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锈钢锅盖34重多少
不锈钢锅盖34重1.3kg。
不锈钢锅盖黑色的东西怎么清洗?
1.把需要清洗的不锈钢锅盖装上水,放在火炉上
2.将水加热到沸腾,保持沸腾状态20分钟。
3.20分钟后,锅盖那些黑黄的顽固污渍就应该会松动了,可以用木勺子轻轻刮擦那些污渍。
4.将锅拿离火炉,把里面的脏水倒掉,水越脏,说明我们的工作越有效。
5.在锅盖倒上一些小苏打,用菜瓜布擦洗。
6.洗完后,将锅冲洗干净即可。
不锈钢锅盖上面的油污怎样去除油?
首先在锅里面加上水和洗洁精,盖上锅盖,把锅里面的水煮开水煮开后,把锅盖翻过来煮一下,就可以用抹布擦干净了,擦的时候要小心烫哦,所以最好要准备两块抹布!
2. 怎样能把不锈钢锅盖擦亮
1、使用废弃的保鲜膜擦拭。将用完的保鲜膜卷成团,用来擦拭版水池内壁,就会发现权水池变得光亮而干净,以前保鲜膜用过一次就扔,真是太可惜了。
2、利用装水果的塑料袋擦拭、将收集起来的包装水果的塑料袋卷成圆团,在有污迹的地方再放入一些洗涤剂,效果会更好。
3、将百洁巾在啤酒中泡一下,然后擦水池可以起到快速而干净的效果。
3. 锅的常规尺寸。
品种很多主要看您做什么用途:
1.12CM迷你双耳汤锅产品规格:¢12CM锅 壁 厚:0.7MM锅 底内 厚:4.0MM
2.10CM迷你奶锅容 创意锅具锅 壁 厚:0.7MM 锅 底 厚:4.0MM
3.14cm顺达不锈钢复底奶锅
4.玻璃盖单柄18cm 平底 电磁炉适用
5.玻璃盖单柄16cm 平底 电磁炉适用
6. 铸铁锅*小炖锅*奶锅*17cm
7.19cm弧形锅/胀形锅/特厚奶锅//不锈钢锅/不锈钢奶锅/汤锅
4. 食堂1.2米不锈钢大锅盖多少钱
30-40之间吧
5. 201不锈钢的锅盖可以用吗201不锈钢是有毒材质吗 炖菜可以用吗 会不会吃到肚子里
想太多了。。不锈钢的熔点比水汽要高太多,不会因盖在锅了就会融化进入菜中的,也不会出现有毒问题,哪里见过不行钢中毒的?
实际上如果在意,可以用玻璃锅盖,这是最环保的,因为玻璃不会和任何油脂与菜发、酸、碱生化学反应,并且随时可通过玻璃观察到锅里情况。。金属锅盖是看不到内部的。
建议用玻璃锅盖,不单最环保还实惠实用。
6. 农村土灶用的大铁锅,有六印八印的,多大为一印这个印是啥意思
现在家庭由于人口少,饭量也少了,所以一般年轻人家里很少有用八印锅的。过去没有计划生育的时候,家里孩子多,谁家都是大家大口,那时候的人又特别能吃饭,使用小锅的话,根本不够吃的,所以基本上都是用八印的大锅。俺家老爹当年在村里翻砂厂干过,他说过去铸造一口八印的成品锅,锅口直径是二尺二,净重是22斤,现在去土产公司买一口八印的铁锅,不再有那么厚的了。市场上卖的铁锅更薄,二十斤都不到,不过锅口的直径还是二尺二,所以现在的铁锅很不耐用,因为铁皮太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围着八印的锅圈糊玉米面饼子,奶奶做的饼子要比一般人做的好吃,她做的饼子里面,都多多多少少掺杂一点豆面,所以做出来的玉米面饼子特别好吃。或许是使用习惯了的缘故,也或许是家里的灶口已经定了那么大的尺寸,现在的农村老人,还是喜欢使用八印锅。就拿我们家老爹来说吧,现在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我一直劝说他换上一口小锅,可是他不听,多少年来一直用着一口八印的大锅。
我只知道“印”是一个数量单位,究竟多大为一印,我也说不好。因为我老爹曾经在翻砂厂里干过,也铸造过铁锅,所以我以为他能明白一些。就问他多大为一印?老爹说他年龄大了,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八印的锅是二尺二,而且他们那时候,为了清楚的分辨锅的大小,铸造的时候,六印的锅就同时铸造六个印记,八印的锅就铸造上八个印记,以此类推。
锅,在农村人眼里有着另一层不同的含义,锅就是过日子的象征。家里乔迁新居以后,我们这里有一个习俗,就是亲戚朋友都要去稳锅。稳锅的意思就是,从今天起要在新房子里面开始生活过日子了。特别是刚成家的新婚夫妻,自己单独另起锅灶的时候,双方父母是一定要来稳锅的,一般由女方父母买一口新锅,再买几张大饼,寓意以后的日子兴旺发达。
