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MIT是什麼學校
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學院
美國一所私立高等學校。一譯馬薩諸塞理工學院。1861年由W.B.羅傑斯創辦於波士頓,1916年遷至坎布里奇市。學院因南北戰爭爆發而延至1865年正式開學。創辦初期,1/3的收入來自私人捐款。1876年學院建立起各專業的教學車間和一所機械技藝學校,並於1878年建議美國公立中學須對學生進行體力勞動訓練。這是美國學校面向工廠和體力勞動訓練趨勢的開端。學院最初只培養工程技術人員,後逐漸增強理論科學並增設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學科。學院打破傳統的科研界限,在跨學科領域,如地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通訊等方面進行了大量開拓性研究。該校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設有建築和城市規劃、工程、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管理、理科5個分院,下設 24個系,即:航空學和航天學、建築、生物學、化學工程、化學、土木工程、地學和行星科學、經濟學、電力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外國文學和語言學、人文學科、管理、數學 、機械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氣象學、核工程、營養和食品科學、海洋工程、哲學、物理學、政治科學、心理學、城市研究與規劃等系。該校在注重教學的同時,強調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參加研究工作。學院建有70個技術設備齊全的專門實驗室和多個跨學科研究中心,還有一所夜大學——勞維爾學院。學校在電子學、核科學、航空和航天學、計算機科學、光譜學、太陽能、生物學、食品工藝學、造船學、伺服機構、高壓電工程、化工等領域均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有人稱麻省理工學院為「瘋癲精神病院」。對不知內情的人業說,第一印象或許如此。然而,麻理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它獨特的教育方法。它「最基本的注意點是研究,即獨立地去探索新問題」。例如,有一門課是這樣進行的:學生們每人得到一個裝滿彈簧、電機等元件的箱子,課程要求簡單而明確——自行設計、裝配一台機器。恰恰是這種奇異、怪癖、 與眾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一大批獻身教育事業、頑強拼搏且成就卓著的科學家。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它成為全世界有志青年衷心嚮往的「麥加聖地」。
Ⅱ X11的MIT X
1987年 ,隨著X11取得明顯成功,MIT希望免除X ??管理責任。但是1987年6月語9個廠商舉會晤,這些廠商表示他們相信為了避X由於商業因素而分裂,需要中立方皠參與。 1988年 1月,X Consortium做為非營利廠商團體而成立, cheifler任主管,而 Keith Packard 成為高級 程序員 ,以指導X在中立氣氛下的,包括商業 ??教育目的的開發。MIT X Consortium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X11版本,一個就是1988年1月的版本2(X11R2), 1993年X Consortium, Inc. (非營利公司) 做為MIT X Consortium的繼承者而成立。它於 1994年 5月16日 發布了X11R6。 1995年 ,它接手了Unix系統的 Motif工具箱和 Common Desktop Environment 。X Consortium在發布了最後一個版本X11R6.3吠,於 1996年 末解散。
Ⅲ 模式分析的核方法的前言
對數據模式的研究與科學研究一樣有非常漫長的歷史。例如,考慮一下在天文學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約翰尼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他闡明了著名的三大行星運動定律,我們可以把這三個定律看做是開普勒從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編纂的大量的觀測數據中發現的關系。
同樣地,對於自動搜索模式的期望的歷史至少與計算一樣漫長。人們運用許多科學方法和工程方法,比如統計學、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等等,已在著手處理這個問題了。
模式分析(pattern analysis)處理的是(自動)檢測和辨別數據中的關系這一問題。在模式分析領域,大多數統計方法和機器學習方法都假定,數據以向量形式存在,關系可以被表達成分類規則、回歸函數或者聚類結構;人們通常把這些方法統稱為「統計模式識別」。「句法模式識別」或者「結構模式識別」則代表了另外一種方法,其目的是從諸如串之類的數據中檢測規則,這些規則往往按照語法或等價的抽象形式存在。
