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代機械製造業的發展情況怎樣
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可以從鋼鐵的冶煉成型、鑄造、鍛造、焊接、金屬切削加工、特種加工、材料處理、機械加工設備與自動化、過程管理等方面進行說明。
電爐冶煉和真空除氣技術提高了鋼鐵質量,由砂型鑄造發展到熔模鑄造、壓力鑄造、殼形鑄造、精密鑄造,提高了鑄件的強度、精度,表面粗糙度得到極大改善。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冷鐓、冷擠技術,使材料的利用率達到8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精密模鍛技術大量用於復雜零件的成型加工。精密鑄造和精密模鍛技術已成為現代機械工程領域中無切削加工的重要方法。
19世紀發明了電弧焊以後,焊接設備與焊接技術不斷改進。點焊、氣焊、葯皮電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超聲波焊、等離子焊、激光焊等焊接手段不斷更新,可焊接材料種類增多,連接可靠。
金屬加工一直是機械製造業的主流,機械加工設備則是金屬加工的重要保證。車床、銑床、刨床、磨床、鑽床、齒輪加工機床、鏜床等傳統的普通加工機床正在實現數控化、大型化,各類數控機床正在普及,機械加工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切削理論和刀具材料的改進使難以加工的材料變得容易加工,加工精度已從0.01mm提高到0.01μm,所謂的納米加工工藝正在實現。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出現的電火花加工、激光加工、電解加工、粉末冶金技術等特種加工設備使機械加工的手段更加完善。
機械工業中的生產過程自動化是20世紀機械工業發展的一項突出成就。1926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汽車底盤生產中建立了第一條自動生產線以後,自動化生產線開始引起企業家的重視;在兵器、縫紉機、鍾表、自行車、汽車等領域也開始採用自動化生產,適合單一品種產品的機械式自動化開始普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電子式自動化技術開始進入機械工程領域。1952年,美國研製成功數控機床,1958年,研製成功加工中心,1966年又研製出一台計算機控制多台數控機床的群控系統,電子自動化技術和機械自動化技術使古老的機械工程獲得新生。
Ⅱ 中國機械製造業發展比例好的城市
1. 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上海在機械製造業方面表現突出,擁有眾多知名企業,以高精尖的製造能力和先進的智能裝備著稱。
2. 廣州:作為中國機械製造業的搖籃之一,廣州擁有完善的機械產業集群,尤以輕工機械為主,如機床、機械配件等領域享有盛譽。
3. 蘇州:江蘇省的蘇州是中國機械製造業的重要基地之一。蘇州市擁有眾多機械製造業的企業,尤其以精密儀器及部件和汽車配件的製造業為重點。
4. 杭州:浙江省的杭州在機電製造領域較為全面,擁有多家全球知名企業,如富士康集團、松下、西門子等,已成為全球機電產業企業經濟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
除此之外,武漢、南京、北京、成都等城市在機械製造領域也具有一定的實力和影響力。
Ⅲ 機械製造業企業發展狀況怎樣
一機械製造業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製造業有了顯著的發展,無論製造業總量還是製造業技術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機械製造業從產品研發、技術裝備和加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卻不多。例如:海爾、海信、TCL等企業的品牌雖然已經「國產化」,但去商場買空調時,導購會告訴你壓縮機來自日本,去買冰箱時,導購還是會告訴你壓縮機也是來自日本。通過對我國機械製造業現狀的分析和研究,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的機械製造比歐美發達國家落後了將近30年。面對21世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挑戰,機械製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合資帶來的憂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引進技術和技術裝備使機械製造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擔憂。2006年4月,執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之牛耳的徐工集團與美國凱雷投資公司的並購計劃基本敲定。美國凱雷亞洲投資公司以3.75億美元收購了徐工集團下屬企業——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85%的股份。雖然6月份由於三一重工的介入使得控股過程出現波折,但這宣告我國很多經濟學家所擔心的「卡特彼勒通吃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計劃暫告一段落。 2005年3月,全球最大的機械設備製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以低得「令人意外」的價格收購了山東重工的40%的股份,此後工程機械業中傳出,強硬的卡特比勒已制定了龐大的收購計劃,目的是「蠶食中國工程機械」。工程機械業中穩居「老大」多年的徐工集團當然是它的既定目標之一。 