农村人无论有多么大的仇恨,砸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给人家砸锅,砸了锅就是不让人家过了的意思。我们村有个老头很倔,对儿子媳妇也特别苛刻,就因为媳妇说的一句话不中听,去儿子家里给把锅砸了,媳妇大哭着说,这是不怕他们家过了。老头砸了锅以后,却扬长而去。
你好!飞火流星为你解答。
想知道农村土灶用的老式大铁锅多大为一印和这个“印”字是啥意思,那就赶紧点进来,听我这个35年前在供销社卖过老式大铁锅的人和你慢慢说说吧!
“印”是一种非法定计量单位,是以锅的口径来说的。如果非要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的话,那么一印就是一掌,相当于8-12厘米。将老式铸铁锅用印来称呼,更多的是为了尊重农民的民间习惯。
原来供销社出售的老式铸铁锅,主要以二至九印为主,最大的十二印。无论那种型号的印锅,都是有大小号之分的。以七印锅来说,大七印是68厘米,小七印则是66厘米。要是用非法定的民间说法,大九印锅的直径是2.6木尺,大八印是2.4木尺。
老式铸铁锅为什么要用印来作为计量单位呢?因为,“印”与“仞”在读音上非常相近。而“仞”字不仅最早出现在小篆里,而且后来还成了古代的一种长度计量单位。《说文》中曾有“仞,伸臂一寻,八尺,从人,仞声。”的记载。在老时候没有什么方便携带的计量工具,农村群众又普遍缺少文化的情况下,好多需要丈量的时候,农民都是用腿和手解决,以“步”、“揸”、“指”、“掌”或“印”来称呼的。“揸”是为拇指和食指张开的长度,一揸约为14-18厘米。“掌”和“印”相同,都是手掌的宽度,一掌即为一印,约为8-12厘米。
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是从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后开始的。但规范并不能强制农民在日常交流中改变过去已经使用多年,也形成了习惯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比如说农民讲播种深度,绝不会说厘米,而是说三指或者四指。也是因此,“印”这个对农村老式铸铁锅的称呼和计量方法,至今还在农村和行业中约定俗成地使用着。
问:农村土灶用的大铁锅,有六印八印的,多大为一印?这个印是啥意思?
过去的锅和盆不是在商店卖,是由走街串巷做行走买卖的吆喝着卖,也有串乡铸铁锅的。
卖锅的不是担着挑儿就是推着木独轮车,担挑儿卖锅卖的比较小,最大就是八印锅,推独轮车卖锅就能大到十一印锅,如果是赶牛车卖锅,锅还可以大一些。
无论怎么卖锅,运锅的时候都是大锅套小锅一个个和套娃一样,这样摞起来运走,那就是八印锅套七印锅,七印锅套六印锅,六印锅套五印锅等。
出来买锅的用哪个尺寸的锅,他就给你拿哪个尺寸的锅,你用最小的锅,他就给你拿套在最里边的一印锅,你用口大一些的锅,他就给你拿第二第三第六或第八,真到你满意为止。这一口套一口就是从一印到十一印或更大。
家庭用锅就是根据屋里垒的灶台安锅的,一般家庭的灶台只能安五印到八印锅的,再大了灶台安不下,再小了不好看,有的人家是一个灶台上并排安两口锅,一口大锅是七印锅,另一口小锅是一印到三印的小锅。三印到五印的锅一般是在地里瓜棚下安的。
夏天院里的凉灶一般都是五印锅和六印锅。
十一印以上的锅,就不是家庭用锅了,那是吃大锅饭,和磨豆腐,磨香油的作坊用锅了。
锅的"印″并不是一个计量位,它没有准确的长度,就是一个套一个。
可这个印也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从六印到十一印说的。这里说的"印″,就是刚出生的婴儿的脚印,最长就是古尺的二寸八,这样算每印二寸八,每印二寸八,六印大约就是一尺七,七印大约就是二尺,八印大约就是二尺二。
五印以下和十一印以上就不是按二寸八算的了。
说到六印锅,想起过去一个故事,说是过去有父子二人到大清河里去摸鱼,儿子摸着摸着,突然喊他爸:"爸,快来,这里扣着一个六印锅″!他爸跑过去,二人使劲翻过来,原来是一只二三百年的大王八,长成了一口六印锅那么大!