模式分析自動化演算法的發展,經歷了3次革命。20世紀60年代,引入了在向量集內檢測線性關系的高效演算法,並分析了這些演算法的計算行為和統計行為。1957年引入的感知機 (Perceptron)演算法就是一個例子。如何檢測非線性關系這一問題,是那個時候的主要研究目標。盡管如此,開發具有相同效率水平的演算法,並且保證該演算法得到統計理論的支持,已被證明是一個很困難的目標。
20世紀80年代,模式分析領域經歷了一場「非線性革命」,幾乎同時引入了後向傳播多層神經網路演算法和高效的決策樹學習演算法。盡管這些方法用到了啟發式演算法和不完全統計分析,它們第一次使得檢測非線性模式成為可能。非線性革命的影響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它激活了諸如數據挖掘和生物信息學的整個領域。然而,這些非線性演算法,是建立在梯度下降法或貪心啟發式法的基礎上,因而受到局部極小化的限制。由於沒有很好地理解它們在統計上的行為,人們利用這些演算法時還經常遇到過度擬合的問題。
模式分析演算法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發生在20世紀90 年代中期,當時出現了新的被稱為基於核的(kernel?based)學習方法的模式分析方法,該方法最終使得研究人員能夠高效地分析非線性關系,而這種高效率原先只有線性演算法才能夠達到。該方法在統計分析方面進一步發展之後,在高維特徵空間內也能夠達到很高的效率,並且避免了過度擬合的危險。從各種角度,計算的、統計的和概念的角度來看,在這第三個階段發展起來的非線性模式分析演算法,和線性演算法一樣,高效而富有理論根據。神經網路和決策樹中典型的局部極小化問題和過度擬合問題,也已得到解決。同時,這些方法在處理非向量型數據方面非常有效,這樣就建立起了和模式分析的其他分支的聯系。
基於核的學習方法,首先以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形式出現,支持向量機是一種用來擺脫上面提到的計算和統計上的困難的分類演算法。然而,很快就產生了基於核的演算法,它能夠解決分類以外的問題。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這種方法引起了模式分析領域的一場革命。這里,全部的新工具和新技術,都由嚴格的理論分析所推動,在計算效率的保證下製造出來或發展起來。
此外,這種方法能夠消除不同的模式識別子學科之間存在的差距。它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框架,來思考和操作各種類型的數據,不管它們是向量、串或更復雜的對象,同時也能夠進行多種類型的模式分析,包括相關、排列、聚類等等。
本書概括地介紹了這種新方法。我們試圖把一個年輕的、茁壯成長中的研究團隊的10年深入研究,濃縮到本書的章節中。該團隊的研究者們已經一起創造了一個模式分析方法類,該類已成為從業人員工具箱的一個重要部分。
本書介紹的演算法能識別多種關系,從傳統的分類和回歸問題,到諸如排列和聚類等各種更專門化的問題,到包括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關分析的高級技術。而且,每一個模式分析問題,都可以和本書最後一部分論述的核函數庫中的一類函數結合起來應用。這就意味著這種分析可以用於多種數據,從標准向量類型,到更復雜的諸如圖像和文本文檔等對象,到與生物序列、圖和語法相關聯的高級數據類型。
基於核的分析,對於數學家、科學家和工程師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新工具。它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方法,可以應用在模式分析、信號處理、句法模式識別和其他模式識別(從樣條到神經網路)領域。簡而言之,它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我們仍然遠沒有了解它的全部潛力。
本書作者參與了基於核的學習演算法的發展,對於這一方法的理論、實現、應用和普及,做出了許多貢獻。他們的著作《An Introction 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s》已經被許多大學當做教科書和研究參考書使用。作者也在一個由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資助的工作組的機構中,協助「神經和計算學習(NeuroCOLT)」研究,這個工作組在定義新研究日程和「圖像和文本的核方法(KerMIT)」項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該項目已經應用於文檔分析領域。
