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盜墓賊所用的洛陽鏟,真的是古代洛陽人發明的嗎
根據流傳的說法,洛陽鏟是古代洛陽一位叫李鴨子的盜墓賊所發明。這個人本身就是一名常年盜墓的賊,那天他偶然看到有人用一個圓柄的小鏟子鏟入土中之後,能把地下的土帶出來,就因此得到靈感發明了盜墓專用的洛陽鏟,由於洛陽鏟對找墓地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很快成為了諸多盜墓者的必用工具,到了現在連考古專家也經常會用到它。
洛陽鏟的構造比較簡單,但是很實用。它是一個長約30公分左右的半筒狀鐵鏟,頭部十分鋒利,能夠很輕易地插入土中,提出來的時候就能夠把地下深處的泥土帶出來,從而可以觀察泥土構成和顏色判定地下的地質情況。洛陽鏟的另一頭是個空心管,可以接上去不同長短的木桿,根據不同的需要,洛陽鏟可以自行製作出多種規格,有大有小,有長也有短,對於能夠辨別土色、判定墓葬的老盜墓賊來說,洛陽鏟對他們能夠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⑵ 盜墓工具主要有什麼
首先要說的是盜墓界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工具洛陽鏟.洛陽鏟據傳為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盜墓者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並為後人逐漸改進。最早廣泛用於盜墓,後成為考古學工具。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鑽探,在中國著名的殷墟、偃師商城等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洛陽鏟又名探鏟,一種考古學工具,為一半圓柱形的鐵鏟。一段有柄,可以接長的白蠟桿。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逐漸挖出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深井,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墓葬。
常見的洛陽鏟呈半圓筒形,長20至40厘米,直徑5至20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桿後,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這種鏟子只有洛陽幾家手工藝作坊生產,而且至今只能手工製造。目前,洛陽鏟已不再是考古界的專有工具,在建築、公路、鐵路、礦山等領域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地基灌樁和地質勘探等方面,洛陽鏟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洛陽鏟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將地下的土層沒有改變的提出樣本,從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層年代以及結構來判斷地下情況,在考古發掘時,很大因素靠的是個人經驗,也有傳說老洛陽鏟可以用嘴嘗出土壤情況里判斷地下的墓葬分布。由於破壞小,對環境沒有什麼要求,甚至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勘測效果要好於一些電氣化的勘查設備。
盜墓工具的演進
解放前的盜墓,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干,不會太多,時間一般是晚上,幹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挖掘設備),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面布滿各種「裝備」)。
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工具操作,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者沒有探測專用工具,明代開始使 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為對象一去不復返。盜墓者利用特製的鐵錐,向地面無標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 據錐上帶上來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解放前的挖掘設備,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螺絲釘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
河南洛陽城自古以來文化悠遠,歷史上曾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時至今日,洛陽名聞天下的「洛陽三寶」,就是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 陽鏟」,其中前兩樣都有極好的聲名,而獨獨這第三樣似乎並不光彩,因為它是一種盜墓工具。洛陽城確是盜墓風行,主要源於洛陽自古以來的厚葬之風。自古以來 洛陽達官貴人講究厚葬,而且往往異常重視墓穴的修建,隨葬頗豐,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稠密:
