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俞」氏的由來、發展及詳細的地域分布,以及百家姓中的排名,中國俞氏的人口數量及名人
俞姓的起源
上古良醫俞跗 - 俞姓的的始祖
《史記》的「扁鵲傳」中,曾經提到黃帝之時有一位良醫俞跗,相傳,這位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的俞跗,就是數千年來中國姓俞的始祖。
根據《史記》的記載,這位上古良醫的醫術之高超,幾乎已到達現代醫學的水準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醫療疾病時就不僅僅限於「對症 下葯」,而已經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臟」的現代外科技術,這種表現,可以說為中國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俞姓的得姓甚早,可以遠遠地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黃帝時代,而這個古老姓氏的播遷到我國南方繁衍,也要比其他姓氏來得早些,而且,他們的播遷情形有根有據,有完整的資料可查。
當初俞姓的所以南遷,根據《唐書》的記載是這樣的——唐代武則天臨朝的時候,當時的新豐地方(據考當為今陝西省臨潼縣),突然無緣無故冒出了一座山來,於是當時正不習慣於天下為女皇帝所統治的人士,就議論紛紛,有說這是瑞徵的,也有說這是大禍將至的徵象,其中,有一位江陵人俞文俊,就挺身而出上書則天皇帝說:「陛下以女主居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山變為災,臣以為非慶也……」這番大膽的奏言,當然激怒了當時目空一切的女皇帝,於是,他就被流放到當時尚屬荒僻之地的嶺南,當然,俞氏的後裔也就此到達了我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因此,後來我國南方的俞姓人士,應該有很多都是這位俞文俊的後裔,而俞文俊是當時的江陵人,江陵就在今湖北省的潛江縣西方,則南方俞隆的來源,也應該可以追溯到這里。
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姓氏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我國的早期歷史上並沒有太突出的表現。一直到宋代,才大放光芒,傑出的俞姓人士滿載於史書,象俞紫芝、俞尚、俞夔、以及俞鼎孫、俞經兄弟,都是才華橫溢,對傳統文學有貢獻的人物。
到了明代, 「俞大猷」三個字,對於中國人來說,更是如雷貫耳了,他和他的「俞家軍」,把為患明代沿海一帶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鼠竄的歷史故事,一向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連三尺孩童都耳熟能詳。
這位人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是明世宗嘉靖年間的福建晉江人,自幼讀書熟知兵法,最先,他是以平定廣東的交黎有功而見知,被升為參將,並移鎮淅東,開始寫下了一連串光輝無比的記錄——他屢破倭寇,剿滅兩廣群盜,並平定騷亂,結果威震邊陲,「俞家軍」所至之處,蠻番望風披靡,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就跑到中國來騷擾。擁有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先人,俞姓的中國人真是何其榮耀!
俞氏 - 歷史名人
俞附——黃帝之臣,為良醫。
俞大猷——字志輔,別號虛江。明朝福建晉江人。官至福建總兵。大猷精通兵法,嘉靖三十年(1551年)後,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俞與戚繼光率兵攻擊,屢立戰功,同稱抗倭名將。所部被稱為俞家軍。著有《正氣堂集》16卷。也是傑出的愛國詩人。
俞越——字蔭甫,號曲園。清朝浙江德清人。潛心研究經學,旁及諸書,以高郵王念孫、引之父子為宗。曾主講蘇州紫陽、上海求志各書院,主講杭州估經精舍至30餘年。著有《春在堂全集》,其中以《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尤著名。
俞作豫——廣西北流人。左江龍州起義領導人之一。曾參加北伐戰爭,在廣西進行革命活動,參加廣州起義,領導龍州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任軍長。不久部隊在敵人的圍攻下失敗。同年8月被捕,9月在廣州犧牲,年僅30歲。
俞伯牙:春秋時人,傳說以精於琴藝著名,惟知有鍾子期完全理解琴意,知其志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後,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俞姓的遷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黃帝時代,後又有春秋時鄭國、楚國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見諸史冊之俞姓人仍寥寥無幾。僅有的幾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人俞伯牙、東漢時期原為於闐(今屬新疆自治區)王,後為驪歸王的俞林、東晉成帝時宣城(今屬安徽省)人俞縱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僉。雖無幾人,卻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並有俞姓人越過長江,進入江東(至於俞林,可能其為古代少數民族人。今存,以備參考)。唐代武則天時,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潛江縣一帶)人俞文俊斗膽進言,稱新豐之地無端冒出一座山來,是因武則天「女主居陽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則天,於是就把他流放到當時尚屬荒僻之地的嶺南。俞姓的後裔也就由此到達了我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因此,我國南方的俞姓人氏,應該有很多都是這位俞文俊的後裔。根據《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載,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東郡、河內郡、河間郡、江陵郡,這些資料表明,在隋唐之際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長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並人丁興旺,族大人眾。進入宋代以後,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載《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者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無籍貫外,其餘均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蘇、江西人,其後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為眾。明初,俞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際,俞姓仍以華東之地為眾,但散居之地漸多。如今,俞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安徽、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約佔全國漢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17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
㈡ 俞氏有多少分支
俞姓源出主要有二:俞跗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黃帝時良醫俞跗。據說俞跗的醫術不僅僅限於「對症下葯」,而且已能「割皮解肌,洗滌五臟」,達到去病根的水準,被稱為俞,是痊癒之意,因此姓俞。這位名醫之後為俞氏,中國俞姓多數尊俞跗為先祖。
