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嘉善富盛滑動軸承有限公司怎麼樣
嘉善富盛滑動軸承有限公司是2006-03-14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嘉善縣干窯鎮茆里村97號。
嘉善富盛滑動軸承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421786402430X,企業法人杭勤松,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嘉善富盛滑動軸承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生產銷售:軸承,五金沖件,注塑件。
通過愛企查查看嘉善富盛滑動軸承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⑵ 富盛鎮的經濟
富盛經濟發展迅速,全鎮已形成了以平絨紡織為主體,農產品加工為特色,集印染、服裝、建築、五金為輔的門類較為齊全、設備較為先進的工業經濟格局,其中家庭工業呈現了方興未艾態勢,全鎮總量達到203家,「紡織、服裝、手套、綉花」四大塊狀特色初具規模。「庄老漢」綠色食品、「諸葛劍」有機茶等綠色農產品譽滿四方。富盛工業源遠流長。位於倪家溇村長竹園的富盛戰國窯址,是戰國時期越王句踐的重要陶瓷工場。萬戶印紋陶窯址和青塘青瓷窯址是兩晉時期燒制壺、罐、碗、碟等日用品的窯場,塘城青瓷窯址系南北朝窯址。倪家溇村的瓶窯山窯址和北山村的大樹嶴窯址,均為宋代窯址。這些都是古代富盛早期工業的雛形。
明清時期,民間個體手工業有較快發展,相繼出現一批竹木、鐵器與小五金加工,陶瓷燒制、土紡染布、釀酒制茶等手工業作坊和泥水石作、土木建築等能工巧匠。民國時期迭經戰亂,傳統工業、手工業亦大傷元氣,進展緩慢。
建國後,工業生產穩步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先後創辦鐵業社、木業社、竹業社三家縣屬企業和富盛壇廠、富盛車木廠、富盛茶廠、富盛化肥廠等社辦企業。60年代始,相繼出現礦山開采、農機具修造、塑料、膠木加工、糧食飼料加工以及泥煤、鐵礦石、白泥、石塊石子等自然資源開采產業。70年代,相繼出現一批農副產品加工、磚瓦燒制、棉織土紡、竹木製品、農機具修造等社隊企業。
改革開放後,鄉村工業如虎添翼。80年代始,鎮級經濟堅持走工農並舉,全面發展的道路,鎮民樹立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的理念,鄉村企業異軍突起。倪家溇村脫穎而出,從1980年起,先後創辦了紹興平絨總廠、浙江幽蘭集團公司、浙江幽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村級企業。1989年,境內鄉、鎮、村集體企業步入鼎盛時期,富盛鎮和紅山鄉共有集體企業90家,從業人員4782人,固定資產4853萬元,年總產值達到7496萬元,集體企業銷售稅金304萬元。其中,年產值在二百萬元以上的企業有6家,出口創匯在一百萬元以上的企業有8家。同時,聯戶及個私企業也不斷發展。是年底,全鎮有聯戶及個私企業共119家,從業人員172人,年總產值300萬元,上繳國家稅收33萬元。
80年代末90年代初,鄉鎮企業開始向上規模上等級方面發展,對小廠進行擴建或合並,出現了諸如天富紡織集團公司、富盛毛紡廠等一批有一定規模的鄉鎮骨幹企業。同時,鄉鎮政府加大對企業的投入力度,技改項目逐年增加。1992年,全鎮鎮屬企業投入固定資產資金達4278萬元,其中投資額100萬以上的項目達10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有2個,平均每個項目投資為211.9萬元,固定資產總額比1991年底的6287萬元增長68%;為富盛鎮歷史上前所未有。1984年至1987年三年間,金家畈、方嶴、嚴家葑、東山頭、小輅山、方潛橋、岩里、乘鳳、北山、下旺等村先後辦起了紡織廠、篷布廠、石料場、精茶廠、服裝廠等一大批村辦企業。1986年,紅山鄉11個行政村,共有村辦企業25家,工業銷售收入從1980年的31.75萬元增加到994.14萬元,六年間增加30倍。年利潤達到68.41萬元。1994年,全鎮村辦工業發展到50家,職工3497人,村辦工業總產值15774萬元,銷售收入達到14967萬元。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鄉、村集體企業逐步實行體制轉換,廣泛推行租賃、承包、拍賣和股份制等經營模式,家庭個私工業迅速發展。1994年,針對全鎮企業規模小,個數多,底子薄,效益差的實際,在發展鞏固重點企業的基礎上,大膽地對小、微、虧企業公開進行拍賣、租賃或兼並、聯營。是年底止,全鎮有43家企業轉換了經營機制。對中型企業的機制轉換,積極推行股份合作制。1996年,全鎮個私企業發展到33家,1998年底增加到45家,其經濟總量佔全鎮的13%。至1998年12月,全鎮61家集體企業全部實行改制,其中股份制1家,租賃不動產40家,合資2家,全拍賣7家,實行增值承包11家。