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溴化锂制冷机的缺点
第一节 澳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特点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以热能为动力,以水为制冷剂,溴化锂溶液为吸收剂,制取高于0℃的冷量,可用作空调或生产工艺过程的冷源。与其他类型的制冷机相比,具有下列显著优点: 一、澳化镭吸收式制冷机的优点 (一)以热能为动力,母需耗用大量电能,而且对热能的要求不高。能利用各种低势热能和废气、废热,如高于20kPa(o.2kgf/cm2)(表压)饱和蒸汽,各种排气;高于75℃的热水以及地热、太阳能等,有利于热源的综合利用,因此运转费用低。若利用各种废气、废热来制冷,则几乎不需要花费运转费用,便能获得大量的冷源,具有很好的节电、节能效果,经济性高。 (二)整个制冷装置除功率很小的屏蔽泵外,没有其他运动部件,振动小、噪声低,运行比较安静,特别适用于医院、旅馆、食堂、办公大楼、影剧院等场合。 (三)以溴化锂溶液为工质,制冷机又在真空状态下运行,无臭、无毒、无爆炸危险,安全可靠,被誉为无公害的制冷设备,有利于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四)冷量调节范围宽。随着外界负荷变化,机组可在10%~100%的范围内进行冷量无级调节,且低负荷调节时,热效率几乎不下降,性能稳定,能很好地适应变负荷的要求。 (五)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性强。如标准外界条件为蒸汽压力5.88XlOSpa(6kgf/cm2)(表压),冷却水进口温度32℃,冷媒水出口温度10℃的蒸汽双效机,实际运行表明,能在蒸汽压力(1.96~7.84)XlOSPa(2.0~8.okgf/emz)(表压),冷却水进口温度25~40℃。冷媒水出口温度5—15℃的宽阔范围内稳定运转。 (六)安装简便,对安装基础的要求低。因运行时振动极小,故无需特殊的机座。可安装在室内、室外、底层、楼层或屋顶。安装时只需作一般校平,接上气,水管道和电源便可。 (七)制造简单,操作、维修保养方便。机组中除屏蔽泵、真空泵和真空阀门等附属设备外,几乎都是热交换设备,制造比较容易。由于机组性能稳定,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性强,因而操作比较简单。机组的维修保养工作,主要在于保持所需的气密性。 二、澳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主要缺点 (一)在有空气的情况下,溴化锂溶液对普通碳钢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这不仅影响机组的寿命,并且影响机组的性能和正常运行。 (二)制冷机在真空下运行,空气容易漏人。实践证明,即使漏人微量的空气,也会重地损害机组的性能。为此,制冷机要求严格密封,这就给机组的制造和使用增添了困难。 (三)由于直接利用热能,机组的排热负荷较大,因为冷剂蒸汽的冷凝和吸收过程,均需冷却。此外,对冷却水的水质要求也比较高,在水质差的地方,使用时应进行专门的水质处理,否则将影响机组性能正常发挥。 三、直燃型澳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特点 直燃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以燃气、燃油为能源,通过其直接燃烧产生高温烟气作为加热源,利用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原理。制取冷、热水,供夏季制冷,冬季采暖之用。这种机组是在蒸汽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基础上开发的新机型。除具有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特点外,还有如下特点: (一)燃烧效率高,燃烧完全。燃烧产物中所含的SO。和NO。低,对大气的污染小,一般在闹市区也允许采用。在环保有严格要求的地区,限制燃煤锅炉的采用,而这种机组不在限制之列。 (二)制冷,采暖供热(亦可供应卫生热水)兼用,一机多功能。体积小,机房占用面积小,使用方便。 (三)可省去单独的锅炉房,减少了基建费用。同时,因高压发生器中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对操作人员无特殊要求。 (四)可对城市能源季节平衡,一般说夏季用电量大,而煤气耗量低,以我国南方某大城市为例,夏季热天的煤气耗量仅为常年耗量的50%左右,采用燃气型冷热水机组可减少电耗,平衡能源。 (五)安装无特殊要求,操作方便。 第二节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国内外发展概况 鉴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所具有的许多优点,自1945年美国开利公司试制成功第一台制冷量为523kW(45X10~kcal/h)的单效机以来,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无论是型式、结构、性能或生产的数量和应用范围,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的国家也从美国扩展到日本,前苏联和中国。 在美国从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有开利、约克、特灵等公司。美国不仅是最早生产单效机的国家,也是最先生产双效机的国家。同时,又是最早把陆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应用于水面舰艇,并进一步应用于核潜艇的国家。美国50年代建造的好几艘核潜艇,比如“长尾鲨”、“北极星”级核潜艇等,都装置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由于天然气管网遍布美国各地,使用天然气作热源特别方便,因此,美国又开展了直接燃烧天然气的燃气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研制。目前的制造厂家有阿克拉公司。近年来,又开展了利用太阳能和低温热源的热水型机组,以及无泵型冷、温水机、吸收式热泵等新机型的研究。 虽然,美国是最早生产和应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国家。但由于能源丰富,特别是电力充裕,就大型制冷机(冷水机组)的生产量而言,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所占的比例并不大,70年代中期每年约生产1000台,占15%左右。1975年以后,几年逐年下降,到了1983年只生产150台,占冷水机组总台数的7%左右。
❷ 吸附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
他们回答的都对,我总结一下,吸收和吸附和主要区别就是介质对的不同。吸收是气体和液体为一对工质对,而吸附是固体与气体或固体与液体之间发生的吸附作用。
❸ 谁能帮忙搞个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工作原理FLESH演示谢谢。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原理
工作原理与循环
溶液的蒸气压力是对平衡状态而言的。如果蒸气压力为0.85kPa的溴化锂溶液与具有1kPa压力(7℃)的水蒸气接触,蒸气和液体不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溶液具有吸收水蒸气的能力,直到水蒸气的压力降低到稍高于0.85kPa(例如:0.87kPa)为止。
图1 吸收制冷的原理
0.87kPa和0.85kPa之间的压差用于克服连接管道中的流动阻力以及由于过程偏离平衡状态而产生的压差,如图1所示。水在5℃下蒸发时,就可能从较高温度的被冷却介质中吸收气化潜热,使被冷却介质冷却。
为了使水在低压下不断气化,并使所产生的蒸气不断地被吸收,从而保证吸收过程的不断进行,供吸收用的溶液的浓度必须大于吸收终了的溶液的浓度。为此,除了必须不断地供给蒸发器纯水外,还必须不断地供给新的浓溶液,如图1所示。显然,这样做是不经济的。
图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系统 图3 双筒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系统
1-冷凝器;2-发生器;3-蒸发器;4-吸收器;5-热交换器;6-U型管;
7-防晶管;8-抽气装置;9-蒸发器泵;10-吸收器泵;11-发生器泵;12-三通阀
实际上采用对稀溶液加热的方法,使之沸腾,从而获得蒸馏水供不断蒸发使用,如图2所示。系统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等组成。稀溶液在加热以前用泵将压力升高,使沸腾所产生的蒸气能够在常温下冷凝。例如,冷却水温度为35℃时,考虑到热交换器中所允许的传热温差,冷凝有可能在40℃左右发生,因此发生器内的压力必须是7.37kPa或更高一些(考虑到管道阻力等因素)。
发生器和冷凝器(高压侧)与蒸发器和吸收器(低压侧)之间的压差通过安装在相应管道上的膨胀阀或其它节流机构来保持。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这一压差相当小,一般只有6.5~8kPa,因而采用U型管、节流短管或节流小孔即可。
离开发生器的浓溶液的温度较高,而离开吸收器的稀溶液的温度却相当低。浓溶液在未被冷却到与吸收器压力相对应的温度前不可能吸收水蒸气,而稀溶液又必须加热到和发生器压力相对应的饱和温度才开始沸腾,因此通过一台溶液热交换器,使浓溶液和稀溶液在各自进入吸收器和发生器之前彼此进行热量交换,使稀溶液温度升高,浓溶液温度下降。
由于水蒸气的比容非常大,为避免流动时产生过大的压降,需要很粗的管道,为避免这一点,往往将冷凝器和发生器做在一个容器内,将吸收器和蒸发器做在另一个容器内,如图3所示。也可以将这四个主要设备置于一个壳体内,高压侧和低压侧之间用隔板隔开,如图4所示。
图4 单筒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系统
1-冷凝器;2-发生器;3-蒸发器;4-吸收器;
5-热交换器;6、7、8-泵;9-U型管
综上所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工作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