第二支源自姬姓。春秋時鄭公子渝彌,周桓王時為鄭司徒,後立別族為渝氏,渝氏歷秦、漢,至漢景帝時分出喻氏、俞氏,所以渝、喻、俞三姓同祖,而且史書上有時也互通。姬姓俞氏的歷史有2000多年。 俞姓出現以後,主要活動在陝西、河南一帶。後來向東、向北一路遷移,到晉朝時,俞姓的足跡已達河北、山東。唐朝時,俞姓向江南發展,當時在河北滄州、山東曲阜和滕州、浙江紹興,俞姓已經成為望族。到宋朝時,俞姓向東南進一步聚集,並散布於南方各地。當代俞姓的地域分布:23魔方的基因檢測用戶中,俞姓用戶的籍貫地域主要分布在浙江省 (佔比 42.4%) 、江蘇省 (佔比 20.1%) 、上海市 (佔比 14.1%) 等地。
㈢ 追覓科技東成電動公司的關系
沒有關系。
1、追覓科技是一家有極客基因的創新科技公司,公司前身是創始人俞浩在清華大學創建的「天空工場」,並於2017年底正式加入小米生態鏈,負責智能清潔家電類目。
2、東成電動工具有限公司,於2001-07-18在江蘇省注冊成立,屬於製造業,主營行業為製造業。
㈣ 俞姓的家譜
江蘇溧水俞氏宗譜二十八卷,(清)俞濟川纂,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溧水縣孔鎮鄉大王埂。
江蘇銅山彭城俞氏世譜一卷,(清)俞鍾鑾續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江蘇省常熟市圖書館。
江蘇沛縣泗水俞氏於同公支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前隆圭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恩本堂活字排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江都維揚江都俞氏六修族譜四卷,(清)俞之祿等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7年)半山堂活字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武進毘陵俞氏宗譜九卷,(民國)俞潤源編撰,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江蘇無錫俞氏宗譜二十八卷,(清)俞復餘纂修,清光緒年間無錫刻本二十八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江蘇無錫梁溪俞氏宗譜後編,著者待考,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今僅存一冊)。
浙江俞氏宗譜,(明)俞繼孝等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嘉興市圖(殘破)註:版心作《如在堂重修家譜》。
浙江桐廬桐洲俞氏宗譜四卷,(清)俞起鵬、俞起候等修,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永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浙江衢州市文物管理局(二部)。
浙江桐廬桐江緱嶺俞氏宗譜十卷,(清)俞紹澄纂,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六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桐廬縣檔案館。
浙江寧波三山俞氏宗譜,(清)項歷農纂修,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寧波三山俞氏宗譜
,(清)鄭文綸纂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寧波三山俞氏宗譜
,(清)朱景徽纂修,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餘姚餘姚臨山俞氏宗譜三卷,(民國)俞星洲等續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浙江鄞縣桃義驪江俞氏宗譜三卷,(清)俞克鋆纂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桃義江俞氏宗譜三卷,(民國)俞明洲纂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獲江俞氏宗譜五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鄞縣朝陽鄉張俞村。
浙江鄞縣獲江俞氏節房支譜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年間稿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鄞縣朝陽鄉新屋村。
浙江鄞縣鄞東塘爨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世系第二卷、世表第四卷、世傳第二~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南效段塘俞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民國)馮炳然、胡昆暘纂修,現被收藏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四明洋山爨俞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民國)俞慈濂、俞樹烈等纂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東吳俞氏宗譜八卷,(民國)吳之才俞武權等纂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桂蔭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今僅存第一卷、第七~八卷。
浙江鄞縣四明爨俞氏宗譜十卷首末二(民國)俞志清俞玉惠等纂修,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樹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我陽俞氏宗譜一卷,(清)袁政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德清俞氏宗譜四卷,(民國)俞世興、俞世揚等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德清縣清退辦公室。
浙江紹興陸俞氏家譜,(清)俞昌會輯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紹興俞氏宗譜三卷,(清)俞家新等重修,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淅江紹興暨陽山陰合族俞氏宗譜四卷,(清)俞氏族人續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佑啟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紹興暨陽山陰合族俞氏宗譜六卷,俞氏族人等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佑啟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紹興山陰岩川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次峯俞氏宗譜,(民國)俞浩等續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古邘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新昌俞氏西宅新修宗譜,(清)俞亘、俞大光編,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新昌俞氏西宅世德祠宗譜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俞有松、俞金南、俞繼朝、俞永木等纂,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新昌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新昌俞氏青安坊東宅二房宗譜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新昌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新昌俞氏東宅萃和祠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俞景文述,俞以章等纂,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新昌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上虞古虞嵩城俞氏家乘,(清)俞炳增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浙江上虞崧城俞氏家乘八集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俞鏡元、俞鍾祥輯,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上虞俞公景初紹初家傳,著者待考,(民國)劉咸榮、裴維侒同撰,民國年間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嵊縣蒼岩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八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嵊縣圖書館。
