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制取二氧化碳装置设计评价细则

制取二氧化碳装置设计评价细则

发布时间:2021-12-06 05:44:23

A. 二氧化碳制取装置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2,化学式量为44.0095[1],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2]或无色无嗅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3]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4],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5])。在物理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熔点为-56.6℃,沸点为-78.5℃,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溶于水。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2][3]

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温煅烧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主要应用于冷藏易腐败的食品(固态)、作致冷剂(液态)、制造碳化软饮料(气态)和作均相反应的溶剂(超临界状态)等。[2]关于其毒性,研究表明: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没有毒性,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则会使动物中毒。[6]

中文名
二氧化碳
外文名
carbon dioxide
别名
碳酸气、碳酸酐、干冰(固态)等[7]
化学式
CO2
分子量
44.0095[1]
快速
导航
分子结构

理化性质

产生途径

制备方法

主要应用

计算化学数据

安全措施

相关法规
研究简史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在生活实践中就感知到了二氧化碳的存在,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二氧化碳看成是一种杀生而不留痕迹的凶神妖怪而非一种物质。[10]
3世纪时,中国西晋时期的张华(232年-300年)在所著的《博物志》一书记载了一种在烧白石(CaCO3)作白灰(CaO)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这种气体便是如今工业上用作生产二氧化碳的石灰窑气。[10]
17世纪初,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即扬·巴普蒂斯塔·范·海尔蒙特,Jan Baptista van Helmont,1580年-1644年)发现木炭燃烧之后除了产生灰烬外还产生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被他称为“森林之精”的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助燃的气体,确认了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还发现烛火在该气体中会自然熄灭,这是二氧化碳惰性性质的第一次发现。不久后,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即弗里德里希·霍夫曼,Friedrich Hoffmann,1660年-1742年)对被他称为“矿精(spiritus mineralis)”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研究,首次推断出二氧化碳水溶液具有弱酸性。[10]
1756年,英国化学家布莱克(即约瑟夫·布莱克,Joseph Black,1728年-1799年)第一个用定量方法研究了被他称为“固定空气”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在此后一段时间内都被称作“固定空气”。[11]
1766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即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1731年-1810年)成功地用汞槽法收集到了“固定空气”,并用物理方法测定了其比重及溶解度,还证明了它和动物呼出的和木炭燃烧后产生的气体相同。[12]
1772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即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年-1794年)等用大火镜聚光加热放在汞槽上玻罩中的钻石,发现它会燃烧,而其产物即“固定空气”。同年,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即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年-1804年)研究发酵气体时发现:压力有利于“固定空气”在水中的溶解,温度增高则不利于其溶解。这一发现使得二氧化碳能被应用于人工制造碳酸水(汽水)。[12]
1774年,瑞典化学家贝格曼(即托贝恩·奥洛夫·贝格曼,Torbern Olof Bergman,1735年-1784年)在其论文《研究固定空气》中叙述了他对“固定空气”的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对石蕊的作用、被碱吸收的状况、在空气中的存在、水溶液对金属锌、铁的溶解作用等的研究成果。[11]
1787年,拉瓦锡在发表的论述中讲述将木炭放进氧气中燃烧后产生的“固定空气”,肯定了“固定空气”是由碳和氧组成的,由于它是气体而改称为“碳酸气”。同时,拉瓦锡还测定了它含碳和氧的质量比(碳占23.4503%,氧占76.5497%),首次揭示了二氧化碳的组成。[10] [11]
1797年,英国化学家坦南特(即史密森·坦南特,Smitbson Tennant,1761年-1815年,[13] 又译“台耐特”[14] 等)用分析的方法测得“固定空气”含碳27.65%、含氧72.35%。[10]
182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即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1867年)发现加压可以使“碳酸气”液化。同年,法拉第和戴维(即汉弗里·戴维,Humphry Davy,1778年-1829年,又译“笛彼”)首次液化了“碳酸气”。[15] [16] [17]
1834年或1835年,德国人蒂罗里尔(即阿德里安·让·皮埃尔·蒂罗里尔,Adrien-Jean-Pierre Thilorier,1790年-1844年,又译“蒂洛勒尔”、“狄劳里雅利”[18] 、“奇洛列”[19] 等)成功地制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20] [21]
1840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即让-巴蒂斯特·安德烈·杜马,Jean-Baptiste André Dumas,1800年-1884年)把经过精确称量的含纯粹碳的石墨放进充足的氧气中燃烧,并且用氢氧化钾溶液吸收生成的“固定空气”,计算出“固定空气”中氧和碳的质量分数比为72.734:27.266。此前,阿伏伽德罗(即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Amedeo Avogadro,1776年8月9日—1856年7月9日)于1811年提出了假说——“在同一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化学家们结合氧和碳的原子量得出“固定空气”中氧和碳的原子个数简单的整数比是2:1,又以阿伏伽德罗于1811年提出的假说为依据,通过实验测出“固定空气”的分子量为44,从而得出“固定空气”的化学式为CO2,与此化学式相应的名称便是“二氧化碳”。[11]