(1)发生器中产生的冷剂蒸气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冷剂水,经U形管进入蒸发器,在低压下蒸发,产生制冷效应。这些过程与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在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中所产生的过程完全相同;
(2)发生器中流出的浓溶液降压后进入吸收器,吸收由蒸发器产生的冷剂蒸气,形成稀溶液,用泵将稀溶液输送至发生器,重新加热,形成浓溶液。这些过程的作用相当于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中压缩机所起的作用。
工作过程在图上的表示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理想工作过程可以用图表示,见图5。理想过程是指工质在流动过程中没有任何阻力损失,各设备与周围空气不发生热量交换,发生终了和吸收终了的溶液均达到平衡状态。
图5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工作过程在图上的表示
(1)发生过程
点2表示吸收器的饱和稀溶液状态,其浓度为 ,压力为 ,温度为 ,经过发生器泵,压力升高到 ,然后送往溶液热交换器,在等压条件下温度由 升高至 ,浓度不变,再进入发生器,被发生器传热管内的工作蒸气加热,温度由 升高到 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并开始在等压下沸腾,溶液中的水分不断蒸发,浓度逐渐增大,温度也逐渐升高,发生过程终了时溶液的浓度达到 ,温度达到 ,用点4表示。2-7表示稀溶液在溶液热交换器中的升温过程,7-5-4表示稀溶液在发生器中的加热和发生过程,所产生的水蒸气状态用开始发生时的状态(点4' )和发生终了时的状态(点3' )的平均状态点3' 表示,由于产生的是纯水蒸气,故状态 位于的纵坐标轴上。
(2)冷凝过程
由发生器产生的水蒸气(点3')进入冷凝器后,在压力 不变的情况下被冷凝器管内流动的冷却水冷却,首先变为饱和蒸气,继而被冷凝成饱和液体(点3),3'-3表示冷剂蒸气在冷凝器中冷却及冷凝的过程。
(3)节流过程
压力为 的饱和冷剂水(点3)经过节流装置(如U形管),压力降为(=)后进入蒸发器。节流前后因冷剂水的焓值和浓度均不发生变化,故节流后的状态点(图中未标出)与点3重合。但由于压力的降低,部分冷剂水气化成冷剂蒸气(点 1'),尚未气化的大部分冷剂水温度降低到与蒸发压力 相对应的饱和温度(点1),并积存在蒸发器水盘中,因此节流前的点3表示冷凝压力下的饱和水状态,而节流后的点3表示压力为 的饱和蒸气(点 )和饱和液体(点1)相混合的湿蒸气状态。
(4)蒸发过程
积存在蒸发器水盘中的冷剂水(点1)通过蒸发器泵均匀地喷淋在蒸发器管簇的外表面,吸收管内冷媒水的热量而蒸发,使冷剂水的等压、等温条件下由点1变为1',1-1'表示冷剂水在蒸发器中的气化过程。
(5)吸收过程
浓度为 、温度为 、压力为 的溶液,在自身的压力与压差作用下由发生器流至溶液热交换器,将部分热量传给稀溶液,温度降到(点8),4-8表示浓溶液在溶液热交换器中的放热过程。状态点8的浓溶液进入吸收器,与吸收器中的部分稀溶液(点2)混合,形成浓度为 、温度为 的中间溶液(点9' ),然后由吸收器泵均匀喷淋在吸收器管簇的外表面。中间溶液进入吸收器后,由于压力的突然降低,故首先闪发出一部分水蒸气,浓度增大,用点9表示。由于吸收器管簇内流动的冷却水不断地带走吸收过程中放出的吸收热,因此中间溶液便具有不断地吸收来自蒸发器的水蒸气的能力,使溶液的浓度降至 ,温度由 降至 (点2)。8-9'和2-9'表示混合过程,9-2表示吸收器中的吸收过程。
假定送往发生器的稀溶液的流量为 ,浓度为 ,产生的冷剂水蒸气,剩下的流量为、浓度为的浓溶液出发生器。根据发生器中的质量平衡关系得到下式
令 ,则 (1)
a称为循环倍率。它表示在发生器中每产生1kg水蒸气所需要的溴化锂稀溶液的循环量。( )称为放气范围。
上面所分析的过程是对理想情况而言的。实际上,由于流动阻力的存在,水蒸气经过挡水板时压力下降,因此在发生器中,发生压力 应大于冷凝压力 ,在加热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引起溶液浓度的降低。另外,由于溶液液柱的影响,底部的溶液在较高压力下发生,同时又由于溶液与加热管表面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的有限性,使发生终了浓溶液的浓度低于理想情况下的浓度 ,(-) 称为发生不足;在吸收器中,吸收器压力 应小于蒸发压力 ,在冷却水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它将引起稀溶液浓度的增大。由于吸收剂与被吸收的蒸气相互接触的时间很短,接触面积有限,加上系统内空气等不凝性气体存在,均降低溶液的吸收效果,吸收终了的稀溶液浓度 比理想情况下的 高,(-) 称为吸收不足。发生不足和吸收不足均会引起工作过程中参数的变化,使放气范围减少,从而影响循环的经济性。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及传热计算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计算应包括热力计算、传热计算、结构设计计算及强度校核计算等,此处仅对热力计算和传热计算的方法与步骤加以说明。
热力计算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计算是根据用户对制冷量和冷媒水温的要求,以及用户所能提供的加热热源和冷却介质的条件,合理地选择某些设计参数(传热温差、放气范围等),然后对循环加以计算,为传热计算等提供计算和设计依据。
(1)已知参数
①制冷量 它是根据生产工艺或空调要求,同时考虑到冷损、制造条件以及运转的经济性等因素而提出。
②冷媒水出口温度 它是根据生产工艺或空调要求提出的。由于 与蒸发温度 有关。若下降,机组的制冷及热力系数均下降,因此在满足生产工艺或空调要求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提高蒸发温度。对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因为用水作制冷剂,故一般大于5℃。
③冷却水进口温度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决定。应当指出,尽管降低 能使冷凝压力下降,吸收效果增强,但考虑到溴化锂结晶这一特殊问题,并不是愈低愈好,而是有一定的合理范围。机组在冬季运行时尤应防止冷却水温度过低这一问题。
④加热热源温度 考虑到废热的利用、结晶和腐蚀等问题,采用0.1~0.25Mpa的饱和蒸气或75℃以上的热水作为热源较为合理。如能提供更高的蒸气压力,则热效率可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2)设计参数的选定
①吸收器出口冷却水温度1 和冷凝器的口冷却水温度2 由于吸收式制冷机采用热能作为补偿手段,所以冷却水带走的热量远大于蒸气压缩式制冷机。为了节省冷却水的消耗量,往往使冷却水串联地流过吸收器和冷凝器。考虑到吸收器内的吸收效果和冷凝器允许有较高的冷凝压力这些因素,通常让冷却水先经过吸收器,再进入冷凝器。冷却水的总温升一般取7~9℃,视冷却水的进水温度而定。考虑到吸收器的热负荷较冷凝器的热负荷大,通过吸收器的温升1较通过冷凝器的温升2高。冷却水的总温升为 。如果水源充足或加温度太低,则可采用冷却水并联流过吸收器和冷凝器的方式,这时冷凝器内冷却水的温升可以高一些。当采取串联方式时,
(2)
(3)
②冷凝温度 及冷凝压力 冷凝温度一般比冷却水出口温度高2~5℃,即
(4)
根据查水蒸气表求得,即
③蒸发温度及蒸发压力 蒸发温度一般比冷媒水出水温度低2~4℃。如果 要求较低,则温差取较小值,反之,取较大值,即
(5)
蒸发压力根据求得,即
④吸收器内稀溶液的最低温度 吸收器内稀溶液的出口温度一般比冷却水出口温度高3~5℃,取较小值对吸收效果有利,但传热温差的减小将导致所需传热面积的增大,反之亦然。
(6)
⑤吸收器压力 吸收器压力因蒸气流经挡水板时的阻力损失而低于蒸发压力。压降的大小与挡水板的结构和气流速度有关,一般取 ,即
(7)
⑥稀溶液浓度 根据和,由溴化锂溶液的图确定,即
(8)
⑦浓溶液浓度 为了保证循环的经济性和安全可行性,希望循环的放气范围(-) 在0.03~0.06之间,因而
(9)
⑧发生器内溶液的最高温度 发生器出口浓溶液的温度 可根据
(10)
的关系在溴化锂溶液的图中确定。尽管发生出来的冷剂蒸气流经挡水板时有阻力存在,但由于与相比其数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假定= 时影响甚微。一般希望 比加热温度 低10~40℃,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则有关参数应作相应的调整。较高时,温差取较大值。
⑨溶液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与 浓溶液出口温度由热交换器冷端的温差确定,如果温差较小,热效率虽较高,要求的传热面积仍会较大。为防止浓溶液的结晶,应比浓度所对应的结晶温度高10℃以上,因此冷端温差取15~25℃,即
(11)
如果忽略溶液与环境介质的热交换,稀溶液的出口温度可根据溶液交换的热平衡式确定,即
(12)
再由和 在图上确定,式中 。
⑩吸收器喷淋溶液状态 为强化吸收器的吸收过程,吸收器通常采用喷淋形式。由于进入吸收器的浓溶液量较少,为保证一定的喷淋密度,往往加上一定数量稀溶液,形成中间溶液后喷淋,虽然浓度有所降低,但因喷淋量的增加而使吸收效果增强。
假定在的浓溶液中再加入的稀溶液,形成状态为9' 的中间溶液,如图6所示,根据热平衡方程式
令 ,则
(13)
f称为吸收器稀溶液再循环倍率。它的意义是吸收1kg冷剂水蒸气需补充稀溶液的公斤数。一般,有时用浓溶液直接喷淋,即 。同样,可由混合溶液的物量平衡式求出中间溶液的浓度。即
(14)
再由 和通过图确定混合后溶液的温度 。
(3)设备热负荷计算
设备的热负荷根据设备的热平衡式求出。
①制冷机中的冷剂水的流量 冷剂水流量由已知的制冷量 和蒸发器中的单位热负荷确定。
(15)
由图7可知
(16)
②发生器热负荷 由图8可知
即
(17)
③冷凝器热负荷 由图9可知
(18)
④吸收器热负荷 由图10可知
(19)
⑤溶液热交换热负荷 由图11可知
(20)
(4)装置的热平衡式、热力系数及热力完善度
若忽略泵消耗功率带给系统的热量以及系统与周围环境交换的热量,整个装置的热平衡式应为
(21)
热力系数用 表示,它反映消耗单位蒸气加热量所获得的制冷量,用于评价装置的经济性,按定义
