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的仪器设备舱的功能是什么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结构分为3个舱段,包括仪器设备舱、轨道舱和返回舱。仪器设备舱内有各种飞船航行和轨道变更所需的推进装置、燃料、电力和控制仪器等,外部装有太阳能电池板。
Ⅱ 船舶自动化机舱的设备组成与作用
主要有柴油主机,辅机,舵机,海水淡化器,锅炉,压缩机等等。主机是带动螺旋桨前进的机器,也是机舱中最重要的机器,辅机是负责船上的电器等等,船上是有很多辅机的,压缩机是用于船上的冷库制冷用的,还有空调使用的。
Ⅲ 对军舰有研究的进:军舰上的中舱是干什么的((回答好有追加))
从事了十几年航海,中舱这个词我还真没什么印象,也可能是我学业不精,但是我翻了翻大学里的课本也没有找到中舱的严格的定义。
要解决你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名词:舰艇生命力 naval ship survivability 是指舰艇在对敌作战中,遭受各种攻击和破坏的情况下,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航行和恢复战斗力的能力。舰艇战术技术性能要素之一。是舰艇防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说简单点,军舰的布局和商船不同,最下面的是双层底、油水舱、弹药舱,弹药舱的前后左右必然被水舱包围,防止海战中弹药舱被直接命中。再往上是机舱和各种作战系统舱室,再往上是兵舱,再往上是主甲板,这个就不多说了。
为了保证舰艇的生命力,大型军舰(驱逐舰、巡洋舰、战列舰)的各种装置基本为两套,比如两台主机会分布在前后两个机舱中,副机(发电机)也会有前后机舱,像其他的油路、电路也是两套,以保证在一套系统受损后,另外一套能正常工作。而护卫舰以下的舰只由于吨位小,主机舱一般只有一个。
舰艇的"舱"这个词,是靠水密隔墙来区分的,水密隔墙上开有水密门,人员从水密门通行,水密门一旦关闭,就形成一个单独的水密隔舱,从前段到后端,根据舰艇吨位不同分为十几个到二十几个或更多,一般根据军舰的吨位和技战术要求不同,有两三个水密舱被击中后进水,军舰是不会沉没的,军舰的轮机舱都是位于舰艇的中段(无论是前后轮机舱),由于容积比较大,如果前后轮机舱被同时击中,一般来说这艘船就挂了,所以军舰设计上,前后轮机舱不能相邻,前后轮机舱中间必须有个单独的隔舱来防止如果前后轮机舱相邻而炮弹恰好击中了中间的水密隔墙而导致两舱同时进水。
至于中舱是什么,我个人理解,1、就是泛指舰艇中部的舱室。2、位于前后轮机舱中间的舱室
舰艇损害管制:舰艇为保持或恢复自身生命力所采取的预防、限制和消除损害的措施和行动。简称舰艇损管。损管控制室就是一个指挥中心,损管控制室会收集舰艇各个位置的受损情况,指挥舰艇的各个损管小队进行堵漏、灭火、包扎管路、平衡舰体等行动。
对船舶损害最大的三种情况是倾覆、沉没、火灾。
Ⅳ 太空站有什么作用
太空站
太空站又称为“空间站”、“轨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员巡航、长期工作和居住的载人航天器。在太空站运行期间,宇航员的替换和物资设备的补充可以由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运送,物资设备也可由无人航天器运送。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太空站———“礼炮”1号,此后到1983年又发射了“礼炮”2—7号。1986年前苏联又发射了更大的太空站“和平”号,目前仍在轨运行。美国1973年利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剩余物资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太空站。
太空站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军事上都有重大价值。它的用途包括天文观测、地球资源勘测、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新工艺开发、大地测量、军事侦察和技术试验等。太空站还可以作为人类造访火星等其它行星的跳板,并试验载人行星际探索技术。
太空站分为单一式和组合式两种。单一式太空站由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直接发射入轨;组合式太空站由若干枚火箭或航天飞机多次发射并组装而成。太空站通常由对接舱、气闸舱、轨道舱、生活舱、服务舱、专用设备舱和太阳电池翼等部分组成。对接舱一般有数个对接口,可同时停靠多艘载人飞船或其它飞行器。气闸舱是航天员在轨道上出入太空站的通道。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主要工作场所。生活舱是供宇航员进餐、睡眠和休息的地方。站内一般设有卧室、餐厅和卫生间等。服务舱内一般装有推进系统、气源和电源等设备,为整个太空站服务。专用设备舱是根据飞行任务而设置的安装专用仪器的舱段,也可以是不密封的构架,用以安装暴露于空间的探测雷达和天文望远镜等仪器设备。太阳电池翼通常装在站体外侧,为站上各仪器设备提供电源。
