标,则用间接瞄准射击。主要由炮身、炮架、瞄准装置等部件组成。主要特点是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40-80倍)、初速大(通常在700米/秒以上)、射程远(如152-155毫米加农炮的最大射程可达22-35公里)。按其口径可分为小口径加农炮(75毫米以内)、中口径加农炮(76-130毫米)和大口径加农炮(130毫米以上);按运动方式和结构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运载式(安装在坦克、飞机、舰艇上)四种。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也属加农炮类型。使用弹种有杀伤榴弹、爆破榴弹、杀伤爆破榴弹、穿甲弹、脱壳超速穿甲弹、碎甲弹、燃烧弹等。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榴弹炮榴弹炮是身管较短,初速较小,弹道较弯曲的火炮,属于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主要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工程设施、桥梁、交通枢纽等。它由炮身、炮架和瞄准装置组成,按其机动方式,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榴弹炮两种。主要特点是:身管较短(一般为口径的20-30倍)、初速较小(通常为300-600米/秒);射角较大(约达70度),弹丸落角也大,杀伤爆破效果好;采用多级变装药,在射角不变的条件下,可获得不同的初速、弹道和射程,便于在较大纵深内实施火力机动。现代榴弹炮炮身长达口径的33-44倍,初速达827米/秒,最大射角75°,使用一般榴弹,最大射程达18000多米,使用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0000米。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加农榴弹炮简称“加榴炮”。加榴炮是指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弹道特性的火炮。主要用于射击较远距离目标和破坏较坚固的工程设施。由炮身、炮架和瞄准装置组成,具体结构与加农炮和榴弹炮相似。其特点是:可以平射和曲射;比加农炮炮身短,弹丸初速范围广(使用变装药),炮身射角和弹丸落角大;比榴弹炮炮身长,射程远;用最大号装药和小射角射击时,具有加农炮的性能;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射击时,具有榴弹炮的性能。现代加榴炮的口径多为152-155毫米。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25-40倍,弹重为45公斤左右,最大射程为17-25公里。配用弹种与榴弹炮相似。按其运动方式分为牵引式、自运式和自行式三种。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火箭炮火箭炮是一种多发联装火箭发射装置,属于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主要用于对大面积目标射击。通常由定向器、回转盘、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瞄准器、点火系统及平台运动系统等组成。按定向器种类,可分为轨式、笼式和管式;按运动方式,可分为自行式和牵引式。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器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装弹完毕后,可一次发射一发,也可连续发射数十发。发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机动性好,但射弹散布大,发射时火光大,阵地容易暴露。火箭炮的口径一般为107-273毫米,最大射程40公里,主要配用杀伤爆破火箭弹,也可配用特种火箭弹,布设地雷、照明和施放烟幕等。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无坐力炮也称“无后坐力炮”。它是一种滑膛无反后坐装置的火炮。。发射时,利用发射药生成的部分火药气体由炮尾向后喷出,产生反作用力,其方向与弹丸出口时赋予炮管的后坐力方向相反,故该炮没有反后坐装置。无坐力炮主要用于摧毁近距离的装甲目标和火力点。由炮身、炮闩、炮架和瞄准装置等组成。其口径一般为57-120毫米,对坦克的直射距离为400-800米。主要配用空心装药破甲弹、高爆榴弹。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便于机动等特点。
.高射炮简称“高炮”。是从地面上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必要时也可用于对地面或水面目标射击。主要特点是:炮身长、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击精度高,多数配有火控系统。按运动方式分,有牵引高炮和自行高炮;按口径分,有小口径高炮(口径小于60毫米)、中口径高炮(口径为60-100毫米)、大口径高炮(口径大于100毫米)。高炮通常都装有半自动或全自动炮闩,有机械化或自动化装填机构,可连续自动地装填和发射;大多数装有随动装置,能自动瞄准和追随目标。大、中口径高炮还装有引信侧合机,以自动装定引信分划。小口径高炮通常装有自动高射瞄准具,能不断地计算装定射击目标,以满足瞄准不断变化的空中目标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120毫米和128毫米等大口径高炮。60年代以后,大口径高炮逐步被地空导弹所取代,小口径高炮则获得较大发展,采用了多管联装,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大了火力密度。由于跟踪雷达、光电跟踪和测距装置、火控计算机和火炮组成的自行高炮系统的出现,提高了机动能力、行进中射击能力的射击效果。小口径高炮将继续向雷达、计算机、火炮等结成一体、多管联装或多管旋转、自行化以及弹(地空导弹)炮结合的方面发展。