B. 请你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说出你的操作步骤,并指出该装置有什么优点.

答案: 解析: 从干燥管口加入大理石或石灰石,烧杯中盛放稀盐酸,将干燥管放入烧杯中,使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接触,就有CO2气体产生,从导管口收集或使用即可.该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利用橡皮管夹来控制反应的停止和发生.

C. 高中 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变形装置

CaCO3+2HcL=CacL2+cO2+H2O.

D. 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图).

试管、锥形瓶(或广口瓶)、集气瓶、烧杯、分液漏斗、橡皮塞(单孔和双孔)、导气管(玻璃和橡胶)、玻璃片、镊子、火柴、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按图安装好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
(2)锥形瓶中加入10克左右块状大理石,塞紧带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橡皮塞。
(3)气体导出管放入集气瓶中,导管口应处在集气瓶的瓶底处。
(4)通过长颈漏斗加入适量的稀盐酸,锥形瓶中立刻有气体产生。
(5)片刻后,划一根火柴,把燃着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的上方,
如果火柴很快熄灭说明集气瓶中已经受集满
二氧化碳气体,盖好毛玻璃片,
将集气瓶口向上放在桌子上备用。
要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选用大理石为原料,则不能选用稀硫酸。
因为生成的碳酸钙是微溶性物质,它包裹在大理石表面,使酸液不能与大理石接触,
从而使反应中止。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用启普发生器,以便随制随用。
(3)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也可用排水法,但水槽中的液体最好选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它不会使二氧化碳损失
1.注意气密性(第二步),这样防止外界的气体进去,导致制出二氧化碳不纯!
2.导管口要在瓶底处,因为二氧化碳的空气比重不一样,所以要在地步!!!!

E.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科教版化学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的第三课时《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倾听别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积极、主动、自主的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地合作使得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轻松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着眼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最终形成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几点做法如下:
一. 投石探路,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给学生学习化学的思想与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讲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之前,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视频探讨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再由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贯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再例如探究反应原理时让学生尝试评价碳、一氧化碳、石蜡燃烧是否适宜在实验室里制备二氧化碳,渗透选择反应原理应考虑的因素。最后由面碱和食醋产生二氧化碳得出碳酸盐与酸反应能制备二氧化碳。符合课标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所以,教学过程中善于投石探路,注重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注重协作中的“分”与“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着眼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相互协作过程中,要渗透给学生个体的独立性与集体的协作性之间的关系。合作过程中既有不可或缺的个体力量,也有令人惊讶的集体智慧。只有每人尽其所能,才能彰显整体的力量。例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时,让六名学生每人只做一个小实验,合起来就完成了6个实验,学生可再对比观察,得出结论。评价装置优缺点时又及时的对装置组合、分类,充分体现了“分”与“合”的和谐之美,而且通过对装置的评价与分类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物理和化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根据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机整合。例如在仪器的组装与分类时,运用课件点击完成,节省了教师准备实验的时间和精力,课堂也显得紧凑、有序。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思考空间,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尽可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当然,在教学中也不免会出现对某一教学环节处理不太理想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所做的反思。谢谢!

阅读全文

与制取二氧化碳装置设计评价细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废品机械师手机版要怎么造车 浏览:396
机械工程里学的是什么意思 浏览:159
东莞凯顺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331
什么设备需求发大 浏览:762
什么是液压机械挖机 浏览:74
开店卖消防器材的怎么样 浏览:577
什么辨认阀门的种类 浏览:432
北京正规仪器仪表有哪些 浏览:879
广州卫浴五金批发市场 浏览:639
魄力家用电动工具e4 浏览:807
北京机械拼装玩具在什么地方卖 浏览:892
车仪表有个车灯总闪是怎么回事 浏览:993
n是轴承中的什么 浏览:559
出售旧设备向税所提交什么资料 浏览:471
搜狗输入法关闭工具箱 浏览:932
长升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浏览:653
天车防脱钩装置的作用与用途 浏览:686
银铸造加什么 浏览:569
阀门厂车间管理招聘 浏览:296
外圆110大是什么型号轴承 浏览: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