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也正因如此,洛陽盜墓之風自古盛行,而歷代盜墓者也是能人輩出。關於洛陽鏟的由來,洛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農民叫李鴨子,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間有一天,他到十幾里外的孟津縣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 搭棚子,准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忙著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地下一戳,提上來 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杴挖盜洞輕巧靈便,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利於判斷地下不同地層情況。於是他找了張紙,貼著鏟夾畫出一張 原大圖樣,回家後馬上找鐵匠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以後其他盜墓者紛紛仿效,於是得到廣泛「推廣」。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現在的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凶器——管兒插。
「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會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 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制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面會 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 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 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現代盜墓的盜墓工具已經比以前先進多了。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 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
盜墓者的盜墓技巧
舊時長沙盜墓的四字訣
跟北方洛陽、關中等地不同,南方許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陽鏟」無用武之地,當地盜墓者「因地制宜」,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總結,形成一套覓寶、識寶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劉鴻伏研究解放前長沙周圍地區的盜墓賊的辦法和技術,歸納為「望」、「聞」、「問」、 「切」四字訣。
「望」是望氣看風水。老盜墓人經驗豐富,又多擅長風水之術,故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毀的古墓坐落何處,只要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寶物必多。以風水術指導地面無標志的墓址的確定,無乎百發百中。據說民國年間長沙一蔡姓盜墓高手極擅風水 之術,他若出門選點,從者必雲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寧鄉縣走親戚,行到一風景甚佳處,指著一塊水田對同行人說,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寶物必可使你我驟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於是跟他們打賭:若無古墓,自己輸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寶物自己獨佔七成。眾人賭興大發,遂暗約鄉民數十人於夜間發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磚室大墓,墓壁彩繪死者生前生活圖景,墓內有寶劍、寶鼎、玉璧、漆器、金餅、硯、竹筒等物。後來他們賣給美國傳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聞」即嗅氣味。有此奇術的盜墓者專練鼻子的嗅覺功能,他在盜掘前,翻開墓表土層,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從泥土氣味中辨別墓葬是否被盜過,並根據土色判斷時代。據說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漢代墓土與唐代墓土的微妙氣味差別,准確程度令人驚嘆。
長沙剛解放時曾槍斃一個老盜墓賊,他將一生所盜文物國寶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此人即是「聞家」,專盜漢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聞,便可准確斷代。有個盜墓賊拿來幾件古舊漆器,說是出自一個王侯墓中。他倚在煙榻上,邊抽鴉片邊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著說:「仁兄,你這漆器是在尿坑裡漚泡過的,取出的時間應在七個月左右。」此人大驚失色,連稱:「得罪!得罪!」
「問」就是踩點。善於此道者,往往扮成風水先生或相士,遊走四方,尤注意風景優美之地和出過將相高官之處。他們一般能 說會道,善於與長者老人交談講古。每到一處,均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身份拜訪當地老人,從交談中獲取古墓信息與方位。這種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 得對方信任。一旦探聽到古墓確切地點,便立即召集群賊在夜間盜掘。
