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機械加工工藝,怎麼制定工藝流程步驟
1、機械加工工藝是指利用機械加工的方法,按照圖紙的圖樣和尺寸,使毛坯的形狀、尺寸、相對位置和性質成為合格零件的全過程,加工工藝是工藝人員進行加工前所需要做的工作,避免在加工過程中發生加工失誤,造成經濟損失。
2、制定工藝流程步驟:
1) 計算年生產綱領,確定生產類型。
2) 分析零件圖及產品裝配圖,對零件進行工藝分析。
3) 選擇毛坯。
4) 擬訂工藝路線。
5) 確定各工序的加工餘量,計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6) 確定各工序所用的設備及刀具、夾具、量具和輔助工具。
7) 確定切削用量及工時定額。
8) 確定各主要工序的技術要求及檢驗方法。
9) 填寫工藝文件。
(1)如何安排機械加工工藝擴展閱讀:
機械加工工藝要遵循精基準的選擇原則:
1、基準重合原則:應盡可能選擇被加工表面的設計基準作為精基準,這樣可以避免由於基準不重合引起的定位誤差。
2、統一基準原則:應盡可能選擇用同一組精基準加工工件上盡可能多的表面,以保證各加工表面之間的相對位置精度。
3、互為基準原則:當工件上兩個加工表面之間的位置精度要求比較高時,可以採用兩個加工表面互為基準反復加工的方法。
4、自為基準原則:一些表面的精加工工序,要求加工餘量小而均勻,常以加工表面自身作為精基準。
⑵ 機械製造怎麼排工藝
零件的工藝規程就是零件的加工方法和步驟。它的內容包括:排列加工工藝回(包括熱處理
工序),確定各答工序所用的機床、裝夾方法、度量方法、加工餘量、切削用量和工時定額等。將各
項內容填寫在一定形式的卡片上,這就是機械加工工藝的規程,即通常所說的「機械加工工藝
卡片」。合理的加工工藝必須能保證零件的全部技術要求;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使生產率最高,
成本最低;有良好、安全的勞動條件。 制訂工藝規程的步驟大致如下:
(1)對零件進行工藝分析;
(2)毛坯的選擇;
(3)定位基準的選擇;
(4)工藝路線的制訂;
(5)選擇或設計、製造機床設備;
(6)選擇或設計、製造刀具、夾具、量具及其他輔助工具;
(7)確定工序的加工餘量、工序尺寸及公差;
(8)確定工序的切削用量;
(9)估算時間定額;
(10)填寫工藝文件
⑶ 機械加工工藝規程中有哪些熱處理工序各起什麼作用如何安排
首先熱處理要分什麼材質和加工流程,如果是電氣焊,則需要消除焊接應力,這樣工件不會從焊口裂斷。
第二,是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主要是針對部分高碳鋼和合金鋼。如GCr15等軸承鋼等。需要煺火後再進行車床加工。目的是降低硬度。
第三,就是通過熱處理來使工件達到要求的機械性能。如硬度。沖擊功。面縮率。拉伸率等。熱處理流程基本分以下幾步。 1 正火 2淬火 3回火。
第四。通過熱處理改變表面硬度,達到耐磨等效果。如滲碳,滲氮。
⑷ 機械加工順序的安排原則
機加工前要劃抄線,對襲毛坯進行測量劃線,確定餘量的是否足夠。然後再進行粗加工,粗加工後根據零件的要求進行適當的熱處理等相關的去應力工藝,再半精加工在重要尺寸或精度要求較高的形位公差的地方重點測量並留出足夠的精加工餘量,最後精加工保證工件的形位公差。對於不同結構不同材料的零件都有不同的工藝要求,需要有針對性的分析。
⑸ 機械加工工藝的制訂工藝規程的步驟
1) 計算年生產綱領來,確定生產類型。
2) 分析源零件圖及產品裝配圖,對零件進行工藝分析。
3) 選擇毛坯。
4) 擬訂工藝路線。
5) 確定各工序的加工餘量,計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6) 確定各工序所用的設備及刀具、夾具、量具和輔助工具。
7) 確定切削用量及工時定額。
8) 確定各主要工序的技術要求及檢驗方法。
9) 填寫工藝文件。
在制訂工藝規程的過程中,往往要對前面已初步確定的內容進行調整,以提高經濟效益。在執行工藝規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前所未料的情況,如生產條件的變化,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新材料、先進設備的應用等,都要求及時對工藝規程進行修訂和完善。