做饭要有锅灶,灶上就有铁锅,这是古来如此。而一个灶,往往相当于一户人家。所以古代人分家,也叫分灶吃饭。晏子小时候在农村,家里一直是土灶大锅,结婚后在城里安家,起初租房子,以及后来分到楼房,也都有土灶土炕。记得刚分到楼房时,锅灶要自己砌,砌多大的灶,就与多大的锅有关系了。当时,父母送我一口锅说,你们就三个人吃饭,家口小,就用六印锅吧。我发现这锅比小时候家里用的锅小一些,就问,咱家里用的,是几印锅?母亲说,农村家里都是八印锅。后来这口锅坏了,晏子自己换上一口,因为那个店里没有六印的,晏子就只能买一口七印的,结果安到灶上,锅露出灶台的部分较大,不过也将就着用。所以,这几印锅,直接说明的是锅的大小,如果细究起来,一般与锅上口的直径有关。印,应该是一种度量单位无疑。
我们农村家庭,通常做饭用八印锅,熬猪食的是十印锅,个别人家人口较小,也有用六印锅和七印锅的,有些单位食堂用的锅会比较大,农村最大的锅有十二印的,单位食堂里有二十印的,但都用量较少。那么,印,既然做为度量单位,这一印这究竟是多大呢?相信大多数像晏子一样非常好奇。不过说真的,对于这个事,晏子问过不少专门卖锅的人,也咨询过计量部门,没有人能准确印之间的换算关系,也没有知道一印到底是多少。
晏子是一个较真的人,弄不清还真有点难受,现在有了互联网,所以会上网上查找,结果度娘不知道,搜狗搜不着,360转了360圈,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所以,晏子只能把各种说法陈列一遍,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有一种说法,“印”应该为“仞”的演变。我们知道仞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有成语叫“壁立千仞“,武侠人物里的仇千仞和仇千尺,都是根据这个意思来的。山东人也好,东北人也好,往往方言中缺少卷舌音,仞印同音,慢慢演变成印。但是,查查资料, 古代的仞,周制八尺为一仞,汉制七尺为一仞,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那么八尺应该是184厘米,8印的锅相当于8个8尺,也就是直径1472厘米,那就与事实出入太大了,而我们通常说的八印锅,直径只有72厘米。并且,由于各地标准的不一,这个误差也相当大,比如东北某些地区的八印锅,直径只有68厘米。
由于“印”不是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所以“印”究竟是多大并没有明确标准,只能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在民间通用,大家都明白,也没有人去深究。老百姓通用的锅,也不是什么精密仪器,标准并不严格,谁也不会带着尺子去量一下。但大体尺度是有的。而老百姓量东西,通常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手去比量,把手指张开,母指和食指张开的长度,老百姓通常称为一捺,有的地方叫一揸,也有的地方叫一张,通常是14-18厘米。所以有人说,老百姓就是根据手指比量的长度来确定锅的尺寸,所谓几印,实际上就是几捺或几揸。还有一种说法,这一印是成年人手掌的宽度,手按下去的印迹叫一印,约8-12厘米。 更有一种离奇的说法,说这印是刚生的小孩子脚印的大小,通常10-12厘米,这就有点离谱了,谁也不能抱着月孩子去市场,用孩子的脚来比量大小。母指和食指张开的长度也好,成年人手掌宽度也好,都不是固定的,所以,这几印锅的直径尺寸,实际上也并不通一。但是,做为锅来说,总要是和锅灶相匹配,所以在民间慢慢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尺寸,按现在的说法,六印锅的锅口直径一般是60厘米,七印锅的锅口直径一般是66厘米,八印锅的锅口直径一般是72厘米。如果按六七八印锅的差别,一印是6厘米,但如果这样算也算不通,一印6厘米,六印何来60里米?难道还有打底的?