「切」即把脈之意。有三層含意:第一層是指發現古墓之後,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槨,這種功夫不僅需要 豐富的盜墓經驗,而且要有體察事物的敏銳感覺。擅長此道者往往根據地勢地脈的走向,如給人把脈一樣很快切准棺槨的位置,然後從斜坡處打洞,直達墓室中棺頭 槨尾,盜取葬品,前幾年曾國藩墓即被用此法盜掘。第二層含意是指鑿棺啟蓋後,摸取死者身上寶物。從頭上摸起,經口至肛門,最後到腳。摸寶物如同給病人切 脈,要細致冷靜,講究沉靜准確,沒有遺漏。第三層含意是指以手摸觸出土文物,由於其中的高手過手文物不計其數,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審視,只要把物品慢慢撫摸 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價幾何。他們常以此技與人賭輸贏,往往勝算。
聽雷聲,辨墓地
《清稗類鈔??盜賊類》有「焦四以盜墓致富」披露了盜墓的技巧:」廣州劇盜焦四,駐防也,常於白雲山旁近,以盜墓為業。其徒數十人,有聽雨、聽風、聽雷、現草色、泥痕等術,百不一失。
一日,出北郊,時方卓午,雷電交作,焦囑眾人分投四方以察之,謂雖疾雷電,暴風雨,不得稍卻,有所聞見,默記以告。焦乃屹立於嶺巔雷雨之中。少頃,雨霽,東方一人歸,謂大雷時,隱隱覺腳下浮動,似聞地下有聲相應者。焦喜曰:『得之矣。……』。」
這個焦四不愧是個盜墓高手!他不但掌握了一般盜墓人都會的分辨土質、土色的本領,還善於利用一些自然現象,幫他尋找墳墓的所在。比如「雷電」,焦四在雷雨 天出去盜墓,他讓跟他盜墓的人分別站在四個不同的方位,雨過後,東邊的人跑過來說,剛才打雷的時候,聽到他哪個方位的地下有隱隱的聲音想應和。焦四很高 興,說:「我們找到了!」這裡面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有墓葬的地下是空的,當大雷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共鳴,聽起來好象是地下有東西和雷聲相應和了。
⑶ 探墓儀器自己怎麼做
專業人士用的一般做不了。
是因為盜墓專用金屬探測器是一種專門用來探測金屬的儀器,適用於地下探寶時使用。盜墓專用金屬探測器是佔了盜墓專用金屬探測器的一大半。雖然安檢的盜墓專用金屬探測器,在安檢部門很火熱,但是相對於盜墓專用金屬探測器的銷量來說,僅是三分之一,盜墓專用金屬探測器是使用探測線圈探測地下金屬。同時配合使用人的經驗及靈敏度,才能探測被掩埋的物體。在土質土壤不同的狀況,只需要使用地表清除功能,這樣盜墓專用金屬探測器就可以將來自土壤礦物質的信號排除,而篩選出來自被掩埋金屬物體發出的信號,從而能探測地下的金屬。
⑷ 中國人的盜墓水平和外國人的盜墓水平究竟誰更高
古墓是人生終止時最後的定格,也是儲存墓主生活時代信息的小倉庫,盜墓的歷史由來已久,例如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發現,秦始皇陵曾經遭盜墓賊挖掘及破壞,兵馬俑手上的武器大多都被人拿走。
「發丘派」:弟子名叫發丘天官,掌門祖師爺是伍子胥。
「卸嶺派」:弟子名稱卸嶺力士,掌門祖師爺是人稱西楚霸王的項羽。
「搬山派」:弟子名稱搬山道人,比較出名的是代表人物是孫殿英,搬山派之所以被稱作「道人」,是因為身著道士裝扮,而且會一些道士的法術,搬山一派與道教頗有淵源,但是搬山一派在風水學上並沒什麼特殊之處。
雖然我國盜墓起源早,但是在技術手段上,我國比西方國家要落後。
在中國北方浩瀚的沙漠中,有很多古城,由於戰亂或其他原因,很多古城和陵墓都被風沙埋沒了,如坐落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鄂木訥河東岸有一座古城,被稱為黑水城,是一座西夏古城,它是古絲綢之路北段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黑水城,並沒有多少史料記載,然而卻流傳著這里藏有很多珍奇異寶。
⑸ 盜墓有哪些工具
盜墓工具的演進
解放前的盜墓,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干,不會太多,時間一般是晚上,幹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挖掘設備),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面布滿各種「裝備」)。
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工具操作,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者沒有探測專用工具,明代開始使 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為對象一去不復返。盜墓者利用特製的鐵錐,向地面無標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 據錐上帶上來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解放前的挖掘設備,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螺絲釘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
河南洛陽城自古以來文化悠遠,歷史上曾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時至今日,洛陽名聞天下的「洛陽三寶」,就是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 陽鏟」,其中前兩樣都有極好的聲名,而獨獨這第三樣似乎並不光彩,因為它是一種盜墓工具。洛陽城確是盜墓風行,主要源於洛陽自古以來的厚葬之風。自古以來 洛陽達官貴人講究厚葬,而且往往異常重視墓穴的修建,隨葬頗豐,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稠密:
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也正因如此,洛陽盜墓之風自古盛行,而歷代盜墓者也是能人輩出。關於洛陽鏟的由來,洛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農民叫李鴨子,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間有一天,他到十幾里外的孟津縣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 搭棚子,准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忙著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地下一戳,提上來 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杴挖盜洞輕巧靈便,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利於判斷地下不同地層情況。於是他找了張紙,貼著鏟夾畫出一張 原大圖樣,回家後馬上找鐵匠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以後其他盜墓者紛紛仿效,於是得到廣泛「推廣」。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現在的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凶器——管兒插。
「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會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 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制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面會 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 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 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現代盜墓的盜墓工具已經比以前先進多了。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 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
盜墓者的盜墓技巧
舊時長沙盜墓的四字訣
跟北方洛陽、關中等地不同,南方許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陽鏟」無用武之地,當地盜墓者「因地制宜」,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總結,形成一套覓寶、識寶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劉鴻伏研究解放前長沙周圍地區的盜墓賊的辦法和技術,歸納為「望」、「聞」、「問」、 「切」四字訣。
「望」是望氣看風水。老盜墓人經驗豐富,又多擅長風水之術,故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毀的古墓坐落何處,只要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寶物必多。以風水術指導地面無標志的墓址的確定,無乎百發百中。據說民國年間長沙一蔡姓盜墓高手極擅風水 之術,他若出門選點,從者必雲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寧鄉縣走親戚,行到一風景甚佳處,指著一塊水田對同行人說,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寶物必可使你我驟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於是跟他們打賭:若無古墓,自己輸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寶物自己獨佔七成。眾人賭興大發,遂暗約鄉民數十人於夜間發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磚室大墓,墓壁彩繪死者生前生活圖景,墓內有寶劍、寶鼎、玉璧、漆器、金餅、硯、竹筒等物。後來他們賣給美國傳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聞」即嗅氣味。有此奇術的盜墓者專練鼻子的嗅覺功能,他在盜掘前,翻開墓表土層,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從泥土氣味中辨別墓葬是否被盜過,並根據土色判斷時代。據說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漢代墓土與唐代墓土的微妙氣味差別,准確程度令人驚嘆。
長沙剛解放時曾槍斃一個老盜墓賊,他將一生所盜文物國寶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此人即是「聞家」,專盜漢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聞,便可准確斷代。有個盜墓賊拿來幾件古舊漆器,說是出自一個王侯墓中。他倚在煙榻上,邊抽鴉片邊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著說:「仁兄,你這漆器是在尿坑裡漚泡過的,取出的時間應在七個月左右。」此人大驚失色,連稱:「得罪!得罪!」