.自行火炮自行火炮是指与车辆底盘结合为一体,能自行运动的火炮。主要用于配合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作战,及时为其提供火力支援。主要特点是:越野性能好、机动灵活,’占领和撤出阵地快、射击反应快。自行火炮由武器系统、装甲车体和底盘部分组成。武器系统包括武器、装填机构和火控系统。武器包括火炮(加农炮、榴弹炮、加榴炮等)。装填机构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新一代自行火炮已装备有夜视设备和以弹道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化火控系统。装甲有钢质装甲、铝合金装甲或简易的复合装甲。底盘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它们装有动力、传动、行走和操纵装置。履带式底盘一般采用坦克或装甲车辆的底盘或它们的改进型,以及专用底盘。
.自行高射炮简称“自行高炮”,是将瞄准发射系统与车辆底盘结合在一起,能自行运动的高射炮。主要用于歼灭低空和超低空目标,掩护行军、战斗的部(分)队。必要时也可用于消灭地(水)面目标。按口径分,有小口径和中口径自行高炮;按自行方式分,有履带式和轮式自行高炮;按功能分,有全天候和非全天候自行高炮。自行高炮通常是独立的高射炮系统,普遍采用火力系统、探测装置和解算装置装于同一车体上的“三位一体”结构。自行车辆由装甲车体、炮塔、动力装置、电源系统和行驶部分组成。火炮一般由数个结构相同的小口径自动炮身(有的是一门中口径炮身)、瞄准装置、平,衡机和高炮随动装置组成,装在旋转炮塔内或两侧。炮塔有封闭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三种。车内装有雷达、光电或光学火控系统,装有导航仪以测定自身行进中所在位置的坐标。车上还装有防核、化学、生物武器的仪器和设备。与牵引高炮相比,自行高炮越野能力强、机动性好、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反应时间短,具有对低空、超低空飞行目标作战的能力,可实施短时间停止射击和行进间射击,是各国陆军致力发展的防空武器之一。
.电磁炮也称“电磁发射器”,是利用电磁力(洛仑磁力)代替火药发射炮弹的一种装置。该种武器目前只获得原理成功,尚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美国现已能把100克重的炮弹加速到10公里/秒,并成功地进行了硅面阵列承受10万个g载荷的试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970年建造了第一台电磁发射装置,用一台能量为550兆焦耳的单极发电机首次把3克重的塑料块加速到6000米/秒。电磁炮研制成功后,可用于打飞机、反坦克和作为天基反导弹系统。但反战略导弹要求电磁炮炮弹质量达到2公斤,速度达20公里/秒,要达到这些要求,有待解决诸如研究适合天基用的数百兆焦耳的脉冲能。源;解决轨道的强度、尺寸、重量;解决炮弹上电子设备承受10万个g载荷等问题。电磁炮根据发射装置的结构和部件,可分为导轨炮、线圈炮和“重接”炮等。它们主要由能源、加速器和开关三部分组成。在美国“战略防御”计划中将把电磁炮作为天基动能武器系统发展。
.海岸炮简称“岸炮”,是配置在海岸重要地段、岛屿和水道翼侧的海军炮。主要用于歼灭敌海上目标,也可对陆上和空中目标射击。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一般配置在永备工事内,移动式有机械牵引炮和铁道列车炮。海岸炮具有不易被干扰、命中概率高、射击死角小、摧毁力强等特点。初期的海岸炮与陆炮相同,19世纪开始出现专用海岸炮。一般海岸炮的口径为100-406毫米,射程16-58公里。现代岸炮配有射击指挥仪、雷达和光电观测仪,使战斗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Ⅱ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的鼻祖
“两军相遇,弓弩争先”,弩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战场上的攻守与拼杀陡增
几分惨烈。古代与弓弩共领风骚的,还有一种被称为炮的“远程”射击武器。这种
炮就是抛石机,从作战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认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称作“军
中第一攻击利器”。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我国周代,当时叫做“抛车”。春秋时期,抛石机已经被应
用于战事。据《范蠢兵法》记载,当时用抛石机可将重达6 千克的石头抛至100 多
米的距离——这比徒手抛扔石块远多了。
抛石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竹、木板弯曲时产
生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发射的抛石机由三部分构成。地上
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弹射杆,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
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
