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的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時期
(1977年11月—2004年12月) 1977年11月16日,北京市革委會農村辦公室、財貿辦公室、計劃委員會、科教辦公室四個部門發出聯合通知,批復北京市農機局報告,同意恢復中專學校,校名為「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學校的主要任務是:為北京市郊區縣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掌握一定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的農機中等技術人才。從此學校逐步步入正軌。
(1)學校主要領導
恢復「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後歷任學校黨委書記的有:劉春明(1974年11月—1984年9月);張榮華(1984年9月—1985年8月);王富祥(1985年8月—1987年10月);馬瑞山(1987年10月—1988年12月);韓樹榮(1989年1月—1990年1月);劉春明(1990年1月—1998年3月);汪治中(1998年3月—2000年8月);王建民(2000年8月—2004年12月)。
歷任北京市八一農機校校長的有:邊建平(1973年5月—1979年5月北京市農機局副局長兼);馬瑞山(1980年—1983年8月);張榮華(1983年8月—1985年8月);韓廣盛(1985年9月—1987年10月);汪治中(1987年10月—2001年8月);王建民(2001年8月—2004年12月)。
(2)學校機構變動概況
1980年以前,學校機構有:政工科(含團總支、工會)教務科、行政科、辦公室。
1981年—1984年9月,學校調整和增加了機構設置,設有黨總支辦公室(原政工科)、人事保衛科(由政工科劃出)、辦公室、行政科、教務科、團總支。
1984年9月,在學校黨委成立後,機構逐步增加,調整為:黨委辦公室、行政辦公室、勞資人事科、工會、團委、學生科、職大(教務處)、教育督導室、校辦工廠、財務科、伙食科、總務科、基建維修科、基礎教研室、農機化教研室(專業科)、機電教研室(專業科)、計算機教研室(專業科)、財會教研室(專業科)、文秘、德育教研室、網路中心、中心實驗室等。
截止到2004年12月底,學校的機構設置為:黨政辦公室、人事勞資財務科、工會、安全保衛科、教務科、農機化教研室、機電教研室、財會、文秘教研室、計算機教研室、基礎教研室、網路中心、教育督導室、學生科、團委、招生就業辦公室、總務科、技能培訓科。
(3)教職工基本情況
隨著中專辦學規模逐步擴大,教職工尤其是教師逐步增加(並根據教學需要外聘教師),行政後勤人員通過退休等自然減員逐步壓縮(根據需要在一些崗位招收臨時工作人員)。教職工隊伍始終控制在人事局下達的200人編制之內(含臨時工)。
(4)評定職稱情況
1988年以來,國家恢復職稱評審工作,1988年至2004年,有39名同志被評為副教授、高級講師、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高級政工師,許多同志成為學校科研教學骨幹或學科帶頭人。
(5)重大改革情況
1990年底,學校按照北京市政府要求,中專實行「領導體制、教職工聘任、結構工資、崗位責任制」四項配套改革。該校從1991年初開始具體落實市政府精神,在領導體制上學校仍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同時實行了教職工崗位責任制、教職工聘任制和教職工結構工資制。
學校首先調整了科室機構和職能,理順關系,實行中層幹部競聘和職工崗位聘任。中層幹部兩年為一個聘任周期,明確本科室的職責范圍,與校長簽定聘任合同。其他教職員工崗位聘任在定崗定編的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崗位職責,採取自願報名,逐級聘任的形式,每年聘任一次。
在崗位責任制方面,學校每年制定明確的發展目標,一項一項的分解,落實到政工、教學、行政、後勤、學生口。由各主管領導再落實到科室、直至每個具體崗位。校長與各科長簽定年度工作承包責任書,科長與每個人簽定責任書。為了落實承包任務書和責任,學校具體制定了40條考核項目,由黨委辦公室、教務科、督導室進行嚴格的考核。考核結果與科室、與每個人的崗位工資和年終效益獎掛鉤。採取這些措施後,職工責任感增強了,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在經費使用方面,學校根據財政下撥全年經費數額,結合科室承包任務下達各科室年度經費使用計劃。其中重點項目建設,設置專項經費。
雖然學校規模不斷擴大,但學校正式職工人數始終控制在150人左右,行政和後勤職工逐年減少,一線教師及教輔人員逐步增加。截止到2004年12月,學校正是職工為146人。
在結構工資方面,學校逐步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在檔案工資的基礎上,增加了崗位工資,年終設效益獎。結構工資和效益獎的發放與科室的承包任務和每個人履行職責的考核結果掛鉤。由於實行責、權、利相結合,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保證了學校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1)1978年至2004年專業設置情況