「問」就是踩點。善於此道者,往往扮成風水先生或相士,遊走四方,尤注意風景優美之地和出過將相高官之處。他們一般能 說會道,善於與長者老人交談講古。每到一處,均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身份拜訪當地老人,從交談中獲取古墓信息與方位。這種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 得對方信任。一旦探聽到古墓確切地點,便立即召集群賊在夜間盜掘。
「切」即把脈之意。有三層含意:第一層是指發現古墓之後,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槨,這種功夫不僅需要 豐富的盜墓經驗,而且要有體察事物的敏銳感覺。擅長此道者往往根據地勢地脈的走向,如給人把脈一樣很快切准棺槨的位置,然後從斜坡處打洞,直達墓室中棺頭 槨尾,盜取葬品,前幾年曾國藩墓即被用此法盜掘。第二層含意是指鑿棺啟蓋後,摸取死者身上寶物。從頭上摸起,經口至肛門,最後到腳。摸寶物如同給病人切 脈,要細致冷靜,講究沉靜准確,沒有遺漏。第三層含意是指以手摸觸出土文物,由於其中的高手過手文物不計其數,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審視,只要把物品慢慢撫摸 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價幾何。他們常以此技與人賭輸贏,往往勝算。
聽雷聲,辨墓地
《清稗類鈔61盜賊類》有「焦四以盜墓致富」披露了盜墓的技巧:」廣州劇盜焦四,駐防也,常於白雲山旁近,以盜墓為業。其徒數十人,有聽雨、聽風、聽雷、現草色、泥痕等術,百不一失。
一日,出北郊,時方卓午,雷電交作,焦囑眾人分投四方以察之,謂雖疾雷電,暴風雨,不得稍卻,有所聞見,默記以告。焦乃屹立於嶺巔雷雨之中。少頃,雨霽,東方一人歸,謂大雷時,隱隱覺腳下浮動,似聞地下有聲相應者。焦喜曰:『得之矣。……』。」
這個焦四不愧是個盜墓高手!他不但掌握了一般盜墓人都會的分辨土質、土色的本領,還善於利用一些自然現象,幫他尋找墳墓的所在。比如「雷電」,焦四在雷雨 天出去盜墓,他讓跟他盜墓的人分別站在四個不同的方位,雨過後,東邊的人跑過來說,剛才打雷的時候,聽到他哪個方位的地下有隱隱的聲音想應和。焦四很高 興,說:「我們找到了!」這裡面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有墓葬的地下是空的,當大雷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共鳴,聽起來好象是地下有東西和雷聲相應和了。
⑹ 古代盜墓賊所用的洛陽鏟,到底是不是洛陽人發明的
隨著《盜墓筆記》,老九門這樣的盜墓主題電影電視劇不斷的更新,越來越多盜墓文化刷新了觀眾的三觀,其中盜墓專用工具洛陽鏟不斷在劇中露臉,成為了廣大觀眾朋友的飯後談資,有人說考古所必需的洛陽鏟是洛陽人發明的,而且還是盜墓賊發明的?其實不是這樣的,發明洛陽鏟的人的確是洛陽人但不是盜墓賊,而且像洛陽鏟這樣的探鏟其實最早出現在遙遠的古代,最開始時用於建築城池,鑿井等方面。
其實洛陽鏟的發明和改良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做法,是隨著時間的變化以及各個不同階層人員參與,在廣泛和長期的認知上的群體行為,而把一個發明託付在一個人身上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文化現象,其實探鏟的發明早在明朝之前就已經廣泛使用,李鴨子只是改進了一下,而非發明者。
⑺ 盜墓神器「洛陽鏟」,到底是何方神聖
「 洛陽鏟」是民國年間洛陽邙山上盜墓賊手中的第一利器,「洛陽鏟」的出現給中原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大部地區的盜墓活動帶來了全新變化,可以理解為是盜墓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對現代考古勘探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洛陽鏟」神奇之處到底表現在哪裡?一句話,能輕松地把地下土樣完整地取出來!
原來,以邙山地區為代表的中原地區都是深厚的黃土壤,土質純凈,少石塊、瓦礫的干擾,一般熟練的盜墓賊在打探孔時,深3米的探孔,5分鍾一個。邙山上好多地塊,白天看地面上乾乾凈凈的,沒被人翻過,但第二天再來看時,便可能到處是一小堆一小堆的土,像被老鼠打過洞一樣,土塊都是小圓柱形的,有人會覺得見鬼了,就是這么一回事情。所以就是這么一回事。
⑻ 我在盜墓類的小說里,經常看到洛陽鏟,誰知道這玩意怎麼用啊
洛陽鏟,又名探鏟,一種考古學工具,為一半圓柱形的鐵鏟。一段有柄,可以接長的白蠟桿。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逐漸挖出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深井,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墓葬。
歷史和文化
河南洛陽邙山上冢壘嵯峨,幾無卧牛之地,地下隨葬品埋藏極為豐富。鄭和七次下西洋後,中國的古文物和精美的工藝品,為西方商人所看重,「不惜重金,購於黑市」。由於偷挖古墓中明器的需要,洛陽的凹形探鏟,明代中葉即流傳於民間。
此後,洛陽鏟為後人逐漸改進。最早廣泛使用的地方自然是盜墓,而今則成為考古學工具。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1928年目睹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鑽探,在中國著名的殷墟、偃師商城等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學會使用洛陽鏟來辨別土質,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20世紀50年代,洛陽成為重點建設城市。工廠選址常遇到古墓,以機器鑽探取樣,費時費工,於是工程施工人員就利用這種凹形探鏟,准確地探測出千餘座古墓。之後這種凹形探鏟推廣到全國,並很快傳到東歐和亞非各國,洛陽鏟從此馳名中外。