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
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皮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
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它种类的弹体。
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
撞击,用惯性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
抛石机在古代是一种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砸坏敌方城
墙和兵器;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杀伤守城的敌兵,具有相当的威力。这
种抛石机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它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
上油料裹在石头上,点燃后发向敌营,烧杀敌人。在火器出现后,抛石机并没有立
即从战争舞台上消失,人们还利用它“力气”大的特长,用来抛射燃烧弹、毒药弹
和爆炸弹。
衡量抛石机的作战性能主要有两点:一是抛物重量;二是抛射距离。抛石机的
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间,石弹重量由数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数可根据目标
远近增减,普通抛石机需用40人,大型抛石机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将
重达200 至300 斤的石弹射到300 步之外,使对方“谍碎楼坍”,威力极大。
抛石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与后来的火炮相近。
原始炮车
抛石机发明伊始,即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频繁的战争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抛石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埋设,操作
人员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施工,容易导致伤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带轮子的
抛石机应运而生。公元200 年,曹操讨伐袁绍时,在抛石机的下面装了四个轮子,
叫霹雳车,亦叫做发石车。这种发石车可以在作坊里制成,不需临阵架设。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内)迎击袁绍军队
的进攻,史称官渡之战。当时,袁绍率十余万步卒和骑兵攻占黎阳后,连中曹操用
兵之计,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兵进击为
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使曹军决战。袁军兵至官渡,依托沙丘修筑工事,东
西计有数十里之长,形成了与曹军对峙之势。为了削弱曹军的力量,袁军在其营中
修筑土山,造高橹,以众多的弓奇手居高临下,在橹的防护下向曹营发射箭矢,使
曹军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为了稳定防御态势,打破袁军的远战优势,
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装有轮子的抛石机——霹雳车,并且利用夜色的
掩护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突然在袁军营垒前展开。顿时,无数石弹飞人袁营,坚固
的高橹被砸了个稀巴烂,大量弓弩手中弹丧命,小土山成了打击的大目标,袁军的
坚固工事损失惨重。霹雳车为官渡之战中曹军的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官渡之战以后的千余年里,历次攻守城之战几乎都有发石车的身影。唐朝武
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东定中原战争中率军攻打东都宫城时,使用了发
石车,抛射30千克重的石头可达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东征作战中,唐军
连续12天用发石车、撞车,昼夜猛攻辽东城,给守敌造成了重大伤亡。公元757 年,
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将李光弼制造了用200 人挽索发射的巨型发石车,向城外大
量抛射石弹,这些石弹铺天盖地般向围城的守军袭来,每发石弹能伤数十人,打得
敌兵难以招架,最后只得收兵回营。公元1234年,元军攻打汴梁,架发石车数百只,
昼夜发射,所发射的石弹几乎填平了北宋的护城河。公元 1283 年正月,元军在进
攻南宋的关键一仗中,先对樊城发起总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潜人水中沉木断索,
烧毁浮桥,切断其与襄城的联系。接着兵分多路,并配以威力大、射程远的新式发
石车,水陆夹攻樊城。北面战舰直趋城下;西南面元军先头部队撕破一个缺口,攻
人城内;东北方向元军主力冒死强攻,终于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阳如齿失唇。
元军在加紧围攻的同时,间以喊话招降,而且以发石车不断轰击城楼。2 月,南宋