(2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一般为0.65~0.75,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通常在1.0以上。
热力完善度是热力系数与同热源温度下最高热力系数的比值。假设热源温度为 ,环境温度为,冷源温度为,则最高热力系数为
(23)
热力完善度可表示为
(24)
它反映制冷循环的不可逆程度。
(5)加热蒸气的消耗量和各类泵的流量计算
①加热蒸气的消耗量
(25)
式中 A----- 考虑热损失的附加系数,A=1.05~1.10;
―― ----- 加热蒸气焓值,kJ/kg;
―― ----- 加热蒸气凝结水焓值,kJ/kg。
②吸收器泵的流量
(26)
式中 ----- 吸收器喷淋溶液量,kg/s;
―― ----- 喷淋溶液密度,kg/l,由图查取。
③发生器泵的流量
(27)
式中 ----- 稀溶液密度,kg/l,由图查取。
④冷媒水泵的流量
(28)
式中 ----- 冷媒水的比热容, ;
―― ----- 冷媒水的进口温度,℃;
―― ----- 冷媒水的出口温度,℃。
⑤冷却水泵的流量 如果冷却水是串联地流过吸收器和冷凝器,它的流量应从两方面确定。
对于吸收器
(29)
对于冷凝器
(30)
计算结果应为,如果两者相差较大,说明以前假定的冷却水总温升的分配不当,需重新假定,至两者相等为止。
⑥蒸发器泵的流量 由于蒸发器内压力很低,冷剂水静压力对蒸发沸腾过程的影响较大,所以蒸发器做成喷淋式。为了保证一定的喷淋密度,使冷剂水均匀地润湿发器管簇的外表面,蒸发器泵的喷淋量要大于蒸发器的蒸发量,两者之比称为蒸发器冷剂水的再循环倍率,用a表示,a=10~20。蒸发泵的流量为
(31)
传热计算
(1)传热计算公式
简化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传热计算公式如下,
(32)
式中 ----- 传热面积, ;
―― ----- 传热量,w ;
―― ----- 热交换器中的最大温差,即热流体进口和冷流体进口温度之差,℃;
――a,b ----- 常数,它与热交换器内流体流动的方式有关,具体数据见表1;
――----- 流体a在换热过程中温度变化,℃;
――----- 流体b在换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采用公式(32)时,要求< 。
如果有一种流体的换热过程中发生集态改变,例如冷凝器中的冷凝过程,由于此时该流体的温度没有变化,故,公式(32)可简化为
(33)
(2)各种换热设备传热面积的计算
①发生器的传热面积 进入发生器的稀溶液处于过冷状态(点7),必须加热至饱和状态(点5)才开始沸腾,由于温度从上升到所需热量与沸腾过程中所需热量相比很小,因此在传热计算时均按饱和温度计算。此外,如果加热介质为过热蒸气,其过热区放出的热量远小于潜热,计算时也按饱和温度计算。由于加热蒸气的换热过程中发生相变,故,相应的发生器传热面积为
(34)
式中 ----- 发生器传热系数,。
②冷凝器的传热面积 进入冷凝器的冷剂水蒸气为过热蒸气,因为它冷却到饱和蒸气时放出的热量远小于冷凝过程放出的热量,故计算时仍按饱和冷凝温度 进行计算。由于冷剂水蒸气在换热过程中发生相变,故,即
(35)
式中 ----- 冷凝器传热系数,。
③吸收器的传热面积 如果吸收器中的冷却水作混合流动而喷淋液不作混合流动,则
(36)
式中 ----- 吸收器传热系数,。
④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蒸发过程中冷剂水发生相变,,则
(37)
式中 ----- 蒸发器传热系数,。
⑤溶液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 由于稀溶液流量大,故水当量大,应为稀溶液在热交换器中的温度变化。两种溶液在换热过程中的流动方式常采用逆流形式,则
(38)
式中 ----- 溶液热交换传热系数,。
(3)传热系数
在以上各设备的传热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传热数外,其余各参数均已在热力计算中确定。因此传热计算的实质问题是怎样确定传热系数K的问题。由于影响K值的因素很多,因此在设计计算时常根据同类型机器的试验数据作为选取K值的依据。表2列出了一些国内外产品的传热系数,供设计时参考。
由表2可见,各设备传热系数相差很大。实际上,热流密度、流速、喷淋密度、材质、管排布置方式、水质、不凝性气体量及污垢等因素均会影响传热系数的数值。目前,国内外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如对传热管进行适当的处理、提高水速、改进喷嘴结构等,使传热系数有较大的提高。设计过程中务必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确定K值。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热力计算和传热计算举例
(1)热力计算
①已知条件:
1)制冷量
2)冷媒水进口温度 ℃
3)冷媒水进口温度 ℃
4)冷却水进口温度 ℃
5)加热工作蒸气压力 ,相对于蒸气温度℃
②设计参数的选定
1)吸收器出口冷却水温度1 和冷凝器出口冷却水温度2 为了节省冷却水的消耗量,采用串联方式。假定冷却水总的温升=8 ℃,取1 ℃,2 ℃,则
2)冷凝温度及冷凝压力取 ℃,则
3)蒸发温度及蒸发压力取 ℃,则
4)吸收器内稀溶液的最低温度 取 ℃,则
5)吸收器压力 假定 ,则
6)稀溶液浓度 由 和 查图得
7)浓溶液浓度 取 ,则
8)发生器内浓溶液的最高温度 由 和 查 图得 ℃
9)浓溶液出热交换器时的温度 取冷端温差 ℃,则
℃
10)浓溶液出热交换器时的焓 由 和 在图上查出
11)稀溶液出热交换器的温度 由式(1)和式(12)求得
再根据 和 在图上查得℃
12)喷淋溶液的焓值和浓度 分别由式(13)和式(14)求得,计算时取
由和查图,得℃
根据以上数据,确定各点的参数,其数值列于表3中,考虑到压力的数量级,表中压力单位为kPa。
③设备热负荷计算
1)冷剂水流量 由式(15)和式(16)得
2)发生器热负荷 由式(17)得
3)冷凝器热负荷 由式(18)可知
4)吸收器热负荷 由式(19)得知
5)溶液热交换器热负荷 由式(20)得
④装置的热平衡、热力系数及热力完善度
1)热平衡
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
与 十分接近,表明上面的计算是正确的。
2)热力系数 由式(22)得
3)热力完善度 冷却水的平均温度 和冷媒水平衡温度 分别为
由式(23)
由式(24)
⑤加热蒸气的消耗量和各类泵的流量计算
1)加热蒸气消耗量 由式(25)
2)吸收器泵的流量 由式(26)
式中 ,由 和 查图可得
3) 发生器泵流量 由式(27)
式中 ,由 和 查图可得
4) 冷媒水泵流量 由式(28)
5) 冷却水泵流量 由式(29)和式(30)
两者基本相同,表明开始假定的冷却水总温升的分配是合适的,并取 。
6) 蒸发器泵流量 由式(31),并取a=10 ,得
(2)传热计算
①发生器面积 由式(34),取 ,则
②冷凝器传热面积 由式(35),取 ,则
③吸收器传热面积 由式(36),取 ,则
④蒸发器传热面积 由式(37),取 ,则
⑤溶液热交换器传热面积 由式(38),取 ,则
❹ 吸收式(客房)小冰箱一般会出现怎么问题怎么去排查
吸收式冰箱制冷效果差
(一)原因分析
1、制冷系统中氨泄漏,造成氨液浓度不够,制冷效果差。
2、制冷设备与管道中发生堵塞,制冷剂无法循环流动,造成不制冷。
3、制冷管道发生位移时,影响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效果。
4、加热器中的热源中断时,制冷循环停止,不产生冷量;加热温度低,氨气发生量少,制冷效率亦差。
(二)排除方法
1、检查制冷系统中的泄漏部位后,进行焊补,再按吸收式冰箱使用说明书氨液浓度要求,添加适量的氨液。
2、检查设备和管道中的堵塞部位,进行检修排堵。
3、按冰箱使用说明书上的要求,将位移的管子校正。
4、检查热源中断原因,并恢复加热,使冰箱继续工作。
吸收式冰箱制冷管道堵塞
吸收式冰箱在充灌制冷剂数量正常的情况下,接通电源半小时后,发生器部位的保温套微热,而吸收器不热,箱体内蒸发器不冷;或者是吸收器微热,蒸发器上局部结霜,如果长时间工作仍然如此,即可断定管道中发生堵塞。
(一)原因分析
主要是管道中的污物造成的,常见的污物:一是管道焊接时产生的残留物,如焊渣、铁屑等;二是制冷系统中加入的防腐剂过量,产生沉淀物。
(二)排除方法
首先检查管道上的堵塞部位,通常用小锤沿冰箱外部制冷机各部分管路轻轻敲击数下,再将冰箱前后左右摆晃几次,即能排除局部轻微堵塞现象。较大的堵塞,需锯开管子排除。
吸收式冰箱氨的泄漏
(一)原因分析
吸收式冰箱中氨的泄漏,通常多发生在管道的焊接口上,氨气就从焊接口处慢慢跑出。
(二)排除方法
首先检查各个连接管的焊口,检查方法,用户可用化验室里使用的石蕊试纸贴附在可疑的焊口部位,如果试纸变成蓝色,说明焊口有氨气跑出,然后进行补焊,如果洞眼不大,可以停止冰箱加热和工作,用焊锡将洞眼补焊;如果洞眼较大,则要氧气焊进行补焊。
吸收式冰箱管路发生位移
(一)原因分析
吸收式冰箱是外界热源的作用下,由于液位差和密度差形成推动,使制冷剂(氨、氢、水)在系统中自然循环流动,达到制冷的目的,如果这种冰箱在运输途中受到碰撞,使管子碰瘪或是位移,或是有倾斜现象,制冷剂的循环流动减弱,甚至发生困难,则冰箱的制冷降温工作就不正常,严重时制冷工作停止。
(二)排除方法
吸收式冰箱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包装要稳妥牢固,摆放时要平整,搬运时要细心,如室内地坪稍有不平,制冷效果就差。国产吸收式冰箱底脚装有可调节螺钉,通过螺钉,通过螺钉的调节,使冰箱顶面找平,直至冰箱正常工作为止。
吸收式原理
吸收式系统这种吸收式冰箱采取先进的制冷技术。没有压缩机,没有氟立昂破坏大气层。全封闭系统设计不需要添加制冷剂,没有机械运动。被国际环境保护协会命名为绝对绿色产品。本产品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广泛的利用能量,如气体工作就被广泛运用。浓溶液离开水平舱通过液体加热转换器到泵管。通过加热使溶液温度上升,这时氨和水以水蒸汽的状态流动达到沸腾状态并且推动液体柱上升到泵管。此时的液体是弱氨溶液,溶液下降通过发电机流到液体加热转换器的外部,然后进入吸收圈的顶部。氨和水蒸气通过整流器降低温度引起所有水蒸气液化并且和弱溶液混合进入发电机,液体氨进入冷凝器转变成热的液体氨。液体氨进入线管蒸发使管子内部湿润,当氢气穿过管道表面就与液体氨结合。通过这个过程热量就被从蒸发器里抽出来也就是从冰箱里抽出来!氦和氨的混合液的重量比纯净的氦重,所以就通过气体加热转换器到达水平舱的顶部,从某个方向进入到吸收圈的底部。当混合液体向上流动到吸收器,它和弱溶液相接触,并从吸收器进入到发生器的顶部,当弱溶液通过吸收降下来吸收氦氨混合液中的氦。相对纯净的氦流到蒸发器。这样,浓溶液到达了水平舱的底部准备下一次运行!
