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冷技术"在当今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主要是空调方面。学习了《制冷技术》后肯定还要学习《空气调节》这门课的。
附带说明一下,我是传热传质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当年我们也是这样学习的,用的好象都是西安交通大学出的课本。
2. 制冷机组工作原理 浅析制冷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制冷是指用机械方法,从一个有限的空间取出热量,使该处的温度降低到所要求的程度,这个过程是靠热传递来完成的。制冷技术是一项工艺极其复杂,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它涉及机械学、材料学、热力学、电工学、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有毒、使人窒息的气体,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所以要求制冷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所属冷库设备的构造、结构、性能、特点、分布情况、运行原理,掌握安全操作技术,并具备查患排险能力,这样才能胜任制冷运行工作。下面就制冷剂制冷设备的构造及其制冷工作原理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和看法。
制冷从实质上讲就是让空气中分子运动减慢,形象点说就是让空气冷却。应用自然冰等自然源过渡到人工制冷,是制冷技术开展的初始阶段。1777年,NairneE.Gerale的硫酸吸水制冰实验;1810年,J.Leslie的硫酸-水吸收式制冰安装;1859年,F.Carre制成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并与1860年申请专利。C.Munters和B.VonPlate制成氨-水-氢扩散式吸收式冰箱,与1920年获得专利。
20世纪中期,电念头驱动的紧缩式制冷机在常规制冷范畴占领了统治位置。近30年,吸收式制冷和热泵技术进入了蓬勃开展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欧共体JOULE方案列入的对吸附式制冷的研讨剖析项目使得吸附式制冷研讨到达了新的热潮。制冷机组工作原理。
制冷系统由4个根本部门即紧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蒸发器组成。由铜管将四大件按一定次第衔接成一个封锁系统,系统内充注一定量的制冷剂。普通的空调用制冷剂为氟里昂,以往通常采用的是R22,如今有些空调的氟里昂曾经采用新型的环保型制冷剂R407。以上是蒸汽紧缩制冷系统。以制冷为例,紧缩机吸入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氟里昂气体紧缩成高温高压的氟里昂气体,然后流经热力收缩阀(毛细管),节流成低温低压的氟里昂汽液两相物体,然后低温低压的氟里昂液体在蒸发器中吸收来自室内空气的热量,成为低温低压的氟里昂气体,低温低压的氟里昂气体又被紧缩机吸人。室内空气经由蒸发器后,释放了热量,空气温度降落。如斯紧缩-----冷凝----节流----蒸发重复轮回,制冷剂不时带走室内空气的热量,从而降低了房间的温度。制热时,经过四通阀的切换,改动了制冷剂的活动方向,使室外热交流器成为蒸发器,吸收了室外空气的热量,而室内的蒸发去成为冷凝器,将热量披发在室内,到达制热的目的。
吸收式制冷工作原理吸收式制冷是用热能作动力的制冷方法,它也是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来实现制冷的。因此,它与蒸气压缩式制冷有类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两者实现把热量由低温处转移到高温处所用的补偿方法不同,蒸气压缩式制冷用机械功补偿,而吸收式制冷用热能来补偿。同时给出了吸收式和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工作原理图。吸收式制冷机中所用的工质是由两种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二元混合物(溶液)。低沸点的物质是制冷剂,高沸点的物质是吸收剂。吸收式制冷机中有两个循环—制冷剂循环和溶液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工质对随制冷剂,以氟利昂为制冷剂的工质对主要有氯二氟甲烷-二甲替甲酰胺(R22-DMF)、氯二氟甲烷-四甘醇二甲醚(R22-E181)、氯二氟甲烷-酞酸二丁酯(R22-DBP)等。在高发生温度和低冷凝温度下采用R22-DMF较有利,对于较低发生温度和较高冷凝温度,如太阳能制冷系统则以采用R22-E181为好。