浙江蘭溪南毛埠俞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新周鄉。
浙江蘭溪俞氏宗譜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金湖鄉下俞村(今缺四卷)。
浙江蘭溪俞氏宗譜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楊塘鄉(不全)。
浙江東陽長林俞氏宗譜十六卷,(民國)俞欽哉纂,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紅旗鄉大里村。
浙江衢州桐洲俞氏宗譜四卷,(民國)俞福和、俞壽祿等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仙居九郎溪俞氏宗譜,(清)俞漢渠等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卷上冊、第四卷、第七~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八~二十一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
浙江仙居九郎溪俞氏宗譜二十四卷,末一卷,(民國)俞海龍等修,俞夢漢等輯,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四~五卷、第七卷、第十一卷、第十九卷、第二十一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
浙江俞氏族譜,(清)俞長纓續修,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可儀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安徽俞氏統宗家譜,(明)俞文耀、俞緒慶纂修,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
安徽蕪湖俞氏宗譜二卷,附墳墓考一卷,(民國)俞復纂,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德蔭堂鉛印本。現被收藏在山西省圖書館、哈爾濱師范大學圖書館。
安徽徽州俞氏統會大宗譜三卷,(明)俞時育纂修,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徽州新安俞氏統宗譜十九卷,(明)俞肇光纂修,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三卷、第七~十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安徽徽州新安俞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清)戴恆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致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安徽休寧山斗俞氏宗譜十卷,(明)俞尚玉纂修,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一~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歙縣新安俞氏統宗譜,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二~十五卷、第十七~十八卷,卷數不明。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婺源婺東永川俞氏族譜,著者待考,(明)俞一貫、俞文進纂修,明萬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江西婺源龍溪俞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俞大沄、俞永稷等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
江西婺源婺東浦口俞氏家乘十八卷,(清)俞懷報等編,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婺源續修泓田俞氏支譜,著者待考,(清)俞森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江西婺源新源俞氏家譜十卷,(清)俞永宗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江西婺源龍騰俞仕宜公支譜十六卷,(清)俞桂彬等纂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山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俞家壠俞氏四修族譜十七卷,(民國)俞先鉍纂序,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吳興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今存十四卷,另有一部存第四~七卷)。
湖南中湘島石峰俞氏五修族譜十卷,首二卷,(民國)俞家仍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尋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重修俞氏統宗譜二卷,(明)俞周隨纂修,明天啟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俞氏宗譜十二卷,(民國)俞衡山總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永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俞復纂,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德蔭堂鉛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俞氏宗譜,(清)俞志康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永錫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缺第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鼓城俞氏世譜,(清)俞錘鑾、俞調卿纂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崧城俞氏家乘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俞德寶等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毗陵俞氏宗譜九卷,(民國)俞潤源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姚江古將塘俞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民國)俞贊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維則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龍溪俞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俞大涌等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俞氏宗譜,附傅芬集前編,(民國)俞復纂