什么叫做吸收式冰箱?
扩散吸收式冰箱是一种(电、燃气、煤油、各种余热等)热动力制冷系统。其使用三种操作液体来作为组件:氨—水—氢。它可以在无任何电子或机械能源下运作,完全静音、环保、系统终身不需维修、使用寿命达15年以上。特别适用于宾馆、别墅。
采用先进的扩散吸收式技术; 无压缩机,无氟利昂,绿色环保; 无任何机械传动,使用寿命长; 工作时无震动,无噪音; 方便运输,不怕倾斜、倒置; 全封闭设计,无须添加制冷剂; 系统工作年限至少十年; 外观精美、实用.其具有无氟、无噪音、无机械磨损、使用寿命长。
什么叫做半导体冰箱?
半导体冰箱是一种在制冷原理上与普通冰箱完全一样的产品,它以一块40毫米见方、4毫米厚的半导体芯片通过高效环形双层热管散热及传导技术和自动变压变流控制技术实现制冷,被喻为世界最小的“压缩机”。由于半导体制冷器属电子物理制冷,采用制冷工质和机械运动部件来起到制冷效果。
什么叫做压缩机?
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它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从而实现压缩→冷凝→膨胀→蒸发(吸热)的制冷循环。压缩机一般由壳体、电动机、缸体、活塞、控制设备(启动器和热保护器)及冷却系统组成。启动器基本上有两种,即重锤式和PTC式。其中后者较为先进。冷却方式有油冷和自然冷却两种。
优质吸收式冰箱的物料
1.冰箱内胆采用ABS新料,采用ABS新料让塑料更光泽、白净、长时间也不会发黄,更环保。
2.机芯是采用喷塑,这样做起到的效果是当机芯工作的时候没有异味。
3.蒸发管是采用优质的无缝钢管制成,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氨水泄露。使用寿命比普通钢管高出5倍。
吸收式冰箱与半导体冰箱的比较
类别
1.吸收式
2.半导体式
品类
吸收式:纯环保产品,无氟里昂、无污染
半导体式:属环保产品,无氟里昂,无污染
噪音
吸收式:工作状态无噪音、无振动
半导体式:工作状态无噪音,无振动
用途与制冷
吸收式: 冷藏箱类可冷藏冷冻,制取冰块,制冷量大,0-8℃
半导体式:冷藏箱类,以冷藏为主,不能制冰,制冷量小,6-10℃
耗能
吸收式:一天耗电0.7-1.2度
半导体式:一天耗电1.0-1.2度
原理
吸收式:制冷剂由液态在低分压下向扩散剂中迅速蒸发为气态,大量吸收热量实现制冷,蒸发器制冷由制冷系统决定,不受环境温度制约,比半体式制冷效高
半导体式:硅晶片在电场作用下,电子移动转运热量,散热板排热同时回传热量,使晶片的两面温差始终不超过30℃,制冷度受环境温度制约,并随其升降,制冷效率较低
质量与寿命
吸收式:德国进口管材,一体式纯封闭设计,每平方厘米可承受40公斤的压力,高效环保制冷剂在气态与液态间互相转换,无机械传动与磨损,因而使用寿命长,保用期 7年以上
半导体式:制冷系统电路复杂,构造中电子元件多,在高温中易损坏,一出故障,全机失灵;机板寿命期2-3年时故障较多,维修繁琐,维修费用多,其使用寿命取决于晶片散热系统,一旦散热系统故障,晶片过热烧毁
前景
吸收式:欧美发达国家普遍使用,国内属推广期,正形成共识、潮流
半导体式:属压缩机含氟冰箱向无氟产品过度的中间类型,设计上存在缺陷,目前难以解决。
❺ 冷水机组由哪几部分组成
冷水机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1、压缩机:
压缩机是整个制冷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也是制冷剂压缩的动力之源。它的作用是将输入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将制冷剂压缩。
2、冷凝器:
在制冷过程中冷凝器起着输出热能并使制冷剂得以冷凝的作用。从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过热蒸气进入冷凝器后,将其在工作过程吸收的全部热量,其中包括从蒸发器和制冷压缩机中以及在管道内所吸收的热量都传递给周围介质(水或空气)带走;制冷剂高压过热蒸气重新凝结成液体。(根据冷却介质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冷凝器可分为三类:水冷式冷凝器、风冷式冷凝器、蒸发式冷凝器。)
3、毛细管:
毛细管在冷水机制冷系统中既是流量的调节阀,又是制冷设备中的节流阀,主要安装在紫外激光冷水机的干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其主要作用是使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液体在流经毛细管时节流降压,变为低温低压制冷剂湿蒸气(大部分是液体,小部分是蒸汽)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内汽化吸热,而达到制冷降温的目的。
4、蒸发器:
蒸发器是依靠制冷剂液体的蒸发(实际上是沸腾)来吸收被冷却介质热量的换热设备。它在制冷系统中的功能是吸收热量(或称输出冷量)。为了保证蒸发过程能稳定持久的进行,必须不断的用制冷压缩机将蒸发的气体抽走,以保持一定的蒸发压力。
❻ 制冷机的工作原理详细介绍
一、制冷机的工作原理
在制冷机的循环系统中,压缩机从蒸发器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经压缩机绝热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再压入冷凝器中定压冷却,并向冷却介质放出热量,然后冷却为过冷液态制冷剂。
液态制冷剂经膨胀阀绝热节流成为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吸收空调循环水(空气)中的热量,从而冷却空调循环水达到制冷的目的,流出低压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如此循环工作。
二、制冷机的结构
制冷机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装置组成。压缩机用于把制冷剂蒸气从低压状态压缩至高压状态;冷凝器使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 过热蒸气冷却,并凝结为制冷剂液体,在冷凝器内制冷剂的热量排放给冷却介质。
(6)吸收式制冷设备安装在哪里扩展阅读
制冷机的注意事项:
1、冷库压缩机离蒸发器越近越好,主要易维修,散热较好,如安装室外要注意防雨,主机位四角需要安放防震垫片,水平安装牢固,注意安全不易被人碰着。
2、散热器安装散热器安装位置离主机越近越好,最好在主机偏上位,散热器安装位具备最佳散热环境。
3、电线排放所有电线除用空调扎带扎好外,需用波纹软管或走线槽穿管保护。
4、制冷系统连接因主机冷凝器、蒸发器在厂里都经过打压密封,因此开封时,都应有压力,可查是否有漏。
❼ 制冷机组感温包安装位置在哪,排气口还是进气口
亲~~你好
1、感温包是安装在回气管路,不能靠近低压吸气阀,距离一米以上
2、要求靠近蒸发器的吸气管路上,水平位置偏下一些
3、要求做绝热措施,避免外来的冷、热干扰
常州东立冷冻
❽ 求建筑设备安装行业施工规范、标准、注意事项、重难点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阐明了制订本规范的目的。本规范是对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要求的统一技术规定,以保证该设备的安装质量和安全运行,同时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促进安装技术的不断发展。
第1.0.2条本规范的适用范围为国家定型的制冷设备和空气分离设备的安装。由于制冷设备和空气分离设备的安装具有与其他机械设备安装不同的特性,本规范中的安装是从设备开箱起,至试运转合格工程验收为止,其试运转中,以空气(水)为介质与其他介质,常温与高、低温,单机空负荷、负荷与成套负荷等均很难绝对分开或单独进行。故对制冷设备,安装单位一般负责到系统充灌制冷剂,并配合建设单位进行系统负荷试运转,考核系统在最小热负荷情况下降至设计温度为止,而不考核其他属于设备性能或工艺设计上的技术指标。对空分设备,安装单位负责进行系统裸冷试验合格,而成套系统试运转则配合建设单位进行,配合至系统工况稳定后,连续测量各项参数持续4h为止。至于单机的空负荷、空气或水为介质的常温下试运转,在安装中应由安装单位负责进行,建设单位参加;而在高温或低温下其他介质进行试运转时由建设单位进行,安装单位参加。无论单机还是成套设备的试运转,发现确实是安装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均由安装单位负责处理;即使在办理了交工验收手续发现属于安装造成的问题,也应由安装单位负责处理。在试运转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动力、设备、油料、材料(介质)等,均由建设单位提供。上述情况是多年来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行各业体制与管理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为此关于试运转也可由安装单位与建设单位在合同上协商决定。
第1.0.3条按设计进行施工是安装现场施工的基本要求。制冷和空分设备安装管路系统复杂、工艺流程严格,故以此条强调其重要性。