主将吕文焕见突围无望,又慑于元军压力,终以城降。此战突破了南宋战略防御体
系,为元军长驱直人南宋腹地打开了通道。
纵观抛石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抛石机抛物重量轻,毁伤能力有限,
在战场上只能击毙士兵,破坏战车等。发石车还可用做攻城武器。自从火药发明以
后,发石车还可用来发射“火药弹”等燃物,因而成为纵火兵器。随着火箭、火铳
的出现,发石车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连发技术的萌芽
发石车的效率较低,作战时往往贻误战机,而且抛射时投人人力较多,操作不
便。为适应作战的需要,人们曾设想将它改进成连续抛射的兵器。三国时期,魏国
有一个名叫马钧的机械发明家,曾试验利用车轮不断转动的原理,制成了转轮式抛
石机,称做“车轮炮”,能将石头连续抛射出去,加大了发射频率,提高了发石车
的杀伤破坏威力。
据史料记载,马钧是个肯钻研的人,他曾创制过许多机械工具,如织绫机、翻
车(即后来的龙骨水车)、指南车等。在一次战斗结束后,他看到缴获蜀军的战利
品中,有许多据说是诸葛亮组织工匠制造的连弩。他认真而仔细地研究了这些连弩
的机械部分,很受启发,认为这种弩机威力还可以提高好多倍。于是,他苦心钻研
试验,终于制成了一种用于攻城的车轮炮。
据有关资料记载,马钧在实践中能针对旧抛石机不能连续抛射的缺点,进行大
胆的革新,采用旋转车轮这种方法,使装载着的数十块大石头连续飞抛出去,攻击
敌城,这样抛出的石头能抛至数百步远。由此可见,这种车轮炮构思相当巧妙,结
构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古代能有此设想和实践,实属难能可贵。
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对马钧的车轮炮作了这样的说明:“每轮辐条
十八根,长一尺四寸。每条左右傍铳二杆。铳内装火药铅子_一骡驮架二轮。以皮
条护铁吕以固药子,连木架重二百余斤。三军附之。如临敌,将架置地,先取一轮
安在柱上,随其高低转打。二军可执七十二人之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车轮炮的威力相当大,效能比单个抛石机提高几十倍,
并采用骡驮,运送转移方便灵活。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合理,安装了转柱,便于车轮
转动,一架车轮上可装36发石弹,一骡驮两轮,就有力发石弹炮。两个射手可以连
续操作发射这么多石弹,其声势和威力可谓大矣!
车轮炮的出现,可以说是射击兵器由单发到连发的最早尝试和探索,这为火炮
向连动式发展提供了早期准备。
Ⅲ 苏联M1987式加农炮是用的哪种反后坐装置
M1987式加农炮是为取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装备的11~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而研制版的一种新型牵引式加农炮权,北约称为80年代中期装备。炮口装有双室制退器,采用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体式。大架为开脚式结构,每个大架只有一个用于开关大架且有利于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转换的滚轮。
炮架前下部装有液压控制的圆形发射座盘。可发射CZ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和绝大多数现役火炮使用的弹药。发射杀伤爆破弹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战斗状态重7吨。
Ⅳ 中国火炮发展史~
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礮。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
到了十五世纪中期,火炮与火药的技术已经达到高峰,跃升为重要的武器。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453年时,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城巨炮所发射的大石炮弹所轰毁。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为小城门被轰开所致,但其实可归因于炮轰让突击成为可能的因素。
中古时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时炮轰城墙以及在战场上向大批的敌军开火之用。它们可以精准地轰毁在城堡里面建筑物的垂直外墙,因此人们便发展出倾斜低矮的外墙取替高耸垂直的外墙。
现代的火炮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
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炮兵在历史上有“战争之神”的称号。
(4)反后坐装置的主要作用扩展阅读:
火炮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装备单元,在战场上有“战争之神”的美誉。在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高性能、威力大的火炮给予强大的火力支援,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未开战之前已经输了。
所以世界各个军事强国在进行装备竞赛中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火炮的发展中。我国也不例外,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强大,现在我国的火炮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在现代立体化战争中,火力仍然是战斗力的核心。火炮——战场上的活力骨干,以其火力强、灵活可靠、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
