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图Ⅰ时按教材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乙、丙三个烧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性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版学实验,权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丙、乙烧杯内无明显变化;
【分析讨论】
(1)通过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没有变色进行对比说明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氨分子运动的结果;
(2)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分子能到酚酞试液中说明了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的,还能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温度低运动速度慢;
(3)改进后的装置氨分子在密闭容器中运动不到空气中,不污染空气,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故答案为:甲烧杯酚酞试液变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溶液无色;
(1)进行对比;
(2)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3)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Ⅱ (8分)某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装置,用来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下图)。他所使用的材料用具有
(1) 探究的因素
| 水
| 空气
| 温度
| 处理 方式
| 利用实验一的A与C装置进行对比处理
| 利用实验一的B与C装置进行对比处理
| 利用实验二的A与B装置进行对比处理
| 预期 效果
| C萌发,而A不萌发
| C萌发,而B不萌发
| A萌发,而B不萌发
| (2)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Ⅲ 某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装置,用来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下图).他所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烧杯、吸
(1)在实验一中,只有C烧杯中的种子满足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会萌发;因此利用实验一的A与C装置进行对比处理,预期的实验结果是C萌发,而A不萌发;利用实验一的B与C装置进行对比处理,预期的实验结果是C萌发,而B不萌发;在实验二中,A种子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会萌发,因此利用实验二的A与B装置进行对比,预期的实验结果是A萌发,而B不萌发. (2)对比实验一中A与C装置的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对比实验一的B与C装置的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对比实验二的A与B装置的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综合以上可知,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故答案为:(1) 探究的因素 | 水 | 空气 | 温度 | 处理 方式 | 利用实验一的A与C装置进行对比处理 | 利用实验一的B与C装置进行对比处理 | 利用实验二的A与B装置进行对比处理 | 预期 效果 | C萌发,而A不萌发 | C萌发,而B不萌发 | A萌发,而B不萌发 | (2)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Ⅳ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一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若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这一实验,则选择_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Ⅳ 某同学在实验室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一氧化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试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装置设计有
(1)CO有毒,如果通入过量,没有尾气处理就会污染空气.所以可在右端导管口处加一个燃着的酒精灯,使有毒的CO转变成无毒的二氧化碳;或加一个气球收集; (2)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通入氧化铜再通入澄清石灰水,验证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所以甲为木炭,乙为氧化铜,丙为澄清石灰水; (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化学方程式为,CO+CuO △ | .
Ⅵ (6分)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 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大烧杯中的实验
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丙烧杯内无明显变化(液面下降也可)在不断运动 (1)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 (2)①浓氨水显碱性(氨水能使酚酞变红也可)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筹异(符合题意均可)
Ⅶ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一氧化碳的一些化学性质。 试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的目的是 &..
(1)制取一氧化碳(将二氧化碳转换为一氧化碳) C+CO 2 Cu+CO 2 还原性(4)防止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同时证明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燃性
Ⅷ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一氧化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试回答下列问题:①A装置的目的是______,所发生的
①实验的目的是要探究一氧化碳的一些化学性质,可以通过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的反应制取一氧化碳.所以,A装置的目的是制取一氧化碳,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CO2 高温 | .
Ⅸ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药品制取气体量气管中
(1)根据题中装置图 0.27g | 1.0g | | ×100%=27.0%, 故答案为:27%.
Ⅹ 某同学设计实验以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Ⅰ:根据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1)CaCO 3 +2H + =Ca 2 + +CO 2 ↑+H 2 O溶液变浑浊 (2)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硝酸蒸气 (3)HNO 3 >H 2 CO 3 >H 2 SiO 3 N>C>Si (4)Cl 2 +2Br - =Br 2 +2Cl - (5)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污染环境 (6)Cl 2 >Br 2 Cl>Br (1)A中硝酸与碳酸钙反应产生二氧化碳:CaCO 3 +2HNO 3 =Ca(NO 3 ) 2 +CO 2 ↑+H 2 O,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发生反应:Na 2 SiO 3 +CO 2 +H 2 O=H 2 SiO 3 ↓+Na 2 CO 3 或Na 2 SiO 3 +2CO 2 +2H 2 O=2NaHCO 3 +H 2 SiO 3 ↓,因此C中产生白色沉淀或溶液变浑浊。 (2)由于硝酸具有挥发性,为避免硝酸与硅酸钠反应而干扰二氧化碳与硅酸钠溶液反应,必须净化二氧化碳,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硝酸蒸气。 (3)由实验现象可知三种酸中,硝酸酸性最强,硅酸酸性最弱;由此推知,氮的非金属性最强,硅的非金属性最弱。在元素周期表中,氮和碳位于同一周期,碳与硅位于同一主族,由此可以推出同主族、同周期非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4)题目已限制探究氯与溴的非金属性强弱,所以B中应装溴化钾或溴化钠溶液。 (5)由于尾气中含有氯气,故要用碱溶液吸收,以避免污染环境。 (6)根据置换反应可得出单质的氧化性强弱。
与某同学设计实验装置探究实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什么时候装阀门
发布:2025-10-07 17:55:31
浏览:516
自动调刀装置
发布:2025-10-07 15:38:07
浏览:98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