第1.0.4条在制冷设备、空分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中所涉及到的施工共性技术要求,如施工准备、设备放线就位及调平,地脚螺栓、垫铁及灌浆和装配等内容,在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中已有详细规定,本规范不再重复规定。
在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中涉及到其他工程和辅助设备、装置、部件等的安装时,因均有相应的国家现行标准如:《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故本规范不再重复规定。
第二章制冷设备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本规范的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所包括的内容为:以活塞式、螺杆式、离心式制冷压缩机为主机的压缩式制冷设备,溴化钾吸收式制冷机组和组合冷库。不包括蒸汽喷射式、氨--水吸收式制冷设备,对于制冷剂,活塞式设备主要使用R717、R22、R502、R12,螺杆式设备主要使用R717、R22。R12,离心式设备主要使用R717、R12、Rll;使用其他制冷剂的制冷设备安装可参照本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第2.1.2条制冷机组或压缩机组在超过防锈保证期或有明显缺陷需进行拆洗时,其拆洗的程度应按检查的情况来确定;拆卸的顺序、清洗的方法在设备技术文件中都有要求,应按其要求进行。
第2.1.3条在本规范中,制冷机组系指出厂时具备完整的制冷系统,其主机、附机等设备基本上都在同一公共底座上的制冷装置,产品主要有大中型空调器、冷水机组、盐水机组等。本条是制冷机组安装工序上的一般要求,具体规定见本规范其他章节。
第2.1.4条制冷剂氨对铜和铜合金都具有腐蚀作用,只有磷青铜除外,为了防止安装中因材料混淆而造成事故隐患,所以在条文中没有具体指明。其他制冷剂对铜和铜合金无腐蚀作用,安装时可以应用。以铝作为密封材料使用时,要求用较高纯度的铝,这里是指含镁量及其他杂质较低,使用时不易断裂且不致于影响密封性能的铝。
第2.1.5条制冷设备安装时所采用的阀门和仪表必须符合相应介质的要求,即必须采用与制冷剂不发生腐蚀作用的专用阀门和仪表。因此在设备安装时,应进行检查核实以避免造成事故隐患。条文中所列的密封材料,为多年的实践证明其性能可靠,目前较普遍地被采用,其中耐油橡胶石棉板主要用在润滑油管路和制冷剂管路上,一般管道可采用其他橡胶石棉板。
第2.1.6条氟弧焊封底、电弧焊盖面的焊接工艺,可有效地提高焊缝质量。国家有关标准规定,输送制冷剂管道的焊缝是应进行射线探伤检查的。此外制冷剂的渗透性比较强而制冷系统的气密性要求又很高,采用该焊接工艺,则可以提高焊缝探伤的合格率,并有效地保证焊缝的气密性,且焊后管道内部无焊渣。
氧化皮存在,比较清洁。经许多单位的应用证明其效果很好,故在条文中予以推荐。这里的氮弧焊是指钨极或其他金属极氛弧焊。第2.1.7条由于氟利昂气体对地球大气臭氧层有危害作用,国内制造厂以后也将逐渐减少氟利昂制冷产品的生产量。在施工中,为防止污染环境,应尽量不向大气排放氟利昂气体,上述虽然是一般常识,但为引起人们的注意,特作为规定列入条文。
第二节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和压缩机组
第2.2.1条本规范中,单台压缩机是指无公共底座,出厂时未与电动机连在一起的压缩机;压缩机组是指压缩机、电动机及其他一些附件在同一底座上,出厂时未构成完整制冷系统的机组,也包括压缩冷凝机组。本条对解体出厂的压缩机的规定,是指压缩机本体的组装应按相应规范的规定执行,其试运转的内容仍应按本节的有关内容执行。
第2.2.2条安装水平是设备安装最基本的要求。为防止漏检现象,故单独制定本条规定。
第2.2.3条在连接压缩机与电动机时,需要调整联轴器或皮带轮来找正电动机,一般设备技术文件中均有规定,无规定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2.2.4条压缩机的空负荷试运转、空气负荷试运转、抽真空试验为压缩机负荷试运转前应进行的重要试运转内容。通过这些试运转能尽早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为压缩机投入负荷试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小型开启式压缩机,出厂前应经过上述试运转检验的,安装时应检查核实有无上述试运转的记录;对无上述试运转记录的压缩机,为保证试运转质量,则应按本条规定进行试运转。大型的或解体出厂的压缩机,上述试运转出厂前均未进行,故应按本条要求进行各项试运转。用于氟系统的半封闭压缩机,因出厂试验要求及内部残留水份要求都很高,现场安装时一般不进行上述运转检验。压缩机的抽真空试验,是指压缩机本机的抽真空试验。
第2.2.5条明确其试运转前应具备的条件和必要的检查事项,为试运转做好准备,防止发生质量和人身事故。
第2.2.6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中型活塞式单级制冷压缩机技术条件》、《中型活塞式单级制冷压缩机试验方法》和国家现行标准《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试验方法》的有关规定将必要的空负荷试运转的技术要求和检查项目作了明确规定,目的是检查设备进行空负荷试运转时,运转状况及各部位情况是否正常,同时使运动部位产生跑合作用,为带负荷试运转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2.2.7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中型活塞式单级制冷压缩机试验方法》的有关规定修订了压缩机的空气负荷试运转的要求。压缩机各部位的温升为同一时间相对于环境温度而言;对主轴承、外侧面、轴封外侧面温度一般可用点温计来测量。
第2.2.8条抽真空试验为试运转应进行的工序。其中,曲轴箱压力、油压等数值均参照现行国家标准《中型活塞式单级制冷压缩机试验方法》中的有关规定。第2.2.9条本条为压缩机负荷试运转的规定,参照了现行国家标准《中型活塞式单级制冷压缩机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其中氟利昂压缩机启动前应加热曲轴箱中的润滑油,其目的是使溶解在润滑油中的氟利昂分离,提高润滑和制冷效率,加热温度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开启式压缩机运转时,轴封处应有一定的渗油量,但应不大于规定值为好。
第三节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
第2.3.1条本条明确了本节的适用范围。对螺杆式制冷机中的主机试运转也应按本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2.3.2条本条是对压缩机组安装水平的规定,并指明了测量位置。
第2.3,3条明确其试运转前应具备的条件和必要的检查事项,为试运转做好准备。其中由于螺杆式压缩机不允许反转,在检查电动机的转向时,强调脱开联轴器,使压缩机与电动机分开后,单独检查电动机转向。
第2.3.4条本条为压缩机组负荷试运转的要求。参照了国家现行标准《喷油螺杆式单级制冷压缩机技术条件)和《螺杆式冷水机组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其中由于制冷剂R12、R22当温度较低时,会大量地溶解在冷冻机油中,这样启动运转时会影响润滑效果及降低制冷效率,因此机组启动前,特别是在冬季,应对润滑油进行加热。参照制造厂及安装单位的试车经验,加热温度一般应以45~50℃为佳,使制冷剂R12、R22从润滑油中分离。
第四节离心式制冷机组
第2.4.1条本条是对本节适用范围的规定。解体出厂的压缩机这里是指压缩机本体的组装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范执行,其试运转应参照本规范的有关内容执行。
第2.4.3条本条为离心式制冷机组试运转前应具备的条件和必要的检查项目。对润滑系统的冲洗,各个制造厂冲洗的要求及方法都不太相同,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润滑系统加入冷冻机油后,开动油泵进行循环冲洗,直至冲洗洁净为止,冲洗时间没有要求;另一种是润滑系统加入冷冻机油后,加热油温至35~45℃,并开动油泵进行循环冲洗,冲洗时间不少于24h,直至冲洗洁净。冲洗前均应拆除轴承供油管或采用其他方法防止脏物冲入轴承内,冲洗后均应更换新油。冲洗方法和要求大多是按制造厂的具体规定。
第2.4.4条本条为离心式制冷机组空气负荷试运转的规定。五款中电机为通氟冷却的机组,在进行空气负荷试运转时,由于机组未充氟,电机无冷却源,其运转时间应加以限制,故规范作了相应的规定;六款中,导叶开度大于40%的试运转时间应尽量缩短的规定,是为了防止机组运转以空气为介质而承受负荷过大,发生过热现象。
第2.4.5条本条为机组负荷试运转的规定,参照了国家现行标准(离心式冷水机组技术条件)等有关规定。五款中快速通过喘振区,是指压缩机启动后,为了防止产生喘振现象,应将导叶迅速开大到15%~30%的开度(以主电机电流不超过额定值为限),然后再逐步开大导叶开度,加大负荷使机组投入正常运转。