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鉛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俞氏統宗家譜,(明)俞文耀等修,明隆慶年間修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永康山塢村志(俞氏),(現代)俞昌義等修,1999年計算機排版膠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諸暨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清)俞國紅、俞渭川等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古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百九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諸暨暨陽次峰濡城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古邗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永康俞溪頭志(俞姓,另外有李、胡、吳、陳、應、汪等),(現代)俞興邦等修,1997年計算機排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永康洪湖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復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虞俞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承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虞百官俞氏家乘,著者待考,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虞百官俞氏家乘,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虞古虞嵩城俞氏家乘,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孝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虞古虞嵩城俞氏家乘五集,(清)俞炳纂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虞崧城俞氏家乘八集,(清)俞彥彬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虞崧城俞氏家乘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俞彥彬等纂修,民國十七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虞虞東俞氏宗譜十二卷,(民國)俞乃璇纂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永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虞虞東俞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清)俞晉等修,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永錫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第七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虞虞東俞氏宗譜八卷,(清)俞志康纂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永錫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石川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四~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仕川俞氏宗譜,主張餓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休寧山斗俞氏宗譜,主張餓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青陽俞氏族譜,(清)俞黃等纂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稿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奉化奉川俞氏房譜,(民國)戴乾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1年)顯承堂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東陽俞氏宗譜十卷,(清)俞嘉徵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東陽俞氏宗譜十二卷,(清)俞國智等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今僅存第一~四卷、第七~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東陽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東陽金山俞氏宗譜十八卷,(清)俞士遜等纂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一~五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東陽金山俞氏宗譜二十卷,(清)俞典徽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今僅存第二~四卷、第六~九卷、第十一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九~二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東陽金山俞氏宗譜二十卷,(民國)俞永昌等纂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五~六卷、第十二~十八卷、第二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金華婺東浦口俞氏家乘二十卷,(清)俞懷化等纂修,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冊,今僅存第一~八卷、第十~十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毗陵相家橋俞氏宗譜八卷,(清)俞永保等纂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善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宣平俞源俞氏宗譜十卷,(清)俞思忠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今僅存第一~七卷、第九~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剡縣剡西清化俞氏宗譜,(清)俞韶賢纂修,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浦陽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善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崇明俞氏宗譜,(清)俞文龍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余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今僅存第一~六卷、第八~十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為俞氏宗譜,(清)俞顯等纂修,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錫山俞氏宗譜二十八卷,(清)俞德濟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德蔭