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果農如何實現機械化

果農如何實現機械化

發布時間:2024-03-07 22:42:32

⑴ 關於葡萄機械化的問題

葡萄是我國水果生產和農業生產的重要產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及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和葡萄釀酒業的發展,促使葡萄生產開始以空前迅速發展,目前已進入世界前10名。由於葡萄具有生態適應性強、結果早、易豐產、經濟效益高等優點,通過種植葡萄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國外經濟發達國家,葡萄主要生產環節已實現了機械化作業。機械化是葡萄生產理想的操作方式,既節省了人力、財力,還提高了工作效率,如鬆土、植保、施肥、灌水等環節。要實現葡萄生產的機械化,在建園時就應作好規劃、設計,株行距、架式、道路的配置等要實行統一安排,使之有利於實施機械化操作,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近幾年來,我國葡萄機械化問題逐步提上了葡萄生產的議題上來,引起了農林、農機等部門的重視,一批相關的生產裝備開始進入科研開發和生產應用之中。鑒於我國目前葡萄生產的現狀和經濟技術發展水平,要實現葡萄生產全程機械化還有相當的難度,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從環節生產要求開始進行分析、研究,從農機、農藝結合上,按照目前葡萄種植的要求,逐步裝備生產環節,實現環節的突破,從而推進全程機械化的發展。

1 按機械化作業方式進行果園規劃

對於新發展的葡萄種植園,就應該首先考慮生產的機械化方式。比如栽培密度,為了適應機械化作業需要,在日本,葡萄栽培的株行距多為6m*4m。為提高葡萄園的早期效益,有的也採用先密後疏的栽培方法,例如,幼齡園採用株行距3m*3m,每100m2栽90-100株,第3年秋,相鄰樹的主枝延長枝交叉重疊時施行間移,間移後每1000m2剩30-40株。

在我國華北地區,栽植密度、株行距、作業地頭寬度一般按如下安排。栽植密度,單籬架一般行距2m左右,株距0.5-1m兩株,但有大小株距法,小株距20-30cm;大株距70-80cm。每667m2(1畝)地栽植533-667株。單籬架每行葡萄立一排支柱,柱高2m,柱上每隔50cm拉一道鐵絲,柱間距6m。

葡萄園應實行規模經營。要統一規劃,調整好土地,集中連片栽植。葡萄園規劃可分為大區和小區。大區可大到幾百畝至上千畝;小區面積以30-100畝為宜。葡萄栽植為南北行向最好,以利通風透光。在長行中,每100m左右要留一斷口,修成東西走向寬2m的作業道,以便施肥、噴葯、採收及其它作業。規劃的同時,要安排好澆水、排水系統。通過規劃,便於機械化生產。

2 越冬掩埋

葡萄藤越冬掩埋是北方地區葡萄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勞動強度很大的作業環節。因此,應用掩埋機進行機械化作業不僅生產效率高,作業質量好,還大大減輕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產成本,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緩解了農忙季節勞動力緊張的局面,可達到防風防凍的目的,應該是目前重點進行突破的環節。

目前已有天津、遼寧等地農機部門開發出葡萄小四輪拖拉機、手扶拖拉機的葡萄藤掩埋機。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性能可靠,覆土厚度均勻、細碎,床面整齊,埋土實。天津市農業機械研究所研製的葡萄藤越冬掩埋機,適用於種植行距1.8-2.0m、2.0-2.2m、2.2-2.5m,要求葡萄藤捆綁高度低於20cm;取土溝一側距葡萄藤40-50cm,取土溝寬度38cm。堆土高度可達25-30cm。配套動力為25-30馬力拖拉機。果農在2個作業季節就可收回投資,實現盈利[1]。目前,天津市還有採用手扶拖拉機配套的由旋耕機械改制的埋藤機(生產率可達6畝/天,比人工提高6倍以上,作業質量好於人工作業,但操作人員工作強度大)。天津靜海興盛機械有限公司開發出的一種開溝機也可以用於葡萄藤掩埋作業。遼寧的100PF-A葡萄越冬覆土機,經2-3次拋土作業,達到所需的厚度。機械覆土比人工覆土節省費用375元/hm2,農機戶年純收入9250.85元。人工用掀覆土,1人完成作業面積0.03 hm2/天,機械覆土作業量為1.33 hm2/天,比人工覆土提高工作效率44倍[3]。