2007年卡特彼勒公司在徐州成立卡特彼勒路面機械徐州工廠,主導產品:壓路機、冷銑刨機、瀝青混凝土攤鋪機、路面冷再生設備/穩定土拌和機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型跨國公司紛紛進軍殺入國內機械工業市場,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工電器、文化辦公設備、儀器儀表、通用機械和工程機械等領域,這幾個行業約占機械工業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的80%。 外國投資者的經營策略是:「基本前提是對華投資活動中必須保持其控制權」,當前跨國企業特別熱衷於並購我國高成長性行業中的優勢企業。目前已經能看到的懸油嘴油泵行業、軸承行業等。 2存在著許多技術黑洞 中國的機械製造業除了面臨「外敵」之外,自身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曾幾何時,企業的進口機械成了宣傳的噱頭。廣東一家食品企業這樣炫耀自己:「公司引進多台日本、台灣自動化生產設備,工藝精湛,優異的產品質量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國人也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一現實:只有外國進口的生產線和生產設備是可靠的,是產品的保證。 「振興民族」產業的口號興起之後,國內逐漸打造出一些著名品牌,例如家電里有海爾、海信、TCL等。品牌雖然已經「國產化」,但說到產品的核心部件,卻大都來自國外。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機械行業存在一個巨大的技術「黑洞」,最突出的表現是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近幾年來,中國每年用於固定資產的上萬億元設備投資中,60%以上是引進的。作為窗口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有57%的技術源自國外。 在冶金機械中,最近幾年我國板、帶材生產線上了三、四十條,型材線就更多了,總投入大得驚人,但是這些設備和系統幾乎全部來自德國、日本及義大利。例如河北一家大型鋼鐵(邯鄲)廠,冷軋設備來自德國西馬克公司,鍍鋅設備來自義大利達涅利公司。 據機械工業聯合會的統計,目前工業發達國家新產品貢獻率為52%,我國僅為5.9%。在「核心技術方面」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克隆產品較多。這樣的結果除了自主創新能力削弱之外,還容易遭到侵權指控。即使出現了自行研製的技術,也很容易被指責為「剽竊」。中國不久前自行研製的「CMl海豚」磁懸浮列車還沒有試運行,就被德國一些媒體和企業指責為「抄襲了德國磁懸浮技術」。 整個工業製造設備的骨幹都是外國產品,這暴露了我國工業化的虛弱性。機械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椎和脊柱,中國今後如果不把腰桿鍛煉硬了,挺直了,那麼整個經濟和國防都是虛弱的。 3機械製造業落後近30年 有人在網上發起「中國的機械製造業落後歐美發達國家多少年」的討論,很多人認為「至少30年的差距」。這種差距尤其表現在發動機上。發動機作為機械的「心臟」,怎麼評價它在機械中的重要性都不過分,尤其是對於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的汽車製造業而言。 我國的汽車製造業發展了多年,直到現在使用上自己設計的「心臟」的卻很少,這讓很多汽車業內人士都為之傷神。不過現在已經有幾家汽車製造企業開始關注設計自己的發動機。奇瑞是其中之一,它研發成功的ACTECO發動機讓中國的汽車也開始賺技術錢了。奇瑞研製的ACTECO發動機獲得「2005中國創造獎」。 為何市場沒有換來必要的技術?專家認為,並不是拿來了車型就等於轉讓了技術,一些關鍵的地方還需要學習,還需要有人點撥。但是相當多企業只關注合資,引進等等形式上的東西。仿製而不消化吸收是機械工業步入歧途。除了消化不到位之外,技術壁壘也是中國引進技術的巨大障礙。目前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保持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差距的一種武器。「歐美發達國家在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與中國技術水平幾十年的差距。」 4國家扶持的支點偏離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技術黑洞的形成與國家的重視程度、投入密切相關。國家在過失的二十多年來忽視了發展機械行業,在政策、資金等方面都出現了偏差。 產權激勵制度是創新和研發產品的重要保障。國有企業對創新人才的產權激勵基本上沒有實行。一方面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另一方面,創新者的貢獻沒有得到產權確認。企業研發的技術和產品,要麼被國家無償拿走,要麼被其他的企業無償抄襲。
Ⅳ 中國的機械製造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哪些地方
1. 中國的機械製造在系統化的加工工藝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存在差距,尤其是在機電一體化水平上,尚未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 我國的機械製造行業在工藝技術的綜合集成方面尚不具備實用性工業標准,導致各類專業技術較為分散,未能形成有效的整合和協同。
3. 由於缺乏有效的集成,我國的機械加工設備和工藝發展相對滯後,這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4. 機械製造是一個涉及廣泛領域的復雜技術,其進步依賴於眾多相關領域工藝技術的綜合集成,如冶金、化學工程、電子計算、測量和軟體等專業。
5. 在這些專業領域中,如果存在脫節現象,將難以在集成創新上取得顯著成果。目前,中國在綜合集成方面的不足是影響機械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