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俞氏宗譜十卷,(清)俞戟門等纂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溶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錫山西河裡俞氏支譜,(民國)俞鼎熏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鉛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俞氏宗譜,前編一卷,後編一卷,(民國)俞氏傳芳集,前編一卷俞復纂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德蔭堂鉛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俞氏支譜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婺源泗水俞氏干同公支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俞隆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鄞縣新臨場俞氏宗譜,(清)俞雍廣等纂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三卷、卷首、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蒼炭俞氏宗譜,主張餓待考,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三卷、第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豐杉江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攸敘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湖頭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次峰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古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新安重修俞氏統宗譜二十卷,首一卷,俞敬吾等纂修,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新安俞氏統宗譜,(明)俞汪祥纂修,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五~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俞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清)俞秉善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攸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今僅存第二~十二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石門俞氏宗譜六卷,(清)俞郡欽等纂修,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樹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清)俞鴻裳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古邗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十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清)著者待考,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古邗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清)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四(公元1898年)年古邗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三冊,今僅存第三十七卷、第五十卷、第六十七卷、第八十二卷、第八十七卷、第一○一卷、第一一八~一三九卷、第一四一~一四六卷、第一四八卷、第一五一~一五三卷、第一八二卷、另有四卷不明卷次。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民國)俞賡等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古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百三十四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二十一~四十九卷、第五十一~六十六卷、第六十八~八十卷、第八十二~八十六卷、第八十八~一一七卷、第一三七卷、第一四○卷、第一四『二~一四五卷、第一四七~一四九卷、第一五一卷、第一五三~一六一卷、第一六三~一六八卷、第一七○~一八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民國)俞賡等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古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次峰俞氏宗譜,(民國)俞汝諧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古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次峰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古邗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次峰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享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次峰儒城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次峰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阮塢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三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暨陽金興鄉中俞俞氏宗譜四卷,(民國)俞吉雲纂,民國八年余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諸暨凰桐俞氏宗譜二十本,著者待考,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諸暨凰桐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五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餘姚姚江將壇俞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清)俞秉常等纂,清光緒二十四年維則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餘姚臨山俞氏宗譜三卷,(民國)俞沅玲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蕭山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溯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蕭山俞氏宗譜清,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溯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蕭山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溯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七卷、第二十一~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鎮海俞氏宗譜,(民國)俞宗海纂修,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俞氏西宅世德祠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俞氏彝修世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無錫華俞氏文獻表一卷,(清)華亨孳纂,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西谷俞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敘論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缺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㈤ 俞氏的由來與歷史上的名人