葡萄藤埋土防寒時,要求土要細碎,防止大坷拉搭窩透風抽條;埋土壓蔓要防止損傷枝蔓,以免病害浸染及影響來年產量。取土位置距根部不能太近,最少50cm左右,以免根部受凍,埋土防寒後冬季進行田間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補救。防寒後及時灌冬水,以保植株安全越冬。葡萄根系常分布在地表下20-60cm土層中,深的達100cm。葡萄較易產生不定根,根受傷後,在傷口附近再生大量的根,因此在栽培上適當斷根是可以的,但不能大量斷根。根系生長的土壤溫度是21-25℃,超過28℃或低於10℃時即停止生長。葡萄根系發達,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和養分貯藏能力,但抗寒性較差,比枝蔓怕凍,在土溫-4—-6℃時,就能受凍害,甚至凍死[2]。一旦冬季根系遭受凍害,次年枝蔓生長、結果便會大受影響。因此,北方寒冷地區埋土防寒時要特別注意根系防寒。

3 中耕

採用小型拖拉機配套中耕犁,進行中耕除草、追肥。在生長季節的5-9月進行,深度10cm左右,全年4-5次。

4 植保

植保作業也是葡萄生產的重要環節,目前多採用手動或背負式機動噴霧機作業。要求作業時霧化效果達到彌霧,葉片背面、正面和枝幹都要噴勻。噴葯時間一般選上午露水干後至11時以前,下午3時以後,要避免中午高溫時間。特別注意不能用打過除草劑的噴霧器,以免因殘留葯劑造成葡萄損害。

5 澆水

葡萄園的澆水方式較多,目前很多地區還是用大水漫灌方式,用水量大,不利於節水節本。應該積極推廣滴灌、滲灌、膜下灌等節水灌溉方式,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如天津市已在林果生產中採用膜下滴灌方式進行灌溉,效果頗佳。

6 開溝

葡萄生產中需要開施肥溝、定植溝。開施肥溝施農家肥或化肥。一般情況下,開定植溝,定植溝的深寬各60cm。挖溝時要把表土(耕作層熟土)和心土(生土)分別兩側存放,不要相混。定植溝挖完後要結合施肥改土於春季化凍後回填。這項作業目前可採用開溝機進行作業,如天津靜海興盛機械公司的開溝機,不僅可用於葡萄藤掩埋,還可以根據農藝要求開挖不同寬度和深度的施肥溝、定植溝。

7 剪枝

可採用剪枝器具作業。葡萄冬剪時,一般情況,先端剪口剪截位置應在主蔓粗度為0.8cm的地方,留蔓高度70-100cm,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超過1m高。截位處最少不能少於0.6cm粗。

8 綁藤

可採用綁藤器作業。但目前多數還是用人工完成。作業時要注意,不要綁得過緊。綁蔓的材料要求柔軟、韌性強的綁縛材料。目前,綁藤時為防止新梢與鐵絲摩擦受傷,可採用8字形綁法。

9 殘枝處理

殘枝處理也是一項勞動量比較大的作業環節,處理量可達整個枝條量的1/3以上,處理不當對果園很不利。傳統的方式是焚燒或掩埋。農藝要求冬季修剪後要將園中的枝葉清除干凈,包括落葉,通過掩埋減少園中病菌存量,有利病害防治。焚燒既是資源的浪費,又污染環境,;整枝掩埋也很不方便。因此,應採用殘枝粉碎機,進行粉碎掩埋,既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又杜絕了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同時,粉碎後掩埋還有利於殘枝的腐化,陪肥地力。如果殘枝粉碎拋灑在果園內,也可起到覆蓋作用,保土、保肥、保水、保溫,一舉多得。粉碎處理後的殘枝,也可用做實用菌栽培的基質,或用作板材等其他工業原料。

10 深翻

目前葡萄種植農藝要求進行全園深翻,一般採取隔行深翻的方式。一般要求距植株50cm。幼齡園深翻30cm左右,成齡園40cm左右,翻寬70cm左右,隔一行翻一行,兩年翻完。這樣的深度,對小型機具而言,一次作業很難達到要求,此項作業目前以人工為主。

目前尚有套袋、採摘等環節沒有可用的機械,或目前的生產方式還很難適合機械作業,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開發。