1978年—2004年學校先後設置過19個中專專業。其中1978年開設農業機械化專業;1982年增設機械製造專業;1983年增設企業管理專業(財務會計);1988年增設理化實驗技術專業;1994年增設了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汽車、拖拉機運用與維修專業;1995年增設了文秘與檔案專業;1997年增設了汽車運用工程專業;2000年增設了現代農業工程、計算機(營銷與服務)、網路技術三個專業。2000年對部分專業方向做了調整,將文秘與檔案專業改為文秘與檔案(辦公自動化方向);將企業管理專業(財務會計)改為會計(電算化方向);將汽車運用工程改為汽車運用工程(電噴技術方向);將機械製造專業改為機械製造(機電一體化方向)。2001年又增設了數控技術應用、電子商務、計算機(信息技術)、計算機及應用專業;2002年新增農業現代設施專業;2003年增設物流管理專業;2004年增設了農副產品檢驗與加工、汽車商務兩個專業。
(2)1978年至2004年歷年招收中專生情況
1977年該校正式恢復中專學校,據統計,截止到2004年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時期(1978.7-2004.9)累計畢業和招生9560名中專學歷學生(不含2005年以後入學的學生)。
(3)1978年以來中專畢業生就業概況
1977年恢復招收中專學生以來,總體上就業形勢是好的。尤其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十幾年,由於十年動亂造成社會上人才極缺,學校招生數目小、專業少,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好。北京市各區縣機關、企、事業單位都搶著要學生,甚至有的單位以給學校贊助費名義爭取分到學生。如財會專業,在北京市財政局的支持下,該校是北京市中專學校中最早設置此專業的學校。當時的財會畢業生50%分配到農機系統,50%分配到市財政局系統。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財會專業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很受用人單位歡迎。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學生就業分布也越來越廣,學校的發展步伐也逐步加快。該校被評為北京市中專重點校、示範校、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後,仍然始終保持了好的分配形勢,學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這些學生經過實踐鍛煉,多數成為單位的工作骨幹,其中很多通過再進修取得了大專、大本甚至研究生學歷,還有部分畢業生成為機關、鄉鎮、企業、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
(4)市級先進個人
該校1978年以來有多位同志在學校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崗位上積極努力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局級以上各類榮譽稱號。其中,有部分同志被授予北京市級優秀教師、「三育人」先進個人、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德育先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5)主要精神文明成果
①單位(獲局級以上榮譽稱號)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以後形勢的快速巨變,該校從1977年步入正軌以來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在各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多方面獲得榮譽稱號。
1994年學校被評為北京市農口系統先進教育單位;1995年至1999年連續五年被評為北京市農機總公司系統文明單位;1997年至1999年度連續三年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1998年和1999年連續兩年被評為昌平區軍民共建標兵單位;首都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2000年7月被評為首都軍(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標兵單位;2001年被北京市農業局評為「雙文明」先進單位;1995年——2004年,學校連續十年被評為昌平區交通安全先進單位。
②文體活動豐富多彩並多次獲獎
1987年參加北京市中專足球賽獲得冠軍;1990年參加北京市中專杯足球賽獲得冠軍;1993年參加北京市中專第21屆田徑運動會獲女子甲組團體總分第一名;1994年參加北京市中專第22屆田徑運動會,男子、女子團體乙組分別獲得第二名;1995年參加北京市中專第23次田徑運動會男女甲組團體總分均獲第二名;1996年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體育足球運動委員會授予「北京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足球);1991年參加北京中專「藝海」杯器樂比賽獲一等獎;1998年參加北京中專第12屆「五月的鮮花」文藝匯演獲器樂類一等獎;1999年參加北京中專「五月的鮮花」文藝匯演獲器樂類二等獎;1999年9月在迎國慶50周年聯歡晚會演練活動中被評為優秀獎;2002年參加北京市中專第30屆田徑運動會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體育局評為「貢獻獎」。