如今,洛陽鏟是中國考古鑽探工具的象徵。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曾贈送一把打造精緻的洛陽鏟。
另有一種說法:
洛陽鏟據傳為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盜墓者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1923年前後,馬坡村村民李鴨子來到他家附近一個叫孟津的地方趕集,轉了一會兒,他便蹲在路邊休息。李鴨子平日里以盜墓為生,所以他經常想的也是有關盜墓的問題。這時,他看到離他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包子鋪,賣包子的人正准備在地上打一個小洞,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鴨子的興趣。因為他看到,這個東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帶起很多土。盜墓經驗豐富的李鴨子馬上意識到,這東西要比平時使用的鐵杴更容易探到古墓,於是他受到啟發,比照著那個工具做了個紙樣,找到一個鐵匠照紙樣做了實物,第一把洛陽鏟就這樣誕生了。
樣式與原理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現在的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凶器——管兒插。
常見的洛陽鏟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長20至40厘米,直徑5至20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桿後,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新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而今,洛陽鏟的家族已經十分龐大,比如電動洛陽鏟,儼然一個小型的鑽探機。
用途和用法
洛陽鏟簡單說只是一種工具,一般的使用者可以掌握大概的使用方法,但是具體說來,傳統上的洛陽鏟,主要指的是特定的運用一定方法使用洛陽鏟的人。這些人一般世代相傳,過去在職業盜墓者口中有老洛陽鏟的說法,指的就是這些經驗豐富的使用者,但是由於一些原因,這些世代相傳的老洛陽鏟在現代幾乎絕跡了。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制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此外,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解放後,文物考古部門對洛陽鏟進行改進,用來對地下有無文化遺存進行普查鑽探,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但在近年全國颳起的盜墓狂潮中,它又被盜墓賊用來重走邪路。
目前,洛陽鏟已不再是考古界的專有工具,在建築、公路、鐵路、礦山等領域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地基灌樁和地質勘探等方面,洛陽鏟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其他的發展
對於普通人而言,和盜墓聯系在一起的洛陽鏟有著獨特的神秘氣息,常常以各種方式吸引眾人目光。比如諸多網路小說都將洛陽鏟描寫得神乎其神,而近年,洛陽鏟又被精明的商家開發為洛陽特色的旅遊紀念品,成為宣傳洛陽的一個好的載體。或許是因為人總是有好奇心吧,即使不能親自去體驗盜墓(那可是違法滴),擁有一把傳說中的洛陽鏟也同樣會給人極大的滿足感。 家鄉的發明
⑼ 古代盜墓者熱衷於使用的「洛陽鏟」,究竟是什麼神器
相信大家都看過許多關於盜墓題材的影視作品,而那些在盜墓時所使用的工具也是非常的奇怪,其中有一種工具叫做“洛陽鏟”,這種工具幾乎在所有的盜墓電視或者電影中都能見到,除了在盜墓方面有用到洛陽鏟之外,目前在許多的考古行業中對洛陽鏟的使用也很廣泛。洛陽鏟不僅僅可以非常准確的判斷一些遺跡的具體深度,還可以准確地確定具體的位置。而這大名鼎鼎的洛陽鏟是由一個盜墓賊發明出來的,一開始也只是用於盜墓。
之後因為這個工具在尋找墓室方面非常的有用,所以就被廣泛的使用了,又因為這個工具是在洛陽被發明出來的,所以就被人們叫做“洛陽鏟”。目前洛陽鏟的用途非常的廣泛,不僅僅是用於盜墓。
⑽ 現在盜墓考古一切都流行高科技了,那要洛陽鏟還有用嗎洛陽鏟會不會被淘汰
現在高科技盜墓賊採用擠壓式爆破法盜墓比較流行,但仍少不了傳統的盜墓工具——洛陽鏟。在探查地下情況時,洛陽鏟還是很方便的,帶點土上來看看就知道了。還有,在打塞雷管、炸葯用的洞孔時,洛陽鏟的作用也很大的,要求不是太深的爆破孔,比如十米八米,一支煙工夫就能打好,不需要帶電動工具去。
但不論使用什麼方式,在盜墓時都要安排好通氣孔,以防地下缺氧致命。自然通風欠佳時,就要使用換氣工具,如鼓風機,往洞內吹。在秦始皇祖墳被盜現場,盜洞壁上發現了兩條通氣軟管,一頭系有一鼓風機,就是換氣用的。在三四十米深的地下,不換氣人肯定下不去,即便下去了,也會出事。而正因為現代盜墓要帶的東西多,往往容易被當地人發現。其實,不只是打盜洞的手法,現在的盜墓賊什麼都現代化了。比如,在需要了解地下情況時,傳統手段用探針,或用探鏟,現在則改用金屬探測儀,而且是專業的金屬探測儀,能探測幾十米深。下面如果有銅器、鐵器什麼的,探測儀搜索後很快就會叫,發出信號。但是探測到以後還是需要使用工具拿出來的,這時候。洛陽鏟的功力就顯示出來了。
高科技盜墓賊交通工具也不是雙條腿,或是自行車了,有點條件的盜墓賊都開著上檔次的小車出去做活,工具放在後備箱內,像出差旅行一樣,作案半徑加大,流動性強,盜過便走。今晚盜出的東西,明天就可以出現在文物販子的眼前。
零三七一 五五六一六二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