參考文獻

1 胡 偉.突破埋藤難題,促進葡萄生產機械化.天津農機信息網,2004.10.31

2 齊思儒,趙金鵬.酒用葡萄栽培.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天津:1998年3月

3 徐麗瑩,張懷明,金明秋.100PF-A葡萄越冬覆土機性能及效益分析.農業機械:2004

4 楊慶山.葡萄生產技術圖說.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鄭州:2000年3月

5 劉捍中,劉鳳之.葡萄優質高效栽培.金盾出版社,北京:2004.1

⑵ 目前蘋果採摘存在哪些問題

我個人認為目前採摘機器的問題包括以下四點,

1、輔助採摘機械設計功能單一。現有輔助採摘裝置的基本原理類似於剪刀,採用長桿式或伸縮桿式結構,大多採用手持,在採摘刀具下一般都設有網兜,當果實落下兜住果實。一方面此類結構僅適用於採摘高處的果實,當果實位於高處,刀具是否能夠與果柄接觸存在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傷及果實表面;一方面採摘效率極低,果農需要人工定位果柄與枝乾的位置,拉動手把等操作才能將果實摘下,若一個接一個把果實放入收集裝置,則消耗的時間更多,若一直存放在網兜中果實不僅受到下一個果實撞擊還會被枝乾等劃傷表面;另一方面仍需要人手動將果實放入收集裝置,反而增加了果農從網兜中拿取果實的步驟,增加了果農彎腰的次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勞動強度。目前我國的蘋果採摘主要還是靠果農用手一個一個將果實採摘下來,然後放入背簍或者身邊的籮筐中,在採摘高處果實時採用梯子,其勞動強度、採摘效率、果實完好率甚至超過一些輔助採摘裝置。

4、農機與農藝發展不協調。我國蘋果農藝發展落後於國外,我國蘋果主要分戶種植,難以形成大片成規模種植產業,同時種植的品種繁雜,種植的果樹植株不規則,這些都給機械化採收帶來困難。同樣,針對我國這種特殊的種植模式,機械化採收還不夠智能,靈活程度達不到科研人員和果農的要求,現階段蘋果採摘效率仍然不能滿足果農需求,且較為智能的機器人價格又較為昂貴,果農的承受能力有限,無法大面積應用,且不能保證其成本低於人工採收。所以現在蘋果採摘仍存在農藝發展水平與農機發展水平不協調的矛盾。