作者要感謝很多人,他們通過參加討論、提出建議,或在許多情況下給予了非常詳細和富於啟發意義的反饋信息,對本書做出了貢獻。特別感謝Gert Lanckriet、 Michinari Momma、Kristin Bennett、Tijl DeBie、Roman Rosipal、 Christina Leslie、Craig Saunders、Bernhard Scho··lkopf、 Nicolò Cesa?Bianchi、Peter Bartlett、Colin Campbell、William Noble、 Prabir Burman、Jean?Philippe Vert、Michael Jordan、Manju Pai、Andrea Frome、 Chris Watkins、Juho Rousu、Thore Graepel、Ralf Herbrich和David Hardoon。作者還要感謝歐洲委員會和英國基金理事會EPSRC對他們基於核的學習方法的研究的支持。
Nello Cristianini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統計系的助理教授。Nello要感謝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計算機科學系和Mike Jordan,感謝他們在2001年~2002年Nello任訪問講師期間對他的款待。他也要感謝麻省理工學院的基於計算機的學習中心(MIT CBLC)和 Tommy Poggio 2002年夏天對他的款待,以及為他提供了理想的環境來寫這本書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統計系。本書的許多結構以Nello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戴維斯分校講授的課程和講義為基礎。
John Shawe?Taylor是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計算科學教授。John要感謝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Royal Holloway)計算機科學系的同事們。在寫作本書的大部分時間,他都在那裡工作。
Ⅳ 如何使用labview 生物醫學工具包使用方法
NI生物醫學入門工具包是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研究的應用程序套件。這些應用程序讓您能夠使用NI軟體(例如LabVIEW)和NI硬體(例如NI教學實驗室虛擬儀器套件II,NI ELVIS II),用於生物醫學解決方案。您可以使用這些應用程序,執行內建的生物醫學應用程序,例如對生物信號進行採集、預處理、提取以及分析。
您可以使用生物醫學感測器和NI硬體採集現實世界的實時生物醫學數據。或者從文件中導入生物醫學數據到工具包的應用程序中,例如來自MIT-BIH數據的文件,進行分析。您還可以使用工具包中的應用程序,從心電圖(ECG)信號中提取特性,分析心率變異性(HRV)以及測量血壓。您也可以使用NI硬體和工具包中的應用程序生成標準的模擬生物醫學信號,對生物醫學儀器進行驗證和測試。
工具包包含以下應用程序:
文件格式轉換器
在不同的文件格式之間進行轉換,例如TDMS、LVM、ABF、MIT-BIH資料庫以及MAT。MAT文件是由MATLAB®生成的。MATLAB®是The MathWorks, Inc.的注冊商標。
生物醫學記錄儀
利用來自NI硬體的模擬輸入通道,例如NI ELVIS II或NI數據採集(DAQ)硬體,採集信號。
將數據保存在TDMS文件中。
在線生物信號減噪數據記錄儀
使用自適應濾波器將例如ECG等信號從帶有雜訊的生物信號中分離。
將數據保存在TDMS文件中。
ECG特性提取儀
從不同文件格式(例如TDMS、LVM、ABF、MIT-BIH資料庫以及MAT)導入ECG信號。MAT文件是由MATLAB®生成的。MATLAB®是The MathWorks, Inc.的注冊商標。
整合魯棒的提取演算法檢測ECG特性,例如QRS復合、P波形和T波形。
支持用戶自定義演算法。(您可以根據需要修改或添加起步包中的源代碼。)
將ECG特性導出到TDMS文件中。
心率變異性(HRV)分析儀
為HRV分析提供一系列分析方法,包括時域、頻域、聯合時頻域以及非線性分析。
支持用戶自定義的分析方法。(您可以根據需要修改或添加起步包中的源代碼。)
生成分析報告文件。
模擬ECG生成器
利用來自NI硬體的模擬輸出通道,例如NI ELVIS II或NI DAQ硬體,從記錄文件或合成模型中生成合成ECG信號。
無創血壓測量(NIBP)分析儀
利用來自NI硬體(NI EVLIS II或NI DAQ硬體)的模擬輸入通道控制NIBP設備,採集血壓信號。
使用示波計方法提供研究目的所需的NIBP分析功能。
Ⅳ MathWorks有什麼功能
The MathWorks 總部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Natick市,是世界領先的技術計算和基於模型的設計的軟體開發商和供應商。The MathWorks 擁有3000多名員工,是一家私營公司,並且從1984年成立以來每年都在贏利。 The MathWorks 中國分公司位於北京,2007年成立,直接加入到MathWorks 全球范圍內的銷售,培訓和支持服務中。
簡介
Jack Little
從1984年成立,The MathWorks 已經逐步成為全球科學計算和基於模型設計的軟體供應商的領導者。The MathWorks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Natick, 現在全球范圍內擁有3000多名員工。