而晏子自己琢磨的一种说法,由于这个印并不规范,也并不统一,所以只是民间铸锅的一个内部说法,至于几印锅多大,还要靠铸锅人的技术掌握,误差应该不少。而铸锅人所说的印,实际上应该是人或者饮的音变。几印锅,实际上是说一次性能做几个人一顿饭。大家都知道减灶诱敌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韩国受到魏国的攻击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主帅庞涓急忙撤军救援。孙膑得知师兄庞涓撤军,就建议田忌采用减灶计来麻痹魏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狂妄自大而轻敌,进入孙膑的包围圈被逼自杀。所以,锅灶和几个人吃饭是有着极大的关系的。
综上,“印”不是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所以“印”究竟是多大并没有明确标准。使用“印”作为计量单位,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正式的计量场合还是应该严格遵守法定计量单位,所以现在卖锅的人,都明确地标明直径尺寸。不过,做为农村人,我们还是习惯地说成几印锅。
在我们东北,现在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仍然有使用大锅的习惯。大锅饭、铁锅炖大鹅、大铁锅炒菜都有与众不同的好味道。
铁锅的大小以“刃”区分。东北农家的铁锅一般分为6印、7刃、8刃、10刃和12刃。那么铁锅的一刃到底有多大?
有人说“刃”指的是铁锅上口的直径。成年人一手宽为一刃。也有人说以新生儿的脚长为一刃。一刃长约0.08~0.1米左右。这种说法显然不对。6刃铁锅上口直径近0.57米,8刃铁锅上口直径在0.65米左右,1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0.7米左右,7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1.2米左右,10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1.3米左右。以上数据根本没有规律所循。按以此种说法6刃~10刃铁锅还免强说得过去。按此种说法100刃铁锅上口直径岂不要达到10米?与实际1.3米左右差距太大。
还有人说铁锅的“刃”指的是锅的深浅,这种说法更不值得一驳。
所以我认为区别铁锅大小的“刃”不可能是长度单位。
还有人说铁锅的“刃”其实是“人”字读白了,6刃锅是六个人吃饭用的,8刃锅是8个人吃饭用的……依此类推。实际上8刃铁锅煮满饭足够30人吃一顿,这种说法也无规律所循,显然说不通。
也有人说,铁锅的“刃”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并无规律所循。我不认可这种说法。凡事皆有因。铁锅按“刃”区别大小一定有规律所循。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铁锅的“刃”是不是容积单位呢?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做了一个试验,分别将6刃、8刃、10刃铁锅加满水,称得三口锅中水的重量分别为21千克左右;28千克左右;35千克左右。从中找出规律,铁锅每“刃”可盛水约为3.5千克。按照这一规律可知100刃铁锅盛满水约为350千克。
虽然找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的约定是怎么来的?从何时开始?这些都无从考证。希望网友们指点迷津。
在农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这里还是保留了过去的传统,家家户户还是依然使用着大铁锅做饭菜的,我们这里还是用柴火烧菜,所以大铁锅是必不可少的。
用土灶烧柴火做菜特别香,我也很喜欢用用这种方式做菜,特别是春节的时候,家里来的客人比较多,用大铁锅炒菜最合适了,而且做出来的菜特别香,记得城里来大伯娘,他们都称赞我们农村土灶铁锅做菜真的很好吃,在我们这里,很多农家乐也是用大铁锅柴火炒菜的,很多城里人都喜欢吃我们这里的农家菜,所以我们村里农家乐生意也挺好的。