活塞式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活塞式压缩机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冷库的制冷机型。我局安装的就是一台6AW10型单级制冷剂压缩机和一台8ASJ10型双级制冷剂压缩机,均由大连冷冻机厂生产的。活塞式压缩机主要由机体、曲轴、连杆、活塞、进排气阀组、安全阀、能量调节机构、润滑系统和直连式电动机配装而成的。6AW10型压缩机的总体结构是:“6”表示压缩机有6个缸(3个排气缸、3个吸气缸),“A”表示以制冷剂做制冷剂,“W”表示汽缸排列的样式如同字母W型,“10”表示汽缸直径为10厘米。该机活塞行程为100毫米,转数960转/分,标准制冷量为2900000千焦/小时,电动机功率为37千瓦/小时,该机能将库温降至-300C。8ASJ10型压缩机的总体结构是:“8”表示压缩机为8个缸,“A”表示以制冷剂做制冷剂,“S”表示汽缸排列的样式如同字母S型,“J”表示单机两极,即在一台机体上设有低压级和高压级,两次压缩制冷。其中6个缸(3个低压吸汽缸、3个低压排汽缸)为低压级,2个缸(1个高压吸汽缸、1个高压排汽缸)为高压级,该机分设高压腔和低压腔两次分别做工制冷的目的是:分割高低压缸压力差,做梯级压缩制冷,以取得较低的温度,该机能将库温降至-450C,标准制冷量为1100000千焦/小时,电动机功率为31千瓦/小时。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靠电动机的转动,来传动直连式曲轴,带动连杆、活塞和汽阀系统,在曲轴箱汽缸中作上下往复运动,来完成吸汽、压缩、排汽三个过程使低压制冷剂气转化为高压制冷剂气,排至冷凝器中,强迫制冷剂气体分子在高压作用下在容器内聚集,形成液态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压缩机是系统的心脏,它不断的吸回和输出制冷剂,起着主导和中枢的作用。一旦压缩机在运转中发生故障而停止工作,则整个制冷系统工作就会随之而中断。
综上所述,熟练制冷设备的构造及其制冷工作原理是做好制冷工作的基础。必须认真执行操作规程作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作为一名制冷工作人员,首先掌握制冷先进技术,提高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职业道德,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安全、低耗、高效的搞好冷库运行。
3. 什么叫制冷
制冷指的是:
冷冻,指降低温度,使物体凝固、冻结。也叫“制冷”,是应用热力学原理,用人工制造低温的方法,冰箱和空调都是采用制冷的原理。
从化工的角度,一般都是采用一种临界点高的气体,加压液化,然后再使它汽化吸热,反复进行这个过程,液化时在其他地方放热,汽化时对需要的范围吸热。
发展:
冷冻技术是一种古老的食品保存技术。早在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经懂得利用冰窖冷冻储藏食品;而希腊人和罗马人则会在地窖中放入压碎的雪块用以食品的冷冻。
我国的冷冻食品商品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80年代,随着家用冰箱、冰柜和冷藏柜的普及,推动了冷冻食品的发展;90年代,我国冷链初步形成,品种不断增加,生产企业大幅度增多。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制冷
4. 空间制冷技术的意义有哪些
空间制冷技术是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航天器上的元、器件进行冷却,提供稳定低温环境的技术。各类红外探测元件和低噪声参量放大器必须在200K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工作才能减小热噪声,获得不同波长的信号和实现高质量的信号转发。根据不同的制冷温度和功率要求,制冷方法有:辐射制冷、固体潜热制冷和机械制冷等方法。辐射制冷是利用物体的辐射能力将热量辐射到温度相当于4K的宇宙空间,从而降低物体本身的温度。这种方法的制冷设备简单,重量轻,无转动部件,不需要能源,因此可靠性高,寿命长。制冷温度在70~200K范围内,制冷功率为10~100毫瓦。美国“雨云”号气象卫星系列和“应用技术卫星”6号均采用辐射制冷法潜热制冷是利用贮存的固体或液体制冷剂升华或蒸发吸收环境热量来产生制冷效果。制冷温度可达到15K左右。机械制冷是利用机械将气体压缩,排除压缩热后再令气体膨胀,以达到制冷温度。这种方法制冷温度低,功率大,已用于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上。
5. 我国大型低温制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低温制冷都应用在哪些方面
就目前而言,制冷技术的应用正从基础工业的各个领域向家电领域扩大。这几年来,因为许多的大量新的冷库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改善变频器性能、缩小体积、降低成本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进展.