MathWorks 的客戶是世界各大洲100多個國家的1,000,000多名頂級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工作在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公司,政府實驗室,金融機構,以及3500多所大學。他們依賴於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因為MATLAB 和 Simulink 已經成為他們進行工程項目和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
MATLAB 用戶促進許多重要的領域的更好更快的發展;他們推進著我們對地球,環境和宇宙的認識的增長;他們使我們的汽車更加安全,燃料更加高效利用,並且不斷提高著航空旅行的安全性;他們使我們的電話通話更加清晰,測量設備更加准確;他們改進醫學研究和診斷技術;他們探索新的能源;並且培養下一代的科學家們。
創始人
Jack Little和Cleve Moler,MathWorks公司的創始人。他們意識到已有的編程語言比如Fortran和C語言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工程師和科學家們需要一種功能更強、效率更高的計算環境。為此,他們結合自己在數學、工程、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豐富經驗而開發了MATLAB。MATLAB將大量的數學和圖像處理函數與高級語言相結合,是一種高效的技術計算環境。
除了Matlab之外,MathWorks公司現在還開發了Simulink,用於模擬非線性動力學系統。同時,公司還開發了一系列的附加產品用於專門的應用領域,包括控制系統設計、信號處理與通信、圖像處理、測試與測量、計算生物學以及金融建模與分析。
Jack Little, 總裁/創始人
Jack Little,MathWorks公司的總裁和共同創始人,是MathWorks公司的旗艦產品即信號處理工具箱和控制系統工具箱早期版本的共同開發者和首席架構師;Jack於1978年獲取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工程和計算科學專業學士學位,1980年獲取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學位;做為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研究員以及麻省技術領導力理事會理事(Trustee of the Massachusetts Technology Leadership Council),他的著作和演講都致力於技術計算、基於模型設計、創業和軟體工業等領域。
Cleve Moler,首席科學家/創始人
Cleve Moler是MathWorks公司的董事長和首席科學家。Moler先後在密歇根大學、斯坦福大學、新墨西哥大學擔任數學和計算機科學教授達20餘年。1989年全職加入MathWokrs公司之前,他先後在Intel Hypercube和Ardent Computer這計算機硬體生產公司工作了五年。做為MATLAB首個版本的開發者,他同時也是LINPACK和EISPACK科學子程序庫的作者之一。他合作出版了三本關於數值方法的書。關於Cleve Moler的最新著作,可以參考Numerical Computing with MATLAB 和Experiments with MATLAB。
Ⅵ MT.MIT錢包,中文叫什麼
中文名是MT.MIT。MT.MIT錢包是香港每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品牌。
MI.MIT產品涉及行李箱,服裝,鞋帽,眼鏡,手錶,珠寶,化妝品和其他配件。 從最初的設計到板子,著名的大師設計師親自操縱產品。
在當今的時尚世界中,歐美,日韓等流行風尚,MT.MIT將香港的國際大都市與領先的國際時尚和潮流信息相結合,並結合了快節奏,高效的商務工作和休閑生活。 產品簡單時尚,耐用創新。 在選擇行李箱,衣服,鞋子和帽子以及各個方面時,我們注重低碳環保,而工藝完全是手工的。
注意事項
1、 超負荷盛物,猛力大開大合,易造成受力部位如耳仔、手挽、肩帶脫線或斷裂,或造成拉鏈松牙,或造成袋口接駁位邊緣撕裂;
2、日常使用隨意擺放,與粗糙尖銳物品摩擦或碰撞,造成包袋邊角摔跌或配件磨損;
3、終日暴曬或經常濕水未及時風干,或接觸油污、酸鹼性物品,易造成變形、透色、串色;
4、 長期空置未做內填充和防塵防潮措施,造成製品藏污納垢、變形、發霉、變味;
5、 對不同材料特性不明,護理不當,使用非對應的護理材料和方法,造成製品變色、破損等。
Ⅶ labview中怎麼調用simulink中的PID
安裝veristand中的 MIT工具箱,simulink生成dll文件,labview通過MIT調用dll
Ⅷ 如何用matlab對mit-bih心電數庫中數據進行檢測的程序
plot(t,R),將R寫為振幅信號啥的
也可以用你專業相關的工具箱
Ⅸ HTML5框架合集工具箱Pro怎麼樣
HTML5框架合集工具箱Pro應用說明
html5框架Demo工具箱,在手機上調試服務端的網頁,
合集了jquery.mobile-1.4.2,appframework-2.1.0,junior,jqtouch-1.0-b4-rc,bootflat,Flat-UI,jquery-mobile-flat-ui-theme等框架的例子.