⑶ 什麼是農業機械化,農業設備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
建國以後,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今,農業機械化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農業機械化程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主要農作物的生產和加工,正在向實現全程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邁進,林業、畜牧業和養殖業機械化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第一階段:建國初期至文革前
我國主要靠引進、吸收、仿製農機裝備和國外援助,在國營農場搞農業機械化試點,依託大型農業機械,進行大規模農業機械作業。而廣大農村生產力還很薄弱,主要是原始的手工農業,很少有農業機械的身影。
第二階段:文革時期
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農業機械化的重視,特別是毛主席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重要論斷以後,農業機械化得到了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的重視,縣鄉兩級先後建立拖拉機站,柴油機、電動機、拖拉機、脫粒機、插秧機、粉碎機等農業機械也逐步走進農村。農村的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部分農業生產過程開始逐步由農業機械作業取代手工勞動。
第三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壯大,農村的農業機械化由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農業機械也逐步向大型化、高端型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如今,主要農作物生產過程正在向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邁進,農機作業逐步向產前產後和農副產品深加工方面延伸,覆蓋的領域正在由農業領域,逐步向林業、畜牧業和養殖業等領域擴展。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區之間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平衡。我國幅員遼闊,受歷史、地理和自然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比較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的差異也比較大。經濟發展快、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快;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少,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根據2014年國家統計部門數據分析,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耕地面積不足三分之一,農機保有量佔比卻超過了一半以上;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耕地面積佔四分之一,農機保有量卻不足兩成。東西部農機保有量佔比的較大差異,反映了東西部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的不平衡。
2、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低。我國農村是以農戶承包經營為主。農戶承包的農田數量有限,造成大塊地小型化。糧食種植形成插花形態,一塊地種植多種農作物,即使種植相同的農作物,也可能是幾個農戶分別所擁有。大型農業機械作業不能成塊連片作業,提高了農機作業的成本,降低了農機作業的勞動生產率。農戶自己購置的農業機械也主要是滿足自用為主,基本都是小型農業機械,小型農業機械保有量很大,小型農業機械重復購置現象嚴重,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
3、農業種植結構多變,農業機械化難以適應。以一家一戶為基礎的農業種植結構靈活多變,什麼農作物值錢,農民就種什麼,前幾年的成片糧田現在可能變成成片的果園。然而,農業機械化卻難以適應這樣的快速變化。原有的農業機械快速被淘汰,新的農業機械卻難以被農民接受,難以推廣,或者難以找到適合農民需要的農業機械。過幾年,有了農民需要的農業機械,可能許多農民又改種糧食了。後一種情況在一些果品種植區已經出現,許多年紀大的果農因為無力種植果品,已經開始砍伐果樹,種植糧食作物,這種趨勢還將繼續進行下去。
4、農業機械研發滯後,農業機械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業機械研發投入少,研發科技力量分散,農業機械的研發主要還是依靠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自身。研發的農業機械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質優價廉的少,相當一部分的農業機械產品屬於粗製濫造,部分特色農業機械的研發還是空白。農業機械研發與國外的交流還比較少,農業機械產品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5、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各級政府開始逐步認識到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地位和作用,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投入。然而,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比,這些財政投入還很小。社會資本對農業的投入不足,工業返哺農業的程度還很低。
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1、縮小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達到共同富裕。促進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家持續增加對東西部的財政投入,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投資,促進中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效果已經開始顯現。近幾年來,中西部經濟發展迅猛,GDP的增長率持續名列前茅,東西部經濟差距逐步縮小。中西部對農業機械的投入也快速增加,中西部農機保有量快速增加。只要繼續維持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中西部經濟也會跟上來,達到東西部共同富裕,齊奔小康。
2、鼓勵土地流轉,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機械使用效率。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開展適度的農業規模經營,也是現階段我國的一項重要政策。我們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鼓勵農民加快進行農村的土地流轉,實行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地方,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持農業的發展。土地可以流轉到村集體,由村集體統一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村集體以雄厚的財力支持農業的快速發展;也可以流轉到某一經濟組織,由該經濟組織實行農業規模經營。其他地方也應當鼓勵農民加快土地流轉,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三產業或者城鎮,從事非農產業。土地流轉到其他經濟組織,實行農業規模經營。目前,一些發達地區勞動力轉移趨勢明顯加快,這些地方農村的年輕人都在城裡工作和生活。在家務農的人基本都是歲數上了年紀的人,在這些務農的人當中,中年人都是年輕的,數量也不多。許多人歲數大了,做不了農活,乾脆就把土地撂荒了。現在已經出現撂荒的現象,以後撂荒的土地會越來越多。農民之間零星自發出現的土地流轉,也是零費用的無償土地流轉。這些現象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應當合理引導、鼓勵、規范農村土地流轉行為,引導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向有能力進行農業規模經營的其他經濟組織集中。
實行農業規模經營以後,才能更好的對農田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安排農業種植計劃,購置大型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作業,從根本上改變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的現象,提高農業機械作業的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的作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是我們的農業生產走向現代農業生產的方向。
3、農業機械研發體系需要重新整合,與國外的技術交流需要加強。通過重新合理整合農業機械的研發體系,充分發揮農機研發科學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增加農業機械裝備研發的資金投入,加強與國外農業機械行業的交流和合作,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創新能力,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研發水平,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高科技含量,縮小農業機械裝備與國外的差距,生產適合農民需要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
4、建立農業機械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改變現在農業機械化的落後局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增加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力度,健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通過財政扶持、金融支持,吸引社會各界資本投資農業機械化,形成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惠民政策」等各項扶持政策的力度,讓農民能買得起、用得起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
小農經濟必將被歷史淘汰,目前的農業經營方式必將被現代農業的經營方式所取代。合理引導、鼓勵、規范土地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閱讀全文

與果農如何實現機械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簡單繪制拉瓦錫燃燒實驗裝置 瀏覽:15
長治液壓傳動裝置價格 瀏覽:248
蘇州神州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3
汽車排氣閥門拆卸視頻教程 瀏覽:938
哪些機械用了凸輪 瀏覽:816
多級起重裝置設計新穎 瀏覽:29
家裡空氣閥門推上去跳下來 瀏覽:337
刻木頭葫蘆電動工具 瀏覽:941
機械手臂和晶圓承載裝置 瀏覽:754
衛生局抓到店裡有脫毛儀器怎麼辦 瀏覽:959
一種純機械調平裝置 瀏覽:793
家用消防器材怎麼做推廣 瀏覽:422
做軸承的原材料是什麼 瀏覽:198
醫學有什麼檢查肺儀器 瀏覽:80
單級傳動裝置 瀏覽:604
什麼是大型機械設備 瀏覽:740
崑山友達光電的設備工程師怎麼樣 瀏覽:828
閥門符號大全長方形裡面一個箭頭是什麼 瀏覽:773
蝙蝠發生的超聲波是什麼 瀏覽:110
工業冷凍機不製冷怎麼辦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