去年11月20日,俄罗斯的一枚“质子”号运载火箭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成功地发射了“国际太空站”的第一个组件———“曙光”号舱。“国际太空站”计划是1984年由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原名“自由”号,由美国牵头,现有16个国家参与建造,定于2004年投入使用。继“曙光”号舱之后,美国去年12月4日又发射了“节点”1号舱,并同“曙光”号对接到一起。站上的各种设备将由俄罗斯火箭和美国航天飞机分45次运送到轨道上。
“国际太空站”由重新设计的“自由”号和俄原准备建造的“和平”2号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的交接处就是已率先发射的“曙光”号舱。全站建成后重426吨,跨度为108.5米 88.4米,将运行在高约400公里、与地球赤道呈51.6度夹角的一条轨道上。该站初期可乘3人,后期可增至6人。它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和平”号。 载人航天技术在60年代就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长期以来一直是苏/俄、美两国的天下,现在我国正致力于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1999年10月20日,“神舟“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我国航天工业有望在本世纪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本文基于该背景。向读者介绍最新国际太空科学发展情况。
21世纪将是人类正式进出太空时代,国际太空就是其基础工作之一。太空站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太空环境进行实验,并将结果利用于以后的太空开发和产业上。此外也要进行地球观测和天文观测,也可能成为建设月球基地和载人火星探测的中继站。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此后美苏又分别把8个空间站先送上太空,在已建成的9个空间站中,有8个是苏俄的,只有1个是美国的,它表明苏/俄在空间站领域居当代领先地位,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到研制航天飞机方面去了。
人类显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目前还正在计划建造我国合作的国际空间站。
1984年,美国里根总统在国会的年初国情咨文演说中宣称,以10年之内完成为目标。其实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太空站的概论设计,此计划经过里根总统宣布才正式起步。
美国于1982年就向日本、欧盟各国和加拿大等国呼吁参与太空站建造计划,参与各国于1985年跟美国交换备忘录,先行设计作业也就开始启动。依照备忘录,曾经提供航天飞机上的太空实验室的欧洲负责实验舱,提供航天飞机上的机械臂的加拿大则准备太空站上的机构臂。日本则是开始进行实验舱的先行设计工作。1988年,太空站计划进入开发阶段,并命名为“自由号”。
太空站计划在后来数年遭遇到削减预算等多项障碍下,屡次更改设计及时间表,到了1993年克林顿政府由于财政压力,大幅缩小建设规模。
1992年,美俄两国同意在太空开发领域里合作,两国宇航员可进入对方宇宙飞船内,并进行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太空站计划。其中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对接任务的规模后来加以扩大,成为国际太空站第一阶段的主要实施项目。太空站计划获得俄罗斯参与之后,始得具备真正的国际太空站计划。其中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对接任务的规模后来加以扩大,成为国际太空站第一阶段的主要实施项目。太空站计划获得俄罗斯参与之后,始得具备真正的国际性,名称也改为“阿尔法号”,俄罗斯决定提供预定建造继和平号之后的和平2号的多项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