③建校以來發展黨員情況
學校黨委一貫重視黨的積極分子培養工作和組織發展工作,注重吸收優秀教職工和學生入黨。各黨支部每年制訂發展計劃,黨委嚴格把關。據統計從1975年—2004年底共有47名教職工、113名中專生、16名職工大學的學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黨組織輸送了新鮮血液。
④論文及科研成果
學校教職工尤其是教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努力做好科研工作,撰寫論文、研究課題,參加北京市各種技能比賽。據不完全統計,僅1992年至2004年,就有70餘篇論文發表在局以上刊物或獲得科技成果獎勵。2004年10月該校師生參加北京首屆職業技能大賽,年輕教師楊森香帶領吳曉倩、岳穎、張宏霞、劉超4名學生參賽,取得了多媒體製作員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5人均獲得了技師資格。
(6)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①征地
為擴大辦學規模,學校自1979年以來曾五次征地,擴大校園面積和建築規模。1979年7月學校徵用了8畝二撥子村民的自留地;1980年5月徵用了二撥子村的20畝麥子地改造為操場;1982年開始徵用了回龍觀村的土地若干畝;1994年4月和12月又征地建設了實習工廠、農機大棚和加油站。校園面積從1974年佔地面積24畝增加至今天的近70畝。
②建設
為適應學校不斷發展和壯大的需要,該校從1980年開始著手抓基建工作,向上級爭取或自酬資金搞建設,提高辦學硬體水平。
1980年學校第一座教學樓竣工,教學樓共4層,建築面積 3215.8平米;1981年底學生宿舍樓竣工,此樓四層,建築面積2542平米;1983年8月一座4層的實驗樓竣工,建築面積2558.2平米;1985年8月又竣工一座4層的學生宿舍樓,建築面積 2561平米;1987年1月一座5層的綜合樓竣工,建築面積3790 平米,此樓作為學校領導和行政、後勤的辦公室。綜合樓的西側配樓為圖書館、閱覽室等;1991年9月學校1號家屬樓竣工,此樓共6層,66套,建築面積3731.4 平米;2001年學校2號教學樓竣工,共6層,建築面積2343平米,同時將1號教學樓的加高1層改造為5層;2002年5月,學校2號家屬樓竣工,共6層,36套房,總建築面積3937平米,此樓的竣工基本解決了2004年以前在崗職工的住房問題。此外學校還陸續興建了職工食堂、實習工廠、鍋爐房、配電室、浴池和茶爐、車庫、翻建了禮堂等配套設施,為學校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7)學校快速發展時期(1990年—2004年)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從1990年開始對中專學校評估。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從1977年到1990年,雖然已經恢復了十多年,但由於多種原因發展速度並不快,學校環境很不理想。1991年北京市高教局中專處對該校評估時,認為學校許多方面辦學條件不合格。學校黨政領導班子非常重視高教局和專家的意見,當時的校長汪治中同志、教學校長王德超同志等領導將專家的意見和評估條件壓在玻璃板下面,親自帶領各科室和學校評估小組的同志對照評估條件和專家的意見下功夫逐條改進,並嚴格把關。
1992年,國家農業部對全國農業中專校評估,在上級的支持和學校領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該校被評估為a級二等。
1992年10月,北京市高教局對該校的辦學水平進行復評。批准該校為b級二類學校。1994年10月,北京市高教局中專處帶領專家再次對該校評估後,批准該校為北京市中專重點學校(即b級一類、中專骨幹校)
1997年10月,北京市教委對該校教務管理水平進行了專項評估,受到一致好評,結論確認為A等。學校以此為契機,繼續全面整改,並努力爭取北京市高教局和北京市財政局的支持,加強實驗室建設,不斷改善學校各方面特別是硬體的辦學條件,向北京市中專示範校和國家級重點學校奮進。
1999年北京市教委組織教育專家於11月再次對該校進行評估,2000年1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下發文件,確定該校為技術類北京市普通中專示範校。
1999年底,國家教育部對學校進行了評估抽查。經過教育部組成的專家和參加評估領導小組評選,2000年6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下發文件, 京教職[2000]010號 「關於公布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名單的通知」,該校被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
2001年北京市教委組織有關專家對全市36所試點中等職業學校網路建設(包括硬體建設、校園網與外部連接、校園網的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該校被評為a級。
2004年5月北京市教委專家組對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進行專業評估,該校的機械製造與控制專業被評為北京市骨幹特色專業。
2004年9月國家教育部授權北京市教委對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復評。經過復評再次認定該校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合格學校。