火炮既可摧毁地面各种目标,也可以击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舰艇。因此,作为提供进攻和防御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规兵器中占有巩固的地位。
火炮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是火炮在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变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换代的步伐。
现代火炮早已不是单纯的机械装置,而是与先进的侦察、指挥、通信、运载手段以及高性能弹药结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武器系统。因此,从不断发展的战略、威力、反应速度和机动能力在内的综合性能,是火炮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高新科学技术在兵器领域的应用,引起火炮技术的总大变革。液体发射药火炮、机器人火炮、电磁炮、电热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论火炮的出现,将揭开火炮发展世上的新篇章。
Ⅳ 反后坐火炮发展历史
最早的炮架很简单,用槽形木架支撑炮身。十五世纪后期,炮身上采用了炮耳轴将其安装在基座上或带轮的架体上,可使炮口升降以调整射程。这种与炮身通过炮耳轴刚性地连接在一起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发射时全部后坐力作用在炮架上,全炮后坐。火炮十分笨重,发射速度也很低。
十九世纪末,火炮上采用了反后坐装置(弹性缓冲装置),通过它将炮架与炮身连接起来,这种炮架为弹性炮架。发射时炮身相对于炮架后坐,全炮不后移。反后坐装置消耗了大部分后坐能量,炮架受力大减,因而大幅度减轻了全炮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发射速度。这是火炮技术上的一次飞跃。现在火炮除迫击炮和无后坐炮外,几乎都采用弹性炮架。随着机械、液压和电气技术在炮架上的综合应用,现代火炮的炮架性能更加完善,种类也较多
火炮反后坐装置的发明是一个里程碑,它结束了刚性炮架的时代,进入了弹性炮架的时代。通俗的说,火炮的反后坐装置就是一个“弹簧”,是火炮射击时一个有特殊功能的缓冲和复位装置:在火炮射击时,反后坐装置通过后坐部分的后坐运动产生一定的后坐力,从而控制后坐部分的后坐运动规律(速度和行程);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使后坐部分在后坐终止时再能自动返回到射击前的初始位置。可见,反后坐装置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能将火炮射击时所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巧妙地缓解掉,同时也使得后坐部件正常复进到位以便下次射击。
整体来看,火炮的反后坐装置一般由制退机和复进机组成,它们的组成有多种样式,如各自独立分置的,有机联合的,等等。
最早的制退机是用弹簧缓冲的,也就叫弹簧式制退机。它结构简单、作用可靠,但对火炮而言,它的缓冲能力太小,很快就被淘汰。气体式的制退机,基本上与弹簧式制退机的原理相同,也被淘汰。使用最广泛、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液压式制退机。目前,电磁缓冲正处于研究之中。
复进机是火炮后坐部分的复位装置,它的功能是:平时让火炮的后坐部分在任何射角时都保持在待射击的位置;射击时吸收并储蓄足够的后坐能量,以备后坐到位后拉动其复进运动,所以它也是后坐阻力的组成部分。
目前,弹簧式的,液体气压式,气压式和火药燃气式几种结构形式的复进机都在用。显然,复进机可以用弹簧和气体作为弹性元件。弹簧结构简单、紧凑,工作可靠,不易损坏。气体式的质量轻,便于调整复进速度。通常情况下,火炮口径小的用弹簧式,口径大的用液体气压式,射速快的航炮用火药燃气式,舰炮用气体式。
Ⅵ 苏联D-30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
D30型122毫米榴弹炮由以下主要部件组成:炮身、炮闩、摇架、反后坐装置、上架、下架、大架、高低机、方向机、平衡机、防盾、瞄准装置和千斤顶。
(1)炮身。
炮身由单层炮管、炮尾、炮尾环、两个炮箍、炮口制退器和牵引杆组成。其主要作用是赋予弹丸正确的飞行方向,并在火药气体的推动下,给予弹丸一定的初速和旋转运动。发射后,身管沿着摇架之导轨槽向后运动和复进,使炮身不致旋转变化。炮口制退器效率较高(为54%)。牵引环及牵引杆固定在炮口制退器前下方。
(2)炮闩。
炮闩为半自动立楔式,炮闩U形槽内装有挡弹板。用于闭锁炮膛,击发炮弹和抽出炮弹药筒。其构造由闭锁装置、半自动装置、发射装置、保险装置、挡弹装置和抽筒装置组成。
(3)摇架及防危板。
摇架用于使炮身在后坐和复进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方向。摇架为倒装式槽形摇架,后坐部分吊在摇架上,摇架由摇架本体和耳轴组成。驻退机和复进机就安装在摇架上方。防危板位于摇架左后侧,上面装有击发手柄、复拨器手柄及射角保险装置。
摇架左侧装有带联销机构的防危板,联锁机构主要用于当炮尾处于大架上方一定范围内、射角不大于22度时解脱击发机构。火炮在小于22度射角射击中,方向射界为360度;在大于22度射角射击时,方向射界三条大架之间累加为124度。
(4)反后坐装置。