至于说农村大铁锅用印来计量的,我还第一回听说的,我也问过我奶奶,她说每个地方农村的叫法不一样,奶奶说过去去外地探访亲戚时,确实听说用印这回事,用印来计量铁锅的说法是个别地方的风俗习惯,而且各地不统一,有人说是一印是一周岁孩子的一个脚印,或者是一掌,或者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仞。因为把印说成仞了。
奶奶说听得最多的还是这个说法,就是一印是一人的意思,比如我们用的5印锅意思是说够5个人做饭的铁锅,则6印就是6人锅,8印就是8人的锅,以此类推。所以说一印为多少?这个印是什么意思?可以说各地的说法都不一样,也不好做过多的解释。还是遵从你们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比较好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还是,集体单位所使用的锅清一色都是铸铁锅,70年代后期才逐渐出现了铝锅、锻造铁锅、再往后出现了不锈钢锅、高压锅、电饭锅等等。
当时的制锅技术非常落后,都是一些作坊在制作,所使用的工艺也都是师傅言传身教,一代代传承下来。当时因为国家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所以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多,因此,每家的锅都是比较大的。为了能够很好的固定大的铁锅都要专门垒一个灶台,垒灶台也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特别是烧煤的灶台,技术不好的人垒的灶台就很难烧旺。
但是因为基本上都是一些手工业作坊,生铁质量也很一般,模具也难以做得非常精细,所以铸造铁锅一般厚度比较厚,重量很重,用的原料比较多。但是铁锅往往比较脆,比现在的锅更容易碎裂,有时会出现砂眼,所以用一段时间以后经常会出现漏水现象,而且刚开始表面粗糙,很不好用。由此还派生出一些专业的工匠,就是补锅、补盆,当时大家收入比较低,买一个锅也花不少钱,所以往往锅出现砂眼漏水的时候也不舍得扔掉,就会请补锅匠补上继续用。
不仅锅坏了要请人补,盆、碗坏了也要补,菜刀、剪刀都要经常磨,称为:拘锅补盆,锵剪子磨菜刀。
既然有不同的使用场所,就有锅的大小不同,所以当时有很多的区别过的规格的方式,比如题主说的“印”,还有的地方叫“张”,也有的地方叫“梢”(过去打水的桶俗称梢),应该一梢的锅就是能容纳一桶水。可能还有其他的计量方式,出现这种复杂的标准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虽然国家可能已经出台了各个行业的标准,但是,因为这个行业都是一些小作坊,国家行业标准很少有人按照这个标准去做。而是大家还是延续了过去代代相传的一些习惯做法。在北方地区使用“印”的地方比较多,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标准,很多地方的尺度也不一样,那地方是以人的四指并拢的宽度为一“印”。有的地方是以一个人喝水的量为一个“印”,同“饮”。当然,对于四指的宽度来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数量。这就是工匠们代代相传的结果,大部分都是一个大约的数字。一“印”一般是指8到10厘米左右。我们这里一般家庭就是6 8印锅,做豆腐的有到20印的。当时还出现过一个亲戚喝醉酒以后,半夜跑到路边做豆腐的大锅里面睡了一夜的趣事。尽管很多地区都叫“印”,但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这样的粗略的计量单位当时很多见,比较小的距离用“指”,再大点的用“印”,更大点的用“拃”(手掌伸开拇指与其他手指分开,拇指与其他手指的最大距离,一般有14 20厘米),再大的距离用“步”,比如常说的:百步穿杨。当时最精确的计量单位也就算是长度的“尺”,和重量的“斤”了,其他的都是一些比较粗略的单位。当时那样的习惯之下,去买锅
的时候也并没有特别精确的要求,都是根据“印”数基本能满足需要就行了。
首先明确一点,讲铁锅几印几印,这个应该是老一辈农村人的叫法了,今天我们来探讨探讨!
