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发布时间:2021-11-03 10:54:26

1.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药品制取气体量气管中

(1)根据题中装置图0.27g1.0g×100%=27.0%,
故答案为:27%.

2. 小明设计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的大小关系.他进行实验,记录结果见表: 燃料

(1)实验来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实验要控源制,煤油和菜籽油的质量相同、及烧杯中水的质量相同.
(2)由图表数据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甲杯中的水温度升高的快,所以煤油的热值较大.
(3)要控制质量相等,需要用天平来测量;由于燃烧放出的热会散失到空气中,又或被烧杯等实验装置吸了热,使Q大于Q,依此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比实际要偏小些.
故答案为:(1)质量;(2)煤油;(3)天平;偏小.

3.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用来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1)水分以气体状抄态通过叶片表袭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实验过程中,装置中的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塑料袋的内壁上.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2-3小时,意思是让里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然后用试管收集里面的气体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我们知道氧气有帮助燃烧的特性,因此证明此气体是氧气.
(3)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前提条件是在光下,无光则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中试管收集的气体是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小水珠;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3)塑料袋改用不透光的(或装置移到暗室中);二氧化碳

4. 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 (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故答案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①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稀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烧瓶中加入的试剂是固体氧化钙或NaOH固体,滴入浓氨水溶解放热生成氨气;
故答案为:be;c;
②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连接漏斗伸入到液体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错误;
B、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B正确.
C、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口,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E错误;
E、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BCE;
故答案为:BCE;
③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
故答案为:使量气管内液面与干燥管内液面相平;
(3)先通入氨气,氨气与水形成呈碱性的氨水可与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碳酸发生反应,更有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生成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故答案为:NH 3 、CO 2 ;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4)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溶于水,测定的一氧化氮气体体积不准确;
故答案为: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 2 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5. 为了探究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小明同学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1)实验前发现杠杆倾斜,他应调

(1)在实验前应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使杠杆自重的作用线刚好通过支点,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产生影响;
(3)通过对三次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应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4)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算出第2次实验中阻力为4N,第3次实验中阻力臂为5cm.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 12 2 6
2 1.5 8 4 3
3 2.5 10 5 5
故答案为:(1)水平;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产生影响;(3)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4)数据见上表.

6.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氯碱工业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电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B.

氯碱工业原理:阳极上氯离子失电子生成氯气,阴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由图可知Cu为阴回极(若铜为答阳极,则铜失电子,氯离子不反应),C为阳极,
A、石墨为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故A错误;
B、Cu为阴极,阴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没有氯气生成,所以用湿润KI淀粉试剂在铜电极附近检验气体,试纸不变蓝色,故B错误;
C、Cu为阴极,阴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同时生成氢氧化钠,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Na+向Cu电极移动,故C错误;
D、Cu为阴极,阴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铜电极的反应式为:2H++2e-═H2↑,故D正确.
故选D.

7. (2014济南)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1)小明选用玻璃板而不选

(1)用玻璃板代替抄平面袭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
(2)因为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因此甲、乙蜡烛必须高度、粗细完全一样,否则无法比较物体与像的关系;
(3)在寻找蜡烛甲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甲的一侧观察;
(4)无论如何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说明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时,像也不和桌面垂直,所以不会重合;
(5)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可以换较簿的玻璃板.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高度、粗细相同;
(3)甲;
(4)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5)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换较簿的玻璃板.

8. 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B进行趣味实验.(1)装置A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

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故气球能够膨胀起来;锌和内稀硫酸反容应能生成氢气,导致瓶内气压增大,故气球能够膨胀起来.
故答案为:(1)CO2NaOH溶液
(2)Zn+H2SO4(稀)═ZnSO4+H2
(3)锥形瓶内外存在气体压强差.(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9. 某同学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分别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可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装置Ⅰ中有空气,一氧化氮会与装置中的空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测得的一氧化氮体积不准,所以不可以通过实验I收集并测量NO气体的体积来探究铜样品的纯度;
(3)实验室用电石和水来制取乙炔,反应原理为:CaC2+2H2O→Ca(OH)2+C2H2↑,乙炔可以燃烧,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因为乙炔中含碳的质量分数比乙烯高,碳没有完全燃烧的缘故;
(4)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浓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
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外联双球状导管内伸入到液体中,液体进入双球内,防止进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A正确;
B、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下联漏斗,漏斗口伸入液面以下,易吸收易溶性气体,不能防止倒吸;故B不正确;
C、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C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E、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口,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E错误;
F、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ACDF;
(5)根据PV=nRT,为保证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在读数时应注意:①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②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③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误差;
(6)第2次测量数据误差较大,可不用,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

(346.3?10.0)+(345.7?10)
2
=336.0mL=0.336L
设生成0.3323L氢气,需铝的质量为x
2Al+2NaOH+2H2O═2NaAlO2+3H2
54g 3×22.4L
x 0.336L
3×22.4L
0.336L
=
54g
x
,解之得:x=0.27g
铝的质量分数=
0.27g
1.0g
×100%=27.0%.
故答案为:(1)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2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3)CaC2+2H2O→Ca(OH)2+C2H2↑,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
(4)c;ACDF
(5)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
(6)27.0%.

10.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图Ⅰ时按教材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乙、丙三个烧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性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版学实验,权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丙、乙烧杯内无明显变化;
【分析讨论】
(1)通过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没有变色进行对比说明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氨分子运动的结果;
(2)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分子能到酚酞试液中说明了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的,还能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温度低运动速度慢;
(3)改进后的装置氨分子在密闭容器中运动不到空气中,不污染空气,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故答案为:甲烧杯酚酞试液变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溶液无色;
(1)进行对比;
(2)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3)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阅读全文

与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仪表盘一直卡顿 浏览:925
boot解包工具箱 浏览:943
75千瓦电机轴承型号是什么 浏览:930
男机械技能怎么放 浏览:961
预作用空气维持装置组成 浏览:832
手机设备禁用了怎么办 浏览:175
工厂仪表工接线一般多少钱 浏览:761
超声波检测需要一对什么测试面 浏览:661
大型仪器上岗证都有哪些 浏览:338
Joule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浏览:630
嘉兴五金机电城 浏览:955
木工电动工具连条上法 浏览:774
带座轴承用什么轴承 浏览:499
怎么查看阀门阀体的材质 浏览:906
vs2010工具箱介绍 浏览:875
液氮用于制冷是利用其什么性质 浏览:976
大型五金机电市场 浏览:350
空调里制冷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浏览:959
电动工具20伏电源 浏览:982
怎么查wifi多少连接设备连接wifi 浏览: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