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蝙蝠的超声波不会被干扰么 [自然科学]
蝙蝠的喉咙可以发出很强的超声波,通过嘴巴和鼻孔向外发射。遇到物体时超声波就被反射回来,被蝙蝠的耳朵所接收。蝙蝠根据回声来判断物体的种类、大小和距离,区别是敌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然后从容不迫地决定自己的行动:是躲避还是追捕。
蝙蝠这种根据回声来探测物体的方法叫回声定位法。蝙蝠的耳朵很大,内耳特别发达,能够接收频率很高的超声波和低密度的回声。令人吃惊的是,蝙蝠竟然能在一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0组的回声,而且分辨率很高,就是极其微弱的回声信号,它也可以据以区别各种物体。
蝙蝠还具有很强的抗干扰的能力。一个岩洞里,千百只蝙蝠同住在一起,都是使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却不互相干扰.
㈡ 一道物理题夜蛾能使蝙蝠的超声波失效为什么
夜蛾身体上有鳞片结构,这种鳞片结构很松散并且有很大的表面积,这样超声波有很大一部分就会被鳞片吸收掉,反射回来的就很微弱,蝙蝠搜集不到足够的信息,从而失去捕食的机会。
另外和夜蛾与蝙蝠的相对位置也有一定的关系,你见过隐形飞机吧,都是奇奇怪怪的形状,是为了减小与超声波接触的表面积。
㈢ 纳米吸波材料,能吸收掉可以吸收掉蝙蝠的超声波吗
纳米吸波材料纳米吸波材料能吸纳米吸波材料能吸收掉,可以吸收掉蝙蝠的超声波吗?纳米材料的话是可以吸收掉蝙蝠的超声波的蝙蝠,超声波的话也是可以组合的
㈣ 什么工具或器物可以干扰超声波,用来赶走蝙蝠
只要是发音的东西都可以你可以放收音机,如果你不想听到声音那就只能买雷达了
㈤ 动物“电子战”之谜是什么
蝙幅是一种能飞的野兽。它的前肢和后腿之间,长着薄薄的、没有毛的翼膜,好像鸟儿的翅膀。所以,它能像鸟儿那样在空中飞行,成为哺乳动物中的飞将军。
一到傍晚,蝙幅就在空中盘旋,一边飞,一边捕捉蚊子、蛾子什么的。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蝙蝠能在夜间捕食,难道它有一双明察秋毫的夜视眼吗?
早在27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潘兰察尼就进行过这样的实验:
他把一只蝙蝠的眼睛弄瞎后,放到一间拉了许多铁丝的玻璃房子里。令人惊奇的是,这只失明的蝙蝠仍然能够绕过铁丝,准确地捉到昆虫。
“看起来,蝙蝠并不是靠眼睛捕食的。也许是它的嗅觉在起作用。”潘兰察尼这样考虑着。
接着,他又破坏了蝙蝠的嗅觉器官。但这只蝙蝠照样准确地捕捉食物,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他又在蝙蝠身上涂了厚厚的一层油漆,蝙蝠还是照飞不误,一边飞,一边捉虫子。
难道是蝙蝠的听觉在起作用吗?