一、姓氏源流
俞(Y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黃帝臣跗之後,以物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史記》等所載,黃帝時有名醫跗,其醫術高超,精於脈經,古「俞」字與「腧」字相通,又腧為「脈之所注」,俞又同痊癒之愈同音,故稱俞跗,其後人為光大先人醫術,即以物事為姓,稱為俞氏。
2、出自春秋時鄭國、楚國公族有俞氏。據《路史》所,春秋時鄭國公族、楚國公族有此姓。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清滿洲人姓,出沈陽、遼陽、章羅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尼瑪哈後有改俞姓者。
② 今彝、土家、回、朝鮮等民族均有俞姓。
得姓始祖:俞跗。傳說中中國的杏林之祖。他曾跟神農嘗百草,熟知各種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臟」的現代外科技術,被視為神醫。一次黃帝少子禺陽病入膏肓,黃帝請他去治療,但等他趕去時,禺陽已氣若游絲。黃帝十分疼愛此子,禁不住悲從中來,跗即剖開禺陽之腹,將其內臟清洗干凈,使禺陽起死回生。事後有人問他:「快死的人了,你剖開他肚子,萬一救不活豈不是要承擔罪責?」他說:「當醫生的首要條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於他醫術高超,不管多麼嚴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癒,所以人們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後來又稱俞跗,其後遵從民意,即以俞為姓,奉俞跗為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黃帝時代,後又有春秋時鄭國、楚國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見諸史冊之俞姓人仍寥寥無幾。僅有的幾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人俞伯牙、東漢時期原為於闐(今屬新疆自治區)王,後為驪歸王的俞林、東晉成帝時宣城(今屬安徽省)人俞縱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僉。雖無幾人,卻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並有俞姓人越過長江,進入江東(至於俞林,可能其為古代少數民族人。今存,以備參考)。唐代武則天時,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潛江縣一帶)人俞文俊斗膽進言,稱新豐之地無端冒出一座山來,是因武則天「女主居陽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則天,於是就把他流放到當時尚屬荒僻之地的嶺南。俞姓的後裔也就由此到達了我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因此,我國南方的俞姓人氏,應該有很多都是這位俞文俊的後裔。根據《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載,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東郡、河內郡、河間郡、江陵郡,這些資料表明,在隋唐之際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長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並人丁興旺,族大人眾。進入宋代以後,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載《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者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無籍貫外,其餘均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蘇、江西人,其後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為眾。明初,俞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際,俞姓仍以華東之地為眾,但散居之地漸多。如今,俞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安徽、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約佔全國漢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
三、歷史名人
俞 跗:據《史記》的「扁鵲傳」中,曾經提到黃帝之時有一位良醫俞跗,相傳,這位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的俞跗,就是數千年來中國姓俞的始祖。這位上古良醫的醫術之高超,幾乎已到達現代醫學的水準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醫療疾病時就不僅僅限於「對症 下葯」,而已經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臟」的現代外科技術,這種表現,可以說為中國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俞 桂: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詩人。進士及第,曾守海濱,政事之餘,不廢吟詠。有《漁溪詩稿》。
俞 琰: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以詞賦聞名,於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說》、《易圖纂要》等。
俞 綱:浙江嘉善人,明代大臣。景帝時以兵部右侍郎入閣參予機務,後加太子太保。英宗復辟,調南京禮部侍郎。
俞 山:浙江省秀水人,字積之,號梅庄,明代大臣。土木之變後,擢山鴻臚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詩,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庄集》。
俞 樾:浙江省德清人,明代著名學者。道光年間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罷職後,一意治經,主講杭州詁精經舍三十一年。著述甚豐,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春在堂隨筆》、《茶香室叢鈔》、《賓萌集》、《春在堂詩編》等。為一代宗師,聲名遠極日本。
俞文俊:唐代江陵(今湖北省潛江縣西)人,因為反對武則天稱帝,就挺身而出上書則天皇帝說:「陛下以女主居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山變為災,臣以為非慶也……」這番大膽的奏言,當然激怒了當時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嶺南,俞氏的後裔也就此到達了我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故今天在兩廣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後代。