反后坐装置由驻退机和复进机组成。通常人们称反后坐装置是火炮的心脏。火炮发射过程中,它能消耗和吸收部分后坐动能,以减少对炮架的冲击。
当后坐终了时,使火炮后坐部分平衡复进到位,并保证在任何仰角下使后坐部分不下滑。该驻退机为液压节制杆式,并带有弹簧式液量调节器,内装10公升驻退液、复进机为气液式,内装用驻退液密封的氮气或空气。
(5)上架。
上架是火炮起落部分的支座,回转部分的主体。上架的下部有套筒,以联接行动部分的立轴。高低机的壳体也安装在上架左侧板上。
(6)下架和大架。
下架为铸造钢焊接,其上部表面安装着与方向机涡杆啮合的涡轮缘。下架下部有套筒,用以与轮轴接合。三条箱形焊接结构的大架腿联接在下架上。其中一条架腿是焊接固定在下架上的,称之为固定架腿,另外两条是活动架腿,用绞链联接。
战斗时三条大架打开,用打桩式驻锄固定。行军时两条活动大架收拢并在固定大架上,炮身前端与固定大架连接固定。从而使火炮行军总长度缩短,转变半径缩小,提高了火炮机动性。
(7)高低机和方向机。
高低机为单齿弧式,高低机壳体安装在上架上,位于火炮左侧以保证身管-7°~+70°的高低射界。方向机为涡轮涡杆式,位于上架的左侧,方向机蜗杆装在偏心套中,在快速变换射向时方向机可解脱炮身快速旋转,便于向任何方向目标射击,保证火炮360°高低射界。
方向机的快速解脱机构,使上部机构能与方向机分离,并迅速旋转到所需方位。快速解脱机构只能使炮身大概指向所要求的方向,然后重新接入方向机,作精确调整。
(8)平衡机。
平衡机布置在火炮的左侧,由两个套装的筒组成。其下支点在火炮车轮的曲臂上,为活动支点,用于行军战斗转换时减小炮车轮的翻转力矩。它为气压式,用于平衡起落部分的重量,以便保证炮手转动高低机手轮轻快,平稳。
(9)防盾。
防盾是用13毫米钢板制作的,用来在战斗状态下保护射手和火炮不受枪弹和炮弹破片的伤害和破坏,并保护炮手不受射击冲击波的影响。它由左防盾、右防盾和下防盾组成。
(10)瞄准装置。
瞄准装置用于装定射击诸元,与高低机和方向机相配合,赋予火炮射角和射向,以保证无论在直接射击还是隐蔽射击情况下都能使火炮瞄准目标。瞄准装置由瞄准镜支座和瞄准镜组成。
(11)千斤顶。
滚珠丝杆千斤是在火炮的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或由战斗状态转入行军状态时,用来提升或降低火炮用的,它布置在下架的中心孔内。在下架下部中央装有千斤顶座盘,其摇把位于下架前方,火炮行军战斗转换十分方便、省力。射击时,用千斤顶将车轮支离地面,整个炮车降低高度。射击姿态低矮,火线高仅0.9米,便于隐蔽地与坦克等装甲目标作战。
Ⅶ 有哪几种类型的炮
1.迫击炮
迫击炮是用座钣承受后坐力的高射角曲射火炮。通常发射尾翼弹。其主要特点是:身管短,构造简单,重量较轻,运动方便,适用于在各种地形上作战;初速小,射角大(通常为45度一85度),弹道弯曲,适用于射击遮蔽物后的目标和水平目标。主要配用杀伤爆破榴弹,用于压制、歼灭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和其它障碍物;还可配用照明弹、烟幕弹等特种炮弹,以完成多种战斗任务。按装填方式分为前装式和后装式;按炮膛结构分为滑膛式和线膛式;按运动方式分为便携式、驮载式、牵引式和自行式;按口径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类,轻型一般为50、51、60毫米口径,全炮重小于20公斤,主要装备步兵。作战时,一般由单兵携带,或分解成几个部件,由几人背负或由牲畜驮载;中型一般为81、82毫米口径,全炮重在40公斤左右,可分解成几个部件搬运;重型一般口径大于100毫米,全炮重在100公斤以上,采用车辆牵引或自行。追击炮通常由炮身、炮架、座钣和瞄准具组成。在战斗状态时,炮身尾部的炮杵置于座钣驻臼内。进行触发射击时,击针外突,炮弹从炮口装填,靠下滑撞击击针击发底火;进行拉发射击时,击针缩回,炮弹入膛后,靠拉火机的击锤撞击击针击发底火。发射时,炮身的后坐力经座钣传至地面,靠土壤的变形吸收后坐能量,限制后坐运动。
2.加农炮
加农炮是弹道低伸的火炮,属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主要用于射击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对装甲目标和垂直目标,多用直接瞄准射击;对远距离目标,则用间接瞄准射击。主要由炮身、炮架、瞄准装置等部件组成。主要特点是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40—80倍)、初速大(通常在700米/秒以上)、射程远(如152—155毫米加农炮的最大射程可达22—35公里)。按其口径可分为小口径加农炮(75毫米以内)、中口径加农炮(76—130毫米)和大口径加农炮(130毫米以上);按运动方式和结构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运载式(安装在坦克、飞机、舰艇上)四种。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也属加农炮类型。使用弹种有杀伤榴弹、爆破榴弹、杀伤爆破榴弹、穿甲弹、脱壳超速穿甲弹、碎甲弹、燃烧弹等。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3.榴弹炮
榴弹炮是身管较短,初速较小,弹道较弯曲的火炮,属于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主要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工程设施、桥梁、交通枢纽等。它由炮身、炮架和瞄准装置组成,按其机动方式,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榴弹炮两种。主要特点是:身管较短(一般为口径的20—30倍)、初速较小(通常为300—600米/秒);射角较大(约达70度),弹丸落角也大,杀伤爆破效果好;采用多级变装药,在射角不变的条件下,可获得不同的初速、弹道和射程,便于在较大纵深内实施火力机动。现代榴弹炮炮身长达口径的33—44倍,初速达827米/秒,最大射角75°,使用一般榴弹,最大射程达18000多米,使用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0000米。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4.加农榴弹炮