潘兰察尼又把一只蝙蝠的耳朵塞住,再把它放进玻璃房子的时候,“飞将军”终于没有办法了,只见它东飞西窜,不是碰壁,就是撞到铁丝上,就再也捉不到小虫了。
看起来,是声音帮助蝙蝠辨方向和寻找食物的。但到底是什么声音,这位意大利科学家一直没有研究出来。
后来的科学家揭开了这个奥秘。原来蝙蝠的喉咙能发出很强的超声波,通过它的嘴巴和鼻孔向外发射。当遇到物体的时候,超声波便被反射回来,蝙幅的耳朵听到回声,就能判明物体的距离和大小。
科学家把蝙蝠这种根据回声探测物体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
蝙蝠飞将军的回声定位器就像一部活雷达。它的分辨本领特别高,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声信号与地表、树木的声信号区分开,准确地辨别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
更让蝙蝠自豪的是,它这部活雷达的抗干扰能力还特别强。即使干扰噪声比它发出的超声波强二倍,但它仍然能有效地工作,引导蝙蝠在黑夜中准确地捕食害虫。
就像有矛就有盾一样,蝙蝠有“活雷达”,有些夜蛾就利用高超的“反雷达装置”来对付它。于是,双方就展开了一场动物世界的“电子对抗”战。
夜蛾是一种在夜间活动的昆虫,喜欢围绕着亮光飞舞。别看它们是些小飞虫,身上却带有探测超声波的特殊“装置”。动物学家们发现,在有些夜蛾的胸、腹之间有一个鼓膜器——这是一种专门截听蝙蝠超声“雷达波”的器官。
有了这个“反雷达装置”,夜蛾可以发现距离它6米高、30米远的蝙蝠。夜蛾在截听到蝙蝠的探测“雷达波”之后,如果蝙蝠离它还有30米远,它就转身逃之夭夭;如果蝙蝠就要飞过来啦,夜蛾身上的鼓膜器就告诉它将大祸临头,夜蛾便当机立断,不断改变飞行方向,在夜空中兜圈子、翻跟斗,或者干脆收起翅膀落在树枝、地面上装死,想尽办法让蝙蝠找不到它的位置。
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些夜蛾还装备有“电子干扰装置”。在它们的足关节上,有一种特殊的振动器,能发出一连串的“咋嚓”声,用来干扰蝙蝠的超声波,使它不能确定目标。
有些夜蛾的反“雷达”战术更高明,它们全身都是“反雷达”装置。这就是它们满身的绒毛,可以吸收超声波,使蝙蝠得不到一定强度的回声。夜蛾自己也能发出超声波侦察敌情。
在这场特殊的动物“电战”中,尽管蝙蝠飞将军有一整套“电子进攻”手段,但在夜蛾巧妙的“电子防御”措施面前,不得不甘拜下风。
夜蛾小巧精良的“电子对抗”装备,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要研究夜蛾是如何发射超声波以及它的绒毛是怎样吸收超声波的。如果这些自然之谜被彻底揭开,应用到军事技术上,就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防卫和攻击能力,来夺取未来战争的胜利。
㈥ 昆虫如何逃过蝙蝠的超声波
在亿万年的动物演化过程中,许多动物都形成了一套进攻和防御的手段,以便能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夜晚围绕灯火飞舞的夜蛾,就有一套装备精良的“反雷达”装置,可以帮助它逃避蝙蝠的捕捉。夜蛾是鳞翅目夜蛾科昆虫的通称,它的种类极多,约2万种以上,都是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夜蛾和幼虫吞食农作物、果树、木材等等,其中粘虫分布最广、食性混杂,危害最大。螟蛾、斜纹夜蛾、大、小地老虎、棉铃虫、金钢钻等均属于夜蛾类,是农业上的敌害。
夜蛾类昆虫的体内有个特殊的结构,位于胸部与腹部之间的凹陷处,是十分灵敏的听觉器官,称为鼓膜器。鼓膜器的表面有一层极薄的表膜,它与内侧的感觉器相连。同时在内部还有许多空腔,可使传来的振动加强。感觉器内的两个听觉细胞,可使传入振动变为电信号,传入中枢神经并进入脑。
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夜蛾固定在扬声器前,然后用扬声器播放模拟蝙蝠发出觅食搜索的的超声波,夜蛾顿时显得惊恐万状,丑态百出。如果不将夜蛾固定,它们立即逃得无影无踪了。科学家们又把鼓膜器的神经剥出,把它与示波器相连,当扬声器发出超声时,示波器上出现了神经发出的电脉冲。若将鼓膜破坏,示波器上则毫无变化。这个实验证明鼓膜器是夜蛾专门用来截听蝙蝠超声“雷达”波的耳朵,故称为“反雷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