第五节附属设备及管道
第2.5.1条本节的适用范围只包括压缩式制冷系统中的附属设备及管道,且这些设备及管道是在现场进行安装的,而不是指不需在现场安装的、出厂时已连接装配好的制冷机组上附属设备及管道。
第2.5.2条本条指附属设备就位前应进行的检查内容。在检查中,如发现与设计不符之处,应与建设单位或设计部门联系解决,施工单位不应自己擅自处理。
第2.5.3条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修订的。附属设备出厂前一般均进行过气密性试验,出厂后经运输、保管到现场安装时再进行气密性试验,其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和解决设备由于运输、保管不善而造成的或出厂时就存在的问题,保证设备安装时的质量,避免设备在安装完毕后进行系统气密性试验时,因设备问题而造成检漏困难和返工。附属设备进行单体气密性试验时,高压系统中的设备应按高压系统的试验压力进行,低压系统中的设备应按低压系统的试验压力进行。表2.5.3中气密性试验压力参照了现行国家标准《中型活塞式单级制冷压缩机技术条件》、《制冷设备通用技术规范)和国家现行标准(离心式冷水机组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其中高压系统的试验压力是按制冷剂最高冷凝压力,低压系统的试验压力是按最高环境温度时制冷剂的饱和蒸汽压力制订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目前制冷产品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按老标准设计生产的,试验压力照行业过去做法一般都选的较低,标准也不尽统一,所以本规范对气密性压力数值的规定,一般应先以设计和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为准。无规定时,应以本规范的规定值为准,在以后的第2.5.11条、第2.6.4条中也是这样规定的。附属设备的单体吹扫,目的是为了清除设备在运输、保管过程中造成的内部污染物、水份等。
第2.5.4条本条是对制冷剂泵安装中常见问题的规定,对安装所要求的其他内容应按相应的规范要求执行。
第2.5.5条本条是对制冷管道安装前管道内部除锈等内容的规定。除锈的方法较多,例如:喷砂法、酸洗法、机械除锈法等,应按不同的要求选用,规范中不作具体规定。
第2.5.6条本条对制冷管道安装中需注意的问题作了规定,属于常见问题。
第2.5.7条本条对液体管和气体管的安装要求,目的是为了避免因管道配置不当而在管内造成气囊或液囊。
第2.5.8条对吸、排气管道敷设时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减少吸、排气管道间的热影响。
第2.5.9条设备之间管道的连接坡向对制冷系统安装后能否顺利进行试运转十分重要。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的。对其坡度值,工程设计中一般均应有规定,无规定时,应以本规范的规定为准。
第2.5.11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有关规定修订的。阀门进行单体气密性试验时,阀体外部的密封处应无泄漏,阀门内部阀盘与阀座的密封面只允许有微量泄漏。
第2.5.12条对阀门安装中常见的问题作了规定,其中附件系指阀门附件。
第六节压缩式制冷系统试运转
第2.6.1条明确了现场组装的制冷系统投入试运转前应进行的工作内容。其中第四款,氨系统一般属较大的制冷系统,气密性试验、抽真空试验后,充灌制冷剂前,要进行系统保温工作,为了检查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在气密性试验中未发现的微量泄漏,消除隐患,对现场组装的氨系统还应单独进行充少量氨检漏,合格后方可进行系统保温工作,以保证工程质量。在系统的保温工作完成后充灌制冷剂时,一般也要进行检漏,这两次检漏在做法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在两个不同的工序上各有不同的目的。前者是为了查寻系统中存在的微量泄漏,为下一道工序绝热保温工作提供良好的质量保障;后者主要是为了消除保温期间可能造成的某些连接部位松动发生的泄漏。
第2.6.2条目前国内制造厂生产的一些大型制冷机组(如冷水机组等)出厂时是未充制冷剂的,而只进行充氮密封,机组运到现场至系统试运转前才充灌制冷剂。
第2.6.3条制冷设备及管道在现场组装后,对制冷系统进行的吹扫排污,目的是将组装过程中混入系统中的焊渣、氧化皮、水份等吹扫排除,保持系统洁净,使以后的试运转能顺利进行。
第2.6.4条气密性试验为制冷设备安装中的一项重要施工工序。
一、高、低压系统区分有困难时,有以下两种情况:
1.高、低压系统无法分开的某些制冷机组,如离心式制冷机组;
2.高、低压系统虽然能分开,但由于高、低压系统之间的分隔阀门较少或存在微量内泄,保压时高压系统的压力降超出规定值,而又查不出外泄现象。
根据上述情况,规定保压可统一在低压系统试验压力下进行。
二、气密性试验的结果是以试验前后的压力降作为评定的依据。
压力降计算公式的意义是扣除温度变化影响后的实际泄漏压力降,即将试验结束时的实际压力值,换算成试验开始时的温度下的压力,与试验开始时的压力之差即为其压力降。压力降应不大于试验压力的1%是参照有关技术资料和施工的经验提出的。
第2.6.5条系统抽真空的目的,一是为了进一步检查系统的严密性,二是为充灌制冷剂做准备,并消除系统中的水分。许多单位对系统抽真空后的剩余压力,氟里昂系统应小于40mmHg,而氨系统应小于60mmHg,有的设备技术文件也有放宽至110mmHg的。抽真空保持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最短一般也超过24h所以条文中不作具体规定,而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
第2.6.6条、第2.6.7条此两条为氨系统克氨检漏及充灌制冷剂的具体要求。是在原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施工经验修订的,以便指导正确地进行充氨检漏和充灌制冷剂,防止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
第2.6.8条在原规范的基础上将制冷系统负荷试运转应具备的条件和检查项目作了明确规定,为负荷试运转能顺利地进行做好准备。
第2.6.9条本条基本接负荷试运转的先后程序排列,对有关的技术要求和检查项目作了明确规定,其中第四款为制冷设备安装工程负荷试运转到什么程度的规定,即能够在最小外加负荷下,使温度降至设计或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温度为止。因为其他试验如满负荷降温,制冷机的产冷量、降低速度等为制造和设计性能,不属本规范的范围。对有多台压缩机组组成的制冷系统,试运转降温过程中,每台机组均应经过试运转。
第2.6.10条试运转结束后应处理的事项,为下次制冷设备运转或投人使用做好准备。
第七节溴化镁吸收式制冷机组
第2.7.1条本节适用于热源为蒸汽或热水的溪化理吸收式制冷机组,采用其他热源的机组可参照本节内容执行。
第2.7.2条对机组安装水平的要求是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修订的。
第2.7.3条本条是对机组中真空泵的安装要求。三款是检查真空泵的性能,以满足机组的需要,保证其正常运转。
第2.7.4条本条是指出厂分为几大件的大型机组,安装时需连接其内部管道的要求。
第2.7.5条系统的气密性试验为必要的检漏工序。充氮气或干燥压缩空气检漏时,其试验压力0.ZMPa(表压)指试验压力的上限,实际应用中一般取0.15~0.2MPa(表压)。本条参照了国家现行标准(吸收式冷水机组试验方法》的有关规定。
第2.7.6条系统抽真空试验也是必要的检漏工序。参照了国家现行标准《吸收式冷水机组试验方法》的有关规定。
第2.7.7条本条是对机组内部冲洗的要求。冲洗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机组加水后,开动机组中的水泵进行循环冲洗;二是在前一种冲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机组加热的热源对循环水加热进行循环冲洗,施工中可按要求和条件而定。
第2.7.9条在原规范基础上又参照了国家现行标准《吸收式冷水机组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对系统加液的具体要求作了修订。
第2.7.10条在原规范基础上结合多年施工经验和参照有关设备的技术要求进行了修订。其中混有溴化理以后的冷剂水比重不应超过1.04是参照有关设备技术要求修订的。
第八节组合冷库
第2.8.1条组合冷库是80年代以来新发展的一种产品,为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增加了本节内容,比原规范扩大了适用范围。
第2.8.3条本条规定了库板检查的内容,其中库板板芯泡沫塑料物理机械性能的检查,不是要求安装单位去检验这些性能指标,而是按供货部门或建设单提供实物的实际性能指标进行核对复查,防止返工现象发生。表2.8.3系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组合库用隔热夹芯板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