無廣告,界面美觀,是您學習和了解HTML5的好幫手!
The unity toolbox of HTML5 frameworks.
-No ads.Clean UI and beautiful design.
-Easy to test web server websites on mobile phone.
-Easy to test and see clearly which html5 framework is better and more suitable for you!
-Find more awesome frameworks you have never know
-Easily learn html5 to create apps,even if you are a developer or a newbie.
-Improve your html5 skill and UI design.
All the open source license HTML5 Unity Toolbox app has use:
bootflat MIT Licensed – Version 2.0.1
junior : https://github.com/justspamjustin/junior/blob/master/LICENSE
jquery-mobile: MIT https://github.com/jquery/jquery-mobile
appframework : MIT https://github.com/01org/appframework/blob/master/license.txt
jQTouch :MIT https://github.com/senchalabs/jQTouch/blob/master/LICENSE.txt
Flat UI Free :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CC BY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 and MIT License - http://opensource.org/licenses/mit-license.html.
jQuery-Mobile-flat-ui-theme :WTFPL (Do What the F**k You Want to Public License)
HTML5 Unity Toolbox Pro is combined of many open source frameworks,help you improve your HTML5 learning. See more information on http://bitcall.org/html5-unity-toolbox-open-source-license/
Keywords html5,jquery,jqtouch,appframework,jquery mobile,flat ui,junior,bootflat,jQTouch,html,javascript,js
Ⅹ 怎麼進MIT(麻省理工)
努力在努力開玩笑的啦!
可以發E-MAIL申請了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MIT)是美國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位於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將其與波士頓的後灣區(Back Bay)隔開。今天MIT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培養了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士,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驅領導大學,也是世界理工科菁英的所在地。麻省理工是當今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理工科大學,《紐約時報》筆下「全美最有聲望的學校」。
至2007年,先後有78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或工作。經過麻省理工學院幾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時至今日,但凡有人提起「世界理工大學之最」,人人皆推麻省理工學院。麻省之名蜚聲海外,成為世界各地莘莘學子心向神往,趨之若鶩的科學聖殿。麻省理工學院的自然及工程科學在世界上享有極佳的盛譽,其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政治學、語言學也同樣優秀。另外,麻省理工研發高科技武器和美國最高機密的林肯實驗室、領先世界一流的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慧實驗室、世界尖端的媒體實驗室、和培養了許多全球頂尖首席執行官斯隆管理學院也都是麻省理工赫赫有名的寶貴資產。
在2007年萬維網的世界大學排名里,科技寵兒搖籃的麻省理工以壓倒性的勝利排名世界第一。泰晤士報專上教育增刊的世界大學排名,麻省理工學院在總平均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哈佛大學),在科學技術方面排名世界第一,在工程科學方面排名世界第二,在自然科學方面排名世界第五,在社會科學方面排名世界第七。美國國家研究協會把MIT在美國大學的知名度排第一。美國Princeton Review在2006把MIT命名為全美最難進的大學。至2006年,MIT已連續十四年在美國大學理工學院排名奪冠。麻省理工學院在2006年Washington Monthly 期刊里對美國最有服務及貢獻的大學排第一。請看麻省理工學院排名。
以統計資料來分析,要申請上MIT的大學部比研究所難兩三倍。2008年共有13,396人申請(包括約3,500名美國以外的學生)麻省理工學院大學部的1040名額(錄取率創MIT歷年來最新低)。麻省理工學院2006-2007學年的學雜費是$47,100美元。2006-2007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平均領到的獎學金為$27,800美元。MIT在2007年底有99.8億美元的總資產。
概況麻省理工學院夜晚發光的Great Dome[1]
校訓 Mens et Manus
Motto(in English) Mind and Hand
建立 1861 (1865開放)
類型 私立
名譽校長 Phillip Clay