⑹ 機械加工中切削加工順序的安排原則是什麼
1、基面先行作為其它表面加工的精基準一般安排在工藝過程一開始就進行加工
2、先主後次零件的主要工作面、裝配基面應先加工,從而及早發現毛坯中可能出現的缺陷
3、先粗後精一個零件的切削加工過程,總是先進行粗加工,在進行半精加工,最後是精加工和光整加工。
4、先面後孔箱體、支架等類零件上具有輪廓尺寸遠比其他表面尺寸為大的平面,用它作定位基準面穩定可靠,故一般先加工這些平面以作精基準,供加工孔和其他表面時使用。
(6)如何安排機械加工工藝擴展閱讀:
金屬材料的切削加工有許多分類方法。常見的有以下3種。
1、按工藝特徵區分
切削加工的工藝特徵決定於切削工具的結構以及切削工具與工件的相對運動形式。按工藝特徵,切削加工一般可分為:車削、銑削、鑽削、鏜削、鉸削、刨削、插削、拉削、鋸切、磨削、研磨、珩磨、超精加工、拋光、齒輪加工、蝸輪加工、螺紋加工、超精密加工、鉗工和刮削等。
2、按切除率和精度分
可分為:
①粗加工:用大的切削深度,經一次或少數幾次走刀從工件上切去大部分或全部加工餘量,如粗車、粗刨、粗銑、鑽削和鋸切等,粗加工加工效率高而加工精度較低,一般用作預先加工,有時也可作最終加工。
②半精加工:一般作為粗加工與精加工之間的中間工序,但對工件上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的部位,也可以作為最終加工。
③精加工:用精細切削的方式使加工表面達到較高的精度和表面質量,如精車、精刨、精鉸、精磨等。精加工一般是最終加工。
④精整加工:在精加工後進行,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小的表面粗糙度,並稍微提高精度。精整加工的加工餘量小,如珩磨、研磨、超精磨削和超精加工等。
⑤修飾加工:目的是為了減小表面粗糙度,以提高防蝕、防塵性能和改善外觀,而並不要求提高精度,如拋光、砂光等。
⑥超精密加工:航天、激光、電子、核能等尖端技術領域中需要某些特別精密的零件,其精度高達IT4以上,表面粗糙度不大於 Ra 0.01微米。這就需要採取特殊措施進行超精密加工,如鏡面車削、鏡面磨削、軟磨粒機械化學拋光等。
3、按表面形成方法區分
切削加工時,工件的已加工表面是依靠切削工具和工件作相對運動來獲得的。按表面形成方法,切削加工可分為 3類。
①刀尖軌跡法:依靠刀尖相對於工件表面的運動軌跡來獲得工件所要求的表面幾何形狀,如車削外圓、刨削平面、磨削外圓、用靠模車削成形面等。刀尖的運動軌跡取決於機床所提供的切削工具與工件的相對運動。
②成形刀具法:簡稱成形法,用與工件的最終表面輪廓相匹配的成形刀具或成形砂輪等加工出成形面。此時機床的部分成形運動被刀刃的幾何形狀所代替,如成形車削、成形銑削和成形磨削等。由於成形刀具的製造比較困難,機床-夾具-工件-刀具所形成的工藝系統所能承受的切削力有限,成形法一般只用於加工短的成形面。
③展成法:又稱滾切法,加工時切削工具與工件作相對展成運動,刀具(或砂輪)和工件的瞬心線相互作純滾動,兩者之間保持確定的速比關系,所獲得加工表面就是刀刃在這種運動中的包絡面。齒輪加工中的滾齒、插齒、剃齒、珩齒和磨齒(不包括成形磨齒)等均屬展成法加工 。
木材製品的切削加工主要在各種木工機床上進行,其方法主要有:鋸切、刨切、車削、銑削、鑽削和砂光等。
木材的鋸切通常採用木工圓鋸機或木工帶鋸機(見木工鋸機)。兩者都可用不同鋸齒形狀的刀具(鋸片或鋸帶)進行截料、剖料或切榫。帶鋸切的鋸縫較窄,窄帶鋸切還能切割曲面和不規則的形狀。
刨削通常用木工平刨床或木工壓刨床(見木工刨床)。兩者都可用旋轉的刨刀刨削平面或型面,其中壓刨床加工可得到較高的尺寸精度。當表面的光潔程度要求較高時可用木工精光刨。
木料的外圓一般在木工車床上車削。
木料的開榫、開槽、刻模和各種型面的加工,可用成形銑刀在木工銑床上銑削。
鑽孔可用木工鑽頭、麻花鑽頭或扁鑽,在台鑽或木工鑽床上進行。小孔也可用手電筒鑽加工。
木料表面的精整可用木工砂光機。平面砂光可用帶式砂光機;各種型面的砂光可用滾筒式砂光機;端面砂光和邊角倒棱可用盤式砂光機。也可用木工車床或木工鑽床砂光。
木料加工的切削速度比金屬切削高得多,所以刀具的刃口都較薄而鋒利,進給量也較大。如鋸切速度常達40~60米/秒;車削或刨削時,刀具前角常達30°~35°,切削速度達60~100米/秒,故出屑量很大。切削時一般不用切削液,干切下來的大量木屑可用抽風機吸走。高速旋轉的木工機床一般都設有機動進給和安全防護裝置,但不少木材的切削加工仍需用手動進給,因此必須特別注意操作安全。