第2.8.4条本条对组合冷库的库体安装的基本要求作了规定。
第2.8.5条~第2.8.7条根据国家现行标准《组合冷库性能试验方法》的有关规定制订了气调冷库安装的技术要求,气调冷库是组合冷库中的一种库体。
第2.8.8条本条是根据国家现行标准《组合冷库性能试验方法》的有关规定制订的。其中第四款是对新设计的组合冷库需要在现场安装后进行空库降温考核的规定,定型成批制造的组合冷库不进行此项考核。
第三章空气分离设备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本条规定本章的适用范围包括大、中、小型空气分离设备的安装,但不包括有特殊技术要求的空气分离设备,如军用、船用、移动式和生产液态产品的空气分离设备。
第3.1.2条本条参照施工经验制订。由于成套空分设备特别是大、中型所涉及的设备,材料、阀件以及控制仪表等规格品种很多,故必须按发送清册和装箱清单仔细清点、检查和验收。本条规定为常规的施工程序,作到事先检查发现问题,防止中断施工和影响质量。
第3.1.3条本条规定强调抗冻基础不论哪个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都必须有检验和试验的合格资料,设备安装前应经检查并办理手续移交给安装施工单位。
第3.1.4条目前国内空气分离设备中的石头蓄冷器已被其他型式换热器和分子筛所代替,故石头填料不作规定;如遇有石头填料时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3.1.5条充氮气密封部分高、低压腔应保持的压力参照国家现行标准《铝制空气分离设备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
第3.1.6条脱脂方法和脱脂剂在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第五章及附录中有明确规定;零件表面油脂残留量的测定方法与评定标准在国家现行标准《大中型空气分离设备技术条件)附录C中也有明确规定,本规范不再另行规定。本条规定了有关空分设备的脱脂要求,有利于安全运行,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事故。
第3.1.7条参照了国家现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有关受压设备就位前强度试验的问题,考虑到大中型空气分离设备系铝制结构、板翅式换热器小型空气分离设备系钢结构和管式换热器,具有的受压设备为非独立的承压部件,如吸附器等;这些受压设备在制造厂均进行过强度试验,经严格检验合格并随设备带来具有质量合格证的产品。受压设备在质量上有了保证、且完好无损的情况下,多次反复进行强度试验没有多大好处,故本条规定制造厂已作过强度试验并有合格证的可不作强度试验,但必须作气密性试验。有关存放时间问题,由于防锈方法、保管条件、存放场地等多种原因难以明确规定,故本条不作存放时间的规定,可视其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进行强度试验。
第3.1.9条本条根据国家现行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制订。本条规定因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各厂略有不同,故强调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3.1.11条本条是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大中型空气分离设备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制定的。本条规定的吹扫所用介质的要求,目的是防止已脱脂的设备再次受到油污染。
第3.1.12条参照国家现行有关焊接规范、规程,为了在执行中不至于发生矛盾,强调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目前焊丝和焊条标准已颁布实施,故本条不再作重复规定。
第3.1.13条空分设备中的压缩机、风机、泵的安装要求与现行国家标准《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有关规定相同,本规范不再重复规定有关内容。其中关于以空气或水为介质常温下的负荷试运转应由安装单位负责进行,建设单位参加,以其他介质负荷试运转的则应由建设单位负责,安装单位参加并解决属于安装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如单机负荷试运转技术上不允许以空气或水为介质进行常温下试运转时,则单机负荷试运转与成套空分设备试运转合并进行。
第二节分馏塔组装
第3.2.1条本条适用于整体出厂的分馏塔的安装。
第3.2.2条本条适用于解体出厂的分馏塔的安装。
第3.2.4条本条规定的目的是要求采取正确的吊装方法,防止损伤设备和管道。
❾ 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有哪些影响因素
我们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空调系统,吸收式制冷属于空调制冷中的一种;对于吸收式制冷我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相关性质以及其基本原理有哪些吧。
吸收式制冷:
吸收式制冷机是蒸发式制冷的一种形式。吸收式制冷及时通过消耗热能来实现的。它是一种以热能为动力的制冷机。这就类似于我们拿着冰块是手会感觉到发凉是一样的原理。
1,溴化锂水溶液的性质
吸收式制冷集中通常是由两种不同沸点的溶液组成二元溶液,其中低沸点组分为制冷剂,高沸点族分为吸收剂,制冷剂和吸收剂统称为工质对。
对制冷剂的相关要求:应压力始中,即冷凝压力不要太高,蒸发压力最好不低于大气压力,具有较大的蒸发潜热,不燃烧、不爆炸、无毒或毒性较小,对设备不腐蚀和廉价。
对吸收剂的要求:在相同压力下,吸收剂的沸点要比制冷剂高,而且沸点差越高越好,使发生器出来高纯度的制冷剂蒸汽,这样可以提高制冷机的热力系数。具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可减少吸收剂的循环量,减少发生剂所需热量、吸收起的放热量和泵的耗功。有较大的热导率、较小的密度和粘度,较小的比热容及较好的化学稳定性、无毒、不燃烧、不爆炸、对金属无腐蚀,价格便宜,此外吸收剂和制冷剂必须是非共沸溶液。
目前可用工质对很多,而广泛应用的只有NH3-H2O和LiBr-H2O,前者用于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系统,在我国使用较少,后者广泛的用于空调系统。
(1)水的特性
水具有无毒、不燃烧、不爆炸,比容大、汽化潜热大(比R22大16倍)和价格低等特点。水在常压下沸点为100 摄氏度,要使水在5摄氏度以下蒸发,溴化锂制冷机必须在负压下工作,此外水在0摄氏度时结冰,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因此作为冷剂水使用,只能用于空调。
(2)溴化锂的特性
①溴化锂分别属于卤素和碱类,所以溴化锂的性质与食盐相似,属于盐类,有咸味,五色粒装晶体,熔点为549摄氏度。
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265摄氏度,因此在常温和一般高温下是不挥发的。
③极易溶于水。
④性能稳定,在大气中不易变质和分解。
(3)溴化锂水溶液的特性。
①无色液体,有咸苦味、无毒、无臭、加入铬酸锂后呈淡黄色。
②溴化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所谓溶解度,是指饱和溶液中所含溴化锂无水化合物的质量成分。溴化锂质量分数不宜超过百分之六十六,否则在运行中当溶液温度降低时将有结晶析出,破坏循坏的正常运行。
③溴化锂溶液的水蒸气分压力很小,他比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要小得多,所以有强烈的吸湿能力,而且溴化锂水溶液具有吸收温度比他低得多的水蒸气能力。这正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之一。
④密度比水大,随溶液的质量分数和温度变化。
⑤比热容较小。当温度为150摄氏度、质量分数为55%时,其比热容为2KJ/(KG.K),因此在发生过程中对溶液的加热量较小。又由于水的蒸发潜热较大,将使溴化锂制冷机具有较高的热力系数。
⑥粘度大、表面张力大。
⑦对碳钢和紫铜等金属有腐蚀作用,当有空气存在时腐蚀更严重。腐蚀产生的不凝性气体对其运行有大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溴化锂溶液中加入0.1%~0.3%的铬酸锂,并加入氢氧化锂将溶液pH值调至9~10.5范围内,均有良好缓腐效果。同时,在运行和维护保养中要防止空气渗入系统中。
❿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空调技术实用手册 全内容 知道的请告诉我 谢谢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空调技术实用手册 您想读这本书吗?