食品工程 易腐食品从采购或捕捞、加工、贮藏、运输到销售的全部流通过程中,都必须保持稳定的低温环境,才能延长和提高食品的质量、经济寿命与价值。这就需有各种制冷设施,如冷加工设备、冷冻冷藏库、冷藏运输车或船、冷藏售货柜台等。
气体的液化 液化气体是生产、科研、医疗及国防等领域需要使用的特殊液态物质。气体要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才能液化,例如氧、氮、氢、氦的液化温度分别为-182.92℃、-195.81℃、-252.9℃和-269.15℃。液态氢不仅是火箭嫩料,而且用于核动力部门。超导现象最初是在液态氮温区观察到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才发现的,而至今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电阻完全消失的温度)还只是在液态氮温区附近。现代高科技如火箭、核动力、超导材料的开发,高真空的获得以及半导体激光、红外线探测等都要用到深度制冷或低温和超低温制冷。
空气调节 各种空气调节系统对空气作冷却去湿处理都必须使用制冷设备,制冷设备是空气调节系统的核心部分。
6. 制冷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各种原理
当人类发现压缩气流通过直径产生变化的管路其温度也随之下降的物理现象后,就有了将这种物理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创意。经过人们无数次地选择试验后,人们首先选择了氨。因为氨是人类较早发现和使用的物质,所以氨成为那个时代的首选。但氨有腐蚀性、又刺激人类的感官,所以人们就千方百计地找其代用品。后来人们最终选择了氟。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科学进步也使人们发现大气层的空洞是由我们常用的制冷剂氟造成的。由是人们很快地找到了它的代用品。制冷技术并不只是用空气制剂制冷,人们陆续地开发出半导体制冷等,使制冷技术从商用公用转为民用,开创了制冷技术应用的新纪元。如今冰箱冰柜空调冷水器等已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人们改善生活环境创建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更有些有心人,把制冷技术应用到了家用功放机和计算机等方面,为制冷技术的应用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寂寞大山人
7. 制冷的发展
一、我国制冷的发展简史
人类最早的制冷方法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冷物质-冰、深井水等。我国早在周朝就有了用冰的历史。到了秦汉,冰的使用就更进了一步,据《艺文志》记载:大秦国有五宫殿,以水晶为柱拱,称水晶宫,内实以冰,遇夏开发。”这实质是我国最早的空调房间。到了唐朝已生产冰镇饮料并已有了冰商。冰酪、奶冰也发源于中国,是冰淇淋的雏形,在元朝时由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带到了欧洲。
人工制冷至今在世界上才有100多年的历史。旧中国制冷工业基本上是空白,解放前上海只有几家很小的“冰箱厂”且只搞维修业务,全国冷库也仅有几座。解放后,制冷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我国的制冷、空调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二、制冷技术的应用
随着制冷工业的发展,制冷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现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尖端科学技术都离不开制冷技术。
1.空调工程
空调工程是制冷技术应用的一个广阔领域。光学仪器仪表、精密计量量具、纺织等生产车间及计算机房等,都要求对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体育馆、大会堂、宾馆等公共建筑和小汽车、飞机、大型客车等交通工具也都需有舒适的空调系统。
2.食品工程
易腐食品从采购或捕捞、加工、贮藏、运输到销售的全部流通过程中,都必须保持稳定的低温环境,才能延长和提高食品的质量、经济寿命与价值。这就需有各种制冷设施,如冷加工设备、冷冻冷藏库、冷藏运输车或船、冷藏售货柜台等。
3.机械与电子工业
精密机床油压系统利用制冷来控制油温,可稳定油膜刚度,使机床能正常工作。对钢进行低温处理可改善钢的性能,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延长工件的使用寿命。多路通讯、雷达、卫星地面站等电子设备也都需要在低温下工作。
4.医疗卫生事业
血浆、疫苗及某些特殊药品需要低温保存。低温麻醉、低温手术及高烧患者的冷敷降温等也需制冷技术。
5.国防工业和现代科学
在高寒地区使用的发动机、汽车、坦克、大炮等常规武器的性能需要作环境模拟试验,火箭、航天器也需要在模拟高空条件下进行试验,这些都需要人工制冷技术。人工降雨也需要制冷。
6.家用冰箱及空调等日常生活方面也是制冷技术的应用。
总之,制冷技术的应用是很广泛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会走向新的领域。
8. 制冷技术的发展史
制冷技术的发展历程
制冷技术是为适应人们对低温条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制冷作为一门科学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将某物体或流体冷却,使其温度降到环境温度以下,并保持这个温度。
现代的制冷技术,是18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人们很早已懂得冷的利用。我国古代就有人用天然冰冷藏食品和防暑降温。马可•波罗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制冷和造冰窖的方法有详细的记述。
1755年爱丁堡的化学教师库仑利用乙醚蒸发使水结冰。他的学生布拉克从本质上解释了融化和气化现象,提出了潜热的概念,并发明了冰量热器,标志着现代制冷技术的开始。
在普冷方面,1834年发明家波尔金斯造出了第一台以乙醚为工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并正式申请了英国第6662号专利。到1875年卡利和林德用氨作制冷剂,从此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开始占有统治地位。
在此期间,空气绝热膨胀会显著降低空气温度的现象开始用于制冷。1844年,医生高里用封闭循环的空气制冷机为患者建立了一座空调站,空气制冷机使他一举成名。威廉•西门斯在空气制冷机中引入了回热器,提高了制冷机的性能。1859年,卡列发明了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申请了原理专利。1910年左右,马利斯•莱兰克发明了蒸气喷射式制冷系统。
到20世纪,制冷技术有了更大发展。全封闭制冷压缩机的研制成功(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米里杰发现氟里昂制冷剂并用于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以及混合制冷剂的应用;伯宁顿发明回热式除湿器循环以及热泵的出现,均推动了制冷技术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制冷技术已经几乎渗透到各个生产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并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生活中,制冷广泛用于食品冷加工、冷贮藏、冷藏运输,适性空气调节,体育运动中制造人工冰场等;工业生产中,为生产环境提供必要的恒温恒湿环境,对材料进行低温处理,利用低温进行零件间的过盈配合等;农牧业中,对农作物的种子进行低温处理等;建筑工程中,利用制冷实现冻土开采土方;现代医学也离不开制冷,深低温冷冻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手术中的低温麻醉等;制冷技术还在尖端科学领域如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宇宙开发、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技术进步是伴随着制冷技术发展起来的。