俞獻可:歙(今安徽省歙縣)人,宋代官吏。太宗端拱初進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時為廣西轉運使,平定撫水蠻亂。官終龍圖閣待制。
俞庭椿: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宋代官吏、學者。孝宗年間進士,仕至新淦令。師事陸九淵,博通經術。有《周禮復古篇》、《北轅錄》。
俞德鄰:溫州永嘉(今屬浙江省省)人,宋代學者。度宗年間進士。宋亡不仕,遁跡以終。其詩自然深遠,在宋末諸人中,特為高雅,文亦簡潔有清氣。有《佩韋齋輯聞》、《佩韋齋文集》。
俞通海、俞通源:廬州府巢縣(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將領。兄俞通海長於水戰,從朱元璋東擋西殺,屢立戰功,累升至中書省平章政事。後戰死平江。通源嗣兄官為中書省平章政事,轉戰南北二十二年,卒於任上。
俞寓程:南楚俞氏、東粵俞氏的始祖(第一派),前明時期(約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遷至廣東潮州府程鄉縣(今梅州),此為東粵俞氏。傳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長房《黃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後人於康熙四十年前後(約三百年前)來湘、鄂,是為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後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帶。黃洞房、小密房其餘後人及三房《扶貴房》後人留東粵。
俞安期:蘇州府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代詩人,字公臨,後改字慕長。嘗以長律一百五十韻投王士貞,士貞為之延譽,名由是改。有《唐類函》、《類苑瓊英》、《詩雋類函》等。
俞大猷:福建晉江人,字志輔,號虛江,明代抗倭名將,他博讀兵法,有將才,歷官總兵。並曾屢率水軍打敗倭寇,被稱為「俞家軍」。他用兵先計後戰,不貪近攻,將略武功居世宗朝眾將之冠。「俞家軍」所至之處,蠻番望風披靡,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就跑到中國來騷擾。
俞宗禮:清代畫家。字人儀,號凡在,上海人,僑居吳郡。十二歲上便得了個潁州秀才第一的名份。工山水及寫真,尤善白描道釋人物,筆墨精細,有「龍眼復生」之譽。
俞作豫:廣西省北流人,中共早期高級將領。曾參加北伐,大革命失敗後,加入共產黨。1930年率領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在左江地區的龍江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任軍長。後遭敵圍攻而失敗,同年9月在廣州犧牲,年僅30歲。
俞大綱:1908年出生於浙江紹興,一生在大學和研究所教授中國傳統戲曲和詩詞等古典藝術課程,並且透過研究出版,為台灣在相關學術領域提出貢獻。而他在人生最後十餘年的時光當中,更影響並提攜了台北藝文圈的一群年輕人,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雅音小集」創辦人郭小庄、一起創辦《漢聲雜志》的吳美雲和姚孟嘉、藝術學院校長邱坤良、學者王秋桂、作家施叔青等人,都曾因為受到他的「身教」與「言教」而得到啟發。1978年過世,享年71歲。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東郡:秦置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
河間郡:漢有河間郡(或河間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北魏時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間,現在獻縣。隋唐時為瀛州河間郡。北宋後期升河間府,治河間(今河間)。元為河間路。明清為河間府。據《周禮疏》記載:黃帝臣有俞柑,當為俞姓之始。望出河間。
江陵郡:漢代設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朝齊改置江陵郡,轄境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東一帶。937年,南唐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為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寧於市郊。
2、堂號
俞姓主要堂號有:「流水堂」、「江陵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氣堂」等。
五、宗族特徵
1、俞姓在宋代以前鮮見於史。
2、俞姓為典型的南方姓氏。
3、俞姓南遷要早於其他姓氏,俞姓入兩廣之早,更為他姓所不能比。
4、俞姓多才華橫溢之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學的發展頗有貢獻,就連大將俞大猷也有著述《正氣堂集》、《劍經》兩書傳世。
㈥ 皖北固鎮俞氏由來
一、姓氏源流
俞(Y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黃帝臣跗之後,以物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史記》等所載,黃帝時有名醫跗,其醫術高超,精於脈經,古「俞」字與「腧」字相通,又腧為「脈之所注」,俞又同痊癒之愈同音,故稱俞跗,其後人為光大先人醫術,即以物事為姓,稱為俞氏。
2、出自春秋時鄭國、楚國公族有俞氏。據《路史》所,春秋時鄭國公族、楚國公族有此姓。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清滿洲人姓,出沈陽、遼陽、章羅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尼瑪哈後有改俞姓者。
② 今彝、土家、回、朝鮮等民族均有俞姓。
得姓始祖:俞跗。傳說中中國的杏林之祖。他曾跟神農嘗百草,熟知各種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臟」的現代外科技術,被視為神醫。一次黃帝少子禺陽病入膏肓,黃帝請他去治療,但等他趕去時,禺陽已氣若游絲。黃帝十分疼愛此子,禁不住悲從中來,跗即剖開禺陽之腹,將其內臟清洗干凈,使禺陽起死回生。事後有人問他:「快死的人了,你剖開他肚子,萬一救不活豈不是要承擔罪責?」他說:「當醫生的首要條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於他醫術高超,不管多麼嚴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癒,所以人們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後來又稱俞跗,其後遵從民意,即以俞為姓,奉俞跗為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黃帝時代,後又有春秋時鄭國、楚國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見諸史冊之俞姓人仍寥寥無幾。僅有的幾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人俞伯牙、東漢時期原為於闐(今屬新疆自治區)王,後為驪歸王的俞林、東晉成帝時宣城(今屬安徽省)人俞縱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僉。雖無幾人,卻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並有俞姓人越過長江,進入江東(至於俞林,可能其為古代少數民族人。今存,以備參考)。唐代武則天時,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潛江縣一帶)人俞文俊斗膽進言,稱新豐之地無端冒出一座山來,是因武則天「女主居陽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則天,於是就把他流放到當時尚屬荒僻之地的嶺南。俞姓的後裔也就由此到達了我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因此,我國南方的俞姓人氏,應該有很多都是這位俞文俊的後裔。