说实话,小焦还是第一次听说农村土灶大铁锅几印几印这样的叫法,因为在我们这里除了老人以外,我老爸老妈这辈的去买锅,一般都会说是买几尺的锅,很少会讲几印几印。那么,农村里铁锅按印算,到底是什么情况?这一印到底是啥意思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小焦问了问村里老人,又在上网查了查资料,发现这个“印”,其实并没有准确的说法,有的说印是度量单位,有的说是数量单位,反正国家并没有把这个“印”作为正规的单位进行说明,各大搜索引擎也没有对这个“印”作出一个具体的解释说明。
小焦查阅了《说文解字》等古籍,书中对“印”字的释义也没有度量、单位等的记载。所以,可以断定的是,这个表示几印几印锅的这种说法是民间的叫法。
根据查阅,民间对于这个几印锅的说法,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第一,“印”是方言的谐音。 在山东、东北地区的方言中往往缺少卷舌音,尤其是山东地区,“油”和 “肉”发音接近,“人”和“银”发音接近。而以前的时候,做饭是按照家中人口做的,所以说锅基本上都是“一人锅”、“两人锅”、“三人锅”等等。如果方言不分的话,就有可能把“一人锅”说成“一银锅”,再经过方言的演变,就很可能变成“一印锅”这样的叫法。
所以,在这里这个“一印锅”中的“印”应该指的是“人”,即“一人锅”。
第二,“印”是民间度量单位。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长度单位叫“仞(读作rèn)”,而周制一仞为八尺,汉制一仞为七尺,这个仞,主要是测量高度和深度的。我么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诗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个仞其实就讲的的是山的高度。
那么,加上第一点的方言谐音,这个“仞”最容易谐音成“印”。但是让人不解的是,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也就是说按仞来算的话,这一仞锅难道是575px乘以8尺的深度吗?那可就得是184厘米深了,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印”是指锅上的印记。 这种说法是,其实锅的大小是一定的,但是造锅的人一天得造很多锅,大大小小的都不一样,有些锅尺寸相差不大,分辨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就在锅上做下印记,比如说六个印的锅是1尺8,八印的锅是2尺2等等,这样要好分辨一些。
综上所述, “印”并不是国家统一的度量衡,民间对它的解释也不一致,所以这个“印”到底指的是啥,现在农村里也没有多少人清楚。不过,现在很多地方买锅基本上都是按“尺”算,比如说一尺八的锅等等,可以不用再纠结几印几印锅的这个概念了。
农村土灶用的生铁锅现在仍有用的,只是当停电时或者家中人多时用,比如煮羊肉汤,猪肉汤,炸丸子等。至于生铁锅如何以印为单位,本人浅谈一点认识。大家知道,过去蒸馍除了用锅盖,锅口与锅盖之间还要有加一个盖苫子。所谓盖苫子,就是用高粱稭外层硬皮编制的。过去我村多数男人以编席打篓赚些零花钱,耳闻目睹,笔者也不例外,自编自用。编锅上用的盖苫子以锅口大小为依据,一般是外口大出二寸,即:5印锅口直径1.6尺,6印锅锅口直径1.8尺,7印锅2尺,8印锅2.2尺,9印锅2.4尺,10印锅口径2.6尺。至于一印是多长,笔者学识浅薄,不敢妄谈。