校長 Susan Hockfield
教務長 L. Rafael Reif
教職員 1008
學生 10,220
本科生 4,172
研究生 6,048
校址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
校園 市區, 168 英畝 (68.0 公頃)
諾貝爾獎得主 73位
吉祥物 海狸Beaver
主頁 http://www.mit.e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麻省理工學院於1861年由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傑斯創立。他希望能夠創建一個自由的學院來適應正快速發展的美國。由於南北戰爭,直到1865年MIT才迎來了第一批學生。隨後其在自然及工程領域迅速發展。在大蕭條時期,MIT曾一度被認為會同哈佛大學合並,但在該校學生的抗議之下,被迫取消了這一計劃。1916年MIT從波士頓遷往劍橋。
在名稱方面,麻省理工學院正確的翻譯名應為麻州理工學院,但因為麻省理工學院的譯名早在清朝時期便有,就將錯就用之。在北美洲(美加地區),institute 是指(理工,理學,工學,科技,技藝,技術,專科性的)學校,學院,大學;研究所,依每所學校的各方面學術環境情形的不同,翻譯成中文就有所不同。
大部分的institute 有兩種情形 :
1.本身為獨立的(理工,理學,工學,科技,技藝,技術,專科性)的學院或大學。
2.是在一間大學下之(理工,理學,工學,科技,技藝,技術,專科性)的學院;以上兩種情形的學校有可能會是加入某大學系統或大學聯盟中的。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依其學校之院系規模跟學術環境翻譯成中文應該是」麻薩諸塞理工大學「,但大部分說中文的人已經習慣用麻省理工(學院)這個稱呼稱之。
近一個世紀來的發展,麻省理工學院已經發展成全世界極為重要的高科技知識殿堂及研發基地。因為二戰和冷戰,美國政府在自然及工程科學上大量投資,使得MIT在這段時間內迅速發展;過去50多年麻省理工也為美國政府製造許多威力極大的高科技武器。20世紀MIT最主要的成就是由傑·弗里斯特領導的旋風工程,其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實時處理資料的機器「旋風」,並發明了磁芯存儲器。這為個人電腦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而在1980年代,麻省理工大力幫助美國政府研發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顯示出先進的「精確飽和攻擊」能力。麻省理工亦贏得「戰爭學府」之美譽。
2006年,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以病毒建造電池,2006年度美國高等學府捐贈基金回報排名榜,此次麻省理工學院(MIT)脫穎而出,以23%的回報率力壓排名第2的耶魯大學,名列全美能力最高的大學捐贈基金。另外,麻省理工也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有人類感情的機器人Kismet。一個2007年最新的報告指出麻省理工學院在對近代科學「革命」的貢獻目前領先世界第一,是目前21世紀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過去六年共16位得主);同一筆報告指出,哈佛大學對科學研究的貢獻已在近年來衰弱了許多,而且哈佛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本世紀已跟不上麻省理工的先端高科技教法。
2007年1月,一位麻省理工生物系教授發現了一組最新的核糖核酸(RNA)綱,這對未來基因的組合有偉大的突破。2007年4月,麻省理工電機系的一研究隊發明了不用電池就能使用的筆記本電腦,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將會轟動整個電子市場。2007年5月,麻省理工一組太空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宇宙中最熱的行星(攝氏2040度C)。2007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宣布,他們已經運用電磁共振技術,不須使用電線,就能隔空傳輸電力,讓一顆六十瓦的燈泡發光。這意味手機、筆記型電腦等小家電,未來可以無線充電,無須再使用電池或充電插座。
[編輯本段]麻省理工學院全美大學科系排名
麻省理工學院是美國及世界理工大學之首冠,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麻省理工學院擁有全美大學最多的前三名科系排名。
科系/項目 全美排名 科系/項目 全美排名 科系/項目 全美排名 科系/項目 全美排名
研究所總排名 第1 工程總排名 第1 數學總排名 第1 物理總排名 第1
商學院總排名 第4 生物總排名 第2 化學總排名 第1 電腦學總排名 第1
科技總排名 第1 人文科總排名 第5 地科學總排名 第2 經濟總排名 第1
政治學總排名 第9 多媒體排名 第1 語言學 第1 腦/認知科學 第1
信息管理系統 第1 工商生產管理 第1 企業管理 第6 工業系統 第1
生物/醫學工程 第2 電腦工程 第1 電氣工程 第1 機械工程 第1
土木工程 第2 太空科技工程 第1 化學工程 第1 環境工程 第5
應用數學 第2 離散數學 第1 幾何 第1 拓撲數學 第1
材料科學 第1 核能科技 第1 分子生物 第2 細胞生物 第2
基因體學 第2 生物化學 第2 納米科技 第1 人工智慧 第1
電腦程式 第2 電腦系統 第2 電腦理論 第1 個體經濟 第1
總體經濟 第3 國際經濟學 第3 財政 第2 金融 第5
物質物理 第2 量子力學 第1 凝聚態物理 第2 核子/粒子物理 第2
分子/原子物理 第1 等離子體 第1 地質學 第2 地球物理學 第2
分析化學 第4 無機化學 第1 物理化學 第3 有機化學 第4
資料來源[1][2](2009年最新版)
[編輯本段]校園
麻省理工學院佔地168英畝,校園位於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靠劍橋市(Cambridge)一側,蔓延約1英里。中央校區由一組互相連通的大樓組成。設計者為建築家維爾斯·波斯維斯(Welles Bosworth)。互相連通的設計是為了方便人們往來與各個院系之間。完成於200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寬頻無線網路遍布校園各個角落,共有3000個收訊點(就是出了校外一公里內,收訊率還是95%以上),是全美無線化做得最好的大學。全校共有50台高速雷射列印機,不但可以自動印正反兩面,而且列印速度為每分鍾90張;這些高速雷射列印機分部在校園各個角落,學生和教授可以在學校任何一台電腦列印至任何一台高速激光列印機,這對於學習及研究有極大的幫助。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中心