1999年,倪家溇村積極盤活原幽蘭集團公司遺留的閑散資產,向金融單位租賃廠房、設備,創辦豐盛個私工業園區,2001年,全鎮盤活資產存量1580萬元,新發展個私企業18家,全鎮個私企業累計達到138家,成為全鎮企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5年,富盛鄉被縣委、縣府授予發展鄉鎮企業銀杯獎;1988年,富盛鎮被縣鄉企局授予「出口創匯500萬鄉鎮」稱號;1989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工業衛星鎮。同年,新富紡織有限公司成為紹興市首家中外合資鄉鎮企業。紹興平絨總廠和浙江幽蘭集團公司創辦期間,先後獲「省先進企業」、「省出口創匯先進單位」、「市級文明單位」、「浙江省明星企業」、「紹興市重點企業」、「國家經貿部、農業部貿工農聯合出口商品生產基地企業」、「國家二級先進企業」等稱號,並躋身國家大型企業行列,獲准享有自行進出口權,其產品先後獲「省新優名特產品金鷹獎」、「省輕紡工業優秀四新產品一等獎」、「浙江省優質產品」、「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青龍獎」、「農業部優質產品」等獎勵,並遠銷俄羅斯、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至2003年底,全鎮有工業企業201家,擁有職工2620人。其中500萬元規模以上企業11家,涌現了豐盛工業園區、新紀元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浙江林盛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在社會上有知名度的骨幹企業集團。是年,全鎮企業固定資產總值達26496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7655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8.1%),企業銷售收入119269萬元,其中工業銷售收入72294萬元,工業銷售稅金420萬元,利潤總額3326萬元,初步形成以紡織、印染為主,集建築建材、五金機械、釀造和農副產品加工於一體的產業結構。
富盛商業起步較早。《紹興縣地名志》載,「富盛地處紹興、上虞、嵊縣三縣邊界,昔時三縣土特產在此交流集散,商業興盛,地方富庶,遂稱富盛。」明清時期,南山北水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富盛埠頭,成為會稽縣五大名埠之一,民國時期列入紹興縣九大埠頭行列。其時,四百米老街商賈擁擠,市肆繁盛。建國後,四百米老街不堪擁擠,街市不斷擴展,綜合市場兩度易地新建,世紀之交新建商業一條街。1951年成立富盛基層供銷合作社,1962年改制為皋埠供銷社富盛分社,1983年7月改制為由縣社直屬的富盛供銷合作社。1996年10月撤消了富盛供銷社建制,重設皋埠供銷社富盛供銷分社。在建制富盛供銷社(或分社)期間,各行政村設分店。1998年起,供銷社實行轉制,櫃組承包,職工分流。後加大改革力度,供銷社資產全部落實承包,個私商店越來越多,市場活躍。
在計劃經濟年代,棉布、糧油、煙酒糖、副食品、化肥及部分工業日用品等緊張物資均由供銷社憑票憑證限額供應;當地生產的糧食、竹木茶筍、生豬等農副產品和土特產皆由當地供銷社統一收購經銷。改革開放以後,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商品流通由單一計劃分配轉為多渠道自由經營,市場日趨活躍,個體私營商店在政策鼓勵下日益發展,各行各業群起從事商務活動,集貿市場交易旺盛。2003年,全鎮有從事商品流通行業單位(戶)140個,飲食行業26個,旅遊服務行業110個,交通行業207個,第三產業產值達2549萬元,占當年全鎮國內生產總產值(屬地)的11%。
⑶ 陽江市陽東富盛精密鑄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陽江市陽東富盛精密鑄造有限公司是2014-01-08在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陽江市陽東區那霍工業區霍達一路與金田四路交匯處。
陽江市陽東富盛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172309014121XB,企業法人李發清,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陽江市陽東富盛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產銷:五金製品、塑料製品、不銹鋼製品、精密鑄造品。(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廣東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526777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5147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陽江市陽東富盛精密鑄造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