农民过日子,从古至今,你可以家中缺吃少穿,你可以饥荒债务一屁股,但家里决不能少一样物件,哪怕是家徒四壁,只要是有个家,无论什么样的家,家中必须有一口大铁锅。
“印”是一种非法定计量单位,是用来特指锅的口径,在过去农民们认为一印就是一掌,相当于56-84厘米,因此即便都是买八印锅,只要不是一起买的,那么铁锅大小也是有出入的。
那些年听到最多出自农民口中的一句话:若是孩子读书,那么家里哪怕是需要砸锅卖铁,也一定供养孩子读书。这话咱不是强调农民对孩子能够学习知识有多看重,咱说的意思是,锅是农民心目中的最重要的家产。
我们村里目前为止,村民几乎家家户户有八印大铁锅,我家里有两口八印大铁锅,对了,老家农民称呼锅用的单位是口:一口锅,两口锅。虽然现在农民家里都有大铁锅,但使用频率低,除了蒸包子、蒸馒头和煮红薯、煮老玉米,大铁锅一般情况下被闲置下来不用。
过去农民们买锅,最初是根据家里人数来买锅的,家里人越多,买锅越需要印数大的锅,因此有人索性把几印锅看成是几人锅,比如六印锅能做出六个人的饭,八印锅能做出八个人的饭。
而印在我们农村是一个数量单位,是我们山东人对锅的型号用的单位,印数越大代表锅越大,通常农民们会根据家中使用的铁锅大小来盘锅台,我们村村民几乎家家户户是两口八印大铁锅,在厨房一角盘正方形锅台,八印锅的锅台比炕面稍微矮一点。
记得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讲了村里最缺德的儿媳妇,这个被老人们认为最坏的儿媳妇就因为一口锅,落下了一辈子的缺德名。
据说当年邻村第一孬老杨的闺女小杨嫁给了我们村的二混子小周,结婚第六天,小两口吵架,俩人一个比一个脾气大,小杨臭脾气随了她爹,不讲理的倔强,只不过小杨毕竟是女人,没力气。两人吵着吵着竟然动手推搓起来,当小杨被小周一把推倒在沙发上时,小杨彻底爆发了。
被小周惹乎疯狂了的小杨从院子里抱来磨家什的大磨石,返身回屋,那时候锅灶都在正间,一进门俩锅灶一边一个,小杨推开了一个锅盖,举起磨石砸进了锅里,八印大铁锅当场被砸了个稀碎,然后把自己头发扯乱了以后,转身跑出了老周家,大街上边跑边哭边喊:老周家打死人了,刚娶了媳妇就往死里打啊!!
瞬间老周家的儿媳妇在村里成了村里名人,敢给婆婆家砸锅的人还是头一遭听说,不管小杨有理没有理,砸锅这个行为让村里人对她刮目相看,大家对她的议论是一边倒的趋势,都认为这闺女没被老家教育好,缺了八辈子德的人才会砸人家锅,后来小周和小杨离了婚,再以后小杨没能找到婆家,没人愿意娶敢砸锅的女人。
我们老家到现在还是说六印锅,八印锅,没多复杂,就是农民们自己使用的数量单位而已。
7. 拼多多买的不锈钢锅盖擦了十多遍还是擦出黑色的东西,是不是不能用
不影响使用啊,锅盖只要尺寸对,不漏气就能用。
不锈钢并非完全不会生锈若长期接触酸、碱类物质,也会起化学反应,使其中的微量元素被溶解出来所有不锈钢器皿的外表都有一层很薄的保护膜,而用这种带金属丝的抹布在清洗器皿的时候,金属丝很容易就破坏了保护膜,那样不锈钢器皿的表面很容易就被氧化了,出现发黄的锈迹。
不锈钢锅使用注意事项:
1、不锈钢锅因为良好的导热和储热性,所以使用过程要区别铁锅。总的窍门是:大多数烧菜使用热锅热油法、而含有生粉的食物就必须采用冷锅冷油法。
2、两个概念冷锅冷油开火前放油,放食材,再开火盖盖,基本不翻炒,等锅沿冒蒸汽,加盐等调味的方式。热锅冷油中火空烧锅具1-2钟到足够热。鉴别方法是滴入水滴,水滴不蒸发,而做黄豆粒大小的水珠在锅内滚动。这时先转小火,再放食材。如果水珠像芝麻大,则还不够热,要继续烧几十秒。
3、锅具使用后,应立即用锅的余温,用温水对锅具的内外壁以及锅底进行清洗。清洗完毕后,用干布檫干锅内和锅底。在使用后,请勿马上用冷水冲洗尚有余温的锅具,以免引起大量水雾,使的锅具不容易清洗,建议使用温水清洗。