9. 生活中哪些用到了制冷技术
1 前言
我们知道,所有生物过程都受到温度的影响,低温抑制食品中酵、霉菌的增殖,人体对温度也非常敏感。在现代社会,制冷技术已经几乎渗透到各个生产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并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生活中,制冷广泛用于食品冷加工、冷贮藏、冷藏运输,适性空气调节,体育运动中制造人工冰场等;工业生产中,为生产环境提供必要的恒温恒湿环境,对材料进行低温处理,利用低温进行零件间的过盈配合等;农牧业中,对农作物的种子进行低温处理等;建筑工程中,利用制冷实现冻土开采土方;现代医学也离不开制冷,深低温冷冻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手术中的低温麻醉等;制冷技术还在尖端科学领域如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宇宙开发、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技术进步是伴随着制冷技术发展起来的。
技术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它包括人类技术活动中的硬件和软件,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手段的活动的总和。理论上技术属于社会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工具的使用使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们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式。技术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进步带动了人类的发展,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生产工具由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极大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技术进步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现代人,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空间内,寒食暑味,已经不再是梦想,发达的通讯等,使得距离不再是沟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就成为了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这就是科学技术渗入人类生活的体现。其中,制冷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尤为重要。
2 制冷技术与其负面效应
2.1 技术与人类
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和社会,同时又给自然和社会以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并创造新的更适合人类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技术也对自然产生消极的破坏性影响,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调。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构建在自然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撑和限制基础上的。技术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和社会,技术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文化活动及社会活动的中介,而作为中介的技术活动必然导致“正反”双重后果。早在两个世纪前,先哲恩格斯就曾经这样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也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20世纪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20世纪的技术革命并没有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社会矛盾,而且还形成了若干突出的新的社会矛盾和诸如人口、生态环境、资源能源、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
2.2 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危害
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制冷技术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历史来看,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从1830年到1930年):主要采取NH3、HCS、CO2、空气等作为制冷剂,这些制冷剂有的有毒,有的可燃,有的效率很低,使用了一百年之久,当出现了CFCS和HCFCS制冷剂(即氟里昂)后,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当机立断,实现了重大的第一次转轨,进入了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从1930年到1990年),主要采用氟里昂作为制冷剂。使用了60年后,发现这些制冷剂破坏臭氧层。众所周知,地球的大气层的“臭氧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实际上可以说,臭氧层形成之后,才有了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但近年来,臭氧层的破坏不断加剧。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的调查,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已达到2100万平方公里,比两个中国的面积还大。赤道一些地区上空的臭氧损耗已达20%以上。去年夏季欧洲北部的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臭氧减少40%的情况。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近年来正在以每 10 年 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相当于在地球上空开了天窗,让大量的紫外线毫无阻挡地照射到地表。其结果是,将严重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生物生产量,导致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异变,尤其是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如果臭氧层一旦消失,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将返回至4.5亿年前的生态环境,包括人类在内的千万种陆地生物将面临灭绝,有人甚至认为,当臭氧层中的臭氧量减少到正常量的1/5时,将是地球生物死亡的临界点。造成臭氧空洞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溴氯氟烷烃等化学物质进入臭氧层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了臭氧的损耗,这与制冷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本世纪30年代起,一系列的这些适应不同工作温度范围的氟里昂制冷剂几乎已风靡制冷领域,大大促进了制冷和空调技术的发展。据估算,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溴原子对它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和溴原子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的氟里昂是造成“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制冷技术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正说明了科技在增强人的能力的同时,也会改变人性和破坏人的生存环境。制冷技术与冶炼、化工等技术一样,同时扮演着造福人类与摧毁人类环境的双重角色。