简称“加榴炮”。加榴炮是指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弹道特性的火炮。主要用于射击较远距离目标和破坏较坚固的工程设施。由炮身、炮架和瞄准装置组成,具体结构与加农炮和榴弹炮相似。其特点是:可以平射和曲射;比加农炮炮身短,弹丸初速范围广(使用变装药),炮身射角和弹丸落角大;比榴弹炮炮身长,射程远;用最大号装药和小射角射击时,具有加农炮的性能;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射击时,具有榴弹炮的性能。现代加榴炮的口径多为152—155毫米。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25—40倍,弹重为45公斤左右,最大射程为17—25公里。配用弹种与榴弹炮相似。按其运动方式分为牵引式、自运式和自行式三种。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5.火箭炮
火箭炮是一种多发联装火箭发射装置,属于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主要用于对大面积目标射击。通常由定向器、回转盘、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瞄准器、点火系统及平台运动系统等组成。按定向器种类,可分为轨式、笼式和管式;按运动方式,可分为自行式和牵引式。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器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装弹完毕后,可一次发射一发,也可连续发射数十发。发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机动性好,但射弹散布大,发射时火光大,阵地容易暴露。火箭炮的口径一般为107—273毫米,最大射程40公里,主要配用杀伤爆破火箭弹,也可配用特种火箭弹,布设地雷、照明和施放烟幕等。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6.无坐力炮
也称“无后坐力炮”。它是一种滑膛无反后坐装置的火炮。.发射时,利用发射药生成的部分火药气体由炮尾向后喷出,产生反作用力,其方向与弹丸出口时赋予炮管的后坐力方向相反,故该炮没有反后坐装置。无坐力炮主要用于摧毁近距离的装甲目标和火力点。由炮身、炮闩、炮架和瞄准装置等组成。其口径一般为57—120毫米,对坦克的直射距离为400—800米。主要配用空心装药破甲弹、高爆榴弹。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便于机动等特点。
7.高射炮
简称“高炮”。是从地面上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必要时也可用于对地面或水面目标射击。主要特点是:炮身长、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击精度高,多数配有火控系统。按运动方式分,有牵引高炮和自行高炮;按口径分,有小口径高炮(口径小于60毫米)、中口径高炮(口径为60—100毫米)、大口径高炮(口径大于100毫米)。高炮通常都装有半自动或全自动炮闩,有机械化或自动化装填机构,可连续自动地装填和发射;大多数装有随动装置,能自动瞄准和追随目标。大、中口径高炮还装有引信侧合机,以自动装定引信分划。小口径高炮通常装有自动高射瞄准具,能不断地计算装定射击目标,以满足瞄准不断变化的空中目标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120毫米和128毫米等大口径高炮。60年代以后,大口径高炮逐步被地空导弹所取代,小口径高炮则获得较大发展,采用了多管联装,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大了火力密度。由于跟踪雷达、光电跟踪和测距装置、火控计算机和火炮组成的自行高炮系统的出现,提高了机动能力、行进中射击能力的射击效果。小口径高炮将继续向雷达、计算机、火炮等结成一体、多管联装或多管旋转、自行化以及弹(地空导弹)炮结合的方面发展。
8.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是指与车辆底盘结合为一体,能自行运动的火炮。主要用于配合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作战,及时为其提供火力支援。主要特点是:越野性能好、机动灵活,占领和撤出阵地快、射击反应快。自行火炮由武器系统、装甲车体和底盘部分组成。武器系统包括武器、装填机构和火控系统。武器包括火炮(加农炮、榴弹炮、加榴炮等)。装填机构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新一代自行火炮已装备有夜视设备和以弹道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化火控系统。装甲有钢质装甲、铝合金装甲或简易的复合装甲。底盘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它们装有动力、传动、行走和操纵装置。履带式底盘一般采用坦克或装甲车辆的底盘或它们的改进型,以及专用底盘。
9.自行高射炮