根據《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載,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東郡、河內郡、河間郡、江陵郡,這些資料表明,在隋唐之際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長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並人丁興旺,族大人眾。進入宋代以後,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載《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者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無籍貫外,其餘均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蘇、江西人,其後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為眾。明初,俞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際,俞姓仍以華東之地為眾,但散居之地漸多。如今,俞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安徽、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約佔全國漢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
三、歷史名人
俞 跗:據《史記》的「扁鵲傳」中,曾經提到黃帝之時有一位良醫俞跗,相傳,這位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的俞跗,就是數千年來中國姓俞的始祖。這位上古良醫的醫術之高超,幾乎已到達現代醫學的水準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醫療疾病時就不僅僅限於「對症 下葯」,而已經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臟」的現代外科技術,這種表現,可以說為中國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俞 桂: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詩人。進士及第,曾守海濱,政事之餘,不廢吟詠。有《漁溪詩稿》。
俞 琰: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宋末元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以詞賦聞名,於易尤精,撰有《周易集說》、《易圖纂要》等。
俞 綱:浙江嘉善人,明代大臣。景帝時以兵部右侍郎入閣參予機務,後加太子太保。英宗復辟,調南京禮部侍郎。
俞 山:浙江省秀水人,字積之,號梅庄,明代大臣。土木之變後,擢山鴻臚寺丞,旋升吏部左侍郎。工詩,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庄集》。
俞 樾:浙江省德清人,明代著名學者。道光年間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罷職後,一意治經,主講杭州詁精經舍三十一年。著述甚豐,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春在堂隨筆》、《茶香室叢鈔》、《賓萌集》、《春在堂詩編》等。為一代宗師,聲名遠極日本。
俞文俊:唐代江陵(今湖北省潛江縣西)人,因為反對武則天稱帝,就挺身而出上書則天皇帝說:「陛下以女主居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山變為災,臣以為非慶也……」這番大膽的奏言,當然激怒了當時目空一切的女皇帝,因此被流放到嶺南,俞氏的後裔也就此到達了我國南方的廣東和廣西一帶。故今天在兩廣生活的俞姓大部分是俞文俊的後代。
俞獻可:歙(今安徽省歙縣)人,宋代官吏。太宗端拱初進士,官吏部郎中。真宗時為廣西轉運使,平定撫水蠻亂。官終龍圖閣待制。
俞庭椿: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宋代官吏、學者。孝宗年間進士,仕至新淦令。師事陸九淵,博通經術。有《周禮復古篇》、《北轅錄》。
俞德鄰:溫州永嘉(今屬浙江省省)人,宋代學者。度宗年間進士。宋亡不仕,遁跡以終。其詩自然深遠,在宋末諸人中,特為高雅,文亦簡潔有清氣。有《佩韋齋輯聞》、《佩韋齋文集》。
俞通海、俞通源:廬州府巢縣(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將領。兄俞通海長於水戰,從朱元璋東擋西殺,屢立戰功,累升至中書省平章政事。後戰死平江。通源嗣兄官為中書省平章政事,轉戰南北二十二年,卒於任上。
俞寓程:南楚俞氏、東粵俞氏的始祖(第一派),前明時期(約六百五十年前)自福建的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遷至廣東潮州府程鄉縣(今梅州),此為東粵俞氏。傳至五代三兄弟分房。長房《黃洞房》和次房《小密房》十三代後人於康熙四十年前後(約三百年前)來湘、鄂,是為南楚俞氏。南楚俞氏後人一部分又分散到了江西、安徽一帶。黃洞房、小密房其餘後人及三房《扶貴房》後人留東粵。
俞安期:蘇州府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代詩人,字公臨,後改字慕長。嘗以長律一百五十韻投王士貞,士貞為之延譽,名由是改。有《唐類函》、《類苑瓊英》、《詩雋類函》等。
俞大猷:福建晉江人,字志輔,號虛江,明代抗倭名將,他博讀兵法,有將才,歷官總兵。並曾屢率水軍打敗倭寇,被稱為「俞家軍」。他用兵先計後戰,不貪近攻,將略武功居世宗朝眾將之冠。「俞家軍」所至之處,蠻番望風披靡,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就跑到中國來騷擾。
俞宗禮:清代畫家。字人儀,號凡在,上海人,僑居吳郡。十二歲上便得了個潁州秀才第一的名份。工山水及寫真,尤善白描道釋人物,筆墨精細,有「龍眼復生」之譽。
俞作豫:廣西省北流人,中共早期高級將領。曾參加北伐,大革命失敗後,加入共產黨。1930年率領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在左江地區的龍江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任軍長。後遭敵圍攻而失敗,同年9月在廣州犧牲,年僅30歲。
俞大綱:1908年出生於浙江紹興,一生在大學和研究所教授中國傳統戲曲和詩詞等古典藝術課程,並且透過研究出版,為台灣在相關學術領域提出貢獻。而他在人生最後十餘年的時光當中,更影響並提攜了台北藝文圈的一群年輕人,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雅音小集」創辦人郭小庄、一起創辦《漢聲雜志》的吳美雲和姚孟嘉、藝術學院校長邱坤良、學者王秋桂、作家施叔青等人,都曾因為受到他的「身教」與「言教」而得到啟發。1978年過世,享年71歲。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東郡:秦置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
河間郡:漢有河間郡(或河間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北魏時置郡,移治今河北省河間,現在獻縣。隋唐時為瀛州河間郡。北宋後期升河間府,治河間(今河間)。元為河間路。明清為河間府。據《周禮疏》記載:黃帝臣有俞柑,當為俞姓之始。望出河間。
江陵郡:漢代設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朝齊改置江陵郡,轄境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東一帶。937年,南唐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為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寧於市郊。
2、堂號
俞姓主要堂號有:「流水堂」、「江陵堂」、「高山堂」、「春在堂」、「正氣堂」等。
五、宗族特徵
1、俞姓在宋代以前鮮見於史。
2、俞姓為典型的南方姓氏。
3、俞姓南遷要早於其他姓氏,俞姓入兩廣之早,更為他姓所不能比。
4、俞姓多才華橫溢之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學的發展頗有貢獻,就連大將俞大猷也有著述《正氣堂集》、《劍經》兩書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