從1990年到2004年短短15年的時間,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發生了較大的飛躍,北京市教委的領導、教育部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參加評估的所有專家都對八一農機學校的變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北京市八一農業機械化學校的知名度在同行業得到認可,本市及外省市許多學校到該校學習取經。
學校被評為北京市中專示範校和國家級重點中專校後沒有停步,黨委立即召開領導班子會和中層幹部會研究專業改造問題。結合市場的人才需要和學校的實際,調整或增加了部分專業,如機電設備維修調整為機電一體化方向、財會(電算化方向)、汽車(電噴技術)、文秘(辦公自動化);數控專業、農副產品加工、物流等專業。評為國重學校和調整專業後,該校的招生和分配繼續呈現好的形勢,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從1997年開始每年招收中專學生數在700—900之間,在校學生總數到2004年底達2300餘人,學生班級50多個(不含分校)。
Ⅱ 重慶市農業機械化學校的學校發展
2009年,學校根據重慶市政府做大做強農業職業教育的指示,選址修建新校區。新校址位於永川區興龍大道2號,佔地600餘畝。新校區於2010年10月動工,經過不到一年的時間,一期工程於2011年8月完工,學校於2011年8月26日整體搬遷入駐。
搬遷入駐新校區後,學校迎來新一輪發展,實現了戰略轉型。2011年招生4264人,2012年招生4000人。在校生規模達10000餘人。2011年,學校成為國家級示範中職學校建設單位,學校黨政班子連續四年年度考核第一名,學校成為重慶市農業系統的排頭兵,全國職業教育「明星學校」,永川職教城的「形象代言人」,來自中央,全國各地的考察交流客人絡繹不絕。學校正加緊推進二、三期建設工程,蓬勃發展的新校園與神女湖、望賢公園融為一體,屹立在成渝高速永川道口,積極創造條件,申辦高職院校。努力打造最美職業院校。
Ⅲ 山東農業機械化學院的歷史沿革
1956年6月,山東省濟南農業機械化學校創建,規模為1200人,學制3年,設農業機械化1個專業。
1958年4月,山東省濟南農業機械化學校由濟南市遷至德州,5月更名為山東省德州農業機械化學校。
1958年8月,山東省德州農業機械化學校升格更名為山東農業機械化學院,成為「文革」前山東省13所本科高校之一,規模為2000人,設農業機械運用和農業機械修理2個本科專業,學制4年,並附設中專部。
1959年7月,學院降格更名為山東農業機械化專科學校,學制分2年、3年。
1962年8月,學院重新升格恢復原名,山東農學院(今山東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系、萊陽農學院(今青島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系並入;10月遷至淄博市張店區原淄博工學院(1958年創建)院址,接收其校舍、部分師資、圖書、實驗室以及原張店牧校、廣北農校的部分校具,並對原淄博工學院校舍進行擴建。
1965年,山東省農業廳將原渤海農墾局汽車、 拖拉機修理廠的全部設備與大部分管理人員並入學院。
截至1966年初,全院有本科學生560人,教師90人,職工幹部166人;有實習工廠1處,電工、物理實驗室13個,還配有齊全的機務隊等。
1970年2月,學院遷至兗州,7月與兗州農業機械化學校(1958年創建)合並,同時並入山東工學院(2000年並入山東大學)第二機械繫農業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改稱山東省農業機械化學校;開設拖拉機製造、農業機械製造、拖拉機修理、農用機電等4個專業,學制2年。
1972年起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5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再次復名為山東農業機械化學院,同時遷回淄博市張店區原址;設有7個本科專業:農業機械設計與製造、機械製造工藝、拖拉機設計與製造、農業機械化、農業電氣化、拖拉機汽車修理、汽車設計與製造;規模為1000人至1500人。
1978年,學院設立農業機械化系,下設農業機械化、電力系統及自動化2個專業;農業動力系,下設汽車與拖拉機製造、農用機電、汽車運用工程3個專業;農業機械製造系,下設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農業機械2個專業;另外,還設有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幹部專修科等。
1982年1月,山東農業機械化學院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立為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
截至1985年,學院共培養本科生2118人、專科生839人、中專生1303人;全院在校生1629人;教職工591人,專任教師22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講師64人、教師11人、助教135人。
1990年11月,經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山東農業機械化學院正式更名為山東工程學院(Shand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