8. 不锈钢锅盖 与玻璃锅盖 优缺点
不锈钢锅盖结实,使用寿命长,因成本高所以价格要高一些。
玻璃锅盖,透明性强可以观察到锅里烹调状态,但不小心易损坏。相对价格稍低。对于烹饪结果没有多大区别。各有优缺点,看你喜欢啦。
9. 锅盖买304不锈钢还是201不锈钢用过的来说说 不要复制答案 谢谢
304啊,早就说304了。。。201得是多老的了,304肯定比201号,304食品级不锈钢材质的吧
10. 不锈钢锅盖烧焦了怎么才能洗出本色
一、刷糊锅
1、用热水泡就可以了,很容易就可以洗干净,千万不要用钢丝球刷,会把锅子刷坏,如果是铝锅刷了以后再用来煮饭吃了对身体很不好。(如果一定要刷的话,您可以用粗布来代替钢丝球)
2、山里红可去糊锅底
烧饭、炒菜如果锅底糊了,可把几个山里红放锅里,加少许凉水烧开(不要烧干),锅的糊底很快就会去掉。
3、西红柿去糊锅底
几个不是很好的西红柿方在锅里煮,自然就会掉了。
4、啤酒和白酒去糊锅底
如果做饭时不小心糊锅了,锅底有锅巴,如果不易刷掉,可倒入少许白酒和啤酒与少量清水(比例为1:1:0.5)混合,盖盖放置5分钟后就很容易刷洗干净。
5、苹果皮或梨皮去糊锅底
用苹果皮或梨皮加点水煮,然后就很容易清理了。
6、橙子去糊锅底
切几片橙子放锅里煮开,闷一晚上,第二天糊渣就会翻起来,就很容易清除了。
7、废旧电话卡、磁卡洗刷糊锅
问题说明:用完的电话卡、购物卡、优惠卡、贵宾卡越积越多,虽然也有人爱收藏这类东西,但大多数人并无此雅兴,所以,还是用它来干些实事吧。做饭时难免糊锅,清理焦垢时若用坚硬的铁铲,会造成划痕,若用木铲,又难以彻底清除焦垢。何不让那些废旧的卡再体现一下使用价值呢?
操作方法:用卡沿着锅边,逐步将焦垢刮除干净。注意,刮时并不需太用力。如果卡是硬质塑料制成的,还可用来刮煤气炉上的污垢。
8、加醋少许,加热水烧一下,就好洗掉了。
9、有一个绝招,轻易不外传。夏天,把一点米饭倒进锅里,让其自然发酵。2天后闻见酸味后,手到灰除。
10、用小火干烧片刻,冒烟的时候撒上盐,晃动一分钟后闭火,然后再擦拭,就可以除得很干净,不留底、不留糊味。
11、用清洁球加洗衣粉就可直接擦去锅底变黑的那一部分东西。
12、涂上牙膏.用布灒点水.用力擦.经济实惠,又不伤锅.不过擦可能费点力.
13、用高浓度氢氧化钠水溶液泡一下(比如100克水、50克氢氧化钠,因为是强腐蚀一定要带耐酸碱手套,不能用于铝制品清洁),再用钢丝球刮擦。
如果找得到“过碳酸钠或过硼酸钠”,可以直接倒入开水,再加入过硼或过碳,泡到水温后再倒掉。
以上两法前者是去除烧焦的油脂,后者是去除烧黄后的颜色。
14、平底锅焦垢去除
锅内加水煮开,再加少量洗洁精,放一个晚上,再进行擦洗,即可除去。擦洗干净后须一层油。
15、不锈钢锅易沾黑垢,难刷洗,现只要将家中较大的锅子加清水,投入一些凤梨皮,再把较小号的锅子通通放入,煮滚二十分钟,待冷拿出,个个光亮如新!
16、金属器皿生锈,用盐加点柠檬汁洗,即能迅速除锈,又能将器皿擦得光泽耀眼。
17、铝锅污垢巧除法
(1)用湿水泡上适量的石碱,然后用蛋壳蘸上碱水擦拭,这样擦出来的铝制品表面光亮、细洁。擦时最好用块布盖在蛋壳上,以防蛋壳摩擦时划破手指。
(2)将两汤匙的洗洁剂,用半杯热水稀释,再用布蘸湿铝锅,然后用水砂皮边蘸边擦。
(3)洗洁剂1匙,洗衣粉2匙,半铝锅水,放在炉上煮,三五分钟后,手上戴一只纱手套,用一团打蜡用的铁线轻轻擦锅盖,然后再擦铝锅。
(4)把锅放在热水中,用家禽羽毛擦洗。饭煮热闷锅时,用旧报纸或湿布揩擦锅的表面,可保持锅的外表明亮清洁。
(5)如果饭烧焦了,糊印“印”在了铝锅了,可用轻过燃烧并淋湿的木炭来擦洗。不管烧焦部位有多大、多厚,都能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