麻省理工學院的圖書館資源豐富,藏書量高達500萬冊,而圖書館包羅萬象,無論是工程、管理、建築設計、科學等的書籍應有盡有,十分適合學生研究時查閱。MIT於2002年並且實行了開放式課程網頁,當時公布了500門課程(到2006年底,已開放2000門課程),以期建立全球統一的知識庫,讓全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了解各項專業知識內容,以獲得寶貴的資訊,此項計劃獲得全世界各地學者的高度贊揚。麻省理工學院並不以營利為目的,非常清楚告知使用者,可自由運用相關等資源,但不可用來從事商業交易或是納為自有財產,因為這些網路知識是共享的。
[編輯本段]教育與學習
從任何方面來說,MIT都是世界上一所無與倫比的高等學府,其最突出的標志是造就了一批聲名蓋世的科學家。在MIT,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沒有市場的。這里的學生性格外向開放,思維敏捷活躍。MIT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它獨特的教育方法。它「最基本的注意點是研究,即獨立地去探索新問題」。例如,有一門課是這樣進行的:學生們每人得到一個裝滿彈簧、電機等元件的箱子,課程要求簡單明確——自行設計、裝配一台機器。麻省理工學院的師生比例為1:7,這樣高的比例在全美的大學里是少見的。由於學生人數不多,教授們會有足夠的精力來關心學生的作業與發展。
全世界優秀的學子雲集於MIT,就如他們一位教授說的「就是再優秀都還不夠優秀」。在這里緊張的理工科學習被譽為「高壓鍋」,新生們第一學期上的課都不給以字母表示的成績,只給打「通過」或「不通過」。這無疑是校方盡力想給學生們緩解點壓力的結果。在3S——study(學習)、sleep(睡覺)、social activities(社會活動)中,一般的MIT學生只能做到兩個,如果有誰三個都能做到那就是一個「超人」。MIT的學生必須拿滿360個學分才能順利畢業。在繁重的學習中,學生們在「夾縫里求生存」。你會看到在跑步機上有人邊跑邊看,「24小時房間」有著看書、查資料和小憩的人,MIT的學生讀起書來不管時間,睡起覺來也不管空間。學生入學後學習的刻苦程度也屬罕見。但即便如此,MIT學生在入學後四年內的畢業率卻是92%(全美排第三名)。在美國東北部漫長的冬天裡,在枯燥的校園中,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一些學生情緒陷入低潮,對學校也是愛恨交加。「我恨這個該死的地方」,據說這是MIT學生們最常說的一句話。
[編輯本段]發展策略
歷史上,MIT的教育和研究使其處於優先地位,這是源於聯邦政府的巨大投資和其它捐贈,而今,預算壓力和國家重點的轉移使政府對高等教育,尤其是MIT的撥款減少,而高等教育的實際成本繼續增長。這些都表明MIT做為一所理工科大學已走到另一個歷史性的交叉路口,必須從戰略的角度重新審視教育使命以使她對未來的學生和捐贈者有足夠的吸引力。經過麻省理工學院幾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時至今日,但凡有人提起世界理工大學之最,人人皆推麻省理工學院。麻省之名蜚聲海外,成為世界各地莘莘學子心向神往,趨之若鶩的科學聖殿。在對未來社會、科學和大學自身研究的基礎上,MIT制定了未來的發展戰略:
1.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給他們提供有刺激性的和有效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2.致力於研究基礎科學,但應在把研究、學習和行動整合成一體的新模式中處於領先地位。
3.致力於學術、探究和批判精神,並擅長把工業、政府和學術界聯合起來,共同探索、解決世界面臨的主要問題。
4.繼續保證藝術、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強大計劃。
5.致力於擴大技術上和管理上的能力,但要考慮到道德和倫理問題。
6.把服務於國家作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則,但要認識到這需要全球性的參與、合作與競爭。
7.開拓新的財政來源,增加公民、聯邦政府和商業界對科學、技術、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理解與支持,吸引私人投資的增加。
[編輯本段]劍橋-麻省理工 學術交流
至2000年起,劍橋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每年各送約30位品學兼優的大三生到對校進行學術交流一整個學年(九個月)。此政策使劍橋學生學習麻省理工世界頂尖的科學技術,相對地讓麻省理工學生學習歐洲歷史悠久的人文氣息。每年約上百名學生申請各校的30位名額,競爭相當激烈。麻省理工也是劍橋大學唯一開放交換學生的姐妹校。
2006年的11月,麻省理工學院與劍橋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揭櫫一項名為「靜音噴射機倡議」的計劃,將徹底改造客機的概念設計:未來的客機將不只能更省油,而且還安靜無聲,一解機場附近居民飽受飛機起降噪音折磨之苦。這一「靜音噴射機」可以運送215名乘客,並可能在2030年時加入航空界。這架客機的噪音從機場外聽起來,大約像洗衣機或其他家電的噪音。
[編輯本段]院系設置
建築及城市規劃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工程學院(School of Engineering)
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阿爾佛雷德·P·斯隆管理學院(Alfred P.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自然科學學院(School of Science)
維泰克健康科學技術學院(Whitaker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麻省理工—霧茲侯海洋學院:海洋學和應用海洋科技與工程聯合項目(MIT-WHOI Joint Program in Oceanography and Applied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編輯本段]著名校友/教授