简称“自行高炮”,是将瞄准发射系统与车辆底盘结合在一起,能自行运动的高射炮。主要用于歼灭低空和超低空目标,掩护行军、战斗的部(分)队。必要时也可用于消灭地(水)面目标。按口径分,有小口径和中口径自行高炮;按自行方式分,有履带式和轮式自行高炮;按功能分,有全天候和非全天候自行高炮。自行高炮通常是独立的高射炮系统,普遍采用火力系统、探测装置和解算装置装于同一车体上的“三位一体”结构。自行车辆由装甲车体、炮塔、动力装置、电源系统和行驶部分组成。火炮一般由数个结构相同的小口径自动炮身(有的是一门中口径炮身)、瞄准装置、平,衡机和高炮随动装置组成,装在旋转炮塔内或两侧。炮塔有封闭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三种。车内装有雷达、光电或光学火控系统,装有导航仪以测定自身行进中所在位置的坐标。车上还装有防核、化学、生物武器的仪器和设备。与牵引高炮相比,自行高炮越野能力强、机动性好、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反应时间短,具有对低空、超低空飞行目标作战的能力,可实施短时间停止射击和行进间射击,是各国陆军致力发展的防空武器之一。
10.电磁炮
也称“电磁发射器”,是利用电磁力(洛仑磁力)代替火药发射炮弹的一种装置。该种武器目前只获得原理成功,尚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美国现已能把100克重的炮弹加速到10公里/秒,并成功地进行了硅面阵列承受10万个g载荷的试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970年建造了第一台电磁发射装置,用一台能量为550兆焦耳的单极发电机首次把3克重的塑料块加速到6000米/秒。电磁炮研制成功后,可用于打飞机、反坦克和作为天基反导弹系统。但反战略导弹要求电磁炮炮弹质量达到2公斤,速度达20公里/秒,要达到这些要求,有待解决诸如研究适合天基用的数百兆焦耳的脉冲能.源;解决轨道的强度、尺寸、重量;解决炮弹上电子设备承受10万个g载荷等问题。电磁炮根据发射装置的结构和部件,可分为导轨炮、线圈炮和“重接”炮等。它们主要由能源、加速器和开关三部分组成。在美国“战略防御”计划中将把电磁炮作为天基动能武器系统发展。
11.海岸炮
简称“岸炮”,是配置在海岸重要地段、岛屿和水道翼侧的海军炮。主要用于歼灭敌海上目标,也可对陆上和空中目标射击。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一般配置在永备工事内,移动式有机械牵引炮和铁道列车炮。海岸炮具有不易被干扰、命中概率高、射击死角小、摧毁力强等特点。初期的海岸炮与陆炮相同,19世纪开始出现专用海岸炮。一般海岸炮的口径为100—406毫米,射程16—58公里。现代岸炮配有射击指挥仪、雷达和光电观测仪,使战斗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Ⅷ 请问哪位朋友有火炮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图,有各个部分的功能解说,二战时期常规的火炮
Ⅸ 火炮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
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砲”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
“攻戎砲”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砲”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砲”、“飞摧炸砲”能发射爆炸弹。
00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
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
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
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
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
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
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
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
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
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
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Ⅹ 大炮何时在欧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看你这个“广泛”怎么定义了,14世纪火炮在欧洲一出现,就有应用的战例,铸铁射石炮曾在1340年用于轰击意大利的特尔尼城。英国可能(但不肯定)于1346年使用较小的射石炮袭击了克雷赛城 。而且欧洲人一直在不断改进火炮,到了14世纪末,人们将熟铁条焊接起来,再用环套加以固定,制成了更长的射石炮。理查德二世曾制造过一些这样的炮用来保卫伦敦塔。英国爱丁堡著名的蒙斯梅格炮就是用螺扣将几段铸铁接起来,再用环套将整个炮管焊接加固而成的。
附火炮发展史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 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肚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 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 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