作者: 戴永庆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 丛书名:
出版日期: 上架日期:2006-1-20 17:45:00
ISBN:7111072286 页数: 版次:1-3
开本:16 装帧:
目录 前言 物理量符号名称及单位 概论 第1篇基础知识 第1章基础理论 1.1理论知识 1.1.1工质的状态参数 1.1.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1.3热力学第一定律 1.1.4传热学基本公式 1.1.5流体力学基本公式 1.1.6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燃料 1.2溴化锂溶液的性质 1.2.1溴化锂溶液的物理性质 1.2.2溴化锂溶液的腐蚀性和缓蚀剂 1.2.3溴化锂溶液的热力图表 1.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 1.3.1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 1.3.2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在h-ξ图上的表示 1.3.3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 1.3.4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原理 1.4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平衡计算和性能指标 1.4.1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平衡计算 1.4.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性能指标 第2章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型式与结构 2.1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分类 2.1.1按用途分类 2.1.2按驱动热源分类 2.1.3按驱动热源的利用方式分类 2.2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2.2.1蒸汽型冷水机组主要部件和结构型式 2.2.2双效蒸汽型冷水机组的溶液循环流程 2.2.3蒸汽型冷水机组主要部件的结构 2.3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2.3.1制冷采暖专用机 2.3.2同时制冷和采暖机 2.3.3组合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2.4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2.4.1单效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2.4.2二段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2.4.3二级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2.5热泵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2.5.1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2.5.2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2.6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自动抽气装置 2.6.1自动抽气装置的作用与原理 2.6.2几种常用的自动抽气装置的型式 第3章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配套设备 3.1屏蔽泵 3.1.1屏蔽泵的选用要求 3.1.2屏蔽泵的结构 3.1.3屏蔽泵的工作原理 3.1.4SS型屏蔽泵的主要技术参数 3.1.5PN2型屏蔽泵 3.1.6L型屏蔽泵的主要技术参数 3.2真空泵 3.2.1真空泵的选用要求 3.2.2真空泵的结构 3.2.3真空泵的工作原理 3.2.4真空泵的主要技术参数 3.3真空阀 3.3.1真空阀的选用要求 3.3.2真空隔膜阀 3.3.3真空管道阀 3.3.4真空球阀 3.3.5真空角阀 3.3.6真空电磁阀 3.4真空测量仪表 3.4.1U形管绝对压力计 3.4.2U形管水银差压计 3.4.3旋转式麦氏真空计 3.4.4薄膜式真空压力计 3.5燃烧器 3.5.1燃烧器的选用要求 3.5.2燃油燃烧器 3.5.3燃气燃烧器 第4章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性能 4.1外界条件变化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4.1.1冷水出口温度的影响 4.1.2冷却水进口温度的影响 4.1.3冷却水量的影响 4.1.4冷水量的影响 4.1.5热源温度的影响 4.2其他影响性能的因素 4.2.1污垢系数的影响 4.2.2不凝性气体的影响 4.2.3溶液循环量的影响 4.2.4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4.2.5冷剂水污染的影响 4.3部分负荷时的性能 4.3.1部分负荷时制冷量与燃料耗量的关系 4.3.2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 4.3.3部分负荷时供热量与燃料耗量的关系 4.4性能变化汇总 第5章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自动控制 5.1安全保护系统 5.1.1安装位置及设定范围 5.1.2主要安全保护元件 5.2能量调节系统 5.2.1制冷(热)量调节 5.2.2溶液循环量调节 5.2.3能量调节的主要元件 5.3程序运行系统 5.3.1起动流程图 5.3.2停机流程图 5.4微机控制系统 5.4.1微机控制系统的功能 5.4.2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5.4.3触摸控制屏 第2篇运行维护 第6章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安装、调试与运行管理 6.1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安装 6.1.1机组整体就位与安装 6.1.2机组分体就位与安装 6.2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调试与运行 6.2.1调试前的准备 6.2.2机组调试 6.2.3机组运行 6.3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运行管理 6.3.1抽气系统管理 6.3.2气密性管理 6.3.3冷剂水管理 6.3.4溴化锂溶液管理 6.3.5冷/热水和冷却水管理 6.3.6冷却水低温时的运行管理 6.3.7部分负荷的运行管理 6.3.8冷热切换运转管理 6.3.9特殊情况下的运行管理 6.3.10燃烧管理 6.3.11自控元件与电气设备的管理 第7章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维护保养故障排除与检修 7.1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维护保养 7.1.1保养要求 7.1.2短期停机保养 7.1.3长期停机保养 7.1.4定期检查与更换 7.2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常见故障及处理 7.2.1结晶 7.2.2结冰 7.2.3冷剂水污染 7.2.4抽气能力低下 7.2.5突然停机 7.2.6性能低下及对策 7.2.7安全装置动作时的处理 7.2.8燃烧器故障处理 7.2.9故障处理汇总表 7.3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检修 7.3.1真空阀门的检修 7.3.2视镜的检修 7.3.3屏蔽泵的检修 7.3.4真空泵的检修 7.3.5燃烧器的检修 7.3.6自控元件与电气设备的检修 7.3.7抽气系统的检修 7.3.8传热管的检查、清洗与更换 7.3.9机组的清洗 7.4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附属设备的管理及保养 7.4.1冷却塔 7.4.2水泵 7.4.3空调器 7.5事故分析示例 7.5.1机组安装不水平 7.5.2冷剂水污染 7.5.3熔晶管焊接泄漏 7.5.4传热管泄漏 7.5.5蒸汽盖隔板垫片损坏 7.5.6点火失败 7.5.7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检修 第3篇工程应用 第8章空调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8.1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工程应用特点 8.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配置 8.3空调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辅助系统 8.3.1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热水系统 8.3.2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蒸汽系统 8.3.3直燃型机组的燃料贮存与供应系统 8.3.4直燃型机组的排烟系统 8.3.5空调用冷、热水系统 8.3.6空调用冷却水系统 8.4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附属设备的选用 8.4.1冷却塔 8.4.2水泵 8.4.3换热器 8.4.4水处理设备 8.4.5贮液罐 8.4.6贮油罐 8.4.7油泵 第9章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机房设计 9.1机房位置及技术要求 9.1.1机房的位置选择与组成 9.1.2机房设计的技术要求 9.1.3直燃型机组机房的防火、防爆、防静电要求 9.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机房设备布置 9.2.1设备布置原则 9.2.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布置要求 9.2.3冷却水系统的设备布置 9.2.4冷、热水系统的设备布置 9.2.5燃油系统的设备布置 9.2.6燃气系统燃气报警器的布置 9.2.7其他附属设备布置 9.3机房职业安全卫生设计 9.3.1机房的防火、防爆、防静电设计 9.3.2职业卫生和安全防护 9.3.3消声、隔振和隔声 第10章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系统管道设计 10.1管道设计基础知识 10.1.1管道分类 10.1.2管道压力等级及管径系列 10.1.3管道设计的任务和条件 10.2管径和管道压力降计算 10.2.1管径和管道压力降计算的一般要求 10.2.2管径选择 10.2.3管道压力降计算 10.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输送介质及材料选用 10.3.1输送介质种类、性质及压力、温度范围 10.3.2管道选用 10.4机房内管路安装设计 10.4.1安装方式和要求 10.4.2机房主要设备的配管 10.4.3过热蒸汽的减温减压设施 10.4.4蒸汽调节阀组 10.4.5蒸汽和凝水管的布置 10.4.6疏水器 10.4.7安全阀 10.4.8除污及排气设施 10.4.9燃油、燃气管路安装 10.4.10管道系统阀门选用与安装 第11章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11.1图例 11.2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空调工程应用实例 11.2.1青岛黄金广场 11.3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空调工程应用实例 11.3.1铁路上海站主站屋 11.3.2银河宾馆 11.3.3银桥大厦 11.3.4中北大酒店 11.4燃油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空调工程应用实例 11.4.1证券大厦 11.4.2中国新纪元物质流通中心 11.4.3北京民航京瑞大厦 11.5燃气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空调工程应用实例 11.5.1上海煤气公司美华大楼 11.5.2南新雅饮食城 11.5.3上海图书馆新馆 11.5.4上海市闸北区政府综合信息中心 11.5.5上海通用汽车公司 11.5.6上海复兴文娱中心 第4篇产品特性 第12章国内外澳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主要生产厂商产品介绍 12.1上海一冷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12.2江苏双良特灵溴化锂制冷机有限公司 12.3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 12.4远大空调有限公司 12.5约克国际(北亚)有限公司 12.6上海田熊冷热设备有限公司 12.7上海浦东溴化锂制冷机厂 12.8上海申马集团空调机有限公司 12.9开封通用机械厂 12.10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12.11青岛LG-同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12.12浙江联丰集团公司 12.13杭州溴化锂制冷机厂 12.14广东莱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12.15上海华源前进制冷空调公司 12.16常州溴化锂制冷机厂 12.17山东水龙王集团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12.18永升集团泰兴溴化锂制冷机厂 12.19湖南宏大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12.20山东早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5篇参考资料 第13章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标准 13.1概述 13.2型号编制方法规定 13.2.1JB/T7247《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规定 13.2.2JB/T8055《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规定 13.3加热源规定 13.4性能指标和工况规定 13.4.1性能指标和名义工况规定 13.4.2机组工作范围 13.4.3部分负荷性能规定 13.4.4污垢系数对性能的影响 13.4.5机组的噪声 13.5机组的强度和气密性 13.6燃烧设备的性能 13.7机组的安全保护规定 13.8质量和安全检验 13.9强度和气密性试验 13.10控制调节和安全保护元件试验 13.10.1元件动作试验 13.10.2绝缘电阻和耐电压试验 13.11噪声测定 13.12阻力测定 13.13燃烧设备试验 13.13.1额定燃烧量试验 13.13.2点火试验 13.13.3燃烧设备安全装置动作试验 13.14烟气黑度测定 13.15制冷量和供热量测量 13.15.1制冷量和供热量的测量方法 13.15.2蒸汽流量的测量 13.15.3本体散热损失系数的计算方法 13.15.4测量仪表 13.15.5试验报告 第14章相关法规、规范、标准 14.1溴化锂吸收式机组设计、安装、施工及验收规范 14.1.1设计规定 14.1.2安装、施工和验收规定 14.2燃料 14.2.1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 14.2.2上海市燃气管理条例 14.2.3GB50028—199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14.2.4GBJ74—1984《石油库设计规范》 14.2.5GB50156—1992《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规范》 14.2.6GB50041—1992《锅炉房设计规范》 14.2.7DBJ08—73—1998《民用建筑锅炉房设置规定》 14.2.8燃油标准 14.2.9燃气标准 14.3冷却水、水质、冷却塔 14.3.1GB50050—1995《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14.3.2DB31/T143—1994《宾馆、饭店空调用水及冷却水水质标准》 14.3.3JB/T7247、JB/T8055、JBJ10规定的水质标准 14.3.4日本的水质标准 14.3.5冷却塔标准 14.3.6冷却塔安装规定 14.4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 14.4.1GB3095—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4.4.2GB16297—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14.4.3GB13271—199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4.5噪声防治 14.5.1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4.5.2GBJ87—19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14.5.3GB12348—1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14.6消防 14.6.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4.6.2GBJ16—19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997年版)》 14.6.3GB50045—19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997年版)》 14.7节约能源 14.7.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4.7.2《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 14.7.3《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 附录 附录A国内外有关生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厂商简介 附录B国内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相关配套设备厂商简介 附录C常用气体、液体物性图表和单位换算表 附表C-1饱和水与饱和水蒸气表(按温度排列) 附表C-2饱和水与饱和水蒸汽表(按压力排列) 附表C-3干空气的物理性质 附表C-4水的物理性质 附表C-5过热水蒸气的热物理性质 附表C-6烟气的热物理性质 附表C-7制冷常用单位换算 附图溴化锂溶液h-ξ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