2.3 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
当代的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型的生产力、形成新型的生产方式、形成新型的市场交换方式、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构、形成新的财产占有方式和分层结构、形成新型的权力和组织管理结构,技术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是客观必然的。人类有了其他一切生物所不曾具有的思维、精神和语言,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创造了丰富物质文明,人类也必须对技术的负面作用做出回应。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学者霍兰德指出:“现代梦想绕了一个奇怪的圆圈。在这个圆圈中,现代科学进步本打算解放自身,结果却危险地失去了它的地球之根,人类社会之根,以及它的传统之根,并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它的宗教神秘性之根。它的能量从创造转向了破坏。进步的神话引出了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虽然科技的发展对解决“全球问题”和当代人类发展的困境是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副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在解决“全球问题”上可能存在的限度。
3 制冷技术负面效应的控制
彻底消除科技的负面作用是不可能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科学技术活动尽量规避和抑制其负作用。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当科学家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制冷技术中广泛引用的氟里昂已经造成臭氧层严重损耗的时候,“补天”行动非常迅速。1985年,也就是Monlina和Rowland提出原子臭氧层损耗机制后11年,即南极臭氧洞发现的当年,由联合国环境署发起,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首次在全球建立了共同控制臭氧层破坏的一系列原则方针;1987年,大气臭氧层保护的重要历史性文件《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在该议定书中,规定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种类和淘汰时间表。要求到2000年全球的氟利昂消减一半,并制定了针对氟利昂类物质生产、消耗、进口及出口等的控制措施。由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显示大气臭氧层损耗的状况更加严峻,1990年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1992年通过了哥本哈根修正案,其中受控物质的种类再次扩充。完全淘汰的日程也一次次提前。我国也将在2010年淘汰氟里昂F11。但是,即使如此努力地弥补我们上空的“臭氧洞”,由于臭氧层损耗物质从大气中除去十分困难,预计采用哥本哈根修正案,也要在2050年左右平流层氯原子浓度才能下降到临界水平以下。到那时,我们上空的“臭氧洞”可望开始恢复。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渐渐认识到,技术的价值标准不仅在于是否实用和带来何种经济效益,还在于其负面作用的大小。但是,是不是因为技术进步的负面作用,人类就必须否定技术进步,而退化为原始的、古老的生产和生活呢?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回到《诗经》:幽风《七月》中描述的“……二之曰凿冰冲冲,三之曰纳于阴凌……”那种贮藏食品的年代呢?这种消极避世的观点显然不符合人类探知的本性和发展的规律。事实上当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用的工质被列入淘汰时间表后,制冷技术进入了发展的第三阶段(从1990年至今),进入以HFCS制冷剂为主的时期,并正在加紧进行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减少排放的新一代替代工质的开发与实用化进程的研究。人类不仅应该能借助技术手段去利用自然、支配自然、改造和控制自然,同时还应该通过技术活动去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减少或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
4 结论
人类利用技术手段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然改变自然界原有的平衡,问题是人类应该正确认识其活动对自然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供适应自然规律的、有科学预见的、可调控的人类行为,使其所产生的后果,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使自然界更好地造福人类。马克思主义相信技术的力量,相信人类依靠科技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摆脱困境。人类谋求发展的能力是无穷的。然而,科技的力量的发挥和发展是要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的,它要受到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影响和约束。所以,当代科技发展必须遵循马克思所说的统一的“人的科学”的宗旨,才能真正克服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发展的正面效应。制冷技术的发展和臭氧层保护就是近代史上技术进步和全球合作的一个十分典型的范例,其技术进步和控制技术进步后果的合作机制也将成为人类的财富,并将为解决其它重大问题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赵景来:《90年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概述》,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38页。
[2] 王兵 戴正农:《自然辨证法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3] 陈国邦:《最新低温制冷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