諾貝爾獎得主(以下只列出大約麻省理工1/4的得主)
保羅·克魯格曼 - 獲得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77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博士學位
郝慰民 - 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198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碩士學位
埃克里·馬斯金 - 獲得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
喬治·斯穆特 - 獲得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6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雙學士學位(數學和物理);197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博士學位
安德魯·法厄 - 獲得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博士學位
理查德·施羅克 - 獲得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正教授
羅伯特·約翰·奧曼 - 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55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純數學博士學位
弗朗克·韋爾切克 - 獲得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正教授
羅伯特·F·恩格爾 - 獲得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
羅伯·霍維茲 - 獲得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6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碩士學位;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正教授
科菲·安南 - 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和平獎;聯合國秘書長(1997-2006);1972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碩士學位
沃夫岡·凱特利 - 獲得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正教授
百瑞·夏普雷斯 - 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前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正教授
崔琦 - 獲得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前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1968-1982年)
約翰·福布斯·納什 - 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丁肇中 - 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正教授
理察·費曼 - 獲得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士學位
其他
勞倫斯·薩默斯 -美國前財政部長; 哈佛大學的第27任校長;1975年畢業獲得麻省理工經濟學博士學位
諾姆·喬姆斯基 - 是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的榮譽退休教授。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被認為是20世紀理論語言學研究上最偉大的貢獻。
巴茲·奧爾德林 - 第二名(在尼爾·阿姆斯壯之後)踏上月球的人而聞名;1962年獲得麻省理工太空工程博士學位
本·伯南克 - 現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197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多伊奇 - 中央情報局前局長;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正教授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 以色列前總理;1971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學士;197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碩士學位
蒂姆·伯納斯-李 - 萬維網之父;1994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創立了萬維網聯盟
卡莉·費奧麗娜 - 前惠普公司首席執行官;198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碩士學位
貝聿銘 - 世界級建築師;194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學士學位
張忠謀 - 台灣集成電路製造公司董事長 ;1952年獲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士學位; 1953年獲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碩士學